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伯顔 阿術阿裡海牙張弘範李恒史弼高興

關燈
貫:《李恒新廟碑》,《待制集》卷九;吳澄:《李恒家傳後序》,《吳文正文集》卷二四。

     浚複取南豐等縣,張文虎進兵建昌,恒率軍擊敗之。

    十二月,授同知江西道宣慰司事;加鎮國上将軍,遙領福建道宣慰使,又改江西道宣慰使。

    十四年三月,宋右丞相文天祥軍出廣東,圍贛州安撫司,連陷附近興國、太和等縣。

    他分遣部将應援,自己則率主力轉戰永豐、廬陵等縣,掃蕩敵部。

    宋軍全線潰敗,他乘勝追擊,捕獲文天祥妻、女及監軍趙時賞等。

    七月,授參知政事,行省江西。

    九月,與都督忙兀台、招讨高興等會師南征;不久,領部至梅嶺,出其不意地擊敗宋師。

     至元十五年六月,改授蒙古漢軍副都元帥。

    十月,率部克英德府及清遠縣,閏十一月,進入廣州。

    因都元帥張弘範軍未到,他以主力據守,偏師東取梅、循等州。

    十六年正月,乃領部與張弘範軍會合,攻崖山,恒負責圍守北面。

    二月,雙方決戰,他先率軍自北乘早潮退去發動進攻。

    宋以勁卒殊死搏戰,相持至午時,張弘範督師從南合擊。

    宋軍潰敗,樞密使張世傑等十六船突圍。

    時已天晚,風煙驟起,弘範收兵,他獨與士卒尾追,又降宋承宣使翟國秀等,以功入觐。

     至元十七年,拜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行省荊湖。

    李恒到任後,嚴令禁止掠鬻男女為奴婢,犯者正其罪。

    澧州、辰川、沅州等路受災饑馑,居民至以子女易食;他開倉赈濟,存活者十萬餘口。

    時系獵戶籍者數量頗多,他奏請除保留一千戶外,其餘仍散歸地方。

    十九年,上書辭去軍職,世祖即命其長子世安襲領本管萬戶。

    恒從鎮南王脫歡攻安南,率所部與大将烏馬兒由水路進兵,俘其建德侯陳仲;進陷天長府,複率水師追安南王,獲船200艘。

    未幾,值盛夏連降暴雨,江水橫溢侵淹營地,軍中發生病疫,主帥遂決計班師,行至南策江(今越南海陽市西北),左丞唐兀歹軍遭伏擊損失慘重;因改命他率部殿後,殺退敵兵。

    一路追軍數番逼近,他且戰且退,至永平關,膝中毒矢,至思明州(今廣西甯明縣西北),毒發身死,享年五十,歸葬大都西永安山。

    二十八年,追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谥武愍。

    至大元年(1308),封滕國公。

     第六節 史弼 史弼(1247&mdash1318),字君佐,一名塔剌渾,蠡州博野縣(今河北蠡縣)人。

    曾祖彬,率鄉人投歸蒙古。

    祖忠,官工匠提領。

    父伯祥,業農耕①。

    史弼體格魁偉,膂力絕人,嘗舉置四百斤重的石獅子于數步之外;精習挺槊,又善騎射。

    潼關守将王彥弼招為婿;中統二年(1261),薦于左丞相耶律鑄,給侍省府。

    近侍火裡台見其所挽強弓,告于世祖,召見,試射遠垛中的,留為宿衛士,遂通蒙古語言文字。

    嘗奉旨計數軍需、禮祠山嶽,以廉幹聞名②。

    四年,授金符、管軍總管。

    至元六年(1269),從都元帥劉整攻南宋。

    出陣挑戰,射殺二将,橫刀前沖,敵兵退卻。

    十年,分諸将為十二道圍攻樊城,他攻東北隅,凡十四個晝夜,終破其城。

    行省上其功,升副萬戶。

    十一年,從丞相伯顔南征。

    十月,率部攻沙洋堡,飛矢中臂,奮勇不退,及堡破,凝血滿衣袖,因授金虎符。

    十二月,大軍駐陽邏堡前,萬戶史格一軍率先渡江,為宋軍所敗;他領部繼進,擊敗宋軍,乘勝克武矶堡。

    論功第一,進定遠大将軍。

    十二年五月,元軍駐瓜洲,他受命領三千士卒立木栅于揚子橋頭,斷敵糧道。

    六月,率數十騎馳抵揚州,誘其來攻;宋都統姜才果以一萬餘人乘夜來攻,他一面向阿術告急,并告戒營中鎮靜,等其靠近,始發木、石擊之,又開堡門出戰,至天亮,值主力援軍到達,合擊,遂大敗守軍,姜才脫走,擒副将張林。

    十三年四月,移部泰州西北丁村堡,截斷高郵、寶應等軍與揚州的聯系。

    六月,姜才等以步騎數千來攻,他與大将苫徹共同抵禦;兵少被困,手斬數十人,方出圍。

    會援軍赴到,反攻,宋軍驚走。

    七月,朱煥舉揚州降,他以數騎入與之接洽受降。

     十四年,授淮東淮西大都督,改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本軍萬戶;不久,遷黃蕲道宣慰使。

    十五年,入朝,升江淮行省參政、仍行黃蕲道宣慰司事。

    十七年,都昌縣(今江西都昌)杜萬一、譚天麟起事,自稱天王、副天王;他率部前往平定,殺其親黨而赦脅從。

    江州路宣課司征收米稅,商人閉市,為奏罷之。

    十九年,改浙西道宣慰使。

    二十年,黃華在建甯路舉兵,诏令他輔大将不憐吉帶往讨。

    二十一年,師還,逢連降大雨,米價騰湧,他開倉發糧,計十萬石,平價出粜。

    行省長吏欲加價,他竭力反對,并得再增十萬石出粜。

    不久,改淮東道宣慰使。

    遷簽書沿江行樞密院事,駐建康路(治今江蘇南京市)。

    二十五年,仍改浙西道宣慰使;二十六年,浙東諸處發生反元起義,弼請率軍讨之,又改浙東道宣慰使。

    不久,率部參預讨伐台州路(治今浙江臨海市)楊鎮龍,複東陽縣。

    拜尚書左丞,行淮東道宣慰使。

    二十七年,仍改浙東道宣慰使,擒殺處州路(治今浙江麗水市)等地起義首領呂重二、楊元六。

     二十九年,擢福建行省平章,率軍征爪哇國,以右丞高興、左丞亦黑迷失為副,發付金符一百五十,鈔、帛各二百錠、匹,以獎勵立功者。

    十一月,他以本部五千人和其餘應征各部自泉州後渚港登船,經七洲洋、萬裡石塘至于占城國。

    翌年正月,又曆橄榄嶼、假裡馬答山而抵達爪哇。

    時葛郎城(今①王恽:《史忠行狀》,《秋澗集》卷四七。

    據《行狀》,降蒙者為史忠,忠之父名成,與《元史》卷一六二《史弼傳》異。

     ②王恽:《史忠行狀》,《秋澗集》卷四七。

    據《行狀》,降蒙者為史忠,忠之父名成,與《元史》卷一六二《史弼傳》異。

     印度尼西亞谏義裡市)主哈隻葛當攻殺國王哈隻葛達那加剌,又圍其婿土罕必阇耶于麻諾八歇城(今印度尼西亞蘇拉巴亞市西南)。

    二月,元軍駐八節澗,他遣使招谕,值土罕必阇耶來納款并求援,命偏将守護營地,麾部三道以進。

    敵聞訊,集主力于答哈城迎戰,元軍勝,哈隻葛當被迫出降。

    四月,命土罕必阇耶歸國準備貨物入觐,不期其在道襲殺委派陪伴監視的萬戶擔隻不丁、甘州不花等二百人,又集部下來襲。

    元軍敗,他決定撤退,因自率部斷後,且戰且行,始回到船上。

    六月,歸到泉州。

    十二月,朝廷以是役士卒死者三千,雖得價值五十餘萬貫的金寶香料和他物上獻,猶未足抵贖過失,杖十七、籍沒家資三分之一。

     元貞元年(1295),起為同知樞密院事,太師玉昔帖木兒奏請還其籍沒家資。

    尋拜榮祿大夫、江西行省右丞。

    至大三年(1310)三月,仍同知樞密院事①。

    延祐五年(1318)四月,升平章②;又加銀青榮祿大夫,封鄂國公。

    ①《元史》卷二三《武宗紀》二。

     ②《元史》卷二六《仁宗紀》三。

     第七節 高興 高興(1245&mdash1313),字功起,一字顯卿,汴梁路蔡州汝陽縣(今河南汝南)人。

     高興年少力大尚武,嘗在南陽山中遇虎,神色自若,發一矢而斃。

    至元十一年(1274)冬,偕八騎至黃州(治今湖北黃岡縣)城投奔宋沿江制置副使陳奕為部将。

    十二年正月,右丞相伯顔領南征大軍至,他随主帥出降,授千戶,從攻宋,行省上其功,因得專将一軍,常充前鋒。

    十一月,次溧陽縣(今江蘇溧陽),陣斬大将三人,授金符,為管軍總管。

    繼至建平縣(今安徽郎溪)境,遂由間道襲奪獨松關,進至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西武康),擒捉了曾殺使者嚴忠範、廉希賢等的守将張濡。

    十三年二月,他随參政阿剌罕、左丞董文炳等經略浙東,招降建德府(治今浙江建德縣東北梅城)。

    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市)已降又反,推章焴為守;他率五千卒往讨,克婺州,擒章焴③。

    複進至衢州,連勝宋軍;追宋秀王趙與■至福安縣,敵據橋隔岸而陣,他領部出其不意奪橋沖陣,殺觀察使李世達;宋軍敗,斬首三千,擒與■父、子及小王二、裨将二,獲印五、馬五百。

    未幾,往攻興化軍(治今福建莆田市),降其參政陳文龍、制置使印德傅等一百四十人、軍兵三千、水手七千,獲海船七十八艘;以功遷管軍萬戶。

     十四年,他佩虎符,充衢、婺二州招讨使,還守婺州。

    九月,東陽縣張念九、強和尚等襲殺宣慰使陳祐于新昌縣,興率軍讨平之。

    次年,奉旨立行都元帥府于建甯(治今福建建瓯縣)。

    政和人黃華、邵武人高日新、高從周等起兵,讨降之。

    十六年,入觐,獻江南所得珍寶;改輔國上将軍、浙東道宣慰使,賜西錦服、金錢鞍辔,不久,奉行省檄讨敗海盜顧某、處州路(治今浙江麗水市)富某、漳州路王南慰等部。

    十七年,诏以他為福建等處征蠻右副都元帥,從都元帥完者都往平漳州路高安寨。

    十八年,陳吊眼等聚衆十萬,連五十餘寨;他麾部攻擊,克十五寨。

    陳吊眼走保千壁嶺,他佯裝和善,至半山與交談,乘不備徒手将其擒捉。

     二十年,改浙西道宣慰使。

    黃華又起事,有衆十萬;十月,興領兵與戰于鉛山縣(治今江西鉛山縣東南永平),俘八千人,轉戰分水嶺,取嘉禾縣(治今福建建陽縣)。

    黃華移兵攻建甯路,他亦趕赴,與福建方面軍合,遂決戰,獲其将二。

    追逐至赤岩,黃華返鬥又敗,自投火死①。

    二十一年,改淮東道宣慰使。

    二十三年,拜江淮行省參政,時江淮多處發生反元鬥争,高興率軍讨平婺州路施再十;又接受總管許楫建議,喻降徽州路(治今安徽歙縣)②;仍任浙東道宣慰使。

    二十四年,複拜江淮行省參政,平林洪、柳分司等部。

    二十七年,領軍讨詹老鹞、林雄等部。

    又進師徽州路,平汪十千部。

    二十八年,行福建道宣慰使,勸降漳州路歐南喜等部;召入朝,擢江西行省左丞。

    二十九年,遷福建行省右丞,與平章史弼、左丞亦黑迷失等出征爪哇。

     次年,失敗而還,因他與釋放土罕必阇耶事無關,沒有受處罰,反得賜金50兩。

    三十一年,賜号拔都魯,進福建行省平章。

    大德元年(1297),他建言③《元史》卷一六二《高興傳》。

     ①《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序錄·政典·招捕》,元明善:《高興神道碑》。

    ②《元史》卷一九一《許楫傳》。

     招取琉球,仍為福建平海行省平章①。

    三年改江浙行省,在任頗有善政②。

    八年,授樞密院副使。

    十年,同知樞密院事,又改河南行省平章。

    十一年,進行省左丞相,仍商議行省事。

    病死,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上柱國,封梁國公,谥武宣。

    元統三年(1335),加封南陽王。

     ①《元史》卷十九《成宗紀》二。

     ②任士林:《高興去思碑》,《松鄉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