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系

關燈
匈奴&hellip&hellip怨烏孫&hellip&hellip單于自将萬騎擊烏孫,頗得老弱。

    欲還,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産凍死,還者不能什一。

    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數萬匹,牛羊甚衆。

    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産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羁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

    其後漢出三千餘騎,為三道,并入匈奴&hellip&hellip茲欲鄉和親,(注:師古曰,茲益也。

    )而邊境少事矣。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戊 匈奴之臣服 匈奴疊為漢創,勢已不振,而内部又發生變亂,分立為五單于。

     五單于互争,均為呼韓邪單于所并。

     屠耆單于自将兵東擊車犂單于,使都隆奇擊烏藉。

    烏藉、車犂皆敗西北走,與呼揭單于兵合為四萬人。

    烏藉、呼揭皆去單于号,共并力尊輔車犂單于。

    屠耆單于聞之,使左大将都尉将四萬騎分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自将四萬騎西擊車犂單于。

    車犂單于敗西北走,屠耆單于即引西南,留敦地。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呼韓邪單于遺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襲屠耆單于&hellip&hellip屠耆單于聞之,即自将&hellip&hellip擊呼韓邪單于。

    &hellip&hellip逢呼韓邪單于兵&hellip&hellip合戰,屠耆單于兵敗,自殺。

    都隆奇乃與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亡歸漢。

    車犂單于東降呼韓邪單于&hellip&hellip呼韓邪單于&hellip&hellip遂複都單于庭。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未幾,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

    呼韓邪戰敗,遂款塞入朝于漢。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騎,擊殺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為閏振單于。

    在西邊,其後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

    在東邊,其後二年,閏振單于率其衆東擊郅支單于,郅支單于與戰,殺之,并其兵,遂進攻呼韓邪。

    呼韓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單于庭。

    呼韓邪之敗也。

    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hellip&hellip呼韓邪從其計,引衆南近塞,遣子右賢王铢婁渠堂入侍。

    郅支單于亦遣子右大将駒于利受入侍。

    是歲甘露元年也(前53年)。

    明年(二年),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朝。

    三年,正月,漢遣車騎都尉韓昌迎&hellip&hellip朝天子甘泉宮。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郅支單于以為呼韓邪降漢,兵弱不能複自還,即引其衆西,欲攻定右地&hellip&hellip會康居王數為烏孫所困。

    與諸翕侯計,以為匈奴大國,烏孫素服屬之,今郅支單于困厄在外,可迎置東邊,使合兵取烏孫以立之,長無匈奴憂矣。

    即使使至堅昆,通語郅支。

    郅支素恐,又怨烏孫,聞康居計大說,遂與相結,引兵而西。

    康居亦遣貴人橐駝驢馬數千匹,迎郅支。

    郅支人衆,中寒道死,餘财三千人,到康居。

    其後,都護甘延壽與副陳湯發兵即康居誅斬郅支&hellip&hellip(元帝建昭三年,即前36年)。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hellip&hellip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

     (《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傳下》) 按自此匈奴臣服于漢,至王莽時始隔絕。

     2.西域 漢通西域,遂為中西文明溝通之導源。

    但漢初所謂西域,專指今新疆天山南北路而言。

    其後交通漸廣,凡西北之地,概稱西域矣。

     甲 西域各國之概況 西域在漢武始通時,有國三十六,其後稍分至五十餘。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

    其河有兩原,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阗。

    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羅布泊)。

    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裡,廣袤三百裡。

    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雲。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通西域之路,有南北兩道。

     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

    從“鄯善”傍南山(阿勒騰塔格山及托古茲山)北波河(車爾成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

    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

    (丁謙《〈漢書&bull西域傳〉地理考證》,凡出陽關而西,必先經鄯善,次且末,又西南至精絕,又西至扜彌,至于阗,至皮山而逾蔥嶺。

    若由莎車南行,則不經皮山而經西夜子合,皆會于嶺西之烏秅,以至罽賓烏弋。

    至由莎車西北行,則曆蒲犂無雷而抵大月氏、安息等國。

    )自“車師前王庭”随北山(天山)波河(塔裡木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

    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耆。

    (李光廷《漢西域圖考》:鄯善當漢沖,出西域者胥由于此&hellip&hellip自鄯善而北至伊吾,為今哈密地。

    自此而西,由狐胡至車師前王庭,經危須、焉耆、龜茲、姑墨、溫宿、尉頭以至疏勒。

    )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在新疆境内諸國,其種族,西北部為“塞”種,南部為“氐”、“羌”。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塞種”分散,往往為數國。

    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屬,皆故塞種也。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上&bull罽賓國》) 蒲犂及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

    西夜與胡異。

    其種類“羌”“氐”行國,(注:師古曰,言不土著也。

    )随畜逐水草往來。

     (《漢書》九六上《西域傳上&bull西夜國》) 蔥嶺以外,西南諸國,今所謂阿利安族也。

     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争分铢,貴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決正。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上&bull大宛國》) 其在新疆東北一帶諸國,多附屬于匈奴。

    匈奴并設官征其賦稅。

     西域諸國&hellip&hellip皆役屬匈奴。

    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領西域,常居焉耆、危須、尉黎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西域諸國簡表(據《漢書&bull西域傳》) 乙 漢通西域 漢欲擊匈奴,謀通西域,以斷其右臂。

    而張骞應募出使,始得交通之途。

     自周衰,戎狄錯居泾渭之北。

    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骞始開西域之迹。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張骞,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

    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

    漢方欲事滅胡(匈奴),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應募使月氏&hellip&hellip出隴西,徑匈奴。

    匈奴得之,傳詣單于&hellip&hellip留骞十餘歲&hellip&hellip骞因與其屬亡鄉月氏。

    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财,欲通不得,見骞喜。

    問欲何之,骞曰:“為漢使月氏。

    ”&hellip&hellip大宛&hellip&hellip遣骞,為發譯道,抵康居。

    康居傳緻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

    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

    骞&hellip&hellip竟不能得月氏要領,留歲餘還&hellip&hellip初骞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

     (《漢書》卷六一《張骞傳》) 及匈奴渾邪王降,漢得河西之地,而通西域之路始開。

     其後(元狩二年,前121年),票騎将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hellip&hellip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于是張骞複建招緻烏孫之計。

     骞&hellip&hellip曰:“臣居匈奴中,聞烏孫王号昆莫,昆莫父難兜靡,本與大月氏俱在祁連敦煌間,小國也。

    大月氏攻殺難兜靡,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

    子昆莫新生&hellip&hellip單于愛養之,及壯,以其父民衆與昆莫,使将兵,數有功。

    時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昆莫既健,自請單于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

    大月氏複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衆。

    因留居,兵稍強,會單于死,不肯複朝事匈奴。

    匈奴遣兵擊之,不勝&hellip&hellip今單于新困于漢,而昆莫地空。

    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

    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

    ” (《漢書》卷六一《張骞傳》) 武帝可其議,遣骞再使西域。

    西域諸國皆服屬于漢。

     天子以為然,拜骞為中郎将,将三百人&hellip&hellip牛羊以萬數,赍金币帛,直數千巨萬。

    多持節副使,(注:師古曰,為骞之副,而各令持節。

    )道可便遣之旁國。

    骞既至烏孫,緻賜谕指,未能得其決&hellip&hellip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

    烏孫發譯道送骞,與烏孫使數十人&hellip&hellip報謝。

    因令窺漢,知其廣大&hellip&hellip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漢書》卷六一《張骞傳》) 後姑師與樓蘭攻劫使臣,漢始用兵西域。

     初武帝感張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諸國。

    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

    樓蘭、姑師當道苦之,攻劫漢使王恢等&hellip&hellip于是武帝遣從票侯趙破奴,将屬國騎及郡兵數萬擊姑師。

    王恢數為樓蘭所苦,上令恢佐破奴&hellip&hellip虜樓蘭王,遂破姑師。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bull傳上鄯善國》) 漢威之遠被于西域,一由于征伐大宛,一由于和親烏孫。

     大宛國&hellip&hellip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

    (注: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号曰天馬子雲。

    )張骞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善馬。

    宛王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

    漢使妄言,宛遂攻殺漢使,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遣貳師(貳師,大宛城名,期至貳師取善馬,故以為号)将軍李廣利,将兵前後十餘萬人伐宛,連四年。

    宛人斬其王母寡首,獻馬三千匹,漢軍乃還。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上&bull大宛國》) 烏孫遠漢,未知其大小,又近匈奴,服屬日久,其大臣皆不欲徙。

    昆莫年老,國分不能專制,乃發使送骞。

    因獻馬數十匹報謝,其使見漢人衆富厚,歸其國,其國後乃益重漢。

    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又漢使烏孫。

    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烏孫于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hellip&hellip漢元封中(六年,前105年),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

     (《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bull烏孫國》) 自貳師将軍伐大宛之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

    漢使西域者益得職。

    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

    而輪台(新疆輪台縣)、渠犂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至宣帝時,遣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數國。

    及破姑師,未盡殄,分以為車師前後王,及山北六國。

    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并北道也。

    然匈奴不自安矣。

    其後日逐王畔單于将衆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

    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吉為安遠侯。

    是歲神爵三年也(前59年)。

    乃因使吉并護北道,故号曰都護。

    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僮仆都尉由此罷。

    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

    田于北胥鞬、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

    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

    都護治烏壘城(新疆焉耆縣),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裡,與渠犂田官相近,土地肥饒,于西域為中。

    故都護治焉。

    至元帝時,複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

    是時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将人衆千七百餘人降都護。

    都護分車師後王之西,為烏貪訾離地以處之。

    自宣元後,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翔實矣。

     (《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序》) 3.西羌 西羌在秦時已漸繁盛,始皇遣蒙恬逐之塞外。

     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别也。

    後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

    &hellip&hellip與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婦。

    女恥其狀,被發覆面,羌人因以為俗,遂俱亡入三河間。

    (注:即黃河、賜支河、湟河也,今青海西甯以東地。

    )諸羌&hellip&hellip共畏事之,推以為豪&hellip&hellip以射獵為事。

    爰劍教之田畜&hellip&hellip種人依之者日益衆。

    羌人謂奴為無弋,以爰劍嘗為奴隸,故因名之。

    其後世世為豪&hellip&hellip子孫分别各自為種,任随所之。

    或為氂牛種,越嶲羌是也(四川甯遠縣);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甘肅文縣至四川北境);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甘肅隴西縣);忍及弟舞獨留湟中(青海西甯縣)&hellip&hellip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起矣&hellip&hellip秦始皇時,務并六國&hellip&hellip故種人得以繁息。

    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諸戎,北卻衆狄,築長城以界之。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 至漢景帝時,又漸東徙。

    武帝用兵四方,複逐西羌,置四郡以隔羌胡之交通。

    宣帝時,諸羌結合入邊,乃遣趙充國擊平之。

     忍子研立,研豪健,故羌中号其後為研種&hellip&hellip至漢景帝時,研種留河,率種人求守隴西塞,于是徙留河等于狄道安故至臨洮氐道羌道。

    及武帝征伐四夷,又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築令居塞。

    初開河西,列置四郡(注:酒泉、武威、張掖、敦煌),通道玉門,隔絕羌胡。

    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裡。

    時先零羌,與封養牢姐種解仇結盟,與匈奴通,合兵&hellip&hellip圍枹罕(甘肅導河縣)。

    漢遣将軍李息将軍讨平之,始置護羌校尉統領焉。

    &hellip&hellip至宣帝時,諸羌又相與解仇,寇攻金城(甘肅臯蘭縣以西至青海)。

    帝遣後将軍趙充國将兵讨之。

    充國欲以屯田于臨羌(青海西甯縣),東至浩亹,務威信。

    招降罕開及劫掠者,解散虜謀,乃擊之&hellip&hellip诏罷兵,獨充國留屯田&hellip&hellip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hellip&hellip自元帝以後數十年,四夷賓伏,邊塞無事。

    至王莽末,豪滇良内侵。

     (《通考》卷三三三四《裔考一○》) 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在張掖、酒泉地。

    月氏王為匈奴冒頓所殺,餘種分散,西逾蔥嶺。

    其羸弱者,南入山阻,依諸羌居止。

    及漢将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于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hellip&hellip在張掖号曰義從胡&hellip&hellip在冉駹東北,廣漢之西。

    其種非一,或号青氏,或号白氏,或号蚺氏,此蓋中國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土地險阻,有麻田,出漆、蜜、銅、鐵、椒、蠟&hellip&hellip其俗語不與中國及羌胡同。

    各自有姓,如中國之姓。

    其衣服尚青,俗能織布,善田種,畜羊豕牛馬驢騾。

    婚姻備六禮,知書疏,多知中國語,由與中國錯居故也。

     (《通考》卷三三三四《裔考一○》) 4.朝鮮 朝鮮,昔武王封殷太師箕子于其地&hellip&hellip其後&hellip&hellip至戰國時,朝鮮準亦僭稱王。

    始全燕時,嘗略屬焉,為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及秦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

    漢興,為其遠難守,複修遼東故塞,至浿水(朝鮮大同江)為界。

    屬燕王盧绾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度浿水擊破朝鮮王準,居秦故空地上下障。

     (《通考》卷三二四四《裔考一》) 孝惠高後,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hellip&hellip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

    真番辰國(即辰韓,韓三辰,弁馬,皆在半島南方)欲上書見天子,又壅阏弗通。

    元封二年(前109年),漢使涉何谯谕右渠,終不肯奉诏。

    何去至界,臨浿水,使馭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度水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将。

    ”上為其名美,弗诘,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發兵攻襲殺何,天子募罪人擊朝鮮。

     (《漢書》卷九五《朝鮮傳》) 其秋,遺樓船将軍楊仆從齊浮勃海,兵五萬。

    左将軍荀彘出遼東&hellip&hellip右渠發兵距險,左将軍卒多率遼東士,兵先縱,敗散,多還走&hellip&hellip樓船将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

    右渠城守,窺知樓船軍少,即出擊樓船。

    樓船軍敗走&hellip&hellip左将軍數與樓船期戰,樓船欲就其約,不會。

    左将軍亦使人求間隙,降下朝鮮,不肯心附樓船。

    以故兩将不相得&hellip&hellip天子曰:“&hellip&hellip兩将圍城又乖異。

    ”以故久不決,使故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hellip&hellip遂&hellip&hellip以節召樓船将軍,入左将軍軍計事&hellip&hellip執縛樓船将軍,并其軍。

    &hellip&hellip遂&hellip&hellip已并兩軍,即急擊朝鮮。

    朝鮮相路人、相韓陶、尼谿相參、将軍王唊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獨左将軍并将戰益急,恐不能與,王又不肯降。

    ”陶、唊、路人皆亡降漢&hellip&hellip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

    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複攻吏。

    左将軍使右渠子長,降相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誅成已,故遂定朝鮮,為真番(遼甯東南境)、臨屯(朝鮮江原道地)、樂浪(平安南道及黃海道地)、玄菟(鹹境道及平安道北境)四郡。

     (《漢書》卷九五《朝鮮傳》) 濊,亦朝鮮之地,南與辰韓,北與高句麗沃沮接,東窮大海,西至樂浪。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濊君南闾等畔朝鮮,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内屬。

    帝以其地為蒼海郡,數年乃罷。

    至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四郡。

    昭帝時,并二郡入樂浪、元菟,複徙元菟居句麗。

    自單大嶺以東,沃沮、濊、貊并屬樂浪。

    後以境土廣遠,複分嶺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

     (《通考》三二四四《裔考一》) 高句麗,其先出夫餘&hellip&hellip其地在遼東之東千裡,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

    地方二千裡,多大山深谷,人随而為居,少田業。

    故其俗節于飲食,而好修宮室,言語法則與夫餘同,蓋其别種也&hellip&hellip自武帝、昭帝,賜其人以衣帻、朝服、鼓吹,常從元菟郡受之。

    後稍驕,不複詣郡,但于東界築小城受之&hellip&hellip王莽初,發句麗兵伐匈奴,其人不欲行,迫遣之,皆亡出為寇盜。

    莽令嚴尤誘高麗侯入塞斬之&hellip&hellip于是貊人寇邊愈甚。

     (《通考》卷三二五四《裔考二》) 5.南粵 南粵王趙佗,真定人也。

    秦&hellip&hellip二世時,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hellip&hellip行南海尉事。

    嚣死&hellip&hellip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hellip&hellip十一年,遣陸賈立佗為南粵王&hellip&hellip高後時,有司請禁粵關市鐵器。

    佗曰:“&hellip&hellip此必長沙王計。

    ”&hellip&hellip乃自尊号為南武帝,發兵攻長沙邊,敗數縣焉。

    高後遣将軍隆慮侯竈擊之。

    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領。

    歲餘高後崩,即罷兵。

    佗因此以兵威财物,賂遺閩粵、西瓯、駱役屬焉,東西萬餘裡,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

    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hellip&hellip乃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

    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hellip&hellip召賈(陸賈)為大中大夫&hellip&hellip賜佗書&hellip&hellip陸賈至南粵,王恐,乃頓首謝,願奉明诏,長為藩臣,奉貢職&hellip&hellip改号不敢為帝&hellip&hellip至孝景時,稱臣遣使入朝請。

    然其居國,竊如故号&hellip&hellip至武帝建元四年,佗孫胡為南粵王。

    立三年,閩粵王郢興兵南擊邊邑,粵使人上書。

    &hellip&hellip天子多南粵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将軍往讨閩粵。

    兵未隃領,閩粵王弟餘善殺郢以降,于是罷兵&hellip&hellip胡薨,嬰齊(胡太子)嗣立&hellip&hellip嬰齊薨&hellip&hellip太子興嗣立。

    其母為太後。

    太後自未為嬰齊妻時,曾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

    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前113年),漢使安國少季谕王,王太後入朝,令辯士谏大夫終軍等宣其辭,勇士魏臣等輔其決,衛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陽待使者。

    王年少,太後中國人,安國少季往複,與私通。

    國人頗知之,多不附太後。

    太後恐亂起,亦欲倚漢威,勸王及幸臣求内屬。

    即因使者上書,請比内諸侯,三歲壹朝,除邊關。

    于是天子許之&hellip&hellip王王太後,饬治行裝重資,為入朝具。

    相呂嘉&hellip&hellip數谏止王,王不聽,有畔心&hellip&hellip乃陰謀作亂&hellip&hellip呂嘉乃遂反&hellip&hellip攻殺太後王,盡殺漢使者&hellip&hellip立明王長男粵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hellip&hellip于是天子&hellip&hellip令粵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讨之。

    元鼎五年秋,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将軍,出桂陽,下湟水;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将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粵侯二人為戈船下濑将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牁江,鹹會番禺。

    &hellip&hellip樓船居前,至番禺&hellip&hellip縱火燒城。

    粵素聞伏波,莫不知其兵多少。

    伏波乃為營,遣使招降者&hellip&hellip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

    遲旦,城中皆降伏波。

    呂嘉、建德以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

    伏波又問降者,知嘉所之,遣人追&hellip&hellip得建德&hellip&hellip嘉&hellip&hellip南粵已平。

    遂以其地為儋耳(海南島南部)、珠崖(海南島北部)、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廣東徐聞縣)、交阯(越南北甯)、九真(越南清華)、日南(越南河靖)九郡。

     (《漢書》卷九五《南粵王傳》) 6.閩粵 閩粵王無諸及粵東海王搖,其先皆粵王句踐之後也,姓驺氏。

    秦并天下,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所謂番君者也,從諸侯滅秦。

    當是時項王主命,不王也,以故不佐楚。

    漢擊項籍,無諸、搖,帥粵人佐漢。

    漢五年(前202年),複立無諸為閩粵王,王閩中故地,都冶(福建閩侯縣)。

    孝惠三年(前192年),舉高帝時粵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

    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瓯(浙江永嘉縣),世号曰東瓯王。

    後數世。

    孝景三年(前154年),吳王濞反,欲從閩粵,閩粵未肯行,獨東瓯從。

    及吳破,東瓯受漢購,殺吳王丹徒,以故得不誅。

    吳王子駒亡走閩粵,怨東瓯殺其父,常勸閩粵擊東瓯。

    建元三年(前138年),閩粵發兵圍東瓯,東瓯使人告急&hellip&hellip天子遣助(嚴助)發會稽郡兵,浮海救之&hellip&hellip漢兵未至,閩粵引兵去。

    東粵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與衆處江淮之間。

     (《漢書》卷九五《閩粵王傳》) 六年(前135年),閩粵擊南粵。

    南粵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而以聞。

    上遣大行王恢出預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皆為将軍。

    兵未隃領,閩粵王郢發兵距險。

    其弟餘善與宗族謀曰:“王以擅發兵不請,故天子兵來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