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史書體裁和曆史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史書體裁的綜合運用
史書體裁綜合運用的傳統中國史書,體裁繁富。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有《尚書》和《春秋》兩類,都屬于不同體裁的史書。
《禮》類記典制,《詩》包含了不少的史詩,也都具有史書性質。
《隋書·經籍志》除《書》、《春秋》等列于經部外,專有史部書的著錄,共十三類。
這十三類史書,各有其在體裁上的特點。
劉知幾的《史通》,以編年、紀傳二體為正史,把偏紀、小錄等十類史書列為“雜述”,共十二類,即十二種體裁。
清修《四庫全書》,定史部為十五類,比《隋書·經籍志》的類别更多一些。
這些分類的方法不一定都很恰當,但反映了中國史書體裁之多。
當然,這些分類都與内容有關,但也結合着體裁上的特點。
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是史書體裁中最主要的三種形式。
具體到一部史書,往往是以某種體裁為主,同時也采用别種體裁作為補充的形式。
象《春秋》那樣單純的編年體,是很少見的。
這種在史書體裁上的綜合運用,在中國史學史上有長期的傳統,不過作者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
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史書都屬于一種單純的體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一般認為是一部記言的書。
從書的基本内容說,是這樣的。
但從全書内容來看,《尚書》就已經是一部多體裁的書。
書中,如《金滕》、《顧命》,都是紀事本末體,《禹貢》是地志,《堯典》則近于本紀。
《國語》的情形也是這樣,既記言,又記事,還記一事的始末及曆史發展的趨勢。
《尚書》、《國語》都是後人編集而成,把多種體裁的記載彙集在一起,就出現了多體裁的形式,但這并不是編集者要運用什麼體裁,還說不上是多體裁的綜合運用。
編年體史書,《春秋》隻記年月日和事目,記載很簡單。
後來,《左傳》出來了,記事又記言,有時還追溯一事之由起和事态發展的結果。
這是編年體史籍本身發展出現的新形式,也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别種體裁的結果。
編年體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無年月可考的事,即使是很重要的事,也無法寫在書内。
《左傳》使用了紀事本末的辦法,對此有所突破,而所受限制仍然很大。
《前漢紀》、《後漢紀》用類舉記事的辦法,把典章制度和一些人的傳記都寫了進去。
《資治通鑒》又在前人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形式,記載的内容大為恢廓。
紀傳體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體。
司馬遷寫《史記》,就是這樣作的。
《漢書·司馬遷傳·贊》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史事以為之《傳》,又撰異同為《國語》。
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後,七國并争,秦兼諸侯,有《戰國策》。
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
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漢。
”這裡說的是《史記》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内容,實際上它也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各種體裁,而形成本紀、列傳、世家、書、表綜合的形式。
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也有關于帝王本人的事迹。
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
世家,是諸侯和貴族的曆史。
書是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曆史。
表,是用表的形式表達錯綜複雜的曆史情況的史表。
《史記》把多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互相配合的整體,能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構成一個時代的全史,并且容量很大,有很大的伸縮性。
這是紀傳體在二千年中被長期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曆代史家贊揚《史記》的體裁,評論有詳有略,側重或有不同,中心實在于此。
範晔、劉知幾、章學誠都強調它能夠包括豐富内容,囊括曆代史事。
如劉知幾說:“《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綱,傳以委曲細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隐必該,洪纖靡失。
”①趙翼則認為由于《史記》的體例堪稱“全史”,因而成為史家的極則。
他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
..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②梁啟超則認為《史記》各體互相補充,包羅豐富,很有伸縮性。
他說:“《史記》在體裁上集其大成,兼綜諸體而調和之,使互相補充而各盡其用。
”③又說:“紀傳體的體裁,合各部在一起,記載平均,包羅萬象。
表以收複雜事項,志以述制度風俗,本紀以紀大事,列傳以傳人物,伸縮自如,實在可供人們研究。
”①他們所共同強調的《史記》具有綜合衆體、容量廣闊的突出優點,在今天仍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這個問題在文學界也有人提出來。
茅盾同志的《夢回瑣記》,說:“我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按正史的體裁編一部中國文學史。
..本紀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大綱而已,讀者要知其詳,要讀列傳和書志。
”“文學史如此,美術史、音樂史似乎也可以取同樣的辦法”②。
茅盾提出要從《史記》的綜合體裁中吸取營養,撰寫新的紀傳體文學史的設想很有見地。
新綜合體裁的探索《史記》在編撰方法上囊括全局的優點,對于史學的演進影響極大,不僅後世修史竟相仿效,綿延不絕,而且吸引着一些有識史家在它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嘗試。
十七世紀以後,出現了一種探索新綜合體的趨勢。
先有清初馬骕撰《繹史》,創造了新的綜合體制。
至乾嘉時期,著名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深入地辨析體例,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并在修撰方志上作出嘗試。
本世紀初,具有近代色彩的史學家章炳麟、梁啟超分别提出了編撰《中國通史》的設想。
馬、章、章、梁具體做法雖有不同,但都是朝着同一的方向努力。
他們都試圖突破原有體裁的限制,創造出一種更能顯示出曆史演進大勢,更能廣泛反映社會史豐富内容的新體裁。
他們不斷探索的趨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史學發展的要求。
清初的馬骕是近三百年探索新綜合體的第一人。
他的史學成就在當時就受到重視。
顧炎武對他尤為推服①。
他在青年時期,曾将《左傳》改編為紀事①《史通·二體》。
②《廾二史劄記·各史例目異同》。
③《中國曆史研究法》。
①《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
②《夢回瑣記》,《文藝報》1981年第1期。
①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五》。
本末體,成《左傳事緯》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者所重視。
此書除正文外,還有附錄八卷,内容包括“圖表”、“覽左随筆”、“名氏譜”等,補充正文叙事的不足。
這種做法,已經包含着吸取多種體裁的優點以補充單一體裁所不足的意圖。
《繹史》一書創造了新的綜合體制。
此書是馬骕一生精力所萃,共計一百六十卷,分為五部:一為“太古部”,二為“三代部”,三為“春秋部”,四為“戰國部”,計一百五十卷,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或按事件始末立篇,如“夏禹受禅”、“商湯滅夏”等;或按人物及其學說立篇,如“老子道教”、“孔子類記”等。
最後是“外錄”,十卷,補充前面四部記載的不足。
冠于全書之首的還有世系圖、地圖和年表,用來與正文互相配合。
總之,馬骕是将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學案體、典制體等,熔煉成為綜合的體裁。
馬骕自述其著述主旨說:“紀事則詳其颠末,紀人則備其始終。
..君臣之迹,理亂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縱橫分合之異勢,了然具焉。
”②他為自己确定的要求,是既重記事,又重記人。
顯然,倘若隻是簡單地采用傳統史學三種主要體裁中的哪一種,都是無法容納這樣廣泛的内容的。
《繹史》的出現可說是體裁上的突破。
清初著名學人李清為《繹史》作序,盛贊它具有“體制之别創”、“譜牒之鹹具”等特點,又說“自讀《繹史》,然後知天地之大,識宇宙之全”。
話說得有些過頭,但他特别推崇《繹史》體制别創和内容豐富,則是頗有見地的。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以發展的眼光,深入地辨析史書體例的得失,提出了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本是三代以後之良法,司馬遷發凡起例,具有遠見卓識,紀表書傳互相配合,是以“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
加上司馬遷對體例的運用能夠靈活變通,“體圓用神”,不愧是撰述的典範。
《漢書》、《三國志》也都是“各有心裁家學”的上乘之作。
降而《晉書》、《隋書》、《新唐書》等,“雖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修成有價值的史書。
後來的修史者墨守成規,不知根據需要變通,結果史才、史識、史學都反過來成為史例的奴隸,“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删。
”“紀傳體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雜體猥,不可究法,或一事而數見,或一人而兩傳,人至千名,卷盈數百”。
這些論述分别見于《史學别錄例議》和《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二文中,相當中肯地總結了中國一千多年曆史編撰的一些重要經驗教訓,貫串着曆史分析的眼光,強調史家的才識,強調靈活運用。
他還認為,紀傳體本身在反映史事上的缺陷,是難以反映史事演進的大勢。
“夫史以記事者也;紀傳、編年,區分類例,皆期于事有當而已。
..蓋史至紀傳而義例愈精,文章愈實,而于事之宗要愈難追求,觀者久已患之。
”又說:“紀傳之書,類例易求而大勢難貫。
”①這都是講紀傳體不利于反映曆史發展主線的缺點。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的這一缺陷,正好從紀事本末得到彌補。
他說:“按本末之為體也,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不能網羅隐括,無遺無漏。
”“夫史為記事之文,事萬變而不齊,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則必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而後能起訖自如,無一言之或遺或溢②《繹史·征言》。
①《文史通義·史學别錄例議》。
也”②。
這裡強調史實本身千變萬化,史書要與之适應,就必須采用紀事本末體的辦法,“按事立篇”,“不為常格”,“起訖自如”。
根據上述對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利弊的分析,章學誠明确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作為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
他說: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複化為神奇。
紀事本末本無深意,而因事命篇,不為成法,則引而伸之,擴而充之,遂覺體圓用神,《尚書》之神聖制作,數千年來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
豈非窮變通久自有其會,紀傳流弊至于極盡,而天誘仆衷,為從此千百年後史學開蠶叢乎!今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删書志之名,發凡起例..③99900041_0307_1章學誠主張的實際内容,就是吸取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二者之所長,形成一種新的綜合體裁。
他認為這是為史書的編撰解決了大難題,開辟了新途徑。
如何實現“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原則,他有過兩種設想。
一種辦法是采用“紀”、“傳”、“圖”、“表”四體配合。
即保留紀傳體原有的“紀”、“表”;去掉“書志”名稱,設立包含多種類型内容的“傳”,并增加“圖”。
另一辦法是設置“别錄”,在全書前面标列出一個時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書中有關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總的意圖,則都是要保留紀傳體各體配合的特點,補充紀事本末體更能顯示曆史大勢的長處。
這與《繹史》的編撰意圖是相符合的。
章炳麟、梁啟超二人生活的時代距我們更近,他們的史學思想有近代色彩,并且兩人還曾通信讨論修撰《中國通史》的體例,他們探索新綜合體的嘗試更值得注意。
章炳麟于一九○○年寫作《中國通史略例》①,明确地采用章學誠的主張,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
一九○二年,他又寫信給梁啟超、吳君遂等,重申其見解。
這說明:《略例》中提出的設想,不是一時興之所至,而是他長時間探索後形成的相當固定的看法。
《略例》中所列中國通史目錄,有表、典、記、考紀、别錄五種表述形式。
章炳麟的曆史觀比封建時代的史家進步得多。
他申明,修撰《中國通史》的目的,一是為了“揚榷大端,令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厲士氣,令人觀感”②。
這反映出他當時作為資産階級革命家的立場,同時,也反映出他接受了日本、西方資産階級進化史觀的影響。
他所設想的體制,是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
目錄中的“典”是用以記典章制度,來源于“書志”。
“考紀”和“别錄”都是記人,來源于“本紀”和“列傳”。
“表”用以列舉次要的人物和紛繁的材料,其來源于紀傳體甚明。
十篇“記”,是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設立的。
盡管五種體裁中以何為綱沒有解決,但總的來說,章炳麟的設想較章學誠前進了一步。
梁啟超于一九○一至一九○二年也醞釀寫《中國通史》。
到一九一八年,他在緻陳叔通信中概述他訂定的《中國通史》體例,要設立“載記”、“年表”、“志略”、“傳志”(又稱“列傳”)四項。
現見于《飲冰室文集》中有關《中國通史》的部分作品,都寫于1920年,計有《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春秋年表》和《戰國年表》、《志語言文字》和《志三代宗教②《文史通義·書教下》。
①《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于《訄書》手校本。
②《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于《訄書》手校本。
禮學》,正與此信件中所說四項體例相符。
他還有一篇《原拟中國通史目錄》,共列有朝代篇、民族篇、地理篇等三十一個篇名,但包括不了“載記”、“年表”、“志”的體例,可見這份“目錄”是他更早時候所拟而後來放棄了的。
梁啟超的“載記”、“年表”、“志”、“列傳”四體與章炳麟的五種表述形式有許多相通之處。
“載記”的作用是叙述一個時期的主要事件和曆史大勢。
從《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可見,這是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并加以發展。
“載記”是作為大綱,再用“年表”、“志略”和“列傳”相輔而行。
梁啟超認為紀傳體史書是帝王家譜,又說“愈晚出之史,卷帙愈增,而蕪累亦愈甚也。
”①這隻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他對紀傳體的長處也有中肯的評論,如說:“紀傳體的長處,在内容豐富,社會各部分情狀,皆可納入。
”②他設想的《中國通史》體例,其核心内容,就是既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又發揮紀傳體各體配合、包羅豐富、伸縮自如的長處,而形成新的綜合體裁。
盡管梁啟超遠未實現自己的設想,但他的做法和認識卻對後人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第二節 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 以序說開宗明義回顧我國史書體裁發展的悠久的過程,深感到一種單一的體裁,決不足以反映我國曆史的豐富内容。
我們應該發展綜合運用的優良傳統,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
本書拟就此有所嘗試。
首先,我們以“序說”置于全卷之首,開宗明義。
書之有序,在我國起源甚早。
《莊子·天下篇》縱論古代學術的發展及莊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地位。
《呂氏春秋·序意》記文信侯關于十二紀的問答。
這已是書序的雛形,但還沒有達到書序的完整形式。
漢儒序《詩》、《書》,解說每篇寫作的因由或宗旨,已向書序的完整化更接近一步。
《淮南子·要略》,首說全書由起,次說二十篇的旨趣,末說全書的重要意義,這已是一篇全整的書序了。
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文字創制的由來及本書所論列的五百四十部首,也是一篇很好的書序。
劉向校書,每校完一書,辄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寫成别錄。
劉向所作,為後來書目解題之
《漢書·藝文志》“六藝略”中有《尚書》和《春秋》兩類,都屬于不同體裁的史書。
《禮》類記典制,《詩》包含了不少的史詩,也都具有史書性質。
《隋書·經籍志》除《書》、《春秋》等列于經部外,專有史部書的著錄,共十三類。
這十三類史書,各有其在體裁上的特點。
劉知幾的《史通》,以編年、紀傳二體為正史,把偏紀、小錄等十類史書列為“雜述”,共十二類,即十二種體裁。
清修《四庫全書》,定史部為十五類,比《隋書·經籍志》的類别更多一些。
這些分類的方法不一定都很恰當,但反映了中國史書體裁之多。
當然,這些分類都與内容有關,但也結合着體裁上的特點。
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是史書體裁中最主要的三種形式。
具體到一部史書,往往是以某種體裁為主,同時也采用别種體裁作為補充的形式。
象《春秋》那樣單純的編年體,是很少見的。
這種在史書體裁上的綜合運用,在中國史學史上有長期的傳統,不過作者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
有一種流行的看法,認為史書都屬于一種單純的體裁,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一般認為是一部記言的書。
從書的基本内容說,是這樣的。
但從全書内容來看,《尚書》就已經是一部多體裁的書。
書中,如《金滕》、《顧命》,都是紀事本末體,《禹貢》是地志,《堯典》則近于本紀。
《國語》的情形也是這樣,既記言,又記事,還記一事的始末及曆史發展的趨勢。
《尚書》、《國語》都是後人編集而成,把多種體裁的記載彙集在一起,就出現了多體裁的形式,但這并不是編集者要運用什麼體裁,還說不上是多體裁的綜合運用。
編年體史書,《春秋》隻記年月日和事目,記載很簡單。
後來,《左傳》出來了,記事又記言,有時還追溯一事之由起和事态發展的結果。
這是編年體史籍本身發展出現的新形式,也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别種體裁的結果。
編年體有一個很大的困難,就是無年月可考的事,即使是很重要的事,也無法寫在書内。
《左傳》使用了紀事本末的辦法,對此有所突破,而所受限制仍然很大。
《前漢紀》、《後漢紀》用類舉記事的辦法,把典章制度和一些人的傳記都寫了進去。
《資治通鑒》又在前人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形式,記載的内容大為恢廓。
紀傳體的本身,就是一種綜合體。
司馬遷寫《史記》,就是這樣作的。
《漢書·司馬遷傳·贊》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史事以為之《傳》,又撰異同為《國語》。
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後,七國并争,秦兼諸侯,有《戰國策》。
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
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天漢。
”這裡說的是《史記》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内容,實際上它也吸收了前人所著史書的各種體裁,而形成本紀、列傳、世家、書、表綜合的形式。
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也有關于帝王本人的事迹。
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
世家,是諸侯和貴族的曆史。
書是關于典章制度和有關社會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曆史。
表,是用表的形式表達錯綜複雜的曆史情況的史表。
《史記》把多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互相配合的整體,能從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構成一個時代的全史,并且容量很大,有很大的伸縮性。
這是紀傳體在二千年中被長期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曆代史家贊揚《史記》的體裁,評論有詳有略,側重或有不同,中心實在于此。
範晔、劉知幾、章學誠都強調它能夠包括豐富内容,囊括曆代史事。
如劉知幾說:“《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綱,傳以委曲細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隐必該,洪纖靡失。
”①趙翼則認為由于《史記》的體例堪稱“全史”,因而成為史家的極則。
他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
..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②梁啟超則認為《史記》各體互相補充,包羅豐富,很有伸縮性。
他說:“《史記》在體裁上集其大成,兼綜諸體而調和之,使互相補充而各盡其用。
”③又說:“紀傳體的體裁,合各部在一起,記載平均,包羅萬象。
表以收複雜事項,志以述制度風俗,本紀以紀大事,列傳以傳人物,伸縮自如,實在可供人們研究。
”①他們所共同強調的《史記》具有綜合衆體、容量廣闊的突出優點,在今天仍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這個問題在文學界也有人提出來。
茅盾同志的《夢回瑣記》,說:“我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按正史的體裁編一部中國文學史。
..本紀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大綱而已,讀者要知其詳,要讀列傳和書志。
”“文學史如此,美術史、音樂史似乎也可以取同樣的辦法”②。
茅盾提出要從《史記》的綜合體裁中吸取營養,撰寫新的紀傳體文學史的設想很有見地。
新綜合體裁的探索《史記》在編撰方法上囊括全局的優點,對于史學的演進影響極大,不僅後世修史竟相仿效,綿延不絕,而且吸引着一些有識史家在它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嘗試。
十七世紀以後,出現了一種探索新綜合體的趨勢。
先有清初馬骕撰《繹史》,創造了新的綜合體制。
至乾嘉時期,著名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深入地辨析體例,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并在修撰方志上作出嘗試。
本世紀初,具有近代色彩的史學家章炳麟、梁啟超分别提出了編撰《中國通史》的設想。
馬、章、章、梁具體做法雖有不同,但都是朝着同一的方向努力。
他們都試圖突破原有體裁的限制,創造出一種更能顯示出曆史演進大勢,更能廣泛反映社會史豐富内容的新體裁。
他們不斷探索的趨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史學發展的要求。
清初的馬骕是近三百年探索新綜合體的第一人。
他的史學成就在當時就受到重視。
顧炎武對他尤為推服①。
他在青年時期,曾将《左傳》改編為紀事①《史通·二體》。
②《廾二史劄記·各史例目異同》。
③《中國曆史研究法》。
①《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
②《夢回瑣記》,《文藝報》1981年第1期。
①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五》。
本末體,成《左傳事緯》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者所重視。
此書除正文外,還有附錄八卷,内容包括“圖表”、“覽左随筆”、“名氏譜”等,補充正文叙事的不足。
這種做法,已經包含着吸取多種體裁的優點以補充單一體裁所不足的意圖。
《繹史》一書創造了新的綜合體制。
此書是馬骕一生精力所萃,共計一百六十卷,分為五部:一為“太古部”,二為“三代部”,三為“春秋部”,四為“戰國部”,計一百五十卷,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或按事件始末立篇,如“夏禹受禅”、“商湯滅夏”等;或按人物及其學說立篇,如“老子道教”、“孔子類記”等。
最後是“外錄”,十卷,補充前面四部記載的不足。
冠于全書之首的還有世系圖、地圖和年表,用來與正文互相配合。
總之,馬骕是将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學案體、典制體等,熔煉成為綜合的體裁。
馬骕自述其著述主旨說:“紀事則詳其颠末,紀人則備其始終。
..君臣之迹,理亂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縱橫分合之異勢,了然具焉。
”②他為自己确定的要求,是既重記事,又重記人。
顯然,倘若隻是簡單地采用傳統史學三種主要體裁中的哪一種,都是無法容納這樣廣泛的内容的。
《繹史》的出現可說是體裁上的突破。
清初著名學人李清為《繹史》作序,盛贊它具有“體制之别創”、“譜牒之鹹具”等特點,又說“自讀《繹史》,然後知天地之大,識宇宙之全”。
話說得有些過頭,但他特别推崇《繹史》體制别創和内容豐富,則是頗有見地的。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以發展的眼光,深入地辨析史書體例的得失,提出了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本是三代以後之良法,司馬遷發凡起例,具有遠見卓識,紀表書傳互相配合,是以“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
加上司馬遷對體例的運用能夠靈活變通,“體圓用神”,不愧是撰述的典範。
《漢書》、《三國志》也都是“各有心裁家學”的上乘之作。
降而《晉書》、《隋書》、《新唐書》等,“雖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修成有價值的史書。
後來的修史者墨守成規,不知根據需要變通,結果史才、史識、史學都反過來成為史例的奴隸,“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删。
”“紀傳體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雜體猥,不可究法,或一事而數見,或一人而兩傳,人至千名,卷盈數百”。
這些論述分别見于《史學别錄例議》和《與邵二雲論修宋史書》二文中,相當中肯地總結了中國一千多年曆史編撰的一些重要經驗教訓,貫串着曆史分析的眼光,強調史家的才識,強調靈活運用。
他還認為,紀傳體本身在反映史事上的缺陷,是難以反映史事演進的大勢。
“夫史以記事者也;紀傳、編年,區分類例,皆期于事有當而已。
..蓋史至紀傳而義例愈精,文章愈實,而于事之宗要愈難追求,觀者久已患之。
”又說:“紀傳之書,類例易求而大勢難貫。
”①這都是講紀傳體不利于反映曆史發展主線的缺點。
章學誠認為,紀傳體的這一缺陷,正好從紀事本末得到彌補。
他說:“按本末之為體也,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不能網羅隐括,無遺無漏。
”“夫史為記事之文,事萬變而不齊,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則必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而後能起訖自如,無一言之或遺或溢②《繹史·征言》。
①《文史通義·史學别錄例議》。
也”②。
這裡強調史實本身千變萬化,史書要與之适應,就必須采用紀事本末體的辦法,“按事立篇”,“不為常格”,“起訖自如”。
根據上述對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利弊的分析,章學誠明确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作為改革史書編撰的方向。
他說: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複化為神奇。
紀事本末本無深意,而因事命篇,不為成法,則引而伸之,擴而充之,遂覺體圓用神,《尚書》之神聖制作,數千年來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
豈非窮變通久自有其會,紀傳流弊至于極盡,而天誘仆衷,為從此千百年後史學開蠶叢乎!今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删書志之名,發凡起例..③99900041_0307_1章學誠主張的實際内容,就是吸取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二者之所長,形成一種新的綜合體裁。
他認為這是為史書的編撰解決了大難題,開辟了新途徑。
如何實現“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原則,他有過兩種設想。
一種辦法是采用“紀”、“傳”、“圖”、“表”四體配合。
即保留紀傳體原有的“紀”、“表”;去掉“書志”名稱,設立包含多種類型内容的“傳”,并增加“圖”。
另一辦法是設置“别錄”,在全書前面标列出一個時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書中有關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總的意圖,則都是要保留紀傳體各體配合的特點,補充紀事本末體更能顯示曆史大勢的長處。
這與《繹史》的編撰意圖是相符合的。
章炳麟、梁啟超二人生活的時代距我們更近,他們的史學思想有近代色彩,并且兩人還曾通信讨論修撰《中國通史》的體例,他們探索新綜合體的嘗試更值得注意。
章炳麟于一九○○年寫作《中國通史略例》①,明确地采用章學誠的主張,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
一九○二年,他又寫信給梁啟超、吳君遂等,重申其見解。
這說明:《略例》中提出的設想,不是一時興之所至,而是他長時間探索後形成的相當固定的看法。
《略例》中所列中國通史目錄,有表、典、記、考紀、别錄五種表述形式。
章炳麟的曆史觀比封建時代的史家進步得多。
他申明,修撰《中國通史》的目的,一是為了“揚榷大端,令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厲士氣,令人觀感”②。
這反映出他當時作為資産階級革命家的立場,同時,也反映出他接受了日本、西方資産階級進化史觀的影響。
他所設想的體制,是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而對紀傳體加以改造。
目錄中的“典”是用以記典章制度,來源于“書志”。
“考紀”和“别錄”都是記人,來源于“本紀”和“列傳”。
“表”用以列舉次要的人物和紛繁的材料,其來源于紀傳體甚明。
十篇“記”,是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設立的。
盡管五種體裁中以何為綱沒有解決,但總的來說,章炳麟的設想較章學誠前進了一步。
梁啟超于一九○一至一九○二年也醞釀寫《中國通史》。
到一九一八年,他在緻陳叔通信中概述他訂定的《中國通史》體例,要設立“載記”、“年表”、“志略”、“傳志”(又稱“列傳”)四項。
現見于《飲冰室文集》中有關《中國通史》的部分作品,都寫于1920年,計有《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春秋年表》和《戰國年表》、《志語言文字》和《志三代宗教②《文史通義·書教下》。
①《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于《訄書》手校本。
②《中國通史略例》附在《訄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于《訄書》手校本。
禮學》,正與此信件中所說四項體例相符。
他還有一篇《原拟中國通史目錄》,共列有朝代篇、民族篇、地理篇等三十一個篇名,但包括不了“載記”、“年表”、“志”的體例,可見這份“目錄”是他更早時候所拟而後來放棄了的。
梁啟超的“載記”、“年表”、“志”、“列傳”四體與章炳麟的五種表述形式有許多相通之處。
“載記”的作用是叙述一個時期的主要事件和曆史大勢。
從《春秋載記》和《戰國載記》可見,這是吸收了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并加以發展。
“載記”是作為大綱,再用“年表”、“志略”和“列傳”相輔而行。
梁啟超認為紀傳體史書是帝王家譜,又說“愈晚出之史,卷帙愈增,而蕪累亦愈甚也。
”①這隻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他對紀傳體的長處也有中肯的評論,如說:“紀傳體的長處,在内容豐富,社會各部分情狀,皆可納入。
”②他設想的《中國通史》體例,其核心内容,就是既吸取紀事本末體的優點,又發揮紀傳體各體配合、包羅豐富、伸縮自如的長處,而形成新的綜合體裁。
盡管梁啟超遠未實現自己的設想,但他的做法和認識卻對後人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第二節 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 以序說開宗明義回顧我國史書體裁發展的悠久的過程,深感到一種單一的體裁,決不足以反映我國曆史的豐富内容。
我們應該發展綜合運用的優良傳統,多體裁配合、多層次地反映曆史。
本書拟就此有所嘗試。
首先,我們以“序說”置于全卷之首,開宗明義。
書之有序,在我國起源甚早。
《莊子·天下篇》縱論古代學術的發展及莊子在學術思想上的地位。
《呂氏春秋·序意》記文信侯關于十二紀的問答。
這已是書序的雛形,但還沒有達到書序的完整形式。
漢儒序《詩》、《書》,解說每篇寫作的因由或宗旨,已向書序的完整化更接近一步。
《淮南子·要略》,首說全書由起,次說二十篇的旨趣,末說全書的重要意義,這已是一篇全整的書序了。
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文字創制的由來及本書所論列的五百四十部首,也是一篇很好的書序。
劉向校書,每校完一書,辄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寫成别錄。
劉向所作,為後來書目解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