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史書體裁和曆史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臯,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曆數則唐都、洛下闳,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骞、蘇武,将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
”這段議論,将武帝時的大量史實加以概括,講出當時客觀形勢對人材的大量需要和群材競出的局面,是很精采的。
《後漢書》的《黨锢列傳》和《宦者列傳》也各有長段的序。
前者表彰東漢士人崇尚氣節、譏貶權貴的風氣,後者指斥宦官為害之烈。
将這兩段議論放在一起來讀,我們對于東漢晚期的政治特點就能有更多的了解。
《後漢書》的《班超傳》、《陳蕃傳》,《三國志》的《武帝紀》、《諸葛亮傳》,《舊唐書》的《郭子儀傳》等,也都是相當出色的篇章。
《三國志·武帝紀》,既是三國時期大事的綱,又生動地寫出曹操政治家、軍事家的本色。
《資治通鑒》是有高度文學成就的著作。
其中記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劉裕伐南燕、韋孝寬守玉壁、李愬雪夜入蔡州等,都是長期傳誦的名篇。
《通鑒》寫赤壁之戰,以六分之五的文字放在寫戰争決策上。
首先,寫面臨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的嚴重局勢,魯肅向孫權陳述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然後,寫諸葛亮會見孫權,先以“激将法”試探其意向所在,繼而述說劉備雖然新敗,還有一定的戰鬥力,曹操兵力雖衆,卻存在遠來疲憊、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附曹而不心服等三大緻命弱點,以此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指出“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再寫在曹操緻書進行恫吓後,孫權集團主戰、主和兩派的不同态度,着重寫了主戰派首領周瑜對孫、曹雙方政治、軍事力量的分析,斷言“将軍(孫權)禽操,宜在今日。
”于是孫權下定了決心,“拔刀斫前奏案曰:&lsquo諸将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rsquo”文章精采之處,正是在上述寫決策的過程中,諸葛亮、周瑜分析各方形勢時,已言及勝負之數。
最後,精煉地寫出赤壁江面上大敗曹軍的情景:時東南風急,(黃)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敗。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死者甚衆①99900041_0341_0。
這樣,前面深入的軍事、政治條件的分析,跟後面緊張生動的戰争畫面相配合,構成了完整、精采的篇章。
《通鑒》也善于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并重視有意義的細節描寫。
書中寫赤壁大戰前夜,劉備到樊口迎接東吳統帥周瑜的情景:(劉備)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忘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别過之。
”備深愧喜。
這裡借簡短的對話,寫出了劉備對實現聯合抗曹的喜悅而又信心不足的複雜心理;寫出了周瑜的銳氣、自負和嚴于職守,表現出這個青年統帥雄姿英發的風貌。
淝水之戰在記述前秦軍大潰敗之後,末尾加了一個小插曲: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捷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②99900041_0341_1這裡寫謝安接讀前方戰報之後因極度歡喜而“不覺屐齒之折”的細節,生動地揭示出他在外表平淡掩飾下,内心裡對前方戰事的關切和緊張,說明此役對東晉存亡攸關的重大意義,同時也表現出謝安的個性和風度。
在記述一場鏖戰之後,添上了這一細節,文章就耐人尋味,富有情趣。
我國曆史文學的成就,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中不少優秀的篇章一直到現在,還有可供我們學習的價值。
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曆史表述要達到高度藝術水平,是很不容易的。
但從基本要求上說,它跟一般的曆史表述是一緻的,它們之間隻有高、下之别,并無彼此之分。
這些基本要求是:确切、凝練和生動。
曆史表述必須确切,這是不說自明的。
但真正作到這一點,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确切,包含表述的真實、正确和恰當。
這就有一個态度問題、認識問題和技術熟練程度的問題。
真實地表述曆史,是每一個史學工作者的天職。
作不到這一點,就是沒有盡到職責。
有意地違背這一點,至少是學術道德上的錯誤,甚至是政治上的犯罪。
古人稱道良史,總是“不隐惡、不虛美”。
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劉知幾把曆史記載的真實性看作重大的有教育意義、政治意義的事情。
他說,一個人如果載入史冊,就“得失一朝,榮辱千載”。
他反對執筆的人“愛憎由己,高下在心”,主張“進不憚于公憲,退無愧于私室”。
①章學誠著《史德》,說:“德者,何謂?著述者之心術也。
”又說“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稱著述者之心術矣。
”章學誠所謂心術,就是指著史者的态度。
所謂天人之際,就是客觀和主觀之間的區别。
天,是指曆史的客觀存在。
人,是指史家的思想感情。
章學誠認為史學工作要盡量反映客觀的曆史事實,不要摻雜個人的偏見。
他也認為這一點不是輕易可以作到。
他記載黃巢義軍入長安時的動人景象,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這很不同于後來那些對農民起義軍随意誣蔑的史書。
但在關系到黃巢義軍與唐皇朝的關系時,司馬光就處理不好了。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我們不能苛責他們因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下所作不到的事。
但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雖然已有六、七十年,舊的偏見,再加上新傳入的偏見,仍在幹擾和阻礙我們對曆史的正确認識,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真實而正确的表述是需要的,但如表述得不恰當,仍然不能達到曆史表述上應有的效果。
《禮記·經解》說:“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這就是說的表述恰當的問題。
“屬辭比事”是選詞和組合史事,是曆史表述能否成功的最後一關。
這一關把不好,好的表述還是不能出現。
以上可見,确切的曆史表述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孟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
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舊唐書·劉知幾傳》記劉知幾“史有三長”之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緻于貨殖者矣。
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楩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
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
脫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
從問題的性質看,孔孟所謂“義”和劉知幾所謂“識”,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認識或觀點。
“文”和“才”類似于我們所說的表述的技巧,“識”和“學”是指對史事或史事的掌握。
他所說的才、學、識與我們所說表達的真實的涵意不同,但也有一些的聯系。
在具體看法上,我們跟他們有很大的區别,但他們的這些話畢竟是很著名的言論,對于後世的史學理論有重要影響,值得我們參考。
凝練和生動比确切更有技巧方面的意義,但也不是單純技巧問題。
“凝①見劉知幾《史通·曲筆》。
練”二字,前人似還未曾用以論述曆史的表述,但《史通》中關于這方面的論述不少。
概括起來,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尚簡,一是用晦。
史文的煩與簡,在史學領域裡是個争論很久的問題。
漢獻帝因《漢書》篇幅過多,命荀悅删為《漢紀》,把一部百卷的書改寫為三十卷的書。
劉知幾說這書“曆代褒之,有逾本傳”,這隻是因為《漢紀》簡約,比《漢書》易讀,未必就是以煩簡定二書的高下。
晉代幹寶評論各家史書,特别推重《左傳》,說它“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
斯蓋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這就明确提出以簡約為高了。
另一晉人張世偉撰《班馬優劣論》,說司馬遷叙三千年事,隻寫了五十萬字;班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卻寫了八十萬字,“是班不如馬也”。
這就完全是以文字的煩簡定史書的優劣了。
因此,史文煩簡簡直成了一個大問題。
劉知幾著《史通》,有《煩省》一篇。
他認為:“夫論史之煩省者,但當要其事有妄載,苦于榛蕪,言有阙書,傷于簡略,斯則可矣”。
這是說,妄載謂之煩,阙書謂之省,二者都不可取。
這就明确地批評了那種單純以文字煩簡定史書高下的看法。
劉知幾在《書事》篇中還說:“夫記事之體,欲簡而且詳,疏而不漏;若煩則盡取,省則多捐,此乃忘折中之宜,失均平之理”。
這段話論史文煩簡,說得比較公平、合理,沒有什麼偏見。
但他針對魏晉以後偏于浮華的文風,在《史通》的《浮詞》、《叙事》、《書事》、《點煩》等篇裡,都強調了簡的重要,提出“叙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
這在當時是有實際意義的。
近人鄭天挺同志對中國曆史家尚簡作了論述:他指出“有時候已經叙述了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羅列事迹;有時候已經用事迹襯托出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用抽象的話籠統地贊美;有時候對于才行事迹全不說,而把當時的言語記出來,因為言語有所關涉,事實也就顯露了。
他們絕不同時并寫,以免虛費文字。
假如說一個人盡夜讀書,又何必再說他笃志學習?已經說了下筆千言,又何必再說文章敏速?既然已把一件事情發生時有關系的對話記下來了,又何必再把這件事情的經過重說一遍?這是曆史家尚簡的理由。
因為尚簡,所以他們更主張省字省句,不妄加,不煩複,但是卻要簡要合理。
他們要作到“&lsquo骈枝盡去,塵垢都捐,華逝實存,渣去瀋在&rsquo。
”①這裡所講的尚簡在具體運用上的種種要求和經驗,現在仍然是适用的。
在史文煩簡上,我國史家主要傾向是尚簡,但也不是愈簡愈好。
這一點,劉知幾已經說到。
宋人洪邁進而提出:“文貴于達而已,煩與省各有當也”②。
不論煩與省,都應寫得明白、全面,不可失當。
顧炎武也認為:“辭主乎達,不論其煩與簡也”①。
他們提出的這個“達”字,比劉知幾對史文煩簡的看法,更加明确了。
我們認為,現在還是應當注意繼承尚簡的傳統,而對于煩和簡,則應有辯證的看法。
史文煩簡,不隻是一個單純的文字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對曆史的見解問題,對材料的取舍問題。
史學工作者要把這些問題處理得好,既要有明确的認識,也要認真付出功力。
劉知幾《史通·叙事》篇提出來文章有顯有晦的說法:“顯也者,煩詞缛說,理盡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
又說:“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鹹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①鄭天挺:《中國的傳記文》,《探微集》第269頁,中華書局1980年6月版。
②《容齋随筆》卷一“文煩簡有當”條。
①《日知錄》卷一九“文章煩簡”條。
他所說的“用晦”,是從史文煩簡的角度提出來的,有突出重點的意思,也有含蓄的意思,好象類似于概括,但跟概括的意義又不相同。
他在文中舉出的幾個例子,似乎還不能說明“用晦”的表達方法。
在用晦的方法上,顧炎武曾提出一種表述的形式。
他說:“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平準書》末載蔔式語,《王翦傳》末載客語,《荊轲傳》末載魯勾踐語,《晁錯傳》末載鄧公與景帝語,《武安侯田蚡傳》末載武帝語,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論斷法也。
後人知此法者,鮮矣。
惟班孟堅間一用之,如《霍光傳》載任宣與霍禹語,見光多作威福;《黃霸傳》載張敞奏見祥瑞多不以實,通傳皆褒,獨此寓貶,可謂得太史公之法者矣。
”②顧炎武說的“于序事中寓論斷”,是對“用晦”的一種主要的表述方式。
這也确實是太史公書的特點。
司馬遷不用專門說一些議論的話,就可以把自己的論點表達出來,這是他表達曆史論點的特殊形式。
不過,司馬遷“于序事中寓論斷”的最好例子,不一定是放在篇末,而往往是在篇中;不隻是借着一個人的話來評論,而有時是借着好幾個人來評論;不一定用正面的話,也用側面的或反面的話;不是隻用别人的話,更重要的是聯系典型的事例。
《叔孫通列傳》全篇都在寫一個不講是非曲直,而與時進退、以面谀得勢的人。
全篇先後四次通過别人之口對他進行評論,而作者卻未置一詞。
第一次,是叔孫通讨好秦二世,得到二世賞賜,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第二次,是叔孫通準備為劉邦定朝儀,文章記魯兩生的話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
”第三次,記朝儀場面及劉邦的反映,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這是從側面對叔孫通所作的批評。
第四次,是叔孫通得到劉邦賞賜後分送同夥,同夥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史記》的其他篇中,都有類似的表達史論的形式①。
生動,是指熟悉表述對象,言之有物,有感人的生活氣息。
它不誇張,不是華麗的詞句,不是形容詞的堆砌。
不隻在寫輕松場面時可以生動,在寫嚴肅和緊張的場面時也可以生動。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又,《關張馬趙黃傳》: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争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第二例寫的是一個輕松的場面,在這個場面之中,生動地寫出關羽的性格和諸葛亮的風度。
第一例,在同一場面中,寫出曹操和劉備因地位之不同,心情、神态各異,在曹操是從容,在劉備是緊張。
《左傳》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癸酉,師陳于鞌。
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
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
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
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
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張侯曰:“師②《日知錄》卷二六,“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條。
①以上關于尚簡和用晦的論述,襲用白壽彜主編《史學概論》,甯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25&mdash227頁。
對原文有删改。
本章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不再一一注明。
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緩枹而鼓。
馬逸,不能止。
師從之。
齊師敗績。
逐之。
三周華不注。
這是一場嚴肅的戰争場面,《左傳》寫得又生動,又凝練。
象這一類的例子,在本章第二節中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真實、凝練、生動,這三個基本條件,在曆史表述上是應該具備的。
長期以來,我們很少講史學撰述中應有的文風。
認真作起來,總不免有點吃力。
但隻要我們努力,困難是可以逐漸克服的。
”這段議論,将武帝時的大量史實加以概括,講出當時客觀形勢對人材的大量需要和群材競出的局面,是很精采的。
《後漢書》的《黨锢列傳》和《宦者列傳》也各有長段的序。
前者表彰東漢士人崇尚氣節、譏貶權貴的風氣,後者指斥宦官為害之烈。
将這兩段議論放在一起來讀,我們對于東漢晚期的政治特點就能有更多的了解。
《後漢書》的《班超傳》、《陳蕃傳》,《三國志》的《武帝紀》、《諸葛亮傳》,《舊唐書》的《郭子儀傳》等,也都是相當出色的篇章。
《三國志·武帝紀》,既是三國時期大事的綱,又生動地寫出曹操政治家、軍事家的本色。
《資治通鑒》是有高度文學成就的著作。
其中記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劉裕伐南燕、韋孝寬守玉壁、李愬雪夜入蔡州等,都是長期傳誦的名篇。
《通鑒》寫赤壁之戰,以六分之五的文字放在寫戰争決策上。
首先,寫面臨曹操率領大軍南下的嚴重局勢,魯肅向孫權陳述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然後,寫諸葛亮會見孫權,先以“激将法”試探其意向所在,繼而述說劉備雖然新敗,還有一定的戰鬥力,曹操兵力雖衆,卻存在遠來疲憊、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附曹而不心服等三大緻命弱點,以此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指出“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再寫在曹操緻書進行恫吓後,孫權集團主戰、主和兩派的不同态度,着重寫了主戰派首領周瑜對孫、曹雙方政治、軍事力量的分析,斷言“将軍(孫權)禽操,宜在今日。
”于是孫權下定了決心,“拔刀斫前奏案曰:&lsquo諸将吏敢複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rsquo”文章精采之處,正是在上述寫決策的過程中,諸葛亮、周瑜分析各方形勢時,已言及勝負之數。
最後,精煉地寫出赤壁江面上大敗曹軍的情景:時東南風急,(黃)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敗。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死者甚衆①99900041_0341_0。
這樣,前面深入的軍事、政治條件的分析,跟後面緊張生動的戰争畫面相配合,構成了完整、精采的篇章。
《通鑒》也善于用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并重視有意義的細節描寫。
書中寫赤壁大戰前夜,劉備到樊口迎接東吳統帥周瑜的情景:(劉備)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忘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别過之。
”備深愧喜。
這裡借簡短的對話,寫出了劉備對實現聯合抗曹的喜悅而又信心不足的複雜心理;寫出了周瑜的銳氣、自負和嚴于職守,表現出這個青年統帥雄姿英發的風貌。
淝水之戰在記述前秦軍大潰敗之後,末尾加了一個小插曲:謝安得驿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捷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
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②99900041_0341_1這裡寫謝安接讀前方戰報之後因極度歡喜而“不覺屐齒之折”的細節,生動地揭示出他在外表平淡掩飾下,内心裡對前方戰事的關切和緊張,說明此役對東晉存亡攸關的重大意義,同時也表現出謝安的個性和風度。
在記述一場鏖戰之後,添上了這一細節,文章就耐人尋味,富有情趣。
我國曆史文學的成就,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中不少優秀的篇章一直到現在,還有可供我們學習的價值。
曆史表述的基本要求曆史表述要達到高度藝術水平,是很不容易的。
但從基本要求上說,它跟一般的曆史表述是一緻的,它們之間隻有高、下之别,并無彼此之分。
這些基本要求是:确切、凝練和生動。
曆史表述必須确切,這是不說自明的。
但真正作到這一點,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确切,包含表述的真實、正确和恰當。
這就有一個态度問題、認識問題和技術熟練程度的問題。
真實地表述曆史,是每一個史學工作者的天職。
作不到這一點,就是沒有盡到職責。
有意地違背這一點,至少是學術道德上的錯誤,甚至是政治上的犯罪。
古人稱道良史,總是“不隐惡、不虛美”。
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劉知幾把曆史記載的真實性看作重大的有教育意義、政治意義的事情。
他說,一個人如果載入史冊,就“得失一朝,榮辱千載”。
他反對執筆的人“愛憎由己,高下在心”,主張“進不憚于公憲,退無愧于私室”。
①章學誠著《史德》,說:“德者,何謂?著述者之心術也。
”又說“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稱著述者之心術矣。
”章學誠所謂心術,就是指著史者的态度。
所謂天人之際,就是客觀和主觀之間的區别。
天,是指曆史的客觀存在。
人,是指史家的思想感情。
章學誠認為史學工作要盡量反映客觀的曆史事實,不要摻雜個人的偏見。
他也認為這一點不是輕易可以作到。
他記載黃巢義軍入長安時的動人景象,其真實性是無可懷疑的,這很不同于後來那些對農民起義軍随意誣蔑的史書。
但在關系到黃巢義軍與唐皇朝的關系時,司馬光就處理不好了。
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我們不能苛責他們因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下所作不到的事。
但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後,雖然已有六、七十年,舊的偏見,再加上新傳入的偏見,仍在幹擾和阻礙我們對曆史的正确認識,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真實而正确的表述是需要的,但如表述得不恰當,仍然不能達到曆史表述上應有的效果。
《禮記·經解》說:“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這就是說的表述恰當的問題。
“屬辭比事”是選詞和組合史事,是曆史表述能否成功的最後一關。
這一關把不好,好的表述還是不能出現。
以上可見,确切的曆史表述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孟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
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舊唐書·劉知幾傳》記劉知幾“史有三長”之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籯,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緻于貨殖者矣。
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楩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
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
脫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
從問題的性質看,孔孟所謂“義”和劉知幾所謂“識”,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認識或觀點。
“文”和“才”類似于我們所說的表述的技巧,“識”和“學”是指對史事或史事的掌握。
他所說的才、學、識與我們所說表達的真實的涵意不同,但也有一些的聯系。
在具體看法上,我們跟他們有很大的區别,但他們的這些話畢竟是很著名的言論,對于後世的史學理論有重要影響,值得我們參考。
凝練和生動比确切更有技巧方面的意義,但也不是單純技巧問題。
“凝①見劉知幾《史通·曲筆》。
練”二字,前人似還未曾用以論述曆史的表述,但《史通》中關于這方面的論述不少。
概括起來,他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尚簡,一是用晦。
史文的煩與簡,在史學領域裡是個争論很久的問題。
漢獻帝因《漢書》篇幅過多,命荀悅删為《漢紀》,把一部百卷的書改寫為三十卷的書。
劉知幾說這書“曆代褒之,有逾本傳”,這隻是因為《漢紀》簡約,比《漢書》易讀,未必就是以煩簡定二書的高下。
晉代幹寶評論各家史書,特别推重《左傳》,說它“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
斯蓋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這就明确提出以簡約為高了。
另一晉人張世偉撰《班馬優劣論》,說司馬遷叙三千年事,隻寫了五十萬字;班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卻寫了八十萬字,“是班不如馬也”。
這就完全是以文字的煩簡定史書的優劣了。
因此,史文煩簡簡直成了一個大問題。
劉知幾著《史通》,有《煩省》一篇。
他認為:“夫論史之煩省者,但當要其事有妄載,苦于榛蕪,言有阙書,傷于簡略,斯則可矣”。
這是說,妄載謂之煩,阙書謂之省,二者都不可取。
這就明确地批評了那種單純以文字煩簡定史書高下的看法。
劉知幾在《書事》篇中還說:“夫記事之體,欲簡而且詳,疏而不漏;若煩則盡取,省則多捐,此乃忘折中之宜,失均平之理”。
這段話論史文煩簡,說得比較公平、合理,沒有什麼偏見。
但他針對魏晉以後偏于浮華的文風,在《史通》的《浮詞》、《叙事》、《書事》、《點煩》等篇裡,都強調了簡的重要,提出“叙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
這在當時是有實際意義的。
近人鄭天挺同志對中國曆史家尚簡作了論述:他指出“有時候已經叙述了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羅列事迹;有時候已經用事迹襯托出一個人的才行,就不必再用抽象的話籠統地贊美;有時候對于才行事迹全不說,而把當時的言語記出來,因為言語有所關涉,事實也就顯露了。
他們絕不同時并寫,以免虛費文字。
假如說一個人盡夜讀書,又何必再說他笃志學習?已經說了下筆千言,又何必再說文章敏速?既然已把一件事情發生時有關系的對話記下來了,又何必再把這件事情的經過重說一遍?這是曆史家尚簡的理由。
因為尚簡,所以他們更主張省字省句,不妄加,不煩複,但是卻要簡要合理。
他們要作到“&lsquo骈枝盡去,塵垢都捐,華逝實存,渣去瀋在&rsquo。
”①這裡所講的尚簡在具體運用上的種種要求和經驗,現在仍然是适用的。
在史文煩簡上,我國史家主要傾向是尚簡,但也不是愈簡愈好。
這一點,劉知幾已經說到。
宋人洪邁進而提出:“文貴于達而已,煩與省各有當也”②。
不論煩與省,都應寫得明白、全面,不可失當。
顧炎武也認為:“辭主乎達,不論其煩與簡也”①。
他們提出的這個“達”字,比劉知幾對史文煩簡的看法,更加明确了。
我們認為,現在還是應當注意繼承尚簡的傳統,而對于煩和簡,則應有辯證的看法。
史文煩簡,不隻是一個單純的文字問題,而且是關系到對曆史的見解問題,對材料的取舍問題。
史學工作者要把這些問題處理得好,既要有明确的認識,也要認真付出功力。
劉知幾《史通·叙事》篇提出來文章有顯有晦的說法:“顯也者,煩詞缛說,理盡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
又說:“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鹹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①鄭天挺:《中國的傳記文》,《探微集》第269頁,中華書局1980年6月版。
②《容齋随筆》卷一“文煩簡有當”條。
①《日知錄》卷一九“文章煩簡”條。
他所說的“用晦”,是從史文煩簡的角度提出來的,有突出重點的意思,也有含蓄的意思,好象類似于概括,但跟概括的意義又不相同。
他在文中舉出的幾個例子,似乎還不能說明“用晦”的表達方法。
在用晦的方法上,顧炎武曾提出一種表述的形式。
他說:“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平準書》末載蔔式語,《王翦傳》末載客語,《荊轲傳》末載魯勾踐語,《晁錯傳》末載鄧公與景帝語,《武安侯田蚡傳》末載武帝語,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論斷法也。
後人知此法者,鮮矣。
惟班孟堅間一用之,如《霍光傳》載任宣與霍禹語,見光多作威福;《黃霸傳》載張敞奏見祥瑞多不以實,通傳皆褒,獨此寓貶,可謂得太史公之法者矣。
”②顧炎武說的“于序事中寓論斷”,是對“用晦”的一種主要的表述方式。
這也确實是太史公書的特點。
司馬遷不用專門說一些議論的話,就可以把自己的論點表達出來,這是他表達曆史論點的特殊形式。
不過,司馬遷“于序事中寓論斷”的最好例子,不一定是放在篇末,而往往是在篇中;不隻是借着一個人的話來評論,而有時是借着好幾個人來評論;不一定用正面的話,也用側面的或反面的話;不是隻用别人的話,更重要的是聯系典型的事例。
《叔孫通列傳》全篇都在寫一個不講是非曲直,而與時進退、以面谀得勢的人。
全篇先後四次通過别人之口對他進行評論,而作者卻未置一詞。
第一次,是叔孫通讨好秦二世,得到二世賞賜,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第二次,是叔孫通準備為劉邦定朝儀,文章記魯兩生的話說:“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
”第三次,記朝儀場面及劉邦的反映,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這是從側面對叔孫通所作的批評。
第四次,是叔孫通得到劉邦賞賜後分送同夥,同夥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史記》的其他篇中,都有類似的表達史論的形式①。
生動,是指熟悉表述對象,言之有物,有感人的生活氣息。
它不誇張,不是華麗的詞句,不是形容詞的堆砌。
不隻在寫輕松場面時可以生動,在寫嚴肅和緊張的場面時也可以生動。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又,《關張馬趙黃傳》: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争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
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第二例寫的是一個輕松的場面,在這個場面之中,生動地寫出關羽的性格和諸葛亮的風度。
第一例,在同一場面中,寫出曹操和劉備因地位之不同,心情、神态各異,在曹操是從容,在劉備是緊張。
《左傳》成公二年齊晉鞌之戰:癸酉,師陳于鞌。
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
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履,未絕鼓音。
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
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
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張侯曰:“師②《日知錄》卷二六,“史記于序事中寓論斷”條。
①以上關于尚簡和用晦的論述,襲用白壽彜主編《史學概論》,甯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25&mdash227頁。
對原文有删改。
本章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不再一一注明。
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緩枹而鼓。
馬逸,不能止。
師從之。
齊師敗績。
逐之。
三周華不注。
這是一場嚴肅的戰争場面,《左傳》寫得又生動,又凝練。
象這一類的例子,在本章第二節中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真實、凝練、生動,這三個基本條件,在曆史表述上是應該具備的。
長期以來,我們很少講史學撰述中應有的文風。
認真作起來,總不免有點吃力。
但隻要我們努力,困難是可以逐漸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