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統一的多民族的曆史

關燈
遷到少數民族地區,仍保留着漢族的特點,但并不知道自己是漢人,而以當地其他民族用來稱呼他們的名稱作為自己的民族名稱報了上來,被列入少數民族行列中。

     2.遷居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有先有後。

    早去的漢人曾經長期與内地隔絕,跟後去的漢人在語言、風俗習慣上有一定的區别,并且受到後去的漢人的歧視,因而自認為與先去的漢人有區别,在解放後,要求列入少數民族。

     3.有些少數民族在民族壓迫下不願表明與漢人有什麼區别。

    其中有一部分民族上層,受反動統治階級的利用,統治過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一向被看作是與漢人一樣的,在解放後不願意承認是少數民族。

     4.曆史上,有些少數民族曾經被強制分散,遷移各地。

    在遷移過程中,有些人又與漢人接觸,受到較深的影響。

    他們的語言改變了,民族的特點已不顯著,在經濟上又跟漢人分不開,但是受到歧視,居住上不跟漢人相混。

    别人不認為他們是少數民族,而他們自認是少數民族。

     5.原來同是一個民族的不同部分,遷移到了不同地區,基本上保持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曆史傳統,但長期互相隔離,又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名稱相稱,因而他們報了不同的民族名稱。

     6.有的民族分散在不同地區,分别接受了鄰近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點,好象不是一個民族,但他們仍保持共同的語言,并被别族用同一名稱相稱。

     7.有的民族分散在很廣的地區,形成一些不相聯接的聚居區。

    長期以來,他們被其他民族用同一名稱相稱,他們也自認是同一民族。

    但他們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雖有相似處,卻又有較大的差别。

     8.有的民族内部對于本族是單一民族還是另一民族的一部分,有不同意見。

    諸如此類的複雜情況,如不認真加以研究,進行科學的民族識别的工作,就不能了解我國民族的真實情況,民族政策就不好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就很難推行,民族史的研究也很難貫通今古。

     一九五三年,我國民族識别工作開始。

    一九五六年,開展了全國性的民族調查工作。

    在全國範圍内,共分為吉林、遼甯、黑龍江、内蒙古、甯夏、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湖南等十六個調查組,每個調查組又分成若幹小組,總共動員了一千多人,其中包括民族學和社會學的專業工作者,語言學、考古學、曆史學和文藝工作者,還有其他方面的科學工作者。

    這次規模浩大的民族調查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寫出了各民族的簡史、簡志和民族區域自治材料,共一百餘種。

     從一九五三年起,到一九五七年初,對需要識别的各民族通過實地調查,明确了十一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成份。

    以後,又陸續明确了九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成份。

    其中有一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成分是一九七九年才被确認的,這就是基諾族。

    到目前為止,包括漢族、蒙古族等久經公認的民族在内,經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全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

    此外,還有台灣、西藏東南部、雲南紅河等地區的少數民族有待于識别。

     我們的民族識别工作是很細緻的,這可以對貴州穿青人的民族成份的識别為例來作一點說明。

    所謂穿青人,住在貴州西北部,有二十多萬人。

    他們是漢人,但要求承認他們是少數民族。

    他們的理由是:過去他們有“老輩子話”,是跟當地漢語不同的語言;他們在鄉間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居區;他們有不同于當地漢人的信仰和風俗習慣的特點;他們的婦女有不同于當地漢人的服飾。

    對于他們的識别工作,首先從語言分析入手。

    原來他們的語言就是貴州人普遍使用的漢語,是漢語中的一種方言。

    所謂“老輩子話”,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漢語是有淵源的。

    但說漢語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漢族。

    于是查閱曆史材料,證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軍遷入貴州的民戶,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當地彜族租地,當彜人的佃戶。

    因此,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

    但因文化水平和生産技術水平未被彜族同化,保持了漢族的民族特點。

    明末,到貴州遊宦經商的人漸多,形成了聚居區。

    這些人社會身份高,看不起先來的漢人,逐漸形成所謂穿青人和穿蘭人的對立。

    解放後,穿蘭人登記為漢族,穿青人因怕吃虧,不願登記為漢族,希望被認為少數民族,從而得到照顧。

    在全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願承認自己是漢人,這是我們很難以想象的。

    經過這次識别,穿青人的識别問題解決了。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民族識别工作中,也解決得不少。

     在民族識别工作過程中,我們的專業工作者靈活地運用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四個特征的理論。

    他們體會到,斯大林所說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等四個特征,是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資産階級民族說的。

    資本主義在中國并不發達,曆史上還沒有出現過資産階級民族,斯大林的話對于我國的民族狀況不完全适用。

    但這四個特征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都有自己的發生、發展過程。

    盡管在中國曆史上沒有出現這四個特征的發展狀态,但也出現了這四個特征的未發展狀态或萌芽狀态。

    按照這樣的體會,專業工作者正是從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心理狀态四個方面來識别民族特點的。

    他們比較重視民族意識方面的表現,這是符合中國的具體情況的。

    各少數民族,也有漢族,當處在被壓迫地位的時候,民族意識的表現總是很顯著的①。

     經過識别和确認的五十六個民族,是漢族和五十五個少數民族。

    漢族人口,在全國各民族中居于首位。

    據1982年人口普查,全國人口十億零三百九十四人,漢族人口是九億三千六百七十萬零三十八人,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十三點三。

    漢族分布各地,而主要聚居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東北的松遼平原,居住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漢語和漢文,是全國使用最廣的語言文字。

    少數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漢語。

     漢語,是漢藏語系的一支。

    在語音上,每一個音節都有固定的聲調。

    在①以上關于民族識别的材料,基本上根據費孝通《民族與社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詞的構造上,基本上是單音節詞根,沒有什麼附加成份。

    在語法上,主要是以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虛詞來表達語意。

    在漢語分布的廣大地區,也有方言上的分歧。

    最近幾十年,逐漸形成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标準的普通話,經過逐步推廣,成為普遍使用的漢語。

     漢文,從起源的時候說起,有三千幾百年的曆史。

    它起源于象形文字和記事的符号,經過長時期的變化,形成了現在的樣子,但一直還不能擺脫這種古老的文字構造的格局。

    漢文在發展全國文化、交流各地情況、增強全國統一等方面,發揮過很大的積極作用。

    但漢文的每一個字有一個形體,在辨認、書寫和印刷上,都比拼音文字要困難得多。

    因此,國務院有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設置,研究并試行改革的步驟。

     在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總的說來,漢族都居于前列。

    在政治上,漢族的先民建立了夏、商、周三個王朝和許多侯國、王國。

    在漢族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漢族的統治階級建立了秦、漢、隋、唐、宋、明等幾個皇朝,并且幫助蒙古貴族、滿族貴族建立了元朝和清朝。

    曆代的農民起義,都以漢族人民為主力。

    近代的民主革命和新中國的建立,漢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分布于北方和南方各地,因需要論述的篇幅較多,以下分别加以論述。

     北方民族北方民族,包括居住在東北三省的滿族和錫伯族、朝鮮族、赫哲族,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居住在甯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和居住在甘肅省的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居住在青海省的土族和撒拉族,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烏孜别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

    他們主要居住的地方,大都在我國北部的邊疆地帶。

    他們使用的語言,除朝鮮族的語族未定、回族使用漢語、塔吉克族和俄羅斯族語言屬印度歐羅巴語系外,其餘都屬于阿爾泰語系。

     東北地區,很早就有肅慎人在活動。

    春秋時,相傳周武王克商,肅慎獻楛矢、石砮,這在本章第一節已說到。

    在漢代,肅慎被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并在唐玄宗時受封号,建立了渤海國。

    五代以後,靺鞨改稱女真,建立了金朝。

    明末,又改稱為滿洲,建立了清朝。

    肅慎原來活動于今松花江、黑龍江一帶,後來向南發展。

    金時的女真遍于中國北部。

    清時的滿洲遍于全國各地。

    滿洲族現簡稱為滿族。

     滿族有四百二十九萬九千人,其中居住在遼甯省的人數近二百萬,居住在吉林省的有五十一萬多人,居住在黑龍江省的近九十萬零九千人。

    其餘,散居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區的有十一萬多人到三十八萬多人,散居在天津市、山東省、河南省、貴州省的有一萬人以至二萬三、四千人,還有散居在上海市、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多到八千多人,少則不滿一百人。

    滿族人主要經營農業,有一部分人以采集人參、蘑菇、木耳等産品為副業。

    近幾年,參加工業生産的人逐漸多起來。

    滿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滿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

    近幾十年,滿族的語言文字已為漢語漢文所逐漸代替,在民族内部現已很少使用。

    滿族曾普遍信仰薩滿教,漢譯為巫教。

    近幾十年,這種信仰已逐漸衰落。

     錫伯族,有八萬三千六百多人,居住在遼甯省的有四萬九千多人,居住在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區的分别有一千多人或兩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有二萬七千多人。

    新疆設有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是當地錫伯人聚居較為集中的地方。

     錫伯人,自稱是鮮卑的後裔。

    在二百多年前,他們是居住在松花江中遊和遼河流域的遊牧民族。

    後經清廷多次強迫遷徙,他們遂分散在東北各地,逐漸以農耕為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4),錫伯人被抽調到伊犁一帶駐防,就定居下來開荒修渠,逐漸轉變為以農耕為主的民族。

    在新疆的錫伯人保持的民族特點,比起東北的錫伯人來,還要多些。

    錫伯族原有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mdash&mdash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在新疆仍舊使用,在東北就很少使用了。

     朝鮮族跟漢族有悠久的曆史友誼。

    明代晚期以來,朝鮮人從朝鮮遷居中國,遂為我國的朝鮮族。

    現在朝鮮族有一百七十六萬三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吉林省的最多,有一百一十萬三千多人。

    其次,居住在黑龍江省的有四十三萬一千多人,居住在遼甯省的有十九萬八千多人。

    其餘,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

    朝鮮族在吉林省建置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延邊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還盛産各種藥材和山貨。

    所産人參、貂皮和鹿茸,有三寶之稱。

    朝鮮族善于經營水稻,所在地區以“水稻之鄉”著稱。

    解放以來,朝鮮族的工人數量有很大的發展。

    朝鮮族的語言,有人認為屬阿爾泰語系,但還不是定論。

    朝鮮族的文字是用字母拼寫,寫成方塊形。

    朝鮮族的文化水平相當高,歌舞更為出色。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龍江省的同江、撫遠和饒河等縣的沿江一帶,以捕魚為主要生産,其次是狩獵,也有少量的農業。

    赫哲族,因過去以魚皮為衣,用犬拉雪橇,在漢文史書上有“魚皮部”和“使犬部”之稱。

    赫哲族在解放前生活困苦,瀕于民族滅絕的邊緣。

    解放時,赫哲族隻剩下三百多人。

    解放後,赫哲族的生活和生産設備都得到改善,并于撫遠縣下八岔建置了民族鄉。

    據一九六四年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是七百一十八人。

    一九八二年普查,是一千四百二十六人,比一九六四年人口加倍地增長,但還是全國内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

    赫哲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mdash&mdash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内蒙古自治區曾先後出現過幾個以強悍著稱的民族。

    秦漢時期有匈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鮮卑。

    隋唐時期有突厥和回纥。

    五代以至北宋時期有契丹。

    成吉思汗崛起後,蒙古族的威力淩駕宇内。

    成吉思汗的後裔建立了元朝。

    元亡後,蒙古族在蒙古地區仍繼續有所發展。

     一九四五年,内蒙古自治區建立了,這是在黨領導下成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地方,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還早四年。

    這裡,有遼闊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有沃野千裡的黃河灌區,有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有煤、鐵、鉻、錳、钴、鋅、金、銀、錫等礦藏,有甘草、大黃、知母和鹿茸、熊膽、麝香等藥材。

    蒙古族久以遊牧著稱。

    近幾十年,已由遊牧向定牧轉化,而且也發展了農業。

    随着工業的發展,蒙古族中也出現了不少工人,但蒙古族還是以畜牧業為主。

    在畜牧業中,又以牛羊為主,馬、駱駝次之,并有著名的優良品種。

    蒙古族能歌善舞,喜歡摔跤、賽馬,這也都跟長期的遊牧生活有密切的關系。

    蒙古族一般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它在史學、文學和醫學上,都有長期的積累,表現了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現有三百四十一萬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自治區,有二百四十八萬九千多人;其次,住在遼甯省的有四十二萬八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有十一萬七千多人。

    此外,還有一部分蒙古人居住在遼甯、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和甯夏回族自治區。

    蒙古族還在遼甯、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别建立了自治州、自治縣。

     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區。

    達斡爾族,有人推測它是遼代契丹的後裔,但還沒有确證。

    它現有九萬一千多人,在嫩江左岸建置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達斡爾人還分布在内蒙古的其它地方和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城地區。

    他們兼營農牧,也從事漁、獵、采集。

    他們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文字。

    鄂溫克族,現有一萬九千多人。

    它的族源,與南北朝時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上、中遊的室韋,特别是北室韋,有密切的關系。

    鄂溫克人以馴鹿著名,明清時被稱為“乘鹿”或“使鹿”的人。

    現在,鄂溫克族有比較多的人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其餘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區各地和黑龍江省。

    這個民族内部在經濟發展上很不平衡,有的人務農,有的人狩獵,有的人半農半狩,也有一些人還保持着馴鹿的傳統。

    鄂倫春族,現有四千一百多人,以狩獵為生,比較集中地居住在鄂倫春自治旗,其餘居住在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州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等縣。

    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的語言,都屬于阿爾泰語系·滿&mdash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

     甯夏回族自治區,原為黨項人所建立的西夏的故地。

    這裡溝渠縱橫,形成相當完整的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産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而有“天下黃河富甯夏”之稱。

    枸杞、發菜、灘羊毛皮和池鹽是這裡著名的特産。

     “回族”的“回”,是“回回”的簡稱,現在有七百二十一萬九千多人,居住在自治區的有一百二十二萬五千多人,居住在甘肅省的有九十五萬多人,居住在河南省的有七十二萬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有五十七萬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四十三萬八千多人。

    在全國的每一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相當數量的回族人居住。

    回族人口分布得如此廣泛,這在少數民族中是少有的。

    回族在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北省、青海省、雲南省、貴州省,建立了自治州、縣。

    其中,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省的孟村自治縣,都是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區。

     回族主要經營農業。

    自元代以來,回族在各地開墾,逐漸形成村落。

    現在回族所在農村,或稱“回回屯”、“回回營”,或某家村,這還保留着當年的遺迹。

    回族還兼營手工業和商業。

    制香、制藥、制革、皮毛加工、礦産、采冶、交通運輸以及飲食業,也都是在回族經濟活動中常見的。

     回族是從元代開始逐漸形成的,在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伊斯蘭教是起過作用的。

    回族能把多種民族成員聯結為一個民族,伊斯蘭教的共同信仰是原因之一。

    我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共有十個,在回族以外,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撒拉、烏孜别克、塔吉克、塔塔爾、保安和東鄉等民族。

     回族使用漢語和漢文。

    在回族的宗教用語和生活用語中,還保留一些阿拉伯語詞彙和波斯語詞彙,但為數不多。

    在回族的宗教職業者中,曾用阿拉伯字母和波斯字母拼寫漢語,這可能己有三、四百年之久。

    這可說是漢語用字母拼寫的最早形式,但未能規範化,而且一直是為很少數的人所使用。

    回族之普遍地使用漢語漢文,減少了語文上的民族色彩,同時也減少了學習漢族文化的困難。

    後者對于回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甘肅省河西走廊,是秦漢時大月氏的故地。

    唐代,回鹘自今蒙古地區西遷時,其中一支留在河西,史稱河西回鹘。

    現河西走廊的中部有裕固族居住,建置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再往南,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東鄉族居住,建置了東鄉族自治縣。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西拉玉固爾”或即唐代河西回鹘的後裔。

    “裕固”是一九五三年群衆商定了的正式族名,取其與“堯乎爾”的音近并有富裕、鞏固的意思。

    裕固族有一萬零五百多人,以畜牧為主,也從事狩獵。

    裕固族使用三種語言。

    居住在自治縣西部的人,使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裕固語,或稱堯乎爾語。

    居住在自治縣東部的人,使用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裕固語,或稱恩格爾語。

    另有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和肅南雙海地區的人,使用漢語。

    這三處的裕固族,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東鄉族,現有二十七萬九千多人,半數以上聚居在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和政縣、臨夏縣等地。

    東鄉族,以居于臨夏東鄉而得名。

    它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跟回族相近,語言跟蒙古語相近,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因此,東鄉族過去有“東鄉回”和“蒙古回回”之稱。

    這個民族,大概是從元代以後逐漸形成的,生産上以農業為主。

     土族,有十五萬九千多人,其中十二萬多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關于土族的族源,有不同的說法。

    土族人自稱“蒙古兒”,可能與蒙古族有曆史上的密切關系。

    土族語和蒙古語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而土族語仍為本民族的獨立語言。

    土族沒有文字,使用漢文。

    土族原為遊牧民族,後來轉向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

    土族人信仰喇嘛教。

     撒拉族,有六萬九千多人。

    其中,居住在青海省的有六萬零九百多人,居住在甘肅省的有五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近三千人。

    在青海省設有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省設有積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縣。

    撒拉族,相傳來自中亞細亞的撒馬爾罕,可能是在元代東來的。

    撒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沒有文字,使用漢文。

    撒拉族以農業為主,普遍地兼營園藝,培植果木。

    撒拉地區還生産大黃、黨參、麻黃、麝香等名貴藥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最大的行政區,也是一個多民族的遼闊地區,它占全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維吾爾族有五百九十五萬七千多人,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有五百九十四萬九千多人,大部分人居住在天山以南。

    其餘散居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差不多有八千人。

    維吾爾族是新疆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哈薩克族,有九十萬七千多人,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東疆的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

    還有少數人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阿克賽哈薩克族自治縣。

    它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中和居住面積上僅次于維吾爾族的民族。

    柯爾克孜族,近十一萬四千人,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其餘,分布在自治州附近的烏什、阿克蘇、莎車、皮山等地。

    也有很少數人居住在黑龍江富裕縣境内。

    塔吉克族,有二萬六千五百多人,主要居住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莎車、葉城等地。

    這兩個民族的自治地方,都處在自治區西部的國境邊緣地帶。

    烏孜别克族,有一萬二千四百多人。

    塔塔爾族,有四千一、二百人。

    俄羅斯族,有三千人左右。

    這三個民族,人數少,又居住得特别分散。

    他們都有一些人居住在烏魯木齊、伊甯和塔城。

    烏孜别克族還有一些人居住在喀什、莎車和葉城。

     《漢書·西域傳》稱“西域”:“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為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

    ”“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

    西則限以蔥嶺。

    ”這說的是南疆。

    當時,這裡有農業,有畜牧業,能制兵器,所産玉石和葡萄已為人所知。

    由敦煌西行的南北路線,都從這裡向國外延伸,這就是所謂“絲路”的國内部分。

    《漢書·西域傳》所記烏孫,是在北疆的遊牧民族。

    漢朝曾多次遣嫁公主,跟烏孫建立了和親的關系。

    自唐以後,在天山南北或其局部地區,先後出現了突厥汗國、高昌王國、喀喇汗國、喀喇契丹汗國、蒙古統治和葉爾羌汗國等曆史時期。

    在這一悠久的過程中,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的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迹和曆史文獻。

     維吾爾,依漢文史籍所載,是漢代丁零的後裔,南北朝時為鐵勒的袁纥部。

    袁纥,隋時稱韋纥,唐稱回纥,後改稱回鹘,元代以後有畏兀兒、畏吾兒等稱,都是“維吾爾”的不同譯寫,維吾爾自唐代後期西遷。

    入南疆後,接受了當地已經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産技術,逐漸由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的以農耕為主、兼營畜牧業的生活。

    棉花的生産是在南疆較早出現的,這是關系人民衣着條件的一件貢獻。

    維吾爾人善于在盆地和河谷邊緣開發綠州,并開發地下暗溝,作坎兒井,用以灌溉農田。

    維吾爾族吸收了兄弟民族的優點以豐富自己,在新疆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不斷顯示它的富有影響的活力。

    哈薩克族,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

    據說,這個民族中有一些人,長期用“烏孫”作為部落的名稱。

    哈薩克族中也許有古烏孫人的後裔。

    哈薩克族居住地區是一個自然條件良好的牧場。

    這裡适宜于牧草的培育,夏季可放牧于盆地周圍的群山,冬季可放牧于山谷和河流兩岸。

    哈薩克族的畜産是著名的,馬、羊等牲畜的數量多,而且優良品種也多。

    此外,水獺、紫貂、猞猁、羚羊等,都是珍貴的野生動物。

    哈薩克族在生活上,食肉飲奶、戴皮帽、穿皮毛衣服和靴子,牧民的色彩特别鮮明。

    解放後,哈薩克族的農業有相當發展,糧食和飼料生産的增加,有利于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柯爾克孜族,也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它原居葉尼塞河上遊地區。

    自漢以後,它被稱為“隔昆”、“堅昆”或“纥昆”。

    唐以後,它有“黠戛斯”、“乞兒吉思”、“吉利吉思”等譯名。

    清初,它被稱為“布魯特”,這是準噶爾語,意為“高山居民”。

    柯爾克孜族自漢代起,先後為匈奴、突厥和回纥所統治,它跟回纥進行了長期的鬥争,終于在唐文宗時擊破了回纥,迫使其西遷。

    此後不久,它也向西南移動,進入今新疆地區。

    元明時期,它的主要活動地區已由葉尼塞河上遊移于今新疆境内。

    清初,天山南北都有柯爾克孜族居住。

    原留在葉尼塞河上遊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也西來跟住在今新疆境内的同族彙合。

    自清初以後,柯爾克孜族經曆了對國内外反動勢力的鬥争,在人口上遭受的損失,在新疆各民族中最為嚴重。

    柯爾克孜族從事農耕,也狩獵。

    在所畜牧的牲畜中,細毛羊和阿斯卡尼裘皮羊,都是著名的品種。

    牦牛和犏牛是高寒地區的特産。

    柯爾克孜族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都有自己的語言,都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它們也都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解放後又都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

     塔吉克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過着半遊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人的牲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馬、驢和駝。

    牛,有耗牛和犏牛,可用于運輸。

    羊有敦巴什大尾羊,尾部一般有三十斤左右,是很著名的品種。

    山村中還有帕米爾大頭羊,雪雞、熊、豹、狼、狐等野生動物。

    塔吉克人長期以來習慣于以狩獵為副業。

    他們多數說色勒庫爾話,少數說瓦罕話,這都是塔吉克語,屬于印歐語系·伊朗語族。

     烏孜别克族和塔塔爾族,也都是中國的古老民族。

    烏孜别克語、塔塔爾語,都與維吾爾語很接近,同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這兩個民族的文字,也都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他們在解放前,長期以商業活動為主,兼營農牧。

    他們對南北疆之間、新疆與中亞各地之間的商品流通,是起作用的。

     俄羅斯族,在新疆有二百多年的曆史。

    這裡的俄羅斯人,語言文字使用俄語、俄文,在生活習俗上,也基本上與蘇聯俄羅斯族相同。

    居住在城市的俄羅斯人,大多經營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居住農村或接近牧區的俄羅斯人,也經營農業和畜牧業。

    他們在生産技術和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發展。

     以上,主要居住北方的民族,共有二十一個。

     南方民族南方民族,包括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省西部、雲貴高原和兩湖西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少數民族。

    這差不多都是處于我國南部邊防和海防地帶的民族。

    他們的語言,除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高山族、京族外,都屬于漢藏語系。

    他們大部分人能歌善舞,往往歌舞于山林水濱,比起習慣于馳騁草原的北方民族的歌舞,另有一番風味。

     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省西部,有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

    藏族,有三百八十七萬多人,其中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的有一百七十八萬六千多人,居住在青海省的有七十五萬四千多人,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九十二萬二千多人,居住在甘肅省的有三十萬零四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的差不多有九萬六千人。

    其餘,分散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少者十幾人,多者幾百人,個别地方接近兩千人。

    門巴族有六千二百多人,珞巴族有兩千多人,分别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的南部。

    羌族,有十萬二千七百多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内。

    藏族的自治地方,除西藏自治區外,在青海省有玉樹、海南、黃南、海北、果洛等藏族自治州,在四川省有甘孜、阿壩等藏族自治州和木裡藏族自治縣,在雲南有迪慶藏族自治州,在甘肅省有天祝藏族自治縣。

    藏族居住之廣和聚居程度之高,是全國少數民族中所僅見的。

    羌族也有自治地方,即四川省的茂汶羌族自治縣。

     藏族和羌族,都是古老的民族。

    藏族是少數民族中最富于典籍和藝術制作的民族。

    藏語和門巴語、珞巴語都屬于漢緬語系·藏緬語族,藏語和門巴語又同屬藏語支。

    珞巴語的語支,未定。

    藏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門巴族和珞巴族也使用藏文。

    藏人和門巴人的傳統的宗教是喇嘛教,也有少數人信奉巫教。

    在珞巴族中,巫教相當流行。

     藏族地區,近年不斷有古人類遺骸和石器時代遺物的發現。

    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古人類即藏人的遠祖。

    據漢文史書所記,藏族地區原為古代羌族舊居。

    今藏族中可能有古代羌族的後裔。

    但如因而認為藏族的族源即來自羌族,就未免立論過勇了。

    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松贊幹布建立吐蕃王國,一直到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吐蕃王國的滅亡,延續了二百多年之久。

    當吐蕃強大的時候,兵力曾東至今四川省的阿壩地區,并曾攻占了安西四鎮,一度攻入唐都長安。

    但這都不妨礙唐藏的友好。

    文城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入藏,以及唐蕃會盟碑的樹立,都成為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佳話。

     藏族地區因地形和氣候的顯著差異,利于多種經濟的經營。

    而草原遼闊,水草肥美,又特别有利于藏族地區之以畜牧業為主。

    牦牛和犏牛是西藏的特産。

    河曲馬、大通馬、工布騾,都是這裡的良種。

    農業生産,以青稞為主,也生産小麥、蠶豆、油菜、土豆、蘿蔔等。

    在氣候溫和的河谷地區,還生産水稻和棉花。

    藏族地區因森林茂密,出産珍禽異獸和熊膽、麝香、鹿茸、冬蟲夏草、雪蓮、靈芝等名貴藥材。

    水力、地熱及各種地下資源都很豐富。

    門巴族和珞巴族所在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氣候溫和,而峽各地帶,四季如春,宜于農作物的生長,這裡出産青稞、大豆、小麥、棉花、芝麻和天麻、三七、雪蓮、當歸、黨參等藥材。

    在解放前,這兩個民族跟外界交往少,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都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

     羌族,跟漢族有同樣古老的曆史。

    羌、姜,音義都相近。

    羌,從羊,從人,意為牧羊人。

    姜,從羊、從女,意為牧羊女。

    這顯然是對于遊牧民族的稱呼。

    在中國曆史的傳說時代,姜姬世為婚姻,并為中國西北部的重要部落集團。

    西周、春秋時期,姜姓封國,有齊、呂、申、許,都是羌族在東方的新發展。

    兩漢時所謂“西羌”,泛指西北的多種族别,不是單一的民族。

    它們在曆史上總是跟氏族在一起,活動地區甚為廣泛。

    氏族早已不見了,現在的羌族隻是古羌族在岷江上遊傳衍下來的一支。

    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久已使用漢文。

    在生産上,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和林業。

    羌區山林,也多珍奇動物,産名貴藥材。

     雲貴高原和湖南省西部,是民族衆多甲于全國的地區。

    基本上或主要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民族,有二十二個。

    其中,基本上或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有十六個民族,在貴州省的有五個民族,在湖南省西部的有一個民族。

     雲南省的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彜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納西族和基諾族的語言都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

    景頗族和獨龍族的語言屬于藏緬語族·景頗語支。

    普米族、怒族、阿昌族的語言,也屬于藏緬語族,語支待定。

    傣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還有佤族、德昂族和布朗族的語言,是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彜族、納西族、傣族有自己的文字。

    傈僳族和拉祜族有外國傳教士過去代制的拉丁化拼音文字。

    解放後,彜文和拉祜文都進行了改革,哈尼族、傈僳族和納西族、景頗族、佤族有拉丁化拼音文字的設計或試行。

     彜族,有五百四十五萬三千多人。

    其中,在雲南省居住的有三百三十五萬四千九百多人,設有楚雄彜族自治州和漾濞、峨山、路南、甯蒗、南澗等彜族自治縣。

    居住在四川省的有一百五十二萬五千七百多人,有涼山彜族自治州。

    居住在貴州省的彜族有五十六萬三千七百多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彜族有四千六百多人。

    涼山彜族自治州及其附近,是彜族最大的聚居區,有一百多萬人。

    白族,有一百一十三萬一千多人,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四川省西昌和貴州省畢節等地。

    哈尼族,有一百零五萬八千多人,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差不多要占哈尼族總人口的一半。

    其餘,散居在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等地。

    傈僳族,約四十九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自治縣,其餘,分散在麗江、保山、大理、楚雄等州縣。

    拉祜族,有三十萬零四千多人。

    其中約有二十萬人居住在瀾滄江以東,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等縣。

    納西族,有二十四萬五千多人。

    其中有十五萬多人聚居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有少數人居住在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境内。

    基諾族,接近兩萬人,聚居在西雙版納景洪縣的基諾洛克公社。

     上述彜族、白族等七個民族,都有古老的曆史。

    白族,漢代稱“僰”,南北朝以後稱“白蠻”。

    “僰”、“白”,是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