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及南北朝之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并堪講授。
《周易》、《儀禮》、《谷梁》,用功差少。
”在朝知名之士七十餘,皆謂炫所陳不謬,是炫之深于諸經也。
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
如李铉從李周仁受《毛詩》,劉子猛受《禮記》,房虬受《周官》、《儀禮》,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又受業徐遵明者五年。
楊汪受《禮》于沈重,受《漢書》于劉臻。
劉焯亦受詩于劉軌思,受《左氏傳》于郭懋,問《禮》于熊安生。
又以劉智海家多墳籍,就之讀十年。
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其業既成,則各有所著,以開後學&hellip&hellip此又可見當時治經者,各有心得,筆之于書,非如後世記問掇拾之學也。
其所以多務實學者,固由于士習之古,亦上之人,有以作興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五《北朝經學》) 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
(《隋書》卷七五《儒林傳序》) 漢熹平石經、魏正始三體石經之相繼造作,實于經學上有正定文字之功。
顧曆漢自唐,石經已毀,說者不一,隋唐三志著錄,各有差别。
太和四年二月&hellip&hellip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于廟門之外。
(《三國&bull魏志》卷三《明帝紀》) 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
其刊石于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并以永示來世。
” (《三國&bull魏志》卷四齊《王芳紀》注引《搜神記》) 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複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
(《三國&bull魏志》卷一三《王肅傳》注引《世語》) 漢魏以來,置太學于國子堂東。
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載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
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矣。
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hellip&hellip樹之于堂西。
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
(郦道元《水經注》卷一六) 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國修立黉序&hellip&hellip往者文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經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學館,依次修立。
(《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 大象元年二月&hellip&hellip诏徙邺城石經于洛陽。
(《周書》卷七《宣帝紀》) 六年,開皇運洛陽石經至京師,文字磨滅,莫能知者,奉敕與劉炫等考定。
(《隋書》卷七五《劉焯傳》) 後漢镌刻七經,著于石碑,皆蔡邕所書。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
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邺都。
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
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邺京載入長安,置于秘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
尋屬隋亂,事遂寝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
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此外于學術上大有貢獻,而屬于新發現者,則為汲冢之竹書。
鹹甯五年十月&hellip&hellip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于秘府。
(《晉書》卷三《武帝紀》)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書數十車。
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
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
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
益幹啟位,啟殺之。
太甲殺伊尹。
文王殺季曆。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歲也。
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
《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
《繇辭》則異卦。
《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
《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
《國語》三篇,言楚晉事。
《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
《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蔔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
《瑣語》十一篇,諸國蔔夢、妖怪、相書也。
《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
《繳書》二篇,論弋射法。
《生封》一篇,帝王所封。
《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
《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
《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
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大凡七十五篇。
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
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
漆書皆科鬥字。
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複铨次。
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
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随疑分釋,皆有義證&hellip&hellip時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鬥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
司空張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
”檢驗果然。
(《晉書》卷五一《束晳傳》) 時秘書丞衛恒,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
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
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
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
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
”接遂詳其得失。
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
(《晉書》卷五一《王接傳》) 續鹹&hellip&hellip著&hellip&hellip《汲冢古文釋》&hellip&hellip十卷行于世。
(《晉書》卷九一《續鹹傳》) 3.史學 自魏晉迄于隋初,史學稱為發達,撰作甚衆,其成為一代之史者。
甲 後漢書 永平中,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共撰世祖本紀。
固又撰列傳、載紀二十八篇,而紀傳始立。
安帝永初、永甯間,劉珍、、張衡、李尤等撰集為《漢記》,于是又有名臣列士傳焉。
永壽中,則有崔寔、邊韶、延笃、朱穆、鄧嗣、伏無忌之著作。
熹平中,則有盧植、馬日、蔡邕、韓說、楊彪之補續,又作靈紀,及補諸列傳四十二篇,而紀傳益備。
唯書志缺,邕以十意足之。
(王應麟《玉海》卷四六《正史》) 按東觀集諸儒,奉诏修當代之史,是為後世官修國史所本。
前後凡五修,乃成《東觀漢紀》一百四十三卷。
伏無忌等曾作王子恩澤侯、單于、西羌、地理志,邊韶作皇後外戚傳、百官表,是體制已備,不得雲缺書志,豈後有散佚耶?今四庫輯本二十四卷,有天文志、地理志。
《後漢書》一百三十卷,(注: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
)&hellip&hellip今存姚之骃輯本四卷。
(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卷一) 降及晉宋,著者先後輩出。
姚輯薛瑩書一卷,司馬彪書一卷,謝沈書一卷,袁山松書一卷,合東觀紀、謝承書、華峤書、劉義慶書,為八家《後漢書》。
峤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意。
會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觀秘籍。
遂就其緒,起于光武,終于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後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
峤以皇後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後紀,以次帝紀。
又改志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漢後書》&hellip&hellip峤性嗜酒,率常沉醉,所撰書《十典》,未成而終。
秘書監何劭,奏峤中子徹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
後監缪徽,又奏峤少子暢,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hellip&hellip永嘉喪亂,經籍遺沒,峤書存者五十餘卷。
(《晉書》卷四四《華峤傳》) 漢氏中興,迄于建安&hellip&hellip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谯周雖已删除,然猶未盡。
安順以下,亡缺者多。
彪乃讨論衆書,綴其所聞,起于世祖,終于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号曰《續漢書》。
(《晉書》卷八二《司馬彪傳》) 何允、庾冰并稱沈有史才,遷著作郎&hellip&hellip著《後漢書》百卷。
(《晉書》卷八二《謝沈傳》) 山松少有才名,博學有文章,著《後漢書》百篇。
(《晉書》卷八三《袁山松傳》) 宏有逸才,文章絕美&hellip&hellip孝武太元初,卒于東陽&hellip&hellip撰《後漢紀》三十卷。
(《晉書》卷九二《袁宏傳》) 《後漢記》六十五卷。
(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
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後漢南記》四十五卷。
(注:本五十五卷,今殘缺。
晉江州從事張瑩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至南宋範晔,乃删取各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即今傳之《後漢書》也。
範晔,字蔚宗&hellip&hellip博涉經史,善為文章&hellip&hellip元嘉元年&hellip&hellip左遷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hellip&hellip晔《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曰:“&hellip&hellip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
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
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
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hellip&hellip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舍異體。
乃自不知所以稱之。
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
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 (《宋書》卷六九《範晔傳》) 惟晔著成十紀,九十列傳,十志,書未成即遇禍。
後人以司馬彪《續漢書&bull志》補成之,共為一百二十篇。
劉昭,字宣卿&hellip&hellip昭又集《後漢》同異,以注範晔書,世稱博悉。
(《梁書》卷四九《劉昭傳》) 初,晔令謝俨撰志,未成而晔伏誅,俨悉蠟以覆車。
梁世劉昭得舊本,因補注三十卷&hellip&hellip又曰,志三十卷,晉秘書監河内司馬彪紹統撰,梁剡令平原劉昭宣卿補注晔本書&hellip&hellip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
序文固雲:“範志今阙,乃借舊志注以補之。
” (《通考》卷一九一《經籍考一八》) 乙 三國志 魏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中,典著作,與荀、阮籍共撰《魏書》。
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隋書&bull經籍志》:魏書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沈撰。
) (《晉書》卷三九《王沈傳》) 右國史華核上疏曰:“&hellip&hellip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項峻始撰《吳書》。
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紀錄。
至少帝時,更差韋曜、周昭、薛瑩、梁廣及臣五人訪求往事,所共撰立,備有本末。
昭、廣先亡,曜負恩蹈罪,瑩出為将,複以過徙。
其書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隋書&bull經籍志》:《吳書》二十五卷,韋昭撰。
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殘缺。
) (《三國&bull吳志》卷八《薛綜附薛瑩傳》) 晉陳壽撰《三國志》,稱為良史,流傳至今。
計全書凡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凡六十五篇。
陳壽,字承祚&hellip&hellip除佐著作郎&hellip&hellip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
時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hellip&hellip元康七年病卒&hellip&hellip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等上表曰:“臣等按故治書侍禦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
”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
(《晉書》卷八二《陳壽傳》) 惟壽書過簡,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之。
松之因兼采衆書,補其阙略。
由是,世言《三國志》者以裴注為本。
裴松之,字世期&hellip&hellip元嘉三年&hellip&hellip轉中書侍郎&hellip&hellip上使注陳壽《三國志》。
松之鸠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
(元嘉六年)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
” (《宋書》卷六四《裴松之傳》) 臣前被诏,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
壽書铨叙可觀&hellip&hellip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
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hellip&hellip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阙。
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備異聞。
若乃纰缪顯然,言不附理,則随違矯正,以懲其妄。
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斐松之《上三國志注表》) 丙 晉書 著《晉書》者,有十八家。
至唐太宗時,撰成新《晉書》,名曰禦撰,諸家之作,多半散亡矣。
其屬于紀傳體者,列舉如下: 元帝以草創務殷,未遑史官,遂寝&hellip&hellip太興初,典章稍備,乃召隐及郭璞,俱為著作郎,令撰《晉史》&hellip&hellip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于隐,并借隐所著書,竊寫之,所聞漸廣&hellip&hellip隐竟以謗免,黜歸于家,貧無資用,書遂不就。
乃依征西将軍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阙上之。
(《隋書&bull經籍志》:《晉書》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殘缺。
晉著作郎王隐撰。
) (《晉書》卷八二《王隐傳》) 謝沈&hellip&hellip撰《晉書》三十餘卷。
(《晉書》卷八二《謝沈傳》) 預雅好經史,憎疾玄虛&hellip&hellip著《晉書》四十餘卷。
(《晉書》卷八二《虞預傳》) 晉書十卷。
(注:未成本十四卷,今殘缺。
晉中書郎朱鳳撰,訖元帝。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晉中興書》七十八卷。
(注:起東晉,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太祖&hellip&hellip征為秘書監&hellip&hellip使整理秘閣書,補足阙文。
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
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隋書&bull經籍志》:《晉書》三十六卷,宋臨川内史謝靈運撰。
) (《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 臧榮緒&hellip&hellip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hellip&hellip建元中,司徒褚彥回啟高帝,稱述其美,以置秘閣。
(《南史》卷七六《臧榮緒傳》) 子雲&hellip&hellip以晉代竟無全書,弱冠便留心撰著。
至年二十六,書成,表奏之&hellip&hellip著《晉書》一百一十卷。
(《梁書》卷三五《蕭子雲傳》) 《晉史草》三十卷。
(注:梁蕭子顯撰。
梁有鄭忠《晉書》七卷,沈約《晉書》一百一十一卷,庾銑《東晉新書》七卷,亡。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其屬于編年體者: 《晉紀》四卷。
(注:陸機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晉紀》十卷。
(注:晉前軍谘議曹嘉之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hellip&hellip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
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禅,晉尚為篡逆。
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hellip&hellip凡五十四卷。
(《晉書》卷八二《習鑿齒傳》) 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乃著《元明紀》十篇。
(《隋書&bull經籍志》:《晉紀》十一卷,訖明帝,晉荊州别駕鄧粲撰。
) (《晉書》卷八二《鄧粲傳》) 盛&hellip&hellip著《魏氏春秋》、《晉陽秋》。
(《通志》:凡三十二卷。
)&hellip&hellip《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
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
”其子遽拜謝,謂請删改之。
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hellip&hellip諸子乃共号泣稽颡,請為百口切計。
盛大怒,諸子遂竊改之。
盛寫兩定本,寄于慕容隽。
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于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
(《晉書》卷八二《孫盛傳》) 中興草創,未置史官。
中書監王導上疏:“&hellip&hellip宜備史官。
勅佐著作郎幹寶等,漸就撰集。
”元帝納焉。
寶于是始領國史&hellip&hellip著《晉紀》,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
其書簡略,直而能婉,鹹稱良史。
(《晉書》卷八二《幹寶傳》) 義熙初&hellip&hellip尚書奏:“&hellip&hellip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
”于是敕廣撰集焉&hellip&hellip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上之。
(《晉書》卷八二《徐廣傳》) 王韶之&hellip&hellip父偉之&hellip&hellip少有志尚,當世诏命、表奏,辄自書寫;泰元、隆安時事,小大悉撰錄之。
韶之因此私撰《晉安帝陽秋》。
既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著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
善叙事,辭論可觀,為後代佳史。
(《宋書》卷六○《王韶之傳》) 弟謙之,好學,撰《晉紀》二十卷。
(《南史》卷一七《劉康祖附劉簡之傳》) 超叔父道鸾,字萬安,位國子博士、永嘉太守。
亦有文學,撰《續晉陽秋》二十卷。
(《南史》卷七二《檀超傳》) 《續晉紀》五卷。
(注:宋新興太守郭李産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丁 宋書 先是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天草創國史。
世祖初,又使奉朝請山謙之、南台禦史蘇寶生踵成之。
六年,又以爰領著作郎,使終其業。
爰雖因前作,而專為一家之書。
(《隋書&bull經籍志》:《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 (《宋書》卷九四《徐爰傳》) 《宋書》六十五卷。
(注: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宋世史官,屢修國史,惟避諱甚多,究非實錄。
至梁沈約,奉命著成《宋史》,起自義熙(晉安帝)肇号,終于升明(順帝)三年,凡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合為百卷。
建元四年&hellip&hellip被敕撰國史&hellip&hellip永明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
六年二月,畢功,表上之曰:“&hellip&hellip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立紀傳,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廣。
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曆,自此外悉委奉朝請山謙之。
謙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
尋值病亡,仍使南台侍禦史蘇寶生續造諸傳,元嘉名臣,皆其所撰。
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
爰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大明之末。
至于臧質、魯爽、王僧達諸傳,又皆孝武所造。
自永光以來,至于禅讓,十餘年内,阙而不續,一代典文,始末未舉。
且事屬當時,多非實錄&hellip&hellip臣今謹更創立,制成新史,始自義熙肇号,終于升明三年&hellip&hellip本紀、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卷&hellip&hellip所撰諸志須成續上。
” (《宋書》卷一○○《自序》) 是時裴子野,更删為《宋略》。
今裴略久亡,隻存沈書。
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續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
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既行,子野更删撰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評論多善,約見而歎曰:“吾弗逮也。
” (《梁書》卷三○《裴子野傳》) 戊 南齊書 江淹&hellip&hellip永明初,遷骠騎将軍,掌國史&hellip&hellip淹少以文章顯&hellip&hellip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
(《梁書》卷一四《江淹傳》) 沈約&hellip&hellip所著&hellip&hellip《齊紀》二十卷。
(《梁書》卷一三《沈約傳》) 梁代對于齊史,亦有撰者,及蕭子顯書成,遂為正史。
其書起升明之年,盡永元(廢帝寶卷)之代,為紀八,志十一,傳四十,合成五十九篇。
子顯&hellip&hellip又啟撰《齊史》。
書成表奏之,诏付秘閣。
(《梁書》卷三五《蕭子顯傳》) 同時吳均撰《齊春秋》三十篇。
其書稱梁帝為齊明佐命,帝惡其實,诏燔之。
然當時有私本,與蕭氏所撰并傳,今亦亡矣。
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
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诘問數條,竟支離無對。
敕付省焚之。
(《梁書》卷四九《吳均傳》) 己 梁陳書 《梁書》四十九卷。
(注:梁中書郎謝吳撰,本一百卷。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梁史》五十三卷。
(注: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亨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hellip&hellip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
(《陳書》卷二七《姚察傳》) 父察&hellip&hellip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hellip&hellip貞觀三年,又受诏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
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
并推究陳事,删益傅、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
(《舊唐書》卷七三《姚思廉傳》) 按今《梁書》百五十六卷,察撰二十六篇,餘稱史臣。
《陳書》三十卷,二三兩卷題察撰。
思廉父子,以散文述史,實開韓柳先河。
庚 魏書 太祖诏淵撰國記,淵造十餘卷,惟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體例。
(《魏書》卷二四《鄧淵傳》) 世祖&hellip&hellip乃诏浩曰:“&hellip&hellip逮于神,始命史職,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
自爾已來,戎旗仍舉&hellip&hellip而史阙其職,篇籍不著,每懼斯事之墜焉&hellip&hellip命公留台,綜理史務,述成此書,務從實錄。
”浩于是監秘書事,以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續成前紀。
至于損益褒貶,折中潤色,浩所總焉&hellip&hellip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hellip&hellip初,郄标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
而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鹹以為言,事遂聞。
發有司按驗&hellip&hellip其秘書郎吏已下盡死。
(《魏書》卷三五《崔浩傳》) 著作令史闵湛、郄标&hellip&hellip為浩信待&hellip&hellip湛有著述之才。
既而勸浩刊所撰國史于石,用垂不朽,欲以彰浩直筆之迹&hellip&hellip未幾而難作&hellip&hellip世祖怒甚,敕允為诏,自浩已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hellip&hellip浩竟族滅,餘皆身死。
(《魏書》卷四八《高允傳》) 自崔浩族誅後,魏廢史官。
至文成帝始複其職,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國史,允仍鄧、崔之舊,為編年之體。
允&hellip&hellip雖久典史事,然而不能專勤屬述,時與校書郎劉模有所緝綴。
大較續崔浩故事,準春秋之體,而時有刊正。
(《魏書》卷四八《高允傳》) 至孝文帝太和中,李彪、崔光等修史,始分為紀傳之體。
自成帝以來,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一存。
彪與秘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表、志之目焉&hellip&hellip彪在秘書歲餘,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
(《魏書》卷六二《李彪傳》) 自後撰著雖衆,至北齊魏收,始勒成《魏書》。
雖被謗毀,其佳處終不可沒,諸志尤見卓識。
惜今本殘缺三十卷,宋人以《北史》及《修文禦覽》、《高氏小史》等書補綴之,非收書之舊也。
《魏書》,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舊分為一百三十卷,北齊尚書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鄧淵、崔浩、高允,皆作編年書,遺落時事,三不存一。
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紀、傳、表、志之目。
宣武時,邢巒撰高祖起居注,崔鴻、王遵業補續,下逮明帝。
其後溫子升作《莊帝紀》三卷,濟陰王晖業撰《辨宗室錄》三十卷。
魏末山偉,以代人谄附元天穆、爾朱世隆,與綦俊更主國書二十餘年,事迹蕩然,萬不記一。
北齊文宣天保二年,诏魏收修《魏史》,博訪百家譜狀,搜采遺轶,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
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睦仲、刀柔、裴昂之、高孝幹,皆不工篡述。
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鹹出于收。
五年表上之,悉焚崔、李舊書。
收黨齊毀魏,褒貶肆情,時論以為不平。
文宣命收于尚書省,與諸家子孫訴訟者百餘人評論,收始亦辨答,後不能抗。
範陽盧斐、頓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謗史,受鞭配甲坊,有緻死者。
衆口沸騰,号為穢史。
時仆射楊愔、高正德用事,收皆為其家作傳,二人深黨助之,抑塞訴辭,不複重論,亦未頒行。
孝昭皇建中,命收更加審核。
收請寫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邺下,欲傳錄者聽之。
群臣競攻其失,武成複敕收更易刊正。
收既以魏史招衆怨咎,齊亡之歲,盜發其冢,棄骨于外。
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平繪中興書叙事不倫,命魏澹、顔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魏為正,東魏為僞,義例簡要,大矯收繪之失,文帝善之。
炀帝以澹書猶未盡善,更敕楊素及潘徽、褚亮、歐陽詢别修《魏書》,未成而素卒。
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陳叔達等十七人分撰後魏、北齊、周、隋、梁、陳六代史,曆年不成&hellip&hellip《唐書&bull藝文志》又有張大素《後魏書》一百卷,裴安時《元魏書》三十卷,今皆不傳&hellip&hellip惟以魏收書為主焉。
(《魏書&bull目錄》) 辛 十六國春秋 鴻,字彥鸾,少好讀書,博綜經史&hellip&hellip以劉淵、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連屈孑、張軌、李雄、呂光、乞伏國仁、秃發烏孤、李暠、沮渠蒙遜、馮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
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
鴻二世仕江左,故不錄僭晉劉蕭之書,又恐識者責之,未敢出行于外。
世宗聞其撰錄,遣散騎常侍趙邕诏鴻曰:“聞卿撰定諸史,甚有條貫。
便可随成者送呈,朕當于機事之暇覽之。
”鴻以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且既未訖,迄不奏聞。
鴻後典起居,乃妄載其表曰:“&hellip&hellip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hellip&hellip中原無主八十餘年&hellip&hellip自晉永甯以後&hellip&hellip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hellip&hellip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馳驅數歲&hellip&hellip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
謹於吏按之暇,草構此書,區分時事,各系本錄。
破彼異同,凡為一體,約損煩文,補其不足&hellip&hellip考諸舊志,删正差謬,定為實錄,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
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
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辍筆私求,七載于今。
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
” (《魏書》卷六七《崔光附崔鴻傳》) 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司馬光所考《十六國春秋》已非鴻全書,則鴻書到北宋已亡佚矣。
今通行一百卷本,乃明萬曆中檇李屠喬孫、姚士粦取《晉書》載記、《北史》、《冊府元龜》等書僞為之。
又十六卷本,亦非原文。
壬 通史 以上均為一代之史。
梁武帝複有《通史》之制,為南北史之先河。
此一時代中史學之盛,於焉可見。
又造《通史》,躬制贊序,凡六百卷。
(《梁書》卷三《武帝紀下》) 高祖雅愛子顯才,又嘉其容止吐納,每禦筵侍坐,偏顧訪焉。
嘗從容謂子顯曰:“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
”子顯對曰:“仲尼贊易道,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
聖制符同,複在茲日。
”時以為名對。
(《梁書》卷三五《蕭子顯傳》) 《通史》四百八十卷。
(注: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
其書自秦以上,皆以《史記》為本,而别采他說以廣異聞。
到兩漢已還,則全錄當時紀傳,而上下通達,臭味相依。
又吳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氏列于夷狄傳,大抵其體皆如《史記》。
其所為異者,唯無表而已。
(劉知幾《史通》卷一《六家篇》) 癸 輿地 與史學最有關系之地理,撰著亦甚多。
裴秀&hellip&hellip以職在地官,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後世說者,或強牽引,漸以暗昧。
于是甄擿舊文,疑者則阙。
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其序曰:“&hellip&hellip今秘書&hellip&hellip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
或荒外迂誕之言,不合事實,于義無取。
大晉龍興,混一六合&hellip&hellip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
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輸之度也。
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
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由之數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
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
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
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
有準望而無道裡,則施于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裡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
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遠近之實,定于分率;彼此之實,定于道裡;度數之實,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
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
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隐其形也。
(《晉書》卷三五《裴秀傳》) 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别郡殊,合之則寓内為一。
(《宋書》卷八五《謝莊傳》) 道元好學,曆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
(《魏書》卷八九《郦道元傳》) 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
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裡、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
而學者因其經曆,并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
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後遠近,編而為部,謂之《地理書》。
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
謂之《地記》。
陳時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作《輿地志》。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4.文學 甲 文 自晉曆宋、梁、陳,骈體文盛行于世,承學之士,尚不純一。
及昭明太子統與高齋十學士劉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忱、徐陵、王囿、孔爍、鮑至共集《文選》,以樹其準的;劉勰撰《文心雕龍》,以示其法則,而文章品格始歸雅正。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高祖長子也&hellip&hellip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hellip&hellip引納才學之士,賞獎無倦。
恒自讨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間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
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性愛山水,于玄圃穿築,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遊其中&hellip&hellip薨時,年三十一&hellip&hellip谥曰昭明&hellip&hellip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也&hellip&hellip早孤,笃志好學。
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居,遂博通經論,因區别部類,錄而序之&hellip&hellip梁天監中,兼東宮通事舍人&hellip&hellip深被昭明太子愛接。
初,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
其序略雲:“&hellip&hellip敷贊聖旨,莫若注經。
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
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既成,未為時流所稱。
勰欲取定于沈約,無由自達,乃負書候約于車前,狀若貨鬻者。
約取讀,大重之,謂得文理,常陳諸幾案。
”勰為文,長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
敕與慧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證功畢,遂求出家&hellip&hellip敕許之,乃變服,改名慧地雲。
(《南史》卷七二《劉勰傳》) 《昭明文選》繼摯虞《文章流别》而作。
虞書早亡,文選遂為分類集文之始,取舍之間,立有标準。
據其自序雲: 嘗試論之曰:&hellip&hellip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hellip&hellip頌者,所以遊揚德業,褒贊成功&hellip&hellip箴興于補阙,戒出于弼匡,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美終則诔發,圖像則贊興。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書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辭引序,碑碣志狀,衆制鋒起,源流間出。
譬陶匏異器,并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緻,蓋雲備矣。
餘監撫餘閑,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遊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逾千祀。
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缥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缃帙。
自非略其蕪穢,集其精英,蓋欲兼功,大半難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hellip&hellip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翦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
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hellip&hellip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hellip&hellip雖傳之簡牍,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别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于聖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雲耳。
(蕭統《文選序》) 劉勰所著《文心雕龍》,論文章組織之工,為古今所不能外,其詞有雲: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隐以至顯,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是以筆區雲谲,文苑波詭者矣&hellip&hellip若總其歸塗,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缛、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典雅者,镕式經诰,方軌儒門者也;遠奧者,馥采典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釀采,炜烨枝派者也;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hellip&hellip夫才有天資,學慎始習,斲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難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葉,思轉自圓。
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辏相成。
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劉勰《文心雕龍》卷六《體性篇》) 夫情緻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hellip&hellip然淵乎文者,并總群勢。
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乘時而适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hellip&hellip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hellip&hellip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铨别;宮商朱紫,随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于核要;箴銘碑诔,則體制于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随變而立功者也&hellip&hellip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邪。
(劉勰《文心雕龍》卷六《定勢篇》)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
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
此立文之本源也。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情采篇》)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
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镕裁&hellip&hellip規範本體謂之镕,翦截浮詞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镕則綱領昭暢&hellip&hellip是以草創鴻筆,先标三準: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于終,則撮辭以舉要。
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
繩墨以外,美才既斲,故能首尾圓合,條貫始序。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镕裁篇》) 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hellip&hellip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疊韻,二字同在一韻。
雙聲,二字同一字母。
)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暌。
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
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hellip&hellip是以聲畫妍媸,寄在吟詠。
滋味流于字句,氣力窮于和韻。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韻氣一定,故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
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
雖織意曲變,非不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聲律篇》) 李斯删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漢初章律,明著厥法。
太史學童,教試六體&hellip&hellip至孝武之世,則相如篇;及宣成二帝,征習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
并貫練雅頌,總閱音義,鴻筆之徒,莫不洞曉,且多賦京苑,假借形聲。
是以前漢小學,率多玮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
暨乎後漢,小學轉疎,複文隐訓,臧否大半。
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
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
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真才懸,抑亦字隐。
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
今一字詭異,則群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将成字妖矣&hellip&hellip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
詭異者,字體瑰怪者也&hellip&hellip聯邊者,半字同文者也。
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hellip&hellip單複者,字形肥瘠者也&hellip&hellip凡此四條,雖文不必有,而體例不無,若值而莫悟,則非精解。
(劉勰《文心雕龍》卷八《練字篇》) 劉勰且對魏晉以來之文章家,各加以适當之批評。
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
張華短章,奕奕清暢,其《鹪鹩》寓意,即韓非之《說難》也。
左思奇才,業深覃思,盡銳于《三都》,拔萃于《詠史》,無遺力矣;潘嶽敏給,辭自和暢,鐘美于《西征》,賈餘于《哀诔》,非自外也。
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士龍朗練,以識檢亂,故能布采鮮淨,敏于短篇。
孫楚綴思,每直置以疏通;摯虞述懷,必循規以溫雅。
其品藻流别,有條理焉。
傅玄篇章,義多規鏡;長虞筆奏,世執剛中,并桢幹之實才,非群華之萼也。
成公子安,選賦而辭美;夏侯孝若,具體而皆微。
曹摅清靡于長篇,季鷹辨切于短韶,各其善也。
孟陽、景陽,才绮而相埒,可謂魯衛之政,兄弟之文也。
劉琨雅壯而多風,盧谌情發而理昭,亦遇之于時勢也。
景純豔逸,足冠中興,郊賦既穆穆以大觀,仙詩亦飄飄而淩雲矣。
元規之表奏,靡密以閑暢;溫太真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
孫盛幹寶,文勝為史,準的所拟,志乎典訓,戶牖雖異,而筆彩略同。
袁宏發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孫綽規旋以矩步,故倫序而寡狀。
殷仲文之孤興,謝叔源之閑情,并解散辭體,缥缈浮音,雖滔滔風流,大澆文意。
宋代逸才,辭翰鱗萃,世近易明,無勞甄序。
觀夫後漢才林,可參西京;晉世文苑,足俪邺都。
然而魏時話言,必以元封為稱首;宋來美談,亦以建安為口實。
(劉勰《文心雕龍》卷一○《才略篇》) 逮晉宣始基,景文克構&hellip&hellip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膠序篇章,弗簡皇慮。
降及懷愍,綴旒而已;然晉雖不文,人才實盛。
茂先搖筆而散珠,太沖動墨而橫錦,嶽湛曜聯璧之華,機雲标二後之采。
應傅三張之徒,孫摯成公之屬,并結藻清英,流韻绮靡。
前史以為運涉季世,人未盡才,誠哉斯談,可為歎息。
元皇中興,披文建學,劉刁禮吏而寵榮,景純文敏而優擢。
逮明帝秉哲,雅好文會&hellip&hellip以筆才逾親,溫以文思益厚&hellip&hellip及成康促齡,穆哀短祚,簡文勃興&hellip&hellip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
其文史則有袁殷之曹,孫于之輩,雖才或淺深,珪璋足用&hellip&hellip自宋武愛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雲構。
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hellip&hellip王袁聯宗以龍章,顔謝重葉以鳳采,何範張沈之徒,亦不可勝也&hellip&hellip暨皇齊馭寶,運集休明,太祖以聖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業,文帝以貳離含章,中宗以上哲興運,并文明自天,緝遐景祚。
(劉勰《文心雕龍》卷九《時序篇》) 文體至于梁陳,牽拘聲韻,彌為缛麗。
而徐陵、庾信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
斯時北方文風已變,漸染輕浮,然南賦、北碑,徐庾、實為先導。
陵,字孝穆&hellip&hellip博涉史籍,從橫有口辯&hellip&hellip自陳創業,文檄軍書,及受禅诏策,皆陵所制,為一代文宗&hellip&hellip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
每一文出,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傳于周齊,家有其本。
後逢喪亂,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南史》卷六二《徐陵傳》) 庾信,字子山&hellip&hellip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hellip&hellip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
東海徐摛為右衛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士,父子東宮,出入禁闼,恩禮莫與比隆。
既文并绮,豔故世号為徐庾體焉。
當時後進,競相模範,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
累遷通直散騎常侍,聘于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邺下所稱&hellip&hellip梁元帝承制&hellip&hellip聘于西魏,屬大軍南讨,遂留長安&hellip&hellip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學,信特蒙恩禮&hellip&hellip群公碑,多相托焉。
唯王褒頗與信埒,自餘文人,莫有逮者&hellip&hellip隋開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
(《北史》卷八三《庾信傳》) 北朝之文,初頗醇厚,後取法江左,風氣為之一變。
洎乎有魏,定鼎沙朔,南包河淮,西吞關隴。
當時之士,有許謙、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遊雅等,先後之間,聲實俱茂,詞義典正,有永嘉之遺烈焉。
及太和在運,銳情文學,固以颉颃漢徹,跨蹑曹丕,氣韻高遠,豔藻獨構。
衣冠仰止,鹹慕新風,律調頗殊,曲度遂改。
辭罕泉源,言多胸臆,潤古彫今,有所未遇。
是故雅言麗則之奇,绮合繡聯之美&hellip&hellip既而陳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疇類,稍革其風。
及明皇禦曆,文雅大盛&hellip&hellip于時陳郡袁翻、翻弟躍,河東裴敬憲、弟莊伯、莊伯族弟伯茂,範陽盧觀、弟仲宣,頓丘李諧,渤海高肅,河間邢臧,趙國李骞,雕琢瓊瑤,刻削杞梓,并為龍光,俱稱鴻翼。
樂安孫彥舉,濟陰溫子升,并且孤寒,郁然特起,鹹能綜采敏缛,興屬清華。
(《北史》卷八三文《苑傳序》) 邵,字子才&hellip&hellip博覽墳籍,無不通曉。
晚年尤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指要。
吉兇禮儀,公私谘禀,質疑去惑,為世指南。
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故,邵援筆立成,證引該洽&hellip&hellip當時與濟陰溫子升,為文士之冠,世論謂之溫邢。
巨鹿魏收,雖天才豔發,而年事在二人之後。
故子升死後,方稱邢魏焉&hellip&hellip有集三十卷,見行于世。
(《北史》卷四三《邢邵傳》) 溫子升,字鵬舉&hellip&hellip博覽百家,文章清婉&hellip&hellip梁使張臯,寫子升文筆,傳于江外。
梁武稱之曰:“曹植、陸機,複生于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
”&hellip&hellip濟陰王晖業嘗雲:“江左文人,宋有顔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
我子升足以陵顔轹謝,含任吐沈。
”&hellip&hellip集其文筆為三十五卷。
(《北史》卷八三《溫子升傳》) 魏收,字伯起&hellip&hellip博洽經史&hellip&hellip始,收比溫子升、邢邵,稍為後進。
邵既被疏出,子升以罪死,收遂大被任用,獨步一時。
議論更相訾毀,各有朋黨。
收每議陋邢文,邵又雲:“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竊。
”收聞,乃曰:“伊常于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hellip&hellip自武定二年以後,國家大事诏命,軍國文詞,皆收所作。
每有警急,受诏立成。
或時中使催促,收筆下有同宿構,敏速之工,邢溫所不逮也&hellip&hellip有集七十卷&hellip&hellip初,河間邢子才,子明,及季景,與收并以文章顯,世稱大邢、小魏,言尤俊也。
(《北史》卷五六《魏收傳》) 獨西魏宇文泰,以自晉之季,文章競為浮華,遂以成俗,乃欲革其弊。
因魏帝祭廟,命蘇綽仿尚書體。
綽作《大诰》,宣示群臣,依為體制。
其詞曰: 惟中興十有一年,仲夏,庶邦百辟,鹹會于王庭。
柱國泰,洎群公列将,罔不來朝,時乃大稽百憲,敷于庶邦,用綏我王度。
皇帝若曰:“昔堯命羲和,允厘百工。
舜命九官,庶績鹹熙。
武丁命說,克号高宗。
時惟休哉,朕其飲若。
格爾有位,胥暨我太祖之庭,朕将丕命女以厥官。
”&hellip&hellip俾九域幽遐,鹹昭奉元後之明訓,率遷于道,永膺無疆之休。
帝曰:“欽哉。
” (《北史》卷六三《蘇綽傳》) 至于南北文體之得失,則實如下所述。
自漢魏以來,迄乎晉宋,其體屢變&hellip&hellip暨永明天監之際,太和、天保之間,洛陽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雅有異同。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绮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
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美盡善矣。
(《北史》卷八三《文苑傳序》) 文章當以理緻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
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豔。
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争,事繁而才損。
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鑒者補綴而不足。
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hellip&hellip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
但緝綴疎樸,未為密緻耳。
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于往昔多矣。
(《顔之推顔氏家訓》卷上《文章篇》) 乙 詩 晉太康中,三張(張載,字孟陽。
弟協,字景陽。
協弟亢,字季陽),二陸(陸機,字士衡。
弟雲,字士龍),兩潘(潘嶽,字安仁。
從子尼,字正叔),一左(左思,字太沖),勃爾複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hellip&hellip郭景純(璞)用俊上之才,變創其體;劉越石(琨)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
然彼衆我寡,未能動俗。
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繼作。
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豔難蹤,固已含跨劉郭,陵轹潘左。
故知陳思(曹植)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為輔;陸機為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為輔;謝客(靈運)為元嘉之雄,顔延年(名延之)為輔。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鐘嵘《詩品序》) 晉世群才,稍入輕绮。
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風&hellip&hellip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矣。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價一句之奇&hellip&hellip此近世之所競也&hellip&hellip若夫四言正體,潤雅為本;五言流調,清麗居宗&hellip&hellip故平子得其雅,叔度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
(劉勰《文心雕龍》卷二《明詩篇》)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
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郎,莫之與京。
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
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财為病,自非大賢笃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蕭統《陶淵明集序》)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hellip&hellip逮于晉世,則傅玄曉音,創定雅歌&hellip&hellip張華新篇,亦克庭萬。
(劉勰《文心雕龍》卷三《樂府篇》) 爰逮晉氏,見稱潘陸,并黼藻相輝,宮商間起&hellip&hellip永嘉已後,玄風既扇&hellip&hellip降及江東,不勝其弊。
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緻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晖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煥斌蔚,辭義可觀。
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闱之内。
後生好事,遞相放習,
《周易》、《儀禮》、《谷梁》,用功差少。
”在朝知名之士七十餘,皆謂炫所陳不謬,是炫之深于諸經也。
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
如李铉從李周仁受《毛詩》,劉子猛受《禮記》,房虬受《周官》、《儀禮》,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又受業徐遵明者五年。
楊汪受《禮》于沈重,受《漢書》于劉臻。
劉焯亦受詩于劉軌思,受《左氏傳》于郭懋,問《禮》于熊安生。
又以劉智海家多墳籍,就之讀十年。
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其業既成,則各有所著,以開後學&hellip&hellip此又可見當時治經者,各有心得,筆之于書,非如後世記問掇拾之學也。
其所以多務實學者,固由于士習之古,亦上之人,有以作興之。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一五《北朝經學》) 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
(《隋書》卷七五《儒林傳序》) 漢熹平石經、魏正始三體石經之相繼造作,實于經學上有正定文字之功。
顧曆漢自唐,石經已毀,說者不一,隋唐三志著錄,各有差别。
太和四年二月&hellip&hellip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論》刻石,立于廟門之外。
(《三國&bull魏志》卷三《明帝紀》) 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
其刊石于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并以永示來世。
” (《三國&bull魏志》卷四齊《王芳紀》注引《搜神記》) 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複始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
(《三國&bull魏志》卷一三《王肅傳》注引《世語》) 漢魏以來,置太學于國子堂東。
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載五經立于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
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谏議大夫馬日,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
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後儒晚學,鹹取正焉。
及碑始立,其觀視及筆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矣。
今碑上悉銘刻蔡邕等名。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hellip&hellip樹之于堂西。
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
(郦道元《水經注》卷一六) 天保元年八月,诏郡國修立黉序&hellip&hellip往者文襄皇帝所建蔡邕石經五十二枚,即宜移置學館,依次修立。
(《北齊書》卷四《文宣帝紀》) 大象元年二月&hellip&hellip诏徙邺城石經于洛陽。
(《周書》卷七《宣帝紀》) 六年,開皇運洛陽石經至京師,文字磨滅,莫能知者,奉敕與劉炫等考定。
(《隋書》卷七五《劉焯傳》) 後漢镌刻七經,著于石碑,皆蔡邕所書。
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
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于邺都。
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
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邺京載入長安,置于秘書内省,議欲補緝,立于國學。
尋屬隋亂,事遂寝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
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此外于學術上大有貢獻,而屬于新發現者,則為汲冢之竹書。
鹹甯五年十月&hellip&hellip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于秘府。
(《晉書》卷三《武帝紀》) 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書數十車。
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
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
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
益幹啟位,啟殺之。
太甲殺伊尹。
文王殺季曆。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歲也。
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
《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
《繇辭》則異卦。
《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
《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
《國語》三篇,言楚晉事。
《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
《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蔔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
《瑣語》十一篇,諸國蔔夢、妖怪、相書也。
《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
《繳書》二篇,論弋射法。
《生封》一篇,帝王所封。
《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
《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
《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
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大凡七十五篇。
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
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
漆書皆科鬥字。
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複铨次。
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
晳在著作,得觀竹書,随疑分釋,皆有義證&hellip&hellip時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鬥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
司空張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
”檢驗果然。
(《晉書》卷五一《束晳傳》) 時秘書丞衛恒,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
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
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
晳又釋難,而庭堅已亡。
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
”接遂詳其得失。
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
(《晉書》卷五一《王接傳》) 續鹹&hellip&hellip著&hellip&hellip《汲冢古文釋》&hellip&hellip十卷行于世。
(《晉書》卷九一《續鹹傳》) 3.史學 自魏晉迄于隋初,史學稱為發達,撰作甚衆,其成為一代之史者。
甲 後漢書 永平中,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共撰世祖本紀。
固又撰列傳、載紀二十八篇,而紀傳始立。
安帝永初、永甯間,劉珍、、張衡、李尤等撰集為《漢記》,于是又有名臣列士傳焉。
永壽中,則有崔寔、邊韶、延笃、朱穆、鄧嗣、伏無忌之著作。
熹平中,則有盧植、馬日、蔡邕、韓說、楊彪之補續,又作靈紀,及補諸列傳四十二篇,而紀傳益備。
唯書志缺,邕以十意足之。
(王應麟《玉海》卷四六《正史》) 按東觀集諸儒,奉诏修當代之史,是為後世官修國史所本。
前後凡五修,乃成《東觀漢紀》一百四十三卷。
伏無忌等曾作王子恩澤侯、單于、西羌、地理志,邊韶作皇後外戚傳、百官表,是體制已備,不得雲缺書志,豈後有散佚耶?今四庫輯本二十四卷,有天文志、地理志。
《後漢書》一百三十卷,(注:無帝紀,吳武陵太守謝承撰。
)&hellip&hellip今存姚之骃輯本四卷。
(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卷一) 降及晉宋,著者先後輩出。
姚輯薛瑩書一卷,司馬彪書一卷,謝沈書一卷,袁山松書一卷,合東觀紀、謝承書、華峤書、劉義慶書,為八家《後漢書》。
峤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意。
會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觀秘籍。
遂就其緒,起于光武,終于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後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及三譜、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
峤以皇後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後紀,以次帝紀。
又改志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漢後書》&hellip&hellip峤性嗜酒,率常沉醉,所撰書《十典》,未成而終。
秘書監何劭,奏峤中子徹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
後監缪徽,又奏峤少子暢,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hellip&hellip永嘉喪亂,經籍遺沒,峤書存者五十餘卷。
(《晉書》卷四四《華峤傳》) 漢氏中興,迄于建安&hellip&hellip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谯周雖已删除,然猶未盡。
安順以下,亡缺者多。
彪乃讨論衆書,綴其所聞,起于世祖,終于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号曰《續漢書》。
(《晉書》卷八二《司馬彪傳》) 何允、庾冰并稱沈有史才,遷著作郎&hellip&hellip著《後漢書》百卷。
(《晉書》卷八二《謝沈傳》) 山松少有才名,博學有文章,著《後漢書》百篇。
(《晉書》卷八三《袁山松傳》) 宏有逸才,文章絕美&hellip&hellip孝武太元初,卒于東陽&hellip&hellip撰《後漢紀》三十卷。
(《晉書》卷九二《袁宏傳》) 《後漢記》六十五卷。
(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
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後漢南記》四十五卷。
(注:本五十五卷,今殘缺。
晉江州從事張瑩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至南宋範晔,乃删取各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即今傳之《後漢書》也。
範晔,字蔚宗&hellip&hellip博涉經史,善為文章&hellip&hellip元嘉元年&hellip&hellip左遷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hellip&hellip晔《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曰:“&hellip&hellip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
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
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
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hellip&hellip自是吾文之傑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舍異體。
乃自不知所以稱之。
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
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 (《宋書》卷六九《範晔傳》) 惟晔著成十紀,九十列傳,十志,書未成即遇禍。
後人以司馬彪《續漢書&bull志》補成之,共為一百二十篇。
劉昭,字宣卿&hellip&hellip昭又集《後漢》同異,以注範晔書,世稱博悉。
(《梁書》卷四九《劉昭傳》) 初,晔令謝俨撰志,未成而晔伏誅,俨悉蠟以覆車。
梁世劉昭得舊本,因補注三十卷&hellip&hellip又曰,志三十卷,晉秘書監河内司馬彪紹統撰,梁剡令平原劉昭宣卿補注晔本書&hellip&hellip劉昭所注,乃司馬彪《續漢書》之八志爾。
序文固雲:“範志今阙,乃借舊志注以補之。
” (《通考》卷一九一《經籍考一八》) 乙 三國志 魏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中,典著作,與荀、阮籍共撰《魏書》。
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
(《隋書&bull經籍志》:魏書四十八卷,晉司空王沈撰。
) (《晉書》卷三九《王沈傳》) 右國史華核上疏曰:“&hellip&hellip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項峻始撰《吳書》。
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紀錄。
至少帝時,更差韋曜、周昭、薛瑩、梁廣及臣五人訪求往事,所共撰立,備有本末。
昭、廣先亡,曜負恩蹈罪,瑩出為将,複以過徙。
其書遂委滞,迄今未撰奏。
(《隋書&bull經籍志》:《吳書》二十五卷,韋昭撰。
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殘缺。
) (《三國&bull吳志》卷八《薛綜附薛瑩傳》) 晉陳壽撰《三國志》,稱為良史,流傳至今。
計全書凡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凡六十五篇。
陳壽,字承祚&hellip&hellip除佐著作郎&hellip&hellip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
時人稱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hellip&hellip元康七年病卒&hellip&hellip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等上表曰:“臣等按故治書侍禦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
”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
(《晉書》卷八二《陳壽傳》) 惟壽書過簡,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之。
松之因兼采衆書,補其阙略。
由是,世言《三國志》者以裴注為本。
裴松之,字世期&hellip&hellip元嘉三年&hellip&hellip轉中書侍郎&hellip&hellip上使注陳壽《三國志》。
松之鸠集傳記,增廣異聞,既成奏上。
(元嘉六年)上善之曰:“此為不朽矣。
” (《宋書》卷六四《裴松之傳》) 臣前被诏,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
壽書铨叙可觀&hellip&hellip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
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hellip&hellip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阙。
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備異聞。
若乃纰缪顯然,言不附理,則随違矯正,以懲其妄。
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斐松之《上三國志注表》) 丙 晉書 著《晉書》者,有十八家。
至唐太宗時,撰成新《晉書》,名曰禦撰,諸家之作,多半散亡矣。
其屬于紀傳體者,列舉如下: 元帝以草創務殷,未遑史官,遂寝&hellip&hellip太興初,典章稍備,乃召隐及郭璞,俱為著作郎,令撰《晉史》&hellip&hellip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于隐,并借隐所著書,竊寫之,所聞漸廣&hellip&hellip隐竟以謗免,黜歸于家,貧無資用,書遂不就。
乃依征西将軍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阙上之。
(《隋書&bull經籍志》:《晉書》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殘缺。
晉著作郎王隐撰。
) (《晉書》卷八二《王隐傳》) 謝沈&hellip&hellip撰《晉書》三十餘卷。
(《晉書》卷八二《謝沈傳》) 預雅好經史,憎疾玄虛&hellip&hellip著《晉書》四十餘卷。
(《晉書》卷八二《虞預傳》) 晉書十卷。
(注:未成本十四卷,今殘缺。
晉中書郎朱鳳撰,訖元帝。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晉中興書》七十八卷。
(注:起東晉,宋湘東太守何法盛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太祖&hellip&hellip征為秘書監&hellip&hellip使整理秘閣書,補足阙文。
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
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隋書&bull經籍志》:《晉書》三十六卷,宋臨川内史謝靈運撰。
) (《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 臧榮緒&hellip&hellip純笃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hellip&hellip建元中,司徒褚彥回啟高帝,稱述其美,以置秘閣。
(《南史》卷七六《臧榮緒傳》) 子雲&hellip&hellip以晉代竟無全書,弱冠便留心撰著。
至年二十六,書成,表奏之&hellip&hellip著《晉書》一百一十卷。
(《梁書》卷三五《蕭子雲傳》) 《晉史草》三十卷。
(注:梁蕭子顯撰。
梁有鄭忠《晉書》七卷,沈約《晉書》一百一十一卷,庾銑《東晉新書》七卷,亡。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其屬于編年體者: 《晉紀》四卷。
(注:陸機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晉紀》十卷。
(注:晉前軍谘議曹嘉之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hellip&hellip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
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禅,晉尚為篡逆。
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hellip&hellip凡五十四卷。
(《晉書》卷八二《習鑿齒傳》) 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乃著《元明紀》十篇。
(《隋書&bull經籍志》:《晉紀》十一卷,訖明帝,晉荊州别駕鄧粲撰。
) (《晉書》卷八二《鄧粲傳》) 盛&hellip&hellip著《魏氏春秋》、《晉陽秋》。
(《通志》:凡三十二卷。
)&hellip&hellip《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
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
”其子遽拜謝,謂請删改之。
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hellip&hellip諸子乃共号泣稽颡,請為百口切計。
盛大怒,諸子遂竊改之。
盛寫兩定本,寄于慕容隽。
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于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
(《晉書》卷八二《孫盛傳》) 中興草創,未置史官。
中書監王導上疏:“&hellip&hellip宜備史官。
勅佐著作郎幹寶等,漸就撰集。
”元帝納焉。
寶于是始領國史&hellip&hellip著《晉紀》,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
其書簡略,直而能婉,鹹稱良史。
(《晉書》卷八二《幹寶傳》) 義熙初&hellip&hellip尚書奏:“&hellip&hellip宜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
”于是敕廣撰集焉&hellip&hellip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上之。
(《晉書》卷八二《徐廣傳》) 王韶之&hellip&hellip父偉之&hellip&hellip少有志尚,當世诏命、表奏,辄自書寫;泰元、隆安時事,小大悉撰錄之。
韶之因此私撰《晉安帝陽秋》。
既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著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
善叙事,辭論可觀,為後代佳史。
(《宋書》卷六○《王韶之傳》) 弟謙之,好學,撰《晉紀》二十卷。
(《南史》卷一七《劉康祖附劉簡之傳》) 超叔父道鸾,字萬安,位國子博士、永嘉太守。
亦有文學,撰《續晉陽秋》二十卷。
(《南史》卷七二《檀超傳》) 《續晉紀》五卷。
(注:宋新興太守郭李産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丁 宋書 先是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天草創國史。
世祖初,又使奉朝請山謙之、南台禦史蘇寶生踵成之。
六年,又以爰領著作郎,使終其業。
爰雖因前作,而專為一家之書。
(《隋書&bull經籍志》:《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 (《宋書》卷九四《徐爰傳》) 《宋書》六十五卷。
(注: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宋世史官,屢修國史,惟避諱甚多,究非實錄。
至梁沈約,奉命著成《宋史》,起自義熙(晉安帝)肇号,終于升明(順帝)三年,凡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合為百卷。
建元四年&hellip&hellip被敕撰國史&hellip&hellip永明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
六年二月,畢功,表上之曰:“&hellip&hellip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立紀傳,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廣。
其所撰志,唯天文、律曆,自此外悉委奉朝請山謙之。
謙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
尋值病亡,仍使南台侍禦史蘇寶生續造諸傳,元嘉名臣,皆其所撰。
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
爰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初,訖大明之末。
至于臧質、魯爽、王僧達諸傳,又皆孝武所造。
自永光以來,至于禅讓,十餘年内,阙而不續,一代典文,始末未舉。
且事屬當時,多非實錄&hellip&hellip臣今謹更創立,制成新史,始自義熙肇号,終于升明三年&hellip&hellip本紀、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卷&hellip&hellip所撰諸志須成續上。
” (《宋書》卷一○○《自序》) 是時裴子野,更删為《宋略》。
今裴略久亡,隻存沈書。
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續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
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既行,子野更删撰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評論多善,約見而歎曰:“吾弗逮也。
” (《梁書》卷三○《裴子野傳》) 戊 南齊書 江淹&hellip&hellip永明初,遷骠騎将軍,掌國史&hellip&hellip淹少以文章顯&hellip&hellip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并《齊史》十志,并行于世。
(《梁書》卷一四《江淹傳》) 沈約&hellip&hellip所著&hellip&hellip《齊紀》二十卷。
(《梁書》卷一三《沈約傳》) 梁代對于齊史,亦有撰者,及蕭子顯書成,遂為正史。
其書起升明之年,盡永元(廢帝寶卷)之代,為紀八,志十一,傳四十,合成五十九篇。
子顯&hellip&hellip又啟撰《齊史》。
書成表奏之,诏付秘閣。
(《梁書》卷三五《蕭子顯傳》) 同時吳均撰《齊春秋》三十篇。
其書稱梁帝為齊明佐命,帝惡其實,诏燔之。
然當時有私本,與蕭氏所撰并傳,今亦亡矣。
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
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诘問數條,竟支離無對。
敕付省焚之。
(《梁書》卷四九《吳均傳》) 己 梁陳書 《梁書》四十九卷。
(注:梁中書郎謝吳撰,本一百卷。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梁史》五十三卷。
(注: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亨撰。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hellip&hellip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
(《陳書》卷二七《姚察傳》) 父察&hellip&hellip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hellip&hellip貞觀三年,又受诏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
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
并推究陳事,删益傅、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
(《舊唐書》卷七三《姚思廉傳》) 按今《梁書》百五十六卷,察撰二十六篇,餘稱史臣。
《陳書》三十卷,二三兩卷題察撰。
思廉父子,以散文述史,實開韓柳先河。
庚 魏書 太祖诏淵撰國記,淵造十餘卷,惟次年月起居行事而已,未有體例。
(《魏書》卷二四《鄧淵傳》) 世祖&hellip&hellip乃诏浩曰:“&hellip&hellip逮于神,始命史職,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
自爾已來,戎旗仍舉&hellip&hellip而史阙其職,篇籍不著,每懼斯事之墜焉&hellip&hellip命公留台,綜理史務,述成此書,務從實錄。
”浩于是監秘書事,以中書侍郎高允、散騎侍郎張偉參著作,續成前紀。
至于損益褒貶,折中潤色,浩所總焉&hellip&hellip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hellip&hellip初,郄标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
而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鹹以為言,事遂聞。
發有司按驗&hellip&hellip其秘書郎吏已下盡死。
(《魏書》卷三五《崔浩傳》) 著作令史闵湛、郄标&hellip&hellip為浩信待&hellip&hellip湛有著述之才。
既而勸浩刊所撰國史于石,用垂不朽,欲以彰浩直筆之迹&hellip&hellip未幾而難作&hellip&hellip世祖怒甚,敕允為诏,自浩已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hellip&hellip浩竟族滅,餘皆身死。
(《魏書》卷四八《高允傳》) 自崔浩族誅後,魏廢史官。
至文成帝始複其職,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國史,允仍鄧、崔之舊,為編年之體。
允&hellip&hellip雖久典史事,然而不能專勤屬述,時與校書郎劉模有所緝綴。
大較續崔浩故事,準春秋之體,而時有刊正。
(《魏書》卷四八《高允傳》) 至孝文帝太和中,李彪、崔光等修史,始分為紀傳之體。
自成帝以來,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一存。
彪與秘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表、志之目焉&hellip&hellip彪在秘書歲餘,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書體,皆彪之功。
(《魏書》卷六二《李彪傳》) 自後撰著雖衆,至北齊魏收,始勒成《魏書》。
雖被謗毀,其佳處終不可沒,諸志尤見卓識。
惜今本殘缺三十卷,宋人以《北史》及《修文禦覽》、《高氏小史》等書補綴之,非收書之舊也。
《魏書》,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舊分為一百三十卷,北齊尚書右仆射魏收撰。
初,魏史官鄧淵、崔浩、高允,皆作編年書,遺落時事,三不存一。
太和中,李彪、崔光始分紀、傳、表、志之目。
宣武時,邢巒撰高祖起居注,崔鴻、王遵業補續,下逮明帝。
其後溫子升作《莊帝紀》三卷,濟陰王晖業撰《辨宗室錄》三十卷。
魏末山偉,以代人谄附元天穆、爾朱世隆,與綦俊更主國書二十餘年,事迹蕩然,萬不記一。
北齊文宣天保二年,诏魏收修《魏史》,博訪百家譜狀,搜采遺轶,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
收所取史官,本欲才不逮己,故房延祐、辛元植、睦仲、刀柔、裴昂之、高孝幹,皆不工篡述。
其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鹹出于收。
五年表上之,悉焚崔、李舊書。
收黨齊毀魏,褒貶肆情,時論以為不平。
文宣命收于尚書省,與諸家子孫訴訟者百餘人評論,收始亦辨答,後不能抗。
範陽盧斐、頓丘李庶、太原王松年并坐謗史,受鞭配甲坊,有緻死者。
衆口沸騰,号為穢史。
時仆射楊愔、高正德用事,收皆為其家作傳,二人深黨助之,抑塞訴辭,不複重論,亦未頒行。
孝昭皇建中,命收更加審核。
收請寫二本,一送并省,一付邺下,欲傳錄者聽之。
群臣競攻其失,武成複敕收更易刊正。
收既以魏史招衆怨咎,齊亡之歲,盜發其冢,棄骨于外。
隋文帝以收書不實,平繪中興書叙事不倫,命魏澹、顔之推、辛德源更撰《魏書》九十二卷,以西魏為正,東魏為僞,義例簡要,大矯收繪之失,文帝善之。
炀帝以澹書猶未盡善,更敕楊素及潘徽、褚亮、歐陽詢别修《魏書》,未成而素卒。
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陳叔達等十七人分撰後魏、北齊、周、隋、梁、陳六代史,曆年不成&hellip&hellip《唐書&bull藝文志》又有張大素《後魏書》一百卷,裴安時《元魏書》三十卷,今皆不傳&hellip&hellip惟以魏收書為主焉。
(《魏書&bull目錄》) 辛 十六國春秋 鴻,字彥鸾,少好讀書,博綜經史&hellip&hellip以劉淵、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連屈孑、張軌、李雄、呂光、乞伏國仁、秃發烏孤、李暠、沮渠蒙遜、馮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國書,未有統一。
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焉。
鴻二世仕江左,故不錄僭晉劉蕭之書,又恐識者責之,未敢出行于外。
世宗聞其撰錄,遣散騎常侍趙邕诏鴻曰:“聞卿撰定諸史,甚有條貫。
便可随成者送呈,朕當于機事之暇覽之。
”鴻以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且既未訖,迄不奏聞。
鴻後典起居,乃妄載其表曰:“&hellip&hellip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hellip&hellip中原無主八十餘年&hellip&hellip自晉永甯以後&hellip&hellip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hellip&hellip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馳驅數歲&hellip&hellip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
謹於吏按之暇,草構此書,區分時事,各系本錄。
破彼異同,凡為一體,約損煩文,補其不足&hellip&hellip考諸舊志,删正差謬,定為實錄,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
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
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辍筆私求,七載于今。
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
” (《魏書》卷六七《崔光附崔鴻傳》) 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司馬光所考《十六國春秋》已非鴻全書,則鴻書到北宋已亡佚矣。
今通行一百卷本,乃明萬曆中檇李屠喬孫、姚士粦取《晉書》載記、《北史》、《冊府元龜》等書僞為之。
又十六卷本,亦非原文。
壬 通史 以上均為一代之史。
梁武帝複有《通史》之制,為南北史之先河。
此一時代中史學之盛,於焉可見。
又造《通史》,躬制贊序,凡六百卷。
(《梁書》卷三《武帝紀下》) 高祖雅愛子顯才,又嘉其容止吐納,每禦筵侍坐,偏顧訪焉。
嘗從容謂子顯曰:“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
”子顯對曰:“仲尼贊易道,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
聖制符同,複在茲日。
”時以為名對。
(《梁書》卷三五《蕭子顯傳》) 《通史》四百八十卷。
(注: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
)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
其書自秦以上,皆以《史記》為本,而别采他說以廣異聞。
到兩漢已還,則全錄當時紀傳,而上下通達,臭味相依。
又吳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氏列于夷狄傳,大抵其體皆如《史記》。
其所為異者,唯無表而已。
(劉知幾《史通》卷一《六家篇》) 癸 輿地 與史學最有關系之地理,撰著亦甚多。
裴秀&hellip&hellip以職在地官,以禹貢山川地名,從來久遠,多有變易,後世說者,或強牽引,漸以暗昧。
于是甄擿舊文,疑者則阙。
古有名而今無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其序曰:“&hellip&hellip今秘書&hellip&hellip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
或荒外迂誕之言,不合事實,于義無取。
大晉龍興,混一六合&hellip&hellip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
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輸之度也。
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
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由之數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
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
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
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
有準望而無道裡,則施于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裡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
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遠近之實,定于分率;彼此之實,定于道裡;度數之實,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
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
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隐其形也。
(《晉書》卷三五《裴秀傳》) 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别郡殊,合之則寓内為一。
(《宋書》卷八五《謝莊傳》) 道元好學,曆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
(《魏書》卷八九《郦道元傳》) 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
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裡、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
而學者因其經曆,并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
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後遠近,編而為部,謂之《地理書》。
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
謂之《地記》。
陳時顧野王抄撰衆家之言,作《輿地志》。
(《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 4.文學 甲 文 自晉曆宋、梁、陳,骈體文盛行于世,承學之士,尚不純一。
及昭明太子統與高齋十學士劉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忱、徐陵、王囿、孔爍、鮑至共集《文選》,以樹其準的;劉勰撰《文心雕龍》,以示其法則,而文章品格始歸雅正。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高祖長子也&hellip&hellip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hellip&hellip引納才學之士,賞獎無倦。
恒自讨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間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
于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并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性愛山水,于玄圃穿築,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遊其中&hellip&hellip薨時,年三十一&hellip&hellip谥曰昭明&hellip&hellip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為《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為《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梁書》卷八《昭明太子傳》)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也&hellip&hellip早孤,笃志好學。
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居,遂博通經論,因區别部類,錄而序之&hellip&hellip梁天監中,兼東宮通事舍人&hellip&hellip深被昭明太子愛接。
初,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
其序略雲:“&hellip&hellip敷贊聖旨,莫若注經。
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
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既成,未為時流所稱。
勰欲取定于沈約,無由自達,乃負書候約于車前,狀若貨鬻者。
約取讀,大重之,謂得文理,常陳諸幾案。
”勰為文,長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
敕與慧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證功畢,遂求出家&hellip&hellip敕許之,乃變服,改名慧地雲。
(《南史》卷七二《劉勰傳》) 《昭明文選》繼摯虞《文章流别》而作。
虞書早亡,文選遂為分類集文之始,取舍之間,立有标準。
據其自序雲: 嘗試論之曰:&hellip&hellip詩者,蓋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hellip&hellip頌者,所以遊揚德業,褒贊成功&hellip&hellip箴興于補阙,戒出于弼匡,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美終則诔發,圖像則贊興。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箋記之列,書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辭引序,碑碣志狀,衆制鋒起,源流間出。
譬陶匏異器,并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緻,蓋雲備矣。
餘監撫餘閑,居多暇日,曆觀文囿,泛覽辭林,未嘗不心遊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逾千祀。
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缥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缃帙。
自非略其蕪穢,集其精英,蓋欲兼功,大半難矣。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hellip&hellip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翦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
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hellip&hellip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hellip&hellip雖傳之簡牍,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别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
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于聖代,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雲耳。
(蕭統《文選序》) 劉勰所著《文心雕龍》,論文章組織之工,為古今所不能外,其詞有雲: 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隐以至顯,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
是以筆區雲谲,文苑波詭者矣&hellip&hellip若總其歸塗,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缛、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典雅者,镕式經诰,方軌儒門者也;遠奧者,馥采典文,經理玄宗者也;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釀采,炜烨枝派者也;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趣詭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hellip&hellip夫才有天資,學慎始習,斲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難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葉,思轉自圓。
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辏相成。
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劉勰《文心雕龍》卷六《體性篇》) 夫情緻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hellip&hellip然淵乎文者,并總群勢。
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乘時而适用。
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hellip&hellip若雅鄭而共篇,則總一之勢離&hellip&hellip是以括囊雜體,功在铨别;宮商朱紫,随勢各配。
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範于核要;箴銘碑诔,則體制于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豔,此循體而成勢,随變而立功者也&hellip&hellip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
舊練之才,則執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可無思邪。
(劉勰《文心雕龍》卷六《定勢篇》)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
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
此立文之本源也。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情采篇》) 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
立本有體,意或偏長。
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镕裁&hellip&hellip規範本體謂之镕,翦截浮詞謂之裁,裁則蕪穢不生,镕則綱領昭暢&hellip&hellip是以草創鴻筆,先标三準: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于終,則撮辭以舉要。
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
繩墨以外,美才既斲,故能首尾圓合,條貫始序。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镕裁篇》) 故言語者,文章神明,樞機吐納,律呂唇吻而已&hellip&hellip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
(疊韻,二字同在一韻。
雙聲,二字同一字母。
)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暌。
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
并辘轳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hellip&hellip是以聲畫妍媸,寄在吟詠。
滋味流于字句,氣力窮于和韻。
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韻氣一定,故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
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
雖織意曲變,非不可縷言,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劉勰《文心雕龍》卷七《聲律篇》) 李斯删籀而秦篆興,程邈造隸而古文廢。
漢初章律,明著厥法。
太史學童,教試六體&hellip&hellip至孝武之世,則相如篇;及宣成二帝,征習小學,張敞以正讀傳業,揚雄以奇字纂訓。
并貫練雅頌,總閱音義,鴻筆之徒,莫不洞曉,且多賦京苑,假借形聲。
是以前漢小學,率多玮字,非獨制異,乃共曉難也。
暨乎後漢,小學轉疎,複文隐訓,臧否大半。
及魏代綴藻,則字有常檢,追觀漢作,翻成阻奧。
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
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真才懸,抑亦字隐。
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
今一字詭異,則群句震驚;三人弗識,則将成字妖矣&hellip&hellip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
詭異者,字體瑰怪者也&hellip&hellip聯邊者,半字同文者也。
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hellip&hellip單複者,字形肥瘠者也&hellip&hellip凡此四條,雖文不必有,而體例不無,若值而莫悟,則非精解。
(劉勰《文心雕龍》卷八《練字篇》) 劉勰且對魏晉以來之文章家,各加以适當之批評。
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殊聲而合響,異翮而同飛。
張華短章,奕奕清暢,其《鹪鹩》寓意,即韓非之《說難》也。
左思奇才,業深覃思,盡銳于《三都》,拔萃于《詠史》,無遺力矣;潘嶽敏給,辭自和暢,鐘美于《西征》,賈餘于《哀诔》,非自外也。
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士龍朗練,以識檢亂,故能布采鮮淨,敏于短篇。
孫楚綴思,每直置以疏通;摯虞述懷,必循規以溫雅。
其品藻流别,有條理焉。
傅玄篇章,義多規鏡;長虞筆奏,世執剛中,并桢幹之實才,非群華之萼也。
成公子安,選賦而辭美;夏侯孝若,具體而皆微。
曹摅清靡于長篇,季鷹辨切于短韶,各其善也。
孟陽、景陽,才绮而相埒,可謂魯衛之政,兄弟之文也。
劉琨雅壯而多風,盧谌情發而理昭,亦遇之于時勢也。
景純豔逸,足冠中興,郊賦既穆穆以大觀,仙詩亦飄飄而淩雲矣。
元規之表奏,靡密以閑暢;溫太真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
孫盛幹寶,文勝為史,準的所拟,志乎典訓,戶牖雖異,而筆彩略同。
袁宏發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孫綽規旋以矩步,故倫序而寡狀。
殷仲文之孤興,謝叔源之閑情,并解散辭體,缥缈浮音,雖滔滔風流,大澆文意。
宋代逸才,辭翰鱗萃,世近易明,無勞甄序。
觀夫後漢才林,可參西京;晉世文苑,足俪邺都。
然而魏時話言,必以元封為稱首;宋來美談,亦以建安為口實。
(劉勰《文心雕龍》卷一○《才略篇》) 逮晉宣始基,景文克構&hellip&hellip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膠序篇章,弗簡皇慮。
降及懷愍,綴旒而已;然晉雖不文,人才實盛。
茂先搖筆而散珠,太沖動墨而橫錦,嶽湛曜聯璧之華,機雲标二後之采。
應傅三張之徒,孫摯成公之屬,并結藻清英,流韻绮靡。
前史以為運涉季世,人未盡才,誠哉斯談,可為歎息。
元皇中興,披文建學,劉刁禮吏而寵榮,景純文敏而優擢。
逮明帝秉哲,雅好文會&hellip&hellip以筆才逾親,溫以文思益厚&hellip&hellip及成康促齡,穆哀短祚,簡文勃興&hellip&hellip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
其文史則有袁殷之曹,孫于之輩,雖才或淺深,珪璋足用&hellip&hellip自宋武愛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雲構。
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hellip&hellip王袁聯宗以龍章,顔謝重葉以鳳采,何範張沈之徒,亦不可勝也&hellip&hellip暨皇齊馭寶,運集休明,太祖以聖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業,文帝以貳離含章,中宗以上哲興運,并文明自天,緝遐景祚。
(劉勰《文心雕龍》卷九《時序篇》) 文體至于梁陳,牽拘聲韻,彌為缛麗。
而徐陵、庾信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
斯時北方文風已變,漸染輕浮,然南賦、北碑,徐庾、實為先導。
陵,字孝穆&hellip&hellip博涉史籍,從橫有口辯&hellip&hellip自陳創業,文檄軍書,及受禅诏策,皆陵所制,為一代文宗&hellip&hellip其文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
每一文出,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傳于周齊,家有其本。
後逢喪亂,多散失,存者三十卷。
(《南史》卷六二《徐陵傳》) 庾信,字子山&hellip&hellip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hellip&hellip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
東海徐摛為右衛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士,父子東宮,出入禁闼,恩禮莫與比隆。
既文并绮,豔故世号為徐庾體焉。
當時後進,競相模範,每有一文,都下莫不傳誦。
累遷通直散騎常侍,聘于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邺下所稱&hellip&hellip梁元帝承制&hellip&hellip聘于西魏,屬大軍南讨,遂留長安&hellip&hellip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學,信特蒙恩禮&hellip&hellip群公碑,多相托焉。
唯王褒頗與信埒,自餘文人,莫有逮者&hellip&hellip隋開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
(《北史》卷八三《庾信傳》) 北朝之文,初頗醇厚,後取法江左,風氣為之一變。
洎乎有魏,定鼎沙朔,南包河淮,西吞關隴。
當時之士,有許謙、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遊雅等,先後之間,聲實俱茂,詞義典正,有永嘉之遺烈焉。
及太和在運,銳情文學,固以颉颃漢徹,跨蹑曹丕,氣韻高遠,豔藻獨構。
衣冠仰止,鹹慕新風,律調頗殊,曲度遂改。
辭罕泉源,言多胸臆,潤古彫今,有所未遇。
是故雅言麗則之奇,绮合繡聯之美&hellip&hellip既而陳郡袁翻,河内常景,晚拔疇類,稍革其風。
及明皇禦曆,文雅大盛&hellip&hellip于時陳郡袁翻、翻弟躍,河東裴敬憲、弟莊伯、莊伯族弟伯茂,範陽盧觀、弟仲宣,頓丘李諧,渤海高肅,河間邢臧,趙國李骞,雕琢瓊瑤,刻削杞梓,并為龍光,俱稱鴻翼。
樂安孫彥舉,濟陰溫子升,并且孤寒,郁然特起,鹹能綜采敏缛,興屬清華。
(《北史》卷八三文《苑傳序》) 邵,字子才&hellip&hellip博覽墳籍,無不通曉。
晚年尤以五經章句為意,窮其指要。
吉兇禮儀,公私谘禀,質疑去惑,為世指南。
每公卿會議,事關典故,邵援筆立成,證引該洽&hellip&hellip當時與濟陰溫子升,為文士之冠,世論謂之溫邢。
巨鹿魏收,雖天才豔發,而年事在二人之後。
故子升死後,方稱邢魏焉&hellip&hellip有集三十卷,見行于世。
(《北史》卷四三《邢邵傳》) 溫子升,字鵬舉&hellip&hellip博覽百家,文章清婉&hellip&hellip梁使張臯,寫子升文筆,傳于江外。
梁武稱之曰:“曹植、陸機,複生于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
”&hellip&hellip濟陰王晖業嘗雲:“江左文人,宋有顔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
我子升足以陵顔轹謝,含任吐沈。
”&hellip&hellip集其文筆為三十五卷。
(《北史》卷八三《溫子升傳》) 魏收,字伯起&hellip&hellip博洽經史&hellip&hellip始,收比溫子升、邢邵,稍為後進。
邵既被疏出,子升以罪死,收遂大被任用,獨步一時。
議論更相訾毀,各有朋黨。
收每議陋邢文,邵又雲:“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竊。
”收聞,乃曰:“伊常于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hellip&hellip自武定二年以後,國家大事诏命,軍國文詞,皆收所作。
每有警急,受诏立成。
或時中使催促,收筆下有同宿構,敏速之工,邢溫所不逮也&hellip&hellip有集七十卷&hellip&hellip初,河間邢子才,子明,及季景,與收并以文章顯,世稱大邢、小魏,言尤俊也。
(《北史》卷五六《魏收傳》) 獨西魏宇文泰,以自晉之季,文章競為浮華,遂以成俗,乃欲革其弊。
因魏帝祭廟,命蘇綽仿尚書體。
綽作《大诰》,宣示群臣,依為體制。
其詞曰: 惟中興十有一年,仲夏,庶邦百辟,鹹會于王庭。
柱國泰,洎群公列将,罔不來朝,時乃大稽百憲,敷于庶邦,用綏我王度。
皇帝若曰:“昔堯命羲和,允厘百工。
舜命九官,庶績鹹熙。
武丁命說,克号高宗。
時惟休哉,朕其飲若。
格爾有位,胥暨我太祖之庭,朕将丕命女以厥官。
”&hellip&hellip俾九域幽遐,鹹昭奉元後之明訓,率遷于道,永膺無疆之休。
帝曰:“欽哉。
” (《北史》卷六三《蘇綽傳》) 至于南北文體之得失,則實如下所述。
自漢魏以來,迄乎晉宋,其體屢變&hellip&hellip暨永明天監之際,太和、天保之間,洛陽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雅有異同。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绮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
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美盡善矣。
(《北史》卷八三《文苑傳序》) 文章當以理緻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
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豔。
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争,事繁而才損。
放逸者流宕而忘歸,穿鑒者補綴而不足。
時俗如此,安能獨違,但務去泰去甚耳&hellip&hellip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度風格,去今實遠。
但緝綴疎樸,未為密緻耳。
今世音律諧靡,章句偶對,諱避精詳,賢于往昔多矣。
(《顔之推顔氏家訓》卷上《文章篇》) 乙 詩 晉太康中,三張(張載,字孟陽。
弟協,字景陽。
協弟亢,字季陽),二陸(陸機,字士衡。
弟雲,字士龍),兩潘(潘嶽,字安仁。
從子尼,字正叔),一左(左思,字太沖),勃爾複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hellip&hellip郭景純(璞)用俊上之才,變創其體;劉越石(琨)仗清剛之氣,贊成厥美。
然彼衆我寡,未能動俗。
逮義熙中,謝益壽斐然繼作。
元嘉中有謝靈運,才高詞盛,富豔難蹤,固已含跨劉郭,陵轹潘左。
故知陳思(曹植)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為輔;陸機為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為輔;謝客(靈運)為元嘉之雄,顔延年(名延之)為輔。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
(鐘嵘《詩品序》) 晉世群才,稍入輕绮。
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風&hellip&hellip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争雄。
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矣。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争價一句之奇&hellip&hellip此近世之所競也&hellip&hellip若夫四言正體,潤雅為本;五言流調,清麗居宗&hellip&hellip故平子得其雅,叔度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
(劉勰《文心雕龍》卷二《明詩篇》)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
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抑揚爽郎,莫之與京。
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
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财為病,自非大賢笃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蕭統《陶淵明集序》)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hellip&hellip逮于晉世,則傅玄曉音,創定雅歌&hellip&hellip張華新篇,亦克庭萬。
(劉勰《文心雕龍》卷三《樂府篇》) 爰逮晉氏,見稱潘陸,并黼藻相輝,宮商間起&hellip&hellip永嘉已後,玄風既扇&hellip&hellip降及江東,不勝其弊。
宋齊之世,下逮梁初,靈運高緻之奇,延年錯綜之美,謝玄晖之藻麗,沈休文之富溢,煥斌蔚,辭義可觀。
梁簡文之在東宮,亦好篇什,清辭巧制,止乎衽席之間;雕琢蔓藻,思極閨闱之内。
後生好事,遞相放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