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意識形态
關燈
小
中
大
書,多涉及孝與德的道德思想。
如雲“監悊厥德”(《克鼎》),“秉文之德”(《周頌》),“聿修厥德”(《大雅·文王之什》),“克明德慎刑”(《書·康诰》),“乃單文祖德”(《書·洛诰》),如雲:“顯孝于申(神)”(《克鼎》),“祖孝先王”(《宗周鐘》),“綏予孝子”(《周頌·雝》),“永言孝思”(《大雅·下武》),“用孝養厥父母”(《書·酒诰》),“惟爾令德孝恭”(《書·君陳》),可見“有孝有德”(《大雅》)是西周的道德綱領。
西周的政治思想,通過頌與诰以宣揚。
頌是後王歌頌先王的樂詩。
由下而上的崇拜叫做“頌”。
周頌用于禋祀先王,多講武功與農事,稱頌先王在政治經濟上的成功。
诰謂教訓,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谕戒叫做“诰”。
《書》之諸诰,如《大诰》、《洛诰》、《召诰》,金文如《盂鼎》,大抵指陳明天命、敬德、治民、營國的道理,訓戒子孫與多士、多方,要服膺周先王的統治表率。
頌與诰,是用來對下屬進行崇拜與服從教育的文字,隻有官府才能掌握,所以說“學在官府”。
西周末年,王室逐漸微弱,社會矛盾加劇,平王乃被迫東遷。
當時有大量詩歌,暴露現實黑暗,詛咒上天與祖宗,責備上層貴族,這是對統治思想的背叛,具有進步性、人民性。
這些詩歌被收集在《詩經》中,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産。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政權下移,王官失守,學術由官府下移,竹帛乃下庶人,西周學術“皆原于一,不離于宗”,向春秋“道術将為天下裂”轉化(語見《莊子·天下篇》)。
于是,就出現了孔子開創私學,聚徒講學的新局面。
西周的學術,到了春秋時期,還保留了它的舊形式。
殘存的官府文化官吏,還抱着西周的學術傳統苟延殘喘。
然而這僅如秋風中的殘葉,即将飄散。
《莊子·天下篇》說:西周學術,到了春秋之世,“其明而在度數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
”但是畢竟王官失守了,他們所有、所能明的隻是僅存軀殼的形式了。
春秋時期的詩書禮樂,隻是單純的儀式,而沒有内容。
西周文化成為死規矩。
鄒魯之士、缙紳先生的學術,就是專門背誦古訓的儒者的職業。
《說文》:“儒為術士之稱”。
術士,猶藝士,娴習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習禮樂,所以為相;習射禦,所以為将;習書數,所以為宰。
此為當時貴族之學,亦懦所以進身于貴族之學。
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就是傳習詩書的儒者,他們的時代早于孔子。
春秋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散見于《左傳》。
如雲“五行”,或亦曰“五材”,如雲“六氣”,都是指宇宙間的基本物質。
又論及民與神的關系,指出應先成民事而後緻力于神。
或指出,國将興,聽于民,将亡,聽于神,神依人而行。
或指出,天道遠,人道迩。
這些,都表明人們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切近的人道,而不依靠遙遠的天道,閃耀着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芒。
春秋末世戰國初年,孔子墨子開創了私學,從此開始了諸子百家并鳴的局面。
孔子生長在文化典籍豐富的魯國,接受了鄒魯缙紳先生的詩書傳授之學。
那時候王官失守,學術下移,孔子處身這種文化變革的時代,首先開了私學。
私學是相對于官學而言的。
惟官學失守,乃有私學。
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多人,形成很有勢力的學派。
孔子的學術以“仁”和“禮”為中心,仁就是承認人的地位,禮就是講究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
言仁,是革新的。
講禮,是保守的。
所以孔子的學術反映了新舊交替的矛盾。
孔子周遊列國,當時的諸侯不能用他。
他晚年退而著書,編定六經。
據說《春秋》是經過他筆削的,《春秋》筆法成為後代史學家的準繩。
孔子編定的經書,經過漢朝提倡,成為學術的正統,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子的教育學說很有價值,有些原則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今天還在遵循。
孔子死後,弟子散處四方,或者為諸侯師,或者友教士大夫,影響十分巨大。
墨子稍後于孔子,當戰國初期。
他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乃背棄,而著《非儒》。
其書多及生産勞動,多言百工、商賈、賓萌、役夫,反映其為身份微賤的生産者。
墨子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節葬、非樂,上同、尚賢,天志、明鬼;反對奴隸主貴族依靠骨肉之親,無功富貴。
書中《備城門》以下,是兵書,詳言戰争防禦方術,可見墨家非攻而不反戰。
墨家也是徒屬弟子充滿天下的學派,其後學有墨辯,有墨俠。
終戰國之世,墨家學派傳播甚廣,其巨子且遠至西方的秦國。
墨家學派直到漢初才衰落下去。
所以孔墨二家,韓非子稱為“顯學”。
孫诒讓謂:墨學之昌,幾埒洙泗。
犷秦隐儒,墨學亦微。
至西漢,儒複興而墨竟絕。
這裡所說墨學的曆史興衰,符合實際。
孔子開創私學,墨家踵興。
從此而後,道、法、名、陰陽各家并興。
與儒、墨合稱六家,各以其學術相诘辯,形成戰國百家并鳴的局面。
奴隸社會崩潰階段的學術繁榮,在學術思想史上放一異彩。
漢初司馬談以黃老學派立場,論六家要旨。
其言雖有所見,要不免偏頗。
大抵自孔子而後,戰國大儒,言仁義,崇禮樂,前有孟子,後有荀子。
孟子道性善,議井田,衍子思的思想緒餘,流于主觀唯心主義。
荀子言性惡,重視後天的學習,論天行,重視人事的修治;博綜各家,非十二子,赫然成為戰國末年唯物主義思想的巨擘。
道家稱老莊。
老子其人,《史記》不能論定其時代。
而《道德經》則顯系孔墨而後戰國時期的思想,非議仁義,批判禮制,要回複到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淳樸之治。
其所提出的“道”,是天地萬物之母,但是恍惚不可捉摸,不可名狀,沒有物質基礎。
《道德經》反映着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莊子是沒落奴隸主貴族,“處昏上亂相之間”,生活貧困,衣履破敝,不得不貸粟于監河侯。
他既不能随時代而前進,又不能把握當前的現實,隻能逃離人世,處身于材與不材之間,在矛盾中求得内心的甯谧。
所以他齊死生、得喪、小大、多少、貴賤、是非,乘道德而浮遊,泯然無累。
莊子提出了超越時間、空間的“道”,“道”是不可認識的。
這個“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宇宙的根本。
從“道”出發,莊子要求“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不要以人為改變天然。
無用是最好的用,越無用就越合于天道。
處世的方法是“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這是在命運面前聽憑擺布的敗北主義。
莊子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對後世影響很大。
名辯思想包括名家與墨辯。
名家惠施、公孫龍都逞詭辯。
惠施合同異,如說“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這種詭辯,抹殺事物的質的差别,把相異的事物視為同一。
公孫龍離堅白,謂“白馬非馬”,謂“堅白石”,離。
“視不得見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
”白馬論的邏輯特征,在于把普遍的概念(馬)與個别的事物(白馬),抽象而絕對地分離開來,把本質(馬)與屬性(白),抽象而絕對地分離開來。
這是他所以陷于謬誤、成為詭辯的原因。
堅白論則認為色(白)性(堅)質(石),互不相關,人物感覺(視覺與觸覺),各各分離,互不聯系。
現象不可知,感性認識不可靠,把詭辯推向極端。
墨家後學墨辯,有文字六篇:《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講墨學的認識論、邏輯思想、科學思想,在《墨子》書中,自成一組。
文字體例,殆如《爾雅》,文辭簡約,訛奪過多,至為難讀。
今舉其批駁名家公孫龍詭辯的論題如次。
“白馬,馬也。
乘白馬,乘馬也。
骊馬,馬也。
乘骊馬,乘馬也。
”(小取)。
“于:石,一也。
堅白,二也,而在石。
”(《經說下》)。
一則批駁白馬非馬,一則批駁堅白石,離。
由此可知,墨辯的成書時代,乃有晚于公孫龍者。
法家稱管、商、申、韓。
《管子》駁雜,非一家之言。
《商子》大體出于商鞅的言論,亦有後人依托。
《申子》或近于道家。
《韓非子》則集法家大成,兼言法、術、勢三者。
其《解老》、《喻老》,表明法家思想與《道德經》的關系。
韓非時代,及于秦王嬴政,已是秦統一的前夜,其思想,為君主專制政治鼓吹。
陰陽家鄒衍、鄒奭,著作無傳。
《管子》書中,或有其緒論,當俟考定。
《呂氏春秋·應同篇》保存其五德終始之論。
《史記》所載大九州之說,為陰陽家思想的一端,然而非其思想之最重要者。
這裡要提出來的,是戰國時期諸子書中關于思想統一要求的屢見。
《管子》書中已見統一思想的端倪。
《商君書》,要求“燔詩書而明法令”,禁絕遊學。
《荀子·非十二子》,要務息十二子之說,除天下之害,把百家争鳴看成擾亂天下的邪說、奸言。
《韓非子》則禁二心私學。
所有這些,成為秦統一天下以後“燔詩書百家語”以及“偶語《詩》《書》者棄市”政策的張本。
中古時代正宗哲學的神學化從秦漢開始,中國社會進入中古時期,即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的中古時期曆時二千年,至一八四○年鴉片戰争才進入近代。
中古時期的正宗哲學,是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
但是各個發展不同的階段,具有十分不同的特點。
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各以其不同的性格與風貌,标志着正宗哲學的曆史演化。
但是正宗哲學的神學化性質是始終存在的。
中古正宗哲學從董仲舒開始,正宗哲學的神學化也從董仲舒開始。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六藝之科”的書籍成為經典。
漢初的子學餘緒,由式微而歸于斬絕,經學的統治開始。
西漢占統治地位的是今文經學。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異議可怪之論獨成為今文經學的大宗。
他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是正宗哲學神學化的标本。
陰陽災異之說,天人感應之論,人副天數之言,土龍祈雨之術,何莫而非神學。
正是這個董仲舒,被稱為西漢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緒,其思想學說成為中古哲學的正宗。
西漢今文經學,《詩》、《書》、《禮》、《易》、《春秋》,各立博士。
弟子傳習,嚴守師說。
而一經有數家之傳,是以互異。
東漢白虎觀會議,旨在統一經說,泯今文經學内部的紛歧。
班固以古文學家而奉敕撰《白虎通德論》,綜合今文諸儒經說,注釋名詞術語,以神學為指歸,遂勒成一代今文經學的神學詞典。
漢代正宗哲學的神學化,至此乃臻體系嚴密,理論周至。
這是經學史上的大事。
爾後古文經學興盛,服、賈、馬、鄭,多以古文經學為儒林大師。
而鄭玄尤以綜羅今古學見稱,風尚為之一變。
于是古文經學不能不說是哲學的正宗,但是它有異于今文經學者在于不言災異,不為谶記,所以其唯物主義思想透過實事求是的學風而顯露。
這是值得注意的。
魏晉玄學以《易》與《老》、《莊》為三玄。
以孔子與老子為“将無同”,以“名教”為出于“自然”,其消融儒言于道家的特點非常明顯。
何晏注《論語》,王弼注《易》與《老子》,未嘗不揭仁義之言加諸道德之上。
葛洪外儒術而内神仙,要亦時代風會使然,則玄學作
如雲“監悊厥德”(《克鼎》),“秉文之德”(《周頌》),“聿修厥德”(《大雅·文王之什》),“克明德慎刑”(《書·康诰》),“乃單文祖德”(《書·洛诰》),如雲:“顯孝于申(神)”(《克鼎》),“祖孝先王”(《宗周鐘》),“綏予孝子”(《周頌·雝》),“永言孝思”(《大雅·下武》),“用孝養厥父母”(《書·酒诰》),“惟爾令德孝恭”(《書·君陳》),可見“有孝有德”(《大雅》)是西周的道德綱領。
西周的政治思想,通過頌與诰以宣揚。
頌是後王歌頌先王的樂詩。
由下而上的崇拜叫做“頌”。
周頌用于禋祀先王,多講武功與農事,稱頌先王在政治經濟上的成功。
诰謂教訓,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谕戒叫做“诰”。
《書》之諸诰,如《大诰》、《洛诰》、《召诰》,金文如《盂鼎》,大抵指陳明天命、敬德、治民、營國的道理,訓戒子孫與多士、多方,要服膺周先王的統治表率。
頌與诰,是用來對下屬進行崇拜與服從教育的文字,隻有官府才能掌握,所以說“學在官府”。
西周末年,王室逐漸微弱,社會矛盾加劇,平王乃被迫東遷。
當時有大量詩歌,暴露現實黑暗,詛咒上天與祖宗,責備上層貴族,這是對統治思想的背叛,具有進步性、人民性。
這些詩歌被收集在《詩經》中,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産。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政權下移,王官失守,學術由官府下移,竹帛乃下庶人,西周學術“皆原于一,不離于宗”,向春秋“道術将為天下裂”轉化(語見《莊子·天下篇》)。
于是,就出現了孔子開創私學,聚徒講學的新局面。
西周的學術,到了春秋時期,還保留了它的舊形式。
殘存的官府文化官吏,還抱着西周的學術傳統苟延殘喘。
然而這僅如秋風中的殘葉,即将飄散。
《莊子·天下篇》說:西周學術,到了春秋之世,“其明而在度數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多能明之。
”但是畢竟王官失守了,他們所有、所能明的隻是僅存軀殼的形式了。
春秋時期的詩書禮樂,隻是單純的儀式,而沒有内容。
西周文化成為死規矩。
鄒魯之士、缙紳先生的學術,就是專門背誦古訓的儒者的職業。
《說文》:“儒為術士之稱”。
術士,猶藝士,娴習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習禮樂,所以為相;習射禦,所以為将;習書數,所以為宰。
此為當時貴族之學,亦懦所以進身于貴族之學。
鄒魯之士、缙紳先生,就是傳習詩書的儒者,他們的時代早于孔子。
春秋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散見于《左傳》。
如雲“五行”,或亦曰“五材”,如雲“六氣”,都是指宇宙間的基本物質。
又論及民與神的關系,指出應先成民事而後緻力于神。
或指出,國将興,聽于民,将亡,聽于神,神依人而行。
或指出,天道遠,人道迩。
這些,都表明人們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切近的人道,而不依靠遙遠的天道,閃耀着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芒。
春秋末世戰國初年,孔子墨子開創了私學,從此開始了諸子百家并鳴的局面。
孔子生長在文化典籍豐富的魯國,接受了鄒魯缙紳先生的詩書傳授之學。
那時候王官失守,學術下移,孔子處身這種文化變革的時代,首先開了私學。
私學是相對于官學而言的。
惟官學失守,乃有私學。
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多人,形成很有勢力的學派。
孔子的學術以“仁”和“禮”為中心,仁就是承認人的地位,禮就是講究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
言仁,是革新的。
講禮,是保守的。
所以孔子的學術反映了新舊交替的矛盾。
孔子周遊列國,當時的諸侯不能用他。
他晚年退而著書,編定六經。
據說《春秋》是經過他筆削的,《春秋》筆法成為後代史學家的準繩。
孔子編定的經書,經過漢朝提倡,成為學術的正統,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子的教育學說很有價值,有些原則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今天還在遵循。
孔子死後,弟子散處四方,或者為諸侯師,或者友教士大夫,影響十分巨大。
墨子稍後于孔子,當戰國初期。
他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乃背棄,而著《非儒》。
其書多及生産勞動,多言百工、商賈、賓萌、役夫,反映其為身份微賤的生産者。
墨子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節葬、非樂,上同、尚賢,天志、明鬼;反對奴隸主貴族依靠骨肉之親,無功富貴。
書中《備城門》以下,是兵書,詳言戰争防禦方術,可見墨家非攻而不反戰。
墨家也是徒屬弟子充滿天下的學派,其後學有墨辯,有墨俠。
終戰國之世,墨家學派傳播甚廣,其巨子且遠至西方的秦國。
墨家學派直到漢初才衰落下去。
所以孔墨二家,韓非子稱為“顯學”。
孫诒讓謂:墨學之昌,幾埒洙泗。
犷秦隐儒,墨學亦微。
至西漢,儒複興而墨竟絕。
這裡所說墨學的曆史興衰,符合實際。
孔子開創私學,墨家踵興。
從此而後,道、法、名、陰陽各家并興。
與儒、墨合稱六家,各以其學術相诘辯,形成戰國百家并鳴的局面。
奴隸社會崩潰階段的學術繁榮,在學術思想史上放一異彩。
漢初司馬談以黃老學派立場,論六家要旨。
其言雖有所見,要不免偏頗。
大抵自孔子而後,戰國大儒,言仁義,崇禮樂,前有孟子,後有荀子。
孟子道性善,議井田,衍子思的思想緒餘,流于主觀唯心主義。
荀子言性惡,重視後天的學習,論天行,重視人事的修治;博綜各家,非十二子,赫然成為戰國末年唯物主義思想的巨擘。
道家稱老莊。
老子其人,《史記》不能論定其時代。
而《道德經》則顯系孔墨而後戰國時期的思想,非議仁義,批判禮制,要回複到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淳樸之治。
其所提出的“道”,是天地萬物之母,但是恍惚不可捉摸,不可名狀,沒有物質基礎。
《道德經》反映着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莊子是沒落奴隸主貴族,“處昏上亂相之間”,生活貧困,衣履破敝,不得不貸粟于監河侯。
他既不能随時代而前進,又不能把握當前的現實,隻能逃離人世,處身于材與不材之間,在矛盾中求得内心的甯谧。
所以他齊死生、得喪、小大、多少、貴賤、是非,乘道德而浮遊,泯然無累。
莊子提出了超越時間、空間的“道”,“道”是不可認識的。
這個“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宇宙的根本。
從“道”出發,莊子要求“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不要以人為改變天然。
無用是最好的用,越無用就越合于天道。
處世的方法是“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這是在命運面前聽憑擺布的敗北主義。
莊子的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對後世影響很大。
名辯思想包括名家與墨辯。
名家惠施、公孫龍都逞詭辯。
惠施合同異,如說“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這種詭辯,抹殺事物的質的差别,把相異的事物視為同一。
公孫龍離堅白,謂“白馬非馬”,謂“堅白石”,離。
“視不得見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
”白馬論的邏輯特征,在于把普遍的概念(馬)與個别的事物(白馬),抽象而絕對地分離開來,把本質(馬)與屬性(白),抽象而絕對地分離開來。
這是他所以陷于謬誤、成為詭辯的原因。
堅白論則認為色(白)性(堅)質(石),互不相關,人物感覺(視覺與觸覺),各各分離,互不聯系。
現象不可知,感性認識不可靠,把詭辯推向極端。
墨家後學墨辯,有文字六篇:《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講墨學的認識論、邏輯思想、科學思想,在《墨子》書中,自成一組。
文字體例,殆如《爾雅》,文辭簡約,訛奪過多,至為難讀。
今舉其批駁名家公孫龍詭辯的論題如次。
“白馬,馬也。
乘白馬,乘馬也。
骊馬,馬也。
乘骊馬,乘馬也。
”(小取)。
“于:石,一也。
堅白,二也,而在石。
”(《經說下》)。
一則批駁白馬非馬,一則批駁堅白石,離。
由此可知,墨辯的成書時代,乃有晚于公孫龍者。
法家稱管、商、申、韓。
《管子》駁雜,非一家之言。
《商子》大體出于商鞅的言論,亦有後人依托。
《申子》或近于道家。
《韓非子》則集法家大成,兼言法、術、勢三者。
其《解老》、《喻老》,表明法家思想與《道德經》的關系。
韓非時代,及于秦王嬴政,已是秦統一的前夜,其思想,為君主專制政治鼓吹。
陰陽家鄒衍、鄒奭,著作無傳。
《管子》書中,或有其緒論,當俟考定。
《呂氏春秋·應同篇》保存其五德終始之論。
《史記》所載大九州之說,為陰陽家思想的一端,然而非其思想之最重要者。
這裡要提出來的,是戰國時期諸子書中關于思想統一要求的屢見。
《管子》書中已見統一思想的端倪。
《商君書》,要求“燔詩書而明法令”,禁絕遊學。
《荀子·非十二子》,要務息十二子之說,除天下之害,把百家争鳴看成擾亂天下的邪說、奸言。
《韓非子》則禁二心私學。
所有這些,成為秦統一天下以後“燔詩書百家語”以及“偶語《詩》《書》者棄市”政策的張本。
中古時代正宗哲學的神學化從秦漢開始,中國社會進入中古時期,即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的中古時期曆時二千年,至一八四○年鴉片戰争才進入近代。
中古時期的正宗哲學,是以儒家哲學為代表的。
但是各個發展不同的階段,具有十分不同的特點。
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各以其不同的性格與風貌,标志着正宗哲學的曆史演化。
但是正宗哲學的神學化性質是始終存在的。
中古正宗哲學從董仲舒開始,正宗哲學的神學化也從董仲舒開始。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六藝之科”的書籍成為經典。
漢初的子學餘緒,由式微而歸于斬絕,經學的統治開始。
西漢占統治地位的是今文經學。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以其非常異議可怪之論獨成為今文經學的大宗。
他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是正宗哲學神學化的标本。
陰陽災異之說,天人感應之論,人副天數之言,土龍祈雨之術,何莫而非神學。
正是這個董仲舒,被稱為西漢大儒,上承先秦儒家端緒,其思想學說成為中古哲學的正宗。
西漢今文經學,《詩》、《書》、《禮》、《易》、《春秋》,各立博士。
弟子傳習,嚴守師說。
而一經有數家之傳,是以互異。
東漢白虎觀會議,旨在統一經說,泯今文經學内部的紛歧。
班固以古文學家而奉敕撰《白虎通德論》,綜合今文諸儒經說,注釋名詞術語,以神學為指歸,遂勒成一代今文經學的神學詞典。
漢代正宗哲學的神學化,至此乃臻體系嚴密,理論周至。
這是經學史上的大事。
爾後古文經學興盛,服、賈、馬、鄭,多以古文經學為儒林大師。
而鄭玄尤以綜羅今古學見稱,風尚為之一變。
于是古文經學不能不說是哲學的正宗,但是它有異于今文經學者在于不言災異,不為谶記,所以其唯物主義思想透過實事求是的學風而顯露。
這是值得注意的。
魏晉玄學以《易》與《老》、《莊》為三玄。
以孔子與老子為“将無同”,以“名教”為出于“自然”,其消融儒言于道家的特點非常明顯。
何晏注《論語》,王弼注《易》與《老子》,未嘗不揭仁義之言加諸道德之上。
葛洪外儒術而内神仙,要亦時代風會使然,則玄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