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際

關燈


    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儲積,皆非地窖。

    密遣行人,因風縱火。

    待彼修立,複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财力俱盡。

    上行其策,由是陳人益敝。

    開皇九年&hellip&hellip大舉伐陳,以颎為元帥&hellip&hellip及陳平&hellip&hellip以功加授上柱國,進爵齊國公&hellip&hellip時太子勇失愛于上,潛有廢立之意。

    謂颎曰:“晉王妃有神憑之,言王必有天下。

    若之何?”颎長跪曰:“長幼有序,其可廢乎?”上默然而止。

    獨孤皇後知颎不可奪,陰欲去之。

    &hellip&hellip于是除名為民。

    颎初為仆射。

    其母誡之曰:“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

    爾宜慎之。

    ”颎由是常恐禍變。

    及此,颎歡然無恨色,以為得免于禍。

    炀帝即位,拜為太常。

    &hellip&hellip帝遇啟民可汗,恩禮過厚。

    颎謂太府卿何稠曰:“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

    ”複謂觀王雄曰:“近來朝廷殊無綱紀。

    ”有人奏之。

    帝以為謗讪朝政,于是下诏誅之。

    &hellip&hellip執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緻升平,颎之力也。

     (《隋書》卷四一《高颎傳》) 丁 宇文 宇文,字公輔,河南洛陽人也&hellip&hellip慷慨有大節,博學多通。

    仕周&hellip&hellip開皇初,以前功封平昌縣公&hellip&hellip平陳之役&hellip&hellip拜刑部尚書&hellip&hellip後曆朔、代、吳三州總管,皆有能名。

    炀帝即位&hellip&hellip轉禮部尚書。

    既以才能著稱,曆職顯要,聲望甚重,物議時談,多見推許,帝頗忌之。

    時帝漸好聲色,尤勤遠略,謂高颎曰:“昔周天子好聲色而國亡。

    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言長城之役,幸非急務。

    有人奏之,竟坐誅死。

     (《隋書》卷五六《宇文傳》) 2.群雄紛起 自炀帝大業七年,亂象已成,各地群雄并起。

    約略所計,凡一百三十餘人之多,為自古所無。

    其擁衆最多,據地較廣者,特表之如下。

     隋末群雄割據簡表 觀上表,可知發難者,實始于山東各郡,而漸及于西北江南。

     大業七年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餘郡,民相賣為奴婢。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七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時遼東戰士及饋運者,填咽于道,晝夜不絕。

    苦役者始為群盜。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帝自去歲謀讨高麗,诏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

    又發民夫運米,積于泸河、懷遠二鎮。

    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

    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加之饑馑,谷價踴貴。

    東北邊尤甚,鬥米值數百錢。

    所運米或粗惡,令民籴而償之。

    又發鹿車夫六十餘萬,二人共推米三石。

    道途險遠,不足充糇糧,至鎮無可輸,皆懼罪亡命。

    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百姓困窮,财力俱竭。

    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于是始相聚為群盜。

     (《資治通鑒》卷一八一《隋紀五》) 據是,知山東各郡之人民,為天災人禍所逼迫,故揭竿一起,即足以摧毀執政者而有餘,任何威力不能鎮服也。

     大業七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随獲斬決之。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九年八月&hellip&hellip制盜賊籍沒其家。

     (《隋書》卷四《炀帝紀下》) 大業十二年正月,朝集使不至者二十餘郡。

    始議分遣使者十二道,發兵讨捕盜賊。

     (《資治通鑒》卷一八三《隋紀七》) 抑制之法,可謂嚴酷,結果則自成崩潰。

     自是所在,群盜蜂起,不可勝數,徒衆多者至萬餘人,攻陷城邑。

    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随獲斬決。

    然莫能禁止。

     (《資治通鑒》卷一八一《隋紀五》) 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習戰,郡縣吏每與賊戰,望風沮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