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際

關燈


     (《資治通鑒》卷一八二《隋紀六》) 最初起兵者,尚屬平民。

    厥後具有野心之官吏,亦乘時而起,各謀割據。

    楊玄感之變,實為首倡。

     楊玄感,司徒素之子也&hellip&hellip好讀書,便騎射,以父軍功,位至柱國&hellip&hellip襲爵楚國公,遷禮部尚書。

    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hellip&hellip複見朝綱漸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與諸弟潛謀廢帝&hellip&hellip時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将領&hellip&hellip帝征遼東,命玄感于黎陽督運。

    于時百姓苦役,天下思亂。

    玄感&hellip&hellip欲令帝所軍衆饑餒,每為逗留,不時進發&hellip&hellip玄感無以動衆,乃遣家奴僞為使者,從東方來,謬稱将軍來護兒失軍期而反。

    玄感遂入黎陽縣,閉城大索男夫&hellip&hellip移書旁郡,以讨護兒為名&hellip&hellip從亂者如市。

    數日,屯兵東都上春門,衆至十餘萬。

     (《隋書》卷七○《楊玄感傳》) 大業九年,炀帝伐高麗,使玄感于黎陽監運。

    時天下騷動,玄感将謀舉兵,潛遣人入關,迎密以為謀主。

    密至謂玄感曰:“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裡,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

    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

    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朔,赍糧必盡。

    舉麾一召,其衆自降,不戰而擒。

    此計之上也。

    關中四塞,天府之國,有衛文升,不足為意。

    若經城勿攻,西入長安,掩其無備。

    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固當必克,萬全之勢。

    此計之中也。

    若随近逐便,先向東都,頓堅城之下,勝負殊未可知。

    此計之下也。

    ”玄感曰:“公之下計,乃上策也。

    今百官家口,并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

    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

    ”密計遂不行。

    玄感既至東都,頻戰皆捷,自謂天下響應,功在朝夕。

     (《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 帝遣虎贲郎将陳稜攻&hellip&hellip黎陽;武衛将軍屈突通屯河陽;左翊衛大将軍宇文述,發兵繼進;右骁衛大将軍來護兒,複來赴援。

    玄感請計于前民部尚書李子雄。

    子雄曰:“屈突通曉習兵事,若一渡河,則勝負難決。

    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濟,則樊衛失援(民部尚書樊子蓋,刑部尚書衛玄,随越王侗守東都)。

    ”玄感然之,将拒通。

    子蓋知其謀,數擊其營。

    玄感不果進,通遂濟河&hellip&hellip于是大戰,玄感軍頻北。

    複請計于子雄。

    子雄曰:“東都援軍益至,我師屢敗,不可久留。

    不如直入關中&hellip&hellip東面而争天下。

    此亦霸王之業。

    ”&hellip&hellip玄感遂釋洛陽,西圖關中&hellip&hellip宇文述等諸軍蹑之,至弘農宮&hellip&hellip攻之三日,城不下,追兵遂至。

    玄感&hellip&hellip且戰且行&hellip&hellip複陣于董杜原,諸軍擊之,玄感大敗。

    獨與十餘騎竄林木間,将奔上洛,追騎至&hellip&hellip葭蘆戍。

    玄感窘迫&hellip&hellip自知不免,謂弟積善曰:“事敗矣。

    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殺我。

    ”積善抽刀斫殺之。

    因自刺不死,為追兵所執,與玄感首俱送行在所。

     (《隋書》卷七○《楊玄感傳》) 楊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帳中,懼見于色,謂威曰:“此小兒聰明。

    得不為患乎?”威曰:“夫識是非,審成敗者,乃所謂聰明。

    玄感粗疏,非聰明者,必無所慮,但恐浸成亂階耳。

    ” (《隋書》卷四一《蘇威傳》) 帝遣蘊推其黨與,謂蘊曰:“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

    不盡加誅,則後無以勸。

    ”蘊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數萬人,皆籍沒其家。

     (《隋書》卷六七《裴蘊傳》) 炀帝惡聞亂,近幸不敢以聞,言之亦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