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廉希憲 賽典赤·贍思丁安童不忽木

關燈
立的道理”。

    使者回報,塔察兒亦不敢加罪。

    七月,遂诏頭辇哥毋署省事,歸其份地。

    魯國長公主與驸馬入朝,途中狩獵,征民牛車以載獵物,征求需索,其費達15000貫鈔。

    希憲宴請公主,不及其從者,從者有怨言,希憲說:“我天子宰相,非汝庖者。

    ”驸馬怒而起,希憲即進言:驸馬縱獵不是國務,而費民财無數,我已遣使馳奏。

    驸馬驚愕,入告公主,公主隻得陪禮,願出鈔如數償還百姓,請求不要入奏。

     十二年,阿裡海牙攻取江陵,奏請派朝廷重臣開府鎮之。

    世祖急召希憲,命以中書右丞行省荊湖①,三品以下官可承制刻印版授,奏入即發制書正式任命。

    希憲至江陵,阿裡海牙率部屬望拜郊外迎之,二人職品相同而尊崇如此,威信大立。

    當時元軍取江陵未久,秩序混亂,士卒縱橫,剽掠商旅,城門晝閉,燈火禁嚴,民心驚疑。

    希憲令各軍歸營,非調發不許辄出;開城門,弛燈火之禁;錄用原宋宣撫、制置兩司幕僚,宋官歸降者使仍任舊職。

    于是政事初具,人情漸安。

    宋人曾引水環城為守禦計,希憲令洩入江河,得淹沒之地數百萬畝,招民耕種,許三年後減半收租。

    沙市有積米二十萬斛未收入官籍,即發以赈公安縣饑民。

    繼而大興學校,親臨講授,撤官屋恢複竹林書院,給書萬四千卷,來學者日增。

    由于他的德政聲名遠播,思州、播州土官田、楊二氏及宋重慶守官趙定應(四川制使)均遣使越境前來約降,寶慶、武岡、益陽等城也都送戶籍向他歸順。

    他拒絕接受諸官獻金,但所獻俘獲男女則受之而釋歸,被釋者遂自稱“廉民”。

     十四年春,符寶郎董文忠奏謂希憲有病,不适宜江陵暑熱之地①,诏召還朝,征揚州名醫王仲明為其治病。

    時有南人謝昌元建議立門下省,世祖采納其言,拟以希憲為侍中,皇太子真金也加以鼓勵,後因阿合馬言其不便,未立,希憲也從此閑居養病。

    十六年春,诏命複入中書,時病已漸重,皇太子遣人探視,并叩問治道。

    希憲曰:“君天下者二道,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

    臣病雖劇,委之于天,所甚憂者,大奸專柄,群邪蜂附,誤國害民,病之大者。

    殿下宜開聖意,急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藥矣。

    ”當時阿合馬當國,得到世祖寵信,希憲無力挽回,其心境可知。

    十七年十一月,病卒。

    為政清廉,尊禮儒士希憲先後出主三行省,都有突出政績。

    在陝西則臨危果斷。

    彌伏禍亂,在北京則抑強摧奸,不畏親貴,在荊湖則廣施仁政,安撫新民。

    在中書七年,能直身立朝,對政務也有贊襄匡正之功,時人王恽稱其“臨大事不可奪,廉正有大臣風節”(《中堂事記》),“疾惡如仇,進賢若渴”(《廉平章廉能合複用狀》)。

    其為官清廉尤受時人稱頌。

    在陝西三年,荊湖兩年,歸朝時都是“囊橐蕭然,準琴書自随”而已。

    當時派到南土的官員大多從南宋故官、富室那裡索取(稱為“撒花”)大量财富,希憲拒受獻金,和他們形成鮮明對照。

    從荊湖歸朝後,有一次,世祖問他有多少随從,回答說隻有一個弟弟相幫,世祖笑道:“你的書生習氣還一點都沒有改變呀。

    ”他厭惡奸邪,①《元史》卷一四八《董文忠傳》謂阿合馬當國,“懼廉希憲複入為相,害其私計,奏希憲以右丞行省江陵”。

    按當時希憲已不在朝堂,說阿合馬排擠他未必是事實。

     ①《元史·董文忠傳》載其言“希憲,國家名臣。

    今宰相虛位,不可使久居外,以孤人望,宜早召還。

    ”不禮權貴,對儒士則極喜親近,加以善待。

    在中書平章任上時,已授為行省、都元帥的宋降臣劉整詣門求見,他不予理睬,有意給以羞辱,對劉整說:“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當詣政事堂。

    ”不久又有被拘執而流落燕京、饑寒狼狽的南宋儒士持詩求見,他立即命其弟鋪設坐椅,親自出門迎入,命内人備酒茶款待;諸儒士請求放其南歸,次日他就奏準放還。

    諸弟問他:劉元帥為皇上所倚任,為何反菲薄之,而對江南窮秀才卻禮遇如此。

    他說:“我是國家大臣,言動頻笑,系天下重輕。

    整雖貴,賣國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義重。

    若寒士數十,皆誦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與,何故而拘執于此!況今國家起朔漠,斯文不絕如線,我更不尊禮,則儒術且将掃地矣。

    ”①先後舉薦、辟用人才頗多,如張礎、同恕、孟祺、張雄飛、張孔孫等。

    喜讀經文,子弟都熱心于學習漢文化,成為元代著名的色目儒宦家族。

    子六人,孚、恪、恂、忱、恒、惇,均任高官,恂官至中書平章政事,恒官至禦史中丞,惇官至行省左丞。

     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七《待士》。

     第二節 賽典赤·贍思丁 從燕京斷事官到中書平章 賽典赤·贍思丁(SaiyidAjall),一名烏馬兒(Umar),是别庵伯爾的後裔。

    “賽典赤”,意為“尊貴的領袖”,是對先知穆罕默德後裔的稱号。

    “别庵伯爾”,意為“天使”,是對先知穆罕默德的稱号。

    贍思丁于1211年出生于不花剌(今烏茲别克斯坦布哈拉)。

    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時,贍思丁年方9歲,随其族人迎降,或謂迎降蒙古軍的是他的祖父。

    此說尚待進一步的考證。

    成吉思汗西征結束後,他們随蒙古軍隊來到中國。

     太宗時贍思丁襲父職,為燕京斷事官,1251年憲宗蒙哥即位,命塔兒、斡魯不、察乞剌、贍思丁、趙璧等詣燕京,撫谕軍民,以牙老瓦赤為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贍思丁、匿咎馬丁佐之。

    大約在1253年,贍思丁遷燕京路總管。

    在任期間,多惠政,擢為采訪使,專事物資供應。

    1253年,皇弟忽必烈奉命南攻雲南,率師抵六盤山,“他的軍隊正處于饑餓和無奈之時,他[賽典赤]來到耍⑶衣男兄襖袢缫潛ā*①。

    因而大受忽必烈贊賞。

    後來忽必烈專門在蒙哥面前保舉了他,也受到蒙哥的慰撫和贊賞。

    從此,贍思丁與忽必烈之間建立了一種特殊關系。

    忽必烈當時總管漢地軍事,在漠南金蓮川(今灤河上源)建藩府,招攬謀士,奉命征讨,有志于建立中原霸業,所缺者多為财糧,贍思丁(塞咥旃)主管燕京行省财賦,“彼事憲宗,常陰資朕(忽必烈)财用”(《元史·不忽木傳》),助長了忽必烈的實力,贍思丁的功績忽必烈是念念不忘的。

    1256年蒙哥征蜀,贍思丁仍“主饋饷,供億末嘗阙乏”(《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以下引文未出注者皆據傳)。

     燕京行省期間,贍思丁除主管财賦外,還按照忽必烈的令旨,負責增修文廟和興辦學校。

    1252年,忽必烈兩次發令旨命牙老瓦赤等衆斷事官增修文廟;三年六月,作為燕京路總管的贍思丁奉令旨出包銀增修文廟一新;四年五月,忽必烈再次下令旨給贍思丁,重申道士退出文廟及基地土,由在京儒生主領①。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由于上述特殊關系,贍思丁受到了重用。

    這年立十路宣撫司,贍思丁為燕京路宣撫使。

    二年六月,入為吏戶禮三部尚書;旋拜中書平章政事,制辭曰:“兩朝眷遇,事凡精勤,常辦集于軍前,能經營于意外,欲旌成績,宜處台司,當奉至公,用遵大體,盡爾替襄之力,副予委任之誠”②。

    忽必烈沒有忘記當年在藩邸時許的願,于設置中書省之時,使贍思丁成為第一個被起用的回回人。

    這段時間内,贍思丁主要掌管财賦,當時忽必烈以絲為本發行交鈔,贍思丁對交鈔的發行有所控制,因而使交鈔信譽甚高。

    至元元年(1264),贍思丁出為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第一任平章政事,在官三年,增戶9565、軍12255、鈔6225錠、屯田糧97021石,抑制和買鈔331錠,政績卓著。

    中書省因此賞銀5000兩,仍命陝西五路四川行院大小官屬并聽節制。

     至元七年,贍思丁從大軍進攻南宋,分鎮四川,駐軍嘉定,與宋軍對壘。

    ①《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340。

     ①《析津志輯佚》,頁199&mdash200,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王恽:《中堂事記》下,《秋澗集》卷八二。

     次年,元軍國襄陽,命各道進兵以牽制宋軍,贍思丁率将鄭鼎等水陸并進,至嘉定獲宋将二人,順流縱筏,斷其浮橋,獲戰艦28艘。

    奉命行省事于興元(今陝西漢中),專門負責糧饷供給。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召見贍思丁,曰:“雲南朕嘗親臨,比因委任失宜,使遠人不安,欲選謹厚者撫治之,無如卿者。

    ”贍思丁遂拜為雲南行省平章政事。

    兀良合台于1257年平雲南後,仍用段氏及當地首領統治。

    “自兀良合帶鎮雲南,凡八籍民戶,四籍民田,民以為病”(《元史·世祖紀九》)。

    他“委任非人,政令屢變,天庭高遠,人相聞知,邊鄙之民,往往複叛”①。

    至元元年曾爆發了舍利畏起義,諸蠻亦變亂不常。

    至元四年忽必烈封忽赤哥為雲南王,鎮大理、鄯闡、茶罕章、赤兔哥兒、金齒等處,同時立大理等處行六部,以闊闊帶為尚書兼雲南王傅,又設大理等處宣慰司都元帥。

    但宗王、行政長官、軍事統帥之間互相争奪權利。

    至元八年,忽赤哥被都元帥寶合丁、六部尚書闊闊帶等合夥毒死。

    事後,寶合丁等雖被處死,但忽必烈震動異常,遂決定在雲南建立行省,命可靠的大臣去穩定雲南大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終于選定贍思丁去擔負這一重任。

    贍思丁受命後,即遍求知雲南地理者,畫出雲南物産、交通、山川、城郭、關隘等圖,進呈忽必烈,忽必烈賜鈔50萬錠、金寶無算。

     行省雲南的卓著政績至元十一年七月,贍思丁抵達雲南大理後,即開始了一系列施政措施。

     第一、創建雲南行省。

     當時的雲南王為脫忽魯。

    脫忽魯以為贍思丁至必奪其權,乃“具甲兵以為備”。

    贍思丁采用尊重宗王、釋其疑忌的辦法妥善地解決了這一矛盾。

    他遣其子納速剌丁先至王所,說明“天子以雲南守者非人,緻諸國背叛,故命臣來安集之,且戒以至境即加撫循,今未敢專,願王遣一人來共議”。

    脫忽魯遂派親臣撒滿、位哈乃去見贍思丁,受到隆重接待,并授兩人為行省斷事官,參以行省事務,從而打消了脫忽魯的疑忌,“由是政令一聽賽典赤所為”。

    贍思丁十分重視了解民情,調查社會存在的問題。

    “下車風動神行,詢父老諸生安國例民之要”①。

    “賽公初下車,接見無虛日,雖以一虛漿至,必笑而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