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嚴實 董俊 張柔 史天澤 李璮 汪世顯
關燈
小
中
大
德元年(1297),董文用卒,後封趙國公,谥忠穆。
董文忠董文忠(1230&mdash1281),字彥誠,董俊第八子。
1252年,他入侍忽必烈潛邸,次年從征雲南。
1259年,從忽必烈伐宋,渡長江,圍鄂州。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置符寶局,董文忠受命為郎,自此随事獻納,備受親信。
忽必烈稱他為董八而不呼其名。
至元二年(1265),安童為中書右丞相,言事忤旨,董文忠代為解釋而得到允可。
八年,侍講學士徒單公履欲奏行科舉,忽必烈召人廷議,董文忠稱詩賦無益于治國,科舉乃亡國餘習,阻止此事。
十一年(1274)伐宋,民困供饋,他奏免常歲橫征。
後又請罷官賣農具之稅。
有诏盜者殺無赦,他奏請當分罪之輕重,不可一概處死。
忽必烈怒殺罪犯,他又敢奏請覆實辯誣平刑。
阿合馬柄政,大立親黨,他奏請召還廉希憲為相。
十六年,更奏請軍國之事先啟真金太子而後奏聞,使太子負責視事。
禮部尚書謝昌元請立門下省,廷臣奏以董文忠為侍中,阿合馬稱不可使“盜詐之臣”居其間,意指文忠,文忠忿加辯斥,“且攻其害國之奸”(《元史·董文忠傳》)。
至元十八年(1281),升典瑞局為監、郎為卿,仍以董文忠任其職,并佥書樞密院事。
“留居大都,凡宮苑、城門、直舍、徼道、環衛、營屯、禁兵、太府、少府、軍器、尚乘諸監,皆領焉”(《元史·董文忠傳》)。
原隸中書省的兵馬司也改由董文忠掌管,阿合馬屢請奪還,不能得逞。
忽必烈對他極為信任,曾對皇太子說:“竭誠許國,能于大事多所建明者,惟董文忠為然。
”①此年冬十月病卒,後封壽國公,谥忠貞。
①《樞密董文獻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四。
第三節 張柔 張柔(1190&mdash1268),字德剛,金末元初易州定興(今河北徐水北)人,世代務農。
“少倜傥不羁,讀書略通大義,工騎射,尚氣節,喜遊俠”(《元史·張柔傳》)。
1211年蒙古代金後,特别是1214年五月金帝自中都(今北京)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河北在戰亂中盜寇蜂起,張柔聚族黨數千家,結集在西山東流寨,選壯士進行自衛,從此形成一股遠近聞名的地方勢力。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
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後升他為清州防禦使,後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軍市川集會,決意複仇,得到擁戴。
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
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讨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
八月,張柔率軍迎戰于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衆降,仍受任舊職。
接着,張柔作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
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于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
這年冬天,張柔徙治滿城。
金真定帥武仙會兵數萬來攻,張柔大軍不在,帳下僅數百人,竟以老弱婦女登城虛張聲勢,親率壯士出敵後大破攻城金軍,并乘勝攻克完州(今河北完縣)。
第二年(1219)春天,張柔進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國)、曲陽和定州(今河北定縣)。
攻打定州時,張柔與武仙之将葛鐵槍戰于新樂(今河北新樂東北)。
他臨陣颔中流矢,擊落二齒,仍拔矢而奮戰獲勝。
武仙遣藁城令劉成進攻,張柔生擒劉成而後釋放。
武仙又會兵攻滿城,張柔親自登城拒戰,再中流矢,但仍帶傷擊敗攻城敵軍。
到這年八月,張柔再次大舉進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東三十餘城以及許多山寨,于是“威名震河朔”①。
在滿城,張柔“定列數條,勸民修治耒耜,樹藝桑麻”②,恢複了這裡的農業生産,将這裡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盤。
在他的治下,數千驅口被釋為良民。
正是憑借了史天倪和張柔在河北的軍力和地盤,木華黎才在1220年經略河北西路時,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
武仙投降以後,木華黎以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武仙為副。
此後張柔當仍返駐滿城,在1221年曾出兵攻克中都南面的固安和信安(今河北霸縣東)。
在以後木華黎繼續經略山東與陝西的軍事行動中,張柔似未在軍前效力。
《元史》本傳稱他“加榮祿大夫、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似未必有據,不見于其他載錄。
但傳文稱燕帥孱赤台與張柔不和,陷害張柔,使中都行台“幽之土室”,險遭殺害,可知他一度頗不得志,甚至處境危險。
1225年二月,真定武仙殺史天倪反叛,史天澤求援,張柔才出兵戰敗武仙。
以後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陽)以及大名府路、山東西路一些地方,這些軍事行動都是在帶孫和孛魯的統率下進行的。
蒙古在這年十二月授他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
1226年,他出兵從孛魯攻①王鹗:《張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萬戶張忠武王》引。
②王磐:《張柔神道碑》,《畿輔通志》卷一六八。
益都,迫使李全投降。
1227年春,張柔以滿城地窄,不能容衆,移鎮保州。
保州在戰亂中已荒廢十幾年,“柔為之畫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通溝渠以瀉卑濕,通商惠工,遂緻殷富;遷廟學于城東南,增其舊制”(《元史·張柔傳》)。
使保州重建成燕南一大都會。
他自己也成為燕南的著名漢人世侯,領治城鎮三十有餘、軍隊數萬、民戶十萬。
在治理地方時,他信用儒士毛居節、賈輔等人,頗獲實績。
1232年張柔參加伐金,升任漢軍萬戶。
張柔對部衆說:“吾用兵,殺人多矣,甯無冤者。
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
”圍攻汴京,張柔軍在城西北,金兵屢出接戰,他橫戈單騎陷陣,所向披靡。
當金帝渡河企圖進圍衛州時,張柔等在漚麻岡(長垣西北)擊敗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黃河以南。
1233年正月,金帝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張柔入城,于金帛一無所取,唯獨進入史館,取走《金實錄》并秘府圖書,并訪求耆德及燕趙故族十餘人衛送北歸。
接着,他參與進攻歸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
攻破蔡州城時他的軍隊率先攻入。
在蔡州,他俘獲狀元王鹗,即解其縛,待以賓禮。
亡金士大夫投奔到他門下的也有一批。
後來,王鹗以及郝經、樂夔、敬铉等士子成為張柔幕府中的著名人物。
王鹗教授張柔兒子讀書達九年之久。
一代名士元好問也與張柔有密切交往。
金亡後,張柔入朝,窩闊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戰功①,授以金虎符。
1235年春,蒙古大舉伐宋,兵分中、東、西三路南下。
這年十月,窩闊台第三子闊出(又作曲出)所領中路軍攻下棗陽時,張柔奪外城并繞出敵後立功。
接着,他從太赤攻徐州與邳州(治今江蘇邳縣南)立功。
1237至1238年間,他參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東)之役、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役、黃州、(今湖北黃岡)之役與滁州(今安徽滁縣)之役,均有戰績。
攻拔滁州時,飛石中其鼻,張柔裹瘡複戰,率精銳先登。
這時張柔主力軍實際上是按照蒙古大軍東略淮南的行動而轉移到了東路。
與此同時,他的部将何伯祥率軍在德安(今湖北安陸)、郢州(今湖北鐘祥)、複州(今湖北天門)以及沿江上下作戰。
但是這時蒙古代宋之舉目标有限,隻是摧毀宋的地方行政機構,掠奪居民和财物,主要是一種懲罰性的軍事行動,有的地方攻占以後又被宋軍奪了回去。
1239年,張柔奉命以本官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河南三十餘城均屬他管轄。
在此後近二十年間,他為蒙古守衛河南南部與安徽西北部的防線,并不時出擊威脅宋軍。
1240年,诏令張柔等八萬戶伐宋,攻占壽州(今安徽鳳台)。
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府,但張柔率軍駐于杞縣(今河南杞縣之南)。
1240至1242年間,張柔不止一次從淮河中遊渡河進略安豐(今安徽壽春)、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揚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強戰略要地安豐的守備。
1244年,宋軍收複壽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與張柔的軍隊奪回。
攻下壽州後,張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從。
在泗州(在今江蘇盱眙隔淮河之北)戰勝宋軍後,其部下夾谷顯祖得罪反誣,張柔一度被執留北方,但得到大臣們的辯白保護而度過危難。
此後,張柔仍駐杞縣,不斷進擾淮西與淮東一些州縣,對南宋的東線構成威脅。
①史文有載張柔此時升軍民萬戶,但時間上或有差誤,參見黃時鑒:《關于漢軍萬戶設置的若幹問題》,《元史論叢》第2輯。
1251年,蒙哥即汗位後,張柔仍為軍民萬戶。
1254年,他奉命移鎮亳州(今安徽亳縣)。
亳州四面皆水,他在這裡“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為橋梁,以通歸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車往來,如承平時”①。
他還在這裡修複孔子廟,設學授徒。
1259年,蒙古大舉伐宋,張柔列于中軍,從忽必烈渡江,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後北還,命他總領蒙古漢軍,在白鹿矶建城以為久駐之計,并遣将掠地千裡,南至潭州(今湖南長沙)。
在這次伐宋戰事中,他的部将張果、王仲仁列于西路軍,随蒙哥征蜀;王安國、胡進、田伯榮、宋演,從宗王塔察兒攻荊山。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張柔奉诏班師。
張柔至上都朝賀時,正值廷議削漢人世侯之權,諸世侯請他出面阻攔,但他上言表示,對于世侯,“請選老成之人監之便”①,遂有十路宣撫使的設立。
阿裡不哥争位,忽必烈北征,诏張柔入衛,至于廬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上,後分其兵三千五百守衛京師,以其子弘慶為質。
1261年,張柔以《金實錄》獻于朝廷,并請緻仕,诏封他為安肅公,命其第八子張弘略襲職。
但1262年忽必烈讨伐李璮之變時,仍召張柔與弘略率軍出征。
李璮求救于宋将夏貴,夏貴從蕲州(今湖北蕲春)北上,渡過淮河中遊,推進到亳州、徐州、邳州一帶,張弘略率軍将他擊退。
參與李璮之變的王文統被忽必烈處死,張柔是竭力支持的。
李璮在濟南被捕殺,張柔也參與其事。
李璮之變平定後,忽必烈追問當時與李璮通信者,發現唯獨張弘略的書信都以忠義相勸。
忽必烈削世侯權時,張弘略被解除軍職,但仍領兵宿衛京師。
至元三年(1266),加張柔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張弘略也佐其父為築宮城總管。
四年,張柔進封蔡國公,第二年去世。
在元初漢人勳臣中,張柔與史天澤一樣,都被稱為“拔都”(英雄)。
據載,後來忽必烈曾說:“史徒以籌議,不如張氏百戰之立功也。
”②後贈太師,谥武康。
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張柔有子十一人,除上面提到的張弘略外,張弘範事功最顯,另有傳。
①王鹗:《張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萬戶張忠武王》引。
①屠寄:《蒙兀兒史記》卷五一《張柔傳》。
②虞集:《淮陽獻武王廟堂之碑》,《道園學古錄》卷十四。
第四節 史天澤 史天澤(1202&mdash1275),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
其曾祖史倫,因築室發土得金而有财,逢金季亂世,建家塾,招學者,納豪士,濟艱困,以俠義著稱,在河北諸郡組織清樂社四十餘個,每社近千人,成為地方上一大豪強。
其祖父史成矽、父親史秉直,均繼承家業家風。
1213年木華黎征伐河北、山東時,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縣)降附。
木華黎命史秉直管領降人家屬,駐屯在霸州(今河北霸縣),任其長子史天倪為千戶,三子史天澤為帳前總領。
史秉直又招附十餘萬家,遷于北方;1214年,從木華黎攻北京(今遼甯甯城西北),克之,授北京“行尚書六部事”(按:即管領政務的官員),此後遂移家于北京①。
史天倪在清樂社成員中選壯勇萬人為義兵,号清樂軍,以從兄史天祥為先鋒。
在木華黎麾下,史氏一家屢建戰功。
1220年,木華黎在占有河東多數地方後折而經略河北西路,金真定經略使武仙歸降。
木華黎以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武仙副之。
史天倪勸木華黎禁止剽掠,緻使河北金将士歸降者增多。
1221至1224年間,史天倪轉戰于河北、山東與山西各地。
1225年,武仙的黨羽據西山腰水、鐵壁二寨叛,史天倪将叛軍剿殺。
武仙謀作亂,設宴邀天倪而殺之。
事變發生時,史天澤正護送母親北歸。
府僚追到燕京告變,史天澤即南還,行抵滿城,招集到許多士馬。
孛魯得到事變消息後,命史天澤襲兄職為都元帥,并派笑乃?将蒙古軍三千赴援。
史天澤與笑乃?合勢進攻盧奴。
武仙骁将葛鐵槍擁衆萬人拒戰,史天澤奮戰敗之,生擒葛鐵槍。
接着,史天澤連下中山(今河北定縣)、無極(今河北無極)、趙州(即沃州,治今河北趙縣)等地,并于當年六月收複真定。
不久,宋大名總管彭義斌與武仙聯合,謀取真定,仍未成功;史天澤且斬殺彭義斌,勇名大振。
彭義斌亡,南宋從此盡失河朔。
數月後,武仙潛結内應,夜裡斬關入城,史天澤東奔藁城求得董俊援兵,且笑乃?軍也趕到,旋即收複。
笑乃?欲殺叛人,史天澤說:“他們都是被脅迫而為,并無該殺之罪。
”在他的勸說之下全予釋放。
接着史天澤攻克武仙盤踞的西山抱犢等寨,武仙遁去。
史軍南下,進克相州(治今河南安陽)、衛州(治今河南汲縣)。
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繕城壁,修武備,招集流散,存恤窮困,幾年之間,頗有治績。
他在這裡成為一大漢人世侯。
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位,朝議設立三大元帥分統漢軍,遂立三萬戶,任史天澤為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
1230年冬,武仙複屯兵于衛州,史天澤圍而攻之,金将完顔合達率十萬軍來援,仍無濟于事,武仙逃逸,衛州收複。
而後,天澤受命在東線削弱金的防守力量。
1232年春,窩闊台由白坡渡河,诏史天澤出兵河南相會,兵至,三峰山之戰已獲大捷,遂奉命略地汴京以東,招降睢州(今睢縣)、泰康(今太康)、柘城、瓦崗等地。
1233年正月,金帝自汴京出奔,先渡河而北至黃龍崗,令完顔白撒西襲新鄉、衛州,史天澤率輕騎進援獲勝。
金帝乘船東下,進入歸德
董文忠董文忠(1230&mdash1281),字彥誠,董俊第八子。
1252年,他入侍忽必烈潛邸,次年從征雲南。
1259年,從忽必烈伐宋,渡長江,圍鄂州。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置符寶局,董文忠受命為郎,自此随事獻納,備受親信。
忽必烈稱他為董八而不呼其名。
至元二年(1265),安童為中書右丞相,言事忤旨,董文忠代為解釋而得到允可。
八年,侍講學士徒單公履欲奏行科舉,忽必烈召人廷議,董文忠稱詩賦無益于治國,科舉乃亡國餘習,阻止此事。
十一年(1274)伐宋,民困供饋,他奏免常歲橫征。
後又請罷官賣農具之稅。
有诏盜者殺無赦,他奏請當分罪之輕重,不可一概處死。
忽必烈怒殺罪犯,他又敢奏請覆實辯誣平刑。
阿合馬柄政,大立親黨,他奏請召還廉希憲為相。
十六年,更奏請軍國之事先啟真金太子而後奏聞,使太子負責視事。
禮部尚書謝昌元請立門下省,廷臣奏以董文忠為侍中,阿合馬稱不可使“盜詐之臣”居其間,意指文忠,文忠忿加辯斥,“且攻其害國之奸”(《元史·董文忠傳》)。
至元十八年(1281),升典瑞局為監、郎為卿,仍以董文忠任其職,并佥書樞密院事。
“留居大都,凡宮苑、城門、直舍、徼道、環衛、營屯、禁兵、太府、少府、軍器、尚乘諸監,皆領焉”(《元史·董文忠傳》)。
原隸中書省的兵馬司也改由董文忠掌管,阿合馬屢請奪還,不能得逞。
忽必烈對他極為信任,曾對皇太子說:“竭誠許國,能于大事多所建明者,惟董文忠為然。
”①此年冬十月病卒,後封壽國公,谥忠貞。
①《樞密董文獻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四。
第三節 張柔 張柔(1190&mdash1268),字德剛,金末元初易州定興(今河北徐水北)人,世代務農。
“少倜傥不羁,讀書略通大義,工騎射,尚氣節,喜遊俠”(《元史·張柔傳》)。
1211年蒙古代金後,特别是1214年五月金帝自中都(今北京)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河北在戰亂中盜寇蜂起,張柔聚族黨數千家,結集在西山東流寨,選壯士進行自衛,從此形成一股遠近聞名的地方勢力。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
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後升他為清州防禦使,後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軍市川集會,決意複仇,得到擁戴。
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
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讨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
八月,張柔率軍迎戰于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衆降,仍受任舊職。
接着,張柔作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
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于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
這年冬天,張柔徙治滿城。
金真定帥武仙會兵數萬來攻,張柔大軍不在,帳下僅數百人,竟以老弱婦女登城虛張聲勢,親率壯士出敵後大破攻城金軍,并乘勝攻克完州(今河北完縣)。
第二年(1219)春天,張柔進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國)、曲陽和定州(今河北定縣)。
攻打定州時,張柔與武仙之将葛鐵槍戰于新樂(今河北新樂東北)。
他臨陣颔中流矢,擊落二齒,仍拔矢而奮戰獲勝。
武仙遣藁城令劉成進攻,張柔生擒劉成而後釋放。
武仙又會兵攻滿城,張柔親自登城拒戰,再中流矢,但仍帶傷擊敗攻城敵軍。
到這年八月,張柔再次大舉進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東三十餘城以及許多山寨,于是“威名震河朔”①。
在滿城,張柔“定列數條,勸民修治耒耜,樹藝桑麻”②,恢複了這裡的農業生産,将這裡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盤。
在他的治下,數千驅口被釋為良民。
正是憑借了史天倪和張柔在河北的軍力和地盤,木華黎才在1220年經略河北西路時,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
武仙投降以後,木華黎以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武仙為副。
此後張柔當仍返駐滿城,在1221年曾出兵攻克中都南面的固安和信安(今河北霸縣東)。
在以後木華黎繼續經略山東與陝西的軍事行動中,張柔似未在軍前效力。
《元史》本傳稱他“加榮祿大夫、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似未必有據,不見于其他載錄。
但傳文稱燕帥孱赤台與張柔不和,陷害張柔,使中都行台“幽之土室”,險遭殺害,可知他一度頗不得志,甚至處境危險。
1225年二月,真定武仙殺史天倪反叛,史天澤求援,張柔才出兵戰敗武仙。
以後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陽)以及大名府路、山東西路一些地方,這些軍事行動都是在帶孫和孛魯的統率下進行的。
蒙古在這年十二月授他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
1226年,他出兵從孛魯攻①王鹗:《張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萬戶張忠武王》引。
②王磐:《張柔神道碑》,《畿輔通志》卷一六八。
益都,迫使李全投降。
1227年春,張柔以滿城地窄,不能容衆,移鎮保州。
保州在戰亂中已荒廢十幾年,“柔為之畫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通溝渠以瀉卑濕,通商惠工,遂緻殷富;遷廟學于城東南,增其舊制”(《元史·張柔傳》)。
使保州重建成燕南一大都會。
他自己也成為燕南的著名漢人世侯,領治城鎮三十有餘、軍隊數萬、民戶十萬。
在治理地方時,他信用儒士毛居節、賈輔等人,頗獲實績。
1232年張柔參加伐金,升任漢軍萬戶。
張柔對部衆說:“吾用兵,殺人多矣,甯無冤者。
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
”圍攻汴京,張柔軍在城西北,金兵屢出接戰,他橫戈單騎陷陣,所向披靡。
當金帝渡河企圖進圍衛州時,張柔等在漚麻岡(長垣西北)擊敗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黃河以南。
1233年正月,金帝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張柔入城,于金帛一無所取,唯獨進入史館,取走《金實錄》并秘府圖書,并訪求耆德及燕趙故族十餘人衛送北歸。
接着,他參與進攻歸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
攻破蔡州城時他的軍隊率先攻入。
在蔡州,他俘獲狀元王鹗,即解其縛,待以賓禮。
亡金士大夫投奔到他門下的也有一批。
後來,王鹗以及郝經、樂夔、敬铉等士子成為張柔幕府中的著名人物。
王鹗教授張柔兒子讀書達九年之久。
一代名士元好問也與張柔有密切交往。
金亡後,張柔入朝,窩闊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戰功①,授以金虎符。
1235年春,蒙古大舉伐宋,兵分中、東、西三路南下。
這年十月,窩闊台第三子闊出(又作曲出)所領中路軍攻下棗陽時,張柔奪外城并繞出敵後立功。
接着,他從太赤攻徐州與邳州(治今江蘇邳縣南)立功。
1237至1238年間,他參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東)之役、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役、黃州、(今湖北黃岡)之役與滁州(今安徽滁縣)之役,均有戰績。
攻拔滁州時,飛石中其鼻,張柔裹瘡複戰,率精銳先登。
這時張柔主力軍實際上是按照蒙古大軍東略淮南的行動而轉移到了東路。
與此同時,他的部将何伯祥率軍在德安(今湖北安陸)、郢州(今湖北鐘祥)、複州(今湖北天門)以及沿江上下作戰。
但是這時蒙古代宋之舉目标有限,隻是摧毀宋的地方行政機構,掠奪居民和财物,主要是一種懲罰性的軍事行動,有的地方攻占以後又被宋軍奪了回去。
1239年,張柔奉命以本官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河南三十餘城均屬他管轄。
在此後近二十年間,他為蒙古守衛河南南部與安徽西北部的防線,并不時出擊威脅宋軍。
1240年,诏令張柔等八萬戶伐宋,攻占壽州(今安徽鳳台)。
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府,但張柔率軍駐于杞縣(今河南杞縣之南)。
1240至1242年間,張柔不止一次從淮河中遊渡河進略安豐(今安徽壽春)、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揚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強戰略要地安豐的守備。
1244年,宋軍收複壽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與張柔的軍隊奪回。
攻下壽州後,張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從。
在泗州(在今江蘇盱眙隔淮河之北)戰勝宋軍後,其部下夾谷顯祖得罪反誣,張柔一度被執留北方,但得到大臣們的辯白保護而度過危難。
此後,張柔仍駐杞縣,不斷進擾淮西與淮東一些州縣,對南宋的東線構成威脅。
①史文有載張柔此時升軍民萬戶,但時間上或有差誤,參見黃時鑒:《關于漢軍萬戶設置的若幹問題》,《元史論叢》第2輯。
1251年,蒙哥即汗位後,張柔仍為軍民萬戶。
1254年,他奉命移鎮亳州(今安徽亳縣)。
亳州四面皆水,他在這裡“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為橋梁,以通歸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車往來,如承平時”①。
他還在這裡修複孔子廟,設學授徒。
1259年,蒙古大舉伐宋,張柔列于中軍,從忽必烈渡江,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後北還,命他總領蒙古漢軍,在白鹿矶建城以為久駐之計,并遣将掠地千裡,南至潭州(今湖南長沙)。
在這次伐宋戰事中,他的部将張果、王仲仁列于西路軍,随蒙哥征蜀;王安國、胡進、田伯榮、宋演,從宗王塔察兒攻荊山。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張柔奉诏班師。
張柔至上都朝賀時,正值廷議削漢人世侯之權,諸世侯請他出面阻攔,但他上言表示,對于世侯,“請選老成之人監之便”①,遂有十路宣撫使的設立。
阿裡不哥争位,忽必烈北征,诏張柔入衛,至于廬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上,後分其兵三千五百守衛京師,以其子弘慶為質。
1261年,張柔以《金實錄》獻于朝廷,并請緻仕,诏封他為安肅公,命其第八子張弘略襲職。
但1262年忽必烈讨伐李璮之變時,仍召張柔與弘略率軍出征。
李璮求救于宋将夏貴,夏貴從蕲州(今湖北蕲春)北上,渡過淮河中遊,推進到亳州、徐州、邳州一帶,張弘略率軍将他擊退。
參與李璮之變的王文統被忽必烈處死,張柔是竭力支持的。
李璮在濟南被捕殺,張柔也參與其事。
李璮之變平定後,忽必烈追問當時與李璮通信者,發現唯獨張弘略的書信都以忠義相勸。
忽必烈削世侯權時,張弘略被解除軍職,但仍領兵宿衛京師。
至元三年(1266),加張柔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張弘略也佐其父為築宮城總管。
四年,張柔進封蔡國公,第二年去世。
在元初漢人勳臣中,張柔與史天澤一樣,都被稱為“拔都”(英雄)。
據載,後來忽必烈曾說:“史徒以籌議,不如張氏百戰之立功也。
”②後贈太師,谥武康。
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張柔有子十一人,除上面提到的張弘略外,張弘範事功最顯,另有傳。
①王鹗:《張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萬戶張忠武王》引。
①屠寄:《蒙兀兒史記》卷五一《張柔傳》。
②虞集:《淮陽獻武王廟堂之碑》,《道園學古錄》卷十四。
第四節 史天澤 史天澤(1202&mdash1275),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
其曾祖史倫,因築室發土得金而有财,逢金季亂世,建家塾,招學者,納豪士,濟艱困,以俠義著稱,在河北諸郡組織清樂社四十餘個,每社近千人,成為地方上一大豪強。
其祖父史成矽、父親史秉直,均繼承家業家風。
1213年木華黎征伐河北、山東時,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縣)降附。
木華黎命史秉直管領降人家屬,駐屯在霸州(今河北霸縣),任其長子史天倪為千戶,三子史天澤為帳前總領。
史秉直又招附十餘萬家,遷于北方;1214年,從木華黎攻北京(今遼甯甯城西北),克之,授北京“行尚書六部事”(按:即管領政務的官員),此後遂移家于北京①。
史天倪在清樂社成員中選壯勇萬人為義兵,号清樂軍,以從兄史天祥為先鋒。
在木華黎麾下,史氏一家屢建戰功。
1220年,木華黎在占有河東多數地方後折而經略河北西路,金真定經略使武仙歸降。
木華黎以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武仙副之。
史天倪勸木華黎禁止剽掠,緻使河北金将士歸降者增多。
1221至1224年間,史天倪轉戰于河北、山東與山西各地。
1225年,武仙的黨羽據西山腰水、鐵壁二寨叛,史天倪将叛軍剿殺。
武仙謀作亂,設宴邀天倪而殺之。
事變發生時,史天澤正護送母親北歸。
府僚追到燕京告變,史天澤即南還,行抵滿城,招集到許多士馬。
孛魯得到事變消息後,命史天澤襲兄職為都元帥,并派笑乃?将蒙古軍三千赴援。
史天澤與笑乃?合勢進攻盧奴。
武仙骁将葛鐵槍擁衆萬人拒戰,史天澤奮戰敗之,生擒葛鐵槍。
接着,史天澤連下中山(今河北定縣)、無極(今河北無極)、趙州(即沃州,治今河北趙縣)等地,并于當年六月收複真定。
不久,宋大名總管彭義斌與武仙聯合,謀取真定,仍未成功;史天澤且斬殺彭義斌,勇名大振。
彭義斌亡,南宋從此盡失河朔。
數月後,武仙潛結内應,夜裡斬關入城,史天澤東奔藁城求得董俊援兵,且笑乃?軍也趕到,旋即收複。
笑乃?欲殺叛人,史天澤說:“他們都是被脅迫而為,并無該殺之罪。
”在他的勸說之下全予釋放。
接着史天澤攻克武仙盤踞的西山抱犢等寨,武仙遁去。
史軍南下,進克相州(治今河南安陽)、衛州(治今河南汲縣)。
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繕城壁,修武備,招集流散,存恤窮困,幾年之間,頗有治績。
他在這裡成為一大漢人世侯。
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位,朝議設立三大元帥分統漢軍,遂立三萬戶,任史天澤為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
1230年冬,武仙複屯兵于衛州,史天澤圍而攻之,金将完顔合達率十萬軍來援,仍無濟于事,武仙逃逸,衛州收複。
而後,天澤受命在東線削弱金的防守力量。
1232年春,窩闊台由白坡渡河,诏史天澤出兵河南相會,兵至,三峰山之戰已獲大捷,遂奉命略地汴京以東,招降睢州(今睢縣)、泰康(今太康)、柘城、瓦崗等地。
1233年正月,金帝自汴京出奔,先渡河而北至黃龍崗,令完顔白撒西襲新鄉、衛州,史天澤率輕騎進援獲勝。
金帝乘船東下,進入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