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曆史理論和曆史文獻
關燈
小
中
大
于進一步探索。
我國舊史曾在一些部門比較集中地提供了曆史理論的資料,有的已為人所利用,有的還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注意。
《史記》的八書和《漢書》的十志,基本上講的是國家的職能,但我們很少這樣看。
八書的《禮書》、《樂書》,是講教化。
《律》今亡。
據《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作律書第三。
”則《律書》即兵書。
《禮》、《樂》和《兵》,一文一武,是治國的兩種手段。
《曆書》、《天官書》、《封禅書》,有科學知識的内容,但多關于宗教性的記載,跟皇權神化有密切的聯系。
《河渠書》講興修水利,防治水害。
《平準書》是講商品交換和政府在這方面的控制。
這八書對于封建國家的主要職能可以說都講到了。
《漢書》的十志,于續補《史記》八書外,特詳于《刑法》、《地理》和《藝文》,這也都不出于國家職能的範圍。
《續漢書》有《百官志》,是記載封建官署,離國家職能的範圍略遠。
杜佑著《通典》,自序稱:“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将施有政。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易》稱:聚人曰财。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管子曰:&lsquo倉廪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rsquo夫子曰:&lsquo既富而教,斯之謂矣。
&rsquo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
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政治之大方也。
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狄焉。
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
..”這部二百卷的巨著,記載了大量關于國家職能的資料、史事,兼及曆代議論,有助于理論的探索。
後世類書如《太平禦覽》、《冊府元龜》,雖系彙集史文,便于掇拾之作,然善于采擇,也頗有用處。
從中國曆史來看,有兩個應該在已有的成果上繼續探索的重要理論問題。
一個是關于中國曆史發展規律的問題,一個是關于中國史學發展規律的問題。
中國的曆史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因全國地域遼闊,各民族各地區間在經濟、文化上發展得不平衡。
這不隻是在漢族跟各兄弟民族間發展得不平衡,而且在漢族内部,在某些少數民族内部也不平衡。
從更高的高度把這些不平衡的曆史現象概括起來,既要看到各種社會現象中的差異,又要從差異性中看到它的同一性。
這是一件複雜的工作。
第二,中國曆史的發展有傳習力量的頑固性,社會變革往往不徹底。
血緣組織本來是氏族社會的特點,但氏族社會為奴隸社會取代後,血緣組織又在新的曆史形式下繼續發揮作用。
奴隸制在奴隸社會結束後的兩千多年仍有殘餘存在。
象這一類的曆史的傳習現象,往往混淆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視線。
第三,社會現象在曆史上往往出現某些重複,如治亂興衰的不斷代替,農民起義和農民戰争不斷以類似形式出現等等,都容易造成曆史循環的假象,遮蓋曆史發展的真實面目,對這一類的曆史特點,都須透過現象發現本質。
曆史理論的探索畢竟離不開曆史本身,對客觀曆史的了解畢竟離不開曆史資料。
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有的曆史工作者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對曆史資料掌握得不夠豐富;另外一些人熟悉曆史資料,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得不夠,這就妨礙了對理論探索的順利進行。
這種缺點是應當不斷克服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必須在廣大的史學領域内進行,具體的事物考訂和斷代史研究都各有不同的學術價值,但對通史的興趣應是必不可少的。
對世界史一定程度的理解,對有關兄弟學科的一定修養,也都是必要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是通古通今的,既要探索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規律,也要探索這種規律跟現實的聯系性,用以說明現在,觀察未來。
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曆史發展規律進行探索,已經曆了半個世紀,成績是可觀的,但尚有大量工作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
關于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當前須着重探索的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史學的發展的社會條件,一個是史學的效果。
中國史學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在社會動亂比較激烈的時候,或是在大動亂的前後,我國總有史學的傑作出現。
在經過春秋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到了漢武帝時,統一的局面才鞏固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司馬遷寫出了他的《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變亂、分裂,通過了隋唐時期的穩定,到了唐中葉以後,封建社會内部的矛盾比較突出,就在這個時期,杜佑寫出了《通典》。
兩宋,是一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織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鄭樵寫了《通志》。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的險象環生,正所謂“天崩地裂”的時代,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顧炎武的《日知錄》、唐甄的《潛書》,雖然份量不大,但代表了時代的脈搏,鞭撻了封建統治的腐朽。
象這樣的著作,都有豐富的曆史觀點,都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舊的史學著作中,是一部在史學理論上比較豐富的書。
以上這些著作的産生,各有其曆史原因,把這些原因加以分析概括,是探索史學發展規律的一項重要工作。
古代的史學家、思想家,不可能高度地理解曆史知識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但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
《詩經》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就是說,要從夏殷衰亡的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我們所謂借鑒,就是從這句話來的。
《易》:“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禮記·經解》:“疏通知遠,書教也”,這說的都是對曆史知識的運用。
商鞅變法的時候,當時有兩派,一派主張變法,一派反對變法,兩派的說法,都有曆史的根據。
當然,其中總有一派根據是不正确的。
秦漢之際,是朝代變換最迅速的時期,漢初時有些人注意到一個問題:秦經營了那麼長的時期,很不容易,為什麼亡得那樣快?漢從起兵到建立皇朝才不過五年,這是為什麼?這好象隻是一個曆史問題,實際上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要求對現實的解答,對漢朝曆史的前途的解答。
唐在隋朝暫短的統一之後,建立了新的皇朝。
唐初的君臣,也很重視從隋朝的興亡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到了宋代,司馬光寫了那麼一大部書,書名索性就叫作《資治通鑒》。
學曆史有什麼用,這是我們曆史學者經常碰到的問題。
有時,我們回答了,有時,我們回答不上來;有時我們雖然回答了,但從心裡缺乏自信。
其實,在中國史學史上,這是個老問題,不少古人曾經用言論或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在我們研究史學史時,很少注意這個問題,甚至有時還覺得這是一個狹隘的、實用的問題,不願理睬。
我們認為,應該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給它以應有的地位。
第二節 曆史文獻和曆史文獻學 曆史文獻的特點 在史學工作中,理論的指導和探索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曆史文獻的掌握和運用也是很必要的。
曆史理論是對曆史現象的概括,曆史文獻是對曆史
我國舊史曾在一些部門比較集中地提供了曆史理論的資料,有的已為人所利用,有的還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注意。
《史記》的八書和《漢書》的十志,基本上講的是國家的職能,但我們很少這樣看。
八書的《禮書》、《樂書》,是講教化。
《律》今亡。
據《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
作律書第三。
”則《律書》即兵書。
《禮》、《樂》和《兵》,一文一武,是治國的兩種手段。
《曆書》、《天官書》、《封禅書》,有科學知識的内容,但多關于宗教性的記載,跟皇權神化有密切的聯系。
《河渠書》講興修水利,防治水害。
《平準書》是講商品交換和政府在這方面的控制。
這八書對于封建國家的主要職能可以說都講到了。
《漢書》的十志,于續補《史記》八書外,特詳于《刑法》、《地理》和《藝文》,這也都不出于國家職能的範圍。
《續漢書》有《百官志》,是記載封建官署,離國家職能的範圍略遠。
杜佑著《通典》,自序稱:“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将施有政。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易》稱:聚人曰财。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管子曰:&lsquo倉廪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
&rsquo夫子曰:&lsquo既富而教,斯之謂矣。
&rsquo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
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政治之大方也。
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狄焉。
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
..”這部二百卷的巨著,記載了大量關于國家職能的資料、史事,兼及曆代議論,有助于理論的探索。
後世類書如《太平禦覽》、《冊府元龜》,雖系彙集史文,便于掇拾之作,然善于采擇,也頗有用處。
從中國曆史來看,有兩個應該在已有的成果上繼續探索的重要理論問題。
一個是關于中國曆史發展規律的問題,一個是關于中國史學發展規律的問題。
中國的曆史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因全國地域遼闊,各民族各地區間在經濟、文化上發展得不平衡。
這不隻是在漢族跟各兄弟民族間發展得不平衡,而且在漢族内部,在某些少數民族内部也不平衡。
從更高的高度把這些不平衡的曆史現象概括起來,既要看到各種社會現象中的差異,又要從差異性中看到它的同一性。
這是一件複雜的工作。
第二,中國曆史的發展有傳習力量的頑固性,社會變革往往不徹底。
血緣組織本來是氏族社會的特點,但氏族社會為奴隸社會取代後,血緣組織又在新的曆史形式下繼續發揮作用。
奴隸制在奴隸社會結束後的兩千多年仍有殘餘存在。
象這一類的曆史的傳習現象,往往混淆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視線。
第三,社會現象在曆史上往往出現某些重複,如治亂興衰的不斷代替,農民起義和農民戰争不斷以類似形式出現等等,都容易造成曆史循環的假象,遮蓋曆史發展的真實面目,對這一類的曆史特點,都須透過現象發現本質。
曆史理論的探索畢竟離不開曆史本身,對客觀曆史的了解畢竟離不開曆史資料。
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有的曆史工作者熟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對曆史資料掌握得不夠豐富;另外一些人熟悉曆史資料,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掌握得不夠,這就妨礙了對理論探索的順利進行。
這種缺點是應當不斷克服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必須在廣大的史學領域内進行,具體的事物考訂和斷代史研究都各有不同的學術價值,但對通史的興趣應是必不可少的。
對世界史一定程度的理解,對有關兄弟學科的一定修養,也都是必要的。
曆史理論的探索,是通古通今的,既要探索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規律,也要探索這種規律跟現實的聯系性,用以說明現在,觀察未來。
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曆史發展規律進行探索,已經曆了半個世紀,成績是可觀的,但尚有大量工作等待我們去深入研究。
關于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當前須着重探索的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史學的發展的社會條件,一個是史學的效果。
中國史學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在社會動亂比較激烈的時候,或是在大動亂的前後,我國總有史學的傑作出現。
在經過春秋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到了漢武帝時,統一的局面才鞏固下來,就在這個時候,司馬遷寫出了他的《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長期變亂、分裂,通過了隋唐時期的穩定,到了唐中葉以後,封建社會内部的矛盾比較突出,就在這個時期,杜佑寫出了《通典》。
兩宋,是一個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織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鄭樵寫了《通志》。
明末清初,封建社會的險象環生,正所謂“天崩地裂”的時代,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顧炎武的《日知錄》、唐甄的《潛書》,雖然份量不大,但代表了時代的脈搏,鞭撻了封建統治的腐朽。
象這樣的著作,都有豐富的曆史觀點,都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
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在舊的史學著作中,是一部在史學理論上比較豐富的書。
以上這些著作的産生,各有其曆史原因,把這些原因加以分析概括,是探索史學發展規律的一項重要工作。
古代的史學家、思想家,不可能高度地理解曆史知識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但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
《詩經》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就是說,要從夏殷衰亡的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我們所謂借鑒,就是從這句話來的。
《易》:“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禮記·經解》:“疏通知遠,書教也”,這說的都是對曆史知識的運用。
商鞅變法的時候,當時有兩派,一派主張變法,一派反對變法,兩派的說法,都有曆史的根據。
當然,其中總有一派根據是不正确的。
秦漢之際,是朝代變換最迅速的時期,漢初時有些人注意到一個問題:秦經營了那麼長的時期,很不容易,為什麼亡得那樣快?漢從起兵到建立皇朝才不過五年,這是為什麼?這好象隻是一個曆史問題,實際上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要求對現實的解答,對漢朝曆史的前途的解答。
唐在隋朝暫短的統一之後,建立了新的皇朝。
唐初的君臣,也很重視從隋朝的興亡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到了宋代,司馬光寫了那麼一大部書,書名索性就叫作《資治通鑒》。
學曆史有什麼用,這是我們曆史學者經常碰到的問題。
有時,我們回答了,有時,我們回答不上來;有時我們雖然回答了,但從心裡缺乏自信。
其實,在中國史學史上,這是個老問題,不少古人曾經用言論或實踐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在我們研究史學史時,很少注意這個問題,甚至有時還覺得這是一個狹隘的、實用的問題,不願理睬。
我們認為,應該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給它以應有的地位。
第二節 曆史文獻和曆史文獻學 曆史文獻的特點 在史學工作中,理論的指導和探索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曆史文獻的掌握和運用也是很必要的。
曆史理論是對曆史現象的概括,曆史文獻是對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