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漢 世 系
關燈
小
中
大
生奸路。
每有策試,辄興诤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hellip&hellip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hellip&hellip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
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
五經各取上第六人。
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
”诏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後漢書》卷七四《徐防傳》) 陽嘉元年(132年),七月&hellip&hellip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
(前書《儒林傳序》:平帝時&hellip&hellip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 (《後漢書》卷六《順帝紀》) 其以辟召進者。
丙 掾史 漢制内而公卿,外而牧守,掾屬皆歸自署。
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
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雲。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 從事史十二人&hellip&hellip皆州自辟除,故通為百石。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郡&hellip&hellip皆置諸曹掾史。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縣&hellip&hellip各署諸曹掾史。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積資察遷,常至顯秩,故于署用,有嚴格甄别。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诏,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自今以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核,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縣邑務授試以職。
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诏書,有司奏罪名,并正舉者。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注》) 強上疏谏曰:“&hellip&hellip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三府有選參議掾屬,咨其行狀,度其器能,受試任用,責以成功。
若無可察,然後付之尚書。
尚書舉劾,請下廷尉覆案虛實,行其誅罰。
” (《後漢書》卷一○《八呂強傳》) 永平九年(66年)四月,诏:“&hellip&hellip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绶長吏,親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
”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永元十四年(102年),是歲,初覆郡國上計補郎官。
(注:上計,今計吏也。
前書《音義》曰,舊制使郡丞奉歲計。
武帝元朔中,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與計偕,拜為郎中。
中廢,今複之。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丁 特征 士之負盛名者,天子特征而用之,亦西漢之制也。
漢室中微&hellip&hellip士之蘊藉義憤甚矣。
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hellip&hellip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
(《後漢書》卷一一三《逸民傳序》) 永元六年(94年),三月&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昭岩穴,披幽隐,遣詣公車。
”(注:前書《音義》曰,公車署名也。
公車所在,故以名焉。
《漢官儀》曰,公車令一人,秩六百石,掌殿門。
諸上書詣阙下者,皆集奏之。
凡所征召,亦總領之。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以上兩途外,顯貴得任子弟,資之以入仕,行于西漢。
東漢中葉,複仿行之。
建光元年(121年),二月&hellip&hellip以公卿校尉尚書子弟一人,為郎舍人。
(《後漢書》卷五《安帝紀》) 桓帝&hellip&hellip時,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
(《後漢書》卷八四《楊震附楊秉傳》) 凡貢舉征起之士,經試中格,率拜為郎,屬之光祿勳。
再經铨第,方以補官。
凡郡國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調屬僚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
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無常員,或至千人,屬光祿勳。
故卿校牧守居閑待诏,或郡國貢送,公車征起悉在焉。
光祿勳複于三署中。
铨第郎吏,歲舉秀才廉吏,出為他官,以補缺員。
(注:後漢制同。
)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中央與地方,掌理铨選事,各有專官。
其時選舉于郡國屬功曹,于公府屬東西曹,于天台屬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蔡質《漢儀》曰&hellip&hellip吏曹尚書,典選舉齋祀。
)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 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衆事。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四 東漢之開邊 1.匈奴 匈奴自西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歸附,邊患始息。
及王莽代漢,與之構難,邊禍複啟。
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及莽撓亂匈奴,(《漢書&bull王莽傳》: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玺曰章。
單于欲求故印,陳饒椎破之&hellip&hellip單于大怒。
而句町西域,後卒以此皆畔。
)與之構難,邊民死亡系獲。
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莽拜十二部将屯守,欲擊匈奴。
)吏士罷弊。
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光武初定天下,未遑遠略,歲币修好而不得,遣将攻伐亦無功。
于是匈奴漸思南下,騷擾無甯歲。
南匈奴落屍逐鞮單于比者,呼韓邪單于之孫,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也。
自呼韓邪後,諸子以次立,至比季父單于輿時,以比為右薁鞬日逐王,部領南邊及烏桓。
建武初,彭寵反畔于漁陽,單于與共連兵,因複權立盧芳,使入居五原。
光武初,方平諸夏,未遑外事。
至六年(30年)&hellip&hellip賂遺金币,以通舊好。
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語悖慢&hellip&hellip匈奴數與盧芳共侵北邊。
九年(33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
而匈奴轉盛,鈔暴日增。
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
于是漸徙幽并邊人于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複轉居塞内。
朝廷患之,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
匈奴聞漢購求盧芳,貪得财帛,乃遣芳還降,望得其賞。
而芳以自歸為功,不稱匈奴所遣,單于複恥言其計,故賞遂不行,由是大恨,入寇尤深。
二十年(44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
二十一年(45年)冬,複寇上谷、中山,殺略鈔掠甚衆。
北邊無複甯歲。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會匈奴内饑,分為南北兩單于。
南單于近塞下,希得漢助,先擊敗北單于,遣使詣阙,奉藩稱臣。
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左賢王。
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
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hellip&hellip比見知牙師被誅,出怨言&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複死。
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
比不得立,既懷憤恨。
而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
單于畏漢乘其敝,乃遣使詣漁陽求和親&hellip&hellip而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
二十三年(47年),詣西河太守,求内附&hellip&hellip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欲襲其号。
于是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扞禦北虜。
帝&hellip&hellip許之。
其冬,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
(注:《東觀記》曰,十二月癸醜,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
)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賢王莫将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
又破北單于帳下,并得其衆,合萬餘人&hellip&hellip北單于震怖,卻地千裡&hellip&hellip南單于複遣使詣阙,奉藩稱臣,獻國珍寶,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
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使南單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裡&hellip&hellip冬,(與北單于戰不利。
)&hellip&hellip诏單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北單于因漢助南庭,深懼見伐,亦數遣使求和親。
時光武以南單于新附,僅賜書報答,不遣使者。
至明帝為弭邊患,特置度遼将軍,以防二部交通,北匈奴仍不時入邊。
北單于惶恐,頗還所略漢人,以示善意&hellip&hellip二十七年(51年),北單于遂遣使詣武威,求和親。
天子召公卿廷議,不決。
皇太子言曰:“南單于新附,北虜懼于見伐,故傾耳而聽,争欲歸義耳。
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虜,臣恐南單于将有志,北虜降者且不複來矣。
”帝然之。
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
二十八年(52年),北匈奴複遣使詣阙,貢馬及裘,更乞和親&hellip&hellip帝下三府議酬答之宜&hellip&hellip三十一年(55年),北匈奴複遣使如前。
乃玺書報答,賜以采缯,不遣使者。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永平六年(63年)&hellip&hellip時北匈奴猶盛,數寇邊,朝廷以為憂。
會北單于欲合市,遣使求和親。
顯宗(明帝)冀其交通,不複為寇,乃許之。
八年(65年)遣越騎司馬鄭衆北使報命。
而南部須蔔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懷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
鄭衆出塞疑有異,伺候,果得須蔔使人。
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虜交通。
由是始置度遼營,以中郎将吳棠,行度遼将軍事,副校尉來苗、左校尉閻章、右校尉張國将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柏;又遣騎都尉秦彭,将兵屯美稷&hellip&hellip北虜&hellip&hellip數寇鈔邊郡,焚燒城邑,殺略甚衆。
河西城門晝閉。
帝患之。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章帝時,北匈奴内亂,南單于希并其地,上書請出兵滅之。
漢遣窦憲等出塞會師,破北匈奴,勒銘紀功而還。
邊民始免鈔略,西域亦通。
元和二年(85年)正月&hellip&hellip時北虜衰耗,黨衆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複自立,乃遠引而去&hellip&hellip章和元年(87年),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hellip&hellip北庭大亂&hellip&hellip二年(88年)&hellip&hellip時北虜大亂,加以饑蝗,降者前後而至。
南單于将并北庭,會肅宗崩,窦太後臨朝。
其年七月,單于上言:“&hellip&hellip宜及北虜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為一國,令漢家長無北念。
”&hellip&hellip太後以示耿秉,秉上言:“&hellip&hellip今幸遭天授,北虜分争,以夷伐夷,國家之利,宜可聽許。
”&hellip&hellip太後從之。
永元元年(89年),以秉為征西将軍,與車騎将軍窦憲率騎八千,與度遼兵及南單于衆三萬騎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
北單于奔走,首虜二十餘萬人。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
虜衆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hellip&hellip憲、秉遂登燕然山(蒙古杭愛山麓),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後漢書》卷五三《窦融附窦憲傳》) 憲以北虜微弱,遂欲滅之。
明年(永元三年,91年),複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将兵擊北虜于金微山(或曰阿爾太山),大破之,克獲甚衆。
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後漢書》卷五三《窦融附窦憲傳》) 自此以後,北匈奴益衰微不振,南匈奴單于事漢益謹,不複為邊患。
亭獨屍逐侯鞮單于師子,永元六年(94年)立。
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師子。
安集掾王恬,将衛護士與戰破之。
于是新降胡遂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皆反畔,脅立前單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将軍,重向朔方,欲度漠北。
于是遣行車騎将軍鄧鴻、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将軍朱徽,将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積射緣邊兵,烏桓校尉任尚将烏桓鮮卑,合四萬人讨之&hellip&hellip追擊逢侯于大城塞&hellip&hellip複大破之&hellip&hellip逢侯遂率衆出塞。
&hellip&hellip七年(95年)&hellip&hellip逢侯于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裡&hellip&hellip元初四年(117年),逢侯為鮮卑所破,部衆分散,皆歸北虜。
五年(118年)春,逢侯将百餘騎亡還,詣朔方塞降。
鄧遵奏徙逢侯于穎州郡。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永和五年(140年)夏,南匈奴左部句龍王吾斯車紐等背畔,率三千餘騎寇西河。
因複招誘右賢王,合七八千騎&hellip&hellip秋,句龍吾斯等,立句龍王車紐為單于,東引烏桓,西收羌戎及諸胡等數萬人,攻破京兆虎牙營,殺上郡都尉及軍司馬,遂寇掠并、涼、幽、冀四州&hellip&hellip冬,遣中郎将張耽,将幽州烏桓諸郡營兵,擊畔虜車紐等,戰于馬邑,斬首三千級,獲生口及兵器牛羊甚衆。
車紐等将諸豪帥骨都侯乞降,而吾斯猶率其部曲與烏桓寇鈔&hellip&hellip漢安二年(143年)&hellip&hellip冬,中郎将馬寔,募刺殺句龍吾斯,送首洛陽。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2.西域 自武帝服西域,設官屯守,使問不絕。
及王莽改制,諸部怨忿,與中原絕。
而匈奴乘亂,乃複略有西域地。
武帝時,西域内屬,有三十六國。
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
哀平間,自相分割,為五十五國。
王莽篡位,貶易侯王,(《漢書&bull王莽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
)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并複役屬匈奴。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匈奴單于,因王莽之亂,略有西域。
唯莎車王延最強,不肯附屬。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光武時,莎車同鄯善遣使奉獻,于是西域始通。
建武十四年(38年)九月&hellip&hellip莎車國、鄯善國遣使奉獻。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建武十四年(38年),賢(莎車國王)與鄯善王安,并遣使詣阙貢獻,于是西域始通。
蔥嶺以東諸國皆屬賢。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嗣值匈奴衰亂,分為南北,莎車王賢恃強淩弱,欲獨擅西方,虐遇諸部,俱不堪命,相偕歸漢,願得複置都護。
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遠略,謝絕其請,諸部複附于匈奴。
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諸國悉服屬焉,号賢為單于。
賢浸以驕橫,重求賦稅,數攻龜茲諸國。
諸國愁懼。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冬,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hellip&hellip願得都護。
天子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
是時賢自負兵強,欲并兼西域,攻擊益甚。
諸國聞都護不出,而侍子皆遠,大憂恐。
&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hellip&hellip鄯善、車師複附匈奴。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賢死之後,遂更相攻伐。
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并。
渠勒、皮山,為于寘所統,悉有其地。
郁立師、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
後其國并複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明帝因北匈奴脅諸部擾邊,乃複通西域。
永平中,北虜乃脅諸國,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
十六年(73年),明帝乃命将帥(窦固)北征匈奴,取伊吾廬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
于寘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複通焉。
明年(十七年,74年),始置都護、戊己校尉。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章帝不欲疲中原以事四方,又複絕之。
北匈奴因進據伊吾地。
及明帝崩(75年),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悉覆其衆。
匈奴、車師圍戊己校尉。
建初元年(76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車師于交河城。
章帝不欲疲敝中國&hellip&hellip二年(77年),複罷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
時軍司馬班超留于寘,綏集諸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和帝時,窦憲大破北匈奴兵,以助西域。
班超為都護,遣甘英西使大秦。
東西交通,遠至西
每有策試,辄興诤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hellip&hellip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hellip&hellip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
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
五經各取上第六人。
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
”诏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後漢書》卷七四《徐防傳》) 陽嘉元年(132年),七月&hellip&hellip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
(前書《儒林傳序》:平帝時&hellip&hellip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 (《後漢書》卷六《順帝紀》) 其以辟召進者。
丙 掾史 漢制内而公卿,外而牧守,掾屬皆歸自署。
漢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
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雲。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 從事史十二人&hellip&hellip皆州自辟除,故通為百石。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郡&hellip&hellip皆置諸曹掾史。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縣&hellip&hellip各署諸曹掾史。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積資察遷,常至顯秩,故于署用,有嚴格甄别。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诏,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用。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自今以後,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孝廉之吏,務盡實核,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縣邑務授試以職。
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诏書,有司奏罪名,并正舉者。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注》) 強上疏谏曰:“&hellip&hellip舊典選舉委任三府,三府有選參議掾屬,咨其行狀,度其器能,受試任用,責以成功。
若無可察,然後付之尚書。
尚書舉劾,請下廷尉覆案虛實,行其誅罰。
” (《後漢書》卷一○《八呂強傳》) 永平九年(66年)四月,诏:“&hellip&hellip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绶長吏,親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
”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永元十四年(102年),是歲,初覆郡國上計補郎官。
(注:上計,今計吏也。
前書《音義》曰,舊制使郡丞奉歲計。
武帝元朔中,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與計偕,拜為郎中。
中廢,今複之。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丁 特征 士之負盛名者,天子特征而用之,亦西漢之制也。
漢室中微&hellip&hellip士之蘊藉義憤甚矣。
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hellip&hellip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
(《後漢書》卷一一三《逸民傳序》) 永元六年(94年),三月&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昭岩穴,披幽隐,遣詣公車。
”(注:前書《音義》曰,公車署名也。
公車所在,故以名焉。
《漢官儀》曰,公車令一人,秩六百石,掌殿門。
諸上書詣阙下者,皆集奏之。
凡所征召,亦總領之。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以上兩途外,顯貴得任子弟,資之以入仕,行于西漢。
東漢中葉,複仿行之。
建光元年(121年),二月&hellip&hellip以公卿校尉尚書子弟一人,為郎舍人。
(《後漢書》卷五《安帝紀》) 桓帝&hellip&hellip時,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
(《後漢書》卷八四《楊震附楊秉傳》) 凡貢舉征起之士,經試中格,率拜為郎,屬之光祿勳。
再經铨第,方以補官。
凡郡國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又調屬僚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
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無常員,或至千人,屬光祿勳。
故卿校牧守居閑待诏,或郡國貢送,公車征起悉在焉。
光祿勳複于三署中。
铨第郎吏,歲舉秀才廉吏,出為他官,以補缺員。
(注:後漢制同。
)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中央與地方,掌理铨選事,各有專官。
其時選舉于郡國屬功曹,于公府屬東西曹,于天台屬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蔡質《漢儀》曰&hellip&hellip吏曹尚書,典選舉齋祀。
)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 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衆事。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四 東漢之開邊 1.匈奴 匈奴自西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歸附,邊患始息。
及王莽代漢,與之構難,邊禍複啟。
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及莽撓亂匈奴,(《漢書&bull王莽傳》: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玺曰章。
單于欲求故印,陳饒椎破之&hellip&hellip單于大怒。
而句町西域,後卒以此皆畔。
)與之構難,邊民死亡系獲。
又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莽拜十二部将屯守,欲擊匈奴。
)吏士罷弊。
數年之間,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矣。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光武初定天下,未遑遠略,歲币修好而不得,遣将攻伐亦無功。
于是匈奴漸思南下,騷擾無甯歲。
南匈奴落屍逐鞮單于比者,呼韓邪單于之孫,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也。
自呼韓邪後,諸子以次立,至比季父單于輿時,以比為右薁鞬日逐王,部領南邊及烏桓。
建武初,彭寵反畔于漁陽,單于與共連兵,因複權立盧芳,使入居五原。
光武初,方平諸夏,未遑外事。
至六年(30年)&hellip&hellip賂遺金币,以通舊好。
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語悖慢&hellip&hellip匈奴數與盧芳共侵北邊。
九年(33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
而匈奴轉盛,鈔暴日增。
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
于是漸徙幽并邊人于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複轉居塞内。
朝廷患之,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
匈奴聞漢購求盧芳,貪得财帛,乃遣芳還降,望得其賞。
而芳以自歸為功,不稱匈奴所遣,單于複恥言其計,故賞遂不行,由是大恨,入寇尤深。
二十年(44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
二十一年(45年)冬,複寇上谷、中山,殺略鈔掠甚衆。
北邊無複甯歲。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會匈奴内饑,分為南北兩單于。
南單于近塞下,希得漢助,先擊敗北單于,遣使詣阙,奉藩稱臣。
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左賢王。
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
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hellip&hellip比見知牙師被誅,出怨言&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複死。
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
比不得立,既懷憤恨。
而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饑疫,死耗大半。
單于畏漢乘其敝,乃遣使詣漁陽求和親&hellip&hellip而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
二十三年(47年),詣西河太守,求内附&hellip&hellip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欲襲其号。
于是款五原塞,願永為藩蔽,扞禦北虜。
帝&hellip&hellip許之。
其冬,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
(注:《東觀記》曰,十二月癸醜,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
)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賢王莫将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
又破北單于帳下,并得其衆,合萬餘人&hellip&hellip北單于震怖,卻地千裡&hellip&hellip南單于複遣使詣阙,奉藩稱臣,獻國珍寶,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
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使南單于,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裡&hellip&hellip冬,(與北單于戰不利。
)&hellip&hellip诏單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北單于因漢助南庭,深懼見伐,亦數遣使求和親。
時光武以南單于新附,僅賜書報答,不遣使者。
至明帝為弭邊患,特置度遼将軍,以防二部交通,北匈奴仍不時入邊。
北單于惶恐,頗還所略漢人,以示善意&hellip&hellip二十七年(51年),北單于遂遣使詣武威,求和親。
天子召公卿廷議,不決。
皇太子言曰:“南單于新附,北虜懼于見伐,故傾耳而聽,争欲歸義耳。
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虜,臣恐南單于将有志,北虜降者且不複來矣。
”帝然之。
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
二十八年(52年),北匈奴複遣使詣阙,貢馬及裘,更乞和親&hellip&hellip帝下三府議酬答之宜&hellip&hellip三十一年(55年),北匈奴複遣使如前。
乃玺書報答,賜以采缯,不遣使者。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永平六年(63年)&hellip&hellip時北匈奴猶盛,數寇邊,朝廷以為憂。
會北單于欲合市,遣使求和親。
顯宗(明帝)冀其交通,不複為寇,乃許之。
八年(65年)遣越騎司馬鄭衆北使報命。
而南部須蔔骨都侯等,知漢與北虜交使,懷嫌怨欲畔,密因北使,令遣兵迎之。
鄭衆出塞疑有異,伺候,果得須蔔使人。
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虜交通。
由是始置度遼營,以中郎将吳棠,行度遼将軍事,副校尉來苗、左校尉閻章、右校尉張國将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柏;又遣騎都尉秦彭,将兵屯美稷&hellip&hellip北虜&hellip&hellip數寇鈔邊郡,焚燒城邑,殺略甚衆。
河西城門晝閉。
帝患之。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章帝時,北匈奴内亂,南單于希并其地,上書請出兵滅之。
漢遣窦憲等出塞會師,破北匈奴,勒銘紀功而還。
邊民始免鈔略,西域亦通。
元和二年(85年)正月&hellip&hellip時北虜衰耗,黨衆離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後,鮮卑擊其左,西域侵其右,不複自立,乃遠引而去&hellip&hellip章和元年(87年),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hellip&hellip北庭大亂&hellip&hellip二年(88年)&hellip&hellip時北虜大亂,加以饑蝗,降者前後而至。
南單于将并北庭,會肅宗崩,窦太後臨朝。
其年七月,單于上言:“&hellip&hellip宜及北虜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為一國,令漢家長無北念。
”&hellip&hellip太後以示耿秉,秉上言:“&hellip&hellip今幸遭天授,北虜分争,以夷伐夷,國家之利,宜可聽許。
”&hellip&hellip太後從之。
永元元年(89年),以秉為征西将軍,與車騎将軍窦憲率騎八千,與度遼兵及南單于衆三萬騎出朔方,擊北虜,大破之。
北單于奔走,首虜二十餘萬人。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
虜衆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hellip&hellip憲、秉遂登燕然山(蒙古杭愛山麓),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後漢書》卷五三《窦融附窦憲傳》) 憲以北虜微弱,遂欲滅之。
明年(永元三年,91年),複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将兵擊北虜于金微山(或曰阿爾太山),大破之,克獲甚衆。
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
(《後漢書》卷五三《窦融附窦憲傳》) 自此以後,北匈奴益衰微不振,南匈奴單于事漢益謹,不複為邊患。
亭獨屍逐侯鞮單于師子,永元六年(94年)立。
降胡五六百人,夜襲師子。
安集掾王恬,将衛護士與戰破之。
于是新降胡遂相驚動,十五部二十餘萬人皆反畔,脅立前單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遂殺略吏人,燔燒郵亭廬帳将軍,重向朔方,欲度漠北。
于是遣行車騎将軍鄧鴻、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将軍朱徽,将左右羽林北軍五校士,及郡國積射緣邊兵,烏桓校尉任尚将烏桓鮮卑,合四萬人讨之&hellip&hellip追擊逢侯于大城塞&hellip&hellip複大破之&hellip&hellip逢侯遂率衆出塞。
&hellip&hellip七年(95年)&hellip&hellip逢侯于塞外分為二部,自領右部屯涿邪山下,左部屯朔方西北,相去數百裡&hellip&hellip元初四年(117年),逢侯為鮮卑所破,部衆分散,皆歸北虜。
五年(118年)春,逢侯将百餘騎亡還,詣朔方塞降。
鄧遵奏徙逢侯于穎州郡。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永和五年(140年)夏,南匈奴左部句龍王吾斯車紐等背畔,率三千餘騎寇西河。
因複招誘右賢王,合七八千騎&hellip&hellip秋,句龍吾斯等,立句龍王車紐為單于,東引烏桓,西收羌戎及諸胡等數萬人,攻破京兆虎牙營,殺上郡都尉及軍司馬,遂寇掠并、涼、幽、冀四州&hellip&hellip冬,遣中郎将張耽,将幽州烏桓諸郡營兵,擊畔虜車紐等,戰于馬邑,斬首三千級,獲生口及兵器牛羊甚衆。
車紐等将諸豪帥骨都侯乞降,而吾斯猶率其部曲與烏桓寇鈔&hellip&hellip漢安二年(143年)&hellip&hellip冬,中郎将馬寔,募刺殺句龍吾斯,送首洛陽。
(《後漢書》卷一一九《南匈奴傳》) 2.西域 自武帝服西域,設官屯守,使問不絕。
及王莽改制,諸部怨忿,與中原絕。
而匈奴乘亂,乃複略有西域地。
武帝時,西域内屬,有三十六國。
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
哀平間,自相分割,為五十五國。
王莽篡位,貶易侯王,(《漢書&bull王莽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
)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并複役屬匈奴。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匈奴單于,因王莽之亂,略有西域。
唯莎車王延最強,不肯附屬。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光武時,莎車同鄯善遣使奉獻,于是西域始通。
建武十四年(38年)九月&hellip&hellip莎車國、鄯善國遣使奉獻。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建武十四年(38年),賢(莎車國王)與鄯善王安,并遣使詣阙貢獻,于是西域始通。
蔥嶺以東諸國皆屬賢。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嗣值匈奴衰亂,分為南北,莎車王賢恃強淩弱,欲獨擅西方,虐遇諸部,俱不堪命,相偕歸漢,願得複置都護。
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遠略,謝絕其請,諸部複附于匈奴。
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諸國悉服屬焉,号賢為單于。
賢浸以驕橫,重求賦稅,數攻龜茲諸國。
諸國愁懼。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冬,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俱遣子入侍,獻其珍寶&hellip&hellip願得都護。
天子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
是時賢自負兵強,欲并兼西域,攻擊益甚。
諸國聞都護不出,而侍子皆遠,大憂恐。
&hellip&hellip二十二年(46年)&hellip&hellip鄯善、車師複附匈奴。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bull莎車國》) 賢死之後,遂更相攻伐。
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并。
渠勒、皮山,為于寘所統,悉有其地。
郁立師、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
後其國并複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明帝因北匈奴脅諸部擾邊,乃複通西域。
永平中,北虜乃脅諸國,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
十六年(73年),明帝乃命将帥(窦固)北征匈奴,取伊吾廬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
于寘諸國皆遣子入侍。
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複通焉。
明年(十七年,74年),始置都護、戊己校尉。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章帝不欲疲中原以事四方,又複絕之。
北匈奴因進據伊吾地。
及明帝崩(75年),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悉覆其衆。
匈奴、車師圍戊己校尉。
建初元年(76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車師于交河城。
章帝不欲疲敝中國&hellip&hellip二年(77年),複罷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
時軍司馬班超留于寘,綏集諸國。
(《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序》) 和帝時,窦憲大破北匈奴兵,以助西域。
班超為都護,遣甘英西使大秦。
東西交通,遠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