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失吉忽秃忽 忙哥撒兒 耶律楚材 鎮海 牙老瓦赤
關燈
小
中
大
年侍臣脫歡奏選天下室女,大汗已下诏施行,楚材阻止,說這樣做要騷擾百姓。
大汗又要在中原收括牝馬,楚材也阻止,說中原不産馬,這樣做以後會為害百姓。
他說服了大汗,使百姓可以過比較安定的日子。
據史文記載,1236年蒙古已印造和施行交鈔,但具體情況如何,現在已不清楚。
在這件事上,楚材的主張是要以金章宗時“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至以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匮乏”的教訓為鑒戒。
他建議“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得到了窩闊台的支持。
在1237年上,楚材又革除了貴族濫用驿站,強索物品的弊病。
楚材奏準,給諸王貴戚發給牌劄,憑牌劄才能使用驿站;并制定“飲食分例”,不許乘驿使者超出規定取要供給。
這年他陳時務十策: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均切于時務,悉施行之”。
這幾年中,楚材在文化教育的選拔人才方面也有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1236年,他在燕京建立編修所,在平陽建立經籍所,主持書籍的編纂和刊行。
1237年,他奏準對儒士進行考試,由劉中主持,考經義、詞賦、策論,緒果有4030人中試。
其中有千人原已淪為驅口,中試後作為儒士獲得自由。
對中試者中間的幹才,更予以任用。
這次考試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活動的恢複。
1238年,他又支持楊惟中和姚樞在燕京建立太極書院,請趙複等人為師教授儒家的經典。
南宋名士趙複的講學,使程朱理學在北方傳播開來。
耶律楚材在擔任中書令以後的幾年時間内,一步一步地實施自己“以儒治國”的方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了許多事情。
他的目的是要使新興的蒙古遊牧貴族采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争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當時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并繼續發展。
但是他這樣做自然要觸犯蒙古國某些統治階層的權力和利益。
他企圖削弱地方權貴的勢力,就受到權貴的抵制和反對。
不過,大多數漢人世侯同他的矛盾還不尖銳,因為他們大體上願意支持他的“以儒治國”的方案。
另一方面,楚材同蒙古貴族中守舊勢力以及西域商人勢力的矛盾就顯得更加尖銳激烈。
這就是所謂“漢法”與“國俗”的矛盾。
蒙古貴族守舊勢力與西域商人勢力竭力主張用“國俗”,也就是用蒙古國原有的習俗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他們與堅持漢法的耶律楚材展開了激烈的鬥争。
卓越的政治家“國俗”派勢力不斷在政治上中傷和攻擊耶律楚材。
除了前面已提及的由皇叔斡辰大王出面提出的責難外,1237年阿散迷阿失告楚材私占官銀一千錠,其實這些銀子是用于修繕宮殿的,說“私占”完全是誣陷。
接着有“中貴”(汗廷侍從)與人勾結殺人,楚材拘留一個當事者,“中貴”控告楚材“違制”。
窩闊台一怒之下捆了楚材,又後悔而把他釋放。
楚材抗辯:“陛下初令系臣,以有罪也,當明示百官,罪在不赦。
今釋臣,是無罪也,豈宜輕易反複,如戲小兒。
國有大事,何以行焉!”在楚材的正身直言面前,“國俗”派的政治陰謀活動都未能得逞。
當時西域商人多半代為蒙古貴族經營商業高利貸,所以他們之間有密切的利害關系。
楚材限制高利貸的措施引起西域商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在一些蒙古貴族的支持下以撲買來破壞楚材制訂的賦稅制度。
撲買就是以相等或超出原稅賦的銀兩,買得某種稅的征收專利權。
到1238年時,大商人的撲買已十分活躍。
燕京劉忽笃馬以銀五十萬兩撲買天下差發,涉獵發丁以二十五萬兩撲買天下系官郎房地基水利豬雞,劉庭玉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一個回鹘商人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甚至有人撲買天下河泊橋梁渡口。
窩闊台隻看到撲買可以立刻收到大宗銀兩,竟也同意。
但是撲買的人在得到征稅專利權後自然要增加稅額以牟私利。
楚材抗争說:“此皆奸人欺上罔下,為害甚大。
”奏請罷除撲買。
窩闊台不聽,中原課稅原額為二萬二千錠,1239年商人奧都剌合蠻進一步以四萬四千錠撲買。
楚材立即指出,這樣做的話,隻能是“嚴役法禁,陰奪民利”,最後“民窮為盜,非國之福”。
他焦急萬端,反複争論,聲色俱厲。
大汗不讓他說下去。
楚材歎息說:“民之困窮,将自此始矣!”到了1240年,大汗進一步任命奧都剌合蠻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
窩闊台晚年飲酒無度,怠于政事。
在這種情況下,國俗派勢力在汗廷中擡頭,耶律楚材逐漸不能真正主持朝政。
1241年十月,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被任命主管漢民公事,楚材的實權更見削奪。
1241年十一月,窩闊台去世,皇後脫列哥那攝政。
脫列哥那是站在國俗派一邊的,楚材雖然繼續任職,但已難以有所施展。
不過,隻要力能所及,他還是提出自己的主張。
譬如脫列哥那借口天象有變企圖使汗廷西遷,楚材說這要動搖根本,造成天下大亂,阻止了這個行動。
當時朝政實際上已掌握在奧都剌合蠻手裡,他向楚材賄賂五萬兩銀子進行籠絡,遭到拒絕。
奧都剌合蠻的行事,楚材認為是不利于國家的,一概予以制止。
即使脫列哥那出來幹涉,楚材也不稍加讓步。
楚材與攝政皇後直接發生沖突,他的心情自然極不痛快。
正在這時候,他的夫人蘇氏亡故,對他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的晚境很凄涼。
1244年五月十四日,終于與世長辭。
可是,耶律楚材的對手們企圖乘機對他進行清算。
他死後不久,有人谮言他在久居相位時貪污嚴重。
脫列哥那命近臣到他的府第進行搜查,但結果隻發現琴阮十餘張以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沒有其他财物。
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既有重大事功,又有嚴謹操守的大政治家。
忽必烈即位以後,1261年十月二十日,耶律楚材的遺體才遵照他本人的遺願下葬于故鄉玉泉以東的雍山,即今北京西郊萬壽山。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
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台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适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
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系在一起了。
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适應着當時的曆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耶律鑄耶律鑄(1221&mdash1285),字成仲,耶律楚材次子。
他自幼聰敏,秉承家教,崇尚儒學,善于賦詩屬文,更擅長騎射。
但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不似乃父笃信佛教,而是周旋于釋道之間,甚至慕道者。
好求仙,信扶乩,自号“獨醉道者”,“獨醉癡仙”。
楚材卒後,耶律鑄嗣領中書省事,時年二十三歲。
他上言宜疏禁網,采集曆代德政合于時宜者八十一章進呈。
1258年,憲宗征蜀,他奉诏率領侍衛從征,屢出奇計,攻克城邑。
1259年,憲宗死于合州,阿裡不哥據漠北與忽必烈争奪汗位,他不顧妻、子在漠北,毅然歸向忽必烈。
中統二年(1261)六月,忽必烈拜他為中書左丞相。
這年冬天,扈從忽必烈自上都北征,敗阿裡不哥于昔木土腦兒(在今蒙古蘇赫巴托省南部)。
其詩《雪嶺》記此役:“折揚霆雷決雌雄,霆激狂峰電埽空,如席片飛何處雪,撲林聲振海天風。
”①至元元年(1264),他“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元史·耶律鑄傳》)。
這年八月,“乙巳,立山東諸路行中書省,以中書左丞相耶律鑄、參知政事張惠等行省事。
诏新立條格:省并州縣,定官吏員數,分品從官職,給俸祿,頒公田,計月日以考殿最;均賦役,招流移;禁勿擅用官物,勿以官物進獻,勿借易官錢;勿擅科差役;凡軍馬不得停泊村坊,詞訟不得隔越陳訴;恤鳏寡,勸農桑,驗雨澤,平物價;具盜賊、囚徒起數,月申省部。
”(《元史·世祖紀二》)這個新立條格必有他參與其事。
他在山東曆時不久。
至元二年八月,罷中書左丞相。
至元四年三月,複為中書左丞相;奉诏制成宮懸八佾之舞,賜名“大成”。
六月,改任平章政事。
五年,又複為中書左丞相。
七年,再罷職。
十年,起任為平章軍國重事。
十三年,受命監修國史。
“朝廷有大事,必咨訪焉”。
十九年(1282),在阿合馬被殺以後,再複為中書左丞相。
作為先朝舊臣,耶律鑄在忽必烈即位後屢罷屢起,是當時政局多變在他①耶律鑄:《雙溪醉隐集》卷五。
身上的一種反映。
他繼承其父“以儒治國”的家教,無疑是傾向推行漢法的。
但是他與漢法派主流人物似乎隻有同盟的關系。
即使在台上,他也位高而權不重,這又與他不在意于積極用世有關,他後來甯可醉酒賦詩以自娛自得。
然而對于阿合馬之流,他是執意反對的。
其《雜詠》一詩表示:“我雖不解事,知時莫如我,須為扇仁風,吹滅權門火。
”①至元二十年(1283)十月,“坐不納職印、妄奏東平人民聚謀為逆、間諜幕僚、及黨罪囚阿裡沙,遂罷免,仍沒其家資之半,徙居山後”。
二十二年卒,有子11人。
至順元年,封懿甯王,谥文忠。
耶律鑄的詩集名《雙溪醉隐集》,今已不全。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編出6卷。
他留世的詩及其注釋是研究他的思想志趣的主要資料,對于了解當時的名物史地也頗有參考價值。
①耶律鑄:《雙溪醉隐集》卷五。
第四節 鎮海 追随太祖建國有功 鎮海(1169&mdash1252)一作稱海,又作田鎮海,時人稱田相公。
畏吾兒人,又一說為克烈部人。
殆本族出畏兀兒,又曾為田姓,至漠北服屬克烈部,始氏克烈①。
鎮海在蒙古建國之前就投屬蒙古部首領鐵木真。
1203年春,克烈部王罕出兵進攻鐵木真,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地(當在今内蒙東烏珠穆沁旗北境)。
鐵木真當時還處于劣勢,雖經苦戰,稍卻王罕軍,終不免部衆潰散,隻得帶領少數人撤退;後潰軍漸集,點視軍馬,僅二千六百騎。
當他駐軍于班朱尼河時,“糇糧俱盡,荒遠無所得食”。
隻好射野馬為食,汲渾水以飲。
鐵木真與追随他的伴當們盟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元史·劄八兒火者傳》)鎮海亦與此盟,是“同飲渾河水”的開國功臣之一。
1206年,鎮海參加了蒙古開國大典,“從宗王百官恭上太祖成吉思皇帝尊号”。
成吉思汗分授諸功臣為千戶、百戶那顔,鎮海被授為百戶。
接着又随成吉思汗征乃蠻,立有戰功,賜珍珠旗,佩金虎符,為阇裡必(cherbi,官名,漢譯“宰相”)。
複從征西夏和金國,在攻打金撫州(今河北張北)時,與金軍戰,矢中臆間,裹瘡複出戰,軍聲為之大振。
1215年蒙古攻取金中都,成吉思汗命他于城中環射四箭,箭所及之處的園地邸舍,盡以賜之。
在戰争中他先後俘掠人口以萬計,悉數上獻。
成吉思汗賜他“禦用服器白金等物”。
1216&mdash1218年,鎮海奉命辟兀裡羊歡(《元史》作“阿魯歡”)地為屯田,立鎮海城(又曰稱海)戍守之,即以所俘人民從事農耕和手工業生産①。
後以其半不能耐寒者,移弘州(今河北陽原),設局領之。
在西征中俘得西域織金绮紋工三百餘戶,滅金時又得汴京(今河南開封)織毛褐工三百戶,皆分隸弘州,命鎮海世襲
大汗又要在中原收括牝馬,楚材也阻止,說中原不産馬,這樣做以後會為害百姓。
他說服了大汗,使百姓可以過比較安定的日子。
據史文記載,1236年蒙古已印造和施行交鈔,但具體情況如何,現在已不清楚。
在這件事上,楚材的主張是要以金章宗時“出鈔為利,收鈔為諱”,“至以萬貫唯易一餅,民力困竭,國用匮乏”的教訓為鑒戒。
他建議“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錠”,得到了窩闊台的支持。
在1237年上,楚材又革除了貴族濫用驿站,強索物品的弊病。
楚材奏準,給諸王貴戚發給牌劄,憑牌劄才能使用驿站;并制定“飲食分例”,不許乘驿使者超出規定取要供給。
這年他陳時務十策: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均切于時務,悉施行之”。
這幾年中,楚材在文化教育的選拔人才方面也有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1236年,他在燕京建立編修所,在平陽建立經籍所,主持書籍的編纂和刊行。
1237年,他奏準對儒士進行考試,由劉中主持,考經義、詞賦、策論,緒果有4030人中試。
其中有千人原已淪為驅口,中試後作為儒士獲得自由。
對中試者中間的幹才,更予以任用。
這次考試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活動的恢複。
1238年,他又支持楊惟中和姚樞在燕京建立太極書院,請趙複等人為師教授儒家的經典。
南宋名士趙複的講學,使程朱理學在北方傳播開來。
耶律楚材在擔任中書令以後的幾年時間内,一步一步地實施自己“以儒治國”的方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了許多事情。
他的目的是要使新興的蒙古遊牧貴族采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争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當時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并繼續發展。
但是他這樣做自然要觸犯蒙古國某些統治階層的權力和利益。
他企圖削弱地方權貴的勢力,就受到權貴的抵制和反對。
不過,大多數漢人世侯同他的矛盾還不尖銳,因為他們大體上願意支持他的“以儒治國”的方案。
另一方面,楚材同蒙古貴族中守舊勢力以及西域商人勢力的矛盾就顯得更加尖銳激烈。
這就是所謂“漢法”與“國俗”的矛盾。
蒙古貴族守舊勢力與西域商人勢力竭力主張用“國俗”,也就是用蒙古國原有的習俗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他們與堅持漢法的耶律楚材展開了激烈的鬥争。
卓越的政治家“國俗”派勢力不斷在政治上中傷和攻擊耶律楚材。
除了前面已提及的由皇叔斡辰大王出面提出的責難外,1237年阿散迷阿失告楚材私占官銀一千錠,其實這些銀子是用于修繕宮殿的,說“私占”完全是誣陷。
接着有“中貴”(汗廷侍從)與人勾結殺人,楚材拘留一個當事者,“中貴”控告楚材“違制”。
窩闊台一怒之下捆了楚材,又後悔而把他釋放。
楚材抗辯:“陛下初令系臣,以有罪也,當明示百官,罪在不赦。
今釋臣,是無罪也,豈宜輕易反複,如戲小兒。
國有大事,何以行焉!”在楚材的正身直言面前,“國俗”派的政治陰謀活動都未能得逞。
當時西域商人多半代為蒙古貴族經營商業高利貸,所以他們之間有密切的利害關系。
楚材限制高利貸的措施引起西域商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在一些蒙古貴族的支持下以撲買來破壞楚材制訂的賦稅制度。
撲買就是以相等或超出原稅賦的銀兩,買得某種稅的征收專利權。
到1238年時,大商人的撲買已十分活躍。
燕京劉忽笃馬以銀五十萬兩撲買天下差發,涉獵發丁以二十五萬兩撲買天下系官郎房地基水利豬雞,劉庭玉以銀五萬兩撲買燕京酒課,一個回鹘商人以銀一百萬兩撲買天下鹽課,甚至有人撲買天下河泊橋梁渡口。
窩闊台隻看到撲買可以立刻收到大宗銀兩,竟也同意。
但是撲買的人在得到征稅專利權後自然要增加稅額以牟私利。
楚材抗争說:“此皆奸人欺上罔下,為害甚大。
”奏請罷除撲買。
窩闊台不聽,中原課稅原額為二萬二千錠,1239年商人奧都剌合蠻進一步以四萬四千錠撲買。
楚材立即指出,這樣做的話,隻能是“嚴役法禁,陰奪民利”,最後“民窮為盜,非國之福”。
他焦急萬端,反複争論,聲色俱厲。
大汗不讓他說下去。
楚材歎息說:“民之困窮,将自此始矣!”到了1240年,大汗進一步任命奧都剌合蠻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
窩闊台晚年飲酒無度,怠于政事。
在這種情況下,國俗派勢力在汗廷中擡頭,耶律楚材逐漸不能真正主持朝政。
1241年十月,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被任命主管漢民公事,楚材的實權更見削奪。
1241年十一月,窩闊台去世,皇後脫列哥那攝政。
脫列哥那是站在國俗派一邊的,楚材雖然繼續任職,但已難以有所施展。
不過,隻要力能所及,他還是提出自己的主張。
譬如脫列哥那借口天象有變企圖使汗廷西遷,楚材說這要動搖根本,造成天下大亂,阻止了這個行動。
當時朝政實際上已掌握在奧都剌合蠻手裡,他向楚材賄賂五萬兩銀子進行籠絡,遭到拒絕。
奧都剌合蠻的行事,楚材認為是不利于國家的,一概予以制止。
即使脫列哥那出來幹涉,楚材也不稍加讓步。
楚材與攝政皇後直接發生沖突,他的心情自然極不痛快。
正在這時候,他的夫人蘇氏亡故,對他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的晚境很凄涼。
1244年五月十四日,終于與世長辭。
可是,耶律楚材的對手們企圖乘機對他進行清算。
他死後不久,有人谮言他在久居相位時貪污嚴重。
脫列哥那命近臣到他的府第進行搜查,但結果隻發現琴阮十餘張以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沒有其他财物。
事實證明他是一位既有重大事功,又有嚴謹操守的大政治家。
忽必烈即位以後,1261年十月二十日,耶律楚材的遺體才遵照他本人的遺願下葬于故鄉玉泉以東的雍山,即今北京西郊萬壽山。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
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台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适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
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系在一起了。
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适應着當時的曆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耶律鑄耶律鑄(1221&mdash1285),字成仲,耶律楚材次子。
他自幼聰敏,秉承家教,崇尚儒學,善于賦詩屬文,更擅長騎射。
但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不似乃父笃信佛教,而是周旋于釋道之間,甚至慕道者。
好求仙,信扶乩,自号“獨醉道者”,“獨醉癡仙”。
楚材卒後,耶律鑄嗣領中書省事,時年二十三歲。
他上言宜疏禁網,采集曆代德政合于時宜者八十一章進呈。
1258年,憲宗征蜀,他奉诏率領侍衛從征,屢出奇計,攻克城邑。
1259年,憲宗死于合州,阿裡不哥據漠北與忽必烈争奪汗位,他不顧妻、子在漠北,毅然歸向忽必烈。
中統二年(1261)六月,忽必烈拜他為中書左丞相。
這年冬天,扈從忽必烈自上都北征,敗阿裡不哥于昔木土腦兒(在今蒙古蘇赫巴托省南部)。
其詩《雪嶺》記此役:“折揚霆雷決雌雄,霆激狂峰電埽空,如席片飛何處雪,撲林聲振海天風。
”①至元元年(1264),他“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元史·耶律鑄傳》)。
這年八月,“乙巳,立山東諸路行中書省,以中書左丞相耶律鑄、參知政事張惠等行省事。
诏新立條格:省并州縣,定官吏員數,分品從官職,給俸祿,頒公田,計月日以考殿最;均賦役,招流移;禁勿擅用官物,勿以官物進獻,勿借易官錢;勿擅科差役;凡軍馬不得停泊村坊,詞訟不得隔越陳訴;恤鳏寡,勸農桑,驗雨澤,平物價;具盜賊、囚徒起數,月申省部。
”(《元史·世祖紀二》)這個新立條格必有他參與其事。
他在山東曆時不久。
至元二年八月,罷中書左丞相。
至元四年三月,複為中書左丞相;奉诏制成宮懸八佾之舞,賜名“大成”。
六月,改任平章政事。
五年,又複為中書左丞相。
七年,再罷職。
十年,起任為平章軍國重事。
十三年,受命監修國史。
“朝廷有大事,必咨訪焉”。
十九年(1282),在阿合馬被殺以後,再複為中書左丞相。
作為先朝舊臣,耶律鑄在忽必烈即位後屢罷屢起,是當時政局多變在他①耶律鑄:《雙溪醉隐集》卷五。
身上的一種反映。
他繼承其父“以儒治國”的家教,無疑是傾向推行漢法的。
但是他與漢法派主流人物似乎隻有同盟的關系。
即使在台上,他也位高而權不重,這又與他不在意于積極用世有關,他後來甯可醉酒賦詩以自娛自得。
然而對于阿合馬之流,他是執意反對的。
其《雜詠》一詩表示:“我雖不解事,知時莫如我,須為扇仁風,吹滅權門火。
”①至元二十年(1283)十月,“坐不納職印、妄奏東平人民聚謀為逆、間諜幕僚、及黨罪囚阿裡沙,遂罷免,仍沒其家資之半,徙居山後”。
二十二年卒,有子11人。
至順元年,封懿甯王,谥文忠。
耶律鑄的詩集名《雙溪醉隐集》,今已不全。
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編出6卷。
他留世的詩及其注釋是研究他的思想志趣的主要資料,對于了解當時的名物史地也頗有參考價值。
①耶律鑄:《雙溪醉隐集》卷五。
第四節 鎮海 追随太祖建國有功 鎮海(1169&mdash1252)一作稱海,又作田鎮海,時人稱田相公。
畏吾兒人,又一說為克烈部人。
殆本族出畏兀兒,又曾為田姓,至漠北服屬克烈部,始氏克烈①。
鎮海在蒙古建國之前就投屬蒙古部首領鐵木真。
1203年春,克烈部王罕出兵進攻鐵木真,戰于合蘭真沙陀之地(當在今内蒙東烏珠穆沁旗北境)。
鐵木真當時還處于劣勢,雖經苦戰,稍卻王罕軍,終不免部衆潰散,隻得帶領少數人撤退;後潰軍漸集,點視軍馬,僅二千六百騎。
當他駐軍于班朱尼河時,“糇糧俱盡,荒遠無所得食”。
隻好射野馬為食,汲渾水以飲。
鐵木真與追随他的伴當們盟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元史·劄八兒火者傳》)鎮海亦與此盟,是“同飲渾河水”的開國功臣之一。
1206年,鎮海參加了蒙古開國大典,“從宗王百官恭上太祖成吉思皇帝尊号”。
成吉思汗分授諸功臣為千戶、百戶那顔,鎮海被授為百戶。
接着又随成吉思汗征乃蠻,立有戰功,賜珍珠旗,佩金虎符,為阇裡必(cherbi,官名,漢譯“宰相”)。
複從征西夏和金國,在攻打金撫州(今河北張北)時,與金軍戰,矢中臆間,裹瘡複出戰,軍聲為之大振。
1215年蒙古攻取金中都,成吉思汗命他于城中環射四箭,箭所及之處的園地邸舍,盡以賜之。
在戰争中他先後俘掠人口以萬計,悉數上獻。
成吉思汗賜他“禦用服器白金等物”。
1216&mdash1218年,鎮海奉命辟兀裡羊歡(《元史》作“阿魯歡”)地為屯田,立鎮海城(又曰稱海)戍守之,即以所俘人民從事農耕和手工業生産①。
後以其半不能耐寒者,移弘州(今河北陽原),設局領之。
在西征中俘得西域織金绮紋工三百餘戶,滅金時又得汴京(今河南開封)織毛褐工三百戶,皆分隸弘州,命鎮海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