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國家和法

關燈
第一節 國家性質和政權形式 國家性質和政權形式 國家是人類曆史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的産物,從國家産生的曆史就可以看到國家的性質。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甯《國家與革命》,都對這個問題作了科學的闡述,而列甯的《論國家》說得更為簡明。

    列甯說:“談到國家問題的時候,首先就要注意,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

    有一個時候是沒有國家的。

    國家是在社會分成階級的地方和時候、在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出現的時候才出現的。

     “在第一種人剝削人的形式、第一種階級劃分(奴隸主和奴隸)的形式尚未出現以前,還存在着家長制的或有時稱為克蘭制的(克蘭就是氏族,當時人們生活在氏族中)家庭,這種原始時代的遺迹在很多原始部落的風俗中還表現得十分明顯,不管你拿哪一部論述原始文化的著作來看,都可以碰到比較确定的描寫、記載和回憶,說有過一個多少與原始共産主義相似的時代,那時社會并沒有分為奴隸主和奴隸。

    那時還沒有國家,沒有系統地采用暴力和強迫人們服從暴力的特殊機構。

    這樣的機構就叫做國家。

     “在原始社會裡,在人們還生活在不大的氏族中、還處于最低發展階段即處于近乎野蠻狀态的時候,在與現代文明人類相距幾千年的時代,還看不見國家存在的标志。

    我們看到的是風俗的統治,是族長所享有的威信、尊敬和權力,這種權力有時是屬于婦女的&mdash&mdash那時婦女還不象現在這樣處在無權的被壓迫的地位,&mdash&mdash但是在任何地方看不到什麼分化出來管理他人并為了管理而系統地一貫地掌握着某種強制機構即暴力機構的特殊等級的人,大家知道,現在,這種暴力機構就是武裝部隊、監獄及其他強迫他人意志服從暴力的手段,即構成國家實質的東西。

     “如果把資産階級學者制造出來的所謂宗教學說、詭辯、哲學體系以及各種各樣的意見抛開,而去探求問題的實質,那我們就會看到,國家就是從人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管理機構。

    當專門從事管理并因此而需要一個強迫他人意志服從暴力的特殊強制機構(即監獄、特殊隊伍及軍隊等等)的特殊集團出現時,國家也就出現了。

     “但是曾經有過一個時候,國家并不存在,公共聯系、社會本身、紀律以及勞動規則全靠習慣和傳統的力量來維持,全靠族長或婦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當時婦女不僅與男子處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占有更高的地位)來維持,沒有專門從事管理的人的特殊等級。

    曆史告訴我們,國家這種強制人的特殊機構,隻是在社會分為階級,即分為兩種集團,其中一種集團能夠經常占有另一種集團的勞動的時候和地方,隻是在人剝削人的地方才産生出來的。

    ”①列甯是從曆史上說明國家的産生和國家的本質的。

    社會生産發展到有一定剩餘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這是國家産生的原因。

    擁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壓迫其他階級,這是階級社會的國家的本質。

    列甯根據這些曆史事實,駁斥了①《列甯選集》第四卷,第44&mdash45頁。

     那些把國家和神學混為一談的荒謬學說。

    在中國曆史上,關于國家的神秘論點如“皇權神授”,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古代的思想家也曾以社會矛盾解釋國家的産生,但有的人強調了國家調和矛盾的作用,有的人認為聖人創立國家,這都是很荒謬的。

     随着曆史的發展,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階級結構,不同性質的國家,不同形式的政權組織。

    列甯說:“國家形式極其繁雜。

    在奴隸占有制時期,在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家内,例如在完全建立于奴隸制之上的古希臘和占羅馬,已經有各種不同的國家形式。

    那時已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區别。

    君主制是一人獨裁的政權,共和制是一切政權機關都由選舉産生;貴族制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政權,民主制是人民的政權(民主一詞按希臘文直譯,意思是人民的政權)。

    這些區别都是在奴隸制時代産生的。

    雖然有這些區别,但奴隸占有制時代的國家,不論是君主制,還是貴族的或民主的共和制,都是奴隸占有制國家。

     “..奴隸占有制共和國按其内部結構來說分為兩種:貴族共和國和民主共和國。

    在貴族共和國中參加選舉的是少數享有特權的人,在民主共和國中參加選舉的是全體,但仍然是奴隸主的全體,奴隸是除外的。

    我們必須注意到這種基本情況,因為它最能說明國家問題,最能清楚地表明國家的實質。

    “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

    這個機器有各種不同的形式。

    在奴隸占有制國家内,有君主制,貴族共和制,甚至有民主共和制。

    管理形式确實極不相同,但本質隻是一個:奴隸沒有任何權利,始終是被壓迫階級,不算是人。

    農奴制國家内的情形也是如此。

     “..地主為了确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mdash&mdash維持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

    這就是農奴制國家,這種國家,例如在俄國或者在至今還是農奴制占統治的十分落後的亞洲各國,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共和制,有的是君主制。

    國家實行君主制時,政權歸一人掌握,實行共和制時,從地主當中選舉出來的人多少可以參加政權。

    農奴制社會的情形就是如此。

    農奴制社會中的階級劃分,是絕大多數人&mdash&mdash農奴制農民完全依附于極少數人&mdash&mdash占有土地的地主。

    ”①列甯這些話,從階級結構上分析了奴隸制國家的性質和農奴制國家的性質,又分析了這兩類不同性質的國家各有不同的政權形式,并指出政權組織形式雖不同,但都為同樣性質的國家服務。

    這些論斷,對于我們研究中國曆史上的國家問題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中國曆史上有奴隸制時代,有封建制時代,中國沒有資本主義時代,而在曆史發展順序上,相應于資本主義時代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曆史上的政權形式有貴族制、君主制、軍事獨裁制等的不同。

    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周王和諸侯的關系,是所謂兄弟、叔侄、甥舅之國。

    名義上,周王的政治地位很高,但實際上并沒有管轄諸侯的權力。

    從當時的中國來說,這似乎可以說是一種貴族共和制。

    在有些諸侯國内部,齊有國、高,魯有三桓,晉有六卿,也都是貴族當權。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①《列甯選集》第四卷,第49頁、51頁。

     五世希不失矣”①。

    孔子所說的是他對曆史的看法,不完全符合曆史事實,但孔子親眼看到的“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則是貴族當政的一種表現。

    後來孟子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②。

    所謂“世臣”,也是指貴族而言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君主專制是主要的政權形式,我們可稱之為封建專制政體。

     封建專制政體封建專制政體是由貴族制的政權性質轉化而來,也是在跟貴族、貴族制不斷鬥争的過程中,在不斷強化朝廷的過程中逐漸鞏固發展起來的。

     戰國年間,吳起、商鞅在楚秦先後變法。

    變法的主要内容是按一定的政治條件重新劃分貴族的等級。

    變法的實質是君權對貴族勢力的鬥争。

    《史記·吳起列傳》記吳起在楚變法情形: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縱橫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又,《商君列傳》記商鞅在秦變法: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

    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秦孝公死後,商鞅遭到車裂滅族的報複。

    吳起商鞅因變法而慘遭殺害的事例可以看出當時鬥争的尖銳。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封建專制政體史上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一年。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空前規模的皇朝。

    他宣布了天下的統一,定尊号為皇帝,并自稱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他創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和萬世一系的世襲制度,對于後來的封建政體,有很深刻的影響。

    分封制和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