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嚴實 董俊 張柔 史天澤 李璮 汪世顯
關燈
小
中
大
的策略,在沿邊一帶築城積谷,置軍屯守,作為攻宋前沿基地①。
1252年,德臣奉旨修複攻蜀戰争中毀壞的沔州城城垣、房屋,部署官屬,很快就完成。
同年冬,從都元帥太答兒出兵攻掠成都等地,進圍嘉定(今樂山),被餘玠派來的援軍擊退;回師途中,經左綿、雲頂、隆慶、劍門等處,都遭到宋軍截擊,力戰得還②。
1253年,憲宗複令德臣修築利州城(益昌),四川北部蒙古占領區的各處屯戍皆聽其節制,并令都元帥太答兒等協同建城,可見十分重視。
時忽必烈進兵大理,道出臨洮,特召德臣入見報告利州建城事,視為攻蜀大計③。
德臣請求免徭役,減課稅,運糧、屯田以充實利州貯備,為持久計,忽必烈皆許之,并令置行戶部(管理财賦的機構)于鞏昌,設漕司于沔州,造紙币、發鹽引以通商販,實軍儲;又令臨洮元帥趙阿哥潘等佐德臣建城。
德臣奏準以兄忠臣權領總帥府事,自己得以專心從事利州建城。
于是擇州東寶峰山修①按:史稱汪氏所統24州。
據《元史》卷六○《地理志》,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初統5府、27州之地,除上引碑文所載者外,尚有隆慶(今四川劍閣)、臨洮、徽、金洋、河(今臨夏)、利(今廣元)巴、沔(今略陽)、龍(今江油北)、大安、褒、徑(泾川)、邠、甯等府州,即除隴右全境外,尚包括大片四川北部地。
①據姚燧《姚文獻公(樞)神道碑》(《元文類》卷六○),姚樞向忽必烈獻此謀,轉奏憲宗,被采納。
②王鹗《汪忠烈公(德巨)神道碑》及《元史·汪德臣傳》記載此役都有缺略。
據《元史·紐璘傳》,汪氏所部鞏昌軍屬蒙古都元帥太答兒率領。
關于進攻嘉定之役,宋朝方面有更詳細記載,參見胡昭曦:《宋蒙(元)關系史》頁190。
③《元史》卷三《憲宗紀》誤記此事于憲宗二年(1252)八月,據《世祖紀》,應為三年八月。
築城垣,又薦弟良臣為鞏昌軍帥,領兵屯利州嘉陵江南為外衛,并屯田于白水。
利州本宋邊防重鎮,四川制置司曾一度置于此,是通向蜀中的咽喉要地,蒙古在此建城引起宋人驚懼,采取不時出兵襲擊的辦法來阻擾;建城開始時一切都需重建,後援又少,十分艱苦。
1254年春旱,嘉陵江枯澀,漕運困難,糧食不繼,諸将提議放棄,德臣殺乘馬分食将士,并出兵到鄰近的宋嘉川(今旺蒼)、陰平(今劍閣西北)、彰明(今江油南)等地搶糧,先後得七萬餘石。
不久,後方(魚關、金牛)水、陸糧運皆至,屯田麥亦有收成,軍心始安。
在建城的同時,他還以攻為守,侵掠宋境,使宋人不敢來犯。
其年夏,遣所俘宋将招降苦竹隘山城(隆慶府治,今劍閣北),守臣南清獻城降,附近山寨也相繼歸附;四川制置使餘晦遣将率兵數萬到紫金山(今鹽亭東)建城,德臣乘其未就,選精騎夜襲,破其栅,宋軍敗走。
1255年,宋人收複苦竹隘後,兩次派兵運送糧饷支援苦竹,都被德臣襲奪,可見其精斥候、善用兵。
他招集流亡,完善守備,興複農商,在魚關到沔水間涉渡困難處架設橋棧,經過五年的經營,不但守住了這一前沿戰略要地,還使利州成為“行旅通便,市肆翕集”的名城。
1258年10月,憲宗親統大軍攻蜀,至利州,巡視城郭,十分贊賞德臣有膽識,稱贊他“身甚小而膽甚大”,并說:如果不是守住此地,讓宋人先得,那麼四川咽喉之地就沒有把握何時可以平定了(姚燧《汪忠臣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二),命立碑紀其功。
南征大軍兵馬極多,須渡過嘉陵江和白水交會處,水流湍急,以船運渡要費許多時日,德臣集工聯舟為浮橋,一夕而成,兵馬渡江如履平地,又受嘉獎。
遂領本部兵從憲宗南下。
在攻取苦竹時,德臣率将士魚貫而登,憲宗稱賞其勇;奏請遣人招谕龍州(今江油北),其守臣不戰而降。
十一月,攻拔長甯山城(潼川府治),諸将欲分掠其民,德臣奏請安輯之;進至嘉陵江邊,乘舟順流東下,憲宗命他為禦前先鋒。
抵大獲山城(阆州治,今蒼溪東南),奪其水門,守臣楊大淵降,德臣奏請赦其以前殺使之罪以勸誘其他守臣歸降,憲宗采納其言,授大淵官,命從征。
進取運山城,令楊大淵遣人招谕,守臣張大悅降,為之引見憲宗,于是青居城(順慶府治,今南充市南)、大梁城(今廣安東北)皆降,蒙古軍遂入合州。
1259年,憲宗親自指揮攻打州治釣魚山城(今合川縣城東北),守臣王堅率軍民頑強抵抗,連攻五月不克。
六月,德臣選精兵夜登其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兵,但遭到王堅反擊而退。
他又單騎親至城下,呼王堅名勸降,幾乎被城内射出的飛石擊中,因此染病,不久死。
中統三年(1262),追封隴西公。
有子六人,長子惟正襲職。
汪良臣汪良臣(1231&mdash1281),世顯第四子。
十六歲就跟随兄德臣出征(攻蜀),為偏将。
1253年,德臣奉旨建利州,薦他為鞏昌軍元帥,領兵屯田于利州之白水(今白龍江),并守州之南為外衛,以防宋人來襲。
1258年,憲宗統大軍攻蜀,良臣回鞏昌,掌理對南征軍的資糧供應,诏命權便宜都總帥府事。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于開平城,弟阿裡不哥也在漠北和林稱汗,兄弟争位。
掌管陝西政務的大臣劉太平、霍魯懷和屯駐六盤山的蒙古軍主将渾都海等都擁護阿裡不哥。
五月,世祖所遣陝西、四川宣撫使廉希憲至京兆(今西安),捕劉太平等下獄,并遣使傳旨命渾都海入朝,渾都海不奉命,殺使者,起兵響應阿裡不哥。
時京兆無兵備,希憲急命良臣率秦、鞏之軍讨伐渾都海。
良臣起初還以未得诏旨為辭推托,希憲随宜将自己所佩虎符、銀印授之,稱奉有密旨,命他為總帥,統領陝西漢軍守備沿河一帶,于是受命出兵。
渾都海見京兆方面有備,率部西去,七月,與阿裡不哥所遣阿蘭答兒統率的軍隊會于甘州(今張掖),即合兵東進,并遣人策動隴、蜀諸将,來勢甚猛。
良臣軍與諸王合丹等及蒙古官八春統率的軍隊會合,與敵軍相拒于删丹(今山丹)。
九月,大戰耀碑谷,兩軍對陣時,适大風揚沙,白晝晦暗,良臣乘機命軍士下馬持短兵沖敵陣左,繞出陣後,再潰其陣右而出,八春軍則從正面攻之,大敗敵軍,獲阿蘭答兒、渾都海,解送京兆處斬①。
此戰粉碎了阿裡不哥據有關隴地區的企圖,對世祖統治地位的穩固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二年,入朝于上都,世祖盛贊其戰功,良臣謙稱自己隻是奉行統兵諸王的成算而已,益受嘉獎,诏就佩已給虎符,授鞏昌路同簽都總帥(授官制文見王恽《中堂事記》),軍民官皆聽其節制。
至元元年(1264),奉命代兄忠臣出領屯戍青居的鞏昌軍①。
青居(順慶府)是當時東川蒙古軍大本營,由鞏昌總帥領本部軍佐蒙古征南都元帥欽察同戍,與大獲山城(阆州)元帥楊大淵、運山城(蓬州)元帥張大悅、大良城(廣安)元帥蒲元圭所部軍聯成一片,合稱東川四帥府。
宋将昝萬壽率戰船200艘溯嘉陵江來襲青居,良臣擊退之。
三年,授阆、蓬、廣安、順慶等路征南都元帥,與欽察同為東川四府最高統兵官。
四年九月,良臣以釣魚城險絕難攻,奏請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釣魚城宋軍,诏從之,于是将青居鞏昌軍南移九十裡,夾嘉陵江東西築武群、母章德兩城(今武勝南)戍之,“晝則出邏設伏,夜則畫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母章德山城為定遠城,武群山城為武勝城。
出兵攻重慶,敗宋将朱禩孫之軍。
六年,授東川副統軍。
八年,侄惟正顧念他多年在外領兵作戰勞頓,向朝廷請求由自己代替他,于是良臣回鞏昌。
九年,複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兼本路諸軍奧魯總管。
當時,元朝已占領四川三分之二地區,至元八年于成都分立行省治之。
九年,四川行省也速帶兒統兵征建都(今西昌地區),成都防守虛弱,簽省嚴忠範又失于戒備,宋嘉定知府昝萬壽乘機來攻,大敗元軍,進入成都外城,擄居民而去。
忠範等省官竟棄城逃。
十年,世祖以良臣熟悉四川軍事政治情勢,召入朝,委以蜀事,授為樞密副使、西川行樞密院事(時罷行省,複立西川行院),遣赴成都。
十一年,世祖頒诏大舉攻宋,西川行院亦奉旨出兵攻嘉定等地,并傳诏招降嘉定安撫使昝萬壽;萬壽不從,益修城壕,繕甲兵,憑險堅守。
十二年,良臣率軍向嘉定諸山城發起猛攻,預計宋人在城外設有①本段據《元史》卷四《世祖紀》、卷一二六《廉希憲傳》、卷一五五《汪良臣傳》、卷一五九《商挺傳》及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樸續集》卷二)等綜合寫成。
耀碑谷決戰時間,《耶律希亮神道碑》作八月,《元史·世祖紀》作九月丙戌,《李忽蘭吉傳》作十月。
此從本紀。
決戰地點,《李忽蘭吉傳》又作合納忽失溫(Qanaqosi&rsquoun,此言“牆嘴”),當是耀碑谷的蒙古名。
①《元史·汪良臣傳》缺載其調戍青居的年代。
據姚燧《便宜副總帥汪公(忠臣)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二),中統三年汪惟正還鞏昌後,忠臣“獨保戍(青居)三年”,入觐,“以久勞于邊,代以忠惠(良臣)”,是應為至元元年事。
此與《李忽蘭吉傳》所載“至元元年,令與同簽總帥汪良臣還蜀,守青居”正合。
由于本傳漏略,以前史家都将良臣在東川的一段經曆歸入中統年間,如戰昝萬壽,攻重慶與宋将朱禩孫等成,皆于《宋史》無征,實誤。
埋伏,事先大搜山谷,清除了伏兵,遂進圍嘉定,殲滅出城逆戰的宋軍。
五月,昝萬壽遣部将奉書乞降,良臣為之保奏,請免其死,诏準之,并授簽書行院事。
取嘉定後,良臣與西川行院也速帶兒等統兵順流而下,招降了沿江紫雲(今犍為)、叙州(今宜賓)、泸州(今泸川)諸城,進圍重慶。
東川行院兵亦南下合圍。
良臣分領本部兵攻忠州,并令部将到涪州策應,以阻斷下遊宋軍對重慶的救援。
十三年,宋合州安撫、制置副使張珏突圍入重慶,加強了防守,并遣部将收複了泸州和涪州。
元軍久攻重慶不克,解圍而去。
十四年,良臣與西川行院諸軍回師攻泸州,自春至冬,經過激烈戰鬥,始破其城。
十五年春,再次圍攻重慶,張珏拒降,率兵出城抗敵,良臣與之戰,被射中四箭。
次日,諸将督軍士猛攻,宋都統趙安開城門迎降,遂取重慶。
張珏猶率兵巷戰,敗,乘舟遁,被元軍追獲。
良臣入城後,禁士卒俘掠,發粟赈饑,安輯人民。
不久,夔州等城皆降,元朝占領了四川全境(僅釣魚城至次年初始降)。
四月,诏令良臣率立功蒙、漢軍官及降臣入觐①。
十六年正月,良臣奏言:“西川軍官父死子繼勤勞四十年,乞顯加爵秩。
”诏從其請。
時罷東、西川行院,複立四川行省,乃授良臣為中書左丞、行四川中書省事②。
良臣陳奏治蜀十五事,皆被采納。
回到成都後,着手興複遭受長期戰禍嚴重破壞的四川地區。
同年七月,四川行省罷,改授安西王相,不受。
十八年夏,病卒。
汪惟正汪惟正(1242&mdash1285),字公理,蒙古名紮剌兒,德臣長子。
1259年,德臣死于合州,惟正奉憲宗旨至四川軍中,經伯父副總帥忠臣和鞏昌軍将校推奉、諸王乃蠻台認可,權襲父職,守青居。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正式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
時留戍青居的蒙古軍帥乞台不花與渾都海相結,欲起兵響應阿裡不哥争奪汗位,惟正遵照廉希憲傳達的世祖旨意,縛乞台不花斬之,世祖嘉其功,令統掌東川軍事。
二年,入朝。
三年,奉旨還鞏昌,而由忠臣領兵與都元帥欽察戍守青居。
同年,率本部軍平定西蕃部長火都的叛亂。
至元八年,以叔父良臣出戍青居多年,戎馬勞頓,奏請由自己替換他。
時良臣已于青居之南建武勝城以備禦合州宋軍,惟正又在其地臨嘉陵江作栅,扼其水路,夜懸燈籠于栅間,中置火炬,順地勢蜿蜒,可照百步之外,以防敵方夜襲。
九年,率兵攻掠忠州(今忠縣)、涪州(今涪陵),破其七寨。
伯顔統大軍攻宋,惟正奏請率部由嘉陵江出夔峽東下,與伯顔并力取杭州。
世祖命他仍留在四川攻略。
十二年,惟正及東川行樞密院(至元十年置,鞏昌軍屬之)其他各部軍與西川行院軍共同圍攻重慶,率本部兵奪其洪崖門,俘宋守将。
十三年,略地涪州,克山寨23所。
十四年三月,奉旨自東川還鎮鞏昌。
十五年,請王土魯乘安西王忙哥剌赴漠北平定昔裡吉叛亂之機,在六盤山發動叛亂,安西王相府令都元帥别速帶領兵讨伐,以惟正為副。
别速帶不習兵,軍行無紀,惟正幫助他正部曲、①《元史》卷十《世祖紀》。
原作汪惟正,應為良臣。
②罷東、西川行院,見《元史》卷八六《百官志》。
《世祖紀》至元十六年正月分置川蜀四宣慰司,複立行省當在同時。
肅行陣、嚴斥候。
過平涼,又選鞏昌軍精銳者補充。
軍抵六盤,土魯據西山,惟正将别速帶所統安西軍分為左、右翼、以鞏昌軍居中,距敵一裡許,令軍士皆下馬持弓引滿,待敵突騎逼近,齊射之。
敵敗走,麾兵追擊,擒土魯,亂平。
安西王還,嘉獎其功。
世祖召惟正入朝,賜白金、錦衣,加授開成路(即以安西王夏宮所在六盤山地區置,今固原南)宣慰使。
十七年十月,王相府罷,複立陝西四川行省,惟正授中書左丞行陝西四川中書省事,分省于四川。
四川經過數十年戰禍,民無完居,一聞馬嘶,辄奔竄避匿。
惟正用心安撫,人民漸安。
當時各地諸侯的世襲管領本境兵民之權早已被削奪,獨汪氏猶掌鞏昌二十四州軍民。
至元十九年七月,诏罷去惟正的鞏昌便宜都總帥職銜,收其制令、虎符,而以鞏昌路達魯花赤别速帖木兒兼鞏昌平涼等二十四處軍前都總帥府達魯花赤。
終于也削奪了汪氏的軍權。
二十一年七月,惟正奏:“一門兄弟從仕者衆,乞仍于秦、鞏州置便宜都總帥府,仍用元帥印,即其兄弟四人擇一人為總帥,總帥之下總管府令兼之。
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擇其一為萬戶,餘皆依例遷轉。
”(《元史·世祖紀六》)世祖從其請,于是汪氏權力又得到恢複。
二十二年,惟正調任陝西行省左丞,入朝于上都,奏準将鞏昌軍民站戶因饑流入四川并被括為四川軍站戶者歸還鞏昌。
還至華州,病卒。
弟惟和,授鞏昌便宜都總帥。
至元二十六年六月,惟和奏:“近括漢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絕,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庫。
”世祖曰:“汝家不與它漢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執之。
”(《元史·世祖紀十二》)二十九年,複授總帥兼府尹,仍佩虎符。
其所統州縣雖有減少,而原有權力基本上一直保留。
1252年,德臣奉旨修複攻蜀戰争中毀壞的沔州城城垣、房屋,部署官屬,很快就完成。
同年冬,從都元帥太答兒出兵攻掠成都等地,進圍嘉定(今樂山),被餘玠派來的援軍擊退;回師途中,經左綿、雲頂、隆慶、劍門等處,都遭到宋軍截擊,力戰得還②。
1253年,憲宗複令德臣修築利州城(益昌),四川北部蒙古占領區的各處屯戍皆聽其節制,并令都元帥太答兒等協同建城,可見十分重視。
時忽必烈進兵大理,道出臨洮,特召德臣入見報告利州建城事,視為攻蜀大計③。
德臣請求免徭役,減課稅,運糧、屯田以充實利州貯備,為持久計,忽必烈皆許之,并令置行戶部(管理财賦的機構)于鞏昌,設漕司于沔州,造紙币、發鹽引以通商販,實軍儲;又令臨洮元帥趙阿哥潘等佐德臣建城。
德臣奏準以兄忠臣權領總帥府事,自己得以專心從事利州建城。
于是擇州東寶峰山修①按:史稱汪氏所統24州。
據《元史》卷六○《地理志》,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初統5府、27州之地,除上引碑文所載者外,尚有隆慶(今四川劍閣)、臨洮、徽、金洋、河(今臨夏)、利(今廣元)巴、沔(今略陽)、龍(今江油北)、大安、褒、徑(泾川)、邠、甯等府州,即除隴右全境外,尚包括大片四川北部地。
①據姚燧《姚文獻公(樞)神道碑》(《元文類》卷六○),姚樞向忽必烈獻此謀,轉奏憲宗,被采納。
②王鹗《汪忠烈公(德巨)神道碑》及《元史·汪德臣傳》記載此役都有缺略。
據《元史·紐璘傳》,汪氏所部鞏昌軍屬蒙古都元帥太答兒率領。
關于進攻嘉定之役,宋朝方面有更詳細記載,參見胡昭曦:《宋蒙(元)關系史》頁190。
③《元史》卷三《憲宗紀》誤記此事于憲宗二年(1252)八月,據《世祖紀》,應為三年八月。
築城垣,又薦弟良臣為鞏昌軍帥,領兵屯利州嘉陵江南為外衛,并屯田于白水。
利州本宋邊防重鎮,四川制置司曾一度置于此,是通向蜀中的咽喉要地,蒙古在此建城引起宋人驚懼,采取不時出兵襲擊的辦法來阻擾;建城開始時一切都需重建,後援又少,十分艱苦。
1254年春旱,嘉陵江枯澀,漕運困難,糧食不繼,諸将提議放棄,德臣殺乘馬分食将士,并出兵到鄰近的宋嘉川(今旺蒼)、陰平(今劍閣西北)、彰明(今江油南)等地搶糧,先後得七萬餘石。
不久,後方(魚關、金牛)水、陸糧運皆至,屯田麥亦有收成,軍心始安。
在建城的同時,他還以攻為守,侵掠宋境,使宋人不敢來犯。
其年夏,遣所俘宋将招降苦竹隘山城(隆慶府治,今劍閣北),守臣南清獻城降,附近山寨也相繼歸附;四川制置使餘晦遣将率兵數萬到紫金山(今鹽亭東)建城,德臣乘其未就,選精騎夜襲,破其栅,宋軍敗走。
1255年,宋人收複苦竹隘後,兩次派兵運送糧饷支援苦竹,都被德臣襲奪,可見其精斥候、善用兵。
他招集流亡,完善守備,興複農商,在魚關到沔水間涉渡困難處架設橋棧,經過五年的經營,不但守住了這一前沿戰略要地,還使利州成為“行旅通便,市肆翕集”的名城。
1258年10月,憲宗親統大軍攻蜀,至利州,巡視城郭,十分贊賞德臣有膽識,稱贊他“身甚小而膽甚大”,并說:如果不是守住此地,讓宋人先得,那麼四川咽喉之地就沒有把握何時可以平定了(姚燧《汪忠臣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二),命立碑紀其功。
南征大軍兵馬極多,須渡過嘉陵江和白水交會處,水流湍急,以船運渡要費許多時日,德臣集工聯舟為浮橋,一夕而成,兵馬渡江如履平地,又受嘉獎。
遂領本部兵從憲宗南下。
在攻取苦竹時,德臣率将士魚貫而登,憲宗稱賞其勇;奏請遣人招谕龍州(今江油北),其守臣不戰而降。
十一月,攻拔長甯山城(潼川府治),諸将欲分掠其民,德臣奏請安輯之;進至嘉陵江邊,乘舟順流東下,憲宗命他為禦前先鋒。
抵大獲山城(阆州治,今蒼溪東南),奪其水門,守臣楊大淵降,德臣奏請赦其以前殺使之罪以勸誘其他守臣歸降,憲宗采納其言,授大淵官,命從征。
進取運山城,令楊大淵遣人招谕,守臣張大悅降,為之引見憲宗,于是青居城(順慶府治,今南充市南)、大梁城(今廣安東北)皆降,蒙古軍遂入合州。
1259年,憲宗親自指揮攻打州治釣魚山城(今合川縣城東北),守臣王堅率軍民頑強抵抗,連攻五月不克。
六月,德臣選精兵夜登其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兵,但遭到王堅反擊而退。
他又單騎親至城下,呼王堅名勸降,幾乎被城内射出的飛石擊中,因此染病,不久死。
中統三年(1262),追封隴西公。
有子六人,長子惟正襲職。
汪良臣汪良臣(1231&mdash1281),世顯第四子。
十六歲就跟随兄德臣出征(攻蜀),為偏将。
1253年,德臣奉旨建利州,薦他為鞏昌軍元帥,領兵屯田于利州之白水(今白龍江),并守州之南為外衛,以防宋人來襲。
1258年,憲宗統大軍攻蜀,良臣回鞏昌,掌理對南征軍的資糧供應,诏命權便宜都總帥府事。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于開平城,弟阿裡不哥也在漠北和林稱汗,兄弟争位。
掌管陝西政務的大臣劉太平、霍魯懷和屯駐六盤山的蒙古軍主将渾都海等都擁護阿裡不哥。
五月,世祖所遣陝西、四川宣撫使廉希憲至京兆(今西安),捕劉太平等下獄,并遣使傳旨命渾都海入朝,渾都海不奉命,殺使者,起兵響應阿裡不哥。
時京兆無兵備,希憲急命良臣率秦、鞏之軍讨伐渾都海。
良臣起初還以未得诏旨為辭推托,希憲随宜将自己所佩虎符、銀印授之,稱奉有密旨,命他為總帥,統領陝西漢軍守備沿河一帶,于是受命出兵。
渾都海見京兆方面有備,率部西去,七月,與阿裡不哥所遣阿蘭答兒統率的軍隊會于甘州(今張掖),即合兵東進,并遣人策動隴、蜀諸将,來勢甚猛。
良臣軍與諸王合丹等及蒙古官八春統率的軍隊會合,與敵軍相拒于删丹(今山丹)。
九月,大戰耀碑谷,兩軍對陣時,适大風揚沙,白晝晦暗,良臣乘機命軍士下馬持短兵沖敵陣左,繞出陣後,再潰其陣右而出,八春軍則從正面攻之,大敗敵軍,獲阿蘭答兒、渾都海,解送京兆處斬①。
此戰粉碎了阿裡不哥據有關隴地區的企圖,對世祖統治地位的穩固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二年,入朝于上都,世祖盛贊其戰功,良臣謙稱自己隻是奉行統兵諸王的成算而已,益受嘉獎,诏就佩已給虎符,授鞏昌路同簽都總帥(授官制文見王恽《中堂事記》),軍民官皆聽其節制。
至元元年(1264),奉命代兄忠臣出領屯戍青居的鞏昌軍①。
青居(順慶府)是當時東川蒙古軍大本營,由鞏昌總帥領本部軍佐蒙古征南都元帥欽察同戍,與大獲山城(阆州)元帥楊大淵、運山城(蓬州)元帥張大悅、大良城(廣安)元帥蒲元圭所部軍聯成一片,合稱東川四帥府。
宋将昝萬壽率戰船200艘溯嘉陵江來襲青居,良臣擊退之。
三年,授阆、蓬、廣安、順慶等路征南都元帥,與欽察同為東川四府最高統兵官。
四年九月,良臣以釣魚城險絕難攻,奏請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釣魚城宋軍,诏從之,于是将青居鞏昌軍南移九十裡,夾嘉陵江東西築武群、母章德兩城(今武勝南)戍之,“晝則出邏設伏,夜則畫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母章德山城為定遠城,武群山城為武勝城。
出兵攻重慶,敗宋将朱禩孫之軍。
六年,授東川副統軍。
八年,侄惟正顧念他多年在外領兵作戰勞頓,向朝廷請求由自己代替他,于是良臣回鞏昌。
九年,複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兼本路諸軍奧魯總管。
當時,元朝已占領四川三分之二地區,至元八年于成都分立行省治之。
九年,四川行省也速帶兒統兵征建都(今西昌地區),成都防守虛弱,簽省嚴忠範又失于戒備,宋嘉定知府昝萬壽乘機來攻,大敗元軍,進入成都外城,擄居民而去。
忠範等省官竟棄城逃。
十年,世祖以良臣熟悉四川軍事政治情勢,召入朝,委以蜀事,授為樞密副使、西川行樞密院事(時罷行省,複立西川行院),遣赴成都。
十一年,世祖頒诏大舉攻宋,西川行院亦奉旨出兵攻嘉定等地,并傳诏招降嘉定安撫使昝萬壽;萬壽不從,益修城壕,繕甲兵,憑險堅守。
十二年,良臣率軍向嘉定諸山城發起猛攻,預計宋人在城外設有①本段據《元史》卷四《世祖紀》、卷一二六《廉希憲傳》、卷一五五《汪良臣傳》、卷一五九《商挺傳》及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樸續集》卷二)等綜合寫成。
耀碑谷決戰時間,《耶律希亮神道碑》作八月,《元史·世祖紀》作九月丙戌,《李忽蘭吉傳》作十月。
此從本紀。
決戰地點,《李忽蘭吉傳》又作合納忽失溫(Qanaqosi&rsquoun,此言“牆嘴”),當是耀碑谷的蒙古名。
①《元史·汪良臣傳》缺載其調戍青居的年代。
據姚燧《便宜副總帥汪公(忠臣)神道碑》(《元文類》卷六二),中統三年汪惟正還鞏昌後,忠臣“獨保戍(青居)三年”,入觐,“以久勞于邊,代以忠惠(良臣)”,是應為至元元年事。
此與《李忽蘭吉傳》所載“至元元年,令與同簽總帥汪良臣還蜀,守青居”正合。
由于本傳漏略,以前史家都将良臣在東川的一段經曆歸入中統年間,如戰昝萬壽,攻重慶與宋将朱禩孫等成,皆于《宋史》無征,實誤。
埋伏,事先大搜山谷,清除了伏兵,遂進圍嘉定,殲滅出城逆戰的宋軍。
五月,昝萬壽遣部将奉書乞降,良臣為之保奏,請免其死,诏準之,并授簽書行院事。
取嘉定後,良臣與西川行院也速帶兒等統兵順流而下,招降了沿江紫雲(今犍為)、叙州(今宜賓)、泸州(今泸川)諸城,進圍重慶。
東川行院兵亦南下合圍。
良臣分領本部兵攻忠州,并令部将到涪州策應,以阻斷下遊宋軍對重慶的救援。
十三年,宋合州安撫、制置副使張珏突圍入重慶,加強了防守,并遣部将收複了泸州和涪州。
元軍久攻重慶不克,解圍而去。
十四年,良臣與西川行院諸軍回師攻泸州,自春至冬,經過激烈戰鬥,始破其城。
十五年春,再次圍攻重慶,張珏拒降,率兵出城抗敵,良臣與之戰,被射中四箭。
次日,諸将督軍士猛攻,宋都統趙安開城門迎降,遂取重慶。
張珏猶率兵巷戰,敗,乘舟遁,被元軍追獲。
良臣入城後,禁士卒俘掠,發粟赈饑,安輯人民。
不久,夔州等城皆降,元朝占領了四川全境(僅釣魚城至次年初始降)。
四月,诏令良臣率立功蒙、漢軍官及降臣入觐①。
十六年正月,良臣奏言:“西川軍官父死子繼勤勞四十年,乞顯加爵秩。
”诏從其請。
時罷東、西川行院,複立四川行省,乃授良臣為中書左丞、行四川中書省事②。
良臣陳奏治蜀十五事,皆被采納。
回到成都後,着手興複遭受長期戰禍嚴重破壞的四川地區。
同年七月,四川行省罷,改授安西王相,不受。
十八年夏,病卒。
汪惟正汪惟正(1242&mdash1285),字公理,蒙古名紮剌兒,德臣長子。
1259年,德臣死于合州,惟正奉憲宗旨至四川軍中,經伯父副總帥忠臣和鞏昌軍将校推奉、諸王乃蠻台認可,權襲父職,守青居。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正式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
時留戍青居的蒙古軍帥乞台不花與渾都海相結,欲起兵響應阿裡不哥争奪汗位,惟正遵照廉希憲傳達的世祖旨意,縛乞台不花斬之,世祖嘉其功,令統掌東川軍事。
二年,入朝。
三年,奉旨還鞏昌,而由忠臣領兵與都元帥欽察戍守青居。
同年,率本部軍平定西蕃部長火都的叛亂。
至元八年,以叔父良臣出戍青居多年,戎馬勞頓,奏請由自己替換他。
時良臣已于青居之南建武勝城以備禦合州宋軍,惟正又在其地臨嘉陵江作栅,扼其水路,夜懸燈籠于栅間,中置火炬,順地勢蜿蜒,可照百步之外,以防敵方夜襲。
九年,率兵攻掠忠州(今忠縣)、涪州(今涪陵),破其七寨。
伯顔統大軍攻宋,惟正奏請率部由嘉陵江出夔峽東下,與伯顔并力取杭州。
世祖命他仍留在四川攻略。
十二年,惟正及東川行樞密院(至元十年置,鞏昌軍屬之)其他各部軍與西川行院軍共同圍攻重慶,率本部兵奪其洪崖門,俘宋守将。
十三年,略地涪州,克山寨23所。
十四年三月,奉旨自東川還鎮鞏昌。
十五年,請王土魯乘安西王忙哥剌赴漠北平定昔裡吉叛亂之機,在六盤山發動叛亂,安西王相府令都元帥别速帶領兵讨伐,以惟正為副。
别速帶不習兵,軍行無紀,惟正幫助他正部曲、①《元史》卷十《世祖紀》。
原作汪惟正,應為良臣。
②罷東、西川行院,見《元史》卷八六《百官志》。
《世祖紀》至元十六年正月分置川蜀四宣慰司,複立行省當在同時。
肅行陣、嚴斥候。
過平涼,又選鞏昌軍精銳者補充。
軍抵六盤,土魯據西山,惟正将别速帶所統安西軍分為左、右翼、以鞏昌軍居中,距敵一裡許,令軍士皆下馬持弓引滿,待敵突騎逼近,齊射之。
敵敗走,麾兵追擊,擒土魯,亂平。
安西王還,嘉獎其功。
世祖召惟正入朝,賜白金、錦衣,加授開成路(即以安西王夏宮所在六盤山地區置,今固原南)宣慰使。
十七年十月,王相府罷,複立陝西四川行省,惟正授中書左丞行陝西四川中書省事,分省于四川。
四川經過數十年戰禍,民無完居,一聞馬嘶,辄奔竄避匿。
惟正用心安撫,人民漸安。
當時各地諸侯的世襲管領本境兵民之權早已被削奪,獨汪氏猶掌鞏昌二十四州軍民。
至元十九年七月,诏罷去惟正的鞏昌便宜都總帥職銜,收其制令、虎符,而以鞏昌路達魯花赤别速帖木兒兼鞏昌平涼等二十四處軍前都總帥府達魯花赤。
終于也削奪了汪氏的軍權。
二十一年七月,惟正奏:“一門兄弟從仕者衆,乞仍于秦、鞏州置便宜都總帥府,仍用元帥印,即其兄弟四人擇一人為總帥,總帥之下總管府令兼之。
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擇其一為萬戶,餘皆依例遷轉。
”(《元史·世祖紀六》)世祖從其請,于是汪氏權力又得到恢複。
二十二年,惟正調任陝西行省左丞,入朝于上都,奏準将鞏昌軍民站戶因饑流入四川并被括為四川軍站戶者歸還鞏昌。
還至華州,病卒。
弟惟和,授鞏昌便宜都總帥。
至元二十六年六月,惟和奏:“近括漢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絕,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庫。
”世祖曰:“汝家不與它漢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執之。
”(《元史·世祖紀十二》)二十九年,複授總帥兼府尹,仍佩虎符。
其所統州縣雖有減少,而原有權力基本上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