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曆史發展的地理條件

關燈
山脈、秦嶺山脈和南嶺山脈;由北向南延伸的山脈,有橫斷山脈,是由大雪山、怒山和高黎貢山等東西并列的山構成的。

    在國境東部,另有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脈。

    其西側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巫山、武陵山、大婁山、雪峰山等。

    其東側有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閩浙丘陵。

    以上這些山脈,構成了全國地形的基本骨架。

     就海拔高度的顯著變化說,由西向東,全國地形可分為三級階梯。

    青藏高原,以昆侖山脈北支和祁連山脈為北緣,以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為西緣和南緣,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

    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界線上,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點一三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原東北部的柴達木盆地,稍為低平,海拔也近三千米。

    這是最高的一級階梯。

    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下降到海拔大多為一千米至二千米的高原和盆地。

    其中,有雲貴高原有的。

     ③《論一元論曆史觀之發展》第195頁,博古譯,三聯書店1961年6月第1版。

    ①《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斯大林文選》(1934&mdash1952)上冊第191頁,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

     原,有在甘肅中部東部、甯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陝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的黃土高原,有内蒙古高原,有四川盆地、有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裡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

    這是第二級階梯。

    在大興安嶺以至雪峰一線以東,是海拔一千米以下的丘陵至二百米以下的平原。

    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三大平原,都在這裡。

    沿海平原,多在海拔五十米以下。

    這是第三級階梯。

     全國的河流,也多是由西向東,最後流入太平洋。

    主要的河流,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松花江、遼河、海河和淮河,大部都向東流。

    也有向南流的,如雅魯藏布江、怒江,分别經由印度、孟加拉、緬甸,流入印度洋;瀾滄江、元江,分别經由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流入太平洋。

    有向北流的,如額爾齊斯河是流入北冰洋。

    以上都是外流河。

    還有不能流入海洋的内陸河流,有塔裡木河、柴達木河、疏勒河等。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長達六千三百八十公裡,流域面積一百八十萬平方公裡。

    其次是黃河,長達五千五百○一公裡①,流域面積七十五萬多平方公裡。

    再次是黑龍江,流經國境内和中、蘇邊境的長度,是二千九百六十五公裡,流域面積占東北的大部分地區。

    塔裡木河流長二千一百七十九公裡,但由于支流不多,流域面積隻有一十九萬八千平方公裡。

    珠江,以西江的上遊南盤江為正源,流長二千一百二十九公裡,流域面積四十二萬五千七百平方公裡。

    松花江流長一千八百四十公裡,而流域面積卻有五十四萬五千六百平方公裡。

    雅魯藏布江在國境内的流域面積和海河的流域面積,都在二十萬平方公裡以上。

     全國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而以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藏北高原分布最密。

    較大的湖泊有鄱陽湖,面積有三千九百七十六平方公裡;洞庭湖,面積有三千九百一十五平方公裡;洪澤湖,面積有三千七百八十平方公裡;太湖,面積有二千二百多平方公裡。

    這些都是有名的淡水湖。

    還有鹹水湖,主要有青海湖,面積有四千四百多平方公裡;羅布泊,面積有二千五百多平方公裡。

    它們的面積和形狀都不穩定。

    在中、蘇邊界上的興凱湖,面積有四千三百八十平方公裡,分屬于中、蘇兩國,是一個淡水湖。

     中國大陸的東面和南面都是大海。

    在東面,最北的,是渤海。

    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南北對峙,成為渤海的天然門戶。

    渤海之南是黃海,長江口以南是東海,台灣海峽以南是南海。

    渤海是中國的内海,其他三個海都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大海中,羅列着五千多個島嶼,總面積約八萬平方公裡,其中有一半在東海。

    台灣是我國最大的島,面積三萬五千七百平方公裡。

    其次是海南島,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公裡。

    再次是位于長江口的崇明島,面積一千零八十三平方公裡。

    此外,位于渤海門戶的廟島群島、錢塘江口外的舟山群島、台灣海峽的彭湖列島,都相當著名。

    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最南端的島嶼。

    南海諸群島都是由數目不等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所組成。

    在綿長曲折的中國海岸線上,有不少地方可供營建成優良的海港。

     由于大洋和大陸之間在熱力上的差異而造成的季風氣候的顯著,加上土地的遼闊、地形的複雜,中國各地的氣溫和雨量相差很大,而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在夏季,全國氣溫普遍較高。

    七月份平均氣溫,在黑龍江是二十攝氏①1985年8月24日國家有關方面公布的測量長度,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5月24日。

    度以上,在拉薩市是十五度,在杭州市是二十八度。

    在冬季,黑龍江最北平均氣溫在零下三十攝氏度左右,而海南島則高達十五攝氏度以上。

    正當北方千裡冰封的時候,南方卻是氣候溫煦。

    同是一個盆地,盆地内部的氣溫與邊緣不同。

    同是一個山脈,迎風坡的氣溫與背風坡也不同。

    在垂直自然帶特别明顯的高峻大山,如喜馬拉雅山的南麓,随着海拔的升降,氣溫和自然景象都有很大的差别,低處是溫暖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林帶而最高處則是終年積雪的冰雪帶。

     土地的遼闊,地形的複雜,氣候的差異,以及有關的地區各種不同的自然特點,都使中國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多樣。

    肥沃的平原地區盛産小麥、水稻、玉米、粟、高粱等糧食作物和棉、麻、油料、糖料等經濟作物。

    在廣大山區,除生産糧食外,還出産茶葉、茶油、桐油、蠶絲、白蠟和藥材。

    内蒙、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區有大面積的草原,生長着豐茂的牧草,畜牧着大量的牛羊馬駝。

    森林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及福建省和台灣省東部,林型複雜,樹種繁多,單是喬木就有二千八百多種,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用材樹近一千種。

    全國各地的野生動物,鳥類約有一千一百五十種,獸類約四百多種,爬行兩栖類約四百二十餘種,其中有不少珍禽異獸。

    水力資源豐富,據初步估計,河流的年總流量達二萬七千多億立方米。

    各主要河流,又都有通航之利。

    儲量極為豐富的煤、石油、鐵遍及全國各地。

    銅、鋁、鎢、銻、钼、錫、錳、鉛、鋅、汞等礦産,以及油頁岩、磷、硫磺、菱鎂礦、鹽、石膏等,分布也很廣泛。

     中國的地域範圍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

    在這個地域範圍内的地理條件及其變化,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地理條件的複雜性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地理條件的複雜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久遠的年代,黃河流域為我國曆史譜寫了豐富的、瑰麗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它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裡,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

    這些,都和那時黃河流域的地理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考古資料表明,我國遠古時期文化發達的地區是黃河流域,西起隴山、東迄泰山這一廣大平原地區,它與渭河下遊、黃河中下遊之間以及濟水的上中遊相連的東西一線。

    這是仰诏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也是夏、商、西周三個王朝先後興起和立國的地區。

    在全國範圍之内,遠古遺存能夠與文獻記載的史迹相銜接,當首推這一地區。

    這決不是偶然的。

    從始見于文字記載的黃土高原的面貌來看,從西周到漢代,黃土高原上原隰相望,大體上到處呈現一片平整的面貌,由草原、森林和農作物組成的植被相當豐茂,說它是郁郁蔥蔥、到處顯現出一派山青水秀的旖旎風光,是并不過分的。

    始見于文字記載的黃土高原,不僅有湖泊,有的湖泊還相當大,在全國的湖泊中也未見得有任何遜色。

    黃土高原雖然相當高亢,卻也有較為低下的平原,黃河的一些支流支津的中下遊還有相當開闊的河谷。

    那個時期的湖泊,許多就散布在這些平原上或開闊的河谷中,著名的湖泊有焦獲、楊纡和昭餘祁。

    就是高亢的山地上也并非沒有湖泊,加弦蒲薮,就與楊纡、昭餘祁齊名。

    曆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春秋以前,黃河泛濫、決口和改道的種種事故是很少見的。

    黃河流域中下遊和河濟之間,植被豐富,森林茂盛,氣候溫暖而濕潤,土質疏松、肥沃,宜于耕種,是當時農業最發展的地區。

    這樣的地理條件,比起當時周圍鄰近的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因而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都處于領先地位。

    ①上面說的這種情況,從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時成書的《史記》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盛贊關中的地理條件及其富庶的情況,他說:“關中自■、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裡,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是全國财富最集中的地方。

    黃河下遊的齊、魯一帶,雖比不上關中,但也是比較富庶的:“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鄒、魯一帶,也“頗有桑麻之業”。

    總之,當時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都是膏壤千裡,氣候溫潤,宜于桑麻。

    與此相對照的是,當時的淮河以南及廣大的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遠不如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之高。

    在司馬遷筆下,西楚,“地薄,寡于積聚”;東楚,“其俗類徐、僮”,也比較落後;南楚,“其俗大類西楚”,而“江南卑濕,丈夫早夭”,更造成了勞動人手的不足。

    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

    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以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和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兩相比,可以看出,在西漢和西漢以前,這兩大水系所流經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很不平衡,即北方優于南方的趨勢異常明顯。

    這與它們當時的地理條件是密切相關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的地理條件不好;但我們至少可以認為,當時的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的地理條件,也有其優越于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之處,這應當是沒有疑問的。

    這種情況,隻是由于後來地理條件本身的演變和種種社會條件的變化才有所改變。

    改變的結果,并不是二者趨于平衡,而是新的不平衡代替了舊的不平衡,即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超過了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以後的大量的曆史資料反映了這個曆史性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長的時期裡,人們在研究和說明一些曆史問題的時候,或者是忽略了地理條件的因素,或者是把我們今天所處的地理條件同曆史上的地理條件混同起來,這就可能造成片面性。

    近年來,關于古代黃河流域中下遊地理條件的研究,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示。

     地理條件的複雜性所造成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當然不限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大水系的差别;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所有地形、土壤、氣候、物産等不相同的地區,都是存在的。

    同時,這種不平衡現象不僅表現為經濟、文化發展的總的趨勢的差别,也表現為各地區在生産部門上發展的差别。

    這後一種差别,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正是促進各地區、各生産部門加強聯系的物質因素。

    在漢代,關中平原,人民“好稼穑,殖五谷”,以農業為主;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天水、隴西一帶,“畜牧為天下饒”;燕地,“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吳郡,“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等等①,各不相同。

    顯然,這種生産部門上發展的差别,也是和地理條件分不開的。

    ①參見:史念海:《由地理的原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發達的原因》,載《曆史地理》第三輯;史念海、曹爾琴、朱士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第174&mdash178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

    ①《史記·貨殖列傳》。

     具體說來,生産部門發展的差别,是與一定的地理條件所能提供的産品分不開的,在生産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尤其是這樣。

    司馬遷給我們提供了認識這個問題的很生動的曆史資料: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

    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①99900041_0140_0這裡說的陸地,澤中,水居,山居,以及安邑,燕、秦,蜀、漢、江陵,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陳、夏,齊、魯,渭川,靠近大城市的上好土地等等,主要是着重指出了地理條件的不同。

    人們隻能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條件從事生産和組織生産,其産品自然也因地理條件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地理條件的複雜性之影響于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性,還間接地從各地區城市分布狀況反映出來。

    城市本身并不是地理條件的組成部分,但是它的出現以及它們在各地區的分布狀況,卻不能離開一定的地理條件。

    古代東方的城市多具有軍事堡壘的性質,中國也是如此。

    所謂“城為保民為之也”②,“城者,所以自守也”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城,首先是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需要,但也不能完全脫離經濟上的支持。

    随着城市的增多,城市人口的進一步聚集,日益增長的對手工業和商業的需要,城市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就逐漸顯得突出了。

    司馬遷論西漢社會經濟,對于都城長安和邯鄲、洛陽,臨菑、陶、睢陽、江陵、壽春、合肥、番禺、南陽等城市作為一方都會的作用,是很重視的①。

    而《漢書·地理志》記全國各縣治所,除備載其建置沿革、戶口多寡,亦注重記其山川形勢、物産所出,可見城市的興建和發展是和一定的地理條件有關系的。

    從宏觀方面來看,中國曆史上的城市,主要密集于西起今雲南境内瀾滄江與四川境内岷江以東、北至黃河河套與灤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即黃河流域中下遊、長江流域中下遊和珠江水系所流經的區域②。

    曆史上城市分布的這種狀況,自然有多方面原因,而這一地區的良好的地理條件無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要之,城市的發展和分布的不平衡性,是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性的一個表現;人們要認識或改變這種不平衡性,都不能不認真考察各種地理條件因素。

     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及其與曆史上政治統治的關系中國曆史上,很早就産生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和“定于一”的大一統思想③,但政治上統一局面的出現、發展和鞏固,卻經曆了漫長的過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現了秦、漢皇朝的統一的政治局面;而秦、漢統一後卻又出現了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

    隋、唐皇朝的統一有過于秦、漢,但隋、唐之後再一次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不過分裂并沒有長期存在,最後是元、明、清三朝的統一。

    造成②《谷梁傳》隐公七年。

     ③《墨子·七患》。

     ①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②參見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附圖21,三聯書店1983年12月第1版。

    ③《詩經·小雅·北山》及《孟子·梁惠王》。

     這種曆史現象的原因固然有種種,而中國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和整體的統一性的特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先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極容易形成一些地理條件較好的天然區域,這些區域的土壤、氣候和物産,可以造成若幹個并立的經濟、政治中心。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形勢正是各地封建勢力分疆割據的有利的客觀條件①。

    漢初,劉濞為首的叛亂,固有其政治上的原因,“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②,這種地理條件所造成的物質力量無疑也是重要的原因。

    諸葛亮在東漢末年預見到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也是充分考慮到江東“國險而民附”、“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③,這些地理條件的。

    中唐以後,藩鎮割據日甚一日,這與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的衰弱有很大的關系,但因地理條件而造成的各地經濟、政治發展的相對獨立性,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原因。

    中唐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杜佑論天下形勢說:巴蜀之地,“土肥沃,無兇歲,山重複,四塞險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青州,“古齊,号稱強國,憑負山海,擅利鹽鐵。

    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資之而興霸”;揚州,“江淮濱海,地非形勢,得之與失,未必輕重,故不暇先争。

    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閩越遐阻,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荊楚之地,“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獠,率多勁悍。

    南朝鼎立,皆為重鎮。

    然兵強财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①。

    杜佑在當時的曆史環境下,從地理條件和曆史經驗來說明政治統治的不安定的原因,見解是很深刻的。

    在曆史上持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争論,也同地理條件與政治統治局面的關系相關聯着。

    從主張郡縣制的人來說,他們反對分封制,就包含了從地理條件上考慮問題的因素。

    西漢賈誼主張“衆建諸侯而少其力”,認為“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②。

    這句話明顯地考慮到封國地域範圍的廣狹及其所可能提供的物質條件與封建割據的關系。

    唐人李百藥認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行分封制,使“天下五服之内,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勢必要造成“紀綱弛紊”的局面③。

    柳宗元認為,周代“裂土田而瓜分之”,而周王“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是其衰微喪亡的主要原因④。

    他們也是把地理條件作為立論的根據之一。

    至于南北朝的對峙,五代、十國的割據,以至宋、遼、西夏和宋、金的并立,都是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出現的,不可作完全等同的看待,但地理條件的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物質因素。

     再從地理條件之整體的統一性來看。

    我們認識中國地理條件對曆史上政治統治的影響,僅僅從地理條件之局部的獨立性來看,僅僅認識到這種獨立性對于造成曆史上的分裂割據政治局面有很大的關系,還是很不夠的。

    我們還應該考察中國地理條件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