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
關燈
小
中
大
的影響,也不能不影響後一時期的曆史文獻。
聯系不同時期的曆史文獻看,它們也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而每一曆史文獻都是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個體。
對曆史文獻必須曆史地看,要從各方面的聯系中看曆史文獻,才能比較深刻地理解曆史文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在史學工作中的作用。
從有曆史文獻的那一天起,如甲骨文,記載的隻是統治者的具體活動和思想意識。
此後,官府的載籍一直是曆史文獻的主體。
《尚書》、《雅》、《頌》、《易經》等都是官書。
《春秋》可說是私人著作的創始。
而《春秋》和《左傳》也是根據官方材料寫成書的。
戰國時期,私人著述的風氣漸盛。
這些著作,就一個學派内部說,往往是帶有經典性的文獻,在我們今天來看,也頂多不過是學術性的文獻。
如從數量上說,戰國時期傳留下來一些私人著作,較之當時的官府載籍恐怕是少得可憐。
經秦火和項羽燒秦宮室之後,各國載籍多蕩然無存,在《史記》裡隻是略存其蹤迹。
兩漢時期,官家文書記載和檔案制度逐漸具備,私人著述的史文辭賦和各種技藝書也多起來。
此後,社會生産力有了進步,政權組織擴大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造紙術發展了,印刷術發明了,公私載籍越來越多了。
大體說來,私家載籍在任何時期恐怕都不能跟官家的相比,但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後,能流傳下來的,顯然是越來越多了。
目前,有人估計現存我國古籍有若幹萬種,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官書。
但如就北京、南京和各地收藏的檔案來說,那數量就不知比現存古籍要多多少倍。
記載經驗本身的長期積累,也可以促進公私文獻的發展,但陳舊的積習也會頑固地阻礙文獻工作的進步。
研究曆史文獻本身的發展史,研究它們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系,研究官私文獻之不同的特點及其在發展進程中經曆的異同,這有助于對它們的認識,并可以從而考慮如何改善對它們的管理和傳播,如何進一步發揮它們的作用,使之為各種有關的建設事業服務。
章學誠曾提出“記注”和“撰述”的區别,他是就史書體裁講的,但我們也可以借用這個提法來說明曆史文獻方面的問題。
關于曆史的記注,這是曆史文獻的一大類。
大量的官書和一些私人的曆史記載,都屬于這一類。
這一類的文獻,無論它是否可靠,目的都在于反映社會情況。
那些有意于作僞的人,也不過是要反映僞造的社會情況。
記注如現存的曆史檔案,其中包含了一些可貴的原始的資料,但有不少弄虛作假的東西。
這類文獻,總的說來,是沒有加過工的資料,其可貴的地方在此,價值不高的地方也在此。
撰述要有史識,對于史料的運用,不強調完備,而是有取有舍,重要的在于作者的思想和表述,這是對史料的加工提高以後的成果。
這一類的文獻,其中有時未免失真。
但一般地說,對于讀者可能有更多的幫助。
它們雖非原始的東西,但往往可能比較集中表述了曆史的真象。
從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以及其它學術方面的資料方面來看,這類文獻提供的比較多一些。
目前有一部分同志認為,隻有原始資料才是更寶貴的,在發現一件不經常見的文獻,往往表現得相當激動,而對于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計不足。
這是帶有片面性的。
我們研究曆史文獻,也要把這兩類文獻加以區别,分别觀察它們的發展史、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史。
當然,這兩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要看以哪一類的性質為主。
班固的《漢書》是撰述,但帶有很濃厚的記注性質。
曆代官修的史書,多屬于記注性質,但也往往有撰述的因素,這是要具體分析的。
曆史文獻的發展史,還可以從好幾方面來說。
這裡有曆史記錄條件在完備程度上的發展,有書寫工具的發展,保管和傳播的發展,著錄和考訂的發展,還有曆史文獻研究本身也有它的發展史。
曆史記錄條件完備程度,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等。
在甲骨文裡,有好多地方的記載是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的。
在時間的記載上,有的隻記了日,而沒有記年月。
有的記了年、月、日,是在記載的開頭記日,在末尾記月,緊接着再記年。
例如:《殷虛書契》前編卷三有這樣的寫法:“癸未,王蔔..。
在四月,佳王二祀”。
在金文裡,如《大盂鼎》在開端寫:“佳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三祀”。
《小盂鼎》在開端寫“佳八月既望,辰在甲申”,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五祀”。
這是先寫月,寫日,最後寫年。
還有一種寫法是一開頭就寫出年月日來。
如《頌鼎》:“佳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
最後這種寫法逐漸成了曆史文獻中一個固定通用的形式。
後來皇帝有了年号,又要用年号去記時間。
近代中外關系頻繁以後,既要用中國的曆法,又要寫上西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曆就成了我們記年的形式。
此外,在文獻上有标題,在某些文書上有事由的摘要,這也屬于記載條件的範圍。
記載條件具備的程度,也反映了曆史文獻的發展水平。
書寫工具,最初是用金屬工具刻在獸骨、龜甲上,後來雕镂在金石上,再後是寫在竹木簡上,寫在帛上。
有了紙,書寫才有了很多的方便。
文獻的保管,最初都在官府。
後來有了私人的收藏,經過進一步發展,有了私人藏書家的出現。
但官府所藏,一直是數量最大的。
近代才有了公共的收藏,如:學校的圖書館、地方的圖書館以及社會集團的圖書館。
這既不是官家的,也不是私人的。
保管的方法,經長期積累産生了許多經驗。
文獻的傳播,最初隻是極少量的傳抄,還有靠口頭流傳的。
造紙術發明了,傳抄有了便利。
印刷術出現了,傳播有了更大的便利。
活字版、印刷機、影印術的出現,為傳播提供了越來越大的方便。
文獻的著錄是關于文獻的登記和說明,為使用文獻的人提供檢索的方便。
文獻的考訂是對某種文獻進行版本上和一定内容上的考證。
我們平常所說的考據學,實際上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附屬于各個學科之内的。
對文獻的考訂,就是曆史文獻學内的考據學。
以上這些問題都可進行研究,都有它們的曆史内容。
至于曆史文獻研究本身,過去的前輩們做了不少實際的工作,也有不少的貢獻。
但有意識地把它樹立起來,成立一門學科,這還是我們今天應該承擔的任務我們應該總結前人在這方面的成果,加以提高。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分類學部分,也應該是曆史文獻研究中的重要工作。
分類學應該以目錄學為基礎而又不同于目錄學。
目錄學也講分類,但目是書目,錄是解題,一般是就書論書;提高到有系統有理論的“學”的程度的,似沒有多少。
分類學有統觀全局的要求,這跟一般對目錄學的要求是不同的。
自《七略》以下,以至章學誠所說“考鏡源流,辨章學術”,都可以說是屬于分類學的範圍,但還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
關于分類學這個問題,還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曆史文獻學的應用部分,可以包含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和辨僞學等。
關于這些方面的工作,在我國曆史上也開始得較早,自宋以後逐漸發展,到了清乾嘉時期,成就甚多。
但一直到現在,很少有系統性的總結。
從目前史學發展和古籍整理的狀況來說,這些工作是很需要的。
我們這部通史,篇幅較大,處處離不開曆史理論,處處離不開曆史文獻。
我們要從理論的探索上,從文獻的應用上不斷提高水平。
聯系不同時期的曆史文獻看,它們也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而每一曆史文獻都是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個體。
對曆史文獻必須曆史地看,要從各方面的聯系中看曆史文獻,才能比較深刻地理解曆史文獻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在史學工作中的作用。
從有曆史文獻的那一天起,如甲骨文,記載的隻是統治者的具體活動和思想意識。
此後,官府的載籍一直是曆史文獻的主體。
《尚書》、《雅》、《頌》、《易經》等都是官書。
《春秋》可說是私人著作的創始。
而《春秋》和《左傳》也是根據官方材料寫成書的。
戰國時期,私人著述的風氣漸盛。
這些著作,就一個學派内部說,往往是帶有經典性的文獻,在我們今天來看,也頂多不過是學術性的文獻。
如從數量上說,戰國時期傳留下來一些私人著作,較之當時的官府載籍恐怕是少得可憐。
經秦火和項羽燒秦宮室之後,各國載籍多蕩然無存,在《史記》裡隻是略存其蹤迹。
兩漢時期,官家文書記載和檔案制度逐漸具備,私人著述的史文辭賦和各種技藝書也多起來。
此後,社會生産力有了進步,政權組織擴大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造紙術發展了,印刷術發明了,公私載籍越來越多了。
大體說來,私家載籍在任何時期恐怕都不能跟官家的相比,但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後,能流傳下來的,顯然是越來越多了。
目前,有人估計現存我國古籍有若幹萬種,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官書。
但如就北京、南京和各地收藏的檔案來說,那數量就不知比現存古籍要多多少倍。
記載經驗本身的長期積累,也可以促進公私文獻的發展,但陳舊的積習也會頑固地阻礙文獻工作的進步。
研究曆史文獻本身的發展史,研究它們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系,研究官私文獻之不同的特點及其在發展進程中經曆的異同,這有助于對它們的認識,并可以從而考慮如何改善對它們的管理和傳播,如何進一步發揮它們的作用,使之為各種有關的建設事業服務。
章學誠曾提出“記注”和“撰述”的區别,他是就史書體裁講的,但我們也可以借用這個提法來說明曆史文獻方面的問題。
關于曆史的記注,這是曆史文獻的一大類。
大量的官書和一些私人的曆史記載,都屬于這一類。
這一類的文獻,無論它是否可靠,目的都在于反映社會情況。
那些有意于作僞的人,也不過是要反映僞造的社會情況。
記注如現存的曆史檔案,其中包含了一些可貴的原始的資料,但有不少弄虛作假的東西。
這類文獻,總的說來,是沒有加過工的資料,其可貴的地方在此,價值不高的地方也在此。
撰述要有史識,對于史料的運用,不強調完備,而是有取有舍,重要的在于作者的思想和表述,這是對史料的加工提高以後的成果。
這一類的文獻,其中有時未免失真。
但一般地說,對于讀者可能有更多的幫助。
它們雖非原始的東西,但往往可能比較集中表述了曆史的真象。
從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以及其它學術方面的資料方面來看,這類文獻提供的比較多一些。
目前有一部分同志認為,隻有原始資料才是更寶貴的,在發現一件不經常見的文獻,往往表現得相當激動,而對于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計不足。
這是帶有片面性的。
我們研究曆史文獻,也要把這兩類文獻加以區别,分别觀察它們的發展史、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史。
當然,這兩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要看以哪一類的性質為主。
班固的《漢書》是撰述,但帶有很濃厚的記注性質。
曆代官修的史書,多屬于記注性質,但也往往有撰述的因素,這是要具體分析的。
曆史文獻的發展史,還可以從好幾方面來說。
這裡有曆史記錄條件在完備程度上的發展,有書寫工具的發展,保管和傳播的發展,著錄和考訂的發展,還有曆史文獻研究本身也有它的發展史。
曆史記錄條件完備程度,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等。
在甲骨文裡,有好多地方的記載是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的。
在時間的記載上,有的隻記了日,而沒有記年月。
有的記了年、月、日,是在記載的開頭記日,在末尾記月,緊接着再記年。
例如:《殷虛書契》前編卷三有這樣的寫法:“癸未,王蔔..。
在四月,佳王二祀”。
在金文裡,如《大盂鼎》在開端寫:“佳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三祀”。
《小盂鼎》在開端寫“佳八月既望,辰在甲申”,而在結尾寫“佳王廿又五祀”。
這是先寫月,寫日,最後寫年。
還有一種寫法是一開頭就寫出年月日來。
如《頌鼎》:“佳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
最後這種寫法逐漸成了曆史文獻中一個固定通用的形式。
後來皇帝有了年号,又要用年号去記時間。
近代中外關系頻繁以後,既要用中國的曆法,又要寫上西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曆就成了我們記年的形式。
此外,在文獻上有标題,在某些文書上有事由的摘要,這也屬于記載條件的範圍。
記載條件具備的程度,也反映了曆史文獻的發展水平。
書寫工具,最初是用金屬工具刻在獸骨、龜甲上,後來雕镂在金石上,再後是寫在竹木簡上,寫在帛上。
有了紙,書寫才有了很多的方便。
文獻的保管,最初都在官府。
後來有了私人的收藏,經過進一步發展,有了私人藏書家的出現。
但官府所藏,一直是數量最大的。
近代才有了公共的收藏,如:學校的圖書館、地方的圖書館以及社會集團的圖書館。
這既不是官家的,也不是私人的。
保管的方法,經長期積累産生了許多經驗。
文獻的傳播,最初隻是極少量的傳抄,還有靠口頭流傳的。
造紙術發明了,傳抄有了便利。
印刷術出現了,傳播有了更大的便利。
活字版、印刷機、影印術的出現,為傳播提供了越來越大的方便。
文獻的著錄是關于文獻的登記和說明,為使用文獻的人提供檢索的方便。
文獻的考訂是對某種文獻進行版本上和一定内容上的考證。
我們平常所說的考據學,實際上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附屬于各個學科之内的。
對文獻的考訂,就是曆史文獻學内的考據學。
以上這些問題都可進行研究,都有它們的曆史内容。
至于曆史文獻研究本身,過去的前輩們做了不少實際的工作,也有不少的貢獻。
但有意識地把它樹立起來,成立一門學科,這還是我們今天應該承擔的任務我們應該總結前人在這方面的成果,加以提高。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分類學部分,也應該是曆史文獻研究中的重要工作。
分類學應該以目錄學為基礎而又不同于目錄學。
目錄學也講分類,但目是書目,錄是解題,一般是就書論書;提高到有系統有理論的“學”的程度的,似沒有多少。
分類學有統觀全局的要求,這跟一般對目錄學的要求是不同的。
自《七略》以下,以至章學誠所說“考鏡源流,辨章學術”,都可以說是屬于分類學的範圍,但還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
關于分類學這個問題,還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曆史文獻學的應用部分,可以包含版本學、校勘學、輯佚學和辨僞學等。
關于這些方面的工作,在我國曆史上也開始得較早,自宋以後逐漸發展,到了清乾嘉時期,成就甚多。
但一直到現在,很少有系統性的總結。
從目前史學發展和古籍整理的狀況來說,這些工作是很需要的。
我們這部通史,篇幅較大,處處離不開曆史理論,處處離不開曆史文獻。
我們要從理論的探索上,從文獻的應用上不斷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