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
關燈
小
中
大
都不知道;它們的起源雖然是在近期,但卻不為人所知,默默無聞。
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态,第一種在文學方面,第二種在戰争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産生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這樣的大,以緻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産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後來馬克思也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mdash&mdash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①99900041_0175_0這三種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的四大發明。
用中國人的方法制造出來的紙張,以平整,輕便和可以大量生産、攜帶方便的優點,取代了西方舊有的羊皮紙等粗笨的書寫用材,同樣有助于西方文明的進步。
農學、醫藥學、天文學和數學,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學科。
它們和水利工程、建築工程的創始都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
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它們分别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學科體系或工藝體系。
農學,于土壤氣候的鑒别、籽種的培育、田間的管理及收割、儲藏和加工、農害的防治,旁及蔬菜、桑麻、棗梨、果樹的栽種、田間溝渠的修理、農具和農家用品的制造、編織,都有所論述。
醫藥學,有病理學說,醫療學說,有内科、外科、骨科、眼科、喉科、婦科、兒科等分科,有藥物、針灸、按摩、導引、拔火罐、割治、正骨等療法;有飲片、膏丸、丹散酒等藥物的治法。
天文學,有宇宙學說、星宿方位的測定、天體運動的規律。
天文學的主要工作是觀測天象、制定曆法。
數學與天文學是兩門關系密切的學科。
天文學的發展需要數學的幫助,同時也促進數學的發展。
中國曆史上的天文學家往往又是數學家,數學家也往往精通天文。
但數學在生活或生産上的應用更為廣泛。
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統的興修、運河的開鑿、洪水的防治、黃河的治理,都有很大的成就。
建築工程,以都市規劃、宮殿、廟宇、陵墓、園林、亭台樓閣、橋梁,最具特色。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高台建築和多層建築的形式,使建築物中的木結構自為一個整體的設計,鬥拱和挑梁的特殊構件、磚瓦形制的多樣化和重視互相拉結的砌磚方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建築藝術。
中國的畜牧業,是僅次于農業的重要生産。
中國有遼闊的農業地區,也有廣漠的畜牧業地區。
在農業地區,有畜牧業生産;在畜牧業地區,也有農業生産。
在生産實踐上,農業和畜牧業往往是互相補充的。
農業,為牧民提供糧食、飼料、茶、糖、布、棉,農業地區還為牧民提供鹽、鐵、藥材及其必要的物品。
牧業,為農業地區提供肉、奶、皮毛、骨角,供耕種、運輸、軍用的牲畜及一些珍貴的藥材。
一般農戶,往往要飼養一些家禽、牲畜。
《詩·王風·君子于役》所描寫的:“雞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種農村的傍晚景象一直延續了兩、三千年。
古代的封君,如《詩·鄘風·定之方中》所詠的衛文公:“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這是既重視農桑,又重視牲畜的繁殖。
後來顧炎武明确地提出了耕牧并重的思想。
他說:“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國亦然。
秦楊以田農甲一州,烏氏橋姚以畜牧而比封君,此以家富也。
棄穎栗而邰封,非子蕃息而秦胙,此以國富也。
”①畜牧業既在生産上占有這樣重要的地位,也就積累了不少有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而出現了相牛經、相馬經等專書,并在農書和醫藥書中也有所反映。
關于中國生産史上科學技術的研究,是一個非常豐富而繁重的課題。
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已有不少成績,但還隻能說是處在起步階段,對于中國科學技術特點,暫時也還不能作出全面的概括。
但我們認為,至少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重視實用,不重視理論的探索。
在科學技術上,理論和實用,本來是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上的實用性可以解決生産中的具體問題,但如果能不斷地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就可以使它在生産上發揮更大作用,也可以促進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
例如中國醫藥學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療效,對近代西方醫學所難以治療的病症也往往有相當的療效,但這基本上都是根據經驗來治病,缺乏系統的理論。
這就限制了它的提高和推廣。
近年,很多人承認針灸療法的作用,但對于針灸有密切關系的穴位、經絡和針灸如何能起作用,都還沒有研究出來可以使人信服的理論。
又如天文學,中國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為各國天文學家所重視。
在觀測儀器和制定曆法、曆書等方面,中國有不斷的進步,對農業生産和畜牧業生産,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中國天文學曆史悠久,但最多不外于《尚書·堯典》所說“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許多人對理論的探索興趣不大。
中國古代出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但從明代開始,我國的天文學發展緩慢,缺乏生氣。
在明中葉以後,西方天文學逐漸東來,中國天文學才逐漸有了較大的變化。
中國的醫藥學和天文學也都有理論上的成就,但相對地說,對理論探索的重視是遠遠落後于對使用的重視。
數學、農學以及化學、生物學、礦物學、物理學等方面都有類似的情況。
第二,在生産實踐上,重視精耕細作,工藝精巧、恪守成規,而科學技術上的新成就不易推廣。
例如植棉,到了元代,才有全國性的推廣。
但最晚在戰國時期已有棉花從南海輸入,《尚書》稱之謂“織貝”①。
在唐代,新疆已經以産棉著名。
從這兩個曆史時期至元代,植棉的推廣已經曆了幾百年以至一千幾百年之久。
又如,四大發明的故鄉雖在中國,但他們在中國所起的作用遠不如在西方所起的作用之大。
它們在中國并沒有“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并沒有“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中國在手工業方面,有許多祖傳工藝,在藥物學上有許多祖傳秘方,都得不到推廣,甚至于失傳。
這類情況所以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生産規模的狹小,有的是由于小生産者的曆史因襲,有的是由于交通上的困難。
總之,基本上是由于自然經濟的限制所造成的,同時,也有一些别的社會原因。
第三,官府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例如,曆代對天象的觀測、曆法的制定,主要是由官府來組織,個人是很難辦到的。
在醫藥學方面,曆代官修本草書,一直是藥物學方面的重要文獻。
後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這一部傑出的著作,也不能不取材于官書。
元代《農桑輯要》、清代的《授時通考》、《數理精蘊》,在農學和數學上都有一定的貢獻。
其它,如曆史上的各種重大工程,都是勞動人民所創①見《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論》。
①《尚書·禹貢》。
造,他們也在勞動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但這些工程總還是由官府組織的。
軍器制造一向由官府壟斷,在軍用工藝中,往往可以出現先進的技術。
在這方面,中國曆史上究竟有多少成就,還有待于研究。
諸如此類的事例,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在另一方面,官府利用政治上的權力,壟斷鹽鐵等重要生産部門,濫用科學技術力量,以滿足其封建統治上的需要和奢侈的貪欲,從而破壞了社會生産力。
它們控制優秀技術人材,限制其自由,妨礙他們對技術的傳播。
另外它們還利用曆書和頒布曆書的形式散布宗教迷信,神化皇權等,所有這些都阻礙以至破壞科學技術的發展。
近代以來,上述各種特征有所改變,但它們的影響還不是能夠很快消除的。
這三種東西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态,第一種在文學方面,第二種在戰争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産生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這樣的大,以緻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機械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産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後來馬克思也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mdash&mdash這是預告資産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①99900041_0175_0這三種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的四大發明。
用中國人的方法制造出來的紙張,以平整,輕便和可以大量生産、攜帶方便的優點,取代了西方舊有的羊皮紙等粗笨的書寫用材,同樣有助于西方文明的進步。
農學、醫藥學、天文學和數學,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學科。
它們和水利工程、建築工程的創始都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
經過長期的不斷發展,它們分别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學科體系或工藝體系。
農學,于土壤氣候的鑒别、籽種的培育、田間的管理及收割、儲藏和加工、農害的防治,旁及蔬菜、桑麻、棗梨、果樹的栽種、田間溝渠的修理、農具和農家用品的制造、編織,都有所論述。
醫藥學,有病理學說,醫療學說,有内科、外科、骨科、眼科、喉科、婦科、兒科等分科,有藥物、針灸、按摩、導引、拔火罐、割治、正骨等療法;有飲片、膏丸、丹散酒等藥物的治法。
天文學,有宇宙學說、星宿方位的測定、天體運動的規律。
天文學的主要工作是觀測天象、制定曆法。
數學與天文學是兩門關系密切的學科。
天文學的發展需要數學的幫助,同時也促進數學的發展。
中國曆史上的天文學家往往又是數學家,數學家也往往精通天文。
但數學在生活或生産上的應用更為廣泛。
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統的興修、運河的開鑿、洪水的防治、黃河的治理,都有很大的成就。
建築工程,以都市規劃、宮殿、廟宇、陵墓、園林、亭台樓閣、橋梁,最具特色。
在中國傳統建築中,高台建築和多層建築的形式,使建築物中的木結構自為一個整體的設計,鬥拱和挑梁的特殊構件、磚瓦形制的多樣化和重視互相拉結的砌磚方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建築藝術。
中國的畜牧業,是僅次于農業的重要生産。
中國有遼闊的農業地區,也有廣漠的畜牧業地區。
在農業地區,有畜牧業生産;在畜牧業地區,也有農業生産。
在生産實踐上,農業和畜牧業往往是互相補充的。
農業,為牧民提供糧食、飼料、茶、糖、布、棉,農業地區還為牧民提供鹽、鐵、藥材及其必要的物品。
牧業,為農業地區提供肉、奶、皮毛、骨角,供耕種、運輸、軍用的牲畜及一些珍貴的藥材。
一般農戶,往往要飼養一些家禽、牲畜。
《詩·王風·君子于役》所描寫的:“雞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種農村的傍晚景象一直延續了兩、三千年。
古代的封君,如《詩·鄘風·定之方中》所詠的衛文公:“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這是既重視農桑,又重視牲畜的繁殖。
後來顧炎武明确地提出了耕牧并重的思想。
他說:“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國亦然。
秦楊以田農甲一州,烏氏橋姚以畜牧而比封君,此以家富也。
棄穎栗而邰封,非子蕃息而秦胙,此以國富也。
”①畜牧業既在生産上占有這樣重要的地位,也就積累了不少有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而出現了相牛經、相馬經等專書,并在農書和醫藥書中也有所反映。
關于中國生産史上科學技術的研究,是一個非常豐富而繁重的課題。
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已有不少成績,但還隻能說是處在起步階段,對于中國科學技術特點,暫時也還不能作出全面的概括。
但我們認為,至少有三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重視實用,不重視理論的探索。
在科學技術上,理論和實用,本來是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上的實用性可以解決生産中的具體問題,但如果能不斷地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就可以使它在生産上發揮更大作用,也可以促進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
例如中國醫藥學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明顯的療效,對近代西方醫學所難以治療的病症也往往有相當的療效,但這基本上都是根據經驗來治病,缺乏系統的理論。
這就限制了它的提高和推廣。
近年,很多人承認針灸療法的作用,但對于針灸有密切關系的穴位、經絡和針灸如何能起作用,都還沒有研究出來可以使人信服的理論。
又如天文學,中國積累了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為各國天文學家所重視。
在觀測儀器和制定曆法、曆書等方面,中國有不斷的進步,對農業生産和畜牧業生産,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中國天文學曆史悠久,但最多不外于《尚書·堯典》所說“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許多人對理論的探索興趣不大。
中國古代出了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但從明代開始,我國的天文學發展緩慢,缺乏生氣。
在明中葉以後,西方天文學逐漸東來,中國天文學才逐漸有了較大的變化。
中國的醫藥學和天文學也都有理論上的成就,但相對地說,對理論探索的重視是遠遠落後于對使用的重視。
數學、農學以及化學、生物學、礦物學、物理學等方面都有類似的情況。
第二,在生産實踐上,重視精耕細作,工藝精巧、恪守成規,而科學技術上的新成就不易推廣。
例如植棉,到了元代,才有全國性的推廣。
但最晚在戰國時期已有棉花從南海輸入,《尚書》稱之謂“織貝”①。
在唐代,新疆已經以産棉著名。
從這兩個曆史時期至元代,植棉的推廣已經曆了幾百年以至一千幾百年之久。
又如,四大發明的故鄉雖在中國,但他們在中國所起的作用遠不如在西方所起的作用之大。
它們在中國并沒有“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并沒有“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
”中國在手工業方面,有許多祖傳工藝,在藥物學上有許多祖傳秘方,都得不到推廣,甚至于失傳。
這類情況所以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生産規模的狹小,有的是由于小生産者的曆史因襲,有的是由于交通上的困難。
總之,基本上是由于自然經濟的限制所造成的,同時,也有一些别的社會原因。
第三,官府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例如,曆代對天象的觀測、曆法的制定,主要是由官府來組織,個人是很難辦到的。
在醫藥學方面,曆代官修本草書,一直是藥物學方面的重要文獻。
後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這一部傑出的著作,也不能不取材于官書。
元代《農桑輯要》、清代的《授時通考》、《數理精蘊》,在農學和數學上都有一定的貢獻。
其它,如曆史上的各種重大工程,都是勞動人民所創①見《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論》。
①《尚書·禹貢》。
造,他們也在勞動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但這些工程總還是由官府組織的。
軍器制造一向由官府壟斷,在軍用工藝中,往往可以出現先進的技術。
在這方面,中國曆史上究竟有多少成就,還有待于研究。
諸如此類的事例,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在另一方面,官府利用政治上的權力,壟斷鹽鐵等重要生産部門,濫用科學技術力量,以滿足其封建統治上的需要和奢侈的貪欲,從而破壞了社會生産力。
它們控制優秀技術人材,限制其自由,妨礙他們對技術的傳播。
另外它們還利用曆書和頒布曆書的形式散布宗教迷信,神化皇權等,所有這些都阻礙以至破壞科學技術的發展。
近代以來,上述各種特征有所改變,但它們的影響還不是能夠很快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