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

關燈
第一節 作為直接生産者的人 直接生産者在社會生産力中的重要地位生産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

    人類有了生産活動,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曆史。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

    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産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産物質生活本身。

    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曆史活動,即一切曆史的一種基本條件。

    ..因此任何曆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

    ①99900041_0155_0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論點,即“生産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是“一切曆史活動的基本條件”,在人類對自身曆史的認識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後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系統地表述他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時,又着重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①。

    對于這一偉大發現的理論意義,恩格斯作了這樣的概括: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的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實,即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争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mdash&mdash這一很明顯的事實在曆史上應有的權威此時終于被承認了②99900041_0156_1。

     這些話,是恩格斯在1877年講的。

    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生産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曆史的起點,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關系和各種趨向産生的根源。

    人類的生産活動,表現為人和自然的關系,即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這就是社會生産力。

    按照斯大林的說法,生産力“所表現的是人們對于那些用來生産物質資料的自然對象和力量的關系”③。

    這種能力或關系,一方面,具有曆史繼承性,因此,“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産力&mdash&mdash這是他們的全部曆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産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産物。

    ”④人們隻能根據自己所處的條件(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和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産力,來創造出新的生産力。

    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不斷變動性。

    正如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一樣,它也不能停止生産,所以生産力的增長“是不斷變動的”①,“生産力是生産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②。

    生産力所具有的這種特性,使它成為人們的一切社會關系變革的動力,并最終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列甯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義者。

    他們用唯物主義觀點觀察世界和人類,看出自然界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2頁。

     ③《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2頁。

    ④《馬克思緻巴·瓦·安年柯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21頁。

    ①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09頁。

     ②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4頁。

    中一切現象都有物質原因作基礎,同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由物質力量即生産力的發展所決定的。

    ③99900041_0157_2曆史唯物主義的根本理論之一,就是科學地闡明了生産力的這種重大作用。

    因此,我們研究和撰寫曆史,無疑應當對社會生産力問題予以特别的重視。

    社會生産力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勞動過程的所有這三個要素:過程的主體即勞動,勞動的要索即作為勞動作用對象的勞動材料和勞動借以作用的勞動資料,共同組成一個中性結果&mdash&mdash産品。

    ”④“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⑤馬克思說的“勞動本身”指的是勞動力的物質表現;他說的“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指的是生産工具和勞動對象。

    這可以說,生産力包含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斯大林說:“用來生産物質資料的生産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産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産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産的人,&mdash&mdash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産力。

    ”①這也是從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兩個方面對生産力所作的概括。

    這裡,我們不來闡述生産力二因素說和生産力三因素說的各自論點及其所展開的争論;我們所要着重闡述的,是勞動力即直接生産者在生産力中所處的地位。

     勞動力即直接生産者作為生産力的一個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因素的鮮明的特點,即這一要素包括了人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②。

    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産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

    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

    ”③勞動力所具有的這種體力和智力的結合,使其成為生産力中的能動因素。

    這種能動因素的作用,不僅表現在人可以制造和不斷改進生産工具,而且還表現在甚至大多數被看作自然産物的東西,如植物和動物,它們現在被人類利用,并處于重新生産的形式,也是經過許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借助人的勞動不斷使它們的形式和實體發生變化的結果④。

    因此,馬克思把人即勞動力或直接生産者稱作“活的主體的勞動能力”①。

    列甯也不止一次地把勞動者稱為“主要生産力”或“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産力”②。

    所有這些,都說明直接生産者在生産力中所占有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當然,這種作用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隻有在跟生産力的其他因素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這正如斯大林所說的那樣:這裡很明顯,生産工具的發展和改善是由參加生産的人來實現的,而不是與人無關的,所以,生産工具變化和發展了,生産力的最重要的因素&mdash&mdash人也随着變化和發展,人的生産經驗、勞動技能以及運用生産工具的本領也随着變化和發展。

    ③④《經濟學手稿》(1861年8月&mdash1863年7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60頁。

    ⑤《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202頁。

     ①《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2頁。

    ②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07頁。

    ③《資本論》第二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三卷第190頁、第555頁。

    ④參見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61年8月&mdash1863年7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七卷第58頁。

    ①《經濟學手稿》(1857&mdash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六卷。

    ②參見《列甯全集》第三二卷第222頁、列甯選集》第三卷第843頁。

     99900041_0159_2這就是說,生産力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我們隻是在這個意義上,并且隻能在這個意義上來強調直接生産者在生産力中能動作用。

     直接生産者在生産力中所處的這種特殊的地位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求任何科學的曆史研究和曆史撰述必須對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給予曆史的說明。

     直接生産者的技術性特點中國曆史上的直接生産者,有農民、牧民、漁民、鹽民、礦冶勞動者、林業勞動者,有各種手工業勞動者,還有車船等運輸業勞動者及其他直接生産者。

    這些直接生産者,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

    這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