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及十六國世系
關燈
小
中
大
p光撫甯西域,威恩甚著&hellip&hellip堅聞光平西域,以為使持節&hellip&hellip都督玉門已西諸軍事。
(《晉書》卷一二二《載記第二二&bull呂光》) 按苻堅恃其強盛,用兵四方,版圖之廣,為“五胡”之冠。
然因此而驕,緻有肥水之敗,以亡其國焉。
乙 政治 堅廣修學宮,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孫并遣受業。
其有學為通儒,才堪幹事,清修廉直,孝弟力田者,皆旌表之。
于是人思勸勵,号稱多士,盜賊止息,請托路絕,田疇修,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備。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堅以境内旱,課百姓區種&hellip&hellip複魏晉士籍,使役有常,聞諸非正道典學,一皆禁之&hellip&hellip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王猛整齊風俗,政理稱舉,學校漸興,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裡一亭,四十裡一驿,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遣使巡行四方,觀風俗,問政道,明黜陟,恤孤獨不能自存者,以安車蒲輪征隐士&hellip&hellip置聽訟觀于未央之南,禁老莊圖谶之學。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堅以關中水旱不時&hellip&hellip發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隸三萬人,開泾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岡鹵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丙 王猛為相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hellip&hellip瓌姿俊偉,博學好兵書&hellip&hellip隐于華陰山&hellip&hellip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無人。
溫察而異之&hellip&hellip溫之将還,賜猛車馬,拜高官&hellip&hellip請與俱南&hellip&hellip猛乃止。
苻堅将有大志,聞猛名,遣呂婆樓招之,一見便若平生&hellip&hellip及堅僭位&hellip&hellip為丞相&hellip&hellip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滞,顯賢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叙。
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晉書》卷一一四《載記第一四&bull王猛》) 猛卒後,堅務勝不休,内讧将作而事外征,以即于亡。
太元元年(376年)十二月,陽平國常侍慕容紹私謂其兄楷曰:“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裡,道殣相望。
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 (《資治通鑒》卷一○四《晉紀二六》) 二年春,趙故将作功曹熊邈,屢為秦王堅言石氏宮室器玩之盛。
堅以邈為将作長史,領将作丞,大修舟艦兵器,飾以金銀,頗極精巧。
慕容農私言于慕容垂曰:“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頹靡。
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hellip&hellip大王宜結納英傑,以承天意,時不可失。
”垂笑曰:“天下事非爾所及。
” (《資治通鑒》卷一○四《晉紀二六》) 丁 伐晉之失敗 (太元八年,383年)遣征南苻融、骠騎張蚝、撫軍苻方、衛軍梁成、平南慕容、冠軍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堅發長安戍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裡,旌鼓相望,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鹹陽。
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衆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hellip&hellip晉遣都督謝石、徐州刺史謝玄、豫州刺史桓伊、輔國謝琰等,水陸七萬,相繼距&hellip&hellip晉龍骧将軍劉牢之率勁卒五千,夜襲梁成壘,克之,斬成&hellip&hellip等十将&hellip&hellip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将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hellip&hellip堅遣其尚書朱序說石等,以衆盛欲脅而降之。
序詭謂石曰:“若秦百萬之衆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衆軍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刺鋒,可以得志。
”&hellip&hellip時張蚝敗謝石于肥南,謝玄、謝琰勒卒數萬,陣以待之。
蚝乃退,列陣逼肥水。
王師不得渡,遣使謂融曰:“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将士周旋,仆與尹公,緩辔而觀之,不亦美乎?”融于是麾軍卻陣,欲因其濟水,覆而取之。
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
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
王師乘勝,追擊至于青岡,死者相枕。
堅為流矢所中,單騎遁還于淮北&hellip&hellip聞風聲鶴唳,皆謂師之至&hellip&hellip堅至自淮南,次于長安東之行宮。
(《晉書》卷一一四《載記第一四&bull苻堅下》) 按堅強盛時,對于征服之胡羌鮮卑等族,待遇頗優,往往假以重權。
及淮南敗歸,勢力崩潰,異族紛起立國者有六。
慕容垂 據中山,為後燕。
慕容永 據長子,為西燕。
姚苌 據長安,為後秦。
呂光 據姑臧,為後涼。
乞伏國仁 據隴右,為西秦。
拓跋珪 據盛樂,為後魏。
厥後涼州内亂,又分立者三國。
秃發烏孤 據廉川,為南涼。
沮渠蒙遜 據張掖,為北涼。
李暠 據敦煌,為西涼。
後燕慕容垂攻滅西燕,據有幽、冀、并三州。
又南略青、徐、兖三州。
後秦姚興(苌子)攻破洛陽,并有淮漢以北諸部,又破降西秦,攻滅後涼,同稱為北方大國。
3.後秦後燕之對峙 甲 後秦之文化 姚興&hellip&hellip為皇太子&hellip&hellip及鎮長安,甚有威惠。
與其中書舍人梁喜、洗馬範勖等講論經籍,不以兵難廢業,時人鹹化之&hellip&hellip天水姜龛、東平淳于岐、馮翊郭高等,皆耆儒碩德,經明行修,各門徒數百,教授長安,諸生自遠而至者萬數千人。
興每于聽政之暇,引龛等于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
涼州胡辯,苻堅之末,東徙洛陽講授,弟子千有餘人,關中後進,多赴之請業。
興敕關尉曰:“諸生谘訪道藝,修己厲身,往來出入,勿拘常限。
”于是學者鹹勸,儒風盛焉。
(《晉書》卷一一七《載記&bull第一七姚興上》) 按姚興好文學,提倡不遺餘力,在混亂時期中,不可多觏者也。
興如逍遙園,引諸沙門于澄玄堂,聽鸠摩羅什演說佛經。
羅什通辨夏言,尋覽舊經,多有乖謬,不與胡本相應。
興與羅什及沙門僧略、僧遷、道樹、僧睿、道坦、僧肇、昙順等八百餘人,更出大品,羅什持胡本,興執舊經,以相考校。
其新文異舊者,皆會于理義,續出諸經并諸論三百餘卷。
今之新經,皆羅什所譯。
興既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欽附。
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起浮圖于永貴裡,立波若台于中宮。
沙門坐禅者,恒有千數,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晉書》卷一一七《載記第一七&bull姚興上》) 鸠摩羅什,天竺人也&hellip&hellip父鸠摩羅炎&hellip&hellip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名,郊迎之,請為國師。
王有妹&hellip&hellip乃逼以妻焉&hellip&hellip羅什&hellip&hellip專以大乘為化,諸學者皆共師焉&hellip&hellip呂光&hellip&hellip伐龜茲&hellip&hellip破之,乃獲羅什&hellip&hellip姚興遣姚碩德西伐,破呂隆,乃迎羅什,待以國師之禮。
仍使入西明及逍遙園,譯出衆經。
羅什多所暗誦,無不究其義旨,既覽舊經,多有纰缪,于是興使沙門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傳受其旨,更出經論凡三百餘卷&hellip&hellip興奉之若神。
嘗講經于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有餘人,肅容觀聽。
(《晉書》卷九五《鸠摩羅什傳》) 按佛學之昌明于北方,興實開其端,其訂譯佛經,尤于佛學上有盛大之供獻。
乙 後燕伐魏之役 此役為魏氏興起之關鍵,故特舉之。
垂&hellip&hellip遣其太子寶及農,與慕容麟等率衆八萬伐魏,慕容德、慕容紹以步騎一萬八千為寶後繼。
魏聞寶将至,徙往河西。
寶進師臨河,懼不敢濟,還次參合(近山西大同)&hellip&hellip魏師大至,三軍奔潰,寶與德等數千騎奔免,士衆還者十一二,紹死之&hellip&hellip垂&hellip&hellip自率大衆出參合,鑿山開道,次于獵嶺&hellip&hellip垂至參合,見往年戰處,積骸如山,設吊祭之禮,死者父兄,一時号哭,軍中皆恸。
垂慚憤嘔血,因而寝疾&hellip&hellip過平城&hellip&hellip築燕昌城而還。
(《晉書》卷一二三《載記第二三&bull慕容垂》) 皇始元年(晉太元二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寇桑乾川&hellip&hellip遂至平城西北。
聞帝将至,乃築城自守,疾甚,遂遁死于上谷。
(《北史》卷一《道武帝紀》) 魏自戰勝後燕,乘勢侵略,得地益廣,國力益強。
後燕分裂,後秦亦衰落不振,于是繼起稱國者有三: 馮跋 篡後燕自立,據和龍。
為北燕。
慕容德 據廣固,為南燕。
赫連勃勃 叛後秦,據統萬,為夏國。
當後秦為魏夏所逼時,乞伏乾歸複背秦稱王,仍為西秦。
其子熾磐攻滅南涼,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遂據有全涼之地。
劉裕滅南燕,又遣将平定蜀谯縱,又北伐入關,滅後秦。
夏為魏所逼,戰敗西奔,襲滅西秦,旋亡于吐谷渾。
魏滅北燕,破北涼,遂統一北方。
劉裕已篡晉稱宋,割據江左,于是五胡紛擾之局面告終,而南北對峙之局面開始矣。
4.東晉之恢複事業 自中原淪沒後,晉室每因北方發生變亂,乘機出師圖恢複,然“政出多門,權去公家。
”(韋華對姚興語,見《晉書&bull載記第一七》)權臣欲樹威望,壟斷政權,辄假北伐為名,是以多無功也。
茲叙當事主要人物于下。
甲 祖逖 祖逖,字士稚,範陽遒人也&hellip&hellip時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hellip&hellip帝乃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給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hellip&hellip屯于江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hellip&hellip克谯城&hellip&hellip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hellip&hellip诏進逖為鎮西将軍。
石勒不敢窺兵河南&hellip&hellip方當推鋒越河,掃清冀朔,會朝廷将遣戴若思為都督&hellip&hellip意甚怏怏。
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内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hellip&hellip卒于雍丘&hellip&hellip以逖弟約代領其衆。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 于是冀、并、幽州,遼西、巴西諸屯結皆陷于勒。
時晉征北将軍祖逖據谯,将平中原。
逖善于撫納,自河以南,多背勒歸順。
勒憚之,不敢為寇&hellip&hellip自是兖、豫、乂安,人得休息矣。
(《晉書》卷一○五《載記第五&bull石勒下》) 石堪攻晉豫州,刺史祖約于壽春屯師淮上&hellip&hellip祖約諸将佐皆陰遣使附于勒。
石聰與堪濟淮,陷壽春,祖約奔曆陽,壽春百姓陷于聰者二萬餘戶。
(《晉書》卷一○五《載記第五&bull石勒下》) 按是時劉曜、石勒對抗,故祖逖能恢複河南諸郡。
乙 庾亮 時石勒新死,亮有開複中原之謀。
乃解豫州,授輔國将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又以陶稱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入沔中;亮弟翼為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江陵;以武昌太守陳嚣為輔國将軍、梁州刺史,趣子午;又遣偏軍伐蜀至江陽&hellip&hellip亮當率大衆十萬據石頭城,為諸軍聲援,乃上疏曰:“蜀胡二寇,兇虐滋甚,内相誅鋤,衆叛親離&hellip&hellip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
臣宜移鎮襄陽之石城下,遣諸軍羅布江沔&hellip&hellip乘釁齊進,以臨河洛。
”&hellip&hellip亮又上疏,便欲遷鎮,會寇陷邾城,毛寶赴水而死&hellip&hellip亮自邾城陷沒,憂慨發疾&hellip&hellip鹹康六年薨(340年)。
(《晉書》卷七三《庾亮傳》) 季龍&hellip&hellip以其太子宣為大單于,建天子旌旗;以夔安為征讨大都督,統五将末騎七萬,寇荊揚北鄙。
石闵敗王師于沔陰,将軍蔡懷死之。
宣将朱保又敗王師于白石,将軍卷豹、談玄、郝莊、随相、蔡熊皆遇害。
季龍将張賀度攻陷邾城,敗晉将毛寶于邾西,死者萬餘人。
夔安進據胡亭,晉将軍黃沖,曆陽太守鄭進,皆降之。
安于是掠七萬戶而還。
(《晉書》卷一○六《載記第六&bull石季龍上》) 亮卒,授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hellip&hellip假節,代亮鎮武昌&hellip&hellip翼每竭志能,勞謙匪懈,戎政嚴明,經略深遠&hellip&hellip遣使東至遼東,西到涼州,要結二方,欲同大舉。
慕容皝、張駿并報使請期。
翼雅有大志,欲以滅胡平蜀為己任&hellip&hellip康帝即位,翼欲率衆北伐&hellip&hellip翼時有衆四萬,诏加都督征讨軍事,師次襄陽,大會僚佐&hellip&hellip康帝崩,兄冰卒,以家國情事&hellip&hellip還鎮夏口。
(《晉書》卷七三《庾翼傳》) 按石季龍時正盛強,故庾亮出兵挫敗。
丙 殷浩 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廷遂欲蕩平關河,于是以浩為中軍将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軍事。
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許洛&hellip&hellip師次壽陽,潛誘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殺健,許以關右之任。
初,降人魏脫卒,其弟憬代領部曲,姚襄殺憬以并其衆。
浩大惡之,使龍骧将軍劉啟守谯,遷襄于梁。
既而魏氏子弟往來壽陽,襄猜懼,俄而襄部曲有欲歸浩者,襄殺之,浩于是謀誅襄。
會苻健殺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陽西奔。
浩以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請進屯洛陽&hellip&hellip使襄為前驅,冠軍将軍劉洽鎮鹿台,建武将軍劉遯據倉垣&hellip&hellip浩既至許昌,會張遇反,謝尚又敗績,浩還壽陽。
後複進軍次山桑,而襄反。
浩懼,棄辎重,退保谯城,器械、軍儲皆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
浩遣劉啟、王彬之擊襄于山桑,并為襄所殺(永和九年,353年)。
桓溫素忌浩,及聞其敗,上疏罪浩&hellip&hellip坐廢為庶人。
(《晉書》卷七七《殷浩傳》) 襄&hellip&hellip弋仲之第五子也&hellip&hellip晉遣使拜襄持節平北将軍、并州刺史、即丘縣公&hellip&hellip晉處襄于谯城(河南夏邑縣)&hellip&hellip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hellip&hellip殷浩憚其威名,乃因襄諸弟,頻遣刺客殺襄,刺客皆推誠告實&hellip&hellip浩潛遣将軍魏憬率五千餘人襲襄,襄乃斬憬而并其衆。
浩愈惡之,乃使将軍劉啟守谯,遷襄于梁國&hellip&hellip聞關中有變,浩率衆北伐,襄乃要擊浩于山桑,大敗之&hellip&hellip收其資仗&hellip&hellip浩遣劉啟、王彬之伐山桑。
襄自淮南擊滅之,鼓行濟淮,屯于盱眙,招掠流人,衆至七萬&hellip&hellip朝廷大震&hellip&hellip襄将佐部衆皆北人,鹹勸襄北還&hellip&hellip乃據許昌。
(《晉書》卷一一六《載記第一六&bull姚襄》) 健&hellip&hellip遣雄菁(健侄)率衆略關東,并援石季龍、豫州刺史張遇于許昌,與晉鎮西将軍謝尚,戰于颍水之上,王師敗績。
雄乘勝逐北至于壘門,殺傷大半,遂虜遇及其衆,歸于長安。
(《晉書》卷一一二《載記第一二&bull苻健》) 丁 桓溫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溫遂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自淅川以征關中&hellip&hellip進至霸上。
健以五千人,深溝自固。
居人皆安堵複業,持牛酒迎溫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複見官軍。
”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收三千餘口而還。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永和十二年(356年)三月,姚襄入于許昌,以太尉桓溫為征讨大都督讨之。
八月,桓溫及姚襄戰于伊水,大敗之。
襄走平陽,徙其餘衆三千餘家于江漢之間&hellip&hellip而歸,使&hellip&hellip河南太守戴施鎮洛陽。
(《晉書》卷八《穆帝紀》) 太和四年(369年),又上疏,悉衆北伐&hellip&hellip以溫領平北将軍、徐兖二州刺史,率&hellip&hellip步騎五萬北伐&hellip&hellip軍次胡陸,攻慕容将慕容忠,獲之,進次金鄉。
時亢旱,水道不通,乃鑿巨野三百餘裡,以通舟運。
自清水入河,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衆八萬距溫,戰于林渚。
溫擊破之,遂至枋頭&hellip&hellip軍糧竭盡,溫焚舟步退自東燕&hellip&hellip垂以八千騎追之,戰于襄邑,溫軍敗績。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戊 劉裕 義熙五年(409年)二月,僞燕(南燕)主慕容超大掠淮北。
三月,帝抗表北讨&hellip&hellip乃浮淮入泗&hellip&hellip六月,超留羸老守廣固&hellip&hellip悉力據臨朐&hellip&hellip比及臨朐,賊騎交至&hellip&hellip帝&hellip&hellip襲克臨朐,賊乃大奔。
超遁還廣固&hellip&hellip六年二月,屠廣固,超逾城走,追獲之,斬于建康市&hellip&hellip班師。
(《南史》卷一《宋武帝紀》) 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以西陵太守朱齡石&hellip&hellip帥師伐蜀&hellip&hellip九年七月,朱齡石克成都,斬谯縱,益州平。
(《晉書》卷一○《安帝紀》) 十二年(416年)三月&hellip&hellip初,帝平齊,仍有定關洛意,會姚興死,子泓新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
四月,帝表伐關洛&hellip&hellip八月,率大衆進發&hellip&hellip十月,衆軍至洛,圍金墉,降之&hellip&hellip十三年二月,冠軍将軍檀道濟等軍次潼關。
三月,帝率大軍入河。
五月,帝至洛陽&hellip&hellip七月,至陝,龍骧将軍王鎮惡舟師自河浮渭。
八月,扶風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軍于藍田。
王鎮惡克長安,禽姚泓&hellip&hellip帝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hellip&hellip前将軍劉穆之卒(裕謀主,甾鎮建業)。
乃歸&hellip&hellip以桂陽公義真(裕子)為雍州刺史,鎮長安,留腹心将佐以輔之&hellip&hellip安西中兵參軍沈田子,殺安西司馬王鎮惡,諸将殺安西長史王修,關中亂。
(《南史》卷一《宋武帝紀》) 裕留子義真鎮長安而還。
勃勃聞之大悅,謂王買德曰:“朕将進圖長安,卿試言取之方略。
”買德曰:“劉裕滅秦,所謂以亂平亂,未有德政以濟蒼生。
關中形勝之地,而以弱才小兒守之,非經遠之規也。
狼狽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無暇有意于中原&hellip&hellip青泥上洛,南師之沖要,宜置遊兵,斷其去來之路。
然後杜潼關,塞崤陝,絕其水陸之道,陛下聲檄長安&hellip&hellip義真獨坐空城,不戰而自定也。
”勃勃善之,以子&hellip&hellip率騎二萬南伐長安&hellip&hellip勃勃率大軍繼發。
至渭陽&hellip&hellip義真遣龍骧将軍沈田子率衆逆戰,不利而退&hellip&hellip田子與義真司馬王鎮惡不平,因鎮惡出城,遂殺之。
義真又殺田子,于是悉召外軍入于城中,閉門距守&hellip&hellip劉裕聞之大懼,乃召義真東鎮洛陽,以朱齡石為雍州刺史,守長安。
義真大掠而東,至于灞上。
百姓遂逐齡石,而迎勃勃入于長安。
率衆三萬追擊義真,王師敗績,義真單馬而遁。
(《晉書》卷一三○《載記第三○&bull赫連勃勃》)
(《晉書》卷一二二《載記第二二&bull呂光》) 按苻堅恃其強盛,用兵四方,版圖之廣,為“五胡”之冠。
然因此而驕,緻有肥水之敗,以亡其國焉。
乙 政治 堅廣修學宮,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孫并遣受業。
其有學為通儒,才堪幹事,清修廉直,孝弟力田者,皆旌表之。
于是人思勸勵,号稱多士,盜賊止息,請托路絕,田疇修,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備。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堅以境内旱,課百姓區種&hellip&hellip複魏晉士籍,使役有常,聞諸非正道典學,一皆禁之&hellip&hellip自永嘉之亂,庠序無聞,及堅之僭,頗留心儒學,王猛整齊風俗,政理稱舉,學校漸興,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自長安至于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裡一亭,四十裡一驿,旅行者取給于途,工商貿販于道。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遣使巡行四方,觀風俗,問政道,明黜陟,恤孤獨不能自存者,以安車蒲輪征隐士&hellip&hellip置聽訟觀于未央之南,禁老莊圖谶之學。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堅以關中水旱不時&hellip&hellip發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隸三萬人,開泾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岡鹵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賴其利。
(《晉書》卷一一三《載記第一三&bull苻堅上》) 丙 王猛為相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hellip&hellip瓌姿俊偉,博學好兵書&hellip&hellip隐于華陰山&hellip&hellip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無人。
溫察而異之&hellip&hellip溫之将還,賜猛車馬,拜高官&hellip&hellip請與俱南&hellip&hellip猛乃止。
苻堅将有大志,聞猛名,遣呂婆樓招之,一見便若平生&hellip&hellip及堅僭位&hellip&hellip為丞相&hellip&hellip猛宰政公平,流放屍素,拔幽滞,顯賢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無罪而不刑,無才而不任,庶績鹹熙,百揆時叙。
于是兵強國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晉書》卷一一四《載記第一四&bull王猛》) 猛卒後,堅務勝不休,内讧将作而事外征,以即于亡。
太元元年(376年)十二月,陽平國常侍慕容紹私謂其兄楷曰:“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裡,道殣相望。
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 (《資治通鑒》卷一○四《晉紀二六》) 二年春,趙故将作功曹熊邈,屢為秦王堅言石氏宮室器玩之盛。
堅以邈為将作長史,領将作丞,大修舟艦兵器,飾以金銀,頗極精巧。
慕容農私言于慕容垂曰:“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頹靡。
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hellip&hellip大王宜結納英傑,以承天意,時不可失。
”垂笑曰:“天下事非爾所及。
” (《資治通鑒》卷一○四《晉紀二六》) 丁 伐晉之失敗 (太元八年,383年)遣征南苻融、骠騎張蚝、撫軍苻方、衛軍梁成、平南慕容、冠軍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堅發長安戍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裡,旌鼓相望,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鹹陽。
蜀漢之軍順流而下,幽冀之衆至于彭城,東西萬裡,水陸齊進&hellip&hellip晉遣都督謝石、徐州刺史謝玄、豫州刺史桓伊、輔國謝琰等,水陸七萬,相繼距&hellip&hellip晉龍骧将軍劉牢之率勁卒五千,夜襲梁成壘,克之,斬成&hellip&hellip等十将&hellip&hellip謝石等以既敗梁成,水陸繼進。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将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hellip&hellip堅遣其尚書朱序說石等,以衆盛欲脅而降之。
序詭謂石曰:“若秦百萬之衆皆至,則莫可敵也,及其衆軍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刺鋒,可以得志。
”&hellip&hellip時張蚝敗謝石于肥南,謝玄、謝琰勒卒數萬,陣以待之。
蚝乃退,列陣逼肥水。
王師不得渡,遣使謂融曰:“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将士周旋,仆與尹公,緩辔而觀之,不亦美乎?”融于是麾軍卻陣,欲因其濟水,覆而取之。
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
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
王師乘勝,追擊至于青岡,死者相枕。
堅為流矢所中,單騎遁還于淮北&hellip&hellip聞風聲鶴唳,皆謂師之至&hellip&hellip堅至自淮南,次于長安東之行宮。
(《晉書》卷一一四《載記第一四&bull苻堅下》) 按堅強盛時,對于征服之胡羌鮮卑等族,待遇頗優,往往假以重權。
及淮南敗歸,勢力崩潰,異族紛起立國者有六。
慕容垂 據中山,為後燕。
慕容永 據長子,為西燕。
姚苌 據長安,為後秦。
呂光 據姑臧,為後涼。
乞伏國仁 據隴右,為西秦。
拓跋珪 據盛樂,為後魏。
厥後涼州内亂,又分立者三國。
秃發烏孤 據廉川,為南涼。
沮渠蒙遜 據張掖,為北涼。
李暠 據敦煌,為西涼。
後燕慕容垂攻滅西燕,據有幽、冀、并三州。
又南略青、徐、兖三州。
後秦姚興(苌子)攻破洛陽,并有淮漢以北諸部,又破降西秦,攻滅後涼,同稱為北方大國。
3.後秦後燕之對峙 甲 後秦之文化 姚興&hellip&hellip為皇太子&hellip&hellip及鎮長安,甚有威惠。
與其中書舍人梁喜、洗馬範勖等講論經籍,不以兵難廢業,時人鹹化之&hellip&hellip天水姜龛、東平淳于岐、馮翊郭高等,皆耆儒碩德,經明行修,各門徒數百,教授長安,諸生自遠而至者萬數千人。
興每于聽政之暇,引龛等于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
涼州胡辯,苻堅之末,東徙洛陽講授,弟子千有餘人,關中後進,多赴之請業。
興敕關尉曰:“諸生谘訪道藝,修己厲身,往來出入,勿拘常限。
”于是學者鹹勸,儒風盛焉。
(《晉書》卷一一七《載記&bull第一七姚興上》) 按姚興好文學,提倡不遺餘力,在混亂時期中,不可多觏者也。
興如逍遙園,引諸沙門于澄玄堂,聽鸠摩羅什演說佛經。
羅什通辨夏言,尋覽舊經,多有乖謬,不與胡本相應。
興與羅什及沙門僧略、僧遷、道樹、僧睿、道坦、僧肇、昙順等八百餘人,更出大品,羅什持胡本,興執舊經,以相考校。
其新文異舊者,皆會于理義,續出諸經并諸論三百餘卷。
今之新經,皆羅什所譯。
興既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欽附。
沙門自遠而至者五千餘人,起浮圖于永貴裡,立波若台于中宮。
沙門坐禅者,恒有千數,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晉書》卷一一七《載記第一七&bull姚興上》) 鸠摩羅什,天竺人也&hellip&hellip父鸠摩羅炎&hellip&hellip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名,郊迎之,請為國師。
王有妹&hellip&hellip乃逼以妻焉&hellip&hellip羅什&hellip&hellip專以大乘為化,諸學者皆共師焉&hellip&hellip呂光&hellip&hellip伐龜茲&hellip&hellip破之,乃獲羅什&hellip&hellip姚興遣姚碩德西伐,破呂隆,乃迎羅什,待以國師之禮。
仍使入西明及逍遙園,譯出衆經。
羅什多所暗誦,無不究其義旨,既覽舊經,多有纰缪,于是興使沙門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傳受其旨,更出經論凡三百餘卷&hellip&hellip興奉之若神。
嘗講經于草堂寺,興及朝臣大德沙門千有餘人,肅容觀聽。
(《晉書》卷九五《鸠摩羅什傳》) 按佛學之昌明于北方,興實開其端,其訂譯佛經,尤于佛學上有盛大之供獻。
乙 後燕伐魏之役 此役為魏氏興起之關鍵,故特舉之。
垂&hellip&hellip遣其太子寶及農,與慕容麟等率衆八萬伐魏,慕容德、慕容紹以步騎一萬八千為寶後繼。
魏聞寶将至,徙往河西。
寶進師臨河,懼不敢濟,還次參合(近山西大同)&hellip&hellip魏師大至,三軍奔潰,寶與德等數千騎奔免,士衆還者十一二,紹死之&hellip&hellip垂&hellip&hellip自率大衆出參合,鑿山開道,次于獵嶺&hellip&hellip垂至參合,見往年戰處,積骸如山,設吊祭之禮,死者父兄,一時号哭,軍中皆恸。
垂慚憤嘔血,因而寝疾&hellip&hellip過平城&hellip&hellip築燕昌城而還。
(《晉書》卷一二三《載記第二三&bull慕容垂》) 皇始元年(晉太元二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寇桑乾川&hellip&hellip遂至平城西北。
聞帝将至,乃築城自守,疾甚,遂遁死于上谷。
(《北史》卷一《道武帝紀》) 魏自戰勝後燕,乘勢侵略,得地益廣,國力益強。
後燕分裂,後秦亦衰落不振,于是繼起稱國者有三: 馮跋 篡後燕自立,據和龍。
為北燕。
慕容德 據廣固,為南燕。
赫連勃勃 叛後秦,據統萬,為夏國。
當後秦為魏夏所逼時,乞伏乾歸複背秦稱王,仍為西秦。
其子熾磐攻滅南涼,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遂據有全涼之地。
劉裕滅南燕,又遣将平定蜀谯縱,又北伐入關,滅後秦。
夏為魏所逼,戰敗西奔,襲滅西秦,旋亡于吐谷渾。
魏滅北燕,破北涼,遂統一北方。
劉裕已篡晉稱宋,割據江左,于是五胡紛擾之局面告終,而南北對峙之局面開始矣。
4.東晉之恢複事業 自中原淪沒後,晉室每因北方發生變亂,乘機出師圖恢複,然“政出多門,權去公家。
”(韋華對姚興語,見《晉書&bull載記第一七》)權臣欲樹威望,壟斷政權,辄假北伐為名,是以多無功也。
茲叙當事主要人物于下。
甲 祖逖 祖逖,字士稚,範陽遒人也&hellip&hellip時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曰&hellip&hellip帝乃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給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hellip&hellip屯于江陰,起冶鑄兵器,得二千餘人而後進&hellip&hellip克谯城&hellip&hellip由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hellip&hellip诏進逖為鎮西将軍。
石勒不敢窺兵河南&hellip&hellip方當推鋒越河,掃清冀朔,會朝廷将遣戴若思為都督&hellip&hellip意甚怏怏。
且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内難,大功不遂,感激發病&hellip&hellip卒于雍丘&hellip&hellip以逖弟約代領其衆。
(《晉書》卷六二《祖逖傳》) 于是冀、并、幽州,遼西、巴西諸屯結皆陷于勒。
時晉征北将軍祖逖據谯,将平中原。
逖善于撫納,自河以南,多背勒歸順。
勒憚之,不敢為寇&hellip&hellip自是兖、豫、乂安,人得休息矣。
(《晉書》卷一○五《載記第五&bull石勒下》) 石堪攻晉豫州,刺史祖約于壽春屯師淮上&hellip&hellip祖約諸将佐皆陰遣使附于勒。
石聰與堪濟淮,陷壽春,祖約奔曆陽,壽春百姓陷于聰者二萬餘戶。
(《晉書》卷一○五《載記第五&bull石勒下》) 按是時劉曜、石勒對抗,故祖逖能恢複河南諸郡。
乙 庾亮 時石勒新死,亮有開複中原之謀。
乃解豫州,授輔國将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又以陶稱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入沔中;亮弟翼為南蠻校尉、南郡太守,鎮江陵;以武昌太守陳嚣為輔國将軍、梁州刺史,趣子午;又遣偏軍伐蜀至江陽&hellip&hellip亮當率大衆十萬據石頭城,為諸軍聲援,乃上疏曰:“蜀胡二寇,兇虐滋甚,内相誅鋤,衆叛親離&hellip&hellip襄陽北接宛許,南阻漢水,其險足固,其土足食。
臣宜移鎮襄陽之石城下,遣諸軍羅布江沔&hellip&hellip乘釁齊進,以臨河洛。
”&hellip&hellip亮又上疏,便欲遷鎮,會寇陷邾城,毛寶赴水而死&hellip&hellip亮自邾城陷沒,憂慨發疾&hellip&hellip鹹康六年薨(340年)。
(《晉書》卷七三《庾亮傳》) 季龍&hellip&hellip以其太子宣為大單于,建天子旌旗;以夔安為征讨大都督,統五将末騎七萬,寇荊揚北鄙。
石闵敗王師于沔陰,将軍蔡懷死之。
宣将朱保又敗王師于白石,将軍卷豹、談玄、郝莊、随相、蔡熊皆遇害。
季龍将張賀度攻陷邾城,敗晉将毛寶于邾西,死者萬餘人。
夔安進據胡亭,晉将軍黃沖,曆陽太守鄭進,皆降之。
安于是掠七萬戶而還。
(《晉書》卷一○六《載記第六&bull石季龍上》) 亮卒,授都督江、荊、司、雍、梁、益六州諸軍事&hellip&hellip假節,代亮鎮武昌&hellip&hellip翼每竭志能,勞謙匪懈,戎政嚴明,經略深遠&hellip&hellip遣使東至遼東,西到涼州,要結二方,欲同大舉。
慕容皝、張駿并報使請期。
翼雅有大志,欲以滅胡平蜀為己任&hellip&hellip康帝即位,翼欲率衆北伐&hellip&hellip翼時有衆四萬,诏加都督征讨軍事,師次襄陽,大會僚佐&hellip&hellip康帝崩,兄冰卒,以家國情事&hellip&hellip還鎮夏口。
(《晉書》卷七三《庾翼傳》) 按石季龍時正盛強,故庾亮出兵挫敗。
丙 殷浩 石季龍死,胡中大亂,朝廷遂欲蕩平關河,于是以浩為中軍将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兖、青五州軍事。
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許洛&hellip&hellip師次壽陽,潛誘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殺健,許以關右之任。
初,降人魏脫卒,其弟憬代領部曲,姚襄殺憬以并其衆。
浩大惡之,使龍骧将軍劉啟守谯,遷襄于梁。
既而魏氏子弟往來壽陽,襄猜懼,俄而襄部曲有欲歸浩者,襄殺之,浩于是謀誅襄。
會苻健殺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陽西奔。
浩以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請進屯洛陽&hellip&hellip使襄為前驅,冠軍将軍劉洽鎮鹿台,建武将軍劉遯據倉垣&hellip&hellip浩既至許昌,會張遇反,謝尚又敗績,浩還壽陽。
後複進軍次山桑,而襄反。
浩懼,棄辎重,退保谯城,器械、軍儲皆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
浩遣劉啟、王彬之擊襄于山桑,并為襄所殺(永和九年,353年)。
桓溫素忌浩,及聞其敗,上疏罪浩&hellip&hellip坐廢為庶人。
(《晉書》卷七七《殷浩傳》) 襄&hellip&hellip弋仲之第五子也&hellip&hellip晉遣使拜襄持節平北将軍、并州刺史、即丘縣公&hellip&hellip晉處襄于谯城(河南夏邑縣)&hellip&hellip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hellip&hellip殷浩憚其威名,乃因襄諸弟,頻遣刺客殺襄,刺客皆推誠告實&hellip&hellip浩潛遣将軍魏憬率五千餘人襲襄,襄乃斬憬而并其衆。
浩愈惡之,乃使将軍劉啟守谯,遷襄于梁國&hellip&hellip聞關中有變,浩率衆北伐,襄乃要擊浩于山桑,大敗之&hellip&hellip收其資仗&hellip&hellip浩遣劉啟、王彬之伐山桑。
襄自淮南擊滅之,鼓行濟淮,屯于盱眙,招掠流人,衆至七萬&hellip&hellip朝廷大震&hellip&hellip襄将佐部衆皆北人,鹹勸襄北還&hellip&hellip乃據許昌。
(《晉書》卷一一六《載記第一六&bull姚襄》) 健&hellip&hellip遣雄菁(健侄)率衆略關東,并援石季龍、豫州刺史張遇于許昌,與晉鎮西将軍謝尚,戰于颍水之上,王師敗績。
雄乘勝逐北至于壘門,殺傷大半,遂虜遇及其衆,歸于長安。
(《晉書》卷一一二《載記第一二&bull苻健》) 丁 桓溫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溫遂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自淅川以征關中&hellip&hellip進至霸上。
健以五千人,深溝自固。
居人皆安堵複業,持牛酒迎溫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複見官軍。
”初,溫恃麥熟取以為軍資,而健芟苗清野,軍糧不屬,收三千餘口而還。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永和十二年(356年)三月,姚襄入于許昌,以太尉桓溫為征讨大都督讨之。
八月,桓溫及姚襄戰于伊水,大敗之。
襄走平陽,徙其餘衆三千餘家于江漢之間&hellip&hellip而歸,使&hellip&hellip河南太守戴施鎮洛陽。
(《晉書》卷八《穆帝紀》) 太和四年(369年),又上疏,悉衆北伐&hellip&hellip以溫領平北将軍、徐兖二州刺史,率&hellip&hellip步騎五萬北伐&hellip&hellip軍次胡陸,攻慕容将慕容忠,獲之,進次金鄉。
時亢旱,水道不通,乃鑿巨野三百餘裡,以通舟運。
自清水入河,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衆八萬距溫,戰于林渚。
溫擊破之,遂至枋頭&hellip&hellip軍糧竭盡,溫焚舟步退自東燕&hellip&hellip垂以八千騎追之,戰于襄邑,溫軍敗績。
(《晉書》卷九八《桓溫傳》) 戊 劉裕 義熙五年(409年)二月,僞燕(南燕)主慕容超大掠淮北。
三月,帝抗表北讨&hellip&hellip乃浮淮入泗&hellip&hellip六月,超留羸老守廣固&hellip&hellip悉力據臨朐&hellip&hellip比及臨朐,賊騎交至&hellip&hellip帝&hellip&hellip襲克臨朐,賊乃大奔。
超遁還廣固&hellip&hellip六年二月,屠廣固,超逾城走,追獲之,斬于建康市&hellip&hellip班師。
(《南史》卷一《宋武帝紀》) 義熙八年(412年)十二月,以西陵太守朱齡石&hellip&hellip帥師伐蜀&hellip&hellip九年七月,朱齡石克成都,斬谯縱,益州平。
(《晉書》卷一○《安帝紀》) 十二年(416年)三月&hellip&hellip初,帝平齊,仍有定關洛意,會姚興死,子泓新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
四月,帝表伐關洛&hellip&hellip八月,率大衆進發&hellip&hellip十月,衆軍至洛,圍金墉,降之&hellip&hellip十三年二月,冠軍将軍檀道濟等軍次潼關。
三月,帝率大軍入河。
五月,帝至洛陽&hellip&hellip七月,至陝,龍骧将軍王鎮惡舟師自河浮渭。
八月,扶風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軍于藍田。
王鎮惡克長安,禽姚泓&hellip&hellip帝欲息駕長安,經略趙魏&hellip&hellip前将軍劉穆之卒(裕謀主,甾鎮建業)。
乃歸&hellip&hellip以桂陽公義真(裕子)為雍州刺史,鎮長安,留腹心将佐以輔之&hellip&hellip安西中兵參軍沈田子,殺安西司馬王鎮惡,諸将殺安西長史王修,關中亂。
(《南史》卷一《宋武帝紀》) 裕留子義真鎮長安而還。
勃勃聞之大悅,謂王買德曰:“朕将進圖長安,卿試言取之方略。
”買德曰:“劉裕滅秦,所謂以亂平亂,未有德政以濟蒼生。
關中形勝之地,而以弱才小兒守之,非經遠之規也。
狼狽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無暇有意于中原&hellip&hellip青泥上洛,南師之沖要,宜置遊兵,斷其去來之路。
然後杜潼關,塞崤陝,絕其水陸之道,陛下聲檄長安&hellip&hellip義真獨坐空城,不戰而自定也。
”勃勃善之,以子&hellip&hellip率騎二萬南伐長安&hellip&hellip勃勃率大軍繼發。
至渭陽&hellip&hellip義真遣龍骧将軍沈田子率衆逆戰,不利而退&hellip&hellip田子與義真司馬王鎮惡不平,因鎮惡出城,遂殺之。
義真又殺田子,于是悉召外軍入于城中,閉門距守&hellip&hellip劉裕聞之大懼,乃召義真東鎮洛陽,以朱齡石為雍州刺史,守長安。
義真大掠而東,至于灞上。
百姓遂逐齡石,而迎勃勃入于長安。
率衆三萬追擊義真,王師敗績,義真單馬而遁。
(《晉書》卷一三○《載記第三○&bull赫連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