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漢 世 系

關燈
亦稱後漢,自光武稱帝(25年),至獻帝禅位于曹丕(200年),凡十四主,共一百九十六年。

     世祖光武皇帝,名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孫。

    以王莽代漢之十四年起兵,逾三年,即皇帝位,遷都洛陽,建元建武(三一年)、中元(二年),在位凡三十三年。

     顯宗孝明皇帝,名莊,光武第四子,嗣立,改元永平(一八年),在位凡十八年。

     肅宗孝章皇帝,名炟,明帝第五子,嗣立,改元建初(八年)、元和(三年)、章和(二年),在位凡十三年。

     孝和皇帝,名肇,章帝第四子,母梁貴人為窦皇後所谮,憂卒,窦後養帝以為己子嗣立,改元永元(一六年)、元興(一年),在位凡十七年。

     孝殇皇帝,名隆,和帝少子,嗣立,改元延平(一年),在位凡一年。

     恭宗孝安皇帝,名祐,章帝孫,父清河孝王慶。

    殇帝崩,鄧太後使鄧隲持節迎帝,旋即位,改元永初(七年)、元初(六年)、永甯(一年)、建光(一年)、延光(四年),在位凡十九年。

     少帝,名懿,章帝孫,封北鄉侯。

    安帝無嗣,閻太後與大将軍閻顯迎立之,在位七月崩。

     孝順皇帝,名保,安帝子,封濟陰王。

    少帝崩,中黃門孫程等迎立之,即位,改元永建(六年)、陽嘉(四年)、永和(六年)、漢安(二年)、建康(一年),在位凡十九年。

     孝沖皇帝,名炳,順帝子,嗣立,改元永嘉(一年),在位凡一年。

     孝質皇帝,名缵,章帝玄孫。

    沖帝崩,梁太後與兄大将軍梁冀迎立之,即位,改元本初(一年),為梁冀所鸩崩,在位凡一年。

     孝桓皇帝,名志,章帝曾孫。

    質帝崩,梁太後與兄大将軍梁冀定策禁中,迎帝入,即位,改元建和(三年)、和平(一年)、元嘉(二年)、永興(二年)、永壽(三年)、延熹(九年)、永康(一年),在位凡二十一年。

     孝靈皇帝,名宏,章帝玄孫。

    桓帝崩,無子,窦太後與父城門校尉窦武定策禁中,奉迎即位,改元建甯(四年)、熹平(六年)、光和(六年)、中平(六年),在位凡二十二年。

     廢帝,名辯,靈帝子,嗣立,改元光熹、昭甯。

    董卓廢帝為弘農王。

    在位凡六月。

     孝獻皇帝,名協,靈帝中子。

    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渤海王,徙封陳留王。

    董卓廢少帝,立帝,即位,改元初平(四年)、興平(二年)、建安(二四年)、延康(一年),遜位于魏王曹丕,丕封帝為山陽公。

    在位凡三十一年。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後漢書&bull紀傳》) 附帝系表 一 光武之統一事業 初,光武與起兵舂陵,與新市、平林合兵以擊莽。

    及劉玄稱帝,乃遣光武鎮慰河北地。

     更始元年(23年)九月&hellip&hellip更始至洛陽,乃遣光武以破虜将軍行大司馬事。

    十月,持節北度河,鎮慰州郡。

    所到部縣&hellip&hellip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複漢官名,吏人喜悅,争持牛酒迎勞。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上》) 有蔔人王郎,詐稱成帝子子輿,豪俠林素等奉以為帝。

    趙國以北皆降。

    光武乃發兵擊滅之,河北遂定。

    時以更始政亂,其勢垂敗,乃始與之攜貳。

     更始二年(24年)五月&hellip&hellip更始遣使立秀為蕭王,悉令罷兵&hellip&hellip耿弇入造床下,請間,因說曰:“&hellip&hellip百姓患苦王莽,複思劉氏,聞漢兵起,莫不歡喜&hellip&hellip今更始為天子,而諸将擅命于山東,貴戚縱橫于都内,虜掠自恣,元元叩心,更思莽朝。

    是以知其必敗也&hellip&hellip天下至重,公可自取,毋令他姓得之。

    ”蕭王乃辭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始貳于更始。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二九) 嗣複擊破諸流兵,其衆益盛,使諸将勸進,遂即皇帝位于鄗南。

     更始二年(24年)五月&hellip&hellip是時&hellip&hellip别号諸賊,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胫、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注: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号,銅馬賊帥東山荒秃、上淮況等,大彤渠帥樊重,尤來渠帥樊崇,五校賊帥高扈,檀鄉賊帥董次仲,五樓賊帥張文,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并見《東觀記》。

    )各領部曲,衆合數百萬人,所在寇掠。

    &hellip&hellip秋,光武擊銅馬于鄡&hellip&hellip至館陶,大破之。

    受降未盡,而高湖、重連從東南來,與銅馬餘衆合。

    光武複與大戰&hellip&hellip悉破降之。

    封其渠帥為列侯&hellip&hellip将降人分配諸将,衆遂數十萬,故關西号光武為銅馬帝&hellip&hellip建武元年(25年)正月&hellip&hellip光武北擊尤來、大搶、五幡&hellip&hellip大破滅之。

    &hellip&hellip于是諸将議上尊号&hellip&hellip四月&hellip&hellip諸将複固請之。

    &hellip&hellip行至鄗(河北高邑縣)&hellip&hellip六月,即皇帝位&hellip&hellip建元為建武,大赦天下&hellip&hellip七月&hellip&hellip圍朱鲔于洛陽&hellip&hellip九月,朱鲔舉城降。

    十月,車駕入洛陽&hellip&hellip遂定都焉。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紀上》) 惟時天下分裂。

    其割據稱雄者,列簡表于下。

     新末群雄割據簡表 光武統一群雄,天下複歸于一統。

     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複言軍旅。

    皇太子嘗問攻戰之事,帝曰:“昔衛靈公問陳,孔子不對,此非爾所及。

    ”每旦視朝,日側乃罷,數引公卿郎将講論經理,夜分乃寐。

     (《後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下》) 初光武長于民間,頗達情僞。

    見稼穑艱難,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

    身衣大練,色無重采&hellip&hellip勤約之風,行于上下。

    數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廣求民瘼,觀納風謠,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寬息。

     (《後漢書》卷一○六《循吏傳序》) 懲前漢之失,以吏職責之公卿,不令功臣預政事,皆以列侯就第,終獲保全。

     帝欲偃幹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擁衆京師&hellip&hellip遂罷左右将軍,複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

    (注:《東觀記》曰,上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職為過,故皆以列侯就第也。

    )&hellip&hellip帝方以吏士責三公,故功臣并不用。

    是時列侯唯高密(鄧禹)、固始(李通)、膠東(賈複)、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

     (《後漢書》卷四七《賈複傳》) 降自秦漢,世資戰力,至于翼扶王運,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缯屠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埶疑則隙生,力侔則亂起,蕭樊且猶缧绁,信越終見菹戮,不其然乎?自茲以降,迄于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hellip&hellip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關之怨,其懷道無聞,委身草莽者,亦何可勝言。

    故光武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

    觀其治平臨政,課職責咎,将所謂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者乎?若格之功臣,其傷已甚&hellip&hellip故高秩厚禮,允答元功,峻文深憲,責成吏職,建武之世。

     侯者百餘,若夫數公者,則與參國議,分均休咎,其餘并優以寬科,完其對祿,莫不終以功名,延慶于後。

     (《後漢書》卷五二《傳論》) 明章兩帝繼之,政治清明,為東漢之盛世。

     二 東漢之疆域 東漢疆域,同于前漢,亦設十三州部。

     後漢光武,以官多役煩,乃并省郡國十,縣道侯四百餘所。

    其後亦為十三州部,司隸治河南,豫治谯,兖治昌邑,徐治郯,青治臨淄涼治隴,并治晉陽,冀治鄗,幽治薊,揚治曆陽,益治雒,荊治漢壽,交治廣信&hellip&hellip東樂浪郡,西敦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門郡,西南永昌郡。

    四履之盛,亦如前漢。

     (《通典》卷一七一《州郡一》) 世祖中興,惟官多役煩,乃命并各省郡國十,縣邑道侯國四百餘所。

    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國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屬國别領比郡者六。

    又所省縣,漸複分置。

    至于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

     (《後漢書》卷三三《郡國志五》) 至獻帝時,分涼為雍,有州十四,旋複并為九州。

     興平元年(194年)六月,分涼州河西四郡為廱州。

    (注:謂金城、酒泉、敦煌、張掖。

    )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複禹貢九州。

    (注:《獻帝春秋》曰,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省司隸校尉及涼州。

    以其郡國并為雍州,省兖州,并荊州、益州。

    于是有兖、豫、青、徐、荊、揚、冀、益、雍也。

    九數雖同,而禹貢無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是時曹操自立為魏公,欲廣冀州而益其地,非複古也。

    (注:《荀彧傳》雲,操領冀州牧,彧說操宜複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

    ) (王應麟《通鑒地理通釋卷二》) 東漢疆域簡表 東漢之都城,初在洛陽。

    其季年,遷長安,旋又遷于許昌。

     光武定都洛陽,時謂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而南陽亦謂之南都。

    後董卓劫遷獻帝于長安(初平元年二月,190年),尋還洛陽。

    曹操複遷帝于許(建安元年八月,196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 三 東漢之制度 1.官制 甲 中央 東漢中央官制,多沿西京之舊,以三公部九卿治理庶政。

     太尉公一人&hellip&hellip司徒公一人&hellip&hellip(注:《漢官儀》曰,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世祖即位,因而不改。

    &hellip&hellip司空公一人。

     (《後漢書》卷三四《百官志一》) 後漢惟有太傅一人,謂之上公。

    及有太尉、司徒、司空,而無師保。

    (注:董卓盜為太師,非漢本制。

    )太尉公主天(注:部太常、衛尉、光祿勳),司徒公主人(注:部太仆、鴻胪、廷尉),司空公主地(注:部宗正、少府、司農),而分部九卿,蓋多以九卿為之。

    若天地災變,則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

     (《通典》卷二○《職官考二》) 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胪、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後漢九卿,而分屬三司。

    (注: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鴻胪三卿,并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

    ) (《通考》卷五五《職官考九》) 東漢中央官制簡表 按東漢之制,政治實權操之于尚書台,所謂三公者,備位而已。

     光武皇帝愠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

    雖置三公,事歸台閣。

    (注:台閣謂尚書也。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後漢書》卷七九《仲長統傳昌言法誡篇》) 至于尚書台組織,略舉如下。

     尚書台六曹三民曹尚書一人二吏曹尚書一人一三公曹尚書一人四二千石曹尚書一人五南主客曹尚書一人六北主客曹尚書一人副貳&hellip&hellip尚書仆射一人主官&hellip&hellip尚書令一人丞郎左右丞各一人令史二十一人(每曹三人,後增劇曹三人)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 尚書令一人,千石。

    本注曰,承秦所置。

    (注: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唐虞官也。

    )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谒者令。

    成帝用士人,複故,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衆事。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尚書仆射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衆事。

    (注:蔡質《漢儀》曰,仆射主封門,掌授廪,假錢谷。

    )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尚書六人,六百石。

    本注曰,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斷獄。

    )“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

    (注:蔡質《漢儀》曰,主常侍黃門禦史事,世祖改曰吏曹。

    )“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石事。

    (注:蔡質《漢儀》曰,掌中郎官、水火、盜賊、辭訟、罪告。

    )“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

    (注:蔡質《漢舊儀》曰,典繕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

    世祖承遵。

    後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

    凡六曹。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

    本注曰,掌錄文書期會。

    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驺伯史。

    (注:蔡質《漢儀》曰,總典台中綱紀,無所不統。

    )右丞假署印绶,及紙筆墨諸财用庫藏。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

    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

    木注曰,曹有三,主書。

    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後漢書》卷三六《百官志三》) 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尚主也。

    漢承秦置。

    武帝遊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書&hellip&hellip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罷中書宦者,置尚書五人。

    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記章奏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猶輕。

    後漢則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hellip&hellip漢初,尚書雖有曹名,不以為号。

    靈帝以侍中梁鹄為選部尚書,于是始見曹名。

    總謂尚書台,亦謂中台,大事八座連名,而有不合得建異議。

    二漢皆屬少府&hellip&hellip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谒者令。

    成帝去中書谒者令官,更以士人為尚書令。

    後漢衆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尚書令主贊奏事,總領紀綱,無所不統&hellip&hellip尚書仆射一人,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衆事&hellip&hellip獻帝建安四年,以執金吾榮邵為左仆射,衛臻為右仆射,侍者分置左右,蓋自此始&hellip&hellip光武&hellip&hellip置左右丞,佐令仆之事,台中紀綱,無所不總&hellip&hellip後漢尚書五曹&hellip&hellip或說有六曹&hellip&hellip尚書侍郎&hellip&hellip主作文書草。

    取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箋奏,選有吏能者為之&hellip&hellip令史&hellip&hellip皆選于蘭台符節,簡練有吏能者為之。

    其尚書郎初與令史皆主文簿,其職一也,郎缺以令史久次者補之。

    光武始革用孝廉,孝廉恥焉。

     (《通典》卷二二《職官四》) 中葉以後,母後臨朝,外戚執政,每假兵權以自重。

    而大将軍遂為中央最高之官,合太傅及三公,稱為五府。

     後漢光武時,吳漢以大将軍為大司馬。

    (注:後漢大将軍自為一官,其大司馬不加于其上。

    )和帝時,以窦憲為之。

    舊大将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

    憲威權振朝廷,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hellip&hellip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将軍,常在京都。

    順帝即位,又以皇後父兄弟相繼為大将軍如三公,漢末猶在三公上。

     (《通考》卷五九《職官考一三》) 獻帝朝,曹操秉政,廢三公而置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禦史大夫。

     (《後漢書》卷九《獻帝紀》) 乙 地方 東漢地方官,初亦為郡縣兩級,設置監司,制同于前漢。

     (子)州部 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刺史&hellip&hellip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

    建武十八年(42)複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

    其一州屬司隸校尉。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醜)郡國 河南尹一人&hellip&hellip中興都雒陽。

    更以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号,但減其秩。

     (《後漢書》卷三七《百官志四》)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hellip&hellip王國之相亦如之。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邊郡&hellip&hellip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寅)縣邑道 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

    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

    侯國之相,秩次亦如之&hellip&hellip丞各一人,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hellip&hellip邊縣有障塞尉&hellip&hellip掌禁備羌夷犯塞。

     (《後漢書》卷三八《百官志五》) 惟地方之權較前漢為大。

    司隸校尉外督部郡,内糾百官。

     後漢複為司隸校尉,所部河南尹、河内、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河東、弘農,凡七郡。

    治河南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