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漢 世 系
關燈
小
中
大
海之濱,前古所未有也。
和帝永元元年(89年)&hellip&hellip窦憲大破匈奴。
二年(90年)&hellip&hellip掩擊伊吾,破之。
三年(91年),班超遂定西域。
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複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
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hellip&hellip六年(94年),班超複擊破焉耆,于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内屬。
其條支、安息諸國,至于海瀕四萬裡外,皆重譯貢獻。
九年(97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
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
于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安帝初立,西域背畔,朝廷以其險遠難定,竟罷都護。
北匈奴再役屬諸部,共為邊患。
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
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诏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
北匈奴即複收屬諸國,共為邊寇。
十餘歲,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
元初六年(119年),乃上遣行長史索班,将千餘人屯伊吾以招撫之。
于是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來降。
數月,北匈奴複率車師後部王,共攻沒班等,遂擊走其前王。
鄯善逼急,求救于曹宗。
宗因此請出兵擊匈奴&hellip&hellip複欲進取西域。
鄧太後不許,但令置護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複部營兵三百人,羁縻而已。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後匈奴又結車師,使班勇再助西域。
順帝時,親漢者十有七部,然嶺西者不至矣。
其後北虜連與車師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議者因欲閉玉門陽關以絕其患。
延光二年(123年)敦煌太守張珰上書陳三策&hellip&hellip朝廷下其議。
尚書陳忠上疏曰:“&hellip&hellip孝武&hellip&hellip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
收三十六國,斷匈奴右臂&hellip&hellip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沖萬裡,震怖匈奴。
”帝納之。
乃以班勇(超子)為西域長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枊中。
勇遂破平車師。
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絕三通。
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勇複擊降焉耆。
于是龜茲、疏勒、于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嶺已西遂絕。
六年(131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複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及至漢衰,諸部多自相攻伐,自此以後,東西交通為之中阻。
自陽嘉以後,朝威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
元嘉二年(152年),長史王敬為于寘所沒。
永興元年(153年),車師後王複反,攻屯營。
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3.西羌 王莽末,羌複還居塞内。
隗嚣據隴,竟資其衆以拒漢。
諸羌入居塞内,邊警頻聞。
光武時,來歙、馬援任西事,隴右始甯。
明年(建武十年,34年)&hellip&hellip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
而隗嚣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
及嚣亡後,五谿、先零諸種,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讨。
歙乃大修攻具,率蓋延、劉尚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擊羌于金城,大破之。
(《後漢書》卷四五《來歙傳》) 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内。
金城屬縣,多為虜有。
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建武十一年(35年)夏,玺書拜援隴西太守。
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于臨洮,斬首數百級&hellip&hellip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
諸種有數萬,屯聚寇鈔,拒浩亹隘。
援與揚武将軍馬成擊之&hellip&hellip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hellip&hellip又遣羌豪&hellip&hellip說塞外羌,皆來和親。
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複其侯王君長,賜印绶。
帝悉從之&hellip&hellip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将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
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
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于是隴右清靜。
(《後漢書》卷五四《馬援傳》) 光武末年,燒當部強盛,為諸羌雄。
郡吏欺淩,遂有滇吾、迷吾、迷唐之釁。
滇良者,燒當之玄孫也&hellip&hellip自燒當之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種小人貧。
而先零、卑湳并皆強富,數侵犯之。
滇良父子,積見陵,易憤怒,而素有恩信于種中。
于是即會附落,及諸雜種,乃從入大榆,掩擊先零、卑湳,大破之,殺三千人,掠取财畜,奪居其地。
大榆中由是始強,滇良子滇吾立。
中元元年(56年)&hellip&hellip時滇吾附落轉盛,常雄諸羌,每欲侵邊者,滇吾轉教以方略,為其渠帥。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燒當部發難簡表 至安帝初年,諸羌連合入邊,波及内郡。
十餘年間,軍旅不息,兵老财竭,中原為之疲敝。
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夏,遣騎都尉王弘,發金城、隴西、漢陽羌數百千騎征西域。
(《通鑒》:六月,罷&hellip&hellip都護遣&hellip&hellip兵迎段禧&hellip&hellip還。
)弘迫促發遣,群羌懼遠屯不還,行到酒泉,多有散叛。
諸郡各發兵徼遮,或覆其廬落,于是勒姐當煎大豪東岸等愈驚,遂同時奔潰。
麻奴兄弟因此遂與種人俱西出塞。
先零、别種、滇零與鐘羌諸種,大為寇掠,斷隴道。
時羌歸附既久,無複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闆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
郡縣畏懦不能制。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冬,遣車騎将軍鄧隲、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營及三河、三輔、汝南、南陽、颍川、太原、上黨兵,合五萬人,屯漢陽。
明年(永初二年,108年),春,諸郡兵未及至,鐘羌數千人,先擊敗隲軍于冀西,殺千餘人&hellip&hellip其冬,隲使任尚、及從事中郎司馬鈞,率諸郡兵與滇零等數萬人,戰于平襄。
尚軍大敗,死者八千餘人。
于是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衆遂大盛。
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
朝廷不能制,而轉運難劇。
遂诏隲還師,留任尚屯漢陽,為諸軍節度&hellip&hellip五年(111年)春,任尚坐無功征免。
羌遂入寇河東,至河内,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
使北軍中候朱寵,将五營士屯孟津;诏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
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内郡人,并無戰守意,皆争上徙郡縣,以避寇難。
朝廷從之。
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
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
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蹙劫略,流離分散,随道死亡&hellip&hellip喪其大半。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元初二年(115年)&hellip&hellip遣任尚為中郎将,将羽林缇騎五營子弟三千五百人&hellip&hellip屯三輔&hellip&hellip明年(三年,116年)夏,度遼将軍鄧遵,率南單于及左鹿蠡王須沈萬騎,擊零昌于靈州,斬首八百餘級&hellip&hellip任尚遣兵擊破先零羌于丁奚城&hellip&hellip四年(117年)&hellip冬,任尚将諸郡兵&hellip進北地,擊狼莫&hellip至北地,相持六十餘日,戰于富平河上,大破之&hellip狼莫逃走&hellip自零昌、狼莫死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無複寇儆。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自羌叛十餘年間,兵連師老,不暫甯息。
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币空竭,延及内郡。
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并涼二州遂至虛耗。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順帝時,羌事再興,遣兵攻代,費亦不資。
順帝&hellip&hellip永和五年(140年)夏,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
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hellip&hellip于是發京師近郡及諸州兵讨之。
拜馬賢為征西将軍,以騎都尉耿叔副,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漢陽。
又于扶風、漢陽、隴道、作塢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
且凍分遣種人寇武都,燒隴關,掠苑馬。
六年(141年)春,馬賢将五六千騎擊之。
到射姑山,賢軍敗,賢及二子皆戰殁&hellip&hellip于是東西羌遂大合。
鞏唐種三千餘騎寇隴西,又燒園陵,掠關中,殺傷長吏&hellip&hellip武威太守越沖追擊鞏唐羌,斬首四百餘級,得&hellip&hellip羌二千餘人。
降诏沖督河西四郡兵,為節度。
罕種羌千餘寇北地。
北地太守賈福與趙沖擊之,不利。
秋,諸種八九千騎寇武威,涼部震恐&hellip&hellip漢安元年(142年),以趙沖為護羌校尉,沖招懷叛羌,罕種乃率邑落五千餘戶詣沖降&hellip&hellip唯燒何種三千餘落,據參北界。
二年(143年)夏,趙沖與漢陽太守張貢掩擊之,斬首千五百級&hellip&hellip冬,沖擊諸種,斬首四千餘級&hellip&hellip沖複追擊于阿陽,斬首八百級。
于是諸種前後三萬餘戶,詣涼州刺史降。
建康元年(144年)春,護羌從事馬玄,遂為諸羌所誘,将羌衆亡出塞&hellip&hellip趙沖複追叛羌,到建威鹯陰河,遇羌伏兵,與戰殁。
沖雖身死,而前後多所斬獲,羌由是衰耗。
永嘉元年(145年)&hellip&hellip以漢陽太守張貢,代為校尉,左馮翊梁并,稍以恩信招誘之,于是離湳狐奴等五萬餘戶詣并降,隴右複平&hellip&hellip費用八十餘億。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桓帝初,羌又起,經年始平,耗帑無算。
故東漢羌難殆烈于匈奴,然羌實被逼而起。
桓帝&hellip&hellip延熹二年(159年)&hellip&hellip中郎将段颎代為校尉。
時燒當八種寇隴右,颎擊大破之。
四年(161年),零吾複與先零及工郡沈氐牢姐諸種,并力寇并涼及三輔。
會段颎坐事征,以濟南相胡闳代為校尉。
闳無威略。
羌遂陸梁,覆沒營塢,寇患轉盛。
中郎将皇甫規擊破之。
五年(162年),沈氐諸種,複寇張掖、酒泉,皇甫規招之皆降&hellip&hellip烏吾種複寇漢陽,隴西、金城諸郡兵,共擊破之,各還降附。
至冬,滇那等五六千人,複攻武威、張掖、酒泉,燒民廬舍。
六年(163年),隴西太守孫羌擊破之&hellip&hellip胡闳疾,複以段颎為校尉。
永康元年(167年)東羌岸尾等,脅同種連寇三輔,中郎将張奂追破斬之&hellip&hellip當煎羌寇武威,破羌将軍段颎複破滅之,餘悉降散。
(《後漢書&bull段颎傳》:費用四十四億。
)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漢末黃巾起,羌人因之自立,豪猾依附其中,終成馬騰、韓遂割據之局。
中平元年(184年)&hellip&hellip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将軍,殺護羌校尉冷征。
伯玉等乃劫緻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明年(二年,185年),春,将數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
讬誅宦官為名,诏以卓為中郎将,副左車騎将軍皇甫嵩征之。
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hellip&hellip拜卓破虜将軍,屯美陽&hellip&hellip章、遂、亦進兵美陽&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章、遂敗走榆中&hellip&hellip三年(186年),&hellip&hellip冬&hellip&hellip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太守李相如反,與遂連和,共殺涼州刺史耿鄙。
而鄙司馬扶風馬騰,亦擁兵反叛。
又漢陽王國,自号合衆将軍,皆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其衆,寇掠三輔。
五年,圍陳倉。
乃拜卓前将軍,與左将軍皇甫嵩擊破之。
韓遂等複共廢王國&hellip&hellip稍争權利,更相殺害,其諸部曲,并各分乖。
(《後漢書》卷一○二《董卓傳》) 4.鮮卑 自東漢中葉,鮮卑據有匈奴故地,沿邊各邑,無歲不被鈔掠。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别依鮮卑山,故因号也&hellip&hellip漢初,亦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嘗通中國焉。
光武初,匈奴強盛,率鮮卑與烏桓寇抄北邊&hellip&hellip及南單于附漢,北虜孤弱。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始通驿使&hellip&hellip和帝永元中,大将軍窦憲&hellip&hellip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hellip&hellip由此漸盛&hellip&hellip安帝永初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阙朝賀。
鄧太後賜&hellip&hellip王印绶,因築南北兩部質館&hellip&hellip是後或降或畔&hellip&hellip桓帝時,鮮卑檀石槐者&hellip&hellip勇健有智略&hellip&hellip盡據匈奴故地。
延熹九年(166年)夏,遂&hellip&hellip入緣邊九郡&hellip&hellip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hellip&hellip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東至遼東,接夫餘、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
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靈帝立,幽并涼三州&hellip&hellip無歲不被&hellip&hellip寇抄。
(《後漢書》卷一二○《鮮卑傳》) 5.烏桓 烏桓經武宣二帝征讨,乃稍被迫降附,亦乘王莽之亂,助匈奴為邊害。
及王莽篡位,欲擊匈奴,興十二部軍,使東域将嚴尤,領烏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質其妻子于郡縣。
烏桓不便水土,懼久屯不休,數求谒去,莽不肯遣,遂自亡畔,還為抄盜。
而諸郡盡殺其質,由是結怨于莽。
匈奴因誘其豪帥以為吏,餘者皆羁縻屬之。
(《後漢書》卷一二○《烏桓傳》) 光武遣馬援擊之不克,乃賂之使居塞内,曆明章和三世無事。
順帝以後,和戰不常。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遣伏波将軍馬援,将三千騎出五院關,掩擊之。
烏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斬百級而還。
烏桓複尾擊援後,援遂晨夜奔歸&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匈奴國亂,烏桓承弱擊破之。
匈奴轉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
帝乃以币帛賂烏桓。
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衆向化,詣阙朝貢&hellip&hellip于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緣邊諸郡。
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hellip&hellip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
(《後漢書》卷一二○《烏桓傳》) 此外東方倭、韓、高句麗、扶餘,均來朝貢南蠻及西南夷,亦多賓服西方大秦,且來通使。
東漢武功,視西漢實無遜色。
唯羌、胡雜居内地,不出百年,即釀成“五胡之禍”。
此範史六夷傳所以有為而作也。
五 東漢之衰亡 1.外戚 東漢後家,惟光武郭後、陰後家,皆無禍。
郭後雖廢,帝待郭後恩禮無替。
明帝即位,待陰、郭二家亦均。
明帝馬後戒饬外家,以王氏五侯及田蚡、窦嬰為戒,故馬廖兄弟雖封侯,而退居私第,迄無禍敗。
章帝窦後,其兄憲以謀不軌誅。
和帝陰後被廢,其父綱自殺,家屬徙日南。
鄧後終身稱制,亦約束外家,兄隲等忠謹無過。
然後崩後,隲等俱被讒死,一門七人皆死非其罪。
安帝閻後,兄顯及弟景、耀、晏,俱以謀立外藩誅,後亦遷離宮。
順帝梁後兄冀,以弑逆誅。
桓帝梁後以憂死。
鄧後被廢,從父萬世、從兄會,皆下獄死。
窦後以父武謀誅宦官,為宦官所害,後亦遷南宮。
靈帝母董後,兄子重為何進所收,自殺。
靈帝宋後廢,以憂死,父兄皆誅。
何後兄進,謀誅宦官,亦為宦官所害,後又為董卓所弑。
獻帝伏後,為曹操所弑。
曹後随帝廢為山陽公夫人。
計東京後族,亦隻陰、郭、馬三家保全,其餘皆無不敗者。
推原禍本,總由于柄用輔政,故權重而禍亦随之&hellip&hellip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權勢太盛,不肖者辄縱恣不軌,其賢者亦為衆忌所歸,遂至覆轍相尋,國家俱敝。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兩漢外戚之禍》) 2.宦官 漢承秦制,以奄人為中常侍,然亦參用士人。
武帝數宴後庭,故奏請機事常以宦者主之。
至元帝時,則弘恭、石顯已竊權幹政,蕭望之、周堪俱被其害,然猶未大肆也。
光武中興,悉用奄人,不複參用士流。
和帝踐阼幼弱,窦憲兄弟專權,隔限内外,群臣無由得接,乃獨與宦
和帝永元元年(89年)&hellip&hellip窦憲大破匈奴。
二年(90年)&hellip&hellip掩擊伊吾,破之。
三年(91年),班超遂定西域。
因以超為都護,居龜茲,複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
居車師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hellip&hellip六年(94年),班超複擊破焉耆,于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内屬。
其條支、安息諸國,至于海瀕四萬裡外,皆重譯貢獻。
九年(97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
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
于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安帝初立,西域背畔,朝廷以其險遠難定,竟罷都護。
北匈奴再役屬諸部,共為邊患。
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
朝廷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诏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
北匈奴即複收屬諸國,共為邊寇。
十餘歲,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
元初六年(119年),乃上遣行長史索班,将千餘人屯伊吾以招撫之。
于是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來降。
數月,北匈奴複率車師後部王,共攻沒班等,遂擊走其前王。
鄯善逼急,求救于曹宗。
宗因此請出兵擊匈奴&hellip&hellip複欲進取西域。
鄧太後不許,但令置護西域副校尉,居敦煌。
複部營兵三百人,羁縻而已。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後匈奴又結車師,使班勇再助西域。
順帝時,親漢者十有七部,然嶺西者不至矣。
其後北虜連與車師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議者因欲閉玉門陽關以絕其患。
延光二年(123年)敦煌太守張珰上書陳三策&hellip&hellip朝廷下其議。
尚書陳忠上疏曰:“&hellip&hellip孝武&hellip&hellip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
收三十六國,斷匈奴右臂&hellip&hellip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沖萬裡,震怖匈奴。
”帝納之。
乃以班勇(超子)為西域長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枊中。
勇遂破平車師。
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絕三通。
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勇複擊降焉耆。
于是龜茲、疏勒、于寘、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嶺已西遂絕。
六年(131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複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及至漢衰,諸部多自相攻伐,自此以後,東西交通為之中阻。
自陽嘉以後,朝威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
元嘉二年(152年),長史王敬為于寘所沒。
永興元年(153年),車師後王複反,攻屯營。
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3.西羌 王莽末,羌複還居塞内。
隗嚣據隴,竟資其衆以拒漢。
諸羌入居塞内,邊警頻聞。
光武時,來歙、馬援任西事,隴右始甯。
明年(建武十年,34年)&hellip&hellip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
而隗嚣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
及嚣亡後,五谿、先零諸種,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讨。
歙乃大修攻具,率蓋延、劉尚及太中大夫馬援等,進擊羌于金城,大破之。
(《後漢書》卷四五《來歙傳》) 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内。
金城屬縣,多為虜有。
來歙奏言,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
建武十一年(35年)夏,玺書拜援隴西太守。
援乃發步騎三千人,擊破先零羌于臨洮,斬首數百級&hellip&hellip守塞諸羌八千餘人詣援降。
諸種有數萬,屯聚寇鈔,拒浩亹隘。
援與揚武将軍馬成擊之&hellip&hellip虜遂大潰,凡斬首千餘級&hellip&hellip又遣羌豪&hellip&hellip說塞外羌,皆來和親。
又武都氐人,背公孫述來降者,援皆上複其侯王君長,賜印绶。
帝悉從之&hellip&hellip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為寇,殺長吏。
援将四千餘人擊之,至氐道縣。
羌在山上,援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遂窮困。
豪帥數十萬戶亡出塞,諸種萬餘人悉降,于是隴右清靜。
(《後漢書》卷五四《馬援傳》) 光武末年,燒當部強盛,為諸羌雄。
郡吏欺淩,遂有滇吾、迷吾、迷唐之釁。
滇良者,燒當之玄孫也&hellip&hellip自燒當之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種小人貧。
而先零、卑湳并皆強富,數侵犯之。
滇良父子,積見陵,易憤怒,而素有恩信于種中。
于是即會附落,及諸雜種,乃從入大榆,掩擊先零、卑湳,大破之,殺三千人,掠取财畜,奪居其地。
大榆中由是始強,滇良子滇吾立。
中元元年(56年)&hellip&hellip時滇吾附落轉盛,常雄諸羌,每欲侵邊者,滇吾轉教以方略,為其渠帥。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燒當部發難簡表 至安帝初年,諸羌連合入邊,波及内郡。
十餘年間,軍旅不息,兵老财竭,中原為之疲敝。
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夏,遣騎都尉王弘,發金城、隴西、漢陽羌數百千騎征西域。
(《通鑒》:六月,罷&hellip&hellip都護遣&hellip&hellip兵迎段禧&hellip&hellip還。
)弘迫促發遣,群羌懼遠屯不還,行到酒泉,多有散叛。
諸郡各發兵徼遮,或覆其廬落,于是勒姐當煎大豪東岸等愈驚,遂同時奔潰。
麻奴兄弟因此遂與種人俱西出塞。
先零、别種、滇零與鐘羌諸種,大為寇掠,斷隴道。
時羌歸附既久,無複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闆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
郡縣畏懦不能制。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冬,遣車騎将軍鄧隲、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營及三河、三輔、汝南、南陽、颍川、太原、上黨兵,合五萬人,屯漢陽。
明年(永初二年,108年),春,諸郡兵未及至,鐘羌數千人,先擊敗隲軍于冀西,殺千餘人&hellip&hellip其冬,隲使任尚、及從事中郎司馬鈞,率諸郡兵與滇零等數萬人,戰于平襄。
尚軍大敗,死者八千餘人。
于是滇零等自稱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參狼、上郡、西河諸雜種,衆遂大盛。
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寇鈔三輔,斷隴道、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
朝廷不能制,而轉運難劇。
遂诏隲還師,留任尚屯漢陽,為諸軍節度&hellip&hellip五年(111年)春,任尚坐無功征免。
羌遂入寇河東,至河内,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
使北軍中候朱寵,将五營士屯孟津;诏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
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内郡人,并無戰守意,皆争上徙郡縣,以避寇難。
朝廷從之。
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
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禾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
時連旱蝗饑荒,而驅蹙劫略,流離分散,随道死亡&hellip&hellip喪其大半。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元初二年(115年)&hellip&hellip遣任尚為中郎将,将羽林缇騎五營子弟三千五百人&hellip&hellip屯三輔&hellip&hellip明年(三年,116年)夏,度遼将軍鄧遵,率南單于及左鹿蠡王須沈萬騎,擊零昌于靈州,斬首八百餘級&hellip&hellip任尚遣兵擊破先零羌于丁奚城&hellip&hellip四年(117年)&hellip冬,任尚将諸郡兵&hellip進北地,擊狼莫&hellip至北地,相持六十餘日,戰于富平河上,大破之&hellip狼莫逃走&hellip自零昌、狼莫死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無複寇儆。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自羌叛十餘年間,兵連師老,不暫甯息。
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币空竭,延及内郡。
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并涼二州遂至虛耗。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順帝時,羌事再興,遣兵攻代,費亦不資。
順帝&hellip&hellip永和五年(140年)夏,且凍、傅難、種羌等遂反叛,攻金城與西塞。
及湟中雜種羌胡大寇三輔,殺害長吏&hellip&hellip于是發京師近郡及諸州兵讨之。
拜馬賢為征西将軍,以騎都尉耿叔副,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諸州郡兵十萬人屯漢陽。
又于扶風、漢陽、隴道、作塢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
且凍分遣種人寇武都,燒隴關,掠苑馬。
六年(141年)春,馬賢将五六千騎擊之。
到射姑山,賢軍敗,賢及二子皆戰殁&hellip&hellip于是東西羌遂大合。
鞏唐種三千餘騎寇隴西,又燒園陵,掠關中,殺傷長吏&hellip&hellip武威太守越沖追擊鞏唐羌,斬首四百餘級,得&hellip&hellip羌二千餘人。
降诏沖督河西四郡兵,為節度。
罕種羌千餘寇北地。
北地太守賈福與趙沖擊之,不利。
秋,諸種八九千騎寇武威,涼部震恐&hellip&hellip漢安元年(142年),以趙沖為護羌校尉,沖招懷叛羌,罕種乃率邑落五千餘戶詣沖降&hellip&hellip唯燒何種三千餘落,據參北界。
二年(143年)夏,趙沖與漢陽太守張貢掩擊之,斬首千五百級&hellip&hellip冬,沖擊諸種,斬首四千餘級&hellip&hellip沖複追擊于阿陽,斬首八百級。
于是諸種前後三萬餘戶,詣涼州刺史降。
建康元年(144年)春,護羌從事馬玄,遂為諸羌所誘,将羌衆亡出塞&hellip&hellip趙沖複追叛羌,到建威鹯陰河,遇羌伏兵,與戰殁。
沖雖身死,而前後多所斬獲,羌由是衰耗。
永嘉元年(145年)&hellip&hellip以漢陽太守張貢,代為校尉,左馮翊梁并,稍以恩信招誘之,于是離湳狐奴等五萬餘戶詣并降,隴右複平&hellip&hellip費用八十餘億。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桓帝初,羌又起,經年始平,耗帑無算。
故東漢羌難殆烈于匈奴,然羌實被逼而起。
桓帝&hellip&hellip延熹二年(159年)&hellip&hellip中郎将段颎代為校尉。
時燒當八種寇隴右,颎擊大破之。
四年(161年),零吾複與先零及工郡沈氐牢姐諸種,并力寇并涼及三輔。
會段颎坐事征,以濟南相胡闳代為校尉。
闳無威略。
羌遂陸梁,覆沒營塢,寇患轉盛。
中郎将皇甫規擊破之。
五年(162年),沈氐諸種,複寇張掖、酒泉,皇甫規招之皆降&hellip&hellip烏吾種複寇漢陽,隴西、金城諸郡兵,共擊破之,各還降附。
至冬,滇那等五六千人,複攻武威、張掖、酒泉,燒民廬舍。
六年(163年),隴西太守孫羌擊破之&hellip&hellip胡闳疾,複以段颎為校尉。
永康元年(167年)東羌岸尾等,脅同種連寇三輔,中郎将張奂追破斬之&hellip&hellip當煎羌寇武威,破羌将軍段颎複破滅之,餘悉降散。
(《後漢書&bull段颎傳》:費用四十四億。
)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漢末黃巾起,羌人因之自立,豪猾依附其中,終成馬騰、韓遂割據之局。
中平元年(184年)&hellip&hellip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将軍,殺護羌校尉冷征。
伯玉等乃劫緻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明年(二年,185年),春,将數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
讬誅宦官為名,诏以卓為中郎将,副左車騎将軍皇甫嵩征之。
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hellip&hellip拜卓破虜将軍,屯美陽&hellip&hellip章、遂、亦進兵美陽&hellip&hellip卓&hellip&hellip大破之&hellip&hellip章、遂敗走榆中&hellip&hellip三年(186年),&hellip&hellip冬&hellip&hellip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太守李相如反,與遂連和,共殺涼州刺史耿鄙。
而鄙司馬扶風馬騰,亦擁兵反叛。
又漢陽王國,自号合衆将軍,皆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其衆,寇掠三輔。
五年,圍陳倉。
乃拜卓前将軍,與左将軍皇甫嵩擊破之。
韓遂等複共廢王國&hellip&hellip稍争權利,更相殺害,其諸部曲,并各分乖。
(《後漢書》卷一○二《董卓傳》) 4.鮮卑 自東漢中葉,鮮卑據有匈奴故地,沿邊各邑,無歲不被鈔掠。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别依鮮卑山,故因号也&hellip&hellip漢初,亦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嘗通中國焉。
光武初,匈奴強盛,率鮮卑與烏桓寇抄北邊&hellip&hellip及南單于附漢,北虜孤弱。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始通驿使&hellip&hellip和帝永元中,大将軍窦憲&hellip&hellip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hellip&hellip由此漸盛&hellip&hellip安帝永初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阙朝賀。
鄧太後賜&hellip&hellip王印绶,因築南北兩部質館&hellip&hellip是後或降或畔&hellip&hellip桓帝時,鮮卑檀石槐者&hellip&hellip勇健有智略&hellip&hellip盡據匈奴故地。
延熹九年(166年)夏,遂&hellip&hellip入緣邊九郡&hellip&hellip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hellip&hellip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東至遼東,接夫餘、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
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靈帝立,幽并涼三州&hellip&hellip無歲不被&hellip&hellip寇抄。
(《後漢書》卷一二○《鮮卑傳》) 5.烏桓 烏桓經武宣二帝征讨,乃稍被迫降附,亦乘王莽之亂,助匈奴為邊害。
及王莽篡位,欲擊匈奴,興十二部軍,使東域将嚴尤,領烏桓、丁令兵屯代郡,皆質其妻子于郡縣。
烏桓不便水土,懼久屯不休,數求谒去,莽不肯遣,遂自亡畔,還為抄盜。
而諸郡盡殺其質,由是結怨于莽。
匈奴因誘其豪帥以為吏,餘者皆羁縻屬之。
(《後漢書》卷一二○《烏桓傳》) 光武遣馬援擊之不克,乃賂之使居塞内,曆明章和三世無事。
順帝以後,和戰不常。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遣伏波将軍馬援,将三千騎出五院關,掩擊之。
烏桓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斬百級而還。
烏桓複尾擊援後,援遂晨夜奔歸&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匈奴國亂,烏桓承弱擊破之。
匈奴轉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
帝乃以币帛賂烏桓。
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衆向化,詣阙朝貢&hellip&hellip于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緣邊諸郡。
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hellip&hellip明章和三世,皆保塞無事。
(《後漢書》卷一二○《烏桓傳》) 此外東方倭、韓、高句麗、扶餘,均來朝貢南蠻及西南夷,亦多賓服西方大秦,且來通使。
東漢武功,視西漢實無遜色。
唯羌、胡雜居内地,不出百年,即釀成“五胡之禍”。
此範史六夷傳所以有為而作也。
五 東漢之衰亡 1.外戚 東漢後家,惟光武郭後、陰後家,皆無禍。
郭後雖廢,帝待郭後恩禮無替。
明帝即位,待陰、郭二家亦均。
明帝馬後戒饬外家,以王氏五侯及田蚡、窦嬰為戒,故馬廖兄弟雖封侯,而退居私第,迄無禍敗。
章帝窦後,其兄憲以謀不軌誅。
和帝陰後被廢,其父綱自殺,家屬徙日南。
鄧後終身稱制,亦約束外家,兄隲等忠謹無過。
然後崩後,隲等俱被讒死,一門七人皆死非其罪。
安帝閻後,兄顯及弟景、耀、晏,俱以謀立外藩誅,後亦遷離宮。
順帝梁後兄冀,以弑逆誅。
桓帝梁後以憂死。
鄧後被廢,從父萬世、從兄會,皆下獄死。
窦後以父武謀誅宦官,為宦官所害,後亦遷南宮。
靈帝母董後,兄子重為何進所收,自殺。
靈帝宋後廢,以憂死,父兄皆誅。
何後兄進,謀誅宦官,亦為宦官所害,後又為董卓所弑。
獻帝伏後,為曹操所弑。
曹後随帝廢為山陽公夫人。
計東京後族,亦隻陰、郭、馬三家保全,其餘皆無不敗者。
推原禍本,總由于柄用輔政,故權重而禍亦随之&hellip&hellip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權勢太盛,不肖者辄縱恣不軌,其賢者亦為衆忌所歸,遂至覆轍相尋,國家俱敝。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兩漢外戚之禍》) 2.宦官 漢承秦制,以奄人為中常侍,然亦參用士人。
武帝數宴後庭,故奏請機事常以宦者主之。
至元帝時,則弘恭、石顯已竊權幹政,蕭望之、周堪俱被其害,然猶未大肆也。
光武中興,悉用奄人,不複參用士流。
和帝踐阼幼弱,窦憲兄弟專權,隔限内外,群臣無由得接,乃獨與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