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伯顔 阿術阿裡海牙張弘範李恒史弼高興

關燈
授給他,要他“圍城勿避險地”,帶兵“無怠心”雲雲。

    及抵戰場,張弘範遵照父親的指點,擇險地立壘設伏以誘敵。

    敵兵不明虛實,果中計來襲,為張弘範所殲。

    但李璮之亂平定後,元廷為防範再度發生類似事件,決計削奪漢人世侯“兵民之權”并“罷大藩子弟之在官者”,張弘範也依例在被罷之列。

     至元元年(1264),張弘範因其兄入值宿衛而被起用,繼任順天路管民總管之職。

    次年,實行遷轉法,弘範奉調出任大名路總管。

    到任前,他特意“微服行民間察其所患苦”①。

    這年大水漂沒廬舍,民生艱難,難以繳納租稅。

    張弘範體恤民艱,決定蠲免當年稅收。

    元廷以其未經同意,私自免稅,而“罪其專擅”。

    張弘範入見世祖申辯道:“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

    ”“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緻逃亡,則歲有恒收,非陛下大倉庫乎!”世祖悟,不再追究他的責任②。

    四年七月,張弘範由于“盜用官錢”的罪名而落職③。

     六年,元廷調集各路兵馬圍攻襄陽,張弘範得以恢複兵權,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率領原由李璮教練出的強兵悍将。

    他接受的任務是戍守鹿門堡,以斷絕襄陽宋軍的饷道和來自漢水下遊鄂州方向的救兵。

    張弘範研究了襄陽四周的地形和以往的戰例,認為元軍的包圍還有漏洞,尤其是在漢水之中和襄陽以南接江陵、歸、峽的道路尚未截斷。

    因此,他建言“宜城萬山以斷其後,栅灌子灘以絕其東”,以進一步孤立和隔絕襄陽。

    這一建議為帥府采納,從他的部屬中抽調千人去萬山築堡駐守。

    萬山城完工後,一次張弘範與部下出城堡演練射技,突與大隊宋軍遭遇。

    衆将以衆寡不敵,要求回城拒守,張弘範堅持與敵周旋,擊潰了宋軍。

     八年,張弘範督軍築一字城迫近襄陽,掩護元軍襲破樊城的外郭,次年在攻打樊城的戰鬥中,肘臂中箭。

    他向主帥獻策,主張“截江道”,切斷襄陽從水上增兵樊城的通道,實行“水陸夾攻”。

    樊城若破,襄陽也必破。

    次日,他帶傷指揮手下精兵奮勇争先,力拔樊城,襄樊之戰結束,他因功受獎。

    十一年,元軍大舉伐宋。

    張弘範随主帥伯顔率軍循漢江左岸南下,參與了鄂西、武矶堡幾次戰鬥。

    在元軍跨越長江直至蕪湖丁家洲一路作戰過程中,他都作為前鋒,“轉戰而前”,“宣布威德,所過降下”,長驅直入建康①。

    ①《元帥張獻武王》,《元朝名臣事略》卷六。

     ②《元史》卷一五六《張弘範傳》,下引此傳不再注明。

     ③《元史》卷六《世祖紀》三。

     ①《元史·張弘範傳》;虞集:《張弘範廟堂碑》,《道園學古錄》卷十四。

    十二年四月,時剛入夏。

    世祖傳令告誡征宋的前方将領,“毋輕敵貪進”,“少駐以待”。

    對此張弘範不表苟同,他向主帥進言,作戰軍務應根據實際來确定,“緩急之宜,而非可遙度。

    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

    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他的見解深合丞相伯顔之意。

    所以,其後伯顔赴阙觐見忽必烈時,“面論形勢”,促使世祖批準元軍繼續進兵②。

    五月,張弘範被調至江北駐守瓜洲,受都元帥阿術節制,擔當攔截揚州宋軍南進的任務。

    揚子橋一戰,輔佐阿術挫敗了宋軍奪路南下的企圖。

    七月,宋元兩軍水師大戰于鎮江焦山,戰鬥中張弘範率一軍從旁橫沖敵船隊,促成了宋軍的潰敗。

    他因戰功突出而獲拔都(勇士)稱号。

     十月,元軍向臨安發動總攻。

    張弘範随中書左丞董文炳,出長江取海道包抄臨安,與伯顔率領的主力會合于臨安近郊。

    是時南宋朝廷為投降條件交涉往返遷延不決。

    張弘範奉命入城,迫使宋帝上降表。

     十三年,浙東台州一帶人民繼續進行抗元鬥争,張弘範奉命綏靖其地。

     他用恩威并濟的手段,誅其為首者而寬大其餘,很快就平定了局勢。

     十四年,平宋元軍大部北調。

    張弘範被任命為江東宣慰使,負責維持南方新附地區的安定。

    次年,宋将張世傑等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兄弟,複辟宋室于南方沿海。

    閩、廣一帶群起響應,“諸州應者十五郡縣”。

    元廷正式授張弘範以蒙古漢軍都元帥之職,命其前往征讨。

    陛辭之際,他請求“以蒙古信臣為首帥”,因為他深知此前無漢人統蒙古軍的先例,顧慮難以指揮,無法保證成功。

    但世祖鑒于以往安豐之戰中,“委任不專”,張弘範之父張柔與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進退失據”的教訓,斷然決定把這次行動的指揮大權完全交付給他。

    為示信任還專門賜以尚方寶劍,并當面交代,“劍,汝之副也。

    不用命者,以此處之”。

     張弘範銜命至揚州選調水陸兵将兩萬人,分道南征。

    他以李恒為副手由江西南下廣東,以其弟張弘正為先鋒直趨閩、廣。

    行前張弘範特意告誡其弟要勇敢作戰,謹慎從事,表示自己不會因私情稍假寬縱。

    進軍途中,連拔三江寨、漳州、鮑浦寨等幾座防守堅固的城堡,緻使其餘“瀕海郡邑皆望風降附”。

    宋丞相文天祥、禮部侍郎鄧光薦也在五坡嶺(在今海豐)被俘獲。

    張弘範懾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将其禮送大都。

     十六年正月,張弘範由廣東潮陽發船下海,搜尋宋室蹤迹,在甲子石林獲兩名宋諜,從他們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80裡)。

    張弘範随率舟師追蹤而至。

     崖山系東西對崎的近岸小島。

    宋人建宮室于島上山麓。

    島下“結巨艦千艘下碇海中。

    中舻而外舳(即船頭向内,船尾向外),大索貫之為栅”①。

    為防火攻,“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史·瀛國公紀》),隐然一座海上堅城。

    因崖山之北水淺“舟膠”(易擱淺),張弘範指揮元軍船隊由崖山之東轉入大洋,爾後由南面逼近宋人的水上基地。

    正式接手交戰前,張弘範“潛舟載騎兵登陸焚其宮,命樂總管立寨斷其汲路”②,使宋人失去了陸上的基地和淡水供應,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擊而困頓不堪。

    ②按:《元史·張弘範傳》載此事在至元十二年五月,而《伯顔傳》載此事在四月,五月伯顔已奉旨赴阙。

    根據伯顔傳改。

     ①《經世大典·征伐·平宋錄》,《元文類》卷二一。

     ②同上。

     二月,張弘範發起總攻。

    他分軍為四,指揮諸将從東南北三面接近敵船,自将一軍居西南,擔當最難的一面。

    元軍每艘船上均構造成樓于舟尾,外覆布陣,内藏甲士。

    張弘範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樂聲和鑼聲為号令。

    樂作,宋人聞之,以為元軍擺宴而放松了警覺。

    待元軍舟師直犯其前,宋軍才放箭拒敵。

    元軍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動,直至舟将接,突然“鳴金撤陣,弓弩火石交作,頃刻并破七舟”。

    元軍“諸将乘亂皆殊死戰,自己至申,聲震天海,斬獲幾盡”①。

    宋丞相陸秀夫在絕境中背負幼主趙昺投海自盡,宋朝最終滅亡。

    宋将張世傑率殘餘舟船敗走交趾,遇風壞舟,死于海陵港,“嶺海悉平”。

    張弘範勒石紀功于崖山之陽而還。

     十月,張弘範班師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見,慰勞甚厚。

    不久竟染疾身死,年四十三歲。

     ①《經世大典·征伐·平宋錄》,《元文類》卷二一。

     第五節 李恒 李恒(1236&mdash1285),字德卿,唐兀人。

    其先姓於彌,後賜姓李。

    祖為西夏兀納剌城守帥,1209年,蒙古軍來攻,城陷不屈而死。

    父惟忠,時方七歲,為兵士所掠,欲從死,所隸将吏驚異,執獻宗王合撒兒,因留養之。

    及嗣王移相哥繼立,追随進征中原。

    稍晚,以為湯沐邑淄川路(今山東淄博市西南淄川)達魯花赤,佩金符。

    未幾,遷全家于所鎮淄川縣。

    至元十五年(1278),卒。

     李恒于弟兄十三人中排行第四,得王妃喜歡而認作義子。

    及長,作為本位下代表被任命為行尚書斷事官,不久,讓職與兄,改任淄州安撫司郎中。

    中統三年(1262),山東行省大都督李璮舉益都、濟南等路附宋,他謀與其父赴京師告變,事覺,全家被收獄中。

    叛亂平靖後,始被釋放。

    四年,授淄萊等路奧魯總管,佩金符,并得賠償損失家資。

    此後,曆任管軍總管、副萬戶。

    至元七年(1270),擢益都淄萊新軍萬戶,受命率部南下。

    圍攻襄陽府時,他負責城西南萬山堡的構築。

    南宋守帥呂文煥派水軍來襲,他設伏擊敗之;十年,移部圍攻樊城,自南面渡漢江登垣。

     至元十一年九月,從河南行省左丞相伯顔南征,領部為後衛,敗敵追兵。

    十二月,進次長江北岸的陽邏堡,宋淮西帥夏貴遣子夏松等逆戰;他領部陷陣,流矢中額依然奮勇不退,射殺敵主将。

    繼而大軍南渡,與宋大軍遭遇,他領部作戰,擊敗敵主力,乘勝招降鄂、漢陽等州、軍,仍随大軍東下。

    十二年正月,宋嶽州安撫使高世傑遣部北窺,圖複失地,他乃受命西還,守鎮鄂州安撫司。

    時地方豪傑聚衆抗元,行省檄令發兵,他斂部未動,先遣使招谕,得生口十餘萬,使為良民,仍禁約士卒擄掠,所有饋獻一無所受。

    三月,他領部從荊湖行省右丞阿裡海牙南征,與萬戶解汝楫等共敗高世傑軍于洞庭湖口,克嶽州。

    四月,移徇江陵府東南沙市,拔之。

    宋湖北制置副使高達等以城降,更江陵府為荊南安撫司,留他鎮守之。

    不久,又徙控湖南沖要常德安撫司。

     當年七月,有诏李恒晉右副都元帥,偕都元帥遜都台、萬戶武秀、張榮實、兵部尚書呂師夔等經略江西。

    九月,開府于江州安撫司,擒都統熊飛,進圍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

    南宋江西路轉運使劉某詐降,他窺破詭謀,密為準備。

    有頃,其銳兵突然來襲,麾衆聚殲之,劉乃真降。

    至元十三年正月、二月間,撫、瑞、建昌、臨江等州、軍皆降。

    三月,又下吉、贛、南安等州、軍,宋廣東經略使徐直諒,亦遣部将梁雄飛赍蠟丸書,以所部來附。

    五月,返旆北上,宋江西制置使黃萬石舉部以邵武軍(今福建邵武市)歸降。

    返駐隆興安撫司,而同僚有人觊觎财貨,誣富民通敵,被害者已一百三十餘家;他察其無罪,為之争辯,其餘人被釋。

     同年六月,宋左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等聚兵福建,圖謀分道出師,恢複浙東、江西。

    李恒因率部南向,于建昌安撫司備禦。

    鎮撫孔遵以偏師出甯都縣,俘獲逃亡鄉民數人押解至營,告同知易仲榮密報敵以虛實,遂搜得南宋樞密使文天祥與當地故宦大家書劄,留戍将校因欲懲治,以遂私利。

    他焚毀書劄,釋放受牽連者。

    時江西故地多響應文天祥,起兵抗元,宋将吳②本節主要依據《元史》卷一二九《李恒傳》;姚燧:《李恒家廟碑》,《元文類》卷二一;劉嶽申:《李恒廟碑》,《申齋集》卷七;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