唐世系 上

關燈
p&hellip騎十萬讨之,菩薩&hellip&hellip破之馬鬣山&hellip&hellip大俘其部人,聲震北方。

    由是附薛延陁,相唇齒,号活颉利發,樹牙獨樂水上&hellip&hellip突厥已亡,惟回纥與薛延陁為最雄強。

    菩薩死,其酋胡祿俟利發吐迷度,與諸部攻薛延陁,殘之,并有其地。

    遂南逾賀蘭山境諸河,遣使者獻款。

    太宗為幸靈州,次泾陽受其功。

    于是鐵勒十一部皆來&hellip&hellip請置唐官。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hellip&hellip時吐迷度已自稱可汗,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骨力裴羅立&hellip&hellip天寶初&hellip&hellip自稱骨咄祿毗伽阙可汗&hellip&hellip南居突厥故地,徙牙烏德鞬山、昆河之間&hellip&hellip北盡碛口三百裡,悉有九姓地。

    九姓者,曰藥羅葛(回纥姓也),曰胡咄葛,曰啒羅勿,曰貊歌息訖,曰阿勿嘀,曰葛薩,曰斛嗢素,曰藥勿葛,曰奚邪勿&hellip&hellip後破有拔悉蜜、葛邏祿,總十一姓,并置都督,号十一部落&hellip&hellip诏拜為&hellip&hellip懷仁可汗&hellip&hellip裴羅又攻殺突厥白眉可汗&hellip&hellip斥地愈廣,東極室韋,西至金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肅宗于靈武即位,遣&hellip&hellip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hellip&hellip回纥遣其太子葉護,領&hellip&hellip兵馬四千餘衆,助國讨逆&hellip&hellip及肅宗還西京&hellip&hellip葉護自東京至&hellip&hellip辭歸蕃&hellip&hellip乾元元年(758年)七月,诏以幼女封為甯國公主出降。

    其降蕃日&hellip&hellip冊立回纥英武威遠毗伽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德宗立,使中人告喪且修好。

    時九姓胡勸可汗入寇,可汗欲悉師向塞,見使者不為禮。

    宰相頓莫賀達幹曰:“唐大國,無負于我&hellip&hellip今舉國遠鬥,有如不捷,将安歸。

    ”可汗不聽。

    頓莫賀怒,因擊殺之&hellip&hellip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使&hellip&hellip入朝。

    建中元年(780年),诏&hellip&hellip冊頓莫賀為武義成功可汗&hellip&hellip後三年,使使者獻方物,請和親&hellip&hellip李泌曰:“&hellip&hellip願聽昏,而約用開元故事,如突厥可汗稱臣。

    ”&hellip&hellip帝曰:“善。

    ”乃許降公主,回纥亦請如約,诏鹹安公主下嫁&hellip&hellip是時,可汗上書恭甚,言昔為兄弟,今婿半子也。

    陛下若患西戎,子請以兵除之。

    又請易回纥曰回鹘,言捷鸷猶鹘然&hellip&hellip拜可汗為汨咄祿長壽天親毗伽可汗。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丙 衰落時代之回纥 貞元五年(789年),可汗(汨咄祿長壽天親毗伽)死,子多邏斯立,國人号泮官特勒&hellip&hellip冊拜愛登裡邏汨沒蜜施俱祿毗伽忠貞可汗&hellip&hellip沙陀别部六千帳,與北廷相依,亦厭虜裒索至三。

    葛祿白眼突厥素臣回鹘者,尤怨苦,皆密附吐蕃,故吐蕃因沙陀共寇北廷&hellip&hellip回鹘以壯卒數萬&hellip&hellip還取北廷,為吐蕃所擊大敗&hellip&hellip回鹘大恐,稍南其部落以避之。

    是歲,可汗為少可敦葉公主所毒死&hellip&hellip可汗之弟乃自立。

    伽斯(回纥大将)方攻吐蕃,其大臣率國人共殺篡者,以可汗幼子阿啜嗣&hellip&hellip冊阿啜為奉誠可汗&hellip&hellip十一年,可汗死,無子,國人立其相骨咄祿為可汗&hellip&hellip冊拜愛滕裡邏羽錄沒蜜施合胡祿毗伽懷信可汗&hellip&hellip永貞(順宗)元年(805年),可汗死&hellip&hellip冊所嗣為滕裡野合俱錄毗伽可汗&hellip&hellip無幾,可汗亦死&hellip&hellip冊拜愛登裡羅汨蜜施合毗伽保義可汗。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穆宗立&hellip&hellip可汗死&hellip&hellip冊所嗣為登啰羽錄沒蜜施句主毗伽崇德可汗&hellip&hellip敬宗即位之年,可汗死,其弟曷薩特勒立&hellip&hellip冊為愛登裡啰汨沒蜜施合毗伽昭禮可汗&hellip&hellip太和六年,可汗為其下所殺,從子胡特勒立&hellip&hellip冊為愛登裡啰汨沒蜜施合句錄毗伽彰信可汗。

    開成四年,其相掘羅勿作難,引沙陀共攻可汗。

    可汗自殺,國人立特勒為可汗。

     (《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下》) 武宗即位&hellip&hellip乃知其國亂。

    俄而渠長句錄莫賀與黠戛斯合騎十萬,攻回鹘城,殺可汗,誅掘羅勿,焚其牙,諸部潰。

    其相職與龐特勒十五部奔葛邏祿,殘衆入吐蕃、安西。

    于是可汗牙部十三姓,奉烏介特勒為可汗,南保錯子山。

     (《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下》) 黠戛斯,古堅昆國也&hellip&hellip其種雜丁零,乃匈奴西鄙也&hellip&hellip其君曰阿熱,遂姓阿熱氏,建一纛,下皆尚赤,餘以部落為之号&hellip&hellip始隸薛延陁,延陁以颉利發一人監國&hellip&hellip貞觀二十二年&hellip&hellip遣使者獻方物,其酋長俟利發失缽屈阿棧身入朝,太宗勞享之&hellip&hellip乾元中,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國。

    後狄語訛為黠戛斯,蓋回鹘謂之,若曰黃赤面雲&hellip&hellip回鹘稍衰,阿熱即自稱可汗&hellip&hellip回鹘遣宰相伐之,不勝,挐鬥二十年不解。

     (《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 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

    黠戛斯自稱李陵之後,與國同姓。

    遂令達幹十人,送公主至塞上。

    烏介途遇黠戛斯使達幹等,并被殺。

    太和公主卻歸烏介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阿熱以使者見殺,無以通于朝,複&hellip&hellip上書言狀&hellip&hellip至大中(宣宗)元年(847年)卒,&hellip&hellip冊黠戛斯為英武誠明可汗。

     (《唐書》卷二一七下《黠戛斯傳》) 烏介&hellip&hellip南渡大碛&hellip&hellip諸部猶稱十萬衆,駐牙大同軍北闾門山,時會昌二年秋。

    頻劫東陝已北&hellip&hellip诏諸道兵悉至防捍,以河東節度使劉沔充南面招控回鹘使,以幽州節度使張仲武充東南招控回鹘使&hellip&hellip回鹘&hellip&hellip七部,共三萬衆,相次降于幽州。

    诏配諸道&hellip&hellip首領皆賜姓李氏&hellip&hellip有特勒葉被沽兄李二部南奔吐蕃,有特勒可質力二部東北奔大室韋,有特勒荷勿啜東讨契丹戰死&hellip&hellip烏介部衆,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

    留者漂流餓凍,衆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

    烏介嫁妹與室韋托附之,為回鹘相美權者逸隐啜逼諸回鹘殺烏介于金山。

    以其弟特勒遏撚為可汗,複有衆五千以上,其食用糧羊,皆給于奚&hellip&hellip張仲武大破奚衆,其回鹘無所取給,日有耗散。

    至二年春,唯存名王、貴臣五百人已下依室韋&hellip&hellip黠戛斯相阿播&hellip&hellip大敗室韋,回鹘在室韋者,阿播皆收歸碛北。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遺帳伏山林間,狙盜諸蕃自給,稍歸龐特勒。

    是時特勒已自稱可汗,居甘州,有碛西諸城。

    宣宗&hellip&hellip遣使者抵靈州&hellip&hellip回鹘因遣人随使者來京師,帝即冊拜溫祿登裡邏汨沒蜜施合俱錄毗伽懷建可汗&hellip&hellip懿宗時,大酋仆固俊自北廷擊吐蕃,斬論尚熱,盡取西州、輪台等城&hellip&hellip其後王室亂&hellip&hellip其國卒不振,時時以玉馬與邊州相市雲。

     (《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鹘傳下》) 3.吐蕃 唐初與吐蕃和親,文化交通極盛,佛法亦同時自中土輸入。

     甲 吐蕃之興起 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

    然未始與中國通,居析支水西。

    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諸羌,據其地。

    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而姓勃窣野。

    或曰南涼秃發利鹿孤之後。

    二子曰樊泥,曰傉檀。

    傉檀嗣,為乞佛熾盤所滅。

    樊泥挈殘部,臣沮渠蒙遜,以為臨松太守。

    蒙遜滅,樊泥率兵西濟河,逾積石,遂撫有群羌雲。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乙 吐蕃之風俗與制度 其俗謂強雄曰贊,丈夫曰普,故号君長曰贊普。

    贊普妻曰未蒙&hellip&hellip國多霆電風雹積雪,盛夏如中國春時,山谷常冰,地有寒疠&hellip&hellip衣率氈韋,以赭塗面為好,婦人辮發而萦之。

    其器屈木而韋底,或氈為槃,凝麨為碗,實羹酪并食之,手捧酒漿以飲。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其俗重鬼右巫,事羱羝為大神,喜浮屠法,習咒詛&hellip&hellip貴壯賤弱,母拜子,子倨父&hellip&hellip以累世戰沒為甲門,敗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拜必手據地,為犬号,再揖身止。

    居父母喪,斷發黛面墨衣,既葬而吉。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其地氣候大寒,不生粳稻,有青稞裸麥、豆、小麥、喬麥。

    畜多牦牛、豬、犬、羊、馬。

    又有天鼠,狀如雀鼠,其大如貓,皮可為裘。

    又多金、銀、銅、錫。

    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其官有大相曰論茝,副相曰谕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論小論。

    都護一人,曰悉編掣逋。

    又有内大相,曰曩論掣逋,亦曰論莽熱。

    副相曰曩論覓零逋,小相曰曩論充,各一人。

    又有整事大相,曰喻寒波掣逋,副整事曰喻寒覓零逋,小整事曰喻寒波充,皆任國事。

    總号曰尚論掣逋突瞿。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其君臣自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殺以殉。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其官之章飾,最上琴瑟。

    金次之,金塗銀又次之,銀次之,最下至銅止。

    差大小綴臂前,以辨貴賤。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用刑嚴峻,小罪剜眼鼻,或皮鞭鞭之,但随喜怒,而無常科。

    囚人于地牢,深數丈,二三年方出之。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軍令嚴肅,每戰,前隊皆死,後隊方進。

    重兵死,惡病終。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無文字,結繩齒木為約。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hellip&hellip弄贊&hellip&hellip為公主築一城&hellip&hellip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hellip&hellip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

    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丙 強盛時代之吐蕃 弄贊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鄰國羊同及諸羌,并賓服之。

    太宗遣行人&hellip&hellip往撫慰之&hellip&hellip乃遣使&hellip&hellip入朝&hellip&hellip求婚,太宗未之許&hellip&hellip弄贊遂與羊同連發兵,以擊吐谷渾。

    吐谷渾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鋒&hellip&hellip于是進兵攻破黨項及白蘭諸羌,率其衆二十餘萬,頓于松州西境(四川松潘縣)&hellip&hellip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hellip&hellip行營大總管&hellip&hellip以擊之&hellip&hellip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

    因複請婚,太宗許之&hellip&hellip貞觀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永徽(高宗)元年,弄贊卒&hellip&hellip其孫繼位&hellip&hellip時年幼,國事皆委祿東贊。

    祿東&hellip&hellip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制。

    吐蕃之并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hellip&hellip東贊有子五人&hellip&hellip及東贊死&hellip&hellip兄弟複專其國。

    後與吐谷渾不和&hellip&hellip遞相表奏,各論曲直。

    國家依違,未為與奪,吐蕃怨怒,遂率兵以擊吐谷渾,吐谷渾大敗&hellip&hellip走投涼州,遣使告急。

    鹹亨元年(670年)四月,诏以右威衛大将軍薛仁貴&hellip&hellip率衆十餘萬以讨之&hellip&hellip為吐蕃&hellip&hellip所敗&hellip&hellip自是,吐蕃連歲寇邊。

    當、悉等州諸羌盡降之&hellip&hellip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甘肅武威縣)、松、茂(四川茂縣)、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即印度),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裡,自漢魏已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長壽(則天)元年(629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之衆克複龜茲、于阗、疏勒、碎葉等四鎮。

    乃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發兵以鎮守之。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吐蕃自論欽陵(東贊子)兄弟專統兵馬,欽陵每居中用事,諸弟分據方面。

    贊婆(亦東贊子)則專在東境,與中國為鄰,三十餘年,常為邊患。

    其兄弟皆有才略,諸蕃憚之&hellip&hellip其贊普器弩悉弄,年漸長,乃與其大臣論岩等密圖之&hellip&hellip發使召欽陵、贊婆等。

    欽陵舉兵不受召,贊普自帥衆讨之。

    欽陵未戰而潰,遂自殺&hellip&hellip贊婆&hellip&hellip及其兄子&hellip&hellip等來降&hellip&hellip封歸德郡王&hellip&hellip尋卒。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則天&hellip&hellip時,吐蕃南境屬國泥婆羅門等皆叛,贊普自往讨之,卒于軍中。

    諸子争立。

    久之,國人立器弩悉弄之子棄隸蹜贊為贊普,時年七歲。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神龍(中宗)元年&hellip&hellip贊普之祖母遣其大臣&hellip&hellip來獻方物,為其孫請婚。

    中宗以所養雍王宗禮女為金城公主許嫁之。

    自是頻歲貢獻。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睿宗即位&hellip&hellip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甘肅導河縣邊外一帶),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

    矩遂奏與之。

    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複叛,始率兵入寇&hellip&hellip連年犯邊&hellip&hellip天寶初&hellip&hellip以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hellip&hellip十四載&hellip&hellip安祿山已竊據洛陽,以河隴募兵,令哥舒翰為将,屯潼關&hellip&hellip于是歲調山東丁男為戍卒&hellip&hellip萬裡相繼,以卻于強敵。

    隴右鄯州為節度,河西涼州為節度,安西、北庭亦置節度,關内則于靈州置朔方節度,又有受降城單于都護庭為之藩衛。

    及潼關失守,河洛阻兵,于是盡征河隴朔方之将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hellip&hellip邊州無備預&hellip&hellip吐蕃乘我間隙,日蹙邊城&hellip&hellip數年之後,鳳翔之西,邠州之北,盡蕃戎之境,堙沒者數十州。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至德初&hellip&hellip使使來請讨賊,且修好。

    肅宗遣&hellip&hellip報聘。

    然歲内侵&hellip&hellip使數來請和。

    帝雖審其谲,姑務纾患,乃诏&hellip&hellip與盟。

    寶應元年(762年),陷臨洮,取秦、成、渭等州&hellip&hellip(三年)入大震關,取蘭、河、鄯、洮等州,于是隴右地盡亡。

    進圍泾州,入之,降刺史高晖。

    又破邠州,入奉天&hellip&hellip代宗幸陝&hellip&hellip高晖導虜入長安,立廣武王承宏為帝,改元,擅作赦令,署官吏。

    衣冠皆南奔荊襄,或逋栖山谷。

    亂兵因相攘鈔,道路梗閉&hellip&hellip吐蕃留京師十五日,乃走,天子還京。

     (《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傳上》) 永泰(代宗)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懷恩誘吐蕃、回纥之衆南犯王畿&hellip&hellip至奉天界&hellip&hellip京師戒嚴&hellip&hellip副元帥郭子儀于河中府領衆赴援&hellip&hellip交戰二百餘陣&hellip&hellip回纥三千騎詣泾陽降款,請擊吐蕃為效。

    子儀許之,于是&hellip&hellip合&hellip&hellip攻破吐蕃&hellip&hellip京師解嚴。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鎮,顧歲與虜角,其亡獲相償,欲以德綏懷之&hellip&hellip歸其俘&hellip&hellip約盟&hellip&hellip唐地泾州右盡彈筝峽(甘肅平涼西百裡),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hellip&hellip朱泚之亂,吐蕃請助讨賊&hellip&hellip及泚平,責先約求地。

    天子薄其勞,第賜诏書,償&hellip&hellip帛萬匹。

    于是虜以為怨&hellip&hellip入寇&hellip&hellip泾、隴、邠之民蕩然盡矣。

    諸将曾不能得一俘,但賀賊出塞而已&hellip&hellip貞元五年,韋臯以劍南兵&hellip&hellip殺虜将&hellip&hellip西南稍安。

    不三年,盡得嶲州地&hellip&hellip定昆明&hellip&hellip元和(憲宗)&hellip&hellip五年&hellip&hellip賜缽闡布書。

    缽闡布者,虜浮屠,豫國事者也&hellip&hellip自是朝貢歲入,又款隴州塞,丐互市,诏可。

     (《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傳下》) 唐自開元二年,始與吐蕃會盟定界。

    德宗時,定清水之盟。

    後凡一再行之,以宰相莅盟。

    今拉薩尚存吐蕃會盟碑,書盟辭及兩方與事之臣,以唐蕃文分兩面刻之。

    其文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之,世世代代,使其稱贊是盟,大節留傳之于後也。

    文武孝德皇帝與聖神贊普,得知黎贊陛下二聖,浚哲鴻被,曉全永之化,享矜愍之情,思覆其無内外,商議葉同,務令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治之責,慈睹同心,以申憐好之意,共成厥美。

    今漢蕃二國所守見管封疆,洮泯之東,屬大唐國界;其塞之西,盡是大蕃地土。

    彼此不為殺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

    封境或有積阻,捉生閑事,說給以衣糧放歸,令社稷山川無擾,各敬神人。

    然舅甥相好之義若難,每思通傳,彼此相倚,二國常相往來。

    西路所遣唐差蕃使,于将谷交馬,其洮泯之東,大唐供應;清水縣以西,大蕃供應。

    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起,同聞頌德之名,頻無驚恐之處。

    行人撤備,鄉土俱安,永無相擾之犯,垂恩萬代,則稱羨之聲,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合其大業耳。

    各依此盟誓,永不移易,當三寶與日月星辰之下,共陳刑具,為設此大誓約。

    如有不依此事誓背漢蕃背納,破其名者,來其殃禍也。

    倘傾覆以及動陰謀者,不在破盟之限。

    蕃漢君臣,并稽首告立,周細為文。

    二君之德,萬遠稱揚,内外蒙庥,人民鹹頌矣。

     (阙名《西藏考》) 丁 衰落時代之吐蕃 贊普&hellip&hellip死,以弟達磨嗣。

    達磨嗜酒,好畋獵,喜内。

    且兇愎少恩,政益亂&hellip&hellip會昌(武宗)二年,贊普死&hellip&hellip無子,以妃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

    大相結都那見乞離胡不肯拜&hellip&hellip用事者共殺之。

    别将尚恐熱&hellip&hellip約三部,得萬騎&hellip&hellip與宰相尚與思羅戰&hellip&hellip殺之&hellip&hellip國人以贊普立非是,皆叛去。

    恐熱自号宰相,以兵二十萬擊鄯州節度使尚婢婢&hellip&hellip婢婢&hellip&hellip伏兵衷擊&hellip&hellip恐熱單騎而逃。

    既不得志,尤猜忍殺戮部将&hellip&hellip大中三年&hellip&hellip恐熱大略鄯、廓、瓜、肅、伊、西等州,所過捕戮,積屍狼籍。

    麾下内怨,皆欲圖之。

    乃揚聲将請唐兵五十萬,共定其亂,保渭州,求冊為贊普,奉表歸唐&hellip&hellip宣宗诏&hellip&hellip迎援,恐熱至&hellip&hellip且求河渭節度使。

    帝不許,還&hellip&hellip趨落門川,收散卒,将寇邊。

    會久雨糧絕,恐熱還奔廓州(青海西甯縣)。

    于是&hellip&hellip複&hellip&hellip清水&hellip&hellip原州&hellip&hellip安樂州&hellip&hellip蕭關&hellip&hellip秦州&hellip&hellip扶州&hellip&hellip沙州首領張義潮奉瓜(新疆哈密縣南)、沙伊(哈密縣)、肅(甘肅酒泉縣)、甘(甘肅張掖縣)等十一州地圖以獻。

    始,義潮陰結豪英歸唐。

    一日,衆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

    遂攝州事,繕甲兵,耕且戰,悉複餘州&hellip&hellip帝嘉其忠&hellip&hellip号歸義軍,遂為節度使。

    其後,河渭州虜将尚延心以國破亡,亦獻款&hellip&hellip鹹通(懿宗)七年,北廷回鹘仆固俊擊取西州,收諸部&hellip&hellip與尚恐熱戰,破之&hellip&hellip斬恐熱,首傳京師。

     (《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傳下》) 4.南诏 唐中葉以後,西南諸族中,輸入中土之文化最多者,則有南诏。

    南诏原六部落所合并,故又謂之六诏。

     南诏蠻,本烏蠻之别種也(雲南蠻族中,有烏、白兩種,烏蠻為東爨,白蠻為西爨)。

    姓蒙氏,蠻謂王為诏&hellip&hellip代居蒙舍州,為渠帥,在漢永昌故郡東,姚州之西(雲南楚雄縣地)。

    其先,渠帥有六,自号六诏,兵力相埒,各有君長,無統帥。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六诏部落簡表 南诏,在高宗時來朝。

    至玄宗開元間,酋長皮邏吞并五诏,勢力始增大。

     皮邏閣立。

    開元二十六年,诏授特進,封越國公,賜名曰歸義。

    其後破洱河蠻,以功策授雲南王。

    歸義漸強盛,餘五诏浸弱。

    先是,劍南節度使王昱受歸義賂,奏六诏合為一诏。

    歸義既并五诏,服群蠻,破吐蕃之衆兵,日以驕大&hellip&hellip二十七年,徙居大和城(雲南大理縣)&hellip&hellip天寶七年,歸義卒,诏立子閣羅鳳,襲雲南王。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厥後邊臣失政,激起變亂。

    南诏與吐蕃結合,西南圉從此多事。

     無何,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陁為雲南太守。

    仲通褊急寡謀,虔陁矯詐,待之不以禮&hellip&hellip有所征求,閣羅鳳多不應。

    虔陁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

    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hellip&hellip明年(天寶十年),仲通率兵&hellip&hellip逼大和城,為南诏所敗。

    自是閣羅鳳北臣吐蕃,吐蕃令閣羅鳳為贊普鐘,号曰東帝,給以金印。

    蠻謂弟為鐘。

    時天寶十一年也。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楊國忠當權,征兵征讨,騷動天下,依然無功。

     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诏。

    人聞雲南多瘴疠,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

    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hellip&hellip時調兵既多&hellip&hellip行者愁怨。

     (《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紀三二》) 天寶十二年,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執國政,仍奏征天下兵,俾留後侍禦史李宓将十餘萬(擊南诏),辇饷者在外,涉海瘴死者相屬于路,天下始騷然苦之。

    宓複敗于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安史之亂,複乘隙擾害西川。

     至德(肅宗)元載九月&hellip&hellip南诏乘亂,陷越嶲會同軍,據清溪關(四川漢源縣)。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唐紀三四》) 惟南诏附吐蕃後,賦役甚重,深以為苦。

    遂又附唐,合力破吐蕃,西川之患始解。

     大曆十四年,閣羅鳳子鳳迦異,先閣羅鳳死,立迦異子,是為異牟尋。

    頗知書,有才智,善撫其衆。

    吐蕃役賦南蠻重數,又奪諸蠻險地,立城堡,歲征兵以助鎮防,牟尋益厭苦之。

    有鄭回者,本相州人,天寶中舉明經,授嶲州西滬縣令。

    嶲州陷,為所虜,閣羅鳳以回有儒學,更名曰蠻利,甚愛重之,命教鳳迦異&hellip&hellip蠻謂相為清平官,凡置六人。

    牟尋以回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hellip&hellip回嘗言于牟尋曰:“自昔南诏嘗款附中國,中國尚禮義,以惠養為務,無所求取。

    今棄蕃歸唐,無遠戍之勞,重稅之困,利莫大焉。

    ”牟尋善其言,謀内附者十餘年矣。

    韋臯(劍南西川節度使)招撫諸蠻&hellip&hellip聞牟尋之意&hellip&hellip寓書于牟尋,且招懷之&hellip&hellip牟尋乃去吐蕃所立帝号&hellip&hellip請複南诏舊名。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初(貞元十年)&hellip&hellip吐蕃因争北庭,與回鹘大戰,死傷頗衆,乃征兵于牟尋,須萬人。

    牟尋既定計歸我,欲因征兵以襲之,乃示寡弱&hellip&hellip遣兵五千人戍吐蕃。

    乃自将數萬踵其後,晝夜兼行,乘其無備,大破吐蕃于神川。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文宗時,牟尋孫豐祐在位。

    唐又邊備廢弛,戍卒抄掠,南诏乘間入侵。

     太和三年,杜元穎鎮西川,以文儒自高,不練戎事。

    南蠻乘我無備,大舉諸部入寇&hellip&hellip蜀川出軍與戰,不利,陷我邛州,逼成都府,入梓州西郭,驅劫玉帛子女而去&hellip&hellip明年(四年)&hellip&hellip以表自陳請罪&hellip&hellip國家方事柔遠,尋釋其罪。

     (《舊唐書》卷一九七《南诏蠻傳》) 宣懿之際,南诏酋長酋龍,又舉兵進攻嶺南,并陷安南都護府。

     大中(宣宗)十三年&hellip&hellip豐祐适卒,子酋龍立&hellip&hellip酋龍乃自稱皇帝,國号大禮,改元建極。

    遣兵陷播州(貴州遵義縣) (《資治通鑒》卷二四九《唐紀六五》) 鹹通(懿宗)元年十二月,安南土蠻引南诏兵,合三萬餘人,乘虛攻交趾,陷之&hellip&hellip二年七月,南诏攻邕州(廣西邕甯縣),陷之。

     (《資治通鑒》卷二五○《唐紀六六》) 後經高骈擊敗蠻兵,安南始平。

     鹹通七年十一月&hellip&hellip置靜海軍于安南,以高骈為節度使。

    自李涿時(宣宗大中時為安南都護)侵擾安南,為安南患,殆将十年,至是始平。

     (《資治通鑒》卷二五○《唐紀六六》) 酋龍又攻西川,連陷諸州。

    唐複調高骈以赴之,擊敗南诏兵。

     乾符(僖宗)元年十一月&hellip&hellip南诏寇西川&hellip&hellip十二月&hellip&hellip南诏乘勝陷黎州,入卭峽關,攻雅州(西康雅安縣)&hellip&hellip蠻兵及新津而還&hellip&hellip诏發河東、山南西道、東川兵授之,仍命&hellip&hellip高骈詣西川,制置蠻事。

     (《資治通鑒》卷二五二《唐紀六八》) 至酋龍卒,南诏亦衰,複來請和。

    自此西南邊始安,而唐亦困敝矣。

     乾符四年二月&hellip&hellip南诏酋龍嗣立以來,為邊患殆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而其國中亦疲弊。

    酋龍卒&hellip&hellip子法立&hellip&hellip好畋獵酣飲,委國事于大臣。

    閏月,嶺南西道節度使辛谠奏南诏&hellip&hellip來請和&hellip&hellip诏許之。

     (《資治通鑒》卷二五三《唐紀六九》) 六 武韋執政 1.武後 甲 武周革命 則天順聖皇後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

    太宗崩,後削發為比丘尼,居于感業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