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漢 世 系

關燈
無所不糾,唯不察三公。

    廷議處九卿上,朝賀處公卿下。

     (《通典》卷三二《職官一四》) 光武特诏禦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

    故京師号曰三獨坐。

     (《後漢書》卷五七《宣秉傳》) 刺史設有治所,且專刺舉之權。

     建武十一年(35年)十二月&hellip&hellip初斷州牧自還奏事。

    (注:前書《音義》曰,刺史每歲盡,則入奏事京師,今斷之。

    )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按驗,然後黜退。

    帝(光武)時用明察,不複委任三府,而權歸刺舉之吏。

     (《後漢書》卷六三《朱浮傳》) 漢刺史乘傳周行郡國,無适所治。

    中興所治有定處。

    舊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

    中興但因計吏,不複自詣京師,雖父母之喪,不得去職。

     (《通典》卷三二《職官一四》) 太守兼都尉之職,故常稱太守曰郡将。

     建武六年(30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

    (注:應劭曰,每有劇職,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之。

    )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至靈帝,改刺史為州牧,遂變為地方三級制度。

     中平五年(188年),是歲,改刺史,新置牧。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亂。

    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焉乃陰求為交阯,以避時難&hellip&hellip出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hellip&hellip宗正劉虞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職。

    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後漢書》卷一○五《劉焉傳》) 是時天下方亂,豪傑各欲據有州郡。

    而劉焉、劉虞并自九卿出領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通典》卷三二《職官一四》) 中央為收稅,于各地設鹽鐵諸官。

     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

    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稅物;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

    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置吏随事,不具縣員。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2.兵制 光武随事設兵,有“黎陽營”、“雍營”之号。

     發&hellip&hellip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

    (注:《漢官儀》曰,光武中興,以幽冀并州兵騎,克定天下。

    故于黎陽立營,以谒者監之。

    又曰,扶風都尉部在雍縣,以涼州近羌,數犯三輔,将兵衛護園陵,故俗稱雍營。

    ) (《後漢書》卷五三《窦融附窦憲傳》) 京師南北軍仍襲前漢,而略有省改。

     京師南北軍如故。

    于北軍則并胡騎、虎贲二校為五營,以北軍中候易中壘以監之;于南軍則光祿勳、省車、戶騎三将及羽林令,都尉省旅贲及衛士一丞。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北軍中候。

    本注曰&hellip&hellip中興省中壘,但置中候,以監五營,胡騎并長水、虎贲主輕車并射聲。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羽林&hellip&hellip光武中興,以所征伐士勞苦者為之。

    其後複簡五營高手,别為左右監羽林,父死子繼,與虎贲同。

    所居之署謂之寺。

     (《通典》卷二八《職官一○》) 且罷地方兵不練,專以京兵行征伐。

     建武六年(30年),是歲,初罷郡國都尉官。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建武七年(31年)三月,诏&hellip&hellip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

    (注:《漢官儀》曰&hellip&hellip軍假吏謂軍中權置吏也,今悉罷之。

    )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光武罷都試而外兵不練。

    雖疆場之間廣屯增戍,列營置塢,而國有征伐,終藉京師之兵以出。

    蓋自建武迄于漢衰,匈奴之寇,鮮卑之寇,歲歲有之,或遣将出擊,或移兵留屯,連年暴露,奔命四方,而禁旅無複鎮衛之職矣。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中葉以後,内外兵不精練,每有警報,則取辦臨時。

     至安帝永初間,募入錢谷,得為虎贲、羽林、缇騎營士,而營衛之選亦衰矣。

    桓帝延熹間,诏減羽林、虎贲不任事者半俸,則京師之兵亦單弱矣。

    外之士兵不練,而内之衛兵不精,設若盜起一方,則羽檄被于三邊。

    興發甲卒,取辦臨時,戰非素具,每出辄北&hellip&hellip永建間,方且令郡舉五人,教習戰射,又方募為陷陳,召為積射,召為義從。

    大抵創立名号,蕩無良法。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其末也,宿衛之權,委之宦寺,遂得挾制朝廷。

     至東漢以來,又舉五官郎将、羽林、虎贲以職屬,大夫、議郎、谒者、仆射以文屬。

    分屬之後,政令不行于其間。

    而又光祿大夫不在宿直,議郎不與執戟。

    惟不在宿直執戟之列,則凡為禁衛者,皆非士人之流,而郎官三省盡為諸黃門之廬耳。

    故宦官内典門戶,外與政事。

     (《通考》卷一五五《兵考七》) 靈帝時,有西園八校尉之設,天子自将之。

     中平五年(188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

     (《後漢書》卷八《靈帝紀》) 中平五年(188年),天下滋亂,望氣者以為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

    大将軍司馬許涼、假司馬伍宕說進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厭四方。

    ”進以為然,入言之于帝。

    于是乃诏進大發四方兵,講武于平樂觀下&hellip&hellip列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天子親出臨軍&hellip&hellip诏使進悉領兵屯于觀下。

    是時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hellip&hellip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将軍亦領屬焉。

     (《後漢書》卷九九《何進傳》) 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曹操下軍校尉鮑鴻中軍校尉袁紹上軍校尉蹇碩助軍校尉趙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佐軍校尉淳于瓊 陳蕃、窦武欲誅宦官,北軍不助武等而助宦官,遂又夷滅。

    何進、袁紹懲其事,故欲藉外兵以除之。

    于是内置園校,陽尊閹宦,外重州牧,實召邊将。

    閹宦雖除,而董卓之禍已成。

     (《通考》卷一五○《兵考二》) 3.刑法 光武既定天下,除王莽繁苛之刑,歸于簡易。

     光武&hellip&hellip至天下已定,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

     (《後漢書》卷一○六《循吏傳序》) 明章以降,律條漸密,曆代間有删修,亦僅救敝而已。

     和帝&hellip&hellip永元六年(94年)寵&hellip&hellip為廷尉&hellip&hellip鈎校律令條法&hellip&hellip曰:“&hellip&hellip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hellip&hellip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說各異。

    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并為三千,悉删除其餘。

    ”&hellip&hellip未及施行&hellip&hellip及寵免後遂寝。

    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

    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為決事比,以省請谳之敝。

     (《後漢書》卷七六《陳寵附子陳忠傳》) 元初四年(117年),帝(安帝)&hellip選通儒谒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雠校漢家法。

     (《後漢書》卷一○八《蔡倫傳》) 至漢末應劭,删定律令為漢儀,章目分明,稱為钜制。

     劭&hellip&hellip删定律令為漢儀。

    建安元年(196年),乃奏之曰:“&hellip&hellip逆臣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遣&hellip&hellip竊不自揆&hellip&hellip辄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闆令,決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

    蠲去複重,為之節文,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

    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删叙潤色以全本體。

    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環玮之士,文章煥炳,德義可觀。

    其二十七,臣所創造&hellip&hellip雖未足綱紀國體,宣洽時雍,庶幾觀察增闡聖聽。

    ”&hellip&hellip獻帝善之。

     (《後漢書》卷七八《應奉附應劭傳》) 其刑名,大率與前漢同,其異者如下。

     “殊死”。

    《光武紀》:建武五年,五月,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

    注:殊死謂斬刑,殊絕也。

     “亡命”。

    同上。

    建武七年,正月,诏耐罪亡命,吏以文除之。

    注:前書《音義》曰,亡命謂犯耐罪而背名逃者。

     “右趾”。

    《明帝紀》:中元二年,十二月,诏死罪入缣二十匹,左趾至髡鉗城旦舂十匹。

    注:前書《音義》曰,右趾謂刖其右足,次刖左足,次劓,次黥。

     “輸作司寇”。

    同上。

    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按前書謂之罰作,一歲刑也。

     “輸作左校”。

    《韋彪傳》:坐論輸左校。

    注:左校署名,屬将作也。

     “輸作右校”。

    屬将作。

     “輸作若盧”。

    《龐參傳》:拜左校令,坐法,輸作若盧。

    注:若盧,獄名。

     “施刑”。

    《光武紀》:建武十二年,十二月,遣骠騎大将軍杜茂,将衆部施刑屯北邊。

    注:施讀曰弛。

    前書《音義》曰,謂有赦令,去其鉗赭衣。

     “女徒雇山”。

    《光武紀》:建武三年,七月,诏女徒雇山歸家。

    注:前書《音義》曰,令甲女子犯徒,遣歸家,每月出錢雇人,于山伐木,名曰雇山。

     “女子宮”。

    《光武紀》:建武二十八年,十月,诏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其女子宮。

    注:謂幽閉也。

     4.學校 甲 京師 東漢于京師亦設太學,天子且臨幸自講,以納人于利祿之途。

     建武五年(29年)十月&hellip&hellip初起太學&hellip&hellip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紀上》) 建武五年(29年),仍修起太學&hellip&hellip中元元年(56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hellip&hellip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于前。

    冠帶缙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後漢書》卷一○九上《儒林傳序》) 初設博士十四人,後立春秋左氏谷梁博士,不久即罷。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

    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書三,歐陽、大小夏侯氏;詩三,魯、齊、韓氏;禮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嚴、顔氏。

     (《後漢書》卷三五《百官志二》) 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榖梁,會二家先師。

    不曉圖谶,故令中道而廢。

     (《後漢書》卷六六《賈達傳》) 太學生員數加增,竟至三萬餘人。

     順帝&hellip&hellip乃更修黉宇。

    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試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

     (《後漢書》卷一○九上《儒林傳序》) 本初元年(146年),梁太後诏曰:“大将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

    ”&hellip&hellip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

    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

     (《後漢書》卷一○九上《儒林傳序》) 此外又有宮邸之學,則專為皇族外戚而設。

     永平九年(66年),是歲&hellip&hellip為四姓小侯開立學校,置五經師。

    (注:袁宏《漢紀》曰&hellip&hellip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号四姓小侯,置五經師。

    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安帝&hellip&hellip元初六年(199年),太後诏征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并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

     (《後漢書》卷一○上《鄧皇後紀》) 乙 郡國學 郡國之學,亦頗稱盛。

     建武六年(30年),遷丹陽太守&hellip&hellip忠以丹陽越俗不好學&hellip&hellip乃為起學校。

     (《後漢書》卷五一《李忠傳》) 永平十年(67年)閏四月&hellip&hellip幸南陽&hellip&hellip召校官弟子。

     (《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宋均&hellip&hellip調補辰陽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校。

     (《後漢書》卷七一《宋均傳》) 寇恂&hellip&hellip拜為汝南太守&hellip&hellip恂素好學,乃修鄉校,教生徒。

     (《後漢書》卷四六《寇恂傳》) 衛飒&hellip&hellip遷桂陽太守&hellip&hellip飒下車,修序之教。

     (《後漢書》卷一○六《衛飒傳》) 任延&hellip&hellip拜武威太守&hellip&hellip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孫,皆令詣學受業。

     (《後漢書》卷一○六《任延傳》) 5.選舉 東漢選舉,制沿西漢,惟趨重考試,限制加嚴。

    士人入仕,概括别之為選舉與辟召兩途。

     東漢時,選舉辟召,皆可以入仕。

    以鄉舉裡選,循序而進者,選舉也;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者,辟召也。

     (《通考》卷三九《選舉考一二》) 其以選舉進者。

     甲 貢舉 常行科目,有賢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經諸科。

    惟孝廉歲由郡國按口率察舉,非如他科待诏而行,故得人為最盛。

     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和帝&hellip&hellip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

    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hellip&hellip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

    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

    ”帝從之。

     (《後漢書》卷六七《丁鴻傳》)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hellip&hellip诏:“&hellip&hellip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貢士入都,即拜為郎。

     凡郡國之官&hellip&hellip調屬僚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元興元年(105年)正月,引三署郎召見禁中。

    (注:漢官儀,三署謂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

    郡國舉孝廉以補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凡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四等,無員。

    ) (《後漢書》卷四和《帝紀》) 降及中葉,選政寖濫,所謂孝廉者,徒為虛名。

    有限年考試之法,以救其弊。

     漢初,诏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

    中興以後,複增敦樸、有道賢能、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

    榮路既廣,觖望難裁。

    自是竊名僞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谒繁興。

     (《後漢書》卷九一《傳論》) 順帝&hellip&hellip陽嘉元年(132年)&hellip&hellip雄又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hellip&hellip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禮稱強仕。

    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通考》:公府三公府也。

    )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牍奏,副之端門,(《通考》:太微垣左右執法所舍,即禦史府。

    )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

    ”帝從之。

    于是班下郡國。

     (《後漢書》卷九一《左雄傳》) 瓊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選,專用儒學文吏,于取士之義,猶有所遺。

    乃奏增孝悌及能從政者為四科,事竟施行。

     (《後漢書》卷九一《黃瓊傳》) 察舉官與被舉人,亦定有限制。

     明年延光四年(125年),十二月&hellip&hellip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

    (注:漢法視事滿歲,乃得舉。

    ) (《後漢書》卷六《順帝紀》) 本初元年(146年),七月&hellip&hellip诏曰:“孝廉廉吏&hellip&hellip其令秩滿百石十歲以上,有殊才異行,乃得參選。

    臧吏子孫,不得察舉。

    ” (《後漢書》卷七《桓帝紀》) 乙 太學生 博士弟子,歲滿試藝,中第補郎,同于西漢。

    其試法與員額,略有變動。

     和帝&hellip&hellip永元十四年(102年)拜司空&hellip&hellip上疏曰:“&hellip&hellip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