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漢 世 系
關燈
小
中
大
者鄭衆定謀收憲。
宦官有權自此始。
然衆小心奉公,未嘗攬權。
和帝崩,鄧後臨朝,不得不用奄寺,其權漸重。
鄧後崩,安帝親政,宦官李閏、江京、樊豐、劉安、陳逵,與帝乳母王聖、聖女伯榮、帝舅耿寶、皇後兄閻顯等,比黨亂政。
此猶宦官與朝臣相倚為奸,未能蔑朝臣而獨肆其惡也。
及帝崩,閻顯等專朝争權,乃與江京合謀,誅徙樊豐、王聖等,是顯欲去宦官,己反藉宦官之力。
已而北鄉侯入繼,尋薨,顯又欲援立外藩。
宦官孫程等不平,迎立順帝,先殺江京、劉安、陳逵,并誅顯兄弟。
閻後亦被遷于離宮。
是大臣欲誅宦官,必藉宦官之力,宦官欲誅大臣,則不藉朝臣力矣。
順帝既立,以梁商女為皇後,商以大将軍輔政,尊親莫二。
而宦官張逵、蘧政、石光,谮商與中常侍曹騰、孟贲,雲欲廢帝。
帝不信,逵等即矯诏收縛騰、贲,是竟敢違帝旨而肆威于禁近矣。
順帝聞之大怒,逵等遂伏誅。
及帝崩,梁後與兄冀立沖帝。
沖帝崩,又立質帝。
質帝為冀所酖,又援立桓帝,并以後妹為桓帝後。
冀身為大将軍輔政,兩妹一為皇太後,一為皇後,其權已震主矣。
而帝默與宦官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定謀,遂誅冀,是宦官且誅當國之皇親矣。
然此猶曰奉帝命以成事也。
桓帝梁後崩,以窦武女為皇後。
帝崩,武與後定策立靈帝。
窦後臨朝,武入居禁中輔政,素惡宦官欲誅之,兼有太傅陳蕃與之同心定謀,乃反為宦官曹節、王甫等所殺。
然此猶曰靈帝非太後親子,故節等得挾帝以行事也。
至靈帝崩,何後臨朝,立子辯為帝。
後兄何進以大将軍輔政,已奏誅宦官蹇碩,收其所領八校尉兵。
是朝權兵權俱在進手,以此盡誅宦官,亦複何難?乃又為宦官張讓、段珪等所殺。
是時軍士大變,袁紹、袁術、闵貢等,因乘亂誅宦官二千餘人,無少長皆殺之。
于是宦官之局始結,而國亦随之亡矣。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五《東漢宦官》) 3.黨锢 黨人之議,始于甘陵,盛于太學,主旨在攻擊宦官,裁量執政。
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于閹寺。
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
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
婞直之風,于斯行矣。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
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
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
”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後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範滂。
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
二郡又為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
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因此流言轉入。
太學諸人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強。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李膺為司隸校尉,結怨宦官,遂遭構陷。
鈎黨之禍始起,未幾事解赦歸,而士氣轉益激昂。
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司隸校尉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并坐下獄,書名王府。
(《後漢書》卷七《桓帝紀》) 時河内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
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
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
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谇其占。
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
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
明年(永康元年,167年),尚書霍谞、城門校尉窦武,并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锢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
(《李膺傳》:膺等頗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懼;請帝以天時宜赦。
于是大赦天下,膺免歸鄉裡。
)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内希風之流,遂共相摽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号。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恺也。
窦武、劉淑、陳蕃為“三君”。
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
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
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
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廚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靈帝再興黨獄,株連甚廣,毒禍烈于前時。
建甯二年(169年)十月,中常侍侯覽,諷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瑀、颍川太守巴肅、沛相敬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皆為鈎黨下獄,死者百餘人,妻子徙邊,諸附從者锢及五屬。
制诏州郡,大舉鈎黨。
于是天下豪傑及儒學行義者,一切結為黨人。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延熹八年(165年),太守翟超請為東部督郵,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
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
覽遏絕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結仇覽等。
(《後漢書》卷九七《張儉傳》) 張儉鄉人朱并,承望&hellip&hellip侯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為部黨,圖危杜稷&hellip&hellip刻石立,共為部黨,而儉為之魁。
靈帝诏刊章捕儉等。
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hellip&hellip等百餘人,皆死獄中。
餘或先殁不及,或亡命獲免,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
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離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熹平元年(172年)七月&hellip&hellip宦官諷司隸校尉段颎,捕系太學諸生千餘人。
(《宦者曹節傳》:有何人書朱雀阙,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常侍侯覽多殺黨人,公卿皆屍祿,無有忠言者。
于是诏司隸&hellip&hellip逐捕。
)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熹平五年(176年)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訟黨人棄市。
诏黨人門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直至黃巾兵起,始弛黨禁。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賊起。
中常侍呂強言于帝曰:“黨锢久積,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
”帝懼其言,乃大赦黨人。
誅徙之家,皆歸故郡。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4.黃巾之起兵 漢末政治污濁,民不堪命。
張角假符呪治病,部勒徒衆,遂有黃巾之起。
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
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hellip&hellip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徒衆數十萬,連結郡國。
自青、徐、幽、冀、荊、揚、兖、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号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184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于邺。
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為内應,約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于是車裂元義于洛陽。
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鈎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
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後漢書》卷一○一《皇甫嵩傳》) 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
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将軍,角弟寶稱地公将軍,寶弟梁稱人公将軍。
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hellip&hellip于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将帥,以嵩為左中郎将持節,與右中郎将朱儁&hellip&hellip各統一軍,共讨颍川黃巾&hellip&hellip乘勝進讨汝南、陳國黃巾&hellip&hellip又進擊東郡黃巾&hellip&hellip時北中郎将盧植及東中郎将董卓讨張角,并無功而還。
乃诏嵩進兵讨之。
嵩與角弟梁戰于廣宗&hellip&hellip大破之,斬梁&hellip&hellip角先以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嵩複與钜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于下曲陽,又斬之&hellip&hellip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
(《後漢書》卷一○一《皇甫嵩傳》) 繼黃巾而起,又有黑山諸軍,縱橫河北,朝廷竟不能問。
自黃巾賊後,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氏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間,不可勝數。
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号于氏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
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捷,故軍中号曰飛燕,善得士卒心。
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内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衆至百萬,号曰黑山賊。
河北諸郡縣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
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
遂拜燕平難中郎将,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燕後漸寇河内,逼近京師。
于是出儁為河内太守,将家兵擊卻之。
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
(《後漢書》卷一○一《朱儁傳》) 5.權臣 自何進用袁紹議,召外兵以誅宦官,于是董卓擁兵而入,專擅朝政,遂開權臣用事之端。
帝(靈帝)崩&hellip&hellip皇子辯乃即位。
何太後臨朝。
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録尚書事。
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hellip&hellip及秉朝政,陰規誅之&hellip&hellip而紹(袁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
其從弟&hellip&hellip術,亦尚氣俠,故并厚待之。
因複博征智謀之士龐紀、何颙、荀攸等與同腹心。
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等書曰:“大将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
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急捕誅之。
”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hellip&hellip故勝親信何氏,遂共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
進乃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領其屯兵。
(《後漢書》卷九九《何進傳》) 中平六年(189年)七月&hellip&hellip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号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hellip&hellip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諸豪傑,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
進然之&hellip&hellip董卓&hellip&hellip駐兵河東&hellip&hellip何進召卓,使将兵詣京師&hellip&hellip董卓聞召,即時就道&hellip&hellip八月,進入長樂宮,白太後,請盡誅諸常侍。
中常侍張讓&hellip&hellip使潛聽,具聞其語。
乃率其黨數十人,持兵竊自側闼入,伏省戶下,進出,因詐以太後诏召進入。
&hellip&hellip于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于嘉德殿前&hellip&hellip進部曲将吳匡、張璋在外,聞進被害,欲引兵入宮,宮門閉。
虎贲中郎将袁術與匡,共斫攻之&hellip&hellip會日暮,術因燒南宮青瑣門&hellip&hellip讓等&hellip&hellip因将太後、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内官屬,從複道走北宮&hellip&hellip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
&hellip&hellip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内。
張讓、段珪等困迫,遂将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穀門,夜至小平津&hellip&hellip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闵貢,夜至河上。
貢厲聲質責讓等&hellip&hellip因手劍斬數人。
讓等&hellip&hellip遂投河而死&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廢少帝&hellip&hellip立陳留王協為帝&hellip&hellip鸩何太後。
(《資治通鑒》卷五九《漢紀五一》) 董卓自為太尉,領前将軍事,加節傳斧钺虎贲,更封郿侯&hellip&hellip以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hellip&hellip董卓性殘忍,一旦專政,據有國家&hellip&hellip威震天下,所願無極&hellip&hellip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hellip&hellip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車駕西遷&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入長安&hellip&hellip二年(191年)二月&hellip&hellip卓使東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華陰,中郎将牛輔屯安邑,其餘諸将布在諸縣,以禦山東&hellip&hellip三年(192年)正月&hellip&hellip卓車服僭拟天子&hellip&hellip尚書以下,皆自詣卓府啟事。
又築塢于郿&hellip&hellip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仆射士孫瑞、尚書楊瓒密謀誅卓。
中郎将呂布&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然卓性剛褊,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布&hellip&hellip布由是陰怨于卓&hellip&hellip王允素善待布&hellip&hellip因以誅卓之謀告布,使為内應&hellip&hellip布遂許之。
四月,帝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
卓朝服乘車而入&hellip&hellip王允使士孫瑞,自書诏以授布。
布令同郡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衛等十餘人,僞著衛士服,守北掖門内以待卓。
卓入門&hellip&hellip布&hellip&hellip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四三下。
) 董卓雖誅,其部曲複結合,攻破長安,擅亂朝政,矜功争權,互相攻擊,朝局因之混亂。
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hellip&hellip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
卓故将校遂轉相恐動,皆擁兵自守&hellip&hellip李傕等&hellip&hellip無所依,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hellip&hellip不許,傕等益懼,不知所為,欲各解散,間行歸鄉裡。
讨虜校尉武威賈诩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
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傕等然之,乃相與結盟&hellip&hellip傕随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
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hellip&hellip呂布軍有叟兵内反。
六月,引傕衆入城&hellip&hellip傕收允&hellip&hellip殺之&hellip&hellip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氾、樊稠各相輿矜功争權&hellip&hellip閏四月&hellip&hellip李傕郭氾相攻連月&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鎮東将軍張濟自陝至,欲和傕、汜,遷乘輿權幸弘農。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四三下。
) 興平二年(195年)七月,車駕東歸&hellip&hellip十月,郭汜&hellip&hellip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
幸華陰&hellip&hellip張濟複反,與李傕、郭汜合。
十一月&hellip&hellip追乘輿,戰于東澗。
王師敗績&hellip&hellip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hellip&hellip建安元年(196年)七月,車駕至洛陽&hellip&hellip三年(198年)四月,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當卓西遷時,關東諸侯不事讨卓,各務兼并,連兵不休。
袁紹以計诳韓馥,奪冀州,自為冀州牧。
紹弟術,結公孫瓒。
紹連劉表。
瓒屢攻紹不克。
術使孫堅擊表,為黃祖所殺。
濟南相鮑信迎曹操領兖州。
操自稱兗州牧。
公孫瓒攻殺大司馬劉虞而取幽州。
孫堅子策,以堅故部渡江,破揚州刺史劉繇于曲阿(江蘇丹徒縣),又取會稽,降王朗,徇豫章,降華歆,遂據江東。
時傕、汜之亂已平,獻帝在洛,袁紹在邺。
沮授力勸紹迎天子,紹不從,然後政歸于曹氏,而漢祚以移。
宦官有權自此始。
然衆小心奉公,未嘗攬權。
和帝崩,鄧後臨朝,不得不用奄寺,其權漸重。
鄧後崩,安帝親政,宦官李閏、江京、樊豐、劉安、陳逵,與帝乳母王聖、聖女伯榮、帝舅耿寶、皇後兄閻顯等,比黨亂政。
此猶宦官與朝臣相倚為奸,未能蔑朝臣而獨肆其惡也。
及帝崩,閻顯等專朝争權,乃與江京合謀,誅徙樊豐、王聖等,是顯欲去宦官,己反藉宦官之力。
已而北鄉侯入繼,尋薨,顯又欲援立外藩。
宦官孫程等不平,迎立順帝,先殺江京、劉安、陳逵,并誅顯兄弟。
閻後亦被遷于離宮。
是大臣欲誅宦官,必藉宦官之力,宦官欲誅大臣,則不藉朝臣力矣。
順帝既立,以梁商女為皇後,商以大将軍輔政,尊親莫二。
而宦官張逵、蘧政、石光,谮商與中常侍曹騰、孟贲,雲欲廢帝。
帝不信,逵等即矯诏收縛騰、贲,是竟敢違帝旨而肆威于禁近矣。
順帝聞之大怒,逵等遂伏誅。
及帝崩,梁後與兄冀立沖帝。
沖帝崩,又立質帝。
質帝為冀所酖,又援立桓帝,并以後妹為桓帝後。
冀身為大将軍輔政,兩妹一為皇太後,一為皇後,其權已震主矣。
而帝默與宦官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定謀,遂誅冀,是宦官且誅當國之皇親矣。
然此猶曰奉帝命以成事也。
桓帝梁後崩,以窦武女為皇後。
帝崩,武與後定策立靈帝。
窦後臨朝,武入居禁中輔政,素惡宦官欲誅之,兼有太傅陳蕃與之同心定謀,乃反為宦官曹節、王甫等所殺。
然此猶曰靈帝非太後親子,故節等得挾帝以行事也。
至靈帝崩,何後臨朝,立子辯為帝。
後兄何進以大将軍輔政,已奏誅宦官蹇碩,收其所領八校尉兵。
是朝權兵權俱在進手,以此盡誅宦官,亦複何難?乃又為宦官張讓、段珪等所殺。
是時軍士大變,袁紹、袁術、闵貢等,因乘亂誅宦官二千餘人,無少長皆殺之。
于是宦官之局始結,而國亦随之亡矣。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五《東漢宦官》) 3.黨锢 黨人之議,始于甘陵,盛于太學,主旨在攻擊宦官,裁量執政。
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于閹寺。
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
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
婞直之風,于斯行矣。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
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
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
”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後汝南太守宗資,任功曹範滂。
南陽太守成瑨亦委功曹岑晊。
二郡又為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
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因此流言轉入。
太學諸人三萬餘人,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并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
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
”又渤海公族進階、扶風魏齊卿,并危言深論,不隐豪強。
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李膺為司隸校尉,結怨宦官,遂遭構陷。
鈎黨之禍始起,未幾事解赦歸,而士氣轉益激昂。
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司隸校尉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并坐下獄,書名王府。
(《後漢書》卷七《桓帝紀》) 時河内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
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
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
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谇其占。
成弟子牢修,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
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
明年(永康元年,167年),尚書霍谞、城門校尉窦武,并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锢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
(《李膺傳》:膺等頗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懼;請帝以天時宜赦。
于是大赦天下,膺免歸鄉裡。
)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内希風之流,遂共相摽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号。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恺也。
窦武、劉淑、陳蕃為“三君”。
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
俊者言人之英也。
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
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
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
廚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靈帝再興黨獄,株連甚廣,毒禍烈于前時。
建甯二年(169年)十月,中常侍侯覽,諷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司隸校尉朱瑀、颍川太守巴肅、沛相敬翌、河内太守魏朗、山陽太守翟超,皆為鈎黨下獄,死者百餘人,妻子徙邊,諸附從者锢及五屬。
制诏州郡,大舉鈎黨。
于是天下豪傑及儒學行義者,一切結為黨人。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延熹八年(165年),太守翟超請為東部督郵,時中常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
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
覽遏絕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結仇覽等。
(《後漢書》卷九七《張儉傳》) 張儉鄉人朱并,承望&hellip&hellip侯覽意旨,上書告儉與同鄉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為部黨,圖危杜稷&hellip&hellip刻石立,共為部黨,而儉為之魁。
靈帝诏刊章捕儉等。
大長秋曹節,因此諷有司奏捕前黨,故司空虞放&hellip&hellip等百餘人,皆死獄中。
餘或先殁不及,或亡命獲免,自此諸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
又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離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熹平元年(172年)七月&hellip&hellip宦官諷司隸校尉段颎,捕系太學諸生千餘人。
(《宦者曹節傳》:有何人書朱雀阙,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常侍侯覽多殺黨人,公卿皆屍祿,無有忠言者。
于是诏司隸&hellip&hellip逐捕。
)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熹平五年(176年)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訟黨人棄市。
诏黨人門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直至黃巾兵起,始弛黨禁。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賊起。
中常侍呂強言于帝曰:“黨锢久積,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
”帝懼其言,乃大赦黨人。
誅徙之家,皆歸故郡。
(《後漢書》卷九七《黨锢傳序》) 4.黃巾之起兵 漢末政治污濁,民不堪命。
張角假符呪治病,部勒徒衆,遂有黃巾之起。
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
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hellip&hellip轉相诳惑。
十餘年間,徒衆數十萬,連結郡國。
自青、徐、幽、冀、荊、揚、兖、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
方猶将軍号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白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中平元年(184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于邺。
元義數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為内應,約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于是車裂元義于洛陽。
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鈎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誅殺千餘人。
推考冀州,逐捕角等。
(《後漢書》卷一○一《皇甫嵩傳》) 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
殺人以祠天,角稱天公将軍,角弟寶稱地公将軍,寶弟梁稱人公将軍。
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hellip&hellip于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将帥,以嵩為左中郎将持節,與右中郎将朱儁&hellip&hellip各統一軍,共讨颍川黃巾&hellip&hellip乘勝進讨汝南、陳國黃巾&hellip&hellip又進擊東郡黃巾&hellip&hellip時北中郎将盧植及東中郎将董卓讨張角,并無功而還。
乃诏嵩進兵讨之。
嵩與角弟梁戰于廣宗&hellip&hellip大破之,斬梁&hellip&hellip角先以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
嵩複與钜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于下曲陽,又斬之&hellip&hellip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
(《後漢書》卷一○一《皇甫嵩傳》) 繼黃巾而起,又有黑山諸軍,縱橫河北,朝廷竟不能問。
自黃巾賊後,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氏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間,不可勝數。
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号于氏根,大眼者為大目,如此稱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
賊帥常山人張燕,輕勇捷,故軍中号曰飛燕,善得士卒心。
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内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衆至百萬,号曰黑山賊。
河北諸郡縣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
燕乃遣使至京師,奏書乞降。
遂拜燕平難中郎将,使領河北諸山谷事,歲得舉孝廉計吏。
燕後漸寇河内,逼近京師。
于是出儁為河内太守,将家兵擊卻之。
其後諸賊,多為袁紹所定。
(《後漢書》卷一○一《朱儁傳》) 5.權臣 自何進用袁紹議,召外兵以誅宦官,于是董卓擁兵而入,專擅朝政,遂開權臣用事之端。
帝(靈帝)崩&hellip&hellip皇子辯乃即位。
何太後臨朝。
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録尚書事。
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hellip&hellip及秉朝政,陰規誅之&hellip&hellip而紹(袁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
其從弟&hellip&hellip術,亦尚氣俠,故并厚待之。
因複博征智謀之士龐紀、何颙、荀攸等與同腹心。
蹇碩疑不自安,與中常侍趙忠等書曰:“大将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
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急捕誅之。
”中常侍郭勝,進同郡人也&hellip&hellip故勝親信何氏,遂共趙忠等議,不從碩計,而以其書示進。
進乃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領其屯兵。
(《後漢書》卷九九《何進傳》) 中平六年(189年)七月&hellip&hellip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号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hellip&hellip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諸豪傑,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後。
進然之&hellip&hellip董卓&hellip&hellip駐兵河東&hellip&hellip何進召卓,使将兵詣京師&hellip&hellip董卓聞召,即時就道&hellip&hellip八月,進入長樂宮,白太後,請盡誅諸常侍。
中常侍張讓&hellip&hellip使潛聽,具聞其語。
乃率其黨數十人,持兵竊自側闼入,伏省戶下,進出,因詐以太後诏召進入。
&hellip&hellip于是尚方監渠穆,拔劍斬進于嘉德殿前&hellip&hellip進部曲将吳匡、張璋在外,聞進被害,欲引兵入宮,宮門閉。
虎贲中郎将袁術與匡,共斫攻之&hellip&hellip會日暮,術因燒南宮青瑣門&hellip&hellip讓等&hellip&hellip因将太後、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内官屬,從複道走北宮&hellip&hellip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
&hellip&hellip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内。
張讓、段珪等困迫,遂将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穀門,夜至小平津&hellip&hellip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闵貢,夜至河上。
貢厲聲質責讓等&hellip&hellip因手劍斬數人。
讓等&hellip&hellip遂投河而死&hellip&hellip九月&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廢少帝&hellip&hellip立陳留王協為帝&hellip&hellip鸩何太後。
(《資治通鑒》卷五九《漢紀五一》) 董卓自為太尉,領前将軍事,加節傳斧钺虎贲,更封郿侯&hellip&hellip以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hellip&hellip董卓性殘忍,一旦專政,據有國家&hellip&hellip威震天下,所願無極&hellip&hellip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hellip&hellip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hellip&hellip二月&hellip&hellip車駕西遷&hellip&hellip三月&hellip&hellip入長安&hellip&hellip二年(191年)二月&hellip&hellip卓使東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華陰,中郎将牛輔屯安邑,其餘諸将布在諸縣,以禦山東&hellip&hellip三年(192年)正月&hellip&hellip卓車服僭拟天子&hellip&hellip尚書以下,皆自詣卓府啟事。
又築塢于郿&hellip&hellip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仆射士孫瑞、尚書楊瓒密謀誅卓。
中郎将呂布&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然卓性剛褊,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布&hellip&hellip布由是陰怨于卓&hellip&hellip王允素善待布&hellip&hellip因以誅卓之謀告布,使為内應&hellip&hellip布遂許之。
四月,帝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
卓朝服乘車而入&hellip&hellip王允使士孫瑞,自書诏以授布。
布令同郡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衛等十餘人,僞著衛士服,守北掖門内以待卓。
卓入門&hellip&hellip布&hellip&hellip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四三下。
) 董卓雖誅,其部曲複結合,攻破長安,擅亂朝政,矜功争權,互相攻擊,朝局因之混亂。
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hellip&hellip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
卓故将校遂轉相恐動,皆擁兵自守&hellip&hellip李傕等&hellip&hellip無所依,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hellip&hellip不許,傕等益懼,不知所為,欲各解散,間行歸鄉裡。
讨虜校尉武威賈诩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事濟奉國家以正天下。
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傕等然之,乃相與結盟&hellip&hellip傕随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
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hellip&hellip呂布軍有叟兵内反。
六月,引傕衆入城&hellip&hellip傕收允&hellip&hellip殺之&hellip&hellip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氾、樊稠各相輿矜功争權&hellip&hellip閏四月&hellip&hellip李傕郭氾相攻連月&hellip&hellip六月&hellip&hellip鎮東将軍張濟自陝至,欲和傕、汜,遷乘輿權幸弘農。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四三下。
) 興平二年(195年)七月,車駕東歸&hellip&hellip十月,郭汜&hellip&hellip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
幸華陰&hellip&hellip張濟複反,與李傕、郭汜合。
十一月&hellip&hellip追乘輿,戰于東澗。
王師敗績&hellip&hellip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hellip&hellip建安元年(196年)七月,車駕至洛陽&hellip&hellip三年(198年)四月,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當卓西遷時,關東諸侯不事讨卓,各務兼并,連兵不休。
袁紹以計诳韓馥,奪冀州,自為冀州牧。
紹弟術,結公孫瓒。
紹連劉表。
瓒屢攻紹不克。
術使孫堅擊表,為黃祖所殺。
濟南相鮑信迎曹操領兖州。
操自稱兗州牧。
公孫瓒攻殺大司馬劉虞而取幽州。
孫堅子策,以堅故部渡江,破揚州刺史劉繇于曲阿(江蘇丹徒縣),又取會稽,降王朗,徇豫章,降華歆,遂據江東。
時傕、汜之亂已平,獻帝在洛,袁紹在邺。
沮授力勸紹迎天子,紹不從,然後政歸于曹氏,而漢祚以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