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系

關燈
令民量粟以贖罪,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是貧富異刑而法不壹也。

    人情貧窮,父兄囚執,聞出财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将不顧死亡之患。

    敗亂之行,以赴财利,求救親戚,一人得生,十人以喪&hellip&hellip今議開利路以傷既成之化,臣竊痛之&hellip&hellip”時丞相魏相、禦史大夫丙吉亦以為羌虜且破,轉輸略足相給,遂不施敞議。

     (《通考》卷一七一《刑考一○上》) 4.學校 漢之學校,有京師太學與郡國學之别。

     甲 太學 漢初天下草創,安于無為。

    學校之制,未遑興舉。

     高皇帝誅項籍&hellip&hellip然尚有幹戈。

    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

    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後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至武帝時,始興太學。

    發其端者,董仲舒對策之言也。

     仲舒對曰:“&hellip&hellip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國之衆,對亡應書者,(注:師古曰,書,謂舉賢良文學之诏書也。

    )是王道往往而絕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遂疇咨海内,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

     (《漢書》卷六《武帝紀贊》) 本始二年(前72年)五月,诏曰:“&hellip&hellip孝武皇帝&hellip&hellip建太學。

    ” (《漢書》卷八《宣帝紀》) 課程凡五經,而以博士任教授。

    初設五經博士,宣帝增至十二人。

    王莽增樂經,為六經。

    經各五人,增至三十人。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

    宣帝黃龍元年(紀作甘露三年,前51年),稍增員十二人。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 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至孝宣世,複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榖梁春秋。

    至元帝世,複立京氏易(旋罷)。

    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贊》) 按王國維“漢魏博士考”,文景之世,魯齊韓三家詩,已立博士。

    大小戴實為後氏禮,尚未自名其家。

    則宣帝末所有博士,易則施、孟、梁丘,書則歐陽、大小夏侯,詩則魯、齊、韓,禮則後氏,春秋公羊榖梁,适得十二人。

    博士置弟子,初五十人,其後員數亦不增。

    弟子入選,内由太常擇補,外由郡國察舉。

     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員。

    前此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

    至是官始為置弟子員,即武帝所謂興太學也。

     (《通考》卷四○《學校考一》) 制曰:“&hellip&hellip太常議予博士弟子。

    ”&hellip&hellip(丞相公孫弘)謹與太常臧(孔臧)、博士平等議&hellip&hellip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昭帝時&hellip&hellip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

    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複,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hellip&hellip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

    今天子太學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員三千人。

    歲餘複如故。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

    (注:師古曰,常員之外,更開此路。

    )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太學宮舍建自武帝,至王莽秉政,更為弟子建舍萬區。

     蓋古者明堂辟廱,共為一所。

    蔡邕《明堂論》曰:“取其宗祀之清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圓如璧,則曰辟廱。

    異名而同事。

    ” (《通考》卷四○《學校考一》) 周文王辟廱,在長安西北四十裡,亦曰璧雍。

    如璧之圓,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hellip&hellip漢辟廱,在長安西北七裡&hellip&hellip漢明堂,在長安西南七裡。

    《漢書》曰:“武帝初即位,向儒術,以文學為本,議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諸侯。

    應劭注雲,漢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飾令大。

     (《三輔黃圖》卷五) 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

    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

     (《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上》) 乙 郡國學 武帝注意地方教育,令天下郡國立學官。

    至平帝時,更定其名稱。

     文翁&hellip&hellip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

    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

    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饬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

    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赍計吏以遺博士。

    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

    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

    為除更繇,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

    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饬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縣邑吏民,見而榮之。

    數年,争欲為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

    繇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

    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

    自文翁為之始雲。

     (《漢書》卷八九《文翁傳》) 元帝好儒&hellip&hellip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元始三年(3)夏&hellip&hellip立&hellip&hellip學官。

    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hellip&hellip鄉曰庠,聚曰序。

     (《漢書》卷一二《平帝紀》) 武為刺史&hellip&hellip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

     (《漢書》卷八六《何武傳》) 5.選舉 漢之舉官,分文學與吏道。

     今按西都公卿士大夫,或出于文學,或出于吏道,亦由上之人,并開二途以取人,未嘗自為抑揚,偏有輕重。

    故下之人,亦随其所遇以為進身之階。

     (《通考》卷三五《選舉考八》) 其以學術進者,分叙如下。

     甲 博士弟子 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hellip&hellip一歲皆辄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

    ”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辄罷之。

    而請諸能稱者&hellip&hellip以治禮掌故。

    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

    請著功令,它如律令。

    ”制曰:“可。

    ”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為員。

    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序》) 乙 明經 龔遂&hellip&hellip以明經為官。

     (《漢書》卷八九《龔遂傳》) 袁安&hellip&hellip祖父良&hellip&hellip舉明經,為太子舍人。

     (《後漢書》卷七五《袁安傳》) 召信臣&hellip&hellip以明經甲科為郎。

     (《漢書》卷八九《召信臣傳》) 按孔安國、貢禹、夏侯勝、張禹并以明經為博士,眭弘、翟方進并以明經為議郎。

    見漢書各本傳。

     孝平元始五年(公元5年),召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轺傳遣詣京師。

    至者數千人。

     (《通考》卷二八《選舉考一》) 丙 明法 漢高祖初,未遑立制。

    至十一年,乃下诏曰:“賢士大夫既與我定有天下,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榮之,以布告天下。

    其有稱明法者,禦史中執法郡守必身勸勉,遣詣丞相府,署其行義及年。

    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

    ” (《通典》卷一三《選舉一》) 鄭崇&hellip&hellip父賓,明法律為禦史。

     (《漢書》卷七七《鄭崇傳》) 薛宣&hellip&hellip以明習文法,诏補禦史中丞。

     (《漢書》卷八三《薛宣傳》) 丁 學童 漢興,蕭何草律&hellip&hellip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辄舉劾。

    ” (《漢書》卷三○《藝文志》) 其以廉能征用者,分叙如下。

     甲 征起 漢制,凡郡國之官,非傅相,其他既自署置。

    又調僚屬及部人之賢者,舉為秀才廉吏,而貢于王庭,多拜為郎,居三署,無常員,或至千人,屬光祿勳。

    故卿校牧守居閑待诏,或郡國貢送,公車征起悉在焉。

    光祿勳複于三署中。

    铨第郎中,歲舉秀才廉吏,出為他官,以補阙員。

     (《通考》卷三六《選舉考九》) 乙 賢良方正 二年(前178年)十一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二三執政&hellip&hellip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 (《漢書》卷四《文帝紀》) 始元元年(前86年)閏九月,遣故廷尉&hellip&hellip持節行郡國,舉賢良。

     (《漢書》卷七《昭帝紀》) 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令三輔太常内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 (《漢書》卷八《宣帝紀》) 地節三年(前67年)三月,诏曰:“令内郡國,舉賢良方正可親民者。

    ” (《漢書》卷八《宣帝紀》) 丙 孝廉 十二年(前168年)三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hellip&hellip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其遣谒者勞賜三老,孝者&hellip&hellip悌者,力田&hellip&hellip廉吏。

    ” (《漢書》卷四《文帝紀》) 元光元年(前134年)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漢書》卷六《武帝紀》) 先時董仲舒對策曰:“臣愚以為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賢者,歲貢各二人。

    ”&hellip&hellip後遂令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通考》卷二八《選舉考一》) 至國家需用何種人才,即令公卿郡國舉之,所謂特科者也。

     甲 茂材異等 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hellip&hellip诏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馬或奔踶而緻千裡,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絕國者。

    ” (《漢書》卷六《武帝紀》) 元康四年(前62年)正月,诏&hellip&hellip遣大中大夫&hellip&hellip循行天下&hellip&hellip舉茂材異倫之士。

     (《漢書》卷八《宣帝紀》) 建昭四年(前35年)四月&hellip&hellip臨遣谏大夫博士&hellip&hellip循行天下&hellip&hellip舉茂材特立之士。

     (《漢書》卷九《元帝紀》) 乙 孝悌力田 四年(前191年)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複其身。

     (《漢書》卷二《惠帝紀》) 元年(前187年)二月&hellip&hellip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漢書》卷三《高後紀》) 十二年(前168年)三月&hellip&hellip诏曰&hellip&hellip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

    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漢書》卷四《文帝紀》) 地節三年(前67年)十一月诏曰&hellip&hellip其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于鄉裡者各一人。

     (《漢書》卷八《宣帝紀》) 薦舉而外,兼有考試。

    其方法有二種。

     甲 對策 十五年(前165年)九月,诏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谏者,上親策之,傳納以言。

     (《漢書》卷四《文帝紀》)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诏賢良曰:“&hellip&hellip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hellip&hellip朕親覽焉。

    ”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

     (《漢書》卷六《武帝紀》) 孝武&hellip&hellip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

    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複策之。

    對畢複策之,遂以為江都相。

     (《通考》卷三三《選舉考六》) 上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漢書》卷六○《杜周附杜欽傳》) 乙射策 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

     (《漢書》卷八八《儒林傳贊》) 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

    (注:師古曰,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

    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劣。

    射之言投射也。

    ) (《漢書》卷七八《蕭望之傳》) 上書言事,亦有得官者。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其不足采者,辄報聞罷。

     (《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 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

    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辄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诏拜以為郎。

     (《史記》卷一二六《東方朔傳》) 終軍&hellip&hellip至長安,上書言事。

    武帝異其文,拜軍為谒者給事中。

     (《漢書》卷六四《下終軍傳》) 臯&hellip&hellip上書北阙,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诏。

     (《漢書》卷五一《枚乘傳》) 上(宣帝)初即位,思進賢良,多上書言便宜,辄下望之問狀。

    高者請丞相禦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或罷歸田裡。

     (《漢書》卷七八《蕭望之傳》) 四 漢之開邊 1.匈奴 甲 匈奴之強盛 始皇帝使蒙恬将十萬之衆,北擊胡,悉收河南地。

    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适戍以充之&hellip&hellip當是之時&hellip&hellip匈奴單于曰頭曼。

    頭曼不勝秦,北徙。

    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

    諸秦所徙适戍邊者皆複去,于是匈奴得寬,複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

    單于有太子名冒頓&hellip&hellip射殺單于頭曼&hellip&hellip自立為單于&hellip&hellip遂東襲擊東胡&hellip&hellip擊大破,滅東胡王&hellip&hellip既歸。

    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侵燕代&hellip&hellip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于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史記》卷一一○《匈奴傳》) 乙 匈奴之制度及風俗 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犂孤塗單于。

    匈奴謂天為撐犂,謂子為孤塗。

    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

    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

    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

    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号曰萬騎。

    其大臣皆世官。

    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蔔氏,此三姓其貴種也。

    諸左王将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朝鮮。

    右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

    而單于庭直代雲中。

    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最大國。

    左右骨都侯輔政。

    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歲正月,諸長少會單于庭祠。

    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秋,馬肥,大會林,課校人畜計。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

    獄久者不滿十日。

    一國之囚,不過數人。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随草畜牧而轉移。

    其畜之所,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騾、、、、,逐水草遷徙。

    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hellip&hellip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兔肉食。

    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其俗寬則随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hellip&hellip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

    其坐,長左而北向,日上戊己。

    其送死,有棺椁金銀衣裳,而無封樹喪服,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十百人。

    舉事常随月,盛壯以攻戰,月虧則退兵。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巵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

    得人以為奴婢。

    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

    善為誘兵以包敵。

    故其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瓦解雲散矣。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丙 漢初之匈奴 漢初定,徙韓王信于代,都馬邑。

    匈奴大攻圍馬邑,韓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

    高帝自将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于是冒頓陽敗走,誘漢兵。

    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于是漢悉兵&hellip&hellip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

    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高帝于白登(白登,山名,在山西大同縣東)七日&hellip&hellip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阏氏。

    阏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

    今得漢地,單于終非能居之”&hellip&hellip冒頓與韓信将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阏氏之言。

    乃開圍一角,于是高皇帝&hellip&hellip從解角直出&hellip&hellip冒頓遂引兵去。

    漢亦引兵罷(七年,即前200年)。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漢自此用羁縻之策,專趨重于和親。

     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于阏氏。

    歲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數,約為兄弟以和親。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孝惠高後時,冒頓寖驕&hellip&hellip令大谒者張澤報書&hellip&hellip冒頓&hellip&hellip複使使來謝。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孝文即位(前179年),複修和親。

    其三年夏,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

    于是文帝&hellip&hellip遣丞相灌嬰&hellip&hellip擊右賢王。

    右賢王走出塞&hellip&hellip其明年(四年),單于遺漢書&hellip&hellip至漢。

    議擊與和親孰便。

    公卿皆曰&hellip&hellip和親甚便。

    漢許之&hellip&hellip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hellip&hellip至彭陽&hellip&hellip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将軍,發車千乘十萬騎,軍長安旁,以備胡寇。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景帝立&hellip&hellip複與兇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單于,遺翁主,如故約。

    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丁 武帝之征伐 武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hellip&hellip漢使馬邑人聶翁壹,閑闌出物,與匈奴交易。

    陽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

    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财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

    漢伏兵三十餘萬&hellip&hellip單于既入漢塞&hellip&hellip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

    &hellip&hellip時雁門尉史&hellip&hellip知漢謀&hellip&hellip具告單于。

    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

    ”乃引兵還&hellip&hellip自是後,匈奴絕和親。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自此釁隙既開,戰事遂起。

    漢兵屢出塞,于是漠南無王庭。

     衛青複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

    于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複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而為固。

    漢亦棄上谷之鬥辟縣,造陽地,以予胡。

    是歲元朔二年也(前127年)。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其後&hellip&hellip軍臣單于死,冒頓子為老上單于,老上子為軍臣單于。

    其弟左谷蠡王伊穉斜,自立為單于&hellip&hellip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數寇盜邊。

    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掠吏民甚衆&hellip&hellip漢複遣大将軍衛青,将六将軍、十餘萬騎,仍再出定襄數百裡,擊匈奴&hellip&hellip漢使票騎将軍去病将萬騎,出隴西,過焉耆山千餘裡&hellip&hellip得休屠王祭天金人&hellip&hellip單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

    昆邪王、休屠王恐,謀降漢&hellip&hellip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将其衆降漢&hellip&hellip漢已得昆邪,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

    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實之。

    西減北地以西戍卒半&hellip&hellip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數萬騎&hellip&hellip漢&hellip&hellip令大将軍青、票騎将軍去病、中分軍、大将軍出定襄(内蒙和林格爾縣),票騎将軍出代(山西代縣),鹹約絕幕擊匈奴。

    單于聞之,遠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與漢大将軍接戰&hellip&hellip漢兵&hellip&hellip圍單于。

    單于&hellip&hellip遂獨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hellip&hellip票騎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臨翰海而還。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是時,漢&hellip&hellip西置酒泉郡,以隔絕胡與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又北益廣田,至眩雷為塞,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 漢與西域烏孫結好,以拊匈奴之背。

    匈奴銜之,發兵往攻,烏孫求解于漢。

    宣帝遣兵往救,與烏孫東西夾擊,匈奴始潰逃。

     宣帝即位,烏孫昆彌複上書,言連為匈奴所侵削,昆彌願發國半精兵人馬五萬匹,盡力擊匈奴。

    &hellip&hellip本始二年(前72年),漢大發關東輕銳士,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遣禦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将軍,四萬餘騎出西河度遼将軍範明友三萬餘騎出張掖前将軍韓增三萬餘騎出雲中後将軍趙充國為蒲類将軍,三萬餘騎出酒泉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将軍,三萬餘騎出五原,凡五将軍、兵十餘萬騎出塞&hellip&hellip及校尉常惠,使護發兵烏孫、西域。

    昆彌自将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hellip&hellip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産遠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hellip&hellip校尉常惠與烏孫兵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犂汗、都尉千長将以下三萬九千餘級,虜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餘萬&hellip&hellip然匈奴民衆死傷而去者,及産畜遠移、死亡不可勝數。

    于是匈奴遂衰耗。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