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世系

關燈
自南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魏統一北方,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統一止,共一百五十一年。

     南朝 宋 自劉裕代晉(420年),至順帝禅于齊(479年),凡八傳,共六十年。

     高祖武皇帝 姓劉,名裕,字德輿,彭城綏輿裡人,勇健有大志,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好摴蒲,為鄉闾所賤。

    劉牢之擊孫恩(妖人倡亂),引裕參軍事,以功為下邳太守。

    後讨平桓玄,遂執朝政,平後秦歸,進爵宋王。

    旋受晉禅,即皇帝位,國号宋,改元永初(三年)。

    在位凡三年。

     少帝 名義符,武帝長子。

    嗣立,改元景平(一年)。

    帝與宰相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有隙,為羨之等所廢,尋弑之。

    在位凡一年。

     太祖文皇帝 名義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

    少帝廢,大臣迎立之。

    改元元嘉(三十年)。

    帝即位後,讨羨之、亮、晦,均誅之。

    躬勤政事,孜孜無怠,政平訟理,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

    太子劭無道,欲廢之,劭乃弑帝。

    在位凡三十年。

     世祖孝武皇帝 名駿,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

    誅劭繼立,改元孝建(三年)、大明(八年)。

    帝疏忌宗室,削弱其權,多所翦除,大臣亦有遭殺戮者。

    在位凡十一年。

     前廢帝 名子業,孝武帝長子,嗣立,改元永光、景和。

    帝荒淫無度,而刻薄與孝武相同,舊臣多被誅戮。

    湘東王劉彧(為帝幽囚,備遭辱苦),密結帝左右壽寂之等弑之。

     太宗明皇帝 名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

    廢帝遇弑,繼立,改元泰始(七年)、泰豫(一年)。

    初,廢帝欲殺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孝武子),長史鄧琬奉之起兵,帝即位,谕罷兵,不聽,稱帝于尋陽。

    是時四方貢計,并詣尋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而已。

    旋命沈攸之等讨平之。

    于是益忌孝武子孫,誅殺殆盡。

    帝末年,大事營建,軍旅不息,府藏空虛,天下騷然,民不堪命,宋業遂衰。

    在位凡八年。

     後廢帝 名昱,明帝太子,嗣立,改元元微(四年)。

    帝荒淫過于前廢帝,左右陽玉夫弑之。

    在位凡四年。

     順皇帝 名準,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

    廢帝殒,蕭道成奉太後命立之,改元昇明(三年)。

    在位凡三年。

    禅于齊,尋遇害,宋亡。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宋書》紀、傳。

    ) 附帝系表 齊 自蕭道成代宋(479年),至和帝禅于梁(502年)。

    凡七傳,共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 姓蕭,名道成,字紹伯,東海蘭陵人。

    父承之仕宋,至南泰山太守。

    承之為宋将,數與北方相攻戰。

    道成以将門子,亦屢與征讨。

    宋明帝之世,漸見信用,及平桂陽王休範之亂,(休範,文帝子。

    明帝卒,後廢帝立,休範為江州刺史,舉兵反,襲建康,道成讨平之。

    )威望始隆。

    蒼梧王(後廢帝)遇害,迎立順帝,進封齊王。

    後廢順帝自立,國号齊,建元建元(四年)。

    在位凡四年。

     世祖武皇帝 名赜,高帝長子,嗣立,改元永明(十一年)。

    帝從高帝同起艱難,留心政治,永明之政,比元嘉焉。

    在位凡十一年。

     廢帝郁林王 名昭業,武帝長孫,嗣立,改元隆昌。

    為西昌侯蕭鸾所弑。

     廢帝海陵恭王 名昭文,文惠太子長懋(武帝子)第二子也。

    蕭鸾奉之繼立,改元延興,尋複廢之。

    在位凡四月。

     高宗明皇帝 名鸾,高帝兄子也。

    既廢二王,繼立,改元建武(四年)、永泰(一年)。

    帝殺高武子孫無遺,蕭氏遂衰。

    在位凡五年。

     廢帝東昏侯 名寶卷,明帝第二子,嗣立,改元永元(三年)。

    淫昏嗜殺,為南朝諸帝之最。

    帝殺尚書令蕭懿,其弟衍為雍州刺史起兵反,率衆東下,敗帝軍,圍建康。

    帝為新除雍州刺史王珍國、侍中張稷等所害。

    在位凡三年。

     和帝 名寶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為荊州刺史。

    蕭衍反,奉為帝。

    東昏侯既被殺,即帝位,改元中興(一年)。

    在位凡一年,禅于梁,齊亡。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參以《南齊書》紀、傳。

    ) 附帝系表 梁 自蕭衍代齊(502年),至敬帝禅于陳(557年)凡四傳,共五十六年。

     高祖武皇帝 姓蕭,名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齊之同族也。

    齊明帝時,為雍州刺史鎮襄陽,知齊将亂,潛造器械,密為之備。

    及兄懿被殺,遂起兵,入建康,立和帝,獨攬政權,進爵梁王,尋廢和帝自立,國号梁。

    建元天監(十八年)、普通(七年)、大通(二年)、中大通(六年)、大同(十一年)、中大同(一年)、太清(三年)。

    帝勤政事,尚文學,境内稱治。

    晚年好佛,三次舍身同泰寺,由是政刑不立,百度廢弛。

    又納東魏将侯景,終為景所制,憂憤而死,在位凡四十八年。

     太宗簡文皇帝 名綱,武 帝第三子,昭明太子卒,立為太子。

    嗣立,改元大寶(二年),受制于侯景,複為所弑。

    在位凡二年。

     世祖孝元皇帝 名繹,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為荊州刺史,鎮江陵。

    侯景篡立,乃遣陳霸先、王僧辯分道讨誅景,即帝位,都江陵,改元承聖(三年)。

    西魏攻之,城陷遇害。

    在位凡三年。

     敬皇帝 名方智,元帝第九子,封晉安王。

    魏克江陵,陳霸先、王僧辯等迎之至建康,以太宰承制,尋即帝位,改元紹泰(一年)、太平(二年)。

    在位凡(三年),禅于陳,梁亡。

     後梁 自蕭詧建國(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至後主滅于隋(陳後主祯明元年,587年),凡三傳,共三十年。

     中宗宣皇帝 名詧,武帝孫也。

    大通時,封嶽陽王,為雍州刺史鎮襄陽。

    侯景執政時,與湘東王繹(元帝)相攻,戰敗降于西魏。

    及敬帝立,魏亦立詧于江陵使稱帝,以兵守之,為北朝之附庸,改元大定(七年)。

    在位凡七年。

     世宗明皇帝 名巋,宣帝第三子。

    嗣立,改元天保(二十四年)。

    在位凡二十四年。

     後主 名琮,明帝太子。

    嗣立,改元廣運(二年)。

    在位凡二年,為隋所廢。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梁書》紀、傳《周書&bull蕭詧傳》。

    ) 附帝系表 陳 自陳霸先代梁(557年),至後主滅于隋(589年),凡五傳,共三十三年。

     高祖武皇帝 姓陳,名霸先,字興國,吳興長城下若裡人。

    初仕梁,為廣州刺史蕭映中直兵參,以高要太守起兵讨侯景,與王僧辯同有大功。

    西魏害元帝,乃同迎晉安王承制。

    北齊送貞陽侯蕭明(蕭懿子,守彭城為魏所俘),來主梁嗣,僧辯納之。

    帝殺僧辯,黜蕭明,而立晉安王(敬帝),遂專朝政,進爵為陳王。

    已而廢敬帝自立,國号陳,建元永定(三年)。

    在位凡三年。

     世祖文皇帝 名蒨,武帝兄道譚之長子,封臨川王。

    繼立,改元天嘉(六年)、天康(一年)。

    帝起自艱難,知民疾苦,明察儉約,尤勤政事,為陳之令主。

    在位凡七年。

     廢帝 名伯宗,文帝長子。

    嗣立,改元光大(二年)。

    為安成王顼所廢,在位凡二年。

     高宗宣皇帝 名顼,文帝之弟。

    繼立,改元太建(十四年)。

    在位凡十四年。

     後主 名叔寶,宣帝太子。

    嗣立,改元至德(四年)、祯明(三年)。

    帝荒淫無度,興土木,寵女色,尚浮華,長于文學而輕武士。

    将帥有過,辄奪其兵,配以文吏,于是臣民解體,國勢益衰。

    隋文帝開皇九年,遣兵伐陳,入建康,擒叔寶。

    在位凡七年,陳亡。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陳書&bull紀傳》。

    ) 附帝系表 北朝 魏 既奄有北方,當宋一代,為其最強盛之時。

    至齊稍衰,至梁而分為東魏、西魏,東魏篡于齊,西魏篡于周。

    周又滅齊,而篡于隋。

    隋再滅後梁及陳,始結南北對峙之局,中國始複歸于一,以成秦漢以後第二回之大一統局面。

     魏 自拓跋珪改稱魏王(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至恭帝禅于周(556年),凡十七傳,共一百七十一年。

     太祖道武皇帝 姓拓跋,名珪,其先世為代北鮮卑君長。

    秦苻堅自淮南敗歸,國中大亂,珪稱代王,旋改稱魏王,建元登國(十年)、皇始(二年),取燕稱帝,國号魏。

    改元天興(六年)、天賜(五年)。

    帝晚年嗜殺,朝野危懼,其子清河王紹弑之。

    在位凡二十三年。

     太宗明元皇帝 名嗣,道武帝長子,封齊王,誅紹繼立,改元永興(五年)、神瑞(二年)、泰常(八年),在位凡十五年。

     世祖太武皇帝 名焘,明元帝長子。

    嗣立,改元始光(四年)、神(四年)、延和(三年)、太延(五年)、太平真君(十一年)、正平(一年)。

    帝時擊破夏國,滅北燕、北涼,統一北方。

    晚年以太子晃監國,為宦官宗愛所構,以憂卒,後悟其無罪,追悼不已,宗愛懼,弑之。

    在位凡二十八年。

     高宗文成皇帝 名濬,太武帝嫡孫。

    宗愛弑太武帝,立南安王餘,餘謀奪愛權,愛怒,又弑之。

    帝繼立,改元興安(二年)、興光(一年)、太安(五年)、和平(六年),在位凡十四年。

     顯祖獻文皇帝 名弘,文成帝長子。

    嗣立,改元天安(一年)、皇興(四年)。

    帝慕黃老浮屠之學,有遺世之志,傳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

    在位凡五年。

     高祖孝文皇帝 名宏,獻文帝太子。

    嗣立(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改元延興(五年)、承明(一年)、太和(二十三年)。

    帝遷都洛陽,改姓元氏,為魏之令主。

    在位凡二十九年。

     世宗宣武皇帝 名恪,孝文帝第二子。

    嗣立,改元景明(四年)。

    正始(四年)、永平(四年)、延昌(四年)。

    在位凡十六年。

     肅宗孝明皇帝 名诩,宣武帝第二子。

    嗣立,改元熙平(二年)、神龜(二年)、正光(五年)、孝昌(三年)、武泰。

    為母胡太後所殺。

    在位凡十二年。

     敬宗孝莊皇帝 名子攸,獻文帝孫,彭城王勰第二子,封長樂王。

    明帝殂,爾朱榮立之,改元永安(二年)。

    帝誅爾朱榮,為爾朱兆所殺。

    在位凡二年。

     長廣王 獻文帝孫,鹹陽王禧子。

    孝莊帝殺爾朱榮,爾朱兆反,據晉陽,奉晔為帝,改元建明(一年)。

    及兆入洛陽,執孝莊帝,挾還晉陽,缢殺之。

    又以晔疏遠,無人望,廢之。

    在位凡一年。

     節闵帝亦稱前廢帝 名恭,獻文帝孫,廣陵王羽子。

    爾朱兆等廢晔,遂立恭,改元普泰。

    爾朱氏敗,為高歡所殺。

     後廢帝 名朗,太武帝子晃玄孫,章武王融第三子,為渤海太守。

    高歡起兵讨爾朱氏,乃推戴之立于信都,改元中興(一年)。

    歡既得志,殺節闵帝,帝亦被害。

    在位凡一年(兩廢帝同時并立)。

     孝武皇帝 名修,孝文帝孫,廣平王懷之第三子。

    封平陽王,高歡迎立之(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年)。

    改元太昌、永興、永熙(三年)。

    帝欲圖歡不勝,奔于宇文泰。

    于是魏分東西(中大通六年,534年)。

    帝尋為泰所殺。

    在位凡三年。

     東魏 孝靜皇帝 名善見,孝文帝之玄孫,河清王亶之世子。

    孝武既入關,高歡奉立為帝,改元天平(四年)、元象(一年)、和興(四年)、武定(八年)。

    在位凡十七年,禅位于齊(高洋),東魏亡。

     西魏 文皇帝 名寶炬,孝文帝之孫,京兆王愉之子,封南陽王。

    孝武被害,宇文泰立之,改元大統(十七年)。

    在位凡十七年。

     廢帝 名欽,文帝長子。

    嗣立,不建年号,在位凡二年。

    為宇文泰所廢,尋弑之。

     恭皇帝 名廓,文帝第四子。

    嗣立,在位凡三年,禅位于周(宇文覺),西魏亡。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魏書》紀、傳。

    ) 附帝系表 齊 自高洋代東魏(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至幼主滅于周(陳宣帝太建九年,577年),凡六傳,共二十八年。

     顯祖文宣皇帝 姓高名洋,字子進,渤海蓨人,高歡之次子,受東魏禅,國号齊,建元天保(十年)。

    帝初得國,頗能治其軍民,後嗜酒昏狂,濫殺無辜,凡所作為,如有心疾。

    在位凡十年。

     廢帝 名殷,文宣太子。

    嗣立,改元乾明,為常山王高演所弑。

     孝昭皇帝 名演,高歡第六子。

    殺殷繼立,改元皇建(一年)。

    在位凡一年。

     世祖武成皇帝 名湛,高歡第九子。

    繼立,改元太甯(一年)、河清(三年)。

    荒怠無道,齊政始亂。

    後禅位于太子,稱太上皇。

    在位凡四年。

     後主 名緯,武成帝長子。

    嗣立,改元天統(五年)、武平(六年)、隆化(一年)。

    為周兵所逼,傳位于太子恒,自稱太上皇。

    在位凡十二年。

     幼主 名恒,後主之長子。

    嗣立,改元承光(一年)。

    周師破邺,後主與帝俱亡走,為周所獲。

    在位凡一年,齊亡。

     (以上《據通&bull考帝系考》及《北齊書》紀傳。

    ) 附帝系表 周 自宇文覺代西魏(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至靜帝禅于隋(陳宣帝太建十三年,581年),凡五傳,共二十六年。

     孝闵帝 姓宇文,名覺,代郡武川鮮卑人,宇文泰之第三子,受西魏禅,國号周,不改元。

    晉公護久專政,帝欲除之,反為所害。

    在位凡一年。

     共宗明皇帝 名毓,泰之長子,護廢殺孝闵帝,迎而立之。

    改元武定(二年)、武成(二年),複為護所殺。

    在位凡四年。

     高祖武皇帝 名邕,泰之第四子。

    繼立,改元保定(五年)、天和(六年)、建德(六年)、宣政(一年)。

    帝立之十二年(建德元年,572年),誅護,始親政。

    帝沈毅有智謀,克己勵精,聽覽不倦,用法嚴整,群下畏服,至于征伐之處,躬在行陣,滅北齊,統一北方。

    在位凡十八年。

     宣皇帝 名赟,武帝長子。

    嗣立,改元大成。

    帝荒淫無度,周政遂衰。

    帝棄位于太子闡,稱天元皇帝。

     靜帝 名闡,宣帝長子。

    嗣立,改元大象(二年)、大定(一年)。

    初,宣帝立隋公楊堅之女為後,(堅,楊忠之子。

    忠初從宇文泰入關,以功封隋公,賜姓普六茄氏。

    )及殂,靜帝年幼,内史上大夫鄭譯等,矯诏引堅輔政。

    堅大殺周宗室,盡握朝權。

    相州總官尉遲迥,鄭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等,起兵讨堅,皆為堅所敗。

    帝禅位于隋(楊堅)。

    在位凡三年,周亡。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周書》紀、傳。

    ) 附帝系表 附帝系表 一 南北朝之疆域 1.南朝 宋 都建業。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并、兖、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hellip&hellip江左又分荊為湘,或離或合。

    凡有揚、荊、湘、江、梁、益(甯)、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揚州為南徐,徐州為南兖,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

    分荊為雍,分荊湘為郢,分荊為司,分廣為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

    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并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虜庭,于是于鐘離置徐州,淮陰為北兖,而青冀二州治贛榆之縣。

     (《宋書》卷三五《州郡志序》) 宋武北平廣固(滅南燕),西定梁益(滅後蜀),又克長安(滅後秦),盡得河南之地。

    長安尋為赫連勃勃所陷,至廢帝荥陽王景平中,虎牢以西,複陷于後魏。

    今大較以孝武大明為正,凡二十有二州,揚治建業,南徐治京口,徐治彭城,南兖治廣陵,兖治瑕,南荊河治曆陽,荊河治汝南,江治浔陽,青治臨淄,冀治曆城,司治義陽,荊治南郡,郢治江夏,湘治臨湘,雍治襄陽,梁治南鄭,秦亦治南鄭,益治成都,甯治建甯,廣治南海,交治龍編,越治臨鄣,郡凡二百三十有八,縣千一百七十有九。

    初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軍入河克魏确磝(山東東阿南山)。

    滑台、虎牢、洛陽四城。

    其後又失,又分軍北伐。

    西軍克弘農、開方二城,以東攻滑台不克,而平确磝守之,尋皆敗退。

    于是後魏主太武,總師經彭城,臨江屯于瓜步(江蘇儀征縣南),退攻盱眙,不拔而旋。

    明帝時,後魏又南侵,淮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荊河州西境悉陷沒,則長淮為北境,僑徐兖于淮南,(注:淮陰立兖州,鐘離立徐州。

    )立青冀二州寄治贛榆。

    其後十餘年,而宋亡。

    然初強盛也,南鄭、襄陽、懸瓠(河南汝南縣)、彭城、曆城、東陽,皆為宋氏藩捍。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齊 都建業。

     齊氏淮北之地,所以全少,青州治朐山,冀治渦口,荊河治壽春,北兖治淮陰,北徐治鐘離(安徽鳳陽縣),又置巴東治巴,其餘州郡,悉因宋代。

    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有五,縣千四百七十有四。

    其後頻為後魏所侵。

    至東昏永元初,沔北諸郡,相繼敗沒。

    又遣軍北伐,敗于馬圈,退屯盆城,又失壽春。

    (注:永元二年,荊河州刺史裴叔業,以城叛入魏。

    )後三年齊亡。

    始全盛也,南鄭、樊城、襄陽、義陽、壽春、淮陽、角城、漣口、朐山(江蘇東海縣),為重鎮。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梁 都建業。

    侯景亂後,元帝都江陵,魏人滅之,敬帝複都建業。

     梁氏州郡,多沿舊制。

    天監中,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有五,其後更有析置。

    大同中,州百有七,郡縣亦稱于此。

    自侯景逆亂,建康傾陷,墳籍散逸,不可得而詳焉。

    初武帝受禅數年,即失漢川及淮西之地。

    (注:天監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本部叛降後魏,自劍閣以北并陷沒。

    又魏将元英破将軍馬仙埤于義陽失地。

    )其後諸将頻年與魏軍交戰于淮南淮北,互有勝負&hellip&hellip中大通初,大舉北伐,淮北城鎮相次克平,直至洛陽,暫為梁有,其後又複漢中。

    至東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亂相尋,有名無實。

    及景平後,江北之地,悉陷高齊,漢川蜀川,及于西魏。

    大抵雍州、下溠戍、夏口、白苟堆、硖石城、合州、鐘離、淮陰、朐山為重鎮。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陳 都建業。

     陳氏比于梁代,土宇彌蹙,西不得蜀漢,北失淮肥,以長江為境,有州四十有二,郡百有九,縣四百三十有八。

    宣帝大建中,頻年北伐,諸将累捷,盡複淮南之地,更經略淮北,大破齊軍于呂梁。

    及旋師,屬高齊國亡,又總軍北伐至呂梁,周軍來拒,又大破之。

    旋為周軍所敗,悉虜其衆,自是江北之地,盡沒于周。

    又以長江為界,及隋軍來伐,遣将守狼尾灘、荊門、安蜀城、公安,巴陵以下,并風靡退敗。

    隋軍自采石(注:隋将韓擒虎龍陷之)、京口(注:賀若弼襲陷之),渡江而平之。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2.北朝 魏 初都平陽,孝文帝遷洛陽。

     後魏起自北方,至道武率兵下山東,攻拔慕容寶(後燕)中山,遂有河北之地,于是遷都平城。

    慕容氏喪敗,遣将南略地,至于滑台、許昌、彭城。

    明元帝泰常中,始于滑台、許昌置兵鎮守,太武帝時,又得蒲阪、長安、統萬(破夏)。

    神中,宋師來伐,确磝、滑台、虎牢戍将皆不守,尋并複之。

    太延以後,東平遼東(滅北燕),西平姑臧(滅北涼),于是西至流沙,東接高麗,所未得者,漢中及南陽、懸瓠、彭城、青州之南而已。

    其後帝自南征,遂臨瓜步,宋淮北城鎮守将多有敗沒。

    獻文天安初,自河之南,長淮之北,皆為魏有。

    孝文遷都洛陽,頻歲親征,皆渡淮沔。

    宣武初,又得壽春,續收漢川至于劍閣,兼得淮西之地。

    莊帝時,梁軍洛陽,數旬敗走,爾後内難相繼,不暇外略。

    三四年後,分為東西魏矣,皆權臣擅命。

    自永安末年,爾朱世隆稱兵入洛,圖籍散亡,不可詳記。

    今按舊史,管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縣千三百五十有二。

    自太武以後,漸更強盛,東征西伐,克定中原,屬宋明以後,及于齊梁,國土漸蹙,自守不暇,雖時有侵掠,而退不旋踵。

    故魏之城鎮,少被攻圍,因利進取,不常所守也。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齊 都邺。

     北齊神武,東魏天平末,大舉西伐至蒲津。

    西魏乘勝攻陷陝州,神武西至沙苑,西軍又勝襲陷洛陽。

    明年,西師又至于河陰。

    時拒守河陽城,西師敗歸。

    其後神武攻圍西魏玉壁,不克。

    西師來伐,至于邙山。

    後神武又圍玉壁,不克。

    文襄遣将圍颍川,拔之。

    于是,河南自洛陽之西,河北自晉州之西,悉入西魏。

    文宣之代,命将略地,南際于江矣。

    武成河清中,築戍于轵關。

    其年,周軍至洛陽敗還。

    後主武平中,陳軍來侵,盡失淮南之地,周師攻拔河陰大城。

    後主隆化末,西師攻拔晉州,因之國滅。

    自東西魏之後,天下三分,梁陳有江東,宇文有關西,高氏據河北,有州九十有七,郡百六十,縣三百六十有五。

    (《讀史方輿紀要》注:《後周書》,周滅齊得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

    時齊共有六十州,其淮南十州先沒于陳。

    )當齊神武之時,與周文帝抗敵十三四年間,凡四出師大興西伐,周師東讨者三焉。

    自文宣之後,才守境而已。

    大抵西則姚襄城、洪洞、晉州、武平關、柏崖、轵關、河陽,南則虎牢、洛陽、北荊州、孔城防、汝南郡、魯城,置兵以防周寇。

    及陳師侵轶,數歲齊亡,南境要害,未遑制置也。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周 都長安。

     周文帝,西魏大統中,東魏師至蒲津。

    文帝東征,克陝州,兼得宜陽郡、邵郡,東師又至沙苑。

    後文帝東征至河陰,先勝後敗,築城于玉壁。

    文帝又至邙山,先勝後敗,得梁雍州。

    廢帝初,克平漢中,又遣軍平蜀。

    文帝西征至姑臧,後又平江陵。

    自是疆理西有姑臧,西南有全蜀,南至于江矣。

    其河南自洛陽之東之北,河東自平陽之界,屬于高齊。

    至武帝建德中,東征拔齊晉州城,尋又東征,破齊師于晉州城下,乘勝平齊。

    後遣軍破陳軍于呂梁。

    其東南之境,盡于長沙。

    通計州二百十有一,郡五百八,縣千二十有四。

    當全盛戰争之際,則玉壁、邵郡、齊子嶺、通洛防、黃栌三城、宜陽郡、陝州、主刬、三荊、三鴉鎮,置兵以備東軍。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按自東晉以迄隋初,南北州郡,建置紛如,最為淆亂。

    所立州郡縣之數,多難實舉,大抵江左則紛綸于晉宋,增于齊,甚于梁;北方則元魏正始(宣武帝)之際,下逮東西魏之餘,同一繁複者也。

     魏晉以來,遷徙百計,一郡分為四五,一縣割成兩三,或昨屬荊豫,今隸司兖,朝為零桂之士,夕為廬九之民,去來紛擾,無暫止息。

    版籍為之渾淆,職方所以不能記。

     (《宋書》卷一一《律志序》)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并、兖、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并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江左&hellip&hellip凡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谯城(河南夏邑縣)而已。

    及至宋世&hellip&hellip太宗初,索虜南侵&hellip&hellip自淮以北,化成虜庭&hellip&hellip地理參差,其詳難舉。

    實由名号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

    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