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會意識形态

關燈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态的學說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意識的學說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問題,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問題,說明了社會意識的各種表現形式問題。

    這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是得不到科學的确切的說明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裡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産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适合的生産關系。

    這些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适應的現實基礎。

    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①99900041_0245_0馬克思又指出:“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産支配着其他一切生産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

    這是一種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沒其中,它使它們的特點變了樣。

    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着它裡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②99900041_0245_1馬克思的這些指示,着重說明,适合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政治和法律,意識形态是上層建築,樹立在經濟基礎之上。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産方式決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生産關系是“一種普照的光”,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着其它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

    政治、法律、意識形态都是由社會存在特别是生産關系來決定的。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産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

    正因為經濟基礎是決定上層建築的,所以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要在經濟基礎的變動中去找,而不要在人們的認識中去找。

    這就進一步論證了這樣的一個真理:“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在曆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隻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伸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

    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八月五日緻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曆史,必須詳細研究各種社會形态存在的條件,然後設法從這些條件中找出相應的政治、私法、美學、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

    ”①這是說作為上層建築之一的意識形态,包括政治、法律、藝術、哲學、宗教等等的觀點,隻能在社會存在中去找。

    社會存在是意識形态的根據,它是第一性的,而意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5頁。

     識形态則是由社會存在所派生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對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态的關系,有十分具體和形象的叙述: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産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産物。

    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産也是這樣。

    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産者,但這裡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着自己的生産力的一定發展以及與這種發展相适應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遙遠的形式)的制約。

    意識在任何時候都隻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

    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态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象在照像機中一樣是倒現着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曆史過程中産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物理過程中産生的一樣。

    ①99900041_0247_0這段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事實,即是意識形态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正如照像機中的形象是外界物體的反映一樣。

     按照這個理論,社會存在發生變化,則作為其反映的意識形态也将發生變化,社會存在有所不同,則作為其反映的意識形态也将有所不同。

    斯大林說:“物質方面的發展,外部條件的發展,先于觀念方面的發展,先于意識的發展,首先是外部條件發生變化,首先是物質方面發生變化,然後意識、觀念方面才相應地發生變化。

    ”又說:“曆史表明,各種不同時代的人們之所以抱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和願望,是由于人們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方式和自然作鬥争以求滿足本身的需要,與此相适應,他們的經濟關系也按各種不同的方式形成起來。

    ”②時代不同,意識形态也不同。

    這個問題,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裡說道: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

    例如,與權威原理相适應的是十一世紀,與個人主義原理相适應的是十八世紀。

    ..為什麼該原理出現在十一世紀或者十八世紀,而不出現在其他某一世紀,我們就必然要仔細研究一下:十一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十八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在每個世紀中,人們的需求、生産力、生産方式以及生産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後,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産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難道探讨這一切問題不就是研究每個世紀中人們的現實的、世俗的曆史,不就是把這些人既當成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嗎?但是,隻要你們把人們當成他們本身曆史的劇中人物和劇作者,你們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發點,因為你們抛棄了最初作為出發點的永恒的原理。

    ①99900041_0248_0馬克思的這段指示,意思很明白。

    在不同的世紀有不同的原理。

    因為産生原理的人們不同了。

    生産力、生産關系不同了,所以原理也不同了。

    研究不同的原理就要研究不同的現實的、世俗的曆史,才能把問題研究清楚。

     物質世界是發展的,人的認識反映發展着的物質世界,人的社會認識(就是哲學、宗教、政治籌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學說)反映着社會的經濟制度。

    社會的經濟制度會發展,因此,人的社會認識也會随之發展。

     在西方,古希臘羅馬哲學思想的繁榮;中世紀,學術為神學原則所統治;近代,則有自由、平等思想。

    這是标志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②《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289頁。

     會思想意識的不同。

    在中國,氏族家長制遺留的存在,使孝弟思想與保民思想,在奴隸社會處于顯著的地位。

    奴隸社會末期,展開了百家争鳴。

    封建社會,經由秦皇朝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到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走的都是學術定于一尊的路徑。

    西漢儒家經術統治建立以後,學術神學化,經二千餘年不變。

    近代,則向西方學習,倡導自由、平等。

    這也與西方有相似之處。

    東西方思想意識的發展,是合規律的發展,還是偶合,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已往的曆史,每一時代都有統治階級。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質生産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着精神生産的資料。

    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産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

    《共産黨宣言》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每個時代的哲學都有由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憑藉。

    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

    十八世紀的法國,對英國來說是如此;後來的德國,對英、法兩國來說也是如此。

    經濟發生最終的支配作用,決定着現有思想資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

    這種作用多半是間接發生的。

    對哲學發生最大的直接影響的,則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

    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寫信給康·施米特,清楚地表達了上述思想。

    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還論述了社會和國家以至純數學的規律的某種獨立性。

    他說:“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規律,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就和現實世界脫離,并且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作為世界必須适應的外來的規律而與現實世界相對立。

    社會和國家方面的情形是這樣,純數學也正是這樣,它在以後被應用于世界,雖然它是從這個世界得出來的,并且隻表現世界的聯系形式的一部分&mdash&mdash正是僅僅因為這樣,它才是可以應用的。

    ”①哲學思想是自然和社會的概括。

    它來自自然和社會,但對自然和社會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是戰國時期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反映,但是各家各派學說的發展自有其自己學派先驅思想作為憑藉,似乎與當時現實不相聯系。

    這種情況,在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的發展進程中都有反映。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當一種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歸根到底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時候,它也影響周圍的環境,甚至能夠對産生它的原因發生反作用。

    這就是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發生反作用。

    ②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7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85&mdash486頁。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78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4頁。

     這是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八月五日緻康·施米特的信裡說的話。

     列甯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③。

    斯大林指出,“社會思想、理論和政治設施,在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即社會存在的發展所提出的已經成熟的任務的基礎上一經産生,便反過來影響社會存在,影響社會物質生活,為徹底解決社會物質生活的已經成熟的任務,為社會物質生活能進一步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這段話具體闡明了意識創造客觀世界的學說,這種創造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須在已經成熟的社會任務的基礎上進行①。

     斯大林說,必須證明思想的偉大意義。

    “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生活本身所産生的,可是它一旦産生出來,就會獲得巨大的意義,它把人們聯合起來,組織起來,并且在産生它的社會生活上打下自己的烙印,&mdash&mdash思想在曆史運動中有巨大的意義。

    ”②斯大林指出,“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想和理論。

    有舊的思想和理論,它們是衰頹的,為社會上衰頹的勢力服務的。

    他們的作用就是阻礙社會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也有新的先進的思想和理論,它們是為社會上先進的勢力服務的。

    它們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前進,而且它們愈是确切地反映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需要,它們的意義就愈大。

    ”③斯大林的這些論述,已經為無數的曆史事實所證明。

    它是探索社會變革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