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系 上
關燈
小
中
大
樂。
時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
武德九年,始命孝孫修定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奏之&hellip&hellip孝孫又奏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
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
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乙 舞 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鹳,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
令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
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hellip&hellip更名《七德之舞》。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貞觀六年,太宗行幸慶善宮,宴從臣于渭水之濱,賦詩十韻。
其宮即太宗降誕之所,車駕臨幸,每特感慶,賞賜闾裡,有同漢之宛沛焉。
于是起居郎呂才,以禦制詩&hellip&hellip被之管弦&hellip&hellip令童兒八佾,皆進德冠,紫袴褶,為《九功之舞》。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聖壽樂,高宗武後所作也。
舞者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
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字。
(《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 丙 法曲 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鐘、磬、幢、箫、琵琶。
琵琶圓體修頸而小,号曰秦漢子。
蓋弦鼗之遺制,出于胡中,傳為秦漢所作。
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hellip&hellip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号皇帝梨園弟子。
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hellip&hellip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帝幸骊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
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玄宗又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
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号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
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hellip&hellip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丁 雜戲 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hellip&hellip潑寒胡未聞典故,裸體足&hellip&hellip揮水投泥。
(《舊唐書》卷九七《張說傳》) 每初年望夜&hellip&hellip即遣宮女于樓前縛架出眺,歌舞以娛之。
若繩戲、竿木,詭異巧妙,固無其比。
(《舊唐書》卷八《音樂志一》) 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
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艦。
宮人為櫂歌,衆樂間發,德宗歡甚。
(《唐書》卷七《順宗紀》) 睿宗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
仰植铦刀,俯身就鋒,曆臉下,複植于背,觱篥者立腹上,終曲而不傷。
又伏伸其手,二人蹑之,周旋百轉。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時帝薄于德,昵寵優人李可及。
可及者能新聲,自度曲,辭調凄折,京師媮薄少年争慕之,号為拍彈。
同昌公主喪畢,帝與郭淑妃悼念不已。
可及為帝造曲,曰《歎百年》。
教舞者數百,皆珠翠襐飾,刻畫魚龍地衣,度用缯五千。
倚曲作辭,哀思裴回,聞者皆涕下。
舞阕,珠寶覆地。
帝以為天下之至悲,愈寵之。
(《唐書》卷一八一《曹确傳》) 五 唐與諸族之關系 唐與諸族關系最多。
在唐初國勢甚盛,各族酋長詣阙,尊太宗為天可汗。
其沿邊各地,先後設有六都護府,以資控制,茲表列如下。
六都護簡表 自睿宗景雲二年,始置節度使,玄宗承之,沿邊遂有十節度使之設。
十節度簡表 唐代盛時,備邊之兵,非常雄厚。
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
(《唐書》卷五○《兵志》) 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
(王溥《唐會要》卷七○) 其通各國之道路有七。
唐置羁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
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衆,若将臣之所征讨,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
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才十數國。
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裡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于鴻胪者,莫不畢紀。
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
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
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
五曰安西,入西域道。
六曰安南,通天竺道。
七曰廣州,通海夷道。
(《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與唐發生關系之諸族,特依其方位、順序表列之。
唐代諸族簡表 上列諸族,其與唐有特别關系者,分詳于後。
1.突厥 隋末唐初之際,突厥複興,勢力盛強,為北邊巨患。
其東西兩部,與唐之關系,特分述之如下。
甲 東突厥之盛衰 始畢可汗咄吉者,啟民可汗子也,隋大業中嗣位。
值天下大亂,中國人奔之者衆,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hellip&hellip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窦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将軍府司馬劉文靜聘于始畢,引以為援。
始畢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于绛郡。
又遣二千騎助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以上唐初突厥之情況。
唐既借其兵力,亦稱臣焉。
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
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武德二年二月,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賊帥梁師都出兵會之,謀入抄掠。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自是疊為邊患,至颉利益甚。
高祖竟欲遷都以避之,賴太宗力谏而止。
颉利初嗣立,(以始畢之子什缽苾為突利可汗,使居東。
)承父兄之資,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國之志。
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優容之,賜與不可勝計。
颉利言辭悖傲,求請無厭。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利、颉利二可汗自原州入寇,侵擾關中。
有說高祖雲:“隻為府藏子女在京師,故突厥來。
若燒卻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止。
”高祖乃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hellip&hellip太宗獨曰:“&hellip&hellip尚使胡塵不息,遂令陛下議欲遷都,此臣之責也。
” (《舊唐書》卷二《太宗紀上》) 太宗之讨突厥,先行反間以弱其勢。
因縱反間于突利,突利悅而歸心焉&hellip&hellip突利因自托于太宗,願結為兄弟。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突厥俗素質略,颉利得華士趙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專國。
又委政諸胡,斥遠宗族不用,興師歲入邊,下不堪苦。
胡性冒沓,數翻覆不信,号令無常。
歲大饑,裒斂苛重,諸部愈貳。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貞觀元年(627年),陰山已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皆相率背叛,擊走其欲谷設。
颉利遣突利讨之,師又敗績,輕騎奔還。
颉利怒,拘之十餘日,突利由是怨望,内欲背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其内部既分,唐始出兵擊之。
命李靖、李、柴紹、任成王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為六總管,帥兵十萬,皆受靖節度,一舉而成功。
貞觀三年,李為通漠道行軍總管。
至雲中,與突厥颉利可汗兵會,大戰于白道,突厥敗&hellip&hellip靖将兵逼夜而發,勒兵繼進。
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颉利與萬餘人欲走渡碛。
屯軍于碛口,颉利至,不得渡碛。
其大酋長率其部落并降于。
(《舊唐書》卷六七《李傳》) 貞觀四年二月,颉利計窘,竄于鐵山,兵尚數萬,使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請舉國内附。
太宗遣&hellip&hellip唐儉&hellip&hellip持節安撫之,颉利稍自安。
李靖乘間襲擊,大破之,遂滅其國。
颉利乘&hellip&hellip馬獨騎,奔于從侄沙缽羅部落。
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衆奄至沙缽羅營,生擒颉利,送于京師&hellip&hellip授右衛大将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颉利之敗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陁,或走西域,而來降者甚衆。
诏議安邊之術,朝士多言突厥恃強,擾亂中國,為日久矣。
今&hellip&hellip窮來歸我,本非慕義之心。
因其歸命,分其種落,俘之河南兖、豫之地,散居州縣,各使耕織,百萬胡虜,可得化為百姓。
則中國有加戶之利,塞北可常空矣。
唯中書令溫彥博議請準漢建武時,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
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心。
若遣向河南兖、豫,則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hellip&hellip太宗遂用其計,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靈州,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
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部衆。
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将軍、中郎将等官。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乃以突利可汗為順州(熱河朝陽縣)都督,令率其下就部。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颉利突利既滅亡,其繼起者為薛延陁。
貞觀三年,薛延陁自稱可汗于漠北,遣使來貢方物。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貞觀中,擒降突厥颉利等可汗之後,北虜唯菩薩薛延陁為盛。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hellip&hellip薛延陁以同羅、仆骨、回纥、靺鞨、霫之衆,度漠屯于白道川。
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
兵部尚書李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大将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禦之。
十二月&hellip&hellip李及薛延陁戰于諾真水,大破之&hellip&hellip薛延陁跳身而遁(真珠毗伽可汗死)。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薛延陁後,又有車鼻。
先是貞觀中,突厥别部有車鼻者,亦阿史那之族也,代為小可汗,牙于金山之北。
颉利可汗之敗,北荒諸部将推為大可汗。
遇薛延陁為可汗,車鼻不敢當,遂率所部歸于延陁。
為人勇烈有謀略,頗為衆附,延陁惡而将誅之。
車鼻密知其謀,竄歸于舊所。
其地去京師萬裡,勝兵三萬人,自稱乙注車鼻可汗&hellip&hellip自延陁破後,遣其子沙缽羅特勒來朝,貢方物,又請身入朝。
太宗遣将軍郭廣敬征之,竟不至,太宗大怒。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遣右骁衛郎将高偘,潛引回纥、仆骨等兵衆襲擊之。
其酋長&hellip&hellip等率部落背車鼻相繼來降。
永徽元年(650年),偘軍次阿息山。
車鼻聞王師至,召所部兵,皆不赴,遂攜其妻子從數百騎而遁,其衆盡降。
偘率精騎追車鼻,獲之,送于京師&hellip&hellip車鼻既破之後,突厥盡為封疆之臣。
于是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單于都護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一十四州。
瀚海都護領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賀蘭等八州。
各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hellip&hellip自永徽已後,殆三十年,北鄙無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此後複小有變亂,唐之兵力尚能威服之。
至武後時,默啜複興,其勢力與颉利時相仿佛,為突厥中興時期。
自此大為邊患,至開元時始讨平之。
骨咄祿,颉利族人也,雲中都督舍利元英之部酋,世襲吐屯。
伏念敗,(高宗永隆元年,突厥阿史那伏念叛于夏州,裴行儉讨破之。
)乃嘯亡散保總材山。
又治黑沙城,有衆五千,盜九姓畜馬,稍強大,乃自立為可汗。
以弟默啜為殺,咄悉匐為葉護&hellip&hellip嗣聖、垂拱間,連寇朔、代,掠吏士。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天授初,骨咄祿死&hellip&hellip默啜自立為可汗。
篡位數年,始攻靈州,多殺略士民。
武後以薛懷義&hellip&hellip等凡十八将軍兵出塞,雜華蕃步騎擊之,不見虜還。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契丹李盡忠等反,默啜請擊賊自效,诏可&hellip&hellip拜遷善可汗。
默啜乃引兵擊契丹,會盡忠死,襲松漠部落,盡得&hellip&hellip辎重&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為特進颉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未及命,俄攻靈、勝二州,縱殺略。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颉利時略等,地縱廣萬裡,諸蕃悉往聽命。
複立咄悉匐為左察,骨咄祿子默矩為右察,皆統兵二萬。
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兩察上,典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号拓西可汗,歲入邊。
戍兵不得休。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初,默啜景雲中率兵西擊娑葛,破滅之。
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後,常受其征役。
其地東西萬餘裡,控弦四十萬,自颉利之後,最為強盛,自恃兵威,虐用其衆。
默啜既老,部落漸多逃散。
開元二年(714年),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妹婿火拔、颉利發石阿失畢,率精騎圍逼北庭。
右骁衛将軍郭虔瓘嬰城固守。
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于城下,斬之。
虜因退縮。
火拔懼不敢歸,攜其妻來奔&hellip&hellip明年(三年),十姓部落,左廂五咄六啜,右廂五弩失畢、五俟斤,及子婿高麗莫離支&hellip&hellip等,各率其衆,相繼來降,前後總萬餘帳。
制令居河南之舊地&hellip&hellip其秋,默啜與九姓首領阿布思等,戰于碛北。
九姓大潰,人畜多死,阿布思率衆來降。
四年,默啜又北讨九姓拔曳固,戰于獨樂河,拔曳固大敗。
默啜負勝,輕歸而不設備,遇拔曳固迸卒颉質略于柳林中,突出擊默啜,斬之。
仍與入蕃使郝靈筌,傳默啜首至京師。
骨咄祿之子阙特勒,鸠合舊部,殺默啜子小可汗,及諸弟并親信略盡,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毗伽可汗以開元四年即位,本蕃号為小殺,性仁友。
自以得國是阙特勒之功,固讓之。
阙特勒不受,遂以為左賢王,專掌兵馬。
是時奚、契丹相率款塞,突騎施蘇祿自立為可汗。
突厥部落頗多攜貳,乃召默啜時衙官暾欲谷為謀主。
初,默啜下衙官盡為阙特勒所殺,暾欲谷以女為小殺可敦,遂免死,廢歸部落。
及複用,年已七十餘,蕃人甚敬伏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小殺既得降戶,謀欲南入為寇。
暾欲谷曰:“唐王英武,人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
我衆新集,猶尚疲羸,須且息養之數年,始可觀變而舉。
”小殺又欲修築城壁,造立寺觀。
暾欲谷曰:“不可。
突厥人戶寡少,不敵唐家百分之一,所以常能抗拒者,正以随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
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将為唐所并。
”&hellip&hellip小殺等深然其策&hellip&hellip小殺由是大振,盡有默啜之衆&hellip&hellip開元十五年,小殺使其大臣梅錄啜來朝,獻名馬&hellip&hellip時吐蕃與小殺書,将計議同時入寇,小殺并獻其書。
上嘉其誠&hellip&hellip仍許于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數十萬匹,就邊以遺之。
&hellip&hellip二十年,小殺為其大臣梅錄啜所毒,藥發未死,先讨斬梅錄啜,盡滅其黨。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突厥自小殺之後,日見衰微,至于滅亡。
小殺既卒,國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hellip&hellip無幾,伊然病卒,又立其弟為登利可汗。
登利者,猶華言果報也。
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與其小臣飲斯達幹奸通,幹預國政,不為蕃人所伏。
登利從叔父二人,分掌兵馬,在東者号為左殺,在西者号為右殺,其精銳皆分在兩殺之下。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hellip&hellip冊立登利為可汗。
俄而登利與其母誘斬西殺,盡并其衆。
而左殺懼禍及己,勒兵攻登利,殺之,自立,号烏蘇米施可汗。
左殺又不為國人所附,拔悉密部落起兵擊之,左殺大敗,脫身遁走,國中大亂。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天寶初,其大部回纥、葛邏祿、拔悉蜜并起,攻葉護殺之。
尊拔悉蜜之長,為颉伊施可汗。
于是回纥、葛邏祿,自為左右葉護,亦遣使者來告。
國人奉判阙特勒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hellip&hellip其下不與,拔悉蜜等三部,共攻烏蘇米施。
米施遁亡,其西葉護阿布思及葛臘哆率五千帳降,以葛臘哆為懷恩王。
三載,拔悉蜜等殺烏蘇米施,傳首京師&hellip&hellip其弟白胥特勒鹘隴匐立,是為白眉可汗。
于是突厥大亂,國人推拔悉蜜酋為可汗。
诏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以兵乘其亂,抵薩河内山,擊其左阿波達幹十一部,破之,獨其右未下。
而回纥葛邏祿殺拔悉蜜可汗,奉回纥骨力裴羅定其國。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乙 西突厥之盛衰 西突厥本與北突厥同祖。
初,木杆與沙缽略可汗有隙,因分為二。
其國即烏孫之故地,東至突厥國,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hellip&hellip鐵勒、龜茲及西域諸胡國皆歸附之。
其人雜有都陸,及弩失畢、歌邏祿、處月、處密、伊吾等諸種,風俗大抵與突厥同,唯言語微差。
其官有葉護,有特勒,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為之。
又有乙斤、屈利啜、閻洪達、颉利發、吐屯、俟斤等官,皆代襲其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阿波西走達頭,當是時,達頭為西面可汗。
即授阿波兵十萬,使與東突厥戰,而阿波竟為沙缽略所擒。
及啟民可汗時,達頭可汗歲以兵相加,而隋常助啟民,故達頭敗,奔吐谷渾。
始,阿波既禽,國人立鞅素特勒子,是為泥利可汗。
達頭之奔,泥利亦敗。
及死,其子達漫立,是為泥撅處羅可汗&hellip&hellip大業中,從炀帝征高麗&hellip&hellip留其弟阙達度設畜牧于會甯郡,即自稱阙可汗&hellip&hellip初,曷薩那(即泥撅處羅可汗)朝隋,國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達頭孫,号射匮可汗。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西突厥自射匮可汗後,日見興盛。
射匮可汗者,達頭可汗之孫也。
既立後,始開土宇,東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門已西諸國,皆役屬之。
遂與北突厥為敵,乃建庭于龜茲北三彌山。
尋卒,弟統葉護可汗代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
遂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
又移庭于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颉利發,并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武德三年,遣使貢條支巨卵。
時北突厥作患,高祖恩加撫結,與之并力以圖北蕃。
統葉護許以五年冬,大軍将發,颉利可汗聞之大懼,複與統葉護通和無相征伐&hellip&hellip貞觀元年,遣真珠統俟斤&hellip&hellip來。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統葉護自負強盛,無恩于國,部衆鹹怨,歌邏祿種多叛之&hellip&hellip為其伯父所殺而自立,是為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俟毗可汗,初分統突厥,為小可汗。
既稱大可汗,國人不附。
弩失畢部自推泥孰莫賀設為可汗,泥孰辭不受。
會統葉護可汗子咥力特勒避莫賀咄亂,亡在康居。
泥孰迎立之,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與俟毗可汗分王其國,挐鬥不解。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由是西域諸國悉叛之,國大虛耗,衆悉附肆葉護可汗。
雖俟毗之部,亦稍稍去,共以兵擊俟毗。
俟毗走保金山,為泥孰所殺,奉肆葉護為大可汗。
肆葉護已立,即北讨鐵勒、薛延陁,為延陁所敗。
性猜愎,狹于統下。
小可汗乙剌者,于國最有功,肆葉護聽讒,種夷之,衆皆沮駭。
又忌泥孰,陰圖殺之,泥孰亡入焉耆。
未幾,沒卑達幹與弩失畢部諸豪,謀執廢肆葉護。
肆葉護輕騎走康居,憂死。
國人迎泥孰于焉耆,立之,是為咄陸可汗。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泥孰卒,其弟同娥設立,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hellip&hellip俄而其國分為十部,每部令一人統之,号為十設,每設賜以一箭,故稱十箭焉。
又分十箭為左右廂,一廂各置五箭。
其左廂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
其右廂号為五弩失畢,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
都号為十箭。
其後或稱一箭為一部落,大箭頭為大首領。
五咄六部落,居于碎葉已東:五弩失畢部落,居于碎葉已西,自是都号為十姓部落。
咥利失既不為衆所歸,部衆攜貳,為其統吐屯所襲,麾下亡散。
咥利失以左右百餘騎拒之,戰數合,統吐屯不利而去。
咥利失奔其弟步利設,與保焉耆。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咥利失複得舊地,弩失畢處密等并歸咥利失。
貞觀十二年,西部竟立欲谷設為乙毗咄陸可汗。
乙毗咄陸可汗既立,與咥利失大戰,兩軍多死,各引去。
因與咥利失中分,自伊列河已西屬咄陸,已東屬咥利失。
咄陸可汗又建庭于镞曷山西,謂為北庭&hellip&hellip咥利失為其吐屯俟利發與欲谷設通謀作難,咥利失窮蹙,奔拔汗那而死。
弩失畢部落酋帥,迎咥利失弟伽那之子薄布特勒而立之,是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hellip&hellip建庭于雎合水北,謂之南庭。
東以伊列河為界,自龜茲、鄯善、且末&hellip&hellip皆受其節度。
&hellip&hellip咄陸可汗與葉護頻相攻擊&hellip&hellip咄陸于時兵衆漸強&hellip&hellip遣石國吐屯攻葉護,禽之,送于咄陸,尋為所殺。
咄陸可汗既并其國,弩失畢諸姓心不服咄陸,皆叛之。
咄陸&hellip&hellip自恃其強,專擅西域,遣兵寇伊州。
安西都護郭恪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敗之&hellip&hellip恪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hellip&hellip咄陸初以泥孰啜自擅取所部物,斬之以徇,尋為泥孰啜部将胡祿居所襲,衆多亡逸,其國大亂。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弩失畢不欲咄陸為可汗,遣使者至阙下,請所立。
帝(太宗)遣通事舍人溫無隐,持玺诏與國大臣擇突厥可汗子孫賢者授之。
乃立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是為乙毗射匮可汗&hellip&hellip使弩失畢将兵攻白水胡城。
咄陸勒兵自城出,鳴鼓角薄鬥,弩失畢不能軍,殺獲甚多。
咄陸因其勝,招徕舊部。
皆曰:“戰千人,存一人,我猶不從也。
”咄陸自知衆怨,乃走吐火羅。
乙毗射匮遣使貢方物,且請昏。
帝令割龜茲、于阗、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
不克昏。
于是阿史那賀魯反,盡得可汗部落。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阿史那賀魯者,曳步利設射匮特勒之子也。
初,阿史那步真既來歸國,咄陸可汗乃立賀魯為葉護,以繼步真,居于多邏斯川&hellip&hellip統處密、處月、姑蘇、歌羅祿、弩失畢五姓之衆。
其後咄陸西走吐火羅國,射匮可汗遣兵迫逐。
賀魯不常厥居。
貞觀二十二年,乃率其部落内屬。
诏居廷州,尋授左骁衛将軍瑤池都督。
高宗即位,進拜左骁衛大将軍、瑤池都督如故。
永徽二年(651年),與其子咥運率衆西遁,據咄陸可汗之地。
總有西域諸郡,建牙于雙河及千泉,自号沙缽羅可汗,統攝咄陸弩失畢十姓。
其咄陸有五啜,一曰處木昆律啜,二曰胡祿居阙啜&hellip&hellip三曰攝舍提暾啜,四曰突騎施賀邏施啜,五曰鼠尼施處半啜。
弩失畢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結阙俟斤,最為強盛,二曰哥舒阙俟斤,三曰拔塞幹暾沙缽俟斤,四曰阿悉結泥孰俟斤,五曰哥舒處半俟斤。
各有所部勝兵數十萬,并羁屬賀魯。
西域諸國,亦多附隸焉。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賀魯尋立咥運為莫賀咄葉護&hellip&hellip進寇廷州。
永徽三年,诏遣左武衛大将軍梁建方、右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率燕然都護所部回纥兵五萬騎讨之&hellip&hellip虜渠帥六十餘人。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咄陸可汗死,其子真珠葉護請讨賀魯自效,為賀魯所拒,不得前。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顯慶二年,遣右屯衛将軍蘇定方&hellip&hellip等率師讨擊&hellip&hellip賊衆大敗&hellip&hellip俘賀魯至京師&hellip&hellip分其種落,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
其所役屬諸國,皆分置州府,西盡于波斯,并隸安西都護府。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以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hellip&hellip領五咄陸部;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hellip&hellip領五弩失畢部。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至高宗時,西突厥亦臣服于唐,後為突厥所滅。
龍朔二年(662年),彌射、步真以兵從海道總管蘇海政讨龜茲。
步真怨彌射,且欲并其部,乃誣以謀反,海政不能察,即集軍吏計議先發誅之。
因稱诏發所赍賜可汗首領,彌射以麾下至,悉收斬之&hellip&hellip步真死乾封時。
鹹亨二年(671年),以西突厥部酋阿史那都支為左骁衛大将軍,兼匐延都督,以安輯其衆。
儀鳳中,都支自号十姓可汗,與吐蕃連和寇安西。
诏吏部侍郎裴行儉讨之,行儉請毋發兵,可以計取。
即诏行儉冊送波斯王子,并安撫大食,若道兩蕃者。
都支果不疑,率子弟上谒,遂禽之。
召執諸部渠長,降别帥李遮匐以歸,時調露元年(679年)也。
西姓自是益衰,其後二部人日離散。
遂擢彌射子元慶為左玉钤衛将軍,步真子步利設斛瑟羅為右玉钤衛将軍,盡襲父所領及可汗号。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自垂拱已後,十姓部落,頻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盡。
及随斛瑟羅,才六七萬人,徙居内地。
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遂絕。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西突厥雖滅亡,其别種繼之而起,然不久即衰敗。
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别種也,初隸在斛瑟羅下,号為莫賀達幹。
後以斛瑟羅用刑嚴酷,衆皆畏之,尤能撫恤其部落,由是為遠近諸胡所歸附。
其下置都督二十員,各統兵七千人。
嘗屯聚碎葉西北界,後漸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東北與突厥為鄰,西南與諸胡相接,東南至西廷州。
斛瑟羅以部衆削弱,自則天時入朝,不敢還蕃,其地并為烏質勒所并。
景龍(中宗)二年(708年)&hellip&hellip烏質勒卒,其長子娑葛代統其衆,诏便立娑葛為金河郡王&hellip&hellip初,娑葛代父統兵,烏質勒下部将阙啜忠節甚忌之&hellip&hellip三年,娑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遂叛入突厥,請為鄉導以讨娑葛。
默啜乃留遮弩,遣兵二萬人與其左右來讨娑葛,擒之而還。
默啜顧謂遮弩曰:“汝于兄弟尚不和協,豈能盡心于我。
”遂與娑葛俱殺之。
默啜兵還,娑葛下部将蘇祿鸠集餘衆,自立為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蘇祿者,突騎施别種也。
頗善綏撫,十姓部落,漸歸附之,衆二十萬,遂雄西域之地。
尋遣使來朝,開元三年(715年)&hellip&hellip冊立為忠順可汗,自是每年遣使朝獻&hellip&hellip晚年抄掠所得,留不分之,又因風病,一手攣縮,其下諸部,心始攜貳。
有大首領莫賀達幹、都摩度兩部落,最為強盛。
百姓又分為黃姓、黑姓兩種,互相猜阻。
二十六年夏,莫賀達幹勒兵夜攻蘇祿,殺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種人自謂娑葛後者為黃姓,蘇祿部為黑姓,更相猜雠。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自是之後,延至宋初,猶有存者。
然而微弱矣。
2.回纥(《新唐書》作“回鹘”) 唐北方諸族,突厥既衰,繼之而起者則為回纥。
其部族盛衰及與唐之關系,分别叙之于下。
甲 部落 回纥,其先匈奴也。
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亦号高車部,或曰敕勒,訛為鐵勒。
其部落&hellip&hellip凡十有五種,皆散處碛北。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回纥諸部簡表 乙 強盛時代之回纥 回纥者,亦曰烏護,曰烏纥,至隋曰韋纥。
其人骁強,初無酋長,逐水草轉徙。
善騎射,喜盜鈔,臣于突厥,突厥資其财力雄北荒。
大業中,處羅可汗攻脅鐵勒部&hellip&hellip韋纥乃并仆骨、同羅、拔野古叛去,自為俟斤,稱回纥&hellip&hellip有時健俟斤者,衆始推為君長。
子曰菩薩,材勇有謀,嗜獵射,戰必身先,所向辄摧破,故下皆畏附&hellip&hellip時健死,部人賢菩薩,立之。
母曰烏羅渾,性嚴明,能決平部事,回纥繇是浸盛,與薛延陁共攻突厥北邊。
颉利遣&helli
時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
武德九年,始命孝孫修定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奏之&hellip&hellip孝孫又奏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
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
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乙 舞 貞觀七年,太宗制破陣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鹳,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
令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
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hellip&hellip更名《七德之舞》。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貞觀六年,太宗行幸慶善宮,宴從臣于渭水之濱,賦詩十韻。
其宮即太宗降誕之所,車駕臨幸,每特感慶,賞賜闾裡,有同漢之宛沛焉。
于是起居郎呂才,以禦制詩&hellip&hellip被之管弦&hellip&hellip令童兒八佾,皆進德冠,紫袴褶,為《九功之舞》。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聖壽樂,高宗武後所作也。
舞者百四十人,金銅冠,五色畫衣。
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有《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年》、《寶祚彌昌》字。
(《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 丙 法曲 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鐘、磬、幢、箫、琵琶。
琵琶圓體修頸而小,号曰秦漢子。
蓋弦鼗之遺制,出于胡中,傳為秦漢所作。
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hellip&hellip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
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号皇帝梨園弟子。
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hellip&hellip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帝幸骊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
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玄宗又于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
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号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
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太常又有别教院,教供奉新曲&hellip&hellip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
(《舊唐書》卷二八《音樂志一》) 丁 雜戲 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hellip&hellip潑寒胡未聞典故,裸體足&hellip&hellip揮水投泥。
(《舊唐書》卷九七《張說傳》) 每初年望夜&hellip&hellip即遣宮女于樓前縛架出眺,歌舞以娛之。
若繩戲、竿木,詭異巧妙,固無其比。
(《舊唐書》卷八《音樂志一》) 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
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艦。
宮人為櫂歌,衆樂間發,德宗歡甚。
(《唐書》卷七《順宗紀》) 睿宗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
仰植铦刀,俯身就鋒,曆臉下,複植于背,觱篥者立腹上,終曲而不傷。
又伏伸其手,二人蹑之,周旋百轉。
(《唐書》卷二二《禮樂志一二》) 時帝薄于德,昵寵優人李可及。
可及者能新聲,自度曲,辭調凄折,京師媮薄少年争慕之,号為拍彈。
同昌公主喪畢,帝與郭淑妃悼念不已。
可及為帝造曲,曰《歎百年》。
教舞者數百,皆珠翠襐飾,刻畫魚龍地衣,度用缯五千。
倚曲作辭,哀思裴回,聞者皆涕下。
舞阕,珠寶覆地。
帝以為天下之至悲,愈寵之。
(《唐書》卷一八一《曹确傳》) 五 唐與諸族之關系 唐與諸族關系最多。
在唐初國勢甚盛,各族酋長詣阙,尊太宗為天可汗。
其沿邊各地,先後設有六都護府,以資控制,茲表列如下。
六都護簡表 自睿宗景雲二年,始置節度使,玄宗承之,沿邊遂有十節度使之設。
十節度簡表 唐代盛時,備邊之兵,非常雄厚。
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
(《唐書》卷五○《兵志》) 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兵四十九萬人、馬八萬餘匹)。
(王溥《唐會要》卷七○) 其通各國之道路有七。
唐置羁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
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衆,若将臣之所征讨,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
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才十數國。
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裡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于鴻胪者,莫不畢紀。
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
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
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
五曰安西,入西域道。
六曰安南,通天竺道。
七曰廣州,通海夷道。
(《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與唐發生關系之諸族,特依其方位、順序表列之。
唐代諸族簡表 上列諸族,其與唐有特别關系者,分詳于後。
1.突厥 隋末唐初之際,突厥複興,勢力盛強,為北邊巨患。
其東西兩部,與唐之關系,特分述之如下。
甲 東突厥之盛衰 始畢可汗咄吉者,啟民可汗子也,隋大業中嗣位。
值天下大亂,中國人奔之者衆,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hellip&hellip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窦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高祖起義太原,遣大将軍府司馬劉文靜聘于始畢,引以為援。
始畢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獻馬千匹,會于绛郡。
又遣二千騎助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以上唐初突厥之情況。
唐既借其兵力,亦稱臣焉。
高祖即位,前後賞賜,不可勝紀。
始畢自恃其功,益驕踞,每遣使者至長安,頗多橫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優容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武德二年二月,始畢帥兵渡河至夏州,賊帥梁師都出兵會之,謀入抄掠。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自是疊為邊患,至颉利益甚。
高祖竟欲遷都以避之,賴太宗力谏而止。
颉利初嗣立,(以始畢之子什缽苾為突利可汗,使居東。
)承父兄之資,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國之志。
高祖以中原初定,不遑外略,每優容之,賜與不可勝計。
颉利言辭悖傲,求請無厭。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利、颉利二可汗自原州入寇,侵擾關中。
有說高祖雲:“隻為府藏子女在京師,故突厥來。
若燒卻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止。
”高祖乃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行山南可居之地,即欲移都&hellip&hellip太宗獨曰:“&hellip&hellip尚使胡塵不息,遂令陛下議欲遷都,此臣之責也。
” (《舊唐書》卷二《太宗紀上》) 太宗之讨突厥,先行反間以弱其勢。
因縱反間于突利,突利悅而歸心焉&hellip&hellip突利因自托于太宗,願結為兄弟。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突厥俗素質略,颉利得華士趙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專國。
又委政諸胡,斥遠宗族不用,興師歲入邊,下不堪苦。
胡性冒沓,數翻覆不信,号令無常。
歲大饑,裒斂苛重,諸部愈貳。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貞觀元年(627年),陰山已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皆相率背叛,擊走其欲谷設。
颉利遣突利讨之,師又敗績,輕騎奔還。
颉利怒,拘之十餘日,突利由是怨望,内欲背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其内部既分,唐始出兵擊之。
命李靖、李、柴紹、任成王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為六總管,帥兵十萬,皆受靖節度,一舉而成功。
貞觀三年,李為通漠道行軍總管。
至雲中,與突厥颉利可汗兵會,大戰于白道,突厥敗&hellip&hellip靖将兵逼夜而發,勒兵繼進。
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颉利與萬餘人欲走渡碛。
屯軍于碛口,颉利至,不得渡碛。
其大酋長率其部落并降于。
(《舊唐書》卷六七《李傳》) 貞觀四年二月,颉利計窘,竄于鐵山,兵尚數萬,使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請舉國内附。
太宗遣&hellip&hellip唐儉&hellip&hellip持節安撫之,颉利稍自安。
李靖乘間襲擊,大破之,遂滅其國。
颉利乘&hellip&hellip馬獨騎,奔于從侄沙缽羅部落。
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衆奄至沙缽羅營,生擒颉利,送于京師&hellip&hellip授右衛大将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颉利之敗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陁,或走西域,而來降者甚衆。
诏議安邊之術,朝士多言突厥恃強,擾亂中國,為日久矣。
今&hellip&hellip窮來歸我,本非慕義之心。
因其歸命,分其種落,俘之河南兖、豫之地,散居州縣,各使耕織,百萬胡虜,可得化為百姓。
則中國有加戶之利,塞北可常空矣。
唯中書令溫彥博議請準漢建武時,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
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心。
若遣向河南兖、豫,則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hellip&hellip太宗遂用其計,于朔方之地,自幽州至靈州,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
又分颉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部衆。
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将軍、中郎将等官。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乃以突利可汗為順州(熱河朝陽縣)都督,令率其下就部。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颉利突利既滅亡,其繼起者為薛延陁。
貞觀三年,薛延陁自稱可汗于漠北,遣使來貢方物。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貞觀中,擒降突厥颉利等可汗之後,北虜唯菩薩薛延陁為盛。
(《舊唐書》卷一九五《回纥傳》)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hellip&hellip薛延陁以同羅、仆骨、回纥、靺鞨、霫之衆,度漠屯于白道川。
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
兵部尚書李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大将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禦之。
十二月&hellip&hellip李及薛延陁戰于諾真水,大破之&hellip&hellip薛延陁跳身而遁(真珠毗伽可汗死)。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 薛延陁後,又有車鼻。
先是貞觀中,突厥别部有車鼻者,亦阿史那之族也,代為小可汗,牙于金山之北。
颉利可汗之敗,北荒諸部将推為大可汗。
遇薛延陁為可汗,車鼻不敢當,遂率所部歸于延陁。
為人勇烈有謀略,頗為衆附,延陁惡而将誅之。
車鼻密知其謀,竄歸于舊所。
其地去京師萬裡,勝兵三萬人,自稱乙注車鼻可汗&hellip&hellip自延陁破後,遣其子沙缽羅特勒來朝,貢方物,又請身入朝。
太宗遣将軍郭廣敬征之,竟不至,太宗大怒。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遣右骁衛郎将高偘,潛引回纥、仆骨等兵衆襲擊之。
其酋長&hellip&hellip等率部落背車鼻相繼來降。
永徽元年(650年),偘軍次阿息山。
車鼻聞王師至,召所部兵,皆不赴,遂攜其妻子從數百騎而遁,其衆盡降。
偘率精騎追車鼻,獲之,送于京師&hellip&hellip車鼻既破之後,突厥盡為封疆之臣。
于是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
單于都護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一十四州。
瀚海都護領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賀蘭等八州。
各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hellip&hellip自永徽已後,殆三十年,北鄙無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此後複小有變亂,唐之兵力尚能威服之。
至武後時,默啜複興,其勢力與颉利時相仿佛,為突厥中興時期。
自此大為邊患,至開元時始讨平之。
骨咄祿,颉利族人也,雲中都督舍利元英之部酋,世襲吐屯。
伏念敗,(高宗永隆元年,突厥阿史那伏念叛于夏州,裴行儉讨破之。
)乃嘯亡散保總材山。
又治黑沙城,有衆五千,盜九姓畜馬,稍強大,乃自立為可汗。
以弟默啜為殺,咄悉匐為葉護&hellip&hellip嗣聖、垂拱間,連寇朔、代,掠吏士。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天授初,骨咄祿死&hellip&hellip默啜自立為可汗。
篡位數年,始攻靈州,多殺略士民。
武後以薛懷義&hellip&hellip等凡十八将軍兵出塞,雜華蕃步騎擊之,不見虜還。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契丹李盡忠等反,默啜請擊賊自效,诏可&hellip&hellip拜遷善可汗。
默啜乃引兵擊契丹,會盡忠死,襲松漠部落,盡得&hellip&hellip辎重&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為特進颉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未及命,俄攻靈、勝二州,縱殺略。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默啜負勝,輕中國,有驕志,大抵兵與颉利時略等,地縱廣萬裡,諸蕃悉往聽命。
複立咄悉匐為左察,骨咄祿子默矩為右察,皆統兵二萬。
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兩察上,典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号拓西可汗,歲入邊。
戍兵不得休。
(《唐書》卷二一五上《突厥傳上》) 初,默啜景雲中率兵西擊娑葛,破滅之。
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後,常受其征役。
其地東西萬餘裡,控弦四十萬,自颉利之後,最為強盛,自恃兵威,虐用其衆。
默啜既老,部落漸多逃散。
開元二年(714年),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妹婿火拔、颉利發石阿失畢,率精騎圍逼北庭。
右骁衛将軍郭虔瓘嬰城固守。
俄而出兵,擒同俄特勒于城下,斬之。
虜因退縮。
火拔懼不敢歸,攜其妻來奔&hellip&hellip明年(三年),十姓部落,左廂五咄六啜,右廂五弩失畢、五俟斤,及子婿高麗莫離支&hellip&hellip等,各率其衆,相繼來降,前後總萬餘帳。
制令居河南之舊地&hellip&hellip其秋,默啜與九姓首領阿布思等,戰于碛北。
九姓大潰,人畜多死,阿布思率衆來降。
四年,默啜又北讨九姓拔曳固,戰于獨樂河,拔曳固大敗。
默啜負勝,輕歸而不設備,遇拔曳固迸卒颉質略于柳林中,突出擊默啜,斬之。
仍與入蕃使郝靈筌,傳默啜首至京師。
骨咄祿之子阙特勒,鸠合舊部,殺默啜子小可汗,及諸弟并親信略盡,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毗伽可汗以開元四年即位,本蕃号為小殺,性仁友。
自以得國是阙特勒之功,固讓之。
阙特勒不受,遂以為左賢王,專掌兵馬。
是時奚、契丹相率款塞,突騎施蘇祿自立為可汗。
突厥部落頗多攜貳,乃召默啜時衙官暾欲谷為謀主。
初,默啜下衙官盡為阙特勒所殺,暾欲谷以女為小殺可敦,遂免死,廢歸部落。
及複用,年已七十餘,蕃人甚敬伏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小殺既得降戶,謀欲南入為寇。
暾欲谷曰:“唐王英武,人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
我衆新集,猶尚疲羸,須且息養之數年,始可觀變而舉。
”小殺又欲修築城壁,造立寺觀。
暾欲谷曰:“不可。
突厥人戶寡少,不敵唐家百分之一,所以常能抗拒者,正以随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又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
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将為唐所并。
”&hellip&hellip小殺等深然其策&hellip&hellip小殺由是大振,盡有默啜之衆&hellip&hellip開元十五年,小殺使其大臣梅錄啜來朝,獻名馬&hellip&hellip時吐蕃與小殺書,将計議同時入寇,小殺并獻其書。
上嘉其誠&hellip&hellip仍許于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數十萬匹,就邊以遺之。
&hellip&hellip二十年,小殺為其大臣梅錄啜所毒,藥發未死,先讨斬梅錄啜,盡滅其黨。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突厥自小殺之後,日見衰微,至于滅亡。
小殺既卒,國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hellip&hellip無幾,伊然病卒,又立其弟為登利可汗。
登利者,猶華言果報也。
登利年幼,其母即暾欲谷之女,與其小臣飲斯達幹奸通,幹預國政,不為蕃人所伏。
登利從叔父二人,分掌兵馬,在東者号為左殺,在西者号為右殺,其精銳皆分在兩殺之下。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hellip&hellip冊立登利為可汗。
俄而登利與其母誘斬西殺,盡并其衆。
而左殺懼禍及己,勒兵攻登利,殺之,自立,号烏蘇米施可汗。
左殺又不為國人所附,拔悉密部落起兵擊之,左殺大敗,脫身遁走,國中大亂。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傳上》) 天寶初,其大部回纥、葛邏祿、拔悉蜜并起,攻葉護殺之。
尊拔悉蜜之長,為颉伊施可汗。
于是回纥、葛邏祿,自為左右葉護,亦遣使者來告。
國人奉判阙特勒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hellip&hellip其下不與,拔悉蜜等三部,共攻烏蘇米施。
米施遁亡,其西葉護阿布思及葛臘哆率五千帳降,以葛臘哆為懷恩王。
三載,拔悉蜜等殺烏蘇米施,傳首京師&hellip&hellip其弟白胥特勒鹘隴匐立,是為白眉可汗。
于是突厥大亂,國人推拔悉蜜酋為可汗。
诏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以兵乘其亂,抵薩河内山,擊其左阿波達幹十一部,破之,獨其右未下。
而回纥葛邏祿殺拔悉蜜可汗,奉回纥骨力裴羅定其國。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乙 西突厥之盛衰 西突厥本與北突厥同祖。
初,木杆與沙缽略可汗有隙,因分為二。
其國即烏孫之故地,東至突厥國,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hellip&hellip鐵勒、龜茲及西域諸胡國皆歸附之。
其人雜有都陸,及弩失畢、歌邏祿、處月、處密、伊吾等諸種,風俗大抵與突厥同,唯言語微差。
其官有葉護,有特勒,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為之。
又有乙斤、屈利啜、閻洪達、颉利發、吐屯、俟斤等官,皆代襲其位。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阿波西走達頭,當是時,達頭為西面可汗。
即授阿波兵十萬,使與東突厥戰,而阿波竟為沙缽略所擒。
及啟民可汗時,達頭可汗歲以兵相加,而隋常助啟民,故達頭敗,奔吐谷渾。
始,阿波既禽,國人立鞅素特勒子,是為泥利可汗。
達頭之奔,泥利亦敗。
及死,其子達漫立,是為泥撅處羅可汗&hellip&hellip大業中,從炀帝征高麗&hellip&hellip留其弟阙達度設畜牧于會甯郡,即自稱阙可汗&hellip&hellip初,曷薩那(即泥撅處羅可汗)朝隋,國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達頭孫,号射匮可汗。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西突厥自射匮可汗後,日見興盛。
射匮可汗者,達頭可汗之孫也。
既立後,始開土宇,東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門已西諸國,皆役屬之。
遂與北突厥為敵,乃建庭于龜茲北三彌山。
尋卒,弟統葉護可汗代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
遂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
又移庭于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颉利發,并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武德三年,遣使貢條支巨卵。
時北突厥作患,高祖恩加撫結,與之并力以圖北蕃。
統葉護許以五年冬,大軍将發,颉利可汗聞之大懼,複與統葉護通和無相征伐&hellip&hellip貞觀元年,遣真珠統俟斤&hellip&hellip來。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統葉護自負強盛,無恩于國,部衆鹹怨,歌邏祿種多叛之&hellip&hellip為其伯父所殺而自立,是為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俟毗可汗,初分統突厥,為小可汗。
既稱大可汗,國人不附。
弩失畢部自推泥孰莫賀設為可汗,泥孰辭不受。
會統葉護可汗子咥力特勒避莫賀咄亂,亡在康居。
泥孰迎立之,為乙毗缽羅肆葉護可汗,與俟毗可汗分王其國,挐鬥不解。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由是西域諸國悉叛之,國大虛耗,衆悉附肆葉護可汗。
雖俟毗之部,亦稍稍去,共以兵擊俟毗。
俟毗走保金山,為泥孰所殺,奉肆葉護為大可汗。
肆葉護已立,即北讨鐵勒、薛延陁,為延陁所敗。
性猜愎,狹于統下。
小可汗乙剌者,于國最有功,肆葉護聽讒,種夷之,衆皆沮駭。
又忌泥孰,陰圖殺之,泥孰亡入焉耆。
未幾,沒卑達幹與弩失畢部諸豪,謀執廢肆葉護。
肆葉護輕騎走康居,憂死。
國人迎泥孰于焉耆,立之,是為咄陸可汗。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泥孰卒,其弟同娥設立,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hellip&hellip俄而其國分為十部,每部令一人統之,号為十設,每設賜以一箭,故稱十箭焉。
又分十箭為左右廂,一廂各置五箭。
其左廂号五咄六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
其右廂号為五弩失畢,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
都号為十箭。
其後或稱一箭為一部落,大箭頭為大首領。
五咄六部落,居于碎葉已東:五弩失畢部落,居于碎葉已西,自是都号為十姓部落。
咥利失既不為衆所歸,部衆攜貳,為其統吐屯所襲,麾下亡散。
咥利失以左右百餘騎拒之,戰數合,統吐屯不利而去。
咥利失奔其弟步利設,與保焉耆。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咥利失複得舊地,弩失畢處密等并歸咥利失。
貞觀十二年,西部竟立欲谷設為乙毗咄陸可汗。
乙毗咄陸可汗既立,與咥利失大戰,兩軍多死,各引去。
因與咥利失中分,自伊列河已西屬咄陸,已東屬咥利失。
咄陸可汗又建庭于镞曷山西,謂為北庭&hellip&hellip咥利失為其吐屯俟利發與欲谷設通謀作難,咥利失窮蹙,奔拔汗那而死。
弩失畢部落酋帥,迎咥利失弟伽那之子薄布特勒而立之,是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hellip&hellip建庭于雎合水北,謂之南庭。
東以伊列河為界,自龜茲、鄯善、且末&hellip&hellip皆受其節度。
&hellip&hellip咄陸可汗與葉護頻相攻擊&hellip&hellip咄陸于時兵衆漸強&hellip&hellip遣石國吐屯攻葉護,禽之,送于咄陸,尋為所殺。
咄陸可汗既并其國,弩失畢諸姓心不服咄陸,皆叛之。
咄陸&hellip&hellip自恃其強,專擅西域,遣兵寇伊州。
安西都護郭恪率輕騎二千,自烏骨邀擊,敗之&hellip&hellip恪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之城,追奔及于遏索山&hellip&hellip咄陸初以泥孰啜自擅取所部物,斬之以徇,尋為泥孰啜部将胡祿居所襲,衆多亡逸,其國大亂。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弩失畢不欲咄陸為可汗,遣使者至阙下,請所立。
帝(太宗)遣通事舍人溫無隐,持玺诏與國大臣擇突厥可汗子孫賢者授之。
乃立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是為乙毗射匮可汗&hellip&hellip使弩失畢将兵攻白水胡城。
咄陸勒兵自城出,鳴鼓角薄鬥,弩失畢不能軍,殺獲甚多。
咄陸因其勝,招徕舊部。
皆曰:“戰千人,存一人,我猶不從也。
”咄陸自知衆怨,乃走吐火羅。
乙毗射匮遣使貢方物,且請昏。
帝令割龜茲、于阗、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
不克昏。
于是阿史那賀魯反,盡得可汗部落。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阿史那賀魯者,曳步利設射匮特勒之子也。
初,阿史那步真既來歸國,咄陸可汗乃立賀魯為葉護,以繼步真,居于多邏斯川&hellip&hellip統處密、處月、姑蘇、歌羅祿、弩失畢五姓之衆。
其後咄陸西走吐火羅國,射匮可汗遣兵迫逐。
賀魯不常厥居。
貞觀二十二年,乃率其部落内屬。
诏居廷州,尋授左骁衛将軍瑤池都督。
高宗即位,進拜左骁衛大将軍、瑤池都督如故。
永徽二年(651年),與其子咥運率衆西遁,據咄陸可汗之地。
總有西域諸郡,建牙于雙河及千泉,自号沙缽羅可汗,統攝咄陸弩失畢十姓。
其咄陸有五啜,一曰處木昆律啜,二曰胡祿居阙啜&hellip&hellip三曰攝舍提暾啜,四曰突騎施賀邏施啜,五曰鼠尼施處半啜。
弩失畢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結阙俟斤,最為強盛,二曰哥舒阙俟斤,三曰拔塞幹暾沙缽俟斤,四曰阿悉結泥孰俟斤,五曰哥舒處半俟斤。
各有所部勝兵數十萬,并羁屬賀魯。
西域諸國,亦多附隸焉。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賀魯尋立咥運為莫賀咄葉護&hellip&hellip進寇廷州。
永徽三年,诏遣左武衛大将軍梁建方、右骁衛大将軍契苾何力,率燕然都護所部回纥兵五萬騎讨之&hellip&hellip虜渠帥六十餘人。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咄陸可汗死,其子真珠葉護請讨賀魯自效,為賀魯所拒,不得前。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顯慶二年,遣右屯衛将軍蘇定方&hellip&hellip等率師讨擊&hellip&hellip賊衆大敗&hellip&hellip俘賀魯至京師&hellip&hellip分其種落,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
其所役屬諸國,皆分置州府,西盡于波斯,并隸安西都護府。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以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hellip&hellip領五咄陸部;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hellip&hellip領五弩失畢部。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至高宗時,西突厥亦臣服于唐,後為突厥所滅。
龍朔二年(662年),彌射、步真以兵從海道總管蘇海政讨龜茲。
步真怨彌射,且欲并其部,乃誣以謀反,海政不能察,即集軍吏計議先發誅之。
因稱诏發所赍賜可汗首領,彌射以麾下至,悉收斬之&hellip&hellip步真死乾封時。
鹹亨二年(671年),以西突厥部酋阿史那都支為左骁衛大将軍,兼匐延都督,以安輯其衆。
儀鳳中,都支自号十姓可汗,與吐蕃連和寇安西。
诏吏部侍郎裴行儉讨之,行儉請毋發兵,可以計取。
即诏行儉冊送波斯王子,并安撫大食,若道兩蕃者。
都支果不疑,率子弟上谒,遂禽之。
召執諸部渠長,降别帥李遮匐以歸,時調露元年(679年)也。
西姓自是益衰,其後二部人日離散。
遂擢彌射子元慶為左玉钤衛将軍,步真子步利設斛瑟羅為右玉钤衛将軍,盡襲父所領及可汗号。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自垂拱已後,十姓部落,頻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盡。
及随斛瑟羅,才六七萬人,徙居内地。
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遂絕。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西突厥雖滅亡,其别種繼之而起,然不久即衰敗。
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别種也,初隸在斛瑟羅下,号為莫賀達幹。
後以斛瑟羅用刑嚴酷,衆皆畏之,尤能撫恤其部落,由是為遠近諸胡所歸附。
其下置都督二十員,各統兵七千人。
嘗屯聚碎葉西北界,後漸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東北與突厥為鄰,西南與諸胡相接,東南至西廷州。
斛瑟羅以部衆削弱,自則天時入朝,不敢還蕃,其地并為烏質勒所并。
景龍(中宗)二年(708年)&hellip&hellip烏質勒卒,其長子娑葛代統其衆,诏便立娑葛為金河郡王&hellip&hellip初,娑葛代父統兵,烏質勒下部将阙啜忠節甚忌之&hellip&hellip三年,娑葛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遂叛入突厥,請為鄉導以讨娑葛。
默啜乃留遮弩,遣兵二萬人與其左右來讨娑葛,擒之而還。
默啜顧謂遮弩曰:“汝于兄弟尚不和協,豈能盡心于我。
”遂與娑葛俱殺之。
默啜兵還,娑葛下部将蘇祿鸠集餘衆,自立為可汗。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蘇祿者,突騎施别種也。
頗善綏撫,十姓部落,漸歸附之,衆二十萬,遂雄西域之地。
尋遣使來朝,開元三年(715年)&hellip&hellip冊立為忠順可汗,自是每年遣使朝獻&hellip&hellip晚年抄掠所得,留不分之,又因風病,一手攣縮,其下諸部,心始攜貳。
有大首領莫賀達幹、都摩度兩部落,最為強盛。
百姓又分為黃姓、黑姓兩種,互相猜阻。
二十六年夏,莫賀達幹勒兵夜攻蘇祿,殺之。
(《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種人自謂娑葛後者為黃姓,蘇祿部為黑姓,更相猜雠。
(《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 自是之後,延至宋初,猶有存者。
然而微弱矣。
2.回纥(《新唐書》作“回鹘”) 唐北方諸族,突厥既衰,繼之而起者則為回纥。
其部族盛衰及與唐之關系,分别叙之于下。
甲 部落 回纥,其先匈奴也。
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亦号高車部,或曰敕勒,訛為鐵勒。
其部落&hellip&hellip凡十有五種,皆散處碛北。
(《唐書》卷二一七上《回鹘傳上》) 回纥諸部簡表 乙 強盛時代之回纥 回纥者,亦曰烏護,曰烏纥,至隋曰韋纥。
其人骁強,初無酋長,逐水草轉徙。
善騎射,喜盜鈔,臣于突厥,突厥資其财力雄北荒。
大業中,處羅可汗攻脅鐵勒部&hellip&hellip韋纥乃并仆骨、同羅、拔野古叛去,自為俟斤,稱回纥&hellip&hellip有時健俟斤者,衆始推為君長。
子曰菩薩,材勇有謀,嗜獵射,戰必身先,所向辄摧破,故下皆畏附&hellip&hellip時健死,部人賢菩薩,立之。
母曰烏羅渾,性嚴明,能決平部事,回纥繇是浸盛,與薛延陁共攻突厥北邊。
颉利遣&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