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
關燈
小
中
大
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⑤;為什麼恩格斯也同馬克思一樣,把科學看作是“無窮無盡的生産能力”①。
那末,究竟怎樣把握科學技術作為生産力的真正含義呢?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學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實踐問題。
這裡,是否有兩個界限應當劃分開來。
一個界限是,生産過程中有科學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實際上已經成為生産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毫無疑義的。
又一個界限是,生産力的進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作為相對獨立的領域,也還有自身發展的規律,不論出于何種情況而産生出來的新的科學技術,在重新為生産所應用(即具有相應的生産力發展所提供的條件産生出來)之前,它還不是作為直接生産力的組成部分而存在。
區别這兩個界限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是否已經進入生産過程。
如馬克思說的“生産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産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科學“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為生産所占有的,并且已經在生産中實現的科學力量”等等,都是指的已經進入生産過程的科學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是一種現實的生産力。
而馬克思說的“科學力量本身”、“科學力量的增長”等等,則是指的尚未進入生産過程或一般不直接進入生産過程的科學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不是現實的生産力,而是一種潛在的生産力。
這是科學技術作為生産力的兩重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現實生産力的科學技術和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
作為現實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會不斷地被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所超越、所代替,而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一旦具備适當的條件也會随時轉化為更先進的、效率更高的現實生産力。
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可能不直接進入生産過程,但它們作為各種應用科學的基礎,同樣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生産力或特殊的潛在生産力。
總之,一切科學技術成就,都跟生産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都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科學和生産力的關系作了曆史的概括的闡述。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說: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的循序的發展。
首先是天文學&mdash&mdash為了給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定季節,早已絕對需要它。
天文學隻有借助于數學才能發展。
因此也開始了數學的研究。
&mdash&mdash後來,在農業發展的某一階段和在某個地區(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築物的産生以手工業的發展,力學也發展起來了。
不久,航海和戰争也都需要它。
&mdash&mdash它也需要數學的幫助,因而又推動了數學的發展。
這樣,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被生産所決定的。
在整個古代,本來意義的科學研究隻限于這三個部門,而作為精确的和有系統的研究則是在後古典時期才開始的(亞曆山大裡亞學派、阿基米得等)。
在幾乎還沒有在人們頭腦中區分開來的物理學和化學(元素論,還沒有化學元素的觀念)中,在植物學、動物學、人體和動物解剖學中,直到那時人們還隻能夠搜集事實和盡可能有系統地整理這些事實。
生理學隻要超出最顯而易見的事情(例如,消化和排洩)便是純粹的猜測:在甚至血液循環都還不知道的時候,也不能不是如此。
&mdash&mdash在這一時期末,化學在煉金術的原始形式出現了。
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⑤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5頁。
①《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16頁。
奇的高速發展起來,那末,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迹歸功于生産。
第一,從十字軍遠征以來,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并産生了大量力學上的(紡織、鐘表制造、磨坊)、化學上的(染色、冶金、釀酒)、以及物理學上的(眼鏡)新事實,這些事實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進行實驗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設計制造成為可能。
可以說,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
第二,雖然意大利由于自己的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文明,還繼續居于領導地位,但是整個西歐和中歐,包括波蘭在内,這時候都在相互聯系中發展起來了。
第三,地理上的發見&mdash&mdash純粹為了營利,因而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産而作出的&mdash&mdash又在氣象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人體的)方面,展示了無數的直到那時還得不到的材料。
第四,印刷機出現了①99900041_0172_0。
這時&mdash&mdash撇開早已存在的數學、天文學和力學不談&mdash&mdash物理學和化學明确地分開了(托裡拆利、伽利略&mdash&mdash前者依靠工業上的水利工程第一個研究了液體的運動,見克拉克·麥克斯韋)。
波義耳把化學确立為科學。
哈維由于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确立為科學。
動物學和植物學首先依舊是從事搜集事實的科學,直到古生物學出現&mdash&mdash居維葉&mdash&mdash以及此後不久細胞的發現和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止。
因此,比較形态學和比較生理學才成為可能,而且從此以後兩者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在上一世紀末地質學奠定了基礎,最近則有所謂人類學(這個名稱很拙劣),它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态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曆史的橋梁。
這還要繼續詳細地研究和闡明。
①99900041_0173_0恩格斯這段話,對于我們研究中國曆史上科學技術與生産力的關系,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生産史上的科學技術及其特點在中國生産史上,科學技術是很有成就的。
李約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mdash)曾經列舉出在公元一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中國人先于西方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大量的成就。
其中有:龍骨車、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
水排。
風扇車和簸揚機。
活塞風箱。
平放織機和提花機。
缫絲和紡絲及調絲機。
獨輪車、加帆手推車、磨車、拖重牲口用的兩種高效馬具(即胸帶和套包子)。
弓弩。
風筝、竹蜻蜓和走馬燈。
深鑽技術。
鑄鐵的使用。
遊動常平懸吊器、弧形拱橋、鐵索吊橋、河渠閘門、造船和航運方面的無數發明包括防水隔艙。
高效率空氣動力帆和前後索具。
船尾的方向舵。
火藥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
羅盤針先用于看風水,後來又用于航海,紙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瓷器等。
②另外,中國人還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國内一定地域内出現和流行,但沒有廣泛傳播,有的還不為人所知。
絲織品、瓷器、經過加工的茶葉,是蜚聲世界的中國特産。
絲,英文作silk,德文作Seide,法文作Soie,意大利文作séta,餓文作шёпк,都是由絲音發展而來。
茶,廣州話讀作tai。
英文的tea,德文的Tee,法文的thé、意大利文的tè、俄文的чай,都是由tai轉化而來。
阿拉伯文稱茶為Cha-9,是茶音直譯。
絲、茶二字,可以說已成為世界性的詞彙。
羅盤、火藥和印刷木,對于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mdash1626)在所著《新工具》第一卷第一二②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譯本第二分冊,第574頁,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
九節說:我們應該觀察各種發明的威力、效能和後果。
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古人
那末,究竟怎樣把握科學技術作為生産力的真正含義呢?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學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實踐問題。
這裡,是否有兩個界限應當劃分開來。
一個界限是,生産過程中有科學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實際上已經成為生産力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毫無疑義的。
又一個界限是,生産力的進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作為相對獨立的領域,也還有自身發展的規律,不論出于何種情況而産生出來的新的科學技術,在重新為生産所應用(即具有相應的生産力發展所提供的條件産生出來)之前,它還不是作為直接生産力的組成部分而存在。
區别這兩個界限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是否已經進入生産過程。
如馬克思說的“生産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産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科學“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為生産所占有的,并且已經在生産中實現的科學力量”等等,都是指的已經進入生産過程的科學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是一種現實的生産力。
而馬克思說的“科學力量本身”、“科學力量的增長”等等,則是指的尚未進入生産過程或一般不直接進入生産過程的科學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就不是現實的生産力,而是一種潛在的生産力。
這是科學技術作為生産力的兩重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現實生産力的科學技術和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并不是截然分開的。
作為現實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會不斷地被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所超越、所代替,而作為潛在生産力的科學技術一旦具備适當的條件也會随時轉化為更先進的、效率更高的現實生産力。
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可能不直接進入生産過程,但它們作為各種應用科學的基礎,同樣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生産力或特殊的潛在生産力。
總之,一切科學技術成就,都跟生産力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都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科學和生産力的關系作了曆史的概括的闡述。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曾說: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的循序的發展。
首先是天文學&mdash&mdash為了給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定季節,早已絕對需要它。
天文學隻有借助于數學才能發展。
因此也開始了數學的研究。
&mdash&mdash後來,在農業發展的某一階段和在某個地區(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築物的産生以手工業的發展,力學也發展起來了。
不久,航海和戰争也都需要它。
&mdash&mdash它也需要數學的幫助,因而又推動了數學的發展。
這樣,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被生産所決定的。
在整個古代,本來意義的科學研究隻限于這三個部門,而作為精确的和有系統的研究則是在後古典時期才開始的(亞曆山大裡亞學派、阿基米得等)。
在幾乎還沒有在人們頭腦中區分開來的物理學和化學(元素論,還沒有化學元素的觀念)中,在植物學、動物學、人體和動物解剖學中,直到那時人們還隻能夠搜集事實和盡可能有系統地整理這些事實。
生理學隻要超出最顯而易見的事情(例如,消化和排洩)便是純粹的猜測:在甚至血液循環都還不知道的時候,也不能不是如此。
&mdash&mdash在這一時期末,化學在煉金術的原始形式出現了。
如果說,在中世紀的黑夜之後,科學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興起,并且以神⑤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5頁。
①《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16頁。
奇的高速發展起來,那末,我們要再次把這個奇迹歸功于生産。
第一,從十字軍遠征以來,工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并産生了大量力學上的(紡織、鐘表制造、磨坊)、化學上的(染色、冶金、釀酒)、以及物理學上的(眼鏡)新事實,這些事實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已往完全不同的進行實驗的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設計制造成為可能。
可以說,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
第二,雖然意大利由于自己的從古代繼承下來的文明,還繼續居于領導地位,但是整個西歐和中歐,包括波蘭在内,這時候都在相互聯系中發展起來了。
第三,地理上的發見&mdash&mdash純粹為了營利,因而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産而作出的&mdash&mdash又在氣象學、動物學、植物學、生理學(人體的)方面,展示了無數的直到那時還得不到的材料。
第四,印刷機出現了①99900041_0172_0。
這時&mdash&mdash撇開早已存在的數學、天文學和力學不談&mdash&mdash物理學和化學明确地分開了(托裡拆利、伽利略&mdash&mdash前者依靠工業上的水利工程第一個研究了液體的運動,見克拉克·麥克斯韋)。
波義耳把化學确立為科學。
哈維由于發現了血液循環而把生理學(人體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确立為科學。
動物學和植物學首先依舊是從事搜集事實的科學,直到古生物學出現&mdash&mdash居維葉&mdash&mdash以及此後不久細胞的發現和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止。
因此,比較形态學和比較生理學才成為可能,而且從此以後兩者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在上一世紀末地質學奠定了基礎,最近則有所謂人類學(這個名稱很拙劣),它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态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曆史的橋梁。
這還要繼續詳細地研究和闡明。
①99900041_0173_0恩格斯這段話,對于我們研究中國曆史上科學技術與生産力的關系,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生産史上的科學技術及其特點在中國生産史上,科學技術是很有成就的。
李約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mdash)曾經列舉出在公元一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中國人先于西方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大量的成就。
其中有:龍骨車、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應用。
水排。
風扇車和簸揚機。
活塞風箱。
平放織機和提花機。
缫絲和紡絲及調絲機。
獨輪車、加帆手推車、磨車、拖重牲口用的兩種高效馬具(即胸帶和套包子)。
弓弩。
風筝、竹蜻蜓和走馬燈。
深鑽技術。
鑄鐵的使用。
遊動常平懸吊器、弧形拱橋、鐵索吊橋、河渠閘門、造船和航運方面的無數發明包括防水隔艙。
高效率空氣動力帆和前後索具。
船尾的方向舵。
火藥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技術。
羅盤針先用于看風水,後來又用于航海,紙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瓷器等。
②另外,中國人還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國内一定地域内出現和流行,但沒有廣泛傳播,有的還不為人所知。
絲織品、瓷器、經過加工的茶葉,是蜚聲世界的中國特産。
絲,英文作silk,德文作Seide,法文作Soie,意大利文作séta,餓文作шёпк,都是由絲音發展而來。
茶,廣州話讀作tai。
英文的tea,德文的Tee,法文的thé、意大利文的tè、俄文的чай,都是由tai轉化而來。
阿拉伯文稱茶為Cha-9,是茶音直譯。
絲、茶二字,可以說已成為世界性的詞彙。
羅盤、火藥和印刷木,對于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mdash1626)在所著《新工具》第一卷第一二②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譯本第二分冊,第574頁,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
九節說:我們應該觀察各種發明的威力、效能和後果。
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