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系
關燈
小
中
大
舍人。
《秦始皇紀》:李斯為舍人。
注:集解,文穎曰,主廄内小吏官名。
佐弋。
《秦始皇紀》:九年,佐弋竭。
注:集解,骃案,《漢書&bull百官表》曰,秦時少府有佐弋。
中大夫令。
《秦始皇紀》:九年,中大夫令齊。
卿。
《秦始皇紀》:二十八年,丞相王绾、卿李斯。
近官三郎。
《秦二世紀》:元年,近官三郎無得立者。
注:索隐,近,近侍之臣。
三郎,謂中郎、外郎、散郎也。
谒者。
《秦二世紀》:元年,谒者使東方來。
注:集解,骃案,《漢書&bull百官表》曰,谒者,秦官,掌賓贊受事。
師。
《商君傳》:刑其傅,黥其師。
傳。
見上。
長史。
《李斯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
符玺令。
《李斯傳》: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玺令事。
裨将軍。
《蒙恬傳》:蒙武為秦裨将軍。
中東府令。
《蒙恬傳》:趙高為中車府令。
都尉。
《王翦傳》:殺七都尉。
諸郎中。
《刺客列傳&bull荊轲》: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注:索隐,諸郎中,若今宿衛之官。
侍醫。
《刺客列傳&bull荊轲》: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也。
陛楯郎。
《滑稽列傳&bull優旃》: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
此外,内侍官又有加官之制。
侍中左右曹諸史,散騎、中常侍,皆加官。
所加或列侯、将軍、卿、大夫、将、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
亡員,多至數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并乘輿車。
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
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将大夫,皆秦制。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乙 地方 秦為郡縣兩級,守令各有佐貳,分掌軍民事。
更設監禦史以監郡,其相制同于中央。
二十六年&hellip&hellip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監。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秦地方官制簡表 縣以下置有鄉官,其組織如下: 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
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啬夫、遊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縣大率方百裡,其民稠則減,稀則曠。
鄉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丙 武功爵 秦爵分為二十級。
爵(一)級,曰公士(注:師古曰,言有爵命,異于士卒,故稱公士焉)。
(二)上造(造,成也。
言有成命于上也)。
(三)簪袅(以組帶馬曰袅。
簪袅者,言飾此馬也)。
(四)不更(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五)大夫(列位從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八)公乘(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
(九)五大夫(大夫之尊也)。
(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庶長,言為衆列之長也)。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十七)驷車庶長(言驷馬之車而為衆長也)。
(十八)大庶長(又更尊焉)。
(十九)關内侯(言有侯号而居京畿,無國邑)。
(二十)徹侯(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
皆秦制,以賞功勞。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4.統一文字及度量衡 二十六年(前221)&hellip&hellip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更尅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秦對于後世文明最大之貢獻,厥為文字。
古文盡廢,而各種之書體,遂随時代進步而便利矣。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
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
田疇異畮,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用之簡策),二曰小篆(用之簡策),三曰刻符(用之符傳),四曰蟲書(用之幡信),五曰摹印(用之印玺),六曰署書(用之封檢題字),七曰殳書(用之銘一切兵器),八曰隸書(施之文報)。
(許慎《說文序》) 5.定黃金及錢二等币 秦并天下,币為二等。
黃金以溢,為名上币。
(注:孟康曰,十兩為溢也。
)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币,然各随時,而輕重無常。
(《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 二 秦之開邊 始皇既并天下,北擊匈奴,西逐西戎,南奠閩越,于是中國疆域,開拓益廣矣。
1.取西戎地 秦之先世,已征服西戎,稱霸西方。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
西戎殺秦仲。
秦仲&hellip&hellip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于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hellip&hellip襄公七年春(前771年)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适。
數欺諸侯,諸侯叛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郦山下。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hellip&hellip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hellip&hellip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于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
岐以東獻之周。
(《史記》卷五《秦紀》) 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
至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郦戎,伊洛間有楊拒、泉臯之戎,颍洛以西有蠻氏之戎,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
後晉滅郦戎。
是時伊洛戎強,東侵曹魯。
襄王時,秦晉自瓜州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允姓之戎遷于渭汭
《秦始皇紀》:李斯為舍人。
注:集解,文穎曰,主廄内小吏官名。
佐弋。
《秦始皇紀》:九年,佐弋竭。
注:集解,骃案,《漢書&bull百官表》曰,秦時少府有佐弋。
中大夫令。
《秦始皇紀》:九年,中大夫令齊。
卿。
《秦始皇紀》:二十八年,丞相王绾、卿李斯。
近官三郎。
《秦二世紀》:元年,近官三郎無得立者。
注:索隐,近,近侍之臣。
三郎,謂中郎、外郎、散郎也。
谒者。
《秦二世紀》:元年,谒者使東方來。
注:集解,骃案,《漢書&bull百官表》曰,谒者,秦官,掌賓贊受事。
師。
《商君傳》:刑其傅,黥其師。
傳。
見上。
長史。
《李斯傳》:秦王乃拜斯為長史。
符玺令。
《李斯傳》: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玺令事。
裨将軍。
《蒙恬傳》:蒙武為秦裨将軍。
中東府令。
《蒙恬傳》:趙高為中車府令。
都尉。
《王翦傳》:殺七都尉。
諸郎中。
《刺客列傳&bull荊轲》: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注:索隐,諸郎中,若今宿衛之官。
侍醫。
《刺客列傳&bull荊轲》: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也。
陛楯郎。
《滑稽列傳&bull優旃》:優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
此外,内侍官又有加官之制。
侍中左右曹諸史,散騎、中常侍,皆加官。
所加或列侯、将軍、卿、大夫、将、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
亡員,多至數十人。
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并乘輿車。
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
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将大夫,皆秦制。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乙 地方 秦為郡縣兩級,守令各有佐貳,分掌軍民事。
更設監禦史以監郡,其相制同于中央。
二十六年&hellip&hellip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郡置守、尉、監。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秦地方官制簡表 縣以下置有鄉官,其組織如下: 大率十裡一亭,亭有長。
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啬夫、遊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縣大率方百裡,其民稠則減,稀則曠。
鄉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丙 武功爵 秦爵分為二十級。
爵(一)級,曰公士(注:師古曰,言有爵命,異于士卒,故稱公士焉)。
(二)上造(造,成也。
言有成命于上也)。
(三)簪袅(以組帶馬曰袅。
簪袅者,言飾此馬也)。
(四)不更(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五)大夫(列位從大夫)。
(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八)公乘(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
(九)五大夫(大夫之尊也)。
(十)左庶長。
(十一)右庶長(庶長,言為衆列之長也)。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
(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十七)驷車庶長(言驷馬之車而為衆長也)。
(十八)大庶長(又更尊焉)。
(十九)關内侯(言有侯号而居京畿,無國邑)。
(二十)徹侯(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
皆秦制,以賞功勞。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4.統一文字及度量衡 二十六年(前221)&hellip&hellip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史記》卷六《秦始皇紀》) 更尅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 秦對于後世文明最大之貢獻,厥為文字。
古文盡廢,而各種之書體,遂随時代進步而便利矣。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
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
田疇異畮,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用之簡策),二曰小篆(用之簡策),三曰刻符(用之符傳),四曰蟲書(用之幡信),五曰摹印(用之印玺),六曰署書(用之封檢題字),七曰殳書(用之銘一切兵器),八曰隸書(施之文報)。
(許慎《說文序》) 5.定黃金及錢二等币 秦并天下,币為二等。
黃金以溢,為名上币。
(注:孟康曰,十兩為溢也。
)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币,然各随時,而輕重無常。
(《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 二 秦之開邊 始皇既并天下,北擊匈奴,西逐西戎,南奠閩越,于是中國疆域,開拓益廣矣。
1.取西戎地 秦之先世,已征服西戎,稱霸西方。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
西戎殺秦仲。
秦仲&hellip&hellip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于是複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
&hellip&hellip襄公七年春(前771年)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适。
數欺諸侯,諸侯叛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郦山下。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hellip&hellip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hellip&hellip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于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
岐以東獻之周。
(《史記》卷五《秦紀》) 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
至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郦戎,伊洛間有楊拒、泉臯之戎,颍洛以西有蠻氏之戎,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
後晉滅郦戎。
是時伊洛戎強,東侵曹魯。
襄王時,秦晉自瓜州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允姓之戎遷于渭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