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嚴實 董俊 張柔 史天澤 李璮 汪世顯

關燈
甲子(1264)舉事,以“遲其反期”,或即泛取“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之意,暗指謀反等。

    對他專用安撫、姑息之策,表面上不動聲色。

    中統元、二兩年之間,元廷加璮為江淮大都督,賜金、銀符共六十餘枚,褒賞獎谕竟至再三。

    種種殊遇,其實都是為了将他暫時穩住。

    三年初,李彥簡逃歸山東,世祖立即召謀臣姚樞入對,要他預測李璮動向。

    可見朝廷對益都事态始終保持着高度警覺。

    根據姚樞的判斷,李璮舉事之後,有三種戰略可供選擇:“使璮乘吾北征之釁,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為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數擾邊,使吾罷于奔救,為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

    ”忽必烈追問“今賊将安出”,姚樞斷然回答:“出下策。

    ”(《元史·姚樞傳》) 事态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姚樞的看法。

     二月三日,李璮稱亂時,他本人似乎南在漣、海一線。

    璮事先雖已遣人向南宋納款,但晚至二月初一降書方遞達臨安。

    宋廷認為“情僞難憑”,要李璮實獻出漣、海,以示誠信。

    李璮于初十緻書宋廷,保證“來意真确”,在此前後,宋朝方正式接收漣海諸城,遂于二十四日诏封李璮為保信甯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等路軍馬、齊郡王。

    這段交涉表明,李璮在公開叛亂之前,并沒有與宋取得确實的聯絡;起事後即匆匆領兵北走益都、濟南。

    自二月末至五月,宋兩淮邊軍乘李璮之亂,在滕(今山東滕縣)、徐(今江蘇徐州)、邳(今江蘇邳縣)、宿(今安徽宿縣)一線頻頻出攻。

    李璮也沒有向南移兵,以期與朱軍腹背相倚。

    可見他向宋納款,仍是玩弄“挾敵國以要朝廷”的故伎,根本沒有認真考慮過“與宋連和,負固持久”的策略①。

    另一方面,李璮返益都不久,即進據濟南;此後頓兵濟南達兩月之久,直至被元軍團團圍住。

    又可見他也根本沒有奔襲燕京,拒元北征之師于居庸之外,乘中原人心未定,以亂求變的膽魄。

    他采取的,恰恰是姚樞所說的“下策”,即出兵濟南,坐待山東諸侯應援。

     李璮起兵之後,便立即從漣海趨赴益都。

    初八日,璮入據益都,發府庫犒其将校。

    十七日,元廷诏令山東各地修築被拆毀的城垣以禦李璮。

    這時,河北山東各路世侯從征北的軍隊雖已班師南還但似乎還來不及回到各自原來的駐地。

    因此元廷隻好指令他們“盡發管内民為兵以備”②。

    同時,命令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浃、武衛軍炮手元帥薛軍勝等部主力會濱(治在今山東濱縣東北)、棣(今山東惠民),割斷在平灤(今河北盧龍)擔任總管的李璮之子李南山(王文統女兒所生)與山東的聯系,而水軍萬戶解成,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廣,東平萬戶嚴忠範所部則集結東平。

    二十日,元廷又诏令彙集于濱棣、東平的軍隊分别由北、南兩路向濟南靠攏,以期将李璮封鎖在山東東路。

    但是,李璮比元軍搶先一步抵達濟南。

    張宏守城之卒數不滿千,隻好攜祖父張榮棄城出奔。

    二十六日,李璮占領濟南。

    張宏在告變京師途中遇讨璮元軍,遂充前鋒回攻濟南。

    在益都一線相峙。

    他雖然也屢次出擊元軍,但是總的戰略意圖都是用主力固守濟南,坐待北方世侯的響應。

    以緻在最關鍵的幾十天裡,他在軍事上竟一無進展。

     ①黃溍:《跋宋朝遺墨二首》,《黃金華集》卷二一;《宋史》卷四五《理宗紀》五;參見周良霄:《李璮之亂與元初政治》,《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輯。

     ②中統二年十月中,“命亳州張柔、歸德邸浃、睢州王文幹、水軍解成、張榮實、東平嚴忠嗣、濟南張宏七萬戶,以所部兵來會”。

    是知諸侯主動多随忽必烈出征朔漠。

    翌年二月李璮兵臨濟南,張宏守城之卒不滿千人。

    是知從征漠北的漢車雖已南返,卻尚未回到本藩。

     遼金以來,以宋為正朔的觀念在北方淡漠已久,因此恢複宋室的号召很難有多少政治感召力;漢人世侯們親眼看到了蒙古軍隊的作戰能力,也認識到諸侯之間實力均衡、互相牽制的複雜形勢,所以往往滿足于大汗君臨之下割據一方的實權和地位;在蒙古最高統治集團中,世祖的确更被他們視為最适合于推行漢法的君主人選。

    因而盡管這些漢人軍閥在平時的私下談論裡或有诽議朝政的不遜之辭,但如果沒有充分的把握,他們絕對不肯輕易地舉兵,反抗元廷的。

    李璮稱亂後即傳檄各路,結果隻有太原路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萬戶張邦直(張榮子)響應①。

    其他人非但不起而支持,而且多在元廷督責之下帶兵參加對他的圍剿。

    李璮把成功的賭注完全壓在不切實際的空想上,結果隻能一步步地将自己引向坐而待斃的死路。

     就在李璮頓兵觀望的時候,元廷逐漸完成了圍攻濟南的軍事部署。

    四月初,濟南郊外已集結了“十七路人馬”(《元史·王綧傳》),高麗軍隊也奉調助攻。

    元軍開始樹栅鑿塹,圍困濟南。

    四月底,诏右丞相史天澤專征山東,諸将皆受節度。

    史天澤接受軍前行中書省參議宋子貞的建議,與前線統帥宗王合必赤商定,急增深溝高壘,“以歲月斃之”(《元史·史天澤傳》)。

    五月初,元軍又在原有圍城工事基礎上進一步構築環城。

    是月中旬,濟南被完全困死。

    從此李璮身陷孤城,不複得出。

    六月初,宋軍曾由海路北上,進攻滄、濱等州(均在今山東),是舉或有接應李璮的意圖,但未克成功。

    除濟南、益都等大城池外,山東東路大部很快被元軍規複。

     重圍之中的濟南,全力作圍獸之鬥将近一月,士氣逐漸衰落。

    李璮先“取城中子女賞将士,以悅其心”。

    以後糧饷日漸不支,又“分軍就食民家,發其蓋藏以繼”。

    至六月中旬,城内糧盡力竭。

    “甚至截屋檐拌鹽飼馬;已而亦無,相将食人”。

    于是全城人情潰散。

    李璮本人也情緒低落,“日複昏沉沉”。

    七月十三日,璮勉強整軍出戰,希冀突圍。

    但因缺糧乏力,被元軍掩殺,倉皇退回城内。

    守軍由是陸續“什佰相結、缒城以出”。

    至“十九夜一鼓、有大星墜于府治。

    李拈香而拜曰:&lsquo李璮死于此&rsquo。

    于是坐庭中,以鑷摘去長髭。

    二十日早,吩付衆人出,各讨路去”。

    是日城潰。

    璮自手刃愛妾,乘舟自投城内大明湖中,因水淺未死,被元軍捉獲①。

     李璮被擒後,即被帶到宗王合必赤帳前。

    史天澤向合必赤建言:“宜即誅之,以安人心。

    ”随即由史天澤等人會審李璮。

    據《前聞記》的描述,當日的審問場面說:“嚴相公(指嚴忠範)首問曰:&lsquo此是何等作?&rsquo王(指李璮)答曰:&lsquo你每與我相約,卻又不來。

    &rsquo嚴就肋下刺一刀。

    史丞相問之曰:&lsquo何不投拜?&rsquo王不答。

    又問曰:&lsquo忽必烈有甚虧你處?&rsquo王曰:&lsquo你有文書約俺起兵,何故背盟?&rsquo史喚黃眼回回砍去兩臂,次除兩足,開食其心肝,割其肉,方斬首。

    ”看來史天澤很擔心李璮會更多地暴露北方世侯之間在私下窺測時局,指摘朝政,甚至語涉反意的隐密,因此一反“慎密謙退”①李毅奴哥與戴曲薛以璮檄“傳行旁郡”,事覺被拘,故山西未發生實際軍事對抗。

    見《元史》卷五,《世祖紀》二;姚燧:《徐德舉神道碑》,《牧庵集》卷十八。

    張邦直在宋軍攻邳州時,可能曾與徐邳總管李杲哥一起出降。

    宋軍退去後,“杲哥自陳能保全州城&rsquo。

    元廷先原其罪,十多天後即誅殺之。

    張邦直在四年後被處死。

     ①《前聞記》;《元史》卷二○六《李璮傳》。

    又王恽《統神武頌并序》亦記曰:“癸酉(引按即十九日),有星蓬蓬,■若矢石,妖聲堕空。

    因之出降,群兇率同”。

    可見流星确實促成了李璮軍心的最後崩潰。

    見《秋澗集》卷一。

     的穩重作風,在軍前擅命處死李璮。

     翌日,史天澤即引軍東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開門迎降”(《元史·史天澤傳》)。

    李璮之亂至此完全平息。

     三齊叛亂牽涉到很多被世祖委以文、武要職的漢人親信。

    中書平章王文統與李璮長期秘密溝通,“有反狀者累年”,事發後與其子王荛一同被誅。

    推薦過王文統的劉秉忠、張易、商挺、趙良弼等人都受到忽必烈的懷疑。

    商挺從關中被急召回都,受到軟禁和盤查;趙良弼更被“威刑臨恐,譴诃百至”①。

    至于史天澤在濟南城下之日匆忙殺李璮滅口,回朝後則以“擅殺自劾”②。

    忽必烈雖未加罪責,但璮與漢地世侯們私下交通,他心裡顯然是十分清楚的。

    事實上,世侯中間走得最遠的如濟南張榮之子張邦直,或即已在宋兵呼應李璮從南線發動攻擊時,獻邳州城投降過宋朝。

    在汗位争端尚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過分追究北方世侯與李璮之亂的關系,可能把他們逼到公開與朝廷對抗的立場上去,這會給世祖政權本身帶來很大危害。

    因此,世祖很快停止追究,在政治上繼續優容各地世侯,以免迫使他們铤而走險;同時也充分利用他們害怕朝廷深究的自危心理,裁削私家權力,把這些專制一方的軍閥變成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文武官僚。

    從中統三年起,元廷先後在北方漢地實施兵、民分治,罷世侯、置牧守、行遷轉法,易置漢人将領部屬、将不擅兵等制度。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李璮之亂失敗,進一步促成世祖政權對華北各地統治的集權化過程。

     ①《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商挺,趙良弼條;姚燧:《姚樞神道碑》,《元文類》卷六○。

    ②王恽:《史天澤家傳》,《秋澗集》卷四八。

     第六節 汪世顯(附汪德臣、汪良臣、汪惟正) 汪世顯 汪世顯(1195&mdash1243),字仲明,汪古部人。

    汪古本陰山(今内蒙大青山)部族,為金朝屬部,隸西京路,故元人稱汪氏出于“山西将種”;有一支汪古人徙居鞏州鹽川(今甘肅隴西),世顯先人世為其長,因取漢姓汪氏①。

    金貞祐二年(1214),世顯以軍功擢千夫長。

    鞏州為金邊防要地,置元帥府統軍戍守。

    正大二年(1225),元帥田瑞反,陝西行省讨之,世顯時為鞏州門将,開城納行省軍,遂平田瑞。

    轉官,先後授領同知平涼府事、領隴州防禦使。

    六年,改兼鞏昌府(鞏州升)治中,轉同知,兼參議帥府機務,佐知府兼總帥、鞏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顔仲德招集隴右諸州散亡士卒數萬,移鞏昌府治于石門山,依險堅壁備禦蒙古。

    天興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顔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承制授世顯便宜總帥,代統軍隊留鎮鞏昌。

    三年初,金亡,秦州(今甘肅天水)元帥粘葛完展自稱行省,假造蠟丸诏書,欲兼制鞏昌,世顯不服,攻殺完展,并其軍,成為秦、鞏最強大的勢力,但仍奉金朝正朔①。

    又數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呐請求“内附”(《宋史·趙彥呐傳》)。

    明年(1235),蒙古太子闊端經略秦、鞏,兵臨鞏昌,遣汪古人按竺迩谕降,十月四日,世顯獻所統諸城軍民歸降蒙古,闊端賜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舊官職。

     世顯降蒙後,随即被派遣領本部兵從征南宋,進攻大安軍(今陝西甯強西北)境,為宋兵所阻,退回。

    1236年,複從闊端攻蜀,為前鋒,進至大安,擊潰南宋調來的思、播(今貴州北部)田氏、楊氏援軍(苗軍);在陽平關與宋邊防主力曹友聞軍激戰中,單騎突陣,及與後軍會合,大敗宋軍,曹友聞戰死,蒙古軍沖破了四川門戶,遂長驅而入。

    1237年春,世顯出其不意率部夜取遂甯(武信城),盡得其府庫。

    接着進兵攻掠普州(今安嶽)、資州(今資中)。

    1238年,從都元帥塔海绀蔔再入四川,軍至葭萌之南,宋守将阻山為栅,世顯選精騎奪栅而入,乘勝攻占資州,進掠嘉定、峨眉等地而還。

    1239年秋,複隸塔海麾下攻蜀,破開州,進抵萬州。

    宋軍列陣萬州長江南岸,世顯乘夜伏兵上遊,而于北岸布舟為疑陣,及戰,率伏兵乘革舟順流而下,襲破宋舟師,追擊于夔州(今奉節),過巫山,為宋京湖制置使孟珙援軍所阻。

    次年春,蒙古軍回師挾江兩岸西進,至涪州(今涪陵),世顯奉命于江面架浮橋以渡軍隊,兩日而成。

    繼而分領南道之軍圍攻重慶,宋守軍頑強抗擊,不能克,以天氣暑熱退兵。

    其年秋,赴和林入觐,太宗嘉獎其功,賜金符。

     1240年,世顯與其他蒙古軍帥再度率部入蜀。

    時宋四川制置使陳隆之置司于成都,修完城池,堅壁守禦,并向蒙古軍下了戰書;十月,蒙古軍圍攻成都多日,有宋将田都統(名顯)約下城出降被發覺,世顯急指揮将卒架梯攻城以救之,田開此門内應,蒙古軍遂攻陷成都,俘陳隆之。

    世顯随即率精銳五百為前鋒馳攻漢州(今廣漢),三日後,諸軍皆至,又攻三日,守将王①王鹗:《汪忠烈公(德臣)神道碑》,《隴右金石錄》卷五。

     ①《金史》卷一二四《郭蝦■傳》。

    據姚燧《鞏昌路同知總管府事李公(節)神道碑》(《牧庵集》卷二一),粘葛完展實為秦州帥。

     夔驅火牛突圍走,城陷。

    十三年春,闊端召世顯入見,論功,授為鞏昌便宜都總帥,賜虎符,統領秦、鞏、定西、金(今榆中)、蘭、洮(今臨洮)、會(今會甯)、環、隴、慶陽、平涼、德順(今隆德)、鎮戎(今固原)、原(今鎮原)、階(今武都)、成、岷、疊(今疊部)、西和等二十餘府州①,軍民财賦皆聽其裁決。

    鞏昌便宜都總帥府轄土之廣,為各地漢人世侯所不及,汪氏成為在蒙古卵翼下專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勢力。

    不久,世顯病死。

    中統三年(1262),追封隴西公;延祐七年(1320),加封隴右王。

    有子七人。

    汪德臣汪德臣(1222&mdash1259),字舜輔,世顯次子。

    十四歲入質于闊端,賜名田哥,常從狩獵,以善射得到賞識。

    世顯死(1243),闊端命其襲父職為鞏昌便宜都總帥。

    其年秋,領兵入蜀,接援攻打泸州等處的蒙古軍退還。

    時宋四川制置使餘玠備禦有方,蒙古軍進展不利。

    1245年,德臣率部為前鋒,攻掠了東川的忠州、涪州(今涪陵)等地。

    次年,蒙古分兵四路攻蜀,德臣等攻打蓬州運山城(在今蓬安東南,餘玠所建,移州治于此),地勢險峻,督步兵攻之,守軍以擂石阻擊,斃其坐騎,其弟直臣也在攻拔外城戰鬥中喪生,進攻受挫,乃退兵。

    1251年夏,餘玠統領大軍圍攻興元(漢中,蒙古占領後于此設官置守,立興元行省),蒙古急發各路軍救援,德臣集屬下諸州兵晝夜兼程趕至興元。

    餘玠見蒙古援兵大至,即撤圍南還。

     憲宗即位,德臣入朝,換賜新符印,使仍任原職;所陳奏地方利病諸事,都被采納。

    針對南宋加強了防守并不時出兵北攻,蒙古方面也采取了持久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