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
關燈
小
中
大
現象的文字記錄。
客觀的曆史跟記錄的曆史是有區别的,這在上文已有所論述。
現在我們就曆史和曆史文獻的相互關系加以補充論述。
曆史,指的是客觀的曆史,即曆史發展過程的本身。
曆史文獻,是指關于曆史的記錄或曆史現象在文字上的反映。
這種區别本來很明白易懂。
但曆史本身是一去不複返了,我們對于曆史的認識主要是依靠曆史文獻,因而不少的人把二者混淆起來,甚至不少有學問的人也認為研究曆史文獻就是研究曆史。
我們說,把文獻作為曆史資料去研究,目的在于通過資料去了解曆史,這才是研究曆史。
如果把研究興趣隻限于曆史文獻的考訂,那隻能說是研究曆史文獻,而不能說是研究曆史。
當然,研究曆史文獻對于研究曆史是有所幫助的,但二者不能等同起來。
把二者等同起來,既不利于曆史研究,也會把曆史文獻的研究目的弄模糊了。
弄清楚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曆史文獻跟曆史有區别,但曆史的研究又離不開曆史文獻。
從學科關系上說,曆史學包含的内容比較多,這首先是曆史觀點。
無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一定的史學工作總是以一定的觀點作指導的。
在一定的觀點的指導下,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綜合,可以充實原有的觀點或改變原有的觀點,而得出新的結論。
這是史學工作經常經曆的過程。
史學的著作總要有一定的表現形式。
這種形式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著作的結構,一個是文字的表述。
關于曆史觀點、曆史資料、史書的結構和文字的表述的研究,都屬于史學的範圍。
而曆史文獻隻是屬于曆史資料的範圍。
曆史文獻的研究是史學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但也隻是史學的一部分。
曆史資料如汪洋大海,非常繁富。
這裡有古代文化遺存,其中有遠古文化遺址、墓葬和文物,這在沒有文字以前,是很重要的曆史資料,在有文字以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有曆史文獻,包含一切有文字的材料。
一般地說,這是曆史研究所需要的主要材料。
社會風俗、口頭文學,也都有史料的價值。
跟人類社會有直接聯系的社會現象,如土壤、河流、森林、礦藏等等的狀況,也至少可以做為輔助資料來看。
曆史文獻的含義,現在還沒有一緻公認的說法。
我們認為,凡是有曆史性的文字記載,都可以說是曆史文獻。
在具體工作中,可按照工作性質規定曆史文獻的範圍。
我們一般的習慣,常說政治文獻、經濟文獻,而沒有聽說思想文獻。
但是我們又常說馬克思主義文獻,其中一大部分是屬于思想文獻,或者說思想史的文獻。
象曆代的詩詞、散文,我們不習慣說它是文獻,但對文學史工作來說,其中的重要作品也可以說是文獻。
我們古代的農書,象《齊民要術》,科技書象《天工開物》,在政治史工作者看來,不能算是什麼文獻,但對于科學史工作者來說,卻是重要的文獻。
又如《顔氏家訓》、《世說新語》等書,還沒有聽說它們是曆史文獻,但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也應該說是文獻。
所以,曆史文獻的内容,不能說得太死,要看工作的需要而定。
曆史文獻一向被看作是死闆的、簡單的曆史資料,我們不這樣看。
我們認為,相當數量的曆史文獻是有多重性的。
多重性這種提法,可能不确切,我們姑且這樣說。
所謂多重性,第一,是說一種曆史文獻總是反映一定的曆史現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曆史文獻聯系起來,觀察規律性的東西。
這就超出了一個一個的具體曆史記載的範圍以外了。
這種性能不一定是文獻本身所固有的,往往是史學工作者所賦予的。
第三,文獻不一定是死的東西,其中有不少是一直到現在還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曆史文獻可以包含兩點,曆史文獻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少東西對于我們今天的史學工作還産生着影響,這是一點。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記載在一般的政治資料以外,還有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科技資料等等。
在這些資料中,有一些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這是第二點。
曆史文獻作為曆史資料,還有它的局限性。
第一,曆史文獻資料隻是史料的一部分,考古學的資料和民間的口碑也都在史料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解放以來,古文化遺址和曆代文物有大量的新發現,其中有很多東西可以補文獻的不足。
民族地區的曆史、社會和民間文學的調查,以及其他各種社會調查,都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研究曆史,單靠文獻資料有時是不夠的,要把文獻資料、考古學資料和社會調查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可以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反過來說,離開了文獻資料,單憑考古學資料,對于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曆史來說,也是不夠的。
我們應該知道曆史文獻的不足,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曆史文獻。
第二,文獻資料有不少失實的地方。
其中,有的是由于史官的有意歪曲,有的是由于記錄人的認識不足,有的由于傳聞的失誤。
還有由于多年的傳抄、刊刻,文字上的僞誤脫衍倒錯的也不少。
象這樣的材料都有待于考訂以後,才能使用。
第三,不少文獻資料是脫了線的。
盡管資料内容很多,但時間和地點都不可考,都不易利用。
第四,在文獻資料中有一個傳統的毛病,就是記載籠統,有時還多過于誇大。
比方說,記載中形容社會凋零景象,愛說“十室九空”,這顯然是誇張之詞,是不應該輕易置信的。
所有這些局限,都需要用曆史文獻學的工作去解決的。
曆史文獻學的建立為了促進曆史文獻研究工作的發展,使其有助于史學工作的發展,現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把曆史文獻學做為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起來。
我們初步的意見認為,曆史文獻學,或者更正确地說,中國曆史文獻學,可以包含四個部分,一、理論的部分、二、曆史的部分,三、分類學的部分,四、應用的部分。
這樣的分法,未必合适。
現在這樣分,也隻是便于說明問題。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理論部分,除上一節已有所論述的幾個問題之外,還有曆史文獻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問題。
曆史文獻本身有各種不同的門類,也就需要分别地同相應的學科發生聯系。
比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農學知識。
《算經十書》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數學知識。
其他如《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書的整理,更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工藝知識。
曆史文獻的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各種學科,但他最好能懂得一些比較多的學科。
古漢語、古民族語文、甲骨文字、金石文字、年代學、曆史地理學等,是曆史文獻研究所要聯系的學科,但不屬于曆史文獻學的範圍。
究竟哪些學科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系最密切,這要看具體情況。
一般地說,年代學和曆史地理學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系最密切,它們一個是講時間,一個是講空間。
研究中原文獻要精通古漢語、近代漢語,研究兄弟民族曆史文獻,要學習有關的民族語文。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曆史部分,主要是講曆史文獻的發展狀況。
象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發展史一樣,曆史文獻也有自己的發展史。
一般的看法,好象曆史文獻都是很死闆的東西,隻有這一文獻跟那一文獻的不同、這一時期的文獻跟那一時期的文獻不同,而談不到有什麼發展史。
這種看法隻是看到文獻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而沒有注意到曆史文獻自出世以後所經曆的長時期的變化。
每一曆史文獻不能脫離它的時代,不能不帶有時代的烙印,每一時期的曆史文獻不能不受前一時期
客觀的曆史跟記錄的曆史是有區别的,這在上文已有所論述。
現在我們就曆史和曆史文獻的相互關系加以補充論述。
曆史,指的是客觀的曆史,即曆史發展過程的本身。
曆史文獻,是指關于曆史的記錄或曆史現象在文字上的反映。
這種區别本來很明白易懂。
但曆史本身是一去不複返了,我們對于曆史的認識主要是依靠曆史文獻,因而不少的人把二者混淆起來,甚至不少有學問的人也認為研究曆史文獻就是研究曆史。
我們說,把文獻作為曆史資料去研究,目的在于通過資料去了解曆史,這才是研究曆史。
如果把研究興趣隻限于曆史文獻的考訂,那隻能說是研究曆史文獻,而不能說是研究曆史。
當然,研究曆史文獻對于研究曆史是有所幫助的,但二者不能等同起來。
把二者等同起來,既不利于曆史研究,也會把曆史文獻的研究目的弄模糊了。
弄清楚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曆史文獻跟曆史有區别,但曆史的研究又離不開曆史文獻。
從學科關系上說,曆史學包含的内容比較多,這首先是曆史觀點。
無論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一定的史學工作總是以一定的觀點作指導的。
在一定的觀點的指導下,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綜合,可以充實原有的觀點或改變原有的觀點,而得出新的結論。
這是史學工作經常經曆的過程。
史學的著作總要有一定的表現形式。
這種形式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著作的結構,一個是文字的表述。
關于曆史觀點、曆史資料、史書的結構和文字的表述的研究,都屬于史學的範圍。
而曆史文獻隻是屬于曆史資料的範圍。
曆史文獻的研究是史學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但也隻是史學的一部分。
曆史資料如汪洋大海,非常繁富。
這裡有古代文化遺存,其中有遠古文化遺址、墓葬和文物,這在沒有文字以前,是很重要的曆史資料,在有文字以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有曆史文獻,包含一切有文字的材料。
一般地說,這是曆史研究所需要的主要材料。
社會風俗、口頭文學,也都有史料的價值。
跟人類社會有直接聯系的社會現象,如土壤、河流、森林、礦藏等等的狀況,也至少可以做為輔助資料來看。
曆史文獻的含義,現在還沒有一緻公認的說法。
我們認為,凡是有曆史性的文字記載,都可以說是曆史文獻。
在具體工作中,可按照工作性質規定曆史文獻的範圍。
我們一般的習慣,常說政治文獻、經濟文獻,而沒有聽說思想文獻。
但是我們又常說馬克思主義文獻,其中一大部分是屬于思想文獻,或者說思想史的文獻。
象曆代的詩詞、散文,我們不習慣說它是文獻,但對文學史工作來說,其中的重要作品也可以說是文獻。
我們古代的農書,象《齊民要術》,科技書象《天工開物》,在政治史工作者看來,不能算是什麼文獻,但對于科學史工作者來說,卻是重要的文獻。
又如《顔氏家訓》、《世說新語》等書,還沒有聽說它們是曆史文獻,但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也應該說是文獻。
所以,曆史文獻的内容,不能說得太死,要看工作的需要而定。
曆史文獻一向被看作是死闆的、簡單的曆史資料,我們不這樣看。
我們認為,相當數量的曆史文獻是有多重性的。
多重性這種提法,可能不确切,我們姑且這樣說。
所謂多重性,第一,是說一種曆史文獻總是反映一定的曆史現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曆史文獻聯系起來,觀察規律性的東西。
這就超出了一個一個的具體曆史記載的範圍以外了。
這種性能不一定是文獻本身所固有的,往往是史學工作者所賦予的。
第三,文獻不一定是死的東西,其中有不少是一直到現在還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曆史文獻可以包含兩點,曆史文獻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少東西對于我們今天的史學工作還産生着影響,這是一點。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記載在一般的政治資料以外,還有思想資料、藝術資料、文學資料、科技資料等等。
在這些資料中,有一些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這是第二點。
曆史文獻作為曆史資料,還有它的局限性。
第一,曆史文獻資料隻是史料的一部分,考古學的資料和民間的口碑也都在史料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解放以來,古文化遺址和曆代文物有大量的新發現,其中有很多東西可以補文獻的不足。
民族地區的曆史、社會和民間文學的調查,以及其他各種社會調查,都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研究曆史,單靠文獻資料有時是不夠的,要把文獻資料、考古學資料和社會調查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可以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反過來說,離開了文獻資料,單憑考古學資料,對于有文字記載時期的曆史來說,也是不夠的。
我們應該知道曆史文獻的不足,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曆史文獻。
第二,文獻資料有不少失實的地方。
其中,有的是由于史官的有意歪曲,有的是由于記錄人的認識不足,有的由于傳聞的失誤。
還有由于多年的傳抄、刊刻,文字上的僞誤脫衍倒錯的也不少。
象這樣的材料都有待于考訂以後,才能使用。
第三,不少文獻資料是脫了線的。
盡管資料内容很多,但時間和地點都不可考,都不易利用。
第四,在文獻資料中有一個傳統的毛病,就是記載籠統,有時還多過于誇大。
比方說,記載中形容社會凋零景象,愛說“十室九空”,這顯然是誇張之詞,是不應該輕易置信的。
所有這些局限,都需要用曆史文獻學的工作去解決的。
曆史文獻學的建立為了促進曆史文獻研究工作的發展,使其有助于史學工作的發展,現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把曆史文獻學做為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起來。
我們初步的意見認為,曆史文獻學,或者更正确地說,中國曆史文獻學,可以包含四個部分,一、理論的部分、二、曆史的部分,三、分類學的部分,四、應用的部分。
這樣的分法,未必合适。
現在這樣分,也隻是便于說明問題。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理論部分,除上一節已有所論述的幾個問題之外,還有曆史文獻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問題。
曆史文獻本身有各種不同的門類,也就需要分别地同相應的學科發生聯系。
比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農學知識。
《算經十書》的整理,需要有豐富的數學知識。
其他如《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書的整理,更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工藝知識。
曆史文獻的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各種學科,但他最好能懂得一些比較多的學科。
古漢語、古民族語文、甲骨文字、金石文字、年代學、曆史地理學等,是曆史文獻研究所要聯系的學科,但不屬于曆史文獻學的範圍。
究竟哪些學科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系最密切,這要看具體情況。
一般地說,年代學和曆史地理學跟曆史文獻研究的關系最密切,它們一個是講時間,一個是講空間。
研究中原文獻要精通古漢語、近代漢語,研究兄弟民族曆史文獻,要學習有關的民族語文。
關于曆史文獻學的曆史部分,主要是講曆史文獻的發展狀況。
象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發展史一樣,曆史文獻也有自己的發展史。
一般的看法,好象曆史文獻都是很死闆的東西,隻有這一文獻跟那一文獻的不同、這一時期的文獻跟那一時期的文獻不同,而談不到有什麼發展史。
這種看法隻是看到文獻是一個一個的存在,而沒有注意到曆史文獻自出世以後所經曆的長時期的變化。
每一曆史文獻不能脫離它的時代,不能不帶有時代的烙印,每一時期的曆史文獻不能不受前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