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及十六國世系

關燈
晉 自司馬炎代魏(265年)至恭帝禅位劉裕(420年),凡十五傳,共一百五十六年。

    世祖武皇帝,河内溫縣孝敬裡人,姓司馬氏,名炎。

    宣王之孫,文王之子。

    受魏禅,即皇帝位。

    建元泰始(十年)、鹹甯(五年)。

    滅吳統一天下。

    改元太康(十年)。

    在位凡二十五年。

     孝惠皇帝,名衷。

    武帝第二子,嗣立,改元永熙(一年)、永平、元康(九年),永康(一年)、永甯(一年)、太安(二年)、永安、建武、永興(二年)、光熙(一年)。

    食餅中毒死,或雲司馬越所鸩。

    在位凡十七年。

     孝懷皇帝,名熾,武帝第二十五子。

    繼立,改元永嘉(六年)。

    劉曜石勒兵陷洛陽,帝被虜于平陽,尋遇害。

    在位凡六年。

     孝愍皇帝,名邺。

    武帝孫,吳孝王宴之子。

    洛陽傾覆,奔長安,衆推為太子。

    懷帝崩,即帝位。

    改元建興(四年)。

    劉曜陷長安,被虜遇害。

    在位凡四年。

     元皇帝,名睿。

    宣帝(司馬懿)曾孫,瑯琊恭王觐之子。

    襲封,鎮建邺。

    中原淪陷,愍帝遇害,即位。

    改元建武(一年)、大興(四年)、永昌(一年)。

    在位凡六年。

     明皇帝,名紹。

    元帝太子,嗣立,改元太甯(三年)。

    在位凡三年。

     成皇帝,名衍。

    明帝太子,嗣立,改元鹹和(九年)、鹹康(八年)。

    在位凡十七年。

     康皇帝,名嶽。

    成帝母弟,嗣立。

    改元建元(二年)。

    在位凡二年。

     穆皇帝,名聃。

    康帝子,嗣立,改元永和(十二年)、升平(五年)。

    在位凡十七年。

     哀皇帝,名丕。

    成帝子,嗣立。

    改元隆和(一年)、興甯(三年)。

    在位凡四年。

     廢帝,名奕。

    哀帝母弟。

    哀帝崩,皇太後诏立之,改元太和(五年)。

    桓溫廢為海西公。

    在位凡五年。

     簡文皇帝,名昱。

    元帝少子,封會稽王。

    桓溫既廢海西公(廢帝)。

    迎立之,改元鹹安(二年)。

    在位凡二年。

     孝武皇帝,名曜。

    簡文帝子,嗣立,改元甯康(三年)、太元(二十一年)。

    在位凡二十四年。

     安皇帝,名德宗。

    孝武帝長子,嗣立,改元隆安(五年)、元興(三年)、義熙(十四年)。

    劉裕将謀禅代,密使王韶之缢殺帝。

    在位凡二十二年。

     恭皇帝,名德文。

    安帝母弟,繼立,改元元熙(二年)。

    禅位于宋(劉裕)。

    受封為零陵王。

    永初二年,劉裕使人殺之。

    在位凡二年。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晉書&bull本紀》。

    ) 按自武帝至愍帝,凡四傳,共五十二年。

    都洛陽,史稱為西晉。

    元帝退保江左,十一傳至恭帝,凡一百有四年。

    都建康,史稱為東晉。

    合稱之為兩晉。

     附帝系表 十六國 自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建号稱王,至南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北涼降魏止,在宋魏對峙以前,凡一百三十六年。

    史稱為“五胡亂華”。

     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内。

    降及晉初,生殖滋繁,遂漸不靖。

     匈奴 前漢末,匈奴大亂,五單于争立。

    而呼韓邪單于失其國,攜率部落入臣于漢。

    漢嘉其意,割并州北界以安之。

    于是匈奴五千餘落,入居朔方諸郡,與漢人雜處&hellip&hellip多曆年所,戶口漸滋,彌漫北朔,轉難禁制。

    後漢末,天下騷動,群臣競言胡人猥多,懼必為寇,宜先為其防。

    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衆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

    魏末複改帥為都尉。

    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于太原故泫氏縣。

    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

    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

    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

    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太陵縣。

    武帝踐阼後,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難等二萬餘落歸化。

    帝複納之,使居河西故宜陽城下,後複與晉人雜居。

    由是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諸郡,靡不有焉&hellip&hellip太康五年,複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萬九千三百人歸化。

    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種類大小凡十萬餘口,詣雍州刺史扶風王駿降附。

    明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複率種落大小萬一千五百口&hellip&hellip來降,并貢其方物。

    帝并撫納之。

    北狄以部落為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烏譚種、赤勤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郁鞞種、萎莎種、秃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鐘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

     (《晉書》卷九七《匈奴傳》) 鮮卑 魏文帝初,步度根遣使獻馬,帝拜為王。

    後數與轲比能更相攻擊,步度根部衆稍弱&hellip&hellip而轲比能衆遂強盛&hellip&hellip青龍元年(233)比能誘說步度根,使叛并州。

    其後幽州刺吏王雄,遣勇士&hellip&hellip刺殺比能,更立其弟素利彌加厥機皆為大人,在遼西右北平漁陽。

    塞外道遠,初不為邊患&hellip&hellip其後諸子争立,衆離散。

    諸部大人,慕容托跋更盛焉。

     (《通考》卷三四二四《裔考》一九) 氐羌 西戎傳曰,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

    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汧隴左右,其種非一稱。

    槃瓠之後,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

    此蓋蟲之類而處,中國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其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國封拜。

    近去建安中,興國氐王阿貴,白項氐王千萬,各有部落萬餘。

    至十六年(211年)從馬超為亂。

    超破之後,阿貴為夏侯淵所攻滅,千萬西南入蜀。

    其部落不能去,皆降國家,分徙其前後兩端者,置扶風、美陽,今之安夷、撫夷二部護軍所典是也。

    其太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廣平魏郡所守是也。

    其俗語不與中國同,及羌雜胡同。

    各自有姓,姓如中國之姓矣。

    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織布。

    善田種,畜養豕牛馬驢騾&hellip&hellip皆編發,多知中國語,由與中國錯居故也。

    其自還種落間,則自氐語&hellip&hellip今雖都統于郡國,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虛落間。

    又故武都地陰平街左右,亦有萬餘落。

     (《三國&bull魏志》卷三○注引《魏略》) 郭欽、江統等,以其逼處,恐為異日患,乃建徙戎之論,而不察諸族之冤苦莫訴。

     泰始七年,單于猛叛,屯孔邪城。

    武帝遣婁侯何桢持節讨之。

    桢&hellip&hellip乃潛誘猛左部都督李恪殺猛。

    于是匈奴震服,積年不敢複反。

    其後稍因忿恨,殺害長史,漸為邊患。

    侍禦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犷,曆古為患。

    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複上郡,實馮翊,于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

    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魏郡、京兆、上黨雜胡。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

    ”帝不納。

     (《晉書》卷九七《匈奴傳》) 時關隴屢為氐羌所擾,孟觀西讨,自擒氐帥齊萬年。

    統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

    其辭曰:“&hellip&hellip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

    漢末之亂,關中殘滅。

    魏興之初,與蜀分隔。

    疆場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令将軍夏侯妙才(淵)讨叛氐阿貴、千萬等。

    後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于秦川。

    欲以弱寇強國,扞禦蜀虜。

    &hellip&hellip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衆盛,則坐生其心&hellip&hellip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衆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

    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地&hellip&hellip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hellip&hellip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

    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内五裂,後合為二。

    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柔服。

    建武中,南單于複來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hellip&hellip中平中,以黃巾賊起&hellip&hellip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hellip&hellip其部落散居六郡(太原、西河、平陽、上黨、樂平、新興)。

    鹹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為四&hellip&hellip今五郡之衆,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

    荥陽句骊,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吏毌丘儉伐其叛者,徙其餘種。

    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

    數世之後,必至殷熾&hellip&hellip”帝不能用。

    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

     (《晉書》卷五六《江統傳》) 前趙 自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稱漢王,至成帝鹹和四年(329年)為石勒所滅,凡六傳,共二十六年。

     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也。

    初,漢高祖以宗室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

    故其子孫遂冠姓劉氏。

    建武初,烏珠留若鞮單于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入居西河美稷。

    中平中,單于羌渠使子于扶羅将兵助漢讨平黃巾。

    會羌渠為國人所殺,于扶羅以其衆留漢,自立為單于。

    屬董卓之亂,攻略太原河東,屯于河内。

    于扶羅死,弟呼廚泉立,以于扶羅子豹為左賢王,即淵之父也。

    魏武分其衆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為之。

    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家居晉陽汾澗之濱。

    淵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

    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

    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學武事,善射,膂力過人。

    豹卒,以淵代為左部帥。

    晉亂,共推為大單于。

    永興元年,即漢王位,建元元熙(四年)。

    晉永嘉二年(308)即皇帝位,改元永鳳(一年)、河瑞(一年)。

    在位凡六年,谥光文皇帝,廟号高祖。

     和 字玄泰,淵皇太子,嗣立(永嘉四年,310年)。

    以兵攻劉聰等,事敗被殺。

     聰 字玄明,淵第四子,拜鹿蠡王。

    既殺其兄和,群臣勸即尊位。

    晉永嘉四年(310年)即皇帝位,改元光興(一年)、嘉平(四年)、建元(一年)、麟嘉(二年)。

    在位凡八年,谥昭武皇帝,廟号烈宗。

     粲 字士光聰太子,襲位,改元漢昌(一年)。

    粲荒耽酒色,委政于舅氏靳準。

    元帝太興元年(318年),準為亂。

    執粲數而殺之,自号大将軍、漢天王。

    劉曜、石勒起兵讨準。

    準将喬泰、馬忠等殺準,降于曜。

     曜 字永明,淵之族子。

    性拓落高亮,與衆不群。

    善屬文,工草隸。

    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于時号為神射。

    淵世頻曆顯職,後拜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鎮長安。

    靳準之難,曜經衆推戴,晉太興元年,即皇帝位,改元光初(十一年),徙都長安,改國号曰趙。

    時石勒在襄國(河北邢台縣),稱趙王。

    鹹和三年,曜率兵攻後趙将石生于金墉城(洛陽東北,魏明帝所築),戰敗被擒。

    在位凡十一年。

     熙 曜太子。

    曜敗,石勒遣石虎入關。

    熙奔上邽(陝西南鄭縣),石虎攻執之,前趙亡。

     後趙 自晉元帝太興二年(319年)石勒稱趙王,至穆帝永和八年(352年)為前燕所滅,凡二姓八傳,共三十四年。

     石勒 字世龍,初名,上黨武鄉(山西榆社縣)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晉太安中,并州饑,刺史司馬騰,執諸胡于山東,賣充軍實。

    勒時年二十餘,亦在其中。

    賣與茌平(山東茌平縣)人師歡為奴,歡奇而免之。

    勒與馬牧率汲桑往來,招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肆劫掠。

    後郭敖、劉征、劉寶、張噎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又赴之,号為十八騎。

    及劉淵稱漢王,晉成都王颍故将公師藩等自稱将軍,起兵趙魏,勒與汲桑帥牧人以赴之。

    桑始命勒以石為姓、勒為名焉。

    桑及勒後為漢陽太守苟晞所敗,桑死,勒降于漢,淵加勒督讨山東諸軍事,于是并有幽、并、青、冀、司、豫諸州。

    晉太興二年漢亂,勒自稱趙王,都邺。

    鹹和三年,建元太和(二年)。

    五年,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四年)。

    稱王十一年,稱帝四年,在位凡十五年,谥曰明皇帝,廟号高祖。

     弘 字大雅,勒之第二子,嗣立,改元延熙(一年)。

    時石虎專權,廢之為海陽王,尋殺之,在位凡一年。

     虎 字季龍,勒之從子。

    廢弘自立,稱大趙天王,改元建武(十四年)。

    晉永和五年,即皇帝位,改元大甯(一年)。

    在位凡十五年,谥武皇帝,廟号太祖。

     世 虎幼子,嗣立。

    為石遵所殺,在位凡三十三日。

     遵。

    虎第三子,廢世而自立。

    為石闵所殺,在位凡一百八十三日。

     鑒 虎子,繼立,改元青龍(一年)。

    謀誅石闵不克,反為所殺,在位凡一百三日。

     祗 虎子,聞鑒死,稱帝于襄國,改元永甯。

    為其将劉顯所殺。

     闵 字永曾,虎之養孫。

    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黃人,勇猛善戰,以功封修成侯。

    永和六年(350年),殺石鑒,即帝位,改元永興(三年),國号大魏,複姓冉氏。

    慕容俊克幽薊,略地至于冀州,闵帥騎距之,與慕容恪相遇于魏昌(河北無極縣)。

    戰敗,馬無故而死,為恪所擒。

    在位凡三年。

     前燕 自晉武帝太康七年(286年)慕容廆稱公,至帝奕太和五年(370年)為秦所滅,凡四傳,共八十五年。

     慕容廆 字奕洛瓌,昌黎棘城鮮卑人也。

    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于棘城(熱河朝陽縣)之北。

    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或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氏。

    祖木延左賢王,父涉歸以全柳城之功,進拜鮮卑單于,遷邑于遼東北。

    廆嗣立,與其鄰部宇文氏有隙,請讨之,武帝弗許(太和七年五月)。

    叛攻遼西,後乃請降,拜為鮮卑都督。

    廆以宇文氏、段氏數加侵略,遷于徒河之青山(遼西錦縣)。

    後又徙于大棘城(遼西義縣),受晉官爵。

    在位凡四十九年,谥武宣皇帝。

     皝 字元真,廆之第三子,嗣立。

    鹹康三年(337年),稱燕王。

    又築龍城(熱河朝陽縣附近),徙都之。

    先擊破高句麗,複擊破宇文氏、段氏。

    于是遼東西之地,悉為燕有。

    在位凡十四年,谥文明皇帝。

     俊 字宣英,皝之第二子,永和五年(349年),即燕王位。

    乘趙魏之亂,攻薊下而徙都之。

    旋使慕容恪等擊擒冉闵。

    永和八年,即皇帝位,建元燕元(三年)、元玺(五年)、光壽(三年)。

    在位凡十一年,谥景昭皇帝,廟号烈祖。

     暐,,字景茂,俊第三子。

    初封中山王,尋立為太子。

    俊卒,立,改元建熙(十一年)。

    晉太和五年,秦主苻堅遣王猛、楊安率兵伐。

    破邺,出逃,為追兵所執。

    在位凡十一年,前燕亡。

     前蜀 自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李特稱大都督,至穆帝永和三年(347年),為桓溫所滅,凡七傳,共四十六年。

     李特 字玄休,巴西宕渠氐人。

    漢末,張魯居漢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

    值天下大亂,自巴西之宕渠,遷于漢中楊車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為楊車巴。

    魏武帝克漢中,特祖将五百餘家歸之,魏武帝拜為将軍,遷于略陽北土,複号之為巴氐。

    特父慕為東羌獵将,特少仕州郡,見異當時。

    元康中六年(296年),氐齊萬年反,關西擾亂,頻歲大饑,百姓乃流移就谷,入漢川者數萬家。

    特随流人入蜀。

    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趙,因内調,遂謀叛,潛有割據之志。

    特之黨類,皆巴西人,與同郡,厚遇之,以為爪牙。

    故特等聚衆專為抄掠,蜀人患之。

    後特怨,引兵歸綿竹。

    遣将遏之,為特擊敗,進攻成都。

    于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

    太安元年,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将軍、大都督。

    建元二年,晉益州刺史羅尚出大軍逆戰,特敗績被殺,傳首洛陽,在位凡二年。

    及雄稱王,追谥為景皇帝,廟号始祖。

     流 字玄通,特第四弟。

    特死,收遺衆,自稱大将軍、大都督、益州牧。

    數月死,追谥秦文王。

     雄 字仲俊,特第三子。

    諸将立雄為主,逐羅尚,克成都,奄有全蜀。

    永興元年(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二年)尋即皇帝位,改元太武,亦曰晏平(五年)、玉衡(二十四年)。

    在位凡三十一年,谥武帝,廟号太宗。

     班 字世文,雄養子。

    嗣立,仍用玉衡年号。

    雄子越時鎮江陽,以班非雄所生,意甚不平,以奔喪與其弟期密計圖之,遂殺班于殡宮。

     期 字世運,雄第四子。

    班死,越推讓之,即皇帝位,改元玉恒(三年)。

    期外任奸邪,内寵宦寺,綱維紊亂,為李壽所廢,自殺。

    在位凡三年,谥幽公。

     壽 字武考,雄兄骧之子。

    鹹康四年(338年),廢期而自立,改國号曰漢,改元漢興(六年)。

    在位凡六年,谥昭文帝,廟号中宗。

     勢 字子仁,壽之長子。

    嗣立,改元太和(二年)。

    晉永和三年,桓溫伐蜀,勢窮蹙納降,遷于建康,封歸義侯。

    在位凡四年,前蜀亡。

     前涼 自晉惠帝永甯元年(301年)張軌官涼州,至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滅于前秦,凡九傳,共七十六年。

     張軌 字士彥,安定烏氐人,漢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孫。

    永甯初,出為護羌校尉、涼州刺史。

    時鮮卑反,劫掠者蜂起,軌到官,即讨破之,遂威著西州。

    在州十二年而卒,張祚稱帝,谥武王。

     寔 字安遜,軌之世子。

    軌卒,州人推寔攝父位。

    京兆人劉弘,挾左道以惑百姓,寔左右皆事之。

    帳下閻沙、牙門趙仰,皆弘鄉人。

    弘謂之曰:“天與我神玺,應王涼州。

    ”沙、仰信之,密與寔左右十餘人謀殺寔,奉弘為主。

    寔潛知其謀,收弘殺之。

    沙等不知之,以其夜害寔。

    寔改元建興(七年),在位凡七年,谥昭王。

     茂 字成遜。

    寔弟。

    寔遇害,州人推茂為大都督、太尉、涼州牧。

    改元永元(四年),在位凡四年,谥成王。

     駿 字公庭,寔世子。

    茂卒,繼立。

    自軌據涼州,屬天下大亂,所在征伐,軍無甯歲。

    至駿,境内漸平,又使其将楊宣率衆越流沙,伐龜茲、鄯善,西域并降。

    駿有計略,勤修庶政,總禦文武,鹹得其用,遠近嘉,号曰積賢君。

    改元太元(二十二年),在位凡二十二年,谥文王。

     重華 字泰臨,駿之第二子,繼立。

    以永和二年,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改元永樂(八年)。

    在位凡八年,谥明王。

     耀靈 字玄舒,重華子,嗣立。

    伯父祚廢之,尋遇害,谥哀公。

     祚 字太伯,駿之長庶子,廢耀靈而自立。

    永和十年(354年),稱皇帝,改元和平(一年)。

    祚兇暴淫虛,立之明年,其河州刺史張瓘起兵讨之。

    骁騎将軍宋混率衆應瓘,軍至姑臧,祚廚士徐裡殺祚。

    在位凡一年。

     玄靓 字元安,重華少子。

    祚死繼立,自号大都督、大将軍、校尉、涼州牧、西平公。

    改元太始(二年),仍用建興(五年)、升平(一年)。

    為張天錫所害,在位凡八年,谥沖公。

     天錫 字純嘏,駿少子。

    玄靓死,國人立之,改元太清(十四年)。

    晉太元元年,苻堅遣其将苟苌、毛當、梁熙、姚苌等伐之。

    天錫戰敗,降苌等。

    在位凡十四年,前涼亡。

     前秦 自晉穆帝永和七年(351年)苻洪稱秦王,至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而亡,凡七傳,共四十四年。

     苻洪 字廣世,略陽(甘肅秦安縣)臨渭氐人也,其先世為西戎酋長。

    始,其家池中蒲生長五丈五節,如竹形,時鹹謂之蒲家,因以為氏焉。

    父懷歸,部落小帥。

    永嘉之亂,宗人蒲光、蒲突遂推洪為盟主。

    劉曜稱帝長安,光等逼洪歸曜,拜率義侯。

    曜敗,洪保隴山。

    石虎攻上邽,洪又請降,拜冠軍将軍,委以西方之事。

    石遵即位,去洪都督,怨之,乃遣使降晉。

    石鑒殺遵,所在兵起,洪據枋頭(河南濬縣)。

    洪以谶文有草付應王,又其孫堅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

    自稱大将軍、大單于、三秦王,欲西取長安而都之。

    會為軍師将軍麻秋所鸩殺。

    健稱帝,谥惠武帝。

     健 字建業,洪第三子。

    洪卒,繼統其衆,進據關中,都長安。

    永和七年,稱天王大單于。

    八年,即皇帝位。

    建元皇始(四年),在位凡四年,谥明皇帝,廟号世宗,後改高祖。

     生 字長生,健第三子。

    以谶言三羊五眼應符,故立為太子。

    永和十三年,健卒嗣立,改元壽光(二年)。

    生荒淫嗜殺,苻堅廢而殺之。

    在位凡二年,谥厲王。

     堅 字永固,一名文玉,苻雄之子。

    升平元年(357年),弑生而自立。

    改元永興(二年)、甘露(六年)、建元(二十年)。

    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大舉伐晉,敗于肥水,國中大亂。

    十年,為姚苌所執,缢死。

    在位凡二十八年,谥世祖宣昭皇帝。

     丕字永叔,堅之庶長子,出鎮邺。

    堅死,據晉陽,即皇帝位,改元太安(一年)。

    為慕容永所敗,走死。

    在位凡一年,谥哀平皇帝。

     登 字文高,堅之族孫。

    堅亡,于太元十一年立于南安(甘肅平涼縣),改元太初(八年)。

    姚興攻之,登戰敗被殺。

    在位凡八年,谥高皇帝,廟号太宗。

     崇 登太子。

    姚興攻殺登,崇奔于湟中,稱尊号,改元延初(一年)。

    為西秦乞伏乾歸所逐,崇死,前秦亡。

     後秦 自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姚苌稱王,至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為晉所滅,凡三傳,共三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