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意識形态
關燈
小
中
大
哲學思想的階級性的一盞明燈。
在社會變革時期,思潮的激蕩特别強烈。
在新舊絕續之際,方生未死之間,舊的、衰頹的要掙紮,不肯退出曆史舞台;新的、先進的要上升,要登上曆史舞台。
這樣,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就很激烈,很尖銳。
即使新的取得了勝利,也還有摧陷廓清的任務,敷陳新義的任務,不是很簡單的。
斯大林說:“上層建築是由基礎産生的。
但這決不是說,上層建築隻是反映基礎,它是消極的、中立的,對自己基礎的命運、對階級的命運、對制度的性質是漠不關心的。
相反地,上層建築一出現,就成為極大的積極力量,積極促進自己基礎的形成和鞏固,采取一切辦法幫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滅舊基礎和舊階級。
”“基礎創立上層建築,就是要上層建築為它服務,要上層建築積極幫助它形成和鞏固,要上層建築消滅已經過時的舊基礎及其舊上層建築而積極鬥争。
”①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寫成于一九五○年,總結了十月革命時期以及蘇聯建國時期前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鬥争和理論鬥争的經驗,對上層建築思想意識的反作用問題作了極精辟、極深刻的論述,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
馬克思主義是無産階級的革命理論,是無産階級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的武器。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哲學把無産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産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又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②當無産階③《列甯全集》第三十八卷,第228頁。
①《斯大林選集》卷下,第438&mdash439頁。
②《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106頁。
③《斯大林選集》卷下,第438頁。
①《斯大林選集》卷下,第50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5頁及9頁。
級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革命的理論,就是掌握了戰鬥的武器,就能夠确定方向,認清前途,對工作充滿信心,相信我們的事業必定勝利,從而進行實際的革命鬥争,使革命事業一步步地取得勝利。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主義政黨。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被壓迫階級,即曆史上最革命的階級的世界上最偉大的解放運動。
革命理論并不是誰臆想出來的東西,它是從世界各國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的總和中産生出來的。
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
自然,他也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将崩潰的問題,去考察共産主義的未來發展問題。
無産階級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不隻是掌握了偉大的認識工具,而是運用它來發揮偉大的組織作用、動員作用和政治作用,戰勝敵人,建立自己的統治,并進行通向共産主義的偉大建設。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以來,已經将近一個半世紀。
無産階級的先鋒戰士,領導人民群衆進行革命鬥争,經過了極其艱辛的曆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迄今為止,已有十多億人口擺脫了被奴役、被剝削的處境,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勝利前進。
但是距離共産主義事業的全部勝利,路途還遙遠,還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和巨大的犧牲,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那無産階級以及全人類所向往的光輝的頂點。
社會意識形态的各種表現形式社會意識形态的表現形式,為宗教,為哲學(包括政治法律觀點和道德),為文學,為藝術。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
恐懼創造神。
現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對資本盲目勢力的恐懼。
這種勢力确實是盲目的,因為人民群衆不能預見到它。
因為它使無産者和小業主在生活中随時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來的”、“出人意料的”、“偶然發生的”破産和毀滅,使他們變成乞丐,變成窮光蛋,變成娼妓,甚至活活餓死。
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壓抑、災難、殘酷的折磨,是現代宗教的社會根源。
馬克思指出:“隻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
”①宗教決不會自行消亡。
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義無神論的長期戰鬥。
中世紀隻知道一種意識形态,即宗教和神學。
中世紀把意識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mdash&mdash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
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
對于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衆的感情來說,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衆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
漢末的黃巾起義、北宋的方臘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
德國的農民戰争也是如此。
哲學這門學問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變化。
舊哲學被稱為科學的科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96&mdash97頁。
學,它包羅着關于世界的知識,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學。
各種具體科學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産生,結束了舊哲學的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前的舊哲學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學之上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性的學說,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發展規律的學說,是科學認識和革命改造的武器。
政治、法律觀點和道德學說也是哲學的内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答複不同,哲學陣營就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别。
凡是主張存在是第一性、思維是第二性的為唯物主義哲學。
與此相反的,則為唯心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有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才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跟唯心主義哲學鬥争中發展起來的。
列甯指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估計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
”①在階級社會裡,超階級的哲學是不可能有的。
宣傳哲學的“無黨性”和“全人類性”隻能是欺騙。
文學和藝術也是社會意識形态的表現形式。
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
藝術包括音樂、書畫、雕塑、戲劇、電影。
文學和藝術一般是訴諸感情的形象思維的形式。
文學和藝術具有傾向性。
馬克思說:“請回憶一下織工的那支歌吧?這是一個勇敢的戰鬥的呼聲。
..無産階級在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銳地、直截了當地、威風凜凜地厲聲宣布,它反對私有制社會。
”②恩格斯指出,“我決不反對傾向詩本身。
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阿裡斯托芬都是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但丁和塞萬提斯也不遜色;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現代的那些寫出優秀小說的俄國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傾向的作家。
”①在中國,詩經裡的《伐檀》、《碩鼠》,有強烈的傾向性。
曆代著名的文學家屈原、賈誼、杜甫、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陸遊、辛棄疾、關漢卿、施耐庵、王實甫、吳承恩、曹雪芹都是有政治傾向性的作家。
文學和藝術的生命和價值全在它具有為人民的政治傾向性。
為人民的文學和藝術,就是站在人民一邊,與人民同患難、共呼吸,為人民的利益服務。
這樣的文學和藝術就是優秀的文學和藝術,它大量地記錄在文學史和藝術史上。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的傳統。
在今日,文學和藝術就要為人民群衆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宣傳進步思想,宣傳共産主義思想,鼓舞、贊美人們為社會主義、共産主義而奮鬥的高尚志趣和情操。
但是也要注意,做到象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别把它指點出來”,不要把“曆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
”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是在不斷吸取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營養中發展、長大的。
詩、詞、小說,都是如此。
戲劇更是來自民間。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熔鑄着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精魂,這是不容忽視的。
①《列甯全集》第一卷,第37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83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54頁。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不斷地接受外來文學和藝術的影響。
例如佛教藝術和講唱文學就是如此。
近代、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外來影響更為顯著。
第二節 中國哲學、社會政治學說的曆史發展 上古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學說 上古哲學思想,指奴隸社會的哲學思想。
中國奴隸社會的哲學思想,從殷代後期起,經曆了殷及西周、春秋、戰國三個階段。
殷周之際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時期;西周則學在官府;周室東遷前後,官學崩潰,這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一階段。
周王東遷以後的思想,以至春秋鄒魯缙紳先生的《詩》《書》傳授之學,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二階段。
孔墨顯學,戰國百家并鳴之學,周秦之際的思想,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三階段。
對古代哲學思想的這三個階段,《莊子·天下篇》曾有所論述。
商代後期,以幹支相配成的六十甲子明确無誤地刻在甲骨上。
以六旬為循環的紀日法,是中國曆法的基礎。
曆法反映關于人類對天體運行和時間的較精确的計算,它起源甚早。
殷代先公上甲微就以十幹的日命名,以後■、■、■,都沿襲這種稱謂方式。
他們是成湯以前的先公。
生活在夏朝的商之先公以十幹命名,則幹支紀日的曆法當起源甚早。
曆法與天體運動的神話相伴随,紀實觀念又與禋祀祖先相聯結,從中形成了禮。
殷代後期,禮器的大量出土,表明當時确實存在着《論語》所提到的殷禮。
禮器的多端,以及紋飾的精緻,既說明青銅冶鑄技術的進步,也說明殷禮已相當繁缛。
殷虛文字,是單字象形。
單字,證明其無複雜語言;象形,反映其對周圍事物觀察的樸素。
這種文字,指示出感性的攝取與勞動的接觸是特别重要的。
蔔辭所涉及的社會生活的廣泛、複雜,表明殷人以人事訴諸鬼神的宗教意識的濃厚。
羅振玉、董作賓、郭沫若,對此都作過仔細的歸類和分析。
王國維根據蔔辭而作出的商史研究具有開創性的價值。
西周學在官府。
西周王室掌握文化的官職是祝宗蔔史。
祝代表祭者向神緻辭,必須掌握關于神的曆史知識。
宗管理宗廟祭禮,必須掌握關于氏族宗法的曆史知識。
蔔掌管觀兆的宗教事件,必須掌握關于占蔔吉兇禍福的知識。
史掌管文書,觀察天象,必須有關于自然現象及政治曆史的知識。
所謂“學在官府”的學,就是這班文化官吏所專有的知識,歸根結底都與宗教有關。
在主要的諸侯國,如宋和魯以及後來的楚,也有這種掌握文化的官吏。
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天命論,至上神是上帝,亦稱皇天,有福可懷,有威可畏。
人受生于天,曰命。
受天之命以統治天下,曰天子。
人民疆土乃天子之所有,受自天,亦受自先王。
故須敬畏天威,尊法先王,以祖先神與上帝相配合。
周人的道德思想以德與孝為中心,德以對王,孝以對祖。
西周的金文及詩
在社會變革時期,思潮的激蕩特别強烈。
在新舊絕續之際,方生未死之間,舊的、衰頹的要掙紮,不肯退出曆史舞台;新的、先進的要上升,要登上曆史舞台。
這樣,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就很激烈,很尖銳。
即使新的取得了勝利,也還有摧陷廓清的任務,敷陳新義的任務,不是很簡單的。
斯大林說:“上層建築是由基礎産生的。
但這決不是說,上層建築隻是反映基礎,它是消極的、中立的,對自己基礎的命運、對階級的命運、對制度的性質是漠不關心的。
相反地,上層建築一出現,就成為極大的積極力量,積極促進自己基礎的形成和鞏固,采取一切辦法幫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滅舊基礎和舊階級。
”“基礎創立上層建築,就是要上層建築為它服務,要上層建築積極幫助它形成和鞏固,要上層建築消滅已經過時的舊基礎及其舊上層建築而積極鬥争。
”①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寫成于一九五○年,總結了十月革命時期以及蘇聯建國時期前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鬥争和理論鬥争的經驗,對上層建築思想意識的反作用問題作了極精辟、極深刻的論述,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
馬克思主義是無産階級的革命理論,是無産階級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的武器。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哲學把無産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産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又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②當無産階③《列甯全集》第三十八卷,第228頁。
①《斯大林選集》卷下,第438&mdash439頁。
②《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106頁。
③《斯大林選集》卷下,第438頁。
①《斯大林選集》卷下,第50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5頁及9頁。
級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革命的理論,就是掌握了戰鬥的武器,就能夠确定方向,認清前途,對工作充滿信心,相信我們的事業必定勝利,從而進行實際的革命鬥争,使革命事業一步步地取得勝利。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主義政黨。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被壓迫階級,即曆史上最革命的階級的世界上最偉大的解放運動。
革命理論并不是誰臆想出來的東西,它是從世界各國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的總和中産生出來的。
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
自然,他也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将崩潰的問題,去考察共産主義的未來發展問題。
無産階級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不隻是掌握了偉大的認識工具,而是運用它來發揮偉大的組織作用、動員作用和政治作用,戰勝敵人,建立自己的統治,并進行通向共産主義的偉大建設。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以來,已經将近一個半世紀。
無産階級的先鋒戰士,領導人民群衆進行革命鬥争,經過了極其艱辛的曆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迄今為止,已有十多億人口擺脫了被奴役、被剝削的處境,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勝利前進。
但是距離共産主義事業的全部勝利,路途還遙遠,還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和巨大的犧牲,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那無産階級以及全人類所向往的光輝的頂點。
社會意識形态的各種表現形式社會意識形态的表現形式,為宗教,為哲學(包括政治法律觀點和道德),為文學,為藝術。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
恐懼創造神。
現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對資本盲目勢力的恐懼。
這種勢力确實是盲目的,因為人民群衆不能預見到它。
因為它使無産者和小業主在生活中随時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來的”、“出人意料的”、“偶然發生的”破産和毀滅,使他們變成乞丐,變成窮光蛋,變成娼妓,甚至活活餓死。
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壓抑、災難、殘酷的折磨,是現代宗教的社會根源。
馬克思指出:“隻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
”①宗教決不會自行消亡。
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義無神論的長期戰鬥。
中世紀隻知道一種意識形态,即宗教和神學。
中世紀把意識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mdash&mdash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
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
對于完全受宗教影響的群衆的感情來說,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衆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
漢末的黃巾起義、北宋的方臘起義、元朝的紅巾軍起義、清朝的白蓮教起義,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
德國的農民戰争也是如此。
哲學這門學問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變化。
舊哲學被稱為科學的科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96&mdash97頁。
學,它包羅着關于世界的知識,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學。
各種具體科學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産生,結束了舊哲學的時代。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前的舊哲學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學之上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性的學說,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發展規律的學說,是科學認識和革命改造的武器。
政治、法律觀點和道德學說也是哲學的内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答複不同,哲學陣營就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别。
凡是主張存在是第一性、思維是第二性的為唯物主義哲學。
與此相反的,則為唯心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有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才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跟唯心主義哲學鬥争中發展起來的。
列甯指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做任何估計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
”①在階級社會裡,超階級的哲學是不可能有的。
宣傳哲學的“無黨性”和“全人類性”隻能是欺騙。
文學和藝術也是社會意識形态的表現形式。
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
藝術包括音樂、書畫、雕塑、戲劇、電影。
文學和藝術一般是訴諸感情的形象思維的形式。
文學和藝術具有傾向性。
馬克思說:“請回憶一下織工的那支歌吧?這是一個勇敢的戰鬥的呼聲。
..無産階級在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銳地、直截了當地、威風凜凜地厲聲宣布,它反對私有制社會。
”②恩格斯指出,“我決不反對傾向詩本身。
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阿裡斯托芬都是有強烈傾向的詩人,但丁和塞萬提斯也不遜色;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的主要價值就在于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現代的那些寫出優秀小說的俄國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傾向的作家。
”①在中國,詩經裡的《伐檀》、《碩鼠》,有強烈的傾向性。
曆代著名的文學家屈原、賈誼、杜甫、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陸遊、辛棄疾、關漢卿、施耐庵、王實甫、吳承恩、曹雪芹都是有政治傾向性的作家。
文學和藝術的生命和價值全在它具有為人民的政治傾向性。
為人民的文學和藝術,就是站在人民一邊,與人民同患難、共呼吸,為人民的利益服務。
這樣的文學和藝術就是優秀的文學和藝術,它大量地記錄在文學史和藝術史上。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的傳統。
在今日,文學和藝術就要為人民群衆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宣傳進步思想,宣傳共産主義思想,鼓舞、贊美人們為社會主義、共産主義而奮鬥的高尚志趣和情操。
但是也要注意,做到象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别把它指點出來”,不要把“曆史的未來的解決辦法硬塞給讀者。
”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是在不斷吸取民間文學和藝術的營養中發展、長大的。
詩、詞、小說,都是如此。
戲劇更是來自民間。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熔鑄着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精魂,這是不容忽視的。
①《列甯全集》第一卷,第37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83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54頁。
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不斷地接受外來文學和藝術的影響。
例如佛教藝術和講唱文學就是如此。
近代、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外來影響更為顯著。
第二節 中國哲學、社會政治學說的曆史發展 上古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學說 上古哲學思想,指奴隸社會的哲學思想。
中國奴隸社會的哲學思想,從殷代後期起,經曆了殷及西周、春秋、戰國三個階段。
殷周之際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時期;西周則學在官府;周室東遷前後,官學崩潰,這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一階段。
周王東遷以後的思想,以至春秋鄒魯缙紳先生的《詩》《書》傳授之學,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二階段。
孔墨顯學,戰國百家并鳴之學,周秦之際的思想,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第三階段。
對古代哲學思想的這三個階段,《莊子·天下篇》曾有所論述。
商代後期,以幹支相配成的六十甲子明确無誤地刻在甲骨上。
以六旬為循環的紀日法,是中國曆法的基礎。
曆法反映關于人類對天體運行和時間的較精确的計算,它起源甚早。
殷代先公上甲微就以十幹的日命名,以後■、■、■,都沿襲這種稱謂方式。
他們是成湯以前的先公。
生活在夏朝的商之先公以十幹命名,則幹支紀日的曆法當起源甚早。
曆法與天體運動的神話相伴随,紀實觀念又與禋祀祖先相聯結,從中形成了禮。
殷代後期,禮器的大量出土,表明當時确實存在着《論語》所提到的殷禮。
禮器的多端,以及紋飾的精緻,既說明青銅冶鑄技術的進步,也說明殷禮已相當繁缛。
殷虛文字,是單字象形。
單字,證明其無複雜語言;象形,反映其對周圍事物觀察的樸素。
這種文字,指示出感性的攝取與勞動的接觸是特别重要的。
蔔辭所涉及的社會生活的廣泛、複雜,表明殷人以人事訴諸鬼神的宗教意識的濃厚。
羅振玉、董作賓、郭沫若,對此都作過仔細的歸類和分析。
王國維根據蔔辭而作出的商史研究具有開創性的價值。
西周學在官府。
西周王室掌握文化的官職是祝宗蔔史。
祝代表祭者向神緻辭,必須掌握關于神的曆史知識。
宗管理宗廟祭禮,必須掌握關于氏族宗法的曆史知識。
蔔掌管觀兆的宗教事件,必須掌握關于占蔔吉兇禍福的知識。
史掌管文書,觀察天象,必須有關于自然現象及政治曆史的知識。
所謂“學在官府”的學,就是這班文化官吏所專有的知識,歸根結底都與宗教有關。
在主要的諸侯國,如宋和魯以及後來的楚,也有這種掌握文化的官吏。
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天命論,至上神是上帝,亦稱皇天,有福可懷,有威可畏。
人受生于天,曰命。
受天之命以統治天下,曰天子。
人民疆土乃天子之所有,受自天,亦受自先王。
故須敬畏天威,尊法先王,以祖先神與上帝相配合。
周人的道德思想以德與孝為中心,德以對王,孝以對祖。
西周的金文及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