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嚴實 董俊 張柔 史天澤 李璮 汪世顯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嚴實(附嚴忠濟、嚴忠範)
嚴實(1182&mdash1240),字武叔,金末泰安長清(今屬山東)人。
幼時警悟,略知詩書。
成年後,志氣豪放,喜交結,好施與,屢次因事入獄,被“俠少輩”拚死救出。
在金衰蒙興的亂世,在蒙古、金、宋争奪山東的三角鬥争中,嚴實顯露了他的軍事才能,而且表現出他善于随機應變的性格,從而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1213年,蒙古軍隊攻掠山東後北歸,金東平行台調民為兵,任他為百夫長。
第二年,他擊敗靈岩張汝楫軍的進攻,升任長清尉。
1218年六月,權長清令。
八月,宋軍攻取益都,乘勝西進,嚴實外出督租,還時長清失陷,不久即被收複。
金行台聽信谮言,疑嚴實與宋人有謀,以兵圍長清。
嚴實攜家避于青崖崮,宋于是授他為濟南治中。
嚴實乘機分兵四出略地,太行以東均受其節制。
1220年三月,金河南軍攻彰德(即相州,今河南安陽),宋守将單仲求救,益都張林逗留不行,嚴實往救不及,單仲被擒。
經曆此戰後,嚴實知宋不足憑恃。
八月初,金山東招撫高居實遣人招嚴實,嚴實未予理會。
這年秋天,嚴實谒木華黎于軍門,獻出所部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濬等州三十萬戶。
木華黎承制任他為山東西路行尚書省事。
接着,他攻下曹州(今山東荷澤)、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單州(今山東單縣)。
但其留鎮青崖的偏将李信,有罪懼誅,叛降于宋,殺害其兄與夫人杜氏。
1221年,他收複青崖,擒誅李信;并進而攻占東平,與石矽分而據之。
1222年,宋将彭義斌說青崖晁海叛,掠嚴實家人,又率軍西下,與嚴實盤旋。
1225年四月,彭義斌進圍東平,嚴實久等蒙古孛裡海軍不至,遂與彭氏連和。
彭嚴結拜為兄弟,共攻河北,但嚴實家眷被彭義斌留在東平。
七月,彭義斌下真定,道西山,與孛裡海等軍對陣,嚴實乘機又與孛裡海軍配合,大敗宋軍,擒獲彭氏;在此反複中,嚴實留在東平的家眷也全遭彭氏部将殺戮。
不久,他又收複了先前丢失的州縣。
冬天,蒙古主将帶孫攻取彰德,第二年攻取濮州、東平;1227年帶孫、孛魯攻取益都,收降李全。
在蒙古加緊經略山東的過程中,嚴實都大力配合,立有功勞;同時勸阻帶孫等在彰德、濮州等地屠城,使數萬百姓免遭殺戮,并約束部将,毋敢妄行殺掠。
從此,嚴實成為蒙古治下集軍民财權于一身的大的漢人世侯之一,“有全魏,有十分齊之三,魯之九”①。
在1229年蒙古建漢軍三萬戶以後,他作為一個千戶隸于史天澤萬戶麾下。
1230年四月,嚴實朝見窩闊台大汗。
窩闊台賜宴終日,賜金虎符,稱他為“真福人也”。
當時耶律楚材已向大汗條陳十八件事,建議遏止世侯勢力,州縣官吏必須奉汗命才可以征發科差,并定下諸路課稅。
但不久,近臣别疊等主張将中原變為牧場,楚材力言不可。
這年十一月,蒙古置十路征收課稅使,以張瑜、王銳使東平。
嚴實對楚材此舉頗為不滿,但後來聽從幕僚宋子貞的勸告,支持了這項财權上的變動,基本上交出了征收賦稅的權力,使境内人戶的賦稅負擔得以減輕。
①元好問:《東平行台元公神道碑》,《遺山先生文集》卷二六。
1232年正月三峰山戰役後,蒙古增置漢軍四萬戶,授嚴實為東平路行軍萬戶,下屬八個千戶。
增置漢軍四萬戶是為了加速滅金,東平軍隊也參加了圍攻歸德等戰鬥,但未立大功;同時,嚴實則可能因年老而在滅金戰争中事迹不顯。
在滅金以後,1236年窩闊台命怯烈台率領一支探馬赤軍鎮守東平。
同年,蒙古在中原完成戶籍的括編,在此基礎上制訂賦稅定額,施行劃境之制。
當時投下勢力與鄰近世侯都企圖乘機侵占嚴實地域,因其部屬王玉汝、齊榮顯等力争而得以保住二十餘城。
1237年九月,窩闊台诏令嚴實不再參與征伐。
1238年,蒙古勳貴企圖在東平“裂土析民”,也因王玉汝在窩闊台面前力争而得以避免。
嚴實及其後繼者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内力圖維持封建統治。
為此,他“辟田野,完保聚”,“以勸耕稼,以豐委積”,1236年以後進一步“貸逋賦以寬流亡,假閑田以業單貧”①。
也為此,他開設幕府,延納流落在各地的士大夫。
“東平嚴公喜接寒素,士有不遠千裡來見者”②。
在東平嚴氏幕府中,著名的人物有張特立、康晔、劉肅、宋子貞、商挺、王磐、李旭、徐世隆等,他們後來多半成為忽必烈時代的名臣。
一代名士元好問也常去東平,與嚴氏父子及其幕僚交往頻繁。
在蒙古滅金以後,嚴實還率先開辦東平府學,興學養士,以元好問、王磐、康晔等為師,受業者多至數百人,其中孟祺、閻複、李謙、徐琰(此四人号稱“四傑”)、夾谷之奇、李之紹、申屠緻遠和曹伯啟等後來也成為大儒名臣。
東平當時也是保存和恢複儒家禮樂的中心。
1240年,嚴實病卒,其子嚴忠濟襲職。
中統二年(1261),追封為魯國公,谥開惠。
子七人,名忠貞、忠濟、忠嗣、忠範、忠傑、忠裕、忠祜。
嚴忠濟襲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後,“開府布政,一法其父。
養老尊賢,治為諸道第一。
領兵略地淮、漢,偏裨部曲,戮力用命”(《元史·嚴實傳》)。
他起初統領十七千戶,1255年奉命在山東括編新軍二萬餘,其弟忠嗣、忠範為萬戶。
1259年,從忽必烈征宋建功。
1260年五月,忽必烈聽取姚樞“建監司以治諸侯”的建議,立十路宣撫司,即以姚樞為東平路宣撫使。
當時。
“諸侯惟嚴忠濟為強橫難制”,姚樞到東平路後“置勸農、檢察二人以監之”①。
這年六月,即诏嚴忠濟等發精兵一萬五千人赴開平。
1261年五月,“诏罷東平路管民總管,兼行軍萬戶嚴忠濟,仍敕式戒諸路官寮無是效焉”②。
六月,以嚴忠範接任此職。
在平定李璮之變時,嚴忠範從征立功,并與史天澤一起在軍前擅殺李璮。
接着,忽必烈削奪世侯權力,嚴忠嗣于1263年罷官家居。
1265年二月,嚴忠範被調至中樞,任兵刑部尚書。
這年閏五月,以平章政事廉希憲行省事于東平、濟南、益都、淄萊等路,嚴氏在東平一帶的地方的實權終于全被削奪。
到了年底,嚴忠範的尚書一職也被免去。
①元好問:《東平行台嚴公神道碑》、《東平行台嚴公祠堂碑銘》,《遺山先生文集》卷二六。
②蘇天爵:《曹文貞公祠堂碑銘(有序)》,《滋溪文稿》卷十。
①姚燧:《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元文類》卷六○。
②王恽:《中堂事記》中,《秋澗集》卷八一。
第二節 董俊(附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 董俊董俊(1186&mdash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屬河北)人。
少年時種田,成年後浏覽書史,擅長騎射。
蒙古代金後,河北大亂,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強弓一發中的,受募領兵。
1215年,木華黎帥兵南下,他率軍投降,此後成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縣)事,佩金虎符。
他與金真定守将武仙對峙,在曲陽大敗武仙。
1220年八月,武仙窮蹙而降。
木華黎授董俊龍虎上将軍、行元帥府事,駐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帥,其部衆号為匡國軍。
他曾對木華黎進言:“武仙黠不可測,請加以防備。
”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殺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
一時間,藁城近旁州縣大多改變旗幟,董俊“險夷一節”①,孤軍堅守,後更擁護史天澤為主帥攻克真定,幫助史天澤穩定了河北局勢。
1232年,他參與圍攻汴京之役。
1233年,金帝逃奔歸德,他又追擊圍攻,死于戰陣。
董俊去世時,已為蒙古立下汗馬功勞。
臨陣作戰,他總是身先士卒,勇氣懾衆;且器度弘遠,善戰而不妄殺,南下伐金時,收歸為奴者,都縱放為民。
作為漢人世侯,他不是勢大權重者,但以忠孝著稱當世。
攻克汴京時,他将儒士侍其軸延歸藁城,教授諸子。
他曾說:“射,百日事耳;《詩》、《書》,非積學不通。
”(《元史·董俊傳》)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進、文忠、文義。
文炳、文用與文忠,事功亦顯。
董文炳董文炳(1217&mdash1278),字彥明,董俊的長子。
十六歲時喪父,少年老成。
1235年,以父蔭任藁城令,雖年紀尚輕,但明于聽斷,以恩濟威,為屬下折服。
當時正值括編戶籍,凡敢隐實者誅,籍沒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減少戶數,減輕了賦役負擔。
不久,因抵制府官索求無厭,棄官而去。
1253年秋,董文炳率部下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征,備嘗艱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
從此追随忽必烈,“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元史·董文炳傳》)。
1259年,随忽必烈中路軍伐宋,他率弟文用、文忠及敢死士兵在陽邏堡搶渡長江。
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諸道,第二年擢任山東東路宣撫使。
忽必烈組建侍衛親軍,他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1262年,參與平定李璮之亂,圍困濟南時招得李璮愛将田都統缒城投降;接着任山東東路經略,率親軍靖平山東亂局。
後來,忽必烈剝奪世侯權力,唯董氏不予觸動。
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準始頒将校俸錢。
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
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築正陽兩城(今安徽颍上東南、霍丘東北),夾淮相望,作搗宋腹心之勢。
十年,拜參知政事。
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先在正陽擋住宋将夏貴的猛攻,九月自正陽南下安慶(治今安徽潛山)。
十一①李冶:《董俊神道碑》,《畿輔通志》卷一七一。
年正月,他與伯顔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将範文虎歸降,又随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采石。
在十二年(1275)三月打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後,他進駐鎮江。
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窮蹙。
這年十月,元軍分三路進趨臨安(今浙江杭州),董文炳居于左路。
他下江陰(今屬江蘇),招張暄,順江出海,進取澉浦,第二年(1276)正月已占有鹽官(今屬浙江)。
這時伯顔中軍已抵臨安城北,張世傑企圖使宋帝逃往海上,但董文炳軍繞出臨安城南,堵住了宋帝的入海之路。
不久,宋帝趙遣使上表投降。
二月,董文炳等人進入臨安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取皇帝諸玺符上之丞相”①。
三月,伯顔班師,诏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使李璮将宋史及注記五千餘冊北送國史院。
伯顔奏稱,平宋時,懷徕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
七月,以董文炳為中書左丞。
這時,他與阿剌罕經略浙、閩,并恪遵敕令,“所過禁士馬無敢履田麥”②,一路攻取台州、溫州、漳州、泉州、建甯、邵武等地。
泉州蒲壽庚降,他以蒲氏素主市舶,宜重其事權,解所佩金虎符相予。
此事雖有專擅之罪,但事後忽必烈不僅免予追究,而且再賜他金虎符。
十四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派他到大都視事,“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即而行”③。
董文炳留其子士選在上都宿衛,本人即赴大都,但不到中書省辦公,唯以平素威望抑制阿合馬的專權用事。
他說:“主上所托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
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緻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托本意。
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④十五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佥書樞密院事。
不久他病笃而卒。
後贈平章政事,谥忠獻。
子士元、士選,均有事功。
董文用董文用(1224&mdash1297),字彥材,董俊第二子。
十歲時父死,由長兄文炳教育成人。
藁城為莊聖太後唆魯禾帖尼湯沐邑,1250年董文用谒見太後于和林,後入忽必烈藩邸主管文書,“講說帳中,常見許重”(《元史·董文用傳》)。
1253年,董文用與其弟文忠從忽必烈征大理。
1257年,受命授皇子讀經,并召遺老窦默、姚樞、李俊民、李治、魏璠等于四方。
1259年随忽必烈伐宋有功。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董文用曆任左右司郎中、兵部郎中與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
他主持開挖唐來、漢延、秦家等渠,墾辟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大片水田,招徕四五萬戶,授田種,頒農具。
當時宗王隻必鐵木兒屬下在地方上需索無算,淩暴官府,他不畏權貴,加以遏止。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設立司農司,董文用受命為山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他走遍山東各地勸農,“五年之間,政績為天下勸農使之最”(《元史·董文用傳》)。
十二年(1275),丞相安童奏任他為工部侍郎,以代阿①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②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③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合馬私人纥石裡。
安童遭讒被派往西北邊境,他也受到誣陷,但忽必烈不予理問。
十三年,出任為衛輝路總管,佩金虎符。
适逢滅宋後所得圖籍、金玉、财帛等北運繁忙,他會集旁郡立驿置法,使運事不廢,又不傷民力。
十六年,免官歸鄉,閑居讀書賦詩。
至元十九年(1282)阿合馬被殺後,朝廷選用舊臣,董文用受召為兵部尚書,從此與聞大事。
依照他的建議,整頓了按察司機構。
轉任禮部尚書,遷任翰林、集賢二院學士,知秘書監。
當時中書右丞盧世榮專權,以聚斂為功,無人敢言。
董文用當面責問:“牧羊者,歲嘗兩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獻之,則主者因悅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無以避寒熱,即死且盡,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時,猶懼其傷殘也。
今盡刻剝無遺,猶有百姓乎!”(《元史·董文用傳》)盧世榮竟不能對。
二十二年(1285),他受命出任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在杭州推遲修建佛塔以纾民困。
第二年,他為保養民力,谏止用兵日本。
二十五年,改任禦史中丞,舉用賢能之士胡祗遹、王恽、雷膺、荊幼紀、許楫、孔從道等十餘人為按察使,徐琰、魏初為行台中丞。
當時桑哥專權,他獨不阿附,且向忽必烈具奏桑哥奸狀。
後又遷任大司農、翰林學士承旨。
二十七年,受命為皇孫授經。
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去世時,親信的漢人舊臣,惟有董文用尚存。
成宗鐵穆耳即位後,常召他入帳中問事,升為資德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
大
幼時警悟,略知詩書。
成年後,志氣豪放,喜交結,好施與,屢次因事入獄,被“俠少輩”拚死救出。
在金衰蒙興的亂世,在蒙古、金、宋争奪山東的三角鬥争中,嚴實顯露了他的軍事才能,而且表現出他善于随機應變的性格,從而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1213年,蒙古軍隊攻掠山東後北歸,金東平行台調民為兵,任他為百夫長。
第二年,他擊敗靈岩張汝楫軍的進攻,升任長清尉。
1218年六月,權長清令。
八月,宋軍攻取益都,乘勝西進,嚴實外出督租,還時長清失陷,不久即被收複。
金行台聽信谮言,疑嚴實與宋人有謀,以兵圍長清。
嚴實攜家避于青崖崮,宋于是授他為濟南治中。
嚴實乘機分兵四出略地,太行以東均受其節制。
1220年三月,金河南軍攻彰德(即相州,今河南安陽),宋守将單仲求救,益都張林逗留不行,嚴實往救不及,單仲被擒。
經曆此戰後,嚴實知宋不足憑恃。
八月初,金山東招撫高居實遣人招嚴實,嚴實未予理會。
這年秋天,嚴實谒木華黎于軍門,獻出所部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濬等州三十萬戶。
木華黎承制任他為山東西路行尚書省事。
接着,他攻下曹州(今山東荷澤)、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單州(今山東單縣)。
但其留鎮青崖的偏将李信,有罪懼誅,叛降于宋,殺害其兄與夫人杜氏。
1221年,他收複青崖,擒誅李信;并進而攻占東平,與石矽分而據之。
1222年,宋将彭義斌說青崖晁海叛,掠嚴實家人,又率軍西下,與嚴實盤旋。
1225年四月,彭義斌進圍東平,嚴實久等蒙古孛裡海軍不至,遂與彭氏連和。
彭嚴結拜為兄弟,共攻河北,但嚴實家眷被彭義斌留在東平。
七月,彭義斌下真定,道西山,與孛裡海等軍對陣,嚴實乘機又與孛裡海軍配合,大敗宋軍,擒獲彭氏;在此反複中,嚴實留在東平的家眷也全遭彭氏部将殺戮。
不久,他又收複了先前丢失的州縣。
冬天,蒙古主将帶孫攻取彰德,第二年攻取濮州、東平;1227年帶孫、孛魯攻取益都,收降李全。
在蒙古加緊經略山東的過程中,嚴實都大力配合,立有功勞;同時勸阻帶孫等在彰德、濮州等地屠城,使數萬百姓免遭殺戮,并約束部将,毋敢妄行殺掠。
從此,嚴實成為蒙古治下集軍民财權于一身的大的漢人世侯之一,“有全魏,有十分齊之三,魯之九”①。
在1229年蒙古建漢軍三萬戶以後,他作為一個千戶隸于史天澤萬戶麾下。
1230年四月,嚴實朝見窩闊台大汗。
窩闊台賜宴終日,賜金虎符,稱他為“真福人也”。
當時耶律楚材已向大汗條陳十八件事,建議遏止世侯勢力,州縣官吏必須奉汗命才可以征發科差,并定下諸路課稅。
但不久,近臣别疊等主張将中原變為牧場,楚材力言不可。
這年十一月,蒙古置十路征收課稅使,以張瑜、王銳使東平。
嚴實對楚材此舉頗為不滿,但後來聽從幕僚宋子貞的勸告,支持了這項财權上的變動,基本上交出了征收賦稅的權力,使境内人戶的賦稅負擔得以減輕。
①元好問:《東平行台元公神道碑》,《遺山先生文集》卷二六。
1232年正月三峰山戰役後,蒙古增置漢軍四萬戶,授嚴實為東平路行軍萬戶,下屬八個千戶。
增置漢軍四萬戶是為了加速滅金,東平軍隊也參加了圍攻歸德等戰鬥,但未立大功;同時,嚴實則可能因年老而在滅金戰争中事迹不顯。
在滅金以後,1236年窩闊台命怯烈台率領一支探馬赤軍鎮守東平。
同年,蒙古在中原完成戶籍的括編,在此基礎上制訂賦稅定額,施行劃境之制。
當時投下勢力與鄰近世侯都企圖乘機侵占嚴實地域,因其部屬王玉汝、齊榮顯等力争而得以保住二十餘城。
1237年九月,窩闊台诏令嚴實不再參與征伐。
1238年,蒙古勳貴企圖在東平“裂土析民”,也因王玉汝在窩闊台面前力争而得以避免。
嚴實及其後繼者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内力圖維持封建統治。
為此,他“辟田野,完保聚”,“以勸耕稼,以豐委積”,1236年以後進一步“貸逋賦以寬流亡,假閑田以業單貧”①。
也為此,他開設幕府,延納流落在各地的士大夫。
“東平嚴公喜接寒素,士有不遠千裡來見者”②。
在東平嚴氏幕府中,著名的人物有張特立、康晔、劉肅、宋子貞、商挺、王磐、李旭、徐世隆等,他們後來多半成為忽必烈時代的名臣。
一代名士元好問也常去東平,與嚴氏父子及其幕僚交往頻繁。
在蒙古滅金以後,嚴實還率先開辦東平府學,興學養士,以元好問、王磐、康晔等為師,受業者多至數百人,其中孟祺、閻複、李謙、徐琰(此四人号稱“四傑”)、夾谷之奇、李之紹、申屠緻遠和曹伯啟等後來也成為大儒名臣。
東平當時也是保存和恢複儒家禮樂的中心。
1240年,嚴實病卒,其子嚴忠濟襲職。
中統二年(1261),追封為魯國公,谥開惠。
子七人,名忠貞、忠濟、忠嗣、忠範、忠傑、忠裕、忠祜。
嚴忠濟襲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後,“開府布政,一法其父。
養老尊賢,治為諸道第一。
領兵略地淮、漢,偏裨部曲,戮力用命”(《元史·嚴實傳》)。
他起初統領十七千戶,1255年奉命在山東括編新軍二萬餘,其弟忠嗣、忠範為萬戶。
1259年,從忽必烈征宋建功。
1260年五月,忽必烈聽取姚樞“建監司以治諸侯”的建議,立十路宣撫司,即以姚樞為東平路宣撫使。
當時。
“諸侯惟嚴忠濟為強橫難制”,姚樞到東平路後“置勸農、檢察二人以監之”①。
這年六月,即诏嚴忠濟等發精兵一萬五千人赴開平。
1261年五月,“诏罷東平路管民總管,兼行軍萬戶嚴忠濟,仍敕式戒諸路官寮無是效焉”②。
六月,以嚴忠範接任此職。
在平定李璮之變時,嚴忠範從征立功,并與史天澤一起在軍前擅殺李璮。
接着,忽必烈削奪世侯權力,嚴忠嗣于1263年罷官家居。
1265年二月,嚴忠範被調至中樞,任兵刑部尚書。
這年閏五月,以平章政事廉希憲行省事于東平、濟南、益都、淄萊等路,嚴氏在東平一帶的地方的實權終于全被削奪。
到了年底,嚴忠範的尚書一職也被免去。
①元好問:《東平行台嚴公神道碑》、《東平行台嚴公祠堂碑銘》,《遺山先生文集》卷二六。
②蘇天爵:《曹文貞公祠堂碑銘(有序)》,《滋溪文稿》卷十。
①姚燧:《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元文類》卷六○。
②王恽:《中堂事記》中,《秋澗集》卷八一。
第二節 董俊(附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 董俊董俊(1186&mdash1233),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屬河北)人。
少年時種田,成年後浏覽書史,擅長騎射。
蒙古代金後,河北大亂,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強弓一發中的,受募領兵。
1215年,木華黎帥兵南下,他率軍投降,此後成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縣)事,佩金虎符。
他與金真定守将武仙對峙,在曲陽大敗武仙。
1220年八月,武仙窮蹙而降。
木華黎授董俊龍虎上将軍、行元帥府事,駐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帥,其部衆号為匡國軍。
他曾對木華黎進言:“武仙黠不可測,請加以防備。
”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殺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
一時間,藁城近旁州縣大多改變旗幟,董俊“險夷一節”①,孤軍堅守,後更擁護史天澤為主帥攻克真定,幫助史天澤穩定了河北局勢。
1232年,他參與圍攻汴京之役。
1233年,金帝逃奔歸德,他又追擊圍攻,死于戰陣。
董俊去世時,已為蒙古立下汗馬功勞。
臨陣作戰,他總是身先士卒,勇氣懾衆;且器度弘遠,善戰而不妄殺,南下伐金時,收歸為奴者,都縱放為民。
作為漢人世侯,他不是勢大權重者,但以忠孝著稱當世。
攻克汴京時,他将儒士侍其軸延歸藁城,教授諸子。
他曾說:“射,百日事耳;《詩》、《書》,非積學不通。
”(《元史·董俊傳》)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進、文忠、文義。
文炳、文用與文忠,事功亦顯。
董文炳董文炳(1217&mdash1278),字彥明,董俊的長子。
十六歲時喪父,少年老成。
1235年,以父蔭任藁城令,雖年紀尚輕,但明于聽斷,以恩濟威,為屬下折服。
當時正值括編戶籍,凡敢隐實者誅,籍沒其家,他竟使民聚口而居,減少戶數,減輕了賦役負擔。
不久,因抵制府官索求無厭,棄官而去。
1253年秋,董文炳率部下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征,備嘗艱辛,受到忽必烈的表彰。
從此追随忽必烈,“有任使皆稱旨,由是日親貴用事”(《元史·董文炳傳》)。
1259年,随忽必烈中路軍伐宋,他率弟文用、文忠及敢死士兵在陽邏堡搶渡長江。
1260年,忽必烈即位,他受命宣慰燕南諸道,第二年擢任山東東路宣撫使。
忽必烈組建侍衛親軍,他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1262年,參與平定李璮之亂,圍困濟南時招得李璮愛将田都統缒城投降;接着任山東東路經略,率親軍靖平山東亂局。
後來,忽必烈剝奪世侯權力,唯董氏不予觸動。
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準始頒将校俸錢。
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
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築正陽兩城(今安徽颍上東南、霍丘東北),夾淮相望,作搗宋腹心之勢。
十年,拜參知政事。
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先在正陽擋住宋将夏貴的猛攻,九月自正陽南下安慶(治今安徽潛山)。
十一①李冶:《董俊神道碑》,《畿輔通志》卷一七一。
年正月,他與伯顔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将範文虎歸降,又随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采石。
在十二年(1275)三月打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後,他進駐鎮江。
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窮蹙。
這年十月,元軍分三路進趨臨安(今浙江杭州),董文炳居于左路。
他下江陰(今屬江蘇),招張暄,順江出海,進取澉浦,第二年(1276)正月已占有鹽官(今屬浙江)。
這時伯顔中軍已抵臨安城北,張世傑企圖使宋帝逃往海上,但董文炳軍繞出臨安城南,堵住了宋帝的入海之路。
不久,宋帝趙遣使上表投降。
二月,董文炳等人進入臨安城,“罷宋官府,散其諸軍,封庫藏,收禮樂器及諸圖籍,取皇帝諸玺符上之丞相”①。
三月,伯顔班師,诏令董文炳留守治事,他使李璮将宋史及注記五千餘冊北送國史院。
伯顔奏稱,平宋時,懷徕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
七月,以董文炳為中書左丞。
這時,他與阿剌罕經略浙、閩,并恪遵敕令,“所過禁士馬無敢履田麥”②,一路攻取台州、溫州、漳州、泉州、建甯、邵武等地。
泉州蒲壽庚降,他以蒲氏素主市舶,宜重其事權,解所佩金虎符相予。
此事雖有專擅之罪,但事後忽必烈不僅免予追究,而且再賜他金虎符。
十四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派他到大都視事,“中書省、樞密院事無大小,咨即而行”③。
董文炳留其子士選在上都宿衛,本人即赴大都,但不到中書省辦公,唯以平素威望抑制阿合馬的專權用事。
他說:“主上所托者,在根本之重,非文移之細。
且吾少徇則濟奸,不徇則緻讒,讒行則身危,而深失付托本意。
吾是以預其大政,而略其細務也。
”④十五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佥書樞密院事。
不久他病笃而卒。
後贈平章政事,谥忠獻。
子士元、士選,均有事功。
董文用董文用(1224&mdash1297),字彥材,董俊第二子。
十歲時父死,由長兄文炳教育成人。
藁城為莊聖太後唆魯禾帖尼湯沐邑,1250年董文用谒見太後于和林,後入忽必烈藩邸主管文書,“講說帳中,常見許重”(《元史·董文用傳》)。
1253年,董文用與其弟文忠從忽必烈征大理。
1257年,受命授皇子讀經,并召遺老窦默、姚樞、李俊民、李治、魏璠等于四方。
1259年随忽必烈伐宋有功。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董文用曆任左右司郎中、兵部郎中與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
他主持開挖唐來、漢延、秦家等渠,墾辟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大片水田,招徕四五萬戶,授田種,頒農具。
當時宗王隻必鐵木兒屬下在地方上需索無算,淩暴官府,他不畏權貴,加以遏止。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設立司農司,董文用受命為山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他走遍山東各地勸農,“五年之間,政績為天下勸農使之最”(《元史·董文用傳》)。
十二年(1275),丞相安童奏任他為工部侍郎,以代阿①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②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③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元文類》卷七○。
合馬私人纥石裡。
安童遭讒被派往西北邊境,他也受到誣陷,但忽必烈不予理問。
十三年,出任為衛輝路總管,佩金虎符。
适逢滅宋後所得圖籍、金玉、财帛等北運繁忙,他會集旁郡立驿置法,使運事不廢,又不傷民力。
十六年,免官歸鄉,閑居讀書賦詩。
至元十九年(1282)阿合馬被殺後,朝廷選用舊臣,董文用受召為兵部尚書,從此與聞大事。
依照他的建議,整頓了按察司機構。
轉任禮部尚書,遷任翰林、集賢二院學士,知秘書監。
當時中書右丞盧世榮專權,以聚斂為功,無人敢言。
董文用當面責問:“牧羊者,歲嘗兩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獻之,則主者因悅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無以避寒熱,即死且盡,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時,猶懼其傷殘也。
今盡刻剝無遺,猶有百姓乎!”(《元史·董文用傳》)盧世榮竟不能對。
二十二年(1285),他受命出任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在杭州推遲修建佛塔以纾民困。
第二年,他為保養民力,谏止用兵日本。
二十五年,改任禦史中丞,舉用賢能之士胡祗遹、王恽、雷膺、荊幼紀、許楫、孔從道等十餘人為按察使,徐琰、魏初為行台中丞。
當時桑哥專權,他獨不阿附,且向忽必烈具奏桑哥奸狀。
後又遷任大司農、翰林學士承旨。
二十七年,受命為皇孫授經。
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去世時,親信的漢人舊臣,惟有董文用尚存。
成宗鐵穆耳即位後,常召他入帳中問事,升為資德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