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系

關燈
自劉邦稱皇帝(前202年),至孺子嬰禅位于王莽(8),凡十四主,共二百十年。

     太祖高皇帝,姓劉,名邦,字季,沛豐邑中陽裡人。

    秦二世元年起兵為沛公;入關滅秦,為漢王;五年滅項羽,即皇帝位。

    在位凡八年。

     孝惠皇帝,名盈,高祖子,嗣立。

    在位凡七年。

     高後,姓呂,名雉,高祖後。

    惠帝崩,後取後宮子以為帝子立之,後臨朝稱制。

    在位凡八年。

     太宗孝文皇帝,名恒,高祖中子。

    初封代王,諸呂誅,太尉周勃等迎立為皇帝。

    在位凡二十三年。

     孝景皇帝,名啟,文帝太子,嗣立。

    在位凡十六年。

     世宗孝武皇帝,名徹,景帝中子。

    初為膠東王,嗣立。

    始建年号,建元(六年)、元光(六年)、元朔(六年)、元狩(六年)、元鼎(六年)、元封(六年)、太初(四年)、天漢(四年)、太始(四年)、征和(四年)、後元(二年),在位凡五十四年。

     孝昭皇帝,名弗陵,武帝少子。

    嗣立。

    改元始元(六年)、元鳳(六年)、元平(一年),在位凡十三年。

     昌邑王,名賀,武帝孫。

    昭帝無嗣,大将軍霍光等迎立之。

    以無道,複為光所廢。

    在位凡二十七日。

     中宗孝宣皇帝,名詢,武帝曾孫,戾太子孫,史皇孫子也。

    霍光廢昌邑王,迎立為帝。

    改元本始(四年)、地節(四年)、元康(四年)、神爵(四年)、五鳳(四年)、甘露(四年)、黃龍(一年),在位凡二十五年。

     高宗孝元皇帝,名奭,宣帝太子。

    嗣立。

    改元初元(五年)、永光(五年)、建昭(五年)、竟甯(一年),在位凡十六年。

     孝成皇帝,名骜,元帝太子。

    嗣立。

    改元建始(四年)、河平(四年)、陽朔(四年)、鴻嘉(四年)、永始(四年)、元延(四年)、綏和(二年),在位凡二十六年。

     孝哀皇帝,名欣,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康子。

    成帝無子,立為太子。

    嗣立。

    改元建平(四年)、元壽(二年),在位凡六年。

     孝平皇帝,名衎,元帝庶孫,中山孝王興子。

    哀帝崩,無子,太皇太後遣使迎立之,改元元始(五年)。

    為王莽所弑。

    在位凡五年。

     孺子嬰,宣帝元孫。

    平帝無子,王莽立之為帝,而莽自為攝皇帝,後為王莽所廢。

    在位凡三年。

     (以上據《通考&bull帝系考》及《漢書》紀傳) 附帝系表 一 漢之統一 1.削平群雄 漢高祖以一小吏起義師,卒能滅項羽而并天下,觀其措置,要點有二,茲列舉之如下。

     甲 善于用人 漢高祖豁達大度,善以利祿誘人,崛起草澤之徒,皆為之效死力。

     高祖為人&hellip&hellip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hellip&hellip高祖常繇鹹陽,縱觀。

    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平曰:“&hellip&hellip項王不能信人。

    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hellip&hellip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

    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 (《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 五年五月&hellip&hellip高祖置酒雒陽南宮&hellip&hellip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妬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 (《史記》卷八《漢高祖紀》) 故佐漢高定天下,所謂開國元勳者,除張良外,大都出身于寒賤。

     蕭何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 曹參沛人也。

    秦時為沛獄掾。

    而箫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高祖為沛公而初起也,參以中涓從。

     (《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 韓信淮陰人也。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 張良其先韓人也。

    大父開地,相韓昭侯&hellip&hellip秦滅韓,良年少&hellip&hellip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hellip&hellip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hellip&hellip為任俠。

    項伯嘗殺人,從良匿。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陳平陽武戶牖鄉人也。

    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

    伯常耕田,縱平使遊學&hellip&hellip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産曰:“&hellip&hellip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hellip&hellip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hellip&hellip富人有張負&hellip&hellip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

    ”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奈何予女乎?” (《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 周勃沛人也&hellip&hellip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箫,給喪事&hellip&hellip高祖之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胡陵。

     (《史記》卷五七《绛侯世家》)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隐。

    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

     (《史記》卷九五《樊哙傳》) 彭越昌邑人也,字仲。

    常漁钜野澤中,為群盜。

    陳勝、項梁之起,少年或謂越曰:“諸豪傑相立畔秦,仲可以來亦效之。

    ”彭越曰:“兩龍方鬥,且待之。

    ”居歲餘,澤間少年相聚百餘人,往從彭越曰:“請仲為長。

    ” (《史記》卷九○《彭越傳》) 黥布六人也,姓英氏。

    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

    ”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

    幾是乎?”人有聞者,共俳笑之。

    布已論輸麗山,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

    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史記》卷九一《黥布傳》) 乙 定都關中 漢高祖以關中為根據地,進退裕如。

    項羽西向以争,辄有後顧之憂。

    劉項得失,即判于此。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

    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辄補缺。

     (《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衆,逃身遁者數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hellip&hellip而數萬衆,會上之乏絕者數矣。

    夫漢與楚相守荥陽數年,軍無見糧。

    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 漢王收諸侯,還守成臯、荥陽。

    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

    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梁入敵國八九百裡,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裡之外。

     (《史記》卷九一《黥布傳》) 彭越常往來為漢遊兵,擊楚,絕其後糧于梁地&hellip&hellip項王與漢王相距荥陽,彭越攻下睢陽、外黃十七城。

    項王聞之&hellip&hellip自東收彭越所下城邑,皆複為楚。

    越将其兵北走谷城&hellip&hellip項王之南走陽夏,彭越複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

     (《史記》卷九○《彭越傳》) 2.恢複封建 方漢高祖與項羽相持,遣将四出略地,即以所得之地封之。

    茲據《史記&bull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參以紀傳,表漢初異姓諸王于下。

     漢初異姓諸王簡表 其追随佐命之功臣,亦裂土而封侯,所謂“漢興序二等”,即王與侯也。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前209年)&hellip&hellip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

    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漢書》卷一六《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序》) 後因諸異姓王擁兵據地,不免為劉氏患。

    因先發制人,次第撲滅之。

    又懲于秦世孤立之敗,分封同姓子弟。

    且刑馬為盟,非劉不王。

    于是關以東,藩封錯列,為王室夾輔,而漢朝僅治有關西各地。

    至長沙僻在三湘,用為華彜緩沖,幸免削除,為當時異姓王中之碩果焉。

     漢興序二等。

    (注:集解,韋昭曰,大者王,小者侯也。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餘人。

     (《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 漢興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餘邑。

    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自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轉,度河、濟,漸于海,為“齊”、“趙”;谷泗以往,奄有龜蒙,為“梁”、“楚”;東帶江湖,薄會稽,為“荊”、“吳”;北界淮瀕,略廬衡,為“淮南”;波漢之陽,亘九嶷,為“長沙”。

    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

    天子自有三河、東郡、颍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内史,凡十五郡。

    公主列侯,頗邑其中。

    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

     (《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序》) 漢興,設爵二等,曰王,曰侯。

    皇子而封為王者,其實古諸侯也,故謂之“諸侯王”。

    王子封為侯者,謂之“諸侯”。

    群臣異姓以功封者,謂之“徹侯”,大者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以為差降&hellip&hellip而諸王國,皆連城數十,逾于古制。

    其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有賜特進者,其位在三公下。

    其次列侯有功德,天子命為諸侯者,謂之“朝侯”,其位次九卿下&hellip&hellip其稱“侍祠侯”者,但侍祠而無朝位。

    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亦随時見會,謂之“猥諸侯”。

     (《通典》卷三一《職官一三》) 諸王國設置屬官,制同中央,除丞相為朝廷所置外,其餘均歸自辟。

    既據有土地,私循其民,複得任官,樹植羽翼,宗室特殊之勢力,得以造成。

     諸侯王&hellip&hellip掌治其國。

    有太傅輔王,内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衆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凡諸侯王&hellip&hellip掌治其國&hellip&hellip凡諸侯王官,其傅為太傅,相為丞相。

    又有禦史大夫諸卿,皆秩二千石。

    百官皆如漢朝。

    漢朝惟為置丞相,其禦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通典》卷三一《職官一三》) 至呂後臨朝,為削弱宗室,任意誅遷,分王諸呂,隐以自衛。

    高祖所定“非劉氏不王”之制,業已打破。

     呂後為皇太後&hellip&hellip召趙王(如意)&hellip&hellip使人持鸩飲之&hellip&hellip太後臨朝稱制,複殺高祖子趙幽王友、共王恢及燕靈王建。

    遂立周呂侯子台為呂王,台弟産為梁王,建城侯釋之子祿為趙王,台子通為燕王。

     (《漢書》卷九七上《外戚傳上》) 呂後稱制凡八年。

    甫病卒,而袒劉之軍即起。

     八年七月&hellip&hellip朱虛侯劉章,有氣力。

    東牟侯興居,其弟也,皆齊哀王弟,居長安。

    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發。

    朱虛侯婦呂祿女,陰知其謀,恐見誅,乃陰令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誅諸呂而立。

    朱虛侯欲從中與大臣為應。

    齊王&hellip&hellip遂發兵東,詐奪琅邪王兵,并将之而西&hellip&hellip乃遺諸侯王書曰:“&hellip&hellip孝惠崩,高後用事&hellip&hellip又比殺三趙王,滅梁、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hellip&hellip今高後崩&hellip&hellip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

    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

    ”漢聞之,相國呂産等乃遣颍陰侯灌嬰将兵擊之。

    漢嬰至荥陽,乃謀曰:“諸呂權兵關中,欲危劉氏而自立。

    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

    ”乃留屯荥陽。

    使使谕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變,共誅之。

    齊王聞之,乃還兵西界待約。

     (《史記》卷九《呂太後紀》)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

    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與呂祿善。

    绛侯乃與丞相陳平謀,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說呂祿&hellip&hellip八月&hellip&hellip太尉欲入北軍,不得入。

    襄平侯通尚符節,乃令持節矯内太尉北軍。

    太尉複令郦寄與典客劉揭,先說呂祿曰:“帝使太尉守北軍,欲足下之國。

    急歸将印辭去,不然禍且起。

    ”呂祿以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屬典客,而以兵授太尉&hellip&hellip太尉遂将北軍。

    然尚有南軍&hellip&hellip呂産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

    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hellip&hellip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訟言誅之。

    乃遣朱虛侯謂曰:“急入宮衛帝。

    ”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

    遂見産&hellip&hellip擊産&hellip&hellip殺之郎中府吏廁中&hellip&hellip太尉&hellip&hellip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史記》卷九《呂太後紀》) 諸呂既除,朝臣密議迎立代王,是為文帝。

    漢臣之強,于此可見。

    後來霍光廢昌邑,王莽移漢祚,不足怪也。

     八年八月&hellip&hellip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呂後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強呂氏。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

    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适子為齊王。

    推本言之,高帝适長孫可立也。

    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

    今齊王母家驷鈞。

    驷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複為呂氏。

    ”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

    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

    太後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

    ”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史記》卷九《呂太後紀》) 漢初分封同姓,轄地甚廣。

    其時承喪亂之後,戶口稀少。

    乃承平數世,物力增加。

    而諸藩之勢,亦日臻強大,專恣自為,蔑視中央,尾大不掉,形同割據之局。

     高祖創業,日不暇給。

    孝惠享國又淺,高後女主攝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

    成太宗之業者,亦賴之于諸侯也。

    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緻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序》)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

    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

     (《漢書》卷一六《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序》) 此時,不但朝廷患諸王之逼,即學者亦憂臃腫之患。

    賈誼進削地分封之策,意在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特文帝為安靜無為之主,拘牽顧忌,不敢昌然行之也。

     是時&hellip&hellip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拟,地過古制&hellip&hellip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

    其大略曰:“&hellip&hellip欲天下之治安,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内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hellip&hellip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幹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

    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衆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

    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衆,天子亡所利焉。

    ”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 景帝時,七國益驕縱,晁錯再建削藩之議,尤激切。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

    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

    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

    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 景帝用錯計,實行削地,七國結合以反漢。

     三年冬(前154年),楚王來朝。

    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後服,私奸服舍,請誅之。

    诏赦,削東海郡。

    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

    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恐削地無已,因欲發謀舉事。

    念諸侯無足與計者,聞膠西王勇好兵,諸侯皆畏憚之。

    于是乃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hellip&hellip王曰:“善。

    ”&hellip&hellip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皆許諾。

    諸侯既新削罰,震恐,多怨錯。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hellip&hellip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皆反,發兵西。

    齊王後悔,背約城守。

     (《漢書》卷三五《吳王濞傳》) 三年正月&hellip&hellip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

    大赦天下,遣太尉亞夫(周亞夫)、大将軍窦嬰,将兵擊之。

    斬禦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

    二月&hellip&hellip諸将破七國,斬首十餘萬級。

    追斬吳王濞于丹徒。

    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

     (《漢書》卷五《景帝紀》) 及七國平定,乃将任用官吏權收歸中央,不令諸侯王複治其國。

     景帝中五年(前145年),令諸侯王不得複治國,天子為置吏。

    改丞相曰相,省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武帝改漢内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勳。

    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綏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卿表上》) 然諸國治權雖減少,擁地仍廣。

    武帝用主父偃議,下推恩之令,避削地之名,行弱藩之政。

    更假酎金以除之,封建之勢始殺。

     古者諸侯,地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适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

    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

    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

     (《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 武&hellip&hellip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序》) 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注:集解,如淳曰,《漢儀注》,王子為侯,侯歲戶口酎黃金于漢廟,皇帝臨受獻金以助祭。

    大祀日飲酎。

    飲酎受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

    ) (《史記》卷三○《平準書》) 八月飲酎。

    (注:丁孚《漢儀》曰,酎金律,文帝所加。

    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令諸侯助祭貢金。

    漢律金布令曰,皇帝齋宿,親帥群臣承祠宗廟。

    群臣宜分奉請諸侯、列侯各以民口數率,千口奉金四兩,奇不滿千口至五百口,亦四兩。

    皆會酎,少府受。

    又大鴻胪食邑九真、交阯、日南者,用犀角,長九寸以上,若瑇瑁甲一;郁林用象牙,長三尺以上,若翡翠各二十,準以當金。

    ) (《後漢》書卷一四《禮儀志上》) 武帝削弱宗室,分封已有名無實。

    而郡守專政一方,乃設十三部州刺史以察之,漢室至此,實際始歸統一。

     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條察州。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漢高初封同姓王國有九,而宗室與功臣封侯者,百四十有三。

    自後分封遷除,迨于末年,王國有二十,侯國有二百四十一矣。

    茲表同姓諸王分合徙除于下。

     同姓諸王簡表 二 漢之疆域 漢初得秦故地,而河南複陷于匈奴,兩越亦據土自王。

    至武帝對外用兵,疆域始大拓。

     本秦京師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漢興以其郡太大,稍複開置,又立諸侯王國。

    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

    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邑有蠻夷曰道),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

     (《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

    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

    凡十三部,置刺史。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hellip&hellip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漢書》卷六《武帝紀》) 漢疆域簡表 三 漢之制度 1.官制 漢之官制,大率沿秦之舊。

    文景後,始間有增置及更改者。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職。

    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随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漢官以所食俸之多寡,明其秩之尊卑,故稱官恒曰若幹石。

     師古曰:漢制三公,号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其稱“中(中言滿也),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

    “二千石”者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者百斛。

    “千石”者九十斛。

    “比千石”者八十斛。

    “六百石”者七十斛。

    “比六百石”者六十斛。

    “四百石”者五十斛。

    “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

    “三百石”者四十斛。

    “比三百石”者二十七斛。

    “二百石”者三十斛。

    “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

    “一百石”者十六斛。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注》) 甲 中央 漢中央官制簡表 漢制三公九卿,皆有所職,分理庶政,非天子之私人。

    故遇大事,有所诏命,必下廷臣議之。

    參加廷議者,為丞相、禦史大夫、列侯、二千石、傅士等官,往往于帝前争議之。

     高後欲立諸呂為王,問陵&hellip&hellip陵讓平勃&hellip&hellip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注:師古曰,廷争謂當朝廷而谏争。

    )全社稷,安劉氏後,君亦不如臣。

    ”陵無以應之。

     (《漢書》卷四○《王陵傳》) 昌為人強力,敢直言&hellip&hellip高帝&hellip&hellip欲廢太子&hellip&hellip而周昌“廷争”之強。

    上問其說。

    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 (《史記》卷九六《周昌傳》) 勝獨曰:“武帝&hellip&hellip亡德澤于民,不宜為立廟樂。

    ”公卿共難勝曰:“此诏也。

    ”勝曰:“诏書不可用也。

    ” (《漢書》卷七五《夏侯勝傳》) 至于丞相,為天子副貳,其位極尊,權亦極重。

     文帝&hellip&hellip時,嘉入朝,而通(鄧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禮。

    嘉奏事畢,因言曰:“陛下幸愛群臣,則富貴之。

    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

    ”上曰:“君勿言。

    吾私之。

    ”罷朝,坐府中。

    嘉為檄召通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

    通恐,入言上。

    上曰:“汝第往。

    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詣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

    嘉坐自如,弗為禮。

    責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

    史今行斬之。

    ”通頓首,首盡出血不解。

    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此吾弄臣,君釋之。

    ”鄧通既至,為上泣曰:“丞相幾殺臣。

    ” (《漢書》卷四二《申屠嘉傳》) 丞相遣史分刺州。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故事。

    丞相病。

    明日,禦史大夫辄問病。

    朝奏事會庭中,差居丞相後,丞相謝,大夫少進揖。

    今丞相數病,望之不問病,會庭中,與丞相鈞禮。

     (《漢書》卷七八《蕭望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