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産關系和階級關系

關燈
代替了舊的生産關系,在文獻上往往難以考查。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們認為是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過渡時期。

    但封建制究竟在什麼時候确立了它的支配地位,還很難說清楚。

    如果要說封建社會始于何年,總不免于牽強。

    本書隻說春秋戰國時期是過渡時期,可能是更為合适的提法。

    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是中國社會變動比較激烈比較複雜的時代,新的生産關系出現。

    其中有買辦資産階級支配下的生産關系,有屬于民族資本主義體系的生産關系,也有舊的生産關系,主要的是封建的生産關系。

    這些生産關系的錯綜複雜狀況,還有待于我們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過去我們研究某一個曆史時代的社會經濟,隻重視這一曆史時代的基本的生産關系,對于同時并存的生産關系,對于基本的生産關系跟其它生産關系的關系都注意得不夠。

    我們希望能不斷改變這種狀況,這對于中國曆史研究會有重大意義的。

     生産關系跟主産力的适應和矛盾人類的曆史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系,它的發展是各種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

    在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始終起作用的是生産力、生産關系和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上層建築。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兩者既矛盾,又統一,由這兩者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就是生産方式。

    在這個統一體中,生産力是社會生産的内容,生産關系是社會生産的形式。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生産方式的矛盾運動。

    人類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态,都體現一種生産方式,因之,每一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都是生産方式變化和發展的結果,都是由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運動所推動的。

     生産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生産關系的性質。

    生産力狀況是生産關系形成的基本前提和物質基礎,曆史上任何一種生産關系都是适應生産力發展的要求而建立起來的。

    人們在生産過程中,不能任意選擇生産關系。

    産生什麼性質的生産關系,不是由人們主觀願望所決定,而是取決于生産力發展的水平,有什麼樣的生産力,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産關系。

    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說:“人們在發展其生産力時,即在生活時,也發展着一定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的性質必然随着這些生産力的改變和發展而改變”①。

    在中國曆史上曾經存在着不同的生産關系,這是與當時生産力發展的水平相适應的。

     在生産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生産力是最活躍的最革命的因素,它處在萬古長新的發展過程中,是不斷在發展着。

    但是,任何生産力都是處在一定的生産關系之中,因此,它的發展是受生産關系的發展和變革決定的。

    當一種新的生産關系形成,它和發展着的生産力相适應,這種生産關系在一定曆史時期裡,便表現為相對穩定的形式,曆史便得到發展,這就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統一的過程。

    在曆史發展中,生産方式的變革和發展,總是從生産力的發展開始的,而在發展中生産關系通常是落後于生産力的發展。

    在生産關系一定要适合生産力發展的規律的支配下,生産力的發展,就要求不斷的調整或變革生産關系。

    每當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舊的生産關系不适應這種發展時,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便激化,隻有調整與改革舊的生産關系,社會生産力才會得到發展。

     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态,都有它存在的曆史根據,這個根據就是構成這種生産方式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統一。

    每一種生産方式都是在一定生産力的水平上産生的,因而每一種生産關系所容納的生産力,都有一定限度。

    在一種生産方式内,當生産力的發展受着生産關系的束縛時,調整生産關系中不适應生産力發展的活動就成為必要的了。

    但在社會發展中,生産關系通常是落後于生産力的發展,因而産生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之間的矛盾,成為阻礙生産力發展的障礙。

    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及其發展,生産關系一定要适合生産力發展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根本規律。

    在這個規律支配下,在曆史的發展中,社會生産力的不斷發展,就要求生産關系不斷的更新。

    否則,社會生産力便得不到發展,人類曆史也就不能前進。

    從這個意義上說,曆史的發展,就是生産方式的變化和發展,就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矛盾運動的過程。

     生産關系一定要适合生産力狀況的規律,是在生産方式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曆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态都體現一種生産方式,而且在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着矛盾。

    但是,在一種新的生産關系産生後一定時期内,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的性質基本上是适合的,這種生産關系對生産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生産關系便處于相對穩定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25頁。

     的過程,這時生産力和生産關系雖然也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居于次要地位,不需要引起生産關系的變革,這就是一種社會形态存在的曆史根據。

    每一種生産方式都是在一定生産力水平上産生的,因而每一種生産關系所容納的生産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生産力不斷發展達到新的水平時,原來的生産關系便變成了不适應新生産力發展的舊關系了,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就激化成為主要矛盾,不改變生産關系,社會生産力就不能發展,這便是社會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

     生産方式的發展,有量變和質變的不同。

    在一種生産方式中,生産關系同生産力的性質和發展的要求基本上是适合的,雖然也有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可以調整生産關系解決,而不需要生産方式的改變,這是生産方式的量變。

    在曆史上統治階級的改革,就是調整生産關系的過程。

    當生産力的發展超過生産關系所容納的限度,不破壞舊的生産方式,生産力就不能發展時,生産方式就發生質變,新的生産方式便代替舊的生産方式,這就是曆史上出現的革命的社會變革的過程。

     在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生産關系跟社會生産力的矛盾和适應之曆史性的大起大落,曾經出現過多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這個時期,鐵的冶煉和鐵工具的使用得到不斷推廣。

    當時的鐵制農具有犁、、鋤、鏟、鐮,鐵制手工業工具有斧、削、鋸、錐、鑿、錘、針、刀。

    在今山東省臨淄縣的戰國時代冶鐵遺址,廣達十數萬平方米。

    在今湖北省大冶銅縣綠山的春秋戰國采礦遺址,有井巷支架,相當完整,還有運輸、通風、排水等設施。

    此外,牛耕的推廣,水利的興修,土壤的識别和改造,都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重要标志。

    更重要的是直接生産者對勞動的态度。

    《呂氏春秋·審分》:“今以衆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

    ”這是從對勞動的态度上指明勞動力性質的變化。

    他們不願意從事于“衆地”的勞動,而要有自己的土地,這就反映了個體農民的特點,既不同于集體耕作的奴隸,也不同于輪耕的公社成員。

    所有這些生産力上的特點都不是奴隸制生産關系所能容納的。

    由于新的生産力不斷取得的優勢,封建制的生産關系逐漸取代了奴隸制生産關系,社會生産逐漸由對抗性的矛盾轉入生産力、生産關系間的基本上的适應。

     第二種形式是,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不斷有矛盾,也不斷相适應,盡管經曆了很久的年代,矛盾在不斷地增長,生産關系在不斷地受到沖擊,但新的生産力始終不能取得優勢,不能以新的生産關系取代舊的生産關系。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過程中,就是這種狀況。

    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盛,是封建的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相适應比較顯著的時期。

    其次,明代的洪武、永樂年間,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間,雖在封建社會衰老時期,但在一定程度上,生産關系和生産力還是相适應的。

    秦末農民大起義、唐末農民大起義、元末農民大起義、明末農民大起義,都通過階級鬥争的形式反映了生産關系跟生産力之間矛盾的激化,但都不能沖破封建生産關系的桎梏。

    明代,有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代表了新的生産力,但由于封建勢力的頑固性,資本主義的萌芽沒有足夠力量沖破封建生産關系的枷鎖。

     第三種形式是,少數民族進入漢族地區,帶來了落後的生産關系,跟原有的生産力發生尖銳的矛盾。

    經過相當長時期的調整過程,終于向封建制生産關系轉化。

    中國曆史上的北魏、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有這樣的曆史經曆。

     鴉片戰争以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勢力進入中國,跟中國封建勢力結為同盟,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他們雖然帶來了近代工業的生産技術,但主要的是用于加強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

    民族資本主義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雖有一些開展,但力量是相當微弱的。

     在中國曆史上,生産關系跟生産力的矛盾和适應,往往不能突出時代變革的标志,因而總是不能明确地劃分曆史階段的年代。

    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社會是這樣,從封建制過渡到近代社會也是這樣。

    這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特點。

     在中國曆史上,生産關系跟生産力的矛盾和适應,往往與戰争聯系起來。

    社會矛盾激化了,發生了農民戰争。

    農民戰争發生後,往往出現了一段社會安定的時刻。

    這可說是中國曆史上的又一特點。

    但戰争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社會矛盾的解決要看生産關系是否已有了改變,是否能适應生産力的發展。

     生産關系跟生産力的矛盾和适應,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問題。

    學者們所關心的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滞性問題,還有其它的曆史問題,都是限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有聯系的。

     第二節 階級結構和階級鬥争 階級和等級階級關系是在一定曆史時期内生産關系在社會結構上的反映。

    生産關系是階級關系的基礎。

     馬克思說:“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産發展的一定曆史階段相聯系。

    ” ①列甯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産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②馬克思和列甯的論述,深刻地揭示了階級的實質和劃分階級的标志。

    一切階級社會都是在一定的生産關系的基礎上産生的,由于人們在生産體系中所處的不同地位,社會便分出不同的集團,而形成為階級。

    各階級由于對生産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可分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

    在階級社會裡,剝削階級就是利用對生産資料的所有權,對被剝削階級進行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統治。

    也由于對生産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決定着在生産中處于不同地位,在分配上取得财富的方式和多少的差異。

    一般說來剝削階級在生産中是不勞動而處于指揮地位,隻有被剝削階級從事繁重的生産勞動。

    而在分配上,剝削階級卻是社會上絕大部分财富的占有者,勞動人民隻能取得自己創造的财富的很少一部分。

     階級的出現和發展約有幾千年的曆史,在這以前,在原始社會時期,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極為低下,不可能産生剝削,因而也不能産生階級。

    隻有到了生産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又發展的不足,社會出現了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時候,階級便産生了。

    人類曆史上曾存在三種階級社會,即奴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32頁。

     ②《列甯選集》第四卷,第10頁。

     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是很明顯的,前兩種社會的階級是以等級形式出現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在過去的各個曆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

    ”①列甯也說過:“社會劃分為階級,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産階級社會共同的現象。

    但是前兩種社會中存在的是等級的階級,在後一種社會中則是非等級的階級。

    ”②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也各有自己的階級結構,但也都被等級形式所掩蓋。

    中國的奴隸社會的階級狀況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大緻說來,在殷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是兩個主要的對抗階級。

    另外,還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