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廉希憲 賽典赤·贍思丁安童不忽木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廉希憲
忽必烈藩府近臣
廉希憲(1231&mdash1280),字善甫,号野雲,畏兀兒人。
曾祖牙兒八海牙,祖吉台海牙,世代為本國官。
父布魯海牙(1197&mdash1265),幼孤,家産盡為其叔所取,依母家就學,通曉畏兀兒文字,精騎射。
1209年畏兀兒國歸附蒙古,1214年布魯海牙被送蒙古充宿衛(怯薛),從成吉思汗西征,忠勤服勞,成吉思汗賜以西遼後族女石抹氏為妻。
1229年,奉命至燕京總理财币,供諸王大會之需。
1231年命為“燕南諸路廉訪使”(當是汗廷派出的監督使者,仿用中原官稱)。
拖雷妃唆魯禾帖尼聞其廉謹,指名要求太宗将他拔屬自己,派他管領本位下在燕京、中山的匠戶;及得真定份地,命為真定路達魯花赤①,并作為唆魯禾帖尼位下的代表參與管轄中原漢地,為斷事官之一。
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撫司,授真定路宣撫使。
希憲為布魯海牙次子,石抹氏生,适布魯海牙任“廉訪使”,遂以廉為姓。
自幼生長在漢地,習漢文化,亦善騎射,奉命與闊闊等同師事名儒王鹗。
1249年中随父北觐,入忽必烈王府為宿衛(怯薛)。
好讀書,有一天正讀《孟子》,聞忽必烈召,即持書入見,問所持何書,答曰《孟子》,又問書中所說為何,對以性善、義利之分,愛牛之心擴而充之,足以恩及四海。
忽必烈嘉其言,稱之為“廉孟子”①。
1252年從忽必烈征大理,1254年師還,時關中為忽必烈份地,置宣撫司治之,六月,命他留京兆(今西安)任宣撫使②。
上任後摧強破奸,無所顧忌。
有大商貸錢于人,征息數倍,希憲下令歲月雖久,隻需還一本一息;時有诏儒士為人奴者聽贖身,權豪不從命,乃強制執行,悉放為良。
尤着意興學,遣使傳忽必烈令旨征聘大儒許衡為教授,複保舉為京兆提學③。
1257年,因憲宗忌忽必烈在中原得勢,遣大臣阿蘭答兒鈎考關中錢谷,宣撫司遂罷,回王府。
力陳即位大計1259年,從忽必烈攻宋,請求以官錢贖軍士所俘儒生釋還家,忽必烈許之,得免為奴者達五百餘人。
憲宗死後,阿裡不哥謀争汗位,遣斷事官脫裡赤于燕京括漢民為兵。
忽必烈得報,即從鄂州班師北還。
希憲進言陳述“大計”,大旨謂:殿下是成吉思汗嫡孫,先帝母弟,征大理、伐南宋都取得成①《元史·布魯海牙傳》将莊聖太後(唆魯禾帖尼)向太宗求取布魯海牙、授為真定路達魯花赤事記在辛卯(1231)年“拜燕南諸路廉訪使”之前。
今按拖雷死于1232年,由唆魯禾帖尼向太宗要人應是拖雷死後事。
《史集》第2卷《拖雷傳》載,拖雷死後,唆魯禾帖尼别吉要求把合罕的一個商人給她,合罕吝啬不給,唆魯禾帖尼哭道:“我的心愛的(指拖雷)為誰作為犧牲?”于是合罕才滿足了她的要求(漢譯本頁203)。
又,真定路于1236年才分給唆魯禾帖尼為食邑,在此之前她不可能任命真定達魯花赤。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引高鳴撰《廉希憲家傳》。
以下引文未注出處者皆據《家傳》。
②同上;《元史》卷四《世祖紀》。
③許衡:《辭免京兆提學狀》,《魯齋遺書》卷九。
功,又招攬賢傑,撫育黎民,天下歸心,天意人心所向都很明顯,汗位非殿下莫屬。
忽必烈派他先行審察事變,他探得阿裡不哥已派劉太平、霍魯海到陝西,考慮到憲宗攻蜀時曾留大将渾都海率騎兵四萬屯于六盤山,攻蜀諸軍還散處在陝蜀,劉太平與諸将本有勾結等情況,如果關右之地被其所據,對忽必烈極為不利,于是立即向忽必烈報告,建議派趙良弼借口他事前往陝西探明情況。
忽必烈要争奪汗位,必須獲得東道諸王的擁護,因而首先要結好于東道諸王之長塔察兒,希憲自請為使,帶着禮物前往。
他向塔察兒稱頌忽必烈的功德威望,天順人歸,并說:“臣下論議已定。
大王位屬為尊,若至開平,首當推戴,無為他人所先。
”塔察兒被說服答應依其言,遂結約而還①。
1260年春,諸王大會于開平共議推戴,阿裡不哥未至,猶豫間,希憲進言:“阿裡不哥掌握留守汗廷之權已有多年,假使奸人奉他即位,下诏來召,我們就被動了。
如果殿下先即大位,頒布诏書,他若遷延不來,便名叛逆。
時機緊迫,宜早定大計。
”于是忽必烈宣布即位。
當時鄂州前線的軍隊還未撤還,而與阿裡不哥的戰争已勢不可免,希憲又奏請遣使與宋息兵通好,令諸軍北歸;封高麗質子王倎為高麗國王,送之還國,以睦東鄰。
皆被采納。
安定川陝趙良弼從陝西回來報告說:劉太平、霍魯海已宣布行使大汗政權于陝西,獨收錢谷,名為接濟四川軍,實欲據有其地,與六盤山相呼應,而四川蒙古軍帥親屬俱在漠北,其心難測,阿裡不哥又分遣心腹替換諸将,并向将吏給散金帛。
事态十分嚴重。
四月初,世祖遣廉希憲與八春(斷事官)、商挺為陝西四川宣撫使、副,趙良弼為參議,急馳赴任。
五月一日,劉太平等先入京兆,三日,希憲等亦至,京兆出現了對立雙方派來的長官,人們莫知所從。
希憲當即召集官吏宣布诏旨,于是官府粗具,民心稍定,随即遣使往六盤宣诏。
十多天後,有急使自六盤來告:渾都海拒令,已殺诏使,并遣人急邀駐成都軍帥密裡火者、駐青居軍帥乞台不花起兵來援,且約劉太平等同時舉事。
希憲當機立斷,命萬戶劉黑馬等捕劉太平、霍魯海下獄,接着遣劉黑馬至成都誅密裡火者,命汪惟正(鞏昌總帥時駐青居)誅乞台不花,将虎符、銀印授與權鞏昌總帥汪良臣①,命率汪家軍并征秦鞏等處諸軍讨伐六盤,發府庫銀、帛以給軍。
又臨時組織四千軍隊交八春統帥,授以方略,謂六盤兵精,勿輕與戰,但張聲勢,使其不敢來襲。
聞有诏使來頒赦令,希憲先将劉太平、霍魯海處死,然後接诏,上書自劾停诏先殺及擅權命帥、調軍、發庫等事。
世祖贊許他知權變,诏慰之曰:“朕委卿以方面之權,事當從宜,毋拘常制,坐失事機。
”四川蒙古都元帥紐璘軍之奧魯(留後家屬營)在陝,奧魯官二人受渾都海重賞,欲發兵應六盤,八春捕獲二人并其從者,請誅之,希憲命盡釋還,安定了奧魯營。
其人感激,願效力,遂征得騎兵數千以增益八春之軍。
渾都海率軍自六盤西走甘州,與從和林南下的阿蘭答兒軍會合後,浩浩蕩蕩向東進兵,同時派人聯絡隴蜀諸将,又命紐璘之兄寫信招紐璘,形勢又①姚燧:《阿裡海牙神道碑》(《元文類》卷五九)載:“勸進之初,諸侯王議未一,惟一王蹋察耳嘗有書,帝忘其誰在也,顧左右問。
公曰:&lsquo臣所有之&rsquo,書出而決。
”據此知塔察兒于大會之前曾有同意推戴忽必烈的約書,應即廉希憲此行的成果。
①《家傳》及元明善撰《廉希憲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五)均作惟良,誤。
趨危急,人心浮動。
希憲遣使申谕諸将,曉以利害,使他們改變了觀望态度,軍隊複安,紐璘也奉召入朝。
八月,诏改陝西四川宣撫司為行中書省以重其權,拜希憲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商挺同簽省事,趙良弼為參議。
不久,汪良臣、八春及諸王軍擊潰敵軍,俘阿蘭答兒、渾都海送京兆,斬之,秦隴平。
希憲又奏請下令禁四川軍吏虜掠降民,違者本軍千戶同罪,并禁販賣人口;又放還所俘宋資州知州張炳震等,令持書谕宋四川統帥,緩和了雙方關系,四川局勢得以安定。
中統二年(1261)春,希憲奉诏還朝,入中書省,與諸宰執同議政務;五月,新命宰執官,授中書平章政事。
原定與王文統同行省燕京,因商挺遣使入奏謂“關陝重地,大亂之後,餘風有未殄者,非廉希憲不能鎮撫中外”,遂命仍行省秦蜀①。
中統三年李璮叛後,世祖對方面大臣頗懷疑忌,中書平章趙璧言希憲與張易曾薦舉王文統,法應坐罪,且關中形勢之地,希憲得民心,又有商挺相輔,不可不慮;又有蜀人費寅(降蒙後曾任興元府同知,犯法當死,遇赦)恨希憲不起用他,乘機告發希憲與商挺在京兆修城聚兵、潛蓄異志九件事。
世祖惑其言,遣中書右丞粘合南合代希憲行省京兆,并審查其事,召希憲、商挺回京。
經審查無驗,事解,留任中書平章政事。
建議罷世官,行遷轉法。
至元二年(1265)閏五月,行省事于東平、濟南、益都、淄萊等路,省并州縣,黜陟官吏,懲辦其尤不法者,諸侯震悚。
兩月事畢,召還朝。
四年,降為左丞。
他在世祖面前能直言無諱,不稍遷就,如谏止罷免和審訊丞相史天澤,谏止誅四川軍帥欽察,駁阿合馬反對成立禦史台之議。
世祖命他受戒于國師(當指八思巴),他答以“臣已受孔子戒矣”,不從命,并解釋說孔子之戒就是“為臣盡忠,為子盡孝”,世祖亦不能勉強。
有诏釋大都罪囚,回回人匿贊馬丁(憲宗朝燕京行尚書省官)為怨家所告在囚,亦被釋,怨家又告,世祖怒責釋放匿贊馬丁事。
釋囚時希憲适告假,未署堂判,這時急取堂判補署,以示共同負責,并以诏書中未言不釋此人為理由當面抗辯。
世祖愈怒,希憲請罷職,遂于至元七年正月和左相耶律鑄同被罷①。
居家四年,但以讀書、教子為務。
監察禦史王恽上書論其功績、廉能,建議起用,使當一面之責,未被采納。
行省北京和荊湖十一年二月,诏起為中書右丞、北京等處行中書省事。
時有言頭辇哥國王行省其地有所不便者,故命希憲往鎮,谕之曰:“遼霫戶不數萬,正以諸王、國婿分地所在,居者行者,聯絡旁午。
明者見往知來,見微知著,塔察兒諸王素知卿能,命卿往者,當識此意。
”其意明顯是要他防東道諸王、驸馬跋扈或生異心。
希憲至北京(今内蒙古甯城西),察知有西域人自稱驸馬,營于城外,逮縛富家,誣其祖曾借息錢,逼其償還。
即遣吏捕驸馬,此人初尚踞傲,竟直入省堂坐榻上,希憲令曳下跪,責以私獄違法,始哀求免死,頭辇哥也為之說情,稍寬待,連夜拔營逃走。
塔察兒使者來傳令旨,頭辇哥①據王恽《中堂事記》。
按《元史·世祖紀》載:中統三年三月“诏以平章政事祃祃、廉希憲,參政商挺,斷事官員麥肖行中書省事于陝西、四川”。
疑赴任在此之前,又,《家傳》及《神道碑》均謂其還朝前即授平章政事,誤。
①罷職年月據《元史·世祖紀》。
釋囚事實在至元六年,《元史》本傳作七年誤。
站立,希憲則坐而聽旨,說:“朝廷大臣沒有為諸王起
曾祖牙兒八海牙,祖吉台海牙,世代為本國官。
父布魯海牙(1197&mdash1265),幼孤,家産盡為其叔所取,依母家就學,通曉畏兀兒文字,精騎射。
1209年畏兀兒國歸附蒙古,1214年布魯海牙被送蒙古充宿衛(怯薛),從成吉思汗西征,忠勤服勞,成吉思汗賜以西遼後族女石抹氏為妻。
1229年,奉命至燕京總理财币,供諸王大會之需。
1231年命為“燕南諸路廉訪使”(當是汗廷派出的監督使者,仿用中原官稱)。
拖雷妃唆魯禾帖尼聞其廉謹,指名要求太宗将他拔屬自己,派他管領本位下在燕京、中山的匠戶;及得真定份地,命為真定路達魯花赤①,并作為唆魯禾帖尼位下的代表參與管轄中原漢地,為斷事官之一。
世祖即位,立十道宣撫司,授真定路宣撫使。
希憲為布魯海牙次子,石抹氏生,适布魯海牙任“廉訪使”,遂以廉為姓。
自幼生長在漢地,習漢文化,亦善騎射,奉命與闊闊等同師事名儒王鹗。
1249年中随父北觐,入忽必烈王府為宿衛(怯薛)。
好讀書,有一天正讀《孟子》,聞忽必烈召,即持書入見,問所持何書,答曰《孟子》,又問書中所說為何,對以性善、義利之分,愛牛之心擴而充之,足以恩及四海。
忽必烈嘉其言,稱之為“廉孟子”①。
1252年從忽必烈征大理,1254年師還,時關中為忽必烈份地,置宣撫司治之,六月,命他留京兆(今西安)任宣撫使②。
上任後摧強破奸,無所顧忌。
有大商貸錢于人,征息數倍,希憲下令歲月雖久,隻需還一本一息;時有诏儒士為人奴者聽贖身,權豪不從命,乃強制執行,悉放為良。
尤着意興學,遣使傳忽必烈令旨征聘大儒許衡為教授,複保舉為京兆提學③。
1257年,因憲宗忌忽必烈在中原得勢,遣大臣阿蘭答兒鈎考關中錢谷,宣撫司遂罷,回王府。
力陳即位大計1259年,從忽必烈攻宋,請求以官錢贖軍士所俘儒生釋還家,忽必烈許之,得免為奴者達五百餘人。
憲宗死後,阿裡不哥謀争汗位,遣斷事官脫裡赤于燕京括漢民為兵。
忽必烈得報,即從鄂州班師北還。
希憲進言陳述“大計”,大旨謂:殿下是成吉思汗嫡孫,先帝母弟,征大理、伐南宋都取得成①《元史·布魯海牙傳》将莊聖太後(唆魯禾帖尼)向太宗求取布魯海牙、授為真定路達魯花赤事記在辛卯(1231)年“拜燕南諸路廉訪使”之前。
今按拖雷死于1232年,由唆魯禾帖尼向太宗要人應是拖雷死後事。
《史集》第2卷《拖雷傳》載,拖雷死後,唆魯禾帖尼别吉要求把合罕的一個商人給她,合罕吝啬不給,唆魯禾帖尼哭道:“我的心愛的(指拖雷)為誰作為犧牲?”于是合罕才滿足了她的要求(漢譯本頁203)。
又,真定路于1236年才分給唆魯禾帖尼為食邑,在此之前她不可能任命真定達魯花赤。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平章廉文正王》引高鳴撰《廉希憲家傳》。
以下引文未注出處者皆據《家傳》。
②同上;《元史》卷四《世祖紀》。
③許衡:《辭免京兆提學狀》,《魯齋遺書》卷九。
功,又招攬賢傑,撫育黎民,天下歸心,天意人心所向都很明顯,汗位非殿下莫屬。
忽必烈派他先行審察事變,他探得阿裡不哥已派劉太平、霍魯海到陝西,考慮到憲宗攻蜀時曾留大将渾都海率騎兵四萬屯于六盤山,攻蜀諸軍還散處在陝蜀,劉太平與諸将本有勾結等情況,如果關右之地被其所據,對忽必烈極為不利,于是立即向忽必烈報告,建議派趙良弼借口他事前往陝西探明情況。
忽必烈要争奪汗位,必須獲得東道諸王的擁護,因而首先要結好于東道諸王之長塔察兒,希憲自請為使,帶着禮物前往。
他向塔察兒稱頌忽必烈的功德威望,天順人歸,并說:“臣下論議已定。
大王位屬為尊,若至開平,首當推戴,無為他人所先。
”塔察兒被說服答應依其言,遂結約而還①。
1260年春,諸王大會于開平共議推戴,阿裡不哥未至,猶豫間,希憲進言:“阿裡不哥掌握留守汗廷之權已有多年,假使奸人奉他即位,下诏來召,我們就被動了。
如果殿下先即大位,頒布诏書,他若遷延不來,便名叛逆。
時機緊迫,宜早定大計。
”于是忽必烈宣布即位。
當時鄂州前線的軍隊還未撤還,而與阿裡不哥的戰争已勢不可免,希憲又奏請遣使與宋息兵通好,令諸軍北歸;封高麗質子王倎為高麗國王,送之還國,以睦東鄰。
皆被采納。
安定川陝趙良弼從陝西回來報告說:劉太平、霍魯海已宣布行使大汗政權于陝西,獨收錢谷,名為接濟四川軍,實欲據有其地,與六盤山相呼應,而四川蒙古軍帥親屬俱在漠北,其心難測,阿裡不哥又分遣心腹替換諸将,并向将吏給散金帛。
事态十分嚴重。
四月初,世祖遣廉希憲與八春(斷事官)、商挺為陝西四川宣撫使、副,趙良弼為參議,急馳赴任。
五月一日,劉太平等先入京兆,三日,希憲等亦至,京兆出現了對立雙方派來的長官,人們莫知所從。
希憲當即召集官吏宣布诏旨,于是官府粗具,民心稍定,随即遣使往六盤宣诏。
十多天後,有急使自六盤來告:渾都海拒令,已殺诏使,并遣人急邀駐成都軍帥密裡火者、駐青居軍帥乞台不花起兵來援,且約劉太平等同時舉事。
希憲當機立斷,命萬戶劉黑馬等捕劉太平、霍魯海下獄,接着遣劉黑馬至成都誅密裡火者,命汪惟正(鞏昌總帥時駐青居)誅乞台不花,将虎符、銀印授與權鞏昌總帥汪良臣①,命率汪家軍并征秦鞏等處諸軍讨伐六盤,發府庫銀、帛以給軍。
又臨時組織四千軍隊交八春統帥,授以方略,謂六盤兵精,勿輕與戰,但張聲勢,使其不敢來襲。
聞有诏使來頒赦令,希憲先将劉太平、霍魯海處死,然後接诏,上書自劾停诏先殺及擅權命帥、調軍、發庫等事。
世祖贊許他知權變,诏慰之曰:“朕委卿以方面之權,事當從宜,毋拘常制,坐失事機。
”四川蒙古都元帥紐璘軍之奧魯(留後家屬營)在陝,奧魯官二人受渾都海重賞,欲發兵應六盤,八春捕獲二人并其從者,請誅之,希憲命盡釋還,安定了奧魯營。
其人感激,願效力,遂征得騎兵數千以增益八春之軍。
渾都海率軍自六盤西走甘州,與從和林南下的阿蘭答兒軍會合後,浩浩蕩蕩向東進兵,同時派人聯絡隴蜀諸将,又命紐璘之兄寫信招紐璘,形勢又①姚燧:《阿裡海牙神道碑》(《元文類》卷五九)載:“勸進之初,諸侯王議未一,惟一王蹋察耳嘗有書,帝忘其誰在也,顧左右問。
公曰:&lsquo臣所有之&rsquo,書出而決。
”據此知塔察兒于大會之前曾有同意推戴忽必烈的約書,應即廉希憲此行的成果。
①《家傳》及元明善撰《廉希憲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五)均作惟良,誤。
趨危急,人心浮動。
希憲遣使申谕諸将,曉以利害,使他們改變了觀望态度,軍隊複安,紐璘也奉召入朝。
八月,诏改陝西四川宣撫司為行中書省以重其權,拜希憲中書右丞、行秦蜀省事,商挺同簽省事,趙良弼為參議。
不久,汪良臣、八春及諸王軍擊潰敵軍,俘阿蘭答兒、渾都海送京兆,斬之,秦隴平。
希憲又奏請下令禁四川軍吏虜掠降民,違者本軍千戶同罪,并禁販賣人口;又放還所俘宋資州知州張炳震等,令持書谕宋四川統帥,緩和了雙方關系,四川局勢得以安定。
中統二年(1261)春,希憲奉诏還朝,入中書省,與諸宰執同議政務;五月,新命宰執官,授中書平章政事。
原定與王文統同行省燕京,因商挺遣使入奏謂“關陝重地,大亂之後,餘風有未殄者,非廉希憲不能鎮撫中外”,遂命仍行省秦蜀①。
中統三年李璮叛後,世祖對方面大臣頗懷疑忌,中書平章趙璧言希憲與張易曾薦舉王文統,法應坐罪,且關中形勢之地,希憲得民心,又有商挺相輔,不可不慮;又有蜀人費寅(降蒙後曾任興元府同知,犯法當死,遇赦)恨希憲不起用他,乘機告發希憲與商挺在京兆修城聚兵、潛蓄異志九件事。
世祖惑其言,遣中書右丞粘合南合代希憲行省京兆,并審查其事,召希憲、商挺回京。
經審查無驗,事解,留任中書平章政事。
建議罷世官,行遷轉法。
至元二年(1265)閏五月,行省事于東平、濟南、益都、淄萊等路,省并州縣,黜陟官吏,懲辦其尤不法者,諸侯震悚。
兩月事畢,召還朝。
四年,降為左丞。
他在世祖面前能直言無諱,不稍遷就,如谏止罷免和審訊丞相史天澤,谏止誅四川軍帥欽察,駁阿合馬反對成立禦史台之議。
世祖命他受戒于國師(當指八思巴),他答以“臣已受孔子戒矣”,不從命,并解釋說孔子之戒就是“為臣盡忠,為子盡孝”,世祖亦不能勉強。
有诏釋大都罪囚,回回人匿贊馬丁(憲宗朝燕京行尚書省官)為怨家所告在囚,亦被釋,怨家又告,世祖怒責釋放匿贊馬丁事。
釋囚時希憲适告假,未署堂判,這時急取堂判補署,以示共同負責,并以诏書中未言不釋此人為理由當面抗辯。
世祖愈怒,希憲請罷職,遂于至元七年正月和左相耶律鑄同被罷①。
居家四年,但以讀書、教子為務。
監察禦史王恽上書論其功績、廉能,建議起用,使當一面之責,未被采納。
行省北京和荊湖十一年二月,诏起為中書右丞、北京等處行中書省事。
時有言頭辇哥國王行省其地有所不便者,故命希憲往鎮,谕之曰:“遼霫戶不數萬,正以諸王、國婿分地所在,居者行者,聯絡旁午。
明者見往知來,見微知著,塔察兒諸王素知卿能,命卿往者,當識此意。
”其意明顯是要他防東道諸王、驸馬跋扈或生異心。
希憲至北京(今内蒙古甯城西),察知有西域人自稱驸馬,營于城外,逮縛富家,誣其祖曾借息錢,逼其償還。
即遣吏捕驸馬,此人初尚踞傲,竟直入省堂坐榻上,希憲令曳下跪,責以私獄違法,始哀求免死,頭辇哥也為之說情,稍寬待,連夜拔營逃走。
塔察兒使者來傳令旨,頭辇哥①據王恽《中堂事記》。
按《元史·世祖紀》載:中統三年三月“诏以平章政事祃祃、廉希憲,參政商挺,斷事官員麥肖行中書省事于陝西、四川”。
疑赴任在此之前,又,《家傳》及《神道碑》均謂其還朝前即授平章政事,誤。
①罷職年月據《元史·世祖紀》。
釋囚事實在至元六年,《元史》本傳作七年誤。
站立,希憲則坐而聽旨,說:“朝廷大臣沒有為諸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