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

關燈
曆史上直接生産者的社會性特點和技術性特點,都對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有影響。

    他們的人口現象,包括素質、數量、分布、部門構成、民族構成和階級構成,也都可能對生産力發展有影響。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還缺乏深入的研究。

    曾經有過一種流行的看法,以人口的多少衡量社會經濟的盛衰,這是不能說明複雜曆史現象的。

    曆代政治家、曆史家,在談論人口問題時,也并不是這樣簡單地看問題的。

     春秋晚期,孔子到衛國去,看見衛國的景象,感歎地說“庶矣哉!”他的學生問:“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說“富之。

    ”①這是說,人多了是創造财富的重要條件,但還要想法讓他們富起來,并不是說人多了就富了。

    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他看到秦國地多人少,土地荒蕪而無人耕種,就招誘三晉之民入秦,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

    這是他把人口的多少與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直接聯系起來的作法,但同時他又認為三晉地少人多,勞動力過剩,也會出現另外的一些問題。

    《商君書·徕民篇》,詳細地說明了他的這種看法。

    孟子大緻是與商鞅同時的人。

    有一次,梁惠王問他:“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說:“不①《元稹集》卷二三。

     ①《論語·子路》。

     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又說:“疱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②孟子的意思是說想要人口多,就需施行惠民的政策。

    這實際上也等于說,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不在于人口的多少,而在于政治的好壞。

    政治好了,社會生産就會上了軌道,人口也會多起來。

    《史記·平準書》:“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廪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财。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會。

    ”漢初以來的這種繁榮,是跟當時的人口增殖互為因果的。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在這裡提出“國家無事”這個政治上的因素。

    《漢書·食貨志》說:“哀平之世,百姓資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

    ”這又提出來一個新問題,人口多了,富的程度并不一定相應地增加。

     隋唐早期,社會經濟号稱富厚。

    但戶口增殖的速度,唐代遠不如隋。

    杜佑《通典》卷七對此有一番議論。

    他說:隋受周禅,得戶三百六十萬。

    開皇九年平陳,又收戶五十萬。

    洎于大業二年,幹戈不用。

    惟十八載,有戶八百九十萬矣。

    其時承西魏喪亂,周齊分據、暴君、慢吏、賦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綱。

    隳紊,奸僞尤滋。

    高颎覩流冗之病,建輸籍之法,于是定其名,輕其數,使人知:為浮客被彊家收大半之賦;為編氓,奉公上,蒙,輕減之征。

    先敷其信,後行其令,承庶懷惠,奸無所容。

    隋氏資儲,遍于天下,人俗康阜,颎之力多焉。

    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

     國家貞觀中,有戶三百萬,至天寶末,百三十餘年,才如隋氏之數。

    聖唐之盛,邁于西漢,約計天下編戶,合逾元始之間,而名籍所少三百餘萬。

    直以選賢授任,多在藝文,才與職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貴實之義,阙考言詢事之道,崇佚之所至,美價之所歸,不無輕薄之曹、浮華之伍。

    習程典,親簿領,謂之淺俗,務根本,去枝葉,目以迂闊。

    風流相尚,奔競相驅,職事委于群胥,貨賄行于公府,而至此也。

     杜佑在這裡指出,隋代戶口的增加是由于高颎整理戶口的成功;唐代戶口數增加得緩慢是由于文人執政,不能象高颎那樣做出整理戶籍的成績。

    實際上,杜佑是提出兩個問題。

    一個是封建國家跟地方大族争奪勞動力。

    一個是國家戶籍跟實際的戶口數,有時會相差很遠。

    這兩個問題的存在,為研究曆史上的人口問題增加了困難。

    究竟曆代戶口的數字記載有多大的真實性,還需要認真的研究。

     《明史·食貨志》: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戶一千六百五萬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

    弘治四年,戶九百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

    萬曆六年,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

    太祖當兵燹之後,戶口顧極盛,其後承平日久,反不及焉。

    靖難兵起,淮以北鞠為茂草,其時民數反增于前,後乃遞減,至天順間為最衰。

    成弘繼盛,正德以後又減。

    戶口所以減者,周忱謂投寄于豪門,或冒匠竄兩京,或冒引賈四方,舉家舟居,莫可蹤迹也。

    而要之戶口②《孟子·梁惠王上》。

     增減,由于政令張弛。

    故宣宗嘗與群臣論曆代戶口,以為其盛也,本于休養生息,其衰也、由土木兵戎。

    殆笃論雲。

     這是說,觀察人口多寡,不僅要看到時局的治亂,還要看到法令的張弛。

    法令張,遊離于戶籍的那四種人出現的少了,戶口就多了,法令弛,那四種人就多,戶口就少了。

    這種看法,類似于上文所引杜佑的看法,但還要更周詳些。

     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從上文可見一斑,我們應該作具體研究,不應下籠統結論。

     還有,人口的遷徙,如晉的東渡,宋的南遷,鮮卑、遼、金、蒙古的南下,突厥、回鹘、黠戞斯的西走,都引起了社會生産力的變動。

    清自“攤丁入畝”和“盛世人丁永不加賦”之後,人口數量大增,為前所未有。

    這些都是應該研究的專題。

     第二節 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 作為生産力的科學技術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産力的時候一再指出:勞動生産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産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産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①99900041_0168_0在固定資本中,勞動的社會生産力表現為資本固有的屬性;它既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主産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後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即死的生産力上的技巧。

    ②99900041_0168_1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産力。

    ①99900041_0169_0可見,馬克思在許多著作裡都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産力看待。

    根據我們的理解,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所闡明的如下幾個論點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勞動生産力是随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②,從舊的機器、工具、器具等總是不斷地為效率更高的、更便宜的機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這個事實,反複證明了上述論斷是正确的。

     第二,“自然因素的應用..是同科學作為生産過程的獨立因素的發展相一緻的。

    生産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産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

    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産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

    ”③第三,科學的力量,“既包括科學力量本身,也包括為生産所占有的,并且已經在生産中實現的科學力量”;或者說,“這裡包含的,不僅是科學力量的增長,而且..是科學力量得以實現和控制整個生産的範圍和廣度。

    ”④從馬克思的這些論點中,我們可以比較具體地認識到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生産力的真正的含義。

    同時,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麼“在馬克思看來,②《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664頁。

     ③《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第570頁。

     ④《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第269、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