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
關燈
小
中
大
字而寫法不同。
彜族,是由漢代的“昆明”和“叟”發展而來。
自唐至元,彜族有“烏蠻”之稱,後又被稱為“羅羅”。
漢代的滇王國和唐代的南诏,都是彜族建立的政權。
繼南诏而起的,從長和國以至大理國,都是白族建立的政權。
元滅大理後,彜族和白族的貴族仍在雲南有一定穩定的勢力,延續了相當長的時期。
哈尼族,也出自“叟”和“昆明”。
拉祜族跟“昆明”也有族屬上的淵源關系。
傈僳族也是由“烏蠻”發展而來。
納西族,漢晉時稱“摩沙夷”,自唐初以後稱“磨些蠻”。
在南诏獨霸雲南以前,磨些人所建立的越析诏,是六诏之一。
基諾族,文獻記載缺乏,有人認為,清初漢文記載中的“攸樂”,是見于記載之始。
但在基諾族的傳說中,民族的起源是與人類的起源緊密聯系的,這也許可說是反映了基諾族有自己的悠久曆史。
這七個民族大緻都經過一個遊牧生活的階段,後來都轉向以農耕為主,有的人兼營畜牧和狩獵、采集。
這些民族地區,除彜族的部分地區外,大緻土地肥沃,宜于農耕。
藥材、礦藏和水力資源都相當豐厚。
景頗族,有九萬三千多人,阿昌族,有二萬多人,他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景頗族還有少數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古浪等地。
獨龍族,有四千多人,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
怒族,有二萬三千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貢山外,還分布在碧江、福貢兩縣及蘭坪縣菟峨公社。
普米族,有二萬四千多人,居住在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等縣和甯蒗彜族自治縣,還有一些人居住在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這五個民族也都有悠久的曆史。
他們的聚居地區富于森林、藥材、珍奇禽獸以及礦藏和水力資源。
目前,這些民族大緻以農業為主,各種資源尚有待開發。
傣族,近八十四萬人,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還有一些人分散在景東、普洱、瀾滄、元江、金平等三十多個縣。
傣族地區多在群山環抱中的河谷平壩,有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四季常青,為農業生産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這裡盛産樟腦、咖啡、橡膠、紫膠等經濟作物和柚木、紫檀等貴重木材,銅鐵金銀等礦産的蘊藏量都相當豐富。
普洱茶是蜚聲中外的名産。
野象和孔雀為這裡增添了特有的景色。
遠在先秦時期的文獻,就有關于“百越”和“百濮”的記載。
據學者們的研究,這是兩大系統的部落群,而傣族的先民屬于“百越”的一部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屬于“百濮”的一部分。
佤族,有二十九萬八千多人。
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以及雙江、鎮康、永德等縣,也是佤族人數較多的地方。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也有一些佤族人散居。
布朗族,有五萬七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布朗山、西定、巴達等地。
還有一些人散居在雙江、耿馬、景東等縣。
德昂族,有一萬二千多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餘居住在鎮康、耿馬和瀾滄等縣。
這三個民族多住在山區的半山腰上,因地處亞熱帶,土地好,雨量足,很适于農作物的生長。
礦藏和原始森林的資源在這些民族地區相當豐富,茶葉和龍竹是這裡的特産。
基本上或主要是居住在貴州省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五個民族。
苗族,是貴卅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有五百零三萬多人。
其次,布依族,有二百一十二萬多人;侗族,有一百四十二萬五千多人;水族,有二十八萬六千多人;仡佬族,有五萬三千八百多人。
這五個民族各有自己的語言。
苗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族語族·苗語支。
布依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侗族和水族屬于壯傣語族·侗水語支。
仡佬族語言也屬于漢藏語系,語族未定。
苗族、布依族都有試行的拉丁化拼音文字。
水族有簡單的象形文字,但不通用。
苗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它的先民,可能遠在很古老的時代曾在黃河中下遊流域活動,後來向南轉移,進入洞庭湖一帶,以後又向西和西南轉移。
現在苗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百五十八萬八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七十五萬二千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三十五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三十三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四萬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六萬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北省的近十八萬人,還有散居在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少者不到一百人,多者二千多人。
布依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百一十萬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四千七百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四千二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六千八百多人。
布依族,長期跟苗族雜居。
在貴州省,苗族和布依族聯合建立了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三個自治州和鎮甯、紫雲、關嶺等三個自治縣。
另外,苗族有在貴州省跟侗族聯合建立的黔東南自治州,在湖南省、四川省分别跟土家族聯合設立的兩個自治州、四個自治縣,還有一些别的自治地方。
苗族、布依族居住地區,雖多高山,但也有位居于壩子和河谷之間的地方,一般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生産大米、小米、玉米等多種糧食作物。
水力、木材、藥材、礦産及珍奇禽獸等資源也頗為富厚。
苗族居地遼闊,不同地區間的地理條件差别頗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
在手工工藝方面,苗族和布依族的紡織品、刺繡,特别是臘染,很有聲譽。
侗族、水族和仡佬族,一些學者認為,都是出自古代的“百越”系統的民族。
侗族和水族,出自這一系統的駱越。
仡佬族,出自這一系統的僚。
侗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近八十五萬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近二十三萬人,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二萬一千八百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三十一萬八千多人。
水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十七萬四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六千三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四千多人。
仡佬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五萬一千多人。
仡佬族沒有建立自治地方。
水族在貴州省有三都自治縣。
侗族在貴州省有玉屏侗族自治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三江侗族自治縣,在湖南省有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新晃侗族自治縣。
侗族等三個民族,都以經營農業為主,而侗族兼營林業。
侗族地區産大米、棉花、煙葉、藥材,而杉木最為著名。
侗族的建築,如鼓樓、風雨橋和一般竹樓,都很有民族特色。
侗族婦女善于編織和刺繡,侗錦是其中的精品。
水族地區,在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可說是魚米花果之鄉,但灌溉設施不發達,農業生産受到限制。
仡佬族的生産條件最差,解放前農民多不能解決吃飯問題。
基本上居住在兩湖西部的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人為“客家”。
這可能就意味着,土家族有在這裡長期定居的曆史,而漢人則是在土家族定居相當久之後才遷過來的。
土家族,現有二百八十三萬二千七百多人。
其中,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一百四十八萬六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四萬四千七百多人,分别建立了跟苗族聯合的鄂西自治州和湘西自治州。
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五十九萬五千多人,建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和跟苗族聯合建立的四個自治縣。
另外,還有散居在别省的,為數都很有限。
土家族在兩湖西部居住的地區,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條件,出産水稻、玉米、麥、棉花、油桐、油茶等。
油桐、油茶在土家族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未定。
土家人使用漢語的人數要比使用本民族語者為多。
主要或基本上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東南沿海一帶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毛南族、仫佬族、瑤族、京族、黎族、高山族和畲族。
這八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壯族、毛南族、仫佬族、黎族的語言都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
壯族語是屬于壯傣語支,毛南族語和仫佬族語屬侗水語支。
黎族語屬于黎語支。
畲族語言,屬于苗瑤語族·苗語支。
高山族語,屬南島語系。
京族語,語系、語族未定。
壯族是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也是在廣西定居時間最久的民族。
制作細緻的銅鼓和分布于自治區南部左江兩岸山崖上的壁畫,可說是壯族古文化的象征。
學者們認為,這都是遠在兩千年前的遺物。
自治區是以風景優美著稱的地區,山皆青翠,往往拔地而起,山中多岩洞鐘乳,窮極瑰麗,河流縱橫,清澈見底,富有水利資源。
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果品有柚子、菠蘿、龍眼、荔枝,藥材有三七、羅漢果、桂圓,木材有銀杉、樟木,礦産有煤、鐵、金、鎢、銅、鋅、石油等。
壯族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七萬八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一千二百三十二萬五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八十八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八萬六千多人,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萬七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一萬四千多人。
散居在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多者一兩千人,少者數十人。
壯族的自治地方,除廣西自治區外,在雲南省有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在廣東省有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瑤族,有一百四十萬二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八十六萬三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馬、富川等四個瑤族自治縣。
在湖南省居住的有二十七萬三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江華瑤族自治縣。
在雲南省居住的有十四萬七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河口瑤族自治縣。
在貴州省居住的有一萬九千多人。
在廣東省居住的有九萬五千多人,建立了乳源瑤族自治縣。
另外,還有少數人散居各地。
仫佬族,有九萬零四百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八萬八千多人,建立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一千三百多人。
毛南族,有三萬八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三萬七千九百多人。
居住在外地的人數很有限。
這三個民族,都各有自己的古老曆史。
他們的居住地區多山,人們多住在山下和山坡上。
有些地區,山上有木材和麝香、樟腦等土特産及鐵、錳、鎂等礦藏。
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缺水的地方則種旱稻。
還有玉米、小麥、薯類和棉花等。
毛南人,善于伺養菜牛,在這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京族,近一萬二千人。
有九千八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有一千一百多人居住在廣東省。
京族最晚在四百多年前由越南遷來,一直是我國以漁業為主的民族。
他們主要居住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公社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鄰近的北部灣是著名的天然漁場,有魚類七百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産量較豐富的達二百多種。
所産海馬、海龍、珍珠是名貴藥材。
農作物和果品,有水稻、花生、芋頭和香蕉、龍眼、菠蘿蜜等。
黎族和高山族,基本上都居住在南海中兩個最大的島上。
黎族有八十一萬七千五百多人,其中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八十一萬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一千八百多人,在湖南省的,有三千五百多人。
黎族,在海南島跟苗族聯合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高山族,基本上居住在台灣省,據說有三、四十萬人。
這隻是估計,确切數字尚有待于調查。
高山族散居在大陸各地的有一千五百多人。
黎族和高山族,都是曆史悠久的民族。
黎族是由土著居民發展起來的。
高山族的族源可能要複雜一些。
海南和台灣,在國防上和經濟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資源、森林資源、礦藏資源都很富饒。
主要農作物水稻,在一些地方一年可以三熟,薯類可以不拘季節,随時種植。
最近,海南島籌備建省,當地各項資源都将得到較快的開發。
台灣省因政治原因跟祖國大陸分離,但這隻是暫時的現象,祖國的統一遲早會實現的。
畲族,有三十六萬八千八百多人,分散地居住在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的丘陵地帶。
畲族,居住在福建省的有二十萬八千四百多人。
居住在浙江省的有十四萬七千五百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景甯畲族自治縣。
在廣東省的有三千二百多人,在江西省的有七千四百多人,在安徽省的有一千一百多人。
大約在南宋末年,“畲”字才開始用作民族名稱,而畲族本身曆史的開始當遠在這個時期以前。
畲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産,農作物有水稻和薯類,還有麥子、油菜、煙葉、土豆等。
畲族居住地區多為山區,那裡産林木和毛竹,土特産有茶葉、油菜、紙、筍幹、香菇、樟腦、松油等。
在手工藝方面,畲族的刺繡和鬥笠,各具有民族特色。
以上,南方少數民族共三十四個。
北方和南方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合計約有六千七百二十三萬三千二百多人。
另外,還有未經識别的民族八十七萬九千二百多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四千八百多人,跟漢族人民計算在一起,全國共十億零三百九十三萬七千多人①。
附表一全國各民族人口數字統計表 以上,關于人口的數字,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
關于民族概況,多根據《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數(萬人) 占總人口%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數(萬人) 占總人口%29個省市區合計100.394100.0柯爾克孜族11.400.01土族15.940.02漢族93.670.3893.30達斡爾族9.400.01蒙古族341.170.34仫佬族9.040.01回族721.940.72羌族10.280.01藏族387.010.39布朗族5.850.01維吾爾族595.710.59撒拉族6.910.01苗族503.090.50毛南族3.810.01彜族545.340.54仡佬族5.380.01壯族1.337.821.33錫伯族8.360.01布依族212.050.21阿昌族2.04.朝鮮族176.390.18普米族2.42.滿族429.920.43塔吉克族2.65.侗族142.510.14怒族2.32.瑤族140.270.14烏孜别克族1.25.白族113.110.11俄羅斯族0.29.土家族283.270.28鄂溫克族1.93.哈尼族105.880.11德昂族1.23.哈薩克族90.760.09保安族0.90.傣族83.980.08裕固族1.06.黎族81.760.08京族1.20.傈僳族48.100.05塔塔爾族0.41.佤族29.860.03獨龍族0.47.畲族36.880.04鄂倫春族0.41.高山族0.15.赫哲族0.15.拉祜族30.420.03門巴族0.62.水族28.650.03珞巴族0.21.東鄉族27.940.03基諾族1.20.納西族24.520.02其他未識别民族87.920.09景頗族9.300.01外國人加入中國籍0.48.注:原載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版。
附表二全國民族自治地方(一) 我國現有5個自治區、31個自治州、96個自治縣(旗),共132個自治地方。
以下按地區排列,括弧内為建立時間:自治區内蒙古自治區(1947.5.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0.1) 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15) 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10.25) 西藏自治區(1965.9.9) 自治州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2.9.3)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0.1)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951.12.25)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54.1.25)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4.7.14)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54.11.27)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0)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 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1.24) 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1952.10.1) 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1953.1.1)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1.24)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7.24)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 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1957.9.13) 雲南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1957.11.18)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4.1) 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1958.4.15) 自治縣(旗)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1955.11.30) 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1955.12.7) 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4.1) 遼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4.7) 遼甯鳳城滿族自治縣(1958.6.13) 遼甯新賓滿族自治縣(1985.6.7) 遼甯岫岩滿族自治縣(1985.6.11)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9.1) 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1958.9.15)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12.5) 内蒙古鄂倫春自治旗(1951.10.1) 内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8.1) 内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58.8.15)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1950.5.6)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7.29) 甘肅東鄉族自治縣(1950.9.25) 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3.7.6) 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4.2.20) 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4.27) 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9.30) 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1953.12.19)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1954.2.17)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1954.3.1)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54.3.1)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10.16) 青海大通回族自治縣(1985.11.10)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85.12.10)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1954.3.15)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954.3.25) 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4.7.17)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9.10) 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1954.9.17)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1954.9.30)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4.5.7) 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1955.11.25)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11.30)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56.12.5)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1984.12.12)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84.12.8)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1953.1.25) 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62.9.26)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1963.10.1)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1951.8.19)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1952.5.28)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11.26)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2.12.3)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1953.1.1)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1955.12.15)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1956.2.6) 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1958.5.1)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1984.1.1)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1.10) 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1985.4.22) 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1953.2.19)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1958.7.7)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7) 四川西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11)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0) 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 四川馬邊彜族自治縣(1984.10.9) 四川峨邊彜族自治縣(1984.10.5) 貴州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11.11)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12.31)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1.2) 貴州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9.11)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2.11)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12.31) 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4.11.7) 雲南峨山彜族自治縣(1951.5.12) 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3.4.7) 雲南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54.5.18) 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6.16) 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10.16) 雲南甯蒗彜族自治縣(1956.9.20) 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1956.10.1) 雲南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1956.11.9) 雲南路南彜族自治縣(1956.12.31) 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61.4.10) 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7.1) 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1963.7.11) 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2.28) 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1965.3.5) 雲南南澗彜族自治縣(1965.11.27) 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79.11.28) 雲南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1979.12.20) 雲南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2) 雲南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5) 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85.10.13) 雲南漾濞彜族自治縣(1985.11.1) 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12.30) 雲南景東彜族自治縣(1985.12.20) 雲南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1985.12.25)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12.7) 根據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财經司供稿見《人民日報》1984年6月4&mdash5日。
今有增補。
附表三全國民族自治地方(二) 我國現有5個自治區,31個自治州、96個自治縣(旗),共132個自治地方。
以下按民族排列: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滿族遼甯新賓滿族自治縣1985.6.7遼甯岫岩滿族自治縣1985.6.11遼甯鳳城滿族自治縣1985.6.13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1954.3.25朝鮮族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2.9.3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1958.9.15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區1947.5.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4.1遼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4.7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9.1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12.5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7.29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10.16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9.10達斡爾内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58.8.15鄂溫克内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8.1鄂倫春内蒙古鄂倫春族自治旗1951.10.1回族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10.25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1955.11.30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1953.7.6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3.7.6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1953.12.19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1954.3.1青海大通回族自治縣1985.11.10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1954.3.15裕固族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4.2.20東鄉族甘肅東鄉族自治縣1950.9.25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1954.2.17撒拉族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54.3.1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0.1哈薩克族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54.11.27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4.7.17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1954.9.30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4.27柯爾克孜族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4.7.14塔吉克族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1954.9.17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54.1.25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86.6.27雲南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1979.12.20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9.30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藏族西藏自治區1965.9.9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0.1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951.12.25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1.24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1953.1.1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1957.9.13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1950.5.6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1953.2.19羌族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1958.7.7彜族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1952.10.1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1958.4.15四川馬邊彜族自治縣1984.10.9四川峨邊彜族自治縣1984.10.5雲南峨山彜族自治縣1951.5.12雲南路南彜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南澗彜族自治縣1965.11.27雲南漾濞彜族自治縣1985.11.1雲南景東彜族自治縣1985.12.20雲南甯蒗彜族自治縣1956.9.20白族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哈尼族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79.11.28傈僳族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85.10.13拉祜族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3.4.7納西族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61.4.10傣族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1.24佤族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2.28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1965.3.5苗族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11.30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11.26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7.1侗族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4.5.7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56.12.5侗族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2.12.3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3.9.7水族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1.2土家族湖北五風土家族自治縣1984.12.12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84.12.8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15瑤族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1955.11.25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1952.5.28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1955.12.15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1956.2.6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1984.1.1瑤族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1953.1.25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1963.10.1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1963.7.11仫佬族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1.10畲族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1985.4.22貴州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11.11雲南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1956.11.9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5■勸彜族苗族自治縣1985.11.25雲南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1957.11.18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2雲南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54.5.8濮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85.12.15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12.20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7.24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6.16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10.16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1985.12.25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2.11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0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12.7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9.11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12.3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0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7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11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4.1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62.9.26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1951.8.19隆林各族自治縣1953.1.1防城各族自治縣1958.5.1 第三節 統一的多民族曆史的編撰疆域問題 編撰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研究。
一個是疆域問題,一個是曆史時期的劃分問題,再一個是多民族的統一問題。
疆域,是曆史活動的舞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串今古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
這個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漢族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但并不局限于這個地理範圍。
如果局限于這個範圍,許多少數民族的曆史都要排擠出去了。
這個疆域,是國内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但并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國成員的活動在内。
這是因為有些民族是跨國境的,我們隻寫這些民族在我們國境内的這部分人的活動,一般不寫這些民族在國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動。
例如,我們要寫傣族,但一般不寫泰國的傣族。
我
彜族,是由漢代的“昆明”和“叟”發展而來。
自唐至元,彜族有“烏蠻”之稱,後又被稱為“羅羅”。
漢代的滇王國和唐代的南诏,都是彜族建立的政權。
繼南诏而起的,從長和國以至大理國,都是白族建立的政權。
元滅大理後,彜族和白族的貴族仍在雲南有一定穩定的勢力,延續了相當長的時期。
哈尼族,也出自“叟”和“昆明”。
拉祜族跟“昆明”也有族屬上的淵源關系。
傈僳族也是由“烏蠻”發展而來。
納西族,漢晉時稱“摩沙夷”,自唐初以後稱“磨些蠻”。
在南诏獨霸雲南以前,磨些人所建立的越析诏,是六诏之一。
基諾族,文獻記載缺乏,有人認為,清初漢文記載中的“攸樂”,是見于記載之始。
但在基諾族的傳說中,民族的起源是與人類的起源緊密聯系的,這也許可說是反映了基諾族有自己的悠久曆史。
這七個民族大緻都經過一個遊牧生活的階段,後來都轉向以農耕為主,有的人兼營畜牧和狩獵、采集。
這些民族地區,除彜族的部分地區外,大緻土地肥沃,宜于農耕。
藥材、礦藏和水力資源都相當豐厚。
景頗族,有九萬三千多人,阿昌族,有二萬多人,他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景頗族還有少數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古浪等地。
獨龍族,有四千多人,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
怒族,有二萬三千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貢山外,還分布在碧江、福貢兩縣及蘭坪縣菟峨公社。
普米族,有二萬四千多人,居住在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等縣和甯蒗彜族自治縣,還有一些人居住在四川省木裡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這五個民族也都有悠久的曆史。
他們的聚居地區富于森林、藥材、珍奇禽獸以及礦藏和水力資源。
目前,這些民族大緻以農業為主,各種資源尚有待開發。
傣族,近八十四萬人,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還有一些人分散在景東、普洱、瀾滄、元江、金平等三十多個縣。
傣族地區多在群山環抱中的河谷平壩,有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四季常青,為農業生産提供了優厚的條件。
這裡盛産樟腦、咖啡、橡膠、紫膠等經濟作物和柚木、紫檀等貴重木材,銅鐵金銀等礦産的蘊藏量都相當豐富。
普洱茶是蜚聲中外的名産。
野象和孔雀為這裡增添了特有的景色。
遠在先秦時期的文獻,就有關于“百越”和“百濮”的記載。
據學者們的研究,這是兩大系統的部落群,而傣族的先民屬于“百越”的一部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屬于“百濮”的一部分。
佤族,有二十九萬八千多人。
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以及雙江、鎮康、永德等縣,也是佤族人數較多的地方。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也有一些佤族人散居。
布朗族,有五萬七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布朗山、西定、巴達等地。
還有一些人散居在雙江、耿馬、景東等縣。
德昂族,有一萬二千多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餘居住在鎮康、耿馬和瀾滄等縣。
這三個民族多住在山區的半山腰上,因地處亞熱帶,土地好,雨量足,很适于農作物的生長。
礦藏和原始森林的資源在這些民族地區相當豐富,茶葉和龍竹是這裡的特産。
基本上或主要是居住在貴州省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五個民族。
苗族,是貴卅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有五百零三萬多人。
其次,布依族,有二百一十二萬多人;侗族,有一百四十二萬五千多人;水族,有二十八萬六千多人;仡佬族,有五萬三千八百多人。
這五個民族各有自己的語言。
苗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族語族·苗語支。
布依族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侗族和水族屬于壯傣語族·侗水語支。
仡佬族語言也屬于漢藏語系,語族未定。
苗族、布依族都有試行的拉丁化拼音文字。
水族有簡單的象形文字,但不通用。
苗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它的先民,可能遠在很古老的時代曾在黃河中下遊流域活動,後來向南轉移,進入洞庭湖一帶,以後又向西和西南轉移。
現在苗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百五十八萬八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七十五萬二千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三十五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三十三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四萬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六萬一千多人,居住在湖北省的近十八萬人,還有散居在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少者不到一百人,多者二千多人。
布依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百一十萬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四千七百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四千二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六千八百多人。
布依族,長期跟苗族雜居。
在貴州省,苗族和布依族聯合建立了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三個自治州和鎮甯、紫雲、關嶺等三個自治縣。
另外,苗族有在貴州省跟侗族聯合建立的黔東南自治州,在湖南省、四川省分别跟土家族聯合設立的兩個自治州、四個自治縣,還有一些别的自治地方。
苗族、布依族居住地區,雖多高山,但也有位居于壩子和河谷之間的地方,一般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生産大米、小米、玉米等多種糧食作物。
水力、木材、藥材、礦産及珍奇禽獸等資源也頗為富厚。
苗族居地遼闊,不同地區間的地理條件差别頗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
在手工工藝方面,苗族和布依族的紡織品、刺繡,特别是臘染,很有聲譽。
侗族、水族和仡佬族,一些學者認為,都是出自古代的“百越”系統的民族。
侗族和水族,出自這一系統的駱越。
仡佬族,出自這一系統的僚。
侗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近八十五萬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近二十三萬人,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二萬一千八百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三十一萬八千多人。
水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十七萬四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六千三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四千多人。
仡佬族,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五萬一千多人。
仡佬族沒有建立自治地方。
水族在貴州省有三都自治縣。
侗族在貴州省有玉屏侗族自治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三江侗族自治縣,在湖南省有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新晃侗族自治縣。
侗族等三個民族,都以經營農業為主,而侗族兼營林業。
侗族地區産大米、棉花、煙葉、藥材,而杉木最為著名。
侗族的建築,如鼓樓、風雨橋和一般竹樓,都很有民族特色。
侗族婦女善于編織和刺繡,侗錦是其中的精品。
水族地區,在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可說是魚米花果之鄉,但灌溉設施不發達,農業生産受到限制。
仡佬族的生産條件最差,解放前農民多不能解決吃飯問題。
基本上居住在兩湖西部的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人為“客家”。
這可能就意味着,土家族有在這裡長期定居的曆史,而漢人則是在土家族定居相當久之後才遷過來的。
土家族,現有二百八十三萬二千七百多人。
其中,居住在湖北省的有一百四十八萬六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七十四萬四千七百多人,分别建立了跟苗族聯合的鄂西自治州和湘西自治州。
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五十九萬五千多人,建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和跟苗族聯合建立的四個自治縣。
另外,還有散居在别省的,為數都很有限。
土家族在兩湖西部居住的地區,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條件,出産水稻、玉米、麥、棉花、油桐、油茶等。
油桐、油茶在土家族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未定。
土家人使用漢語的人數要比使用本民族語者為多。
主要或基本上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東南沿海一帶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毛南族、仫佬族、瑤族、京族、黎族、高山族和畲族。
這八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壯族、毛南族、仫佬族、黎族的語言都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
壯族語是屬于壯傣語支,毛南族語和仫佬族語屬侗水語支。
黎族語屬于黎語支。
畲族語言,屬于苗瑤語族·苗語支。
高山族語,屬南島語系。
京族語,語系、語族未定。
壯族是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也是在廣西定居時間最久的民族。
制作細緻的銅鼓和分布于自治區南部左江兩岸山崖上的壁畫,可說是壯族古文化的象征。
學者們認為,這都是遠在兩千年前的遺物。
自治區是以風景優美著稱的地區,山皆青翠,往往拔地而起,山中多岩洞鐘乳,窮極瑰麗,河流縱橫,清澈見底,富有水利資源。
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果品有柚子、菠蘿、龍眼、荔枝,藥材有三七、羅漢果、桂圓,木材有銀杉、樟木,礦産有煤、鐵、金、鎢、銅、鋅、石油等。
壯族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七萬八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一千二百三十二萬五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八十八萬八千多人,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八萬六千多人,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二萬七千多人,居住在湖南省的有一萬四千多人。
散居在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多者一兩千人,少者數十人。
壯族的自治地方,除廣西自治區外,在雲南省有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在廣東省有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瑤族,有一百四十萬二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八十六萬三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馬、富川等四個瑤族自治縣。
在湖南省居住的有二十七萬三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江華瑤族自治縣。
在雲南省居住的有十四萬七千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河口瑤族自治縣。
在貴州省居住的有一萬九千多人。
在廣東省居住的有九萬五千多人,建立了乳源瑤族自治縣。
另外,還有少數人散居各地。
仫佬族,有九萬零四百多人。
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八萬八千多人,建立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居住在貴州省的有一千三百多人。
毛南族,有三萬八千多人,其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三萬七千九百多人。
居住在外地的人數很有限。
這三個民族,都各有自己的古老曆史。
他們的居住地區多山,人們多住在山下和山坡上。
有些地區,山上有木材和麝香、樟腦等土特産及鐵、錳、鎂等礦藏。
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缺水的地方則種旱稻。
還有玉米、小麥、薯類和棉花等。
毛南人,善于伺養菜牛,在這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京族,近一萬二千人。
有九千八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有一千一百多人居住在廣東省。
京族最晚在四百多年前由越南遷來,一直是我國以漁業為主的民族。
他們主要居住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公社的尾、巫頭、山心三個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鄰近的北部灣是著名的天然漁場,有魚類七百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産量較豐富的達二百多種。
所産海馬、海龍、珍珠是名貴藥材。
農作物和果品,有水稻、花生、芋頭和香蕉、龍眼、菠蘿蜜等。
黎族和高山族,基本上都居住在南海中兩個最大的島上。
黎族有八十一萬七千五百多人,其中居住在廣東省的有八十一萬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有一千八百多人,在湖南省的,有三千五百多人。
黎族,在海南島跟苗族聯合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高山族,基本上居住在台灣省,據說有三、四十萬人。
這隻是估計,确切數字尚有待于調查。
高山族散居在大陸各地的有一千五百多人。
黎族和高山族,都是曆史悠久的民族。
黎族是由土著居民發展起來的。
高山族的族源可能要複雜一些。
海南和台灣,在國防上和經濟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資源、森林資源、礦藏資源都很富饒。
主要農作物水稻,在一些地方一年可以三熟,薯類可以不拘季節,随時種植。
最近,海南島籌備建省,當地各項資源都将得到較快的開發。
台灣省因政治原因跟祖國大陸分離,但這隻是暫時的現象,祖國的統一遲早會實現的。
畲族,有三十六萬八千八百多人,分散地居住在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的丘陵地帶。
畲族,居住在福建省的有二十萬八千四百多人。
居住在浙江省的有十四萬七千五百多人,在這裡建立了景甯畲族自治縣。
在廣東省的有三千二百多人,在江西省的有七千四百多人,在安徽省的有一千一百多人。
大約在南宋末年,“畲”字才開始用作民族名稱,而畲族本身曆史的開始當遠在這個時期以前。
畲族人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産,農作物有水稻和薯類,還有麥子、油菜、煙葉、土豆等。
畲族居住地區多為山區,那裡産林木和毛竹,土特産有茶葉、油菜、紙、筍幹、香菇、樟腦、松油等。
在手工藝方面,畲族的刺繡和鬥笠,各具有民族特色。
以上,南方少數民族共三十四個。
北方和南方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人口,合計約有六千七百二十三萬三千二百多人。
另外,還有未經識别的民族八十七萬九千二百多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四千八百多人,跟漢族人民計算在一起,全國共十億零三百九十三萬七千多人①。
附表一全國各民族人口數字統計表 以上,關于人口的數字,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
關于民族概況,多根據《中國少數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數(萬人) 占總人口%民族别1982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數(萬人) 占總人口%29個省市區合計100.394100.0柯爾克孜族11.400.01土族15.940.02漢族93.670.3893.30達斡爾族9.400.01蒙古族341.170.34仫佬族9.040.01回族721.940.72羌族10.280.01藏族387.010.39布朗族5.850.01維吾爾族595.710.59撒拉族6.910.01苗族503.090.50毛南族3.810.01彜族545.340.54仡佬族5.380.01壯族1.337.821.33錫伯族8.360.01布依族212.050.21阿昌族2.04.朝鮮族176.390.18普米族2.42.滿族429.920.43塔吉克族2.65.侗族142.510.14怒族2.32.瑤族140.270.14烏孜别克族1.25.白族113.110.11俄羅斯族0.29.土家族283.270.28鄂溫克族1.93.哈尼族105.880.11德昂族1.23.哈薩克族90.760.09保安族0.90.傣族83.980.08裕固族1.06.黎族81.760.08京族1.20.傈僳族48.100.05塔塔爾族0.41.佤族29.860.03獨龍族0.47.畲族36.880.04鄂倫春族0.41.高山族0.15.赫哲族0.15.拉祜族30.420.03門巴族0.62.水族28.650.03珞巴族0.21.東鄉族27.940.03基諾族1.20.納西族24.520.02其他未識别民族87.920.09景頗族9.300.01外國人加入中國籍0.48.注:原載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版。
附表二全國民族自治地方(一) 我國現有5個自治區、31個自治州、96個自治縣(旗),共132個自治地方。
以下按地區排列,括弧内為建立時間:自治區内蒙古自治區(1947.5.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0.1) 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15) 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10.25) 西藏自治區(1965.9.9) 自治州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2.9.3)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0.1)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951.12.25)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54.1.25)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4.7.14)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54.11.27)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0)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 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1.24) 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1952.10.1) 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1953.1.1)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1.24)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7.24)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 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1957.9.13) 雲南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1957.11.18)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4.1) 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1958.4.15) 自治縣(旗)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1955.11.30) 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1955.12.7) 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4.1) 遼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4.7) 遼甯鳳城滿族自治縣(1958.6.13) 遼甯新賓滿族自治縣(1985.6.7) 遼甯岫岩滿族自治縣(1985.6.11)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9.1) 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1958.9.15)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12.5) 内蒙古鄂倫春自治旗(1951.10.1) 内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8.1) 内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58.8.15)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1950.5.6)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7.29) 甘肅東鄉族自治縣(1950.9.25) 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3.7.6) 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4.2.20) 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4.27) 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9.30) 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1953.12.19)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1954.2.17)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1954.3.1)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54.3.1)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10.16) 青海大通回族自治縣(1985.11.10)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85.12.10)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1954.3.15)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1954.3.25) 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4.7.17)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9.10) 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1954.9.17) 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1954.9.30)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4.5.7) 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1955.11.25)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11.30)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56.12.5)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1984.12.12)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84.12.8)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1953.1.25) 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62.9.26)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1963.10.1)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1951.8.19)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1952.5.28)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11.26)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2.12.3)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1953.1.1)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1955.12.15)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1956.2.6) 廣西防城各族自治縣(1958.5.1)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1984.1.1)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1.10) 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1985.4.22) 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1953.2.19)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1958.7.7)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7) 四川西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11)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0) 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 四川馬邊彜族自治縣(1984.10.9) 四川峨邊彜族自治縣(1984.10.5) 貴州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11.11)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12.31)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1.2) 貴州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9.11)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2.11)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12.31) 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4.11.7) 雲南峨山彜族自治縣(1951.5.12) 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3.4.7) 雲南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54.5.18) 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6.16) 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10.16) 雲南甯蒗彜族自治縣(1956.9.20) 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1956.10.1) 雲南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1956.11.9) 雲南路南彜族自治縣(1956.12.31) 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61.4.10) 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7.1) 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1963.7.11) 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2.28) 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1965.3.5) 雲南南澗彜族自治縣(1965.11.27) 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79.11.28) 雲南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1979.12.20) 雲南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2) 雲南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5) 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85.10.13) 雲南漾濞彜族自治縣(1985.11.1) 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12.30) 雲南景東彜族自治縣(1985.12.20) 雲南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1985.12.25)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12.7) 根據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财經司供稿見《人民日報》1984年6月4&mdash5日。
今有增補。
附表三全國民族自治地方(二) 我國現有5個自治區,31個自治州、96個自治縣(旗),共132個自治地方。
以下按民族排列: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滿族遼甯新賓滿族自治縣1985.6.7遼甯岫岩滿族自治縣1985.6.11遼甯鳳城滿族自治縣1985.6.13錫伯族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1954.3.25朝鮮族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2.9.3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1958.9.15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區1947.5.1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4.1遼甯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4.7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9.1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12.5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7.29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10.16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9.10達斡爾内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58.8.15鄂溫克内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1958.8.1鄂倫春内蒙古鄂倫春族自治旗1951.10.1回族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10.25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1956.11.19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954.7.15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1955.11.30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1953.7.6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953.7.6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1953.12.19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1954.3.1青海大通回族自治縣1985.11.10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1954.3.15裕固族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1954.2.20東鄉族甘肅東鄉族自治縣1950.9.25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1954.2.17撒拉族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54.3.1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10.1哈薩克族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1954.11.27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1954.7.17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1954.9.30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54.4.27柯爾克孜族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1954.7.14塔吉克族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1954.9.17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1954.1.25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1986.6.27雲南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1979.12.20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1981.9.30南方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成立日期]藏族西藏自治區1965.9.9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1953.10.1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951.12.25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1953.12.6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1953.12.22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953.12.31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1.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1.24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1953.1.1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1957.9.13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1950.5.6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1953.2.19羌族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1958.7.7彜族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1952.10.1雲南楚雄彜族自治州1958.4.15四川馬邊彜族自治縣1984.10.9四川峨邊彜族自治縣1984.10.5雲南峨山彜族自治縣1951.5.12雲南路南彜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南澗彜族自治縣1965.11.27雲南漾濞彜族自治縣1985.11.1雲南景東彜族自治縣1985.12.20雲南甯蒗彜族自治縣1956.9.20白族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956.11.22哈尼族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79.11.28傈僳族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4.8.23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85.10.13拉祜族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53.4.7納西族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1961.4.10傣族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1.24佤族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1964.2.28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1965.3.5苗族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11.30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11.26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12.31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7.1侗族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4.5.7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56.12.5侗族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2.12.3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1983.9.7水族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1.2土家族湖北五風土家族自治縣1984.12.12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84.12.8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8壯族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15瑤族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1955.11.25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1952.5.28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1955.12.15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1956.2.6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1984.1.1瑤族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1953.1.25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1963.10.1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1963.7.11仫佬族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4.1.10畲族浙江景甯畲族自治縣1985.4.22貴州威甯彜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11.11雲南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1956.11.9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5■勸彜族苗族自治縣1985.11.25雲南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1957.11.18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1980.11.22雲南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54.5.8濮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85.12.15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12.20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7.24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6.16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10.16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1985.12.25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7.23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2.11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11.10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12.7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8.8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5.1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9.11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12.3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9.20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12.1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7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11.11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11.13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4.1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62.9.26廣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7.1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1951.8.19隆林各族自治縣1953.1.1防城各族自治縣1958.5.1 第三節 統一的多民族曆史的編撰疆域問題 編撰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有三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研究。
一個是疆域問題,一個是曆史時期的劃分問題,再一個是多民族的統一問題。
疆域,是曆史活動的舞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串今古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
這個疆域,基本上包括了漢族的曆史活動的地理範圍,但并不局限于這個地理範圍。
如果局限于這個範圍,許多少數民族的曆史都要排擠出去了。
這個疆域,是國内各民族共同進行曆史活動的舞台,但并不包含某些民族外國成員的活動在内。
這是因為有些民族是跨國境的,我們隻寫這些民族在我們國境内的這部分人的活動,一般不寫這些民族在國外的那一部分人的活動。
例如,我們要寫傣族,但一般不寫泰國的傣族。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