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木華黎 速不台 哲别
關燈
小
中
大
窩闊台率中軍在白坡渡過黃河,東向攻下鄭州,兩軍對汴京形成鉗形攻勢。
駐守潼關的完顔合達統率金主力軍南下堵截拖雷,未能得逞,又奉金帝之命轉向東北援汴。
當蒙古軍隊進至鈞州(今河南禹縣)西北的三峰山時,金兵圍之數匝,适逢風雪大作,蒙古軍隊進擊大勝,金軍三十五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關于如何對付合達大軍,拖雷曾向速不台問以方略,速不台說:“城居之人不耐勞苦,數挑以勞之,戰乃可勝也。
”(《元史·速不台傳》)三峰山戰役的勝利正是這個軍事方略實施的結果。
在三峰山戰役以後,金軍已無力抵禦,蒙古軍隊很快攻占河南多數地方。
三月,窩闊台與拖雷北返,命速不台率軍三萬,進圍汴京,經略河南。
速不台統諸道兵圍攻汴京,要求金方投降。
金帝完顔守緒送曹王訛可為質,并派使者議和,但不久金方将士殺死蒙古使者,和談破裂。
汴京一片混亂,十二月時,金帝逃離京城,在1233年春節期間先渡黃河向北,後又折回河南,從長恒進至歸德(今河南商丘縣)。
不久,金汴京西面元帥崔立宣布投降,速不台在四月達青城,接受崔立獻送的金後妃、宗室和寶器。
速不台殺金荊王、益王等全部宗室近臣,遣人送金後妃與寶器給窩闊台,而後在四月二十日進入汴京。
速不台曾企圖屠城,被耶律楚材谏止。
當時汴京已滿城蕭索,饑人相食,速不台下令聽任城内居民北渡黃河以就食存活。
後金帝從歸德逃奔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正月,蒙古軍與宋軍相配合攻破蔡州,金帝自缢而死,金朝滅亡。
蔡州之役,速不台雖未親臨前線,但也是在他的統率下獲勝的。
拔都西征軍的先鋒1235年,窩闊台命諸王拔都、貴由、蒙哥等西征,因速不台識兵機,有膽略,選為先鋒。
欽察部大臣八赤蠻膽勇蓋世,聽到速不台率軍前來,逃到寬田吉思海中去了。
1236至1237年冬天,蒙古軍諸王駐于哈班河谷,派速不台先進軍不裡阿耳和阿蘭,不久諸王也紛紛出軍。
約在1237年年底,蒙古軍隊出現在靠近不裡阿耳的斡羅思邊境。
拔都等率領的蒙古軍隊一度為斡羅思部主也烈班所敗,圍攻秃裡思哥城也未能得逞,後由速不台督戰,即擄獲也烈班,激戰三日攻下秃裡思哥城。
蒙古諸軍進而盡取斡羅思人的梁贊公國、弗拉基米爾公國和基輔公國以及阿蘭、欽察、不兒塔、莫爾多瓦諸部。
1241年,蒙古軍隊越哈咂裡山(今喀爾巴阡山?),攻馬紮兒部(今匈牙利)。
速不台為先鋒,與諸王拔都、呼裡兀、昔班、哈丹五道分進。
速不台出奇計,将馬紮兒軍隊誘至淳甯河(今匈牙利東部的索約河)。
速不台在下流水深,企圖結筏潛渡,繞出敵後。
諸王在上流水淺,又有橋,遂先乘馬涉河作戰,但因一些軍隊争橋,受到敵人攻擊。
渡河後,諸王因敵人尚衆,主張止步。
速不台說:“你們想回就自己回去,我不到秃納河馬茶城(今多河布達佩斯)是不回去的。
”這樣,速不台進軍至馬茶城,諸王也來了,于是拔城而還。
事後拔都責備速不台遲渡淳甯河,速不台申明事由,使拔都明了原委。
後來拔都論及征馬紮兒部事,就說:“當時所獲都是速不台的功勞。
”1242年,窩闊台死訊傳到西征前線後,速不台返回蒙古。
1246年,他參加貴由汗登基大典後,即回駐秃剌河(今蒙古土拉河)自己的營地,直至1248年去世。
入元後,他被追封河南王,谥忠定。
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廟碑銘》稱:“公深沉有謀略,善于用兵,勇敢無前,臨大事有斷。
”①史載其子有二:一為兀良合台,見下面附傳;一為闊闊出,為右翼千戶長,承襲父位。
兀良合台平定大理兀良合台(Uriyangqadai,1201&mdash1272),據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廟碑銘》,是速不台的長子。
青年時代,他已隸于成吉思汗麾下。
作為功臣世家,他曾受托撫養蒙哥,後來分掌蒙哥王府的宿衛。
1233年,他随貴由汗東征,在遼東戰敗金将蒲鮮萬奴。
拔都西征時,他從征欽察、斡羅思(今譯俄羅斯)、阿速、孛烈兒(今譯波蘭)諸部。
《元史·兀良合台傳》記“丙午,又從拔都讨孛烈兒乃、捏迷思部”。
孛烈兒乃當即孛烈兒,捏迷思系俄語Нещеч的音譯,指稱德國人。
德國史籍記載,在裡格尼茨(Liegnitz,今波蘭的Legnica)戰役,下西裡西亞公爵亨利希二世統帥的波德聯軍,被蒙古人打得大敗,時在1241年,也即拔都西征後期的史事①。
丙午年為1246年,《元史》此記年代恐有誤。
但此記史事卻是漢文文獻中所僅見者,而且是關于德國的最早的漢文記錄。
1248年貴由汗去世後,汗位繼承問題長久未決。
術赤系和拖雷系諸王以及察合台系個别諸王在阿剌脫忽剌兀之地聚會,以兀良合台為首的一些大将也參加了。
拔都首推蒙哥,得到兀良合台的支持,他說“蒙哥聰明睿知,人鹹知之,拔都之議良是”(《元史·憲宗紀》)。
1251年夏,諸王大臣在闊帖兀阿闌之地舉行大會,貴由皇後海迷失與窩闊台子失烈門等提出異議,兀良合台又說:“此議已先定矣,不可複變”(《元史·兀良合台傳》)。
蒙哥終于在此大會上正式繼汗位。
1252年秋,蒙哥汗命忽必烈征大理,以兀良合台總督軍事。
忽必烈大軍于1253年八月進至臨洮(今甘肅臨洮縣),九月進至忒剌(今甘肅疊部縣與四川若爾蓋縣接壤的達拉溝,從忒剌起,大軍分三路進發,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兀良合台率西路軍,諸王抄合、也隻烈率東路軍。
兀良合台從忒剌西南行經今四川阿壩草原,自今甘孜南下理塘、稻城,再折向西南,越旦當嶺進入雲南。
在降服摩些部以後,此軍渡過金沙江,攻克麗江,并繼續南下攻占大理城北面的龍首關。
十二月十三日,當中路軍進圍大理城時,西路與東路①《秋澗集》卷五○。
①丁建弘:《“視線所窺,永是東方”&mdash&mdash中德文化關系》,見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兩軍均已趕到。
十五日,兀良合台協助忽必烈攻破大理城。
接着,蒙古軍四出略地。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返,兀良合台奉命戍守大理,并分兵攻取大理附都善闡。
在攻打羅部府時,大酋高升拒戰,兀良合台将他大敗于洟可浪山下。
攻善闡沿地押赤城時,因“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炮攻火攻均未奏效,兀良合台“乃大震鼓钲,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其子阿術潛師躍入,亂斫之,遂大潰”(《元史·兀良合台傳》)。
在昆澤,俘獲大理國王段興智。
敵方餘衆依阻山谷者,兀良合台命裨将繼續進擊。
但進至乾德哥城時,兀良合台患病,遂将軍事委付其子阿術。
1255年,阿術奉父命又進取赤秃哥(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涼山地區)等地。
二年間,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以及烏、白等蠻三十七部。
1256年,他奉命北上夾擊四川宋軍,取道烏蒙,抵馬湖江(今金沙江下遊),進軍嘉定(今四川樂山)、重慶、合川,與四川蒙古軍會師後返回大理。
1257年,兀良合台以大理平定,遣使向蒙哥報捷,并且建議在這裡設治,得到允準。
他在這一帶建立十九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确立了蒙古貴族的統治,為後來雲南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攻下大理,完成了蒙古對南宋的側後大迂回;兀良合台在大理設治,使蒙古後來南北夾擊南宋時在西南有了一個可靠的基地。
就在1257年,蒙哥汗決定大舉伐宋。
1258年二月,蒙哥親自率軍進入西蜀,同時命塔察兒、張柔攻長江中遊,在東面配合;又命兀良合台引兵北上,約定于
駐守潼關的完顔合達統率金主力軍南下堵截拖雷,未能得逞,又奉金帝之命轉向東北援汴。
當蒙古軍隊進至鈞州(今河南禹縣)西北的三峰山時,金兵圍之數匝,适逢風雪大作,蒙古軍隊進擊大勝,金軍三十五萬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關于如何對付合達大軍,拖雷曾向速不台問以方略,速不台說:“城居之人不耐勞苦,數挑以勞之,戰乃可勝也。
”(《元史·速不台傳》)三峰山戰役的勝利正是這個軍事方略實施的結果。
在三峰山戰役以後,金軍已無力抵禦,蒙古軍隊很快攻占河南多數地方。
三月,窩闊台與拖雷北返,命速不台率軍三萬,進圍汴京,經略河南。
速不台統諸道兵圍攻汴京,要求金方投降。
金帝完顔守緒送曹王訛可為質,并派使者議和,但不久金方将士殺死蒙古使者,和談破裂。
汴京一片混亂,十二月時,金帝逃離京城,在1233年春節期間先渡黃河向北,後又折回河南,從長恒進至歸德(今河南商丘縣)。
不久,金汴京西面元帥崔立宣布投降,速不台在四月達青城,接受崔立獻送的金後妃、宗室和寶器。
速不台殺金荊王、益王等全部宗室近臣,遣人送金後妃與寶器給窩闊台,而後在四月二十日進入汴京。
速不台曾企圖屠城,被耶律楚材谏止。
當時汴京已滿城蕭索,饑人相食,速不台下令聽任城内居民北渡黃河以就食存活。
後金帝從歸德逃奔蔡州(今河南汝南),1234年正月,蒙古軍與宋軍相配合攻破蔡州,金帝自缢而死,金朝滅亡。
蔡州之役,速不台雖未親臨前線,但也是在他的統率下獲勝的。
拔都西征軍的先鋒1235年,窩闊台命諸王拔都、貴由、蒙哥等西征,因速不台識兵機,有膽略,選為先鋒。
欽察部大臣八赤蠻膽勇蓋世,聽到速不台率軍前來,逃到寬田吉思海中去了。
1236至1237年冬天,蒙古軍諸王駐于哈班河谷,派速不台先進軍不裡阿耳和阿蘭,不久諸王也紛紛出軍。
約在1237年年底,蒙古軍隊出現在靠近不裡阿耳的斡羅思邊境。
拔都等率領的蒙古軍隊一度為斡羅思部主也烈班所敗,圍攻秃裡思哥城也未能得逞,後由速不台督戰,即擄獲也烈班,激戰三日攻下秃裡思哥城。
蒙古諸軍進而盡取斡羅思人的梁贊公國、弗拉基米爾公國和基輔公國以及阿蘭、欽察、不兒塔、莫爾多瓦諸部。
1241年,蒙古軍隊越哈咂裡山(今喀爾巴阡山?),攻馬紮兒部(今匈牙利)。
速不台為先鋒,與諸王拔都、呼裡兀、昔班、哈丹五道分進。
速不台出奇計,将馬紮兒軍隊誘至淳甯河(今匈牙利東部的索約河)。
速不台在下流水深,企圖結筏潛渡,繞出敵後。
諸王在上流水淺,又有橋,遂先乘馬涉河作戰,但因一些軍隊争橋,受到敵人攻擊。
渡河後,諸王因敵人尚衆,主張止步。
速不台說:“你們想回就自己回去,我不到秃納河馬茶城(今多河布達佩斯)是不回去的。
”這樣,速不台進軍至馬茶城,諸王也來了,于是拔城而還。
事後拔都責備速不台遲渡淳甯河,速不台申明事由,使拔都明了原委。
後來拔都論及征馬紮兒部事,就說:“當時所獲都是速不台的功勞。
”1242年,窩闊台死訊傳到西征前線後,速不台返回蒙古。
1246年,他參加貴由汗登基大典後,即回駐秃剌河(今蒙古土拉河)自己的營地,直至1248年去世。
入元後,他被追封河南王,谥忠定。
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廟碑銘》稱:“公深沉有謀略,善于用兵,勇敢無前,臨大事有斷。
”①史載其子有二:一為兀良合台,見下面附傳;一為闊闊出,為右翼千戶長,承襲父位。
兀良合台平定大理兀良合台(Uriyangqadai,1201&mdash1272),據王恽所撰《兀良氏先廟碑銘》,是速不台的長子。
青年時代,他已隸于成吉思汗麾下。
作為功臣世家,他曾受托撫養蒙哥,後來分掌蒙哥王府的宿衛。
1233年,他随貴由汗東征,在遼東戰敗金将蒲鮮萬奴。
拔都西征時,他從征欽察、斡羅思(今譯俄羅斯)、阿速、孛烈兒(今譯波蘭)諸部。
《元史·兀良合台傳》記“丙午,又從拔都讨孛烈兒乃、捏迷思部”。
孛烈兒乃當即孛烈兒,捏迷思系俄語Нещеч的音譯,指稱德國人。
德國史籍記載,在裡格尼茨(Liegnitz,今波蘭的Legnica)戰役,下西裡西亞公爵亨利希二世統帥的波德聯軍,被蒙古人打得大敗,時在1241年,也即拔都西征後期的史事①。
丙午年為1246年,《元史》此記年代恐有誤。
但此記史事卻是漢文文獻中所僅見者,而且是關于德國的最早的漢文記錄。
1248年貴由汗去世後,汗位繼承問題長久未決。
術赤系和拖雷系諸王以及察合台系個别諸王在阿剌脫忽剌兀之地聚會,以兀良合台為首的一些大将也參加了。
拔都首推蒙哥,得到兀良合台的支持,他說“蒙哥聰明睿知,人鹹知之,拔都之議良是”(《元史·憲宗紀》)。
1251年夏,諸王大臣在闊帖兀阿闌之地舉行大會,貴由皇後海迷失與窩闊台子失烈門等提出異議,兀良合台又說:“此議已先定矣,不可複變”(《元史·兀良合台傳》)。
蒙哥終于在此大會上正式繼汗位。
1252年秋,蒙哥汗命忽必烈征大理,以兀良合台總督軍事。
忽必烈大軍于1253年八月進至臨洮(今甘肅臨洮縣),九月進至忒剌(今甘肅疊部縣與四川若爾蓋縣接壤的達拉溝,從忒剌起,大軍分三路進發,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兀良合台率西路軍,諸王抄合、也隻烈率東路軍。
兀良合台從忒剌西南行經今四川阿壩草原,自今甘孜南下理塘、稻城,再折向西南,越旦當嶺進入雲南。
在降服摩些部以後,此軍渡過金沙江,攻克麗江,并繼續南下攻占大理城北面的龍首關。
十二月十三日,當中路軍進圍大理城時,西路與東路①《秋澗集》卷五○。
①丁建弘:《“視線所窺,永是東方”&mdash&mdash中德文化關系》,見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兩軍均已趕到。
十五日,兀良合台協助忽必烈攻破大理城。
接着,蒙古軍四出略地。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返,兀良合台奉命戍守大理,并分兵攻取大理附都善闡。
在攻打羅部府時,大酋高升拒戰,兀良合台将他大敗于洟可浪山下。
攻善闡沿地押赤城時,因“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炮攻火攻均未奏效,兀良合台“乃大震鼓钲,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伺其困乏,夜五鼓,遣其子阿術潛師躍入,亂斫之,遂大潰”(《元史·兀良合台傳》)。
在昆澤,俘獲大理國王段興智。
敵方餘衆依阻山谷者,兀良合台命裨将繼續進擊。
但進至乾德哥城時,兀良合台患病,遂将軍事委付其子阿術。
1255年,阿術奉父命又進取赤秃哥(今貴州西部)、羅羅斯(今四川涼山地區)等地。
二年間,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以及烏、白等蠻三十七部。
1256年,他奉命北上夾擊四川宋軍,取道烏蒙,抵馬湖江(今金沙江下遊),進軍嘉定(今四川樂山)、重慶、合川,與四川蒙古軍會師後返回大理。
1257年,兀良合台以大理平定,遣使向蒙哥報捷,并且建議在這裡設治,得到允準。
他在這一帶建立十九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确立了蒙古貴族的統治,為後來雲南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攻下大理,完成了蒙古對南宋的側後大迂回;兀良合台在大理設治,使蒙古後來南北夾擊南宋時在西南有了一個可靠的基地。
就在1257年,蒙哥汗決定大舉伐宋。
1258年二月,蒙哥親自率軍進入西蜀,同時命塔察兒、張柔攻長江中遊,在東面配合;又命兀良合台引兵北上,約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