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伯顔 阿術阿裡海牙張弘範李恒史弼高興

關燈
》;一二九《唆都,帖木耳不花傳》;卷一五九《趙璧傳》;卷一六一《劉整傳》。

     ②王恽:《兀良氏先廟碑》,《秋澗集》卷五○。

     尤其是駐揚州的淮東制置使李庭芝所部更是宋廷賴以支撐危局的主要力量。

    同年四月,阿術奉命分兵北上圍攻揚州。

    以掩護東進元軍主力的側翼,阻止兩淮宋軍增援臨安。

     當月,阿術軍至真州(今儀真),在珠金砂(老鹳口)殲敵兩千,派兵樹栅留守原地,以确保元軍糧道。

    進而,又占揚州西南四十五裡江邊的瓜洲,督造樓橹戰具以防備宋軍水師來襲。

    他的第三步棋是在揚州之南十五裡的交通要沖揚子橋築木壘據守,既“斷淮東糧道,且為瓜洲藩蔽。

    ”六月,宋軍兩萬人來争奪揚子橋,為阿術所卻,損失甚重①。

     七月,宋将張世傑、孫虎臣出動大批戰船進據焦山,直接威脅元軍占領的鎮江、瓜洲。

    宋舟師“舳舻連接,旌旗蔽江”,每十船為一舫,聯以鐵鎖,以示必死戰。

    阿術見宋軍勢盛,決定與鎮江行院的阿塔海等聯兵合作,火攻宋軍,共同破敵。

    交戰前,阿術與阿塔海登上長江南岸的石公山,首先命水軍萬戶劉琛率一軍循江南岸,繞出敵後,爾後以劉國傑、忽刺出、董文炳分左中右三路齊頭并進沖擊敵陣,并以張弘範作為後續部隊随後跟進。

    戰鬥開始,元軍選強健善射者千人,乘風以火箭分兩翼夾射敵船的篷帆、樯桅。

    刹時,“煙焰漲天”。

    宋軍水師因舟船鎖在一起,欲戰不得,欲走不能,完全陷入被動,元軍乘勝追至團山,獲敵船數百艘,而“宋人自是不複能軍矣”。

    阿術的戰績有效地策應配合了主力的正面攻勢,史稱“伯顔所以兵不血刃而平宋者,阿術控制之力為多”。

     十三年二月,淮西宋将夏貴舉諸城降元,唯有堅守揚、泰的李庭芝、姜才等誓死不降。

    阿術為防李、姜“東走通、泰,逃命江海”,更多方布控,進一步收緊了對揚州等地的分割包圍。

    他在揚州西北之丁村設障,以扼高郵、寶應糧道。

    又在揚州和泰州之間灣頭、新城兩地駐屯精兵,以斷宋軍東走之路。

    五月,元軍先拔新城,揚州宋軍出擊灣頭堡,激戰竟日,仍被逼回。

    六月,揚州宋軍再次出動進攻丁村栅,接應高郵米道,又被阿術部下的精兵攔了回去,七月,揚州、泰州守城宋将開門投降,李庭芝、姜才被執就義。

    元軍占領兩淮全部。

     滅宋之後,阿術與其他軍将一樣被調至北方鎮壓叛亂的諸王。

     二十三年,阿術奉命讨伐叛王昔剌木等,凱旋而歸。

    次年,又受命西征,病卒于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魯番)。

     阿術一生“南征北讨四十年間,大小百五十戰,未嘗敗衄”①,不失為一位難得的将才。

     ①參見《元史》卷八《世祖紀》五及阿術、張弘範、李璮、史弼、劉國傑等傳及《宋史》李庭芝、姜才等傳。

     ①王恽:《兀良氏先廟碑》,《秋澗集》卷五○。

     第三節阿裡海牙 阿裡海牙(AriqQaya1227&mdash1286),畏兀兒人。

    父阿散合徹,業農。

    阿裡海牙聰敏善辯,立志建功立業,遂棄耕就學,習畏兀兒書。

    後投蒙古大将不憐吉帶麾下,不憐吉帶使教其子忽魯不花畏兀兒字,又推薦給宗王忽必烈,成為王府宿衛士(怯薛)①。

    1258年,從忽必烈攻宋,在進攻鄂州時奮勇先登,為流矢所傷,因功受賞。

     中統二年(1261),授中書省左右司郎中。

    至元元年(1264),參議中書省事。

    二年,佐平章趙璧行中書省事于南京、河南府、大名、順德、洺磁、彰德、懷孟等路,任簽行省事,實施罷世侯、行遷轉政策。

    三年,改領鷹坊,兼領中都路闌遺。

    四年,簽制國用使司。

     五年,轉同簽河南行省事,時立元帥府領兵攻宋襄陽,别置行省掌簽軍、屯田、供饷諸事。

    次年,以驸馬忽剌出、左丞相史天澤出任行省平章,統籌攻宋事宜,阿裡海牙專責入奏軍機。

    八年,授參知行省事。

    九年,兼漢軍都元帥,與劉整共掌漢軍,從蒙古軍都元帥阿術攻襄、樊,破樊城外郭,築重圍困之。

    襄陽宋将張貴乘夜以船出城,順流突戰,阿術、阿裡海牙令軍士于兩岸積薪舉火,照江如晝,率水師與戰,至櫃門關,擒張貴。

    行省議攻取之策,與萬戶張弘範等皆言襄、樊唇齒相依,是以難破,宜先攻樊城,斷其聲援,則襄陽易取。

    十一月,赴京以此策入奏,獲準;适回回人亦思馬因等自西域來獻所造巨石炮,遂請求以回回炮助攻,攜同亦思馬因等回軍中。

    十年初,攻破樊城;二月,移攻襄陽,仍發炮擊之,聲如雷霆,所中無不摧陷,守軍驚亂。

    劉整以前曾至襄陽城下說降守臣呂文煥,被伏弩所傷,因此主張立毀其城俘文煥,阿裡海牙不同意,自至城下再次勸降,謂:“君以孤城禦我數年,今鳥飛路絕,帝實嘉能忠而主。

    信降,必尊官重賜以勸方來,終不仇汝置死所也。

    ”①并折箭為誓擔保,于是文煥出降,奉旨偕同入觐。

    四月,罷行省,分立荊湖、淮西二樞密院,真拜阿裡海牙參知政事,與左丞相史天澤、平章阿術同行荊湖樞密院事,鎮襄陽。

    阿裡海牙與劉整不和,诏命分領漢軍。

    十一年正月,阿裡海牙奏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漢水上流已為我有,順流長驅,宋必可平。

    ”(《元史·世祖紀五》)并請增兵十萬,分三道進攻。

    世祖決意大舉攻宋,命丞相伯顔統軍。

    三月,改二行樞密院為二行省,升阿裡海牙為右丞,與伯顔、史天澤、阿術及參政呂文煥同行省荊湖。

    九月,荊省諸軍發襄陽,順漢水而下,繞過防守堅固的郢州,攻拔沙洋、新城,降複州,十二月四日,進至漢口。

    宋淮西制置使夏貴等以戰船萬艘分據江邊諸隘,重點防守北岸要塞陽邏堡(即武矶堡),元軍攻三日不克。

    阿裡海牙奉伯顔之命率張弘範等部繼續攻打陽邏,誘宋軍主力來援,使阿術軍得以出其不意從沙蕪口渡江占領青山矶,然後他乘宋軍軍心動搖發起猛攻,遂破陽邏堡,宋鄂、漢江防完全崩潰,鄂州、漢陽守臣相繼獻城降。

     伯顔、阿術率大軍沿江東進,留阿裡海牙仍行荊湖省事,領兵四萬鎮鄂①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元文類》卷五九。

    按:憲宗元年(1251),遣不憐吉帶那顔率10萬軍隊前往别失八裡之境鎮壓察闊台、察合台兩系諸王反對派(見《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253),阿裡海牙投不憐吉帶麾下或在此時。

    又:忽魯不花是忽必烈王府怯薛官,中統二年拜中書左丞相,疑本任怯薛必阇亦長。

    阿裡不哥或系随忽魯不花入為王府宿衛士。

     ①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

     州,以防遏上遊,使東進軍無後顧之憂。

    十二年二月,用簽省賈居貞之議,奏請乘勢攻取宋京湖制司首府江陵,以保鄂州安全,诏從之。

    三月,率師進兵江陵,适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嶽州高世傑集諸州軍二萬、戰船1600艘欲攻鄂,相遇于洞庭湖口,擊敗宋軍,世傑降,遣其招降嶽州。

    四月,至沙市,以火攻破之,屠其城;遣人谕降江陵,宋京湖宣撫制置使朱祀孫、湖北安撫使高達等以城降,遂入江陵,遣使招降了湖北許多府、州,以所得戶口、财賦奏上,并請授降官官職。

    世祖原來擔心伯顔領兵東下,阿裡海牙以孤軍戍鄂,如果宋人荊、蜀連兵順流而下,人民起而響應,就将使整個滅宋戰略失敗。

    今見此“小北庭人”竟能占領全荊,從而使伯顔軍“可無後虞”,不覺大喜,親筆寫畏兀兒字诏褒賞之。

    五月,诏命中書右丞廉希憲行省于江陵,阿裡海牙還戍鄂州。

    七月,奉旨進取湖南。

    十月,率軍攻潭州(長沙),遭到宋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李芾的頑強抵抗,至十三年正月始破;諸将企圖乘機虜掠,提出由于潭州持久抗戰,應按例屠城,阿裡海牙采納參政崔斌、郎中和尚的意見,以屠城不符合世祖所谕“曹彬不殺”之旨說服諸将,乃下令撫慰城民,發倉赈饑。

    遂移省治于潭州,傳檄招降了湖南諸州縣。

    奉旨入朝,上所得州縣、戶口。

    诏命進兵廣西,升平章政事,行省于湖廣。

    十一月,率軍入廣西,攻破嚴關,進逼靜江(桂林),遣使持世祖诏招降,宋守将馬暨焚诏斬使,堅決抵抗,元軍攻打三十餘日始克,遂以靜江與長沙不同,“民性骜嚣,易叛難服,不重典刑之,廣西他州不可言以綏徕”,下令屠城,并殺所俘馬暨等宋官①。

    接着分遣諸将略取廣西諸州縣,還駐潭州。

    十五年,鎮壓了湖廣各地響應宋二王的起義,并親自領兵渡海攻取瓊州,谕降萬安、吉陽等軍。

    十六年,入朝,進獻金3500兩,銀53100兩,并攜所招降八番酋長見帝,請置宣慰司治之。

    十八年,奏準複移省治于鄂州,遂成定制。

    其後,元朝出兵侵占城、安南,立荊湖占城行省,仍以阿裡海牙為平章領之,發本省兵民出征;又命佐鎮南王脫歡領兵攻安南。

    二十三年初,入朝議征安南事,拜安南行省左丞相,未及行,五月,病死于上都。

    後追封楚國公,至正八年(1348)進封江陵王。

     阿裡海牙在攻取荊湖南北路戰争中,将降民3800戶沒入為私奴,自置官吏治之,歲責其納租賦。

    湖北道宣慰使張雄飛請他将這些人戶還歸政府,不從,遂入朝奏其事,诏還籍為民;至元二十年,有旨命南台禦史大夫相威檢核阿裡海牙及湖廣省參政忽都帖木兒等所占俘丁32000餘人,并放為民。

    十九年,相威又彈劾阿裡海牙占降民1800戶為奴,阿裡海牙辯稱系征讨所得;又自言功比伯顔,要求賜養老戶,也受到禦史的彈劾。

    (《元史·相威傳》;虞集《姚天福神道碑》)。

    二十三年四月,中書省平章要束木奉旨鈎考湖廣省錢谷,阿裡海牙奏請與要束木相互鈎考貪賄事,但不久他就病死,世祖命鈎考事依要束木之言行之。

    十二月,要束木抄籍了他的家資,并将他所庇逃民無主者千人發去屯田。

    他還據有大量江南田土,成宗時被收歸國有。

    他在取湖廣後,罷宋夏稅,按中原例改科門攤,每戶一貫二錢,比夏稅增鈔五萬餘錠,造成湖廣賦稅比江浙更重的後果。

     有子六人,次子貫隻哥之子小雲石海涯以文著名。

     ①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

     第四節 張弘範 張弘範(1238&mdash1280),字仲疇,祖籍河北易州定興,元初漢人世侯張柔第九子。

    他少承家訓,文武兼備。

     中統初年,張柔緻仕,張弘範之兄張弘略襲職任順天路總管,帶領宣德等路諸軍屯兵淮上。

    張弘範時年二十,暫時代兄管理府事,處事斷案十分果敢幹練,對入境肆虐的蒙古軍,同樣予以懲戒,故所屬吏民無不帖服。

    不久,授禦用局總管之職。

     中統三年(1262),山東李璮叛亂,張弘範改任行軍總管,随蒙古宗王合必赤赴濟南平亂。

    臨行之際,張柔将自己多年軍旅生涯中得來的作戰帶兵經驗一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