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木華黎 速不台 哲别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木華黎(附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
開國功臣木華黎(Muqali,1170&mdash1223),又作木合黎、模合裡,蒙古劄剌亦兒部人,世居阿難水(即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以東,世代為蒙古孛兒隻斤氏貴族的臣仆。
其父孔溫窟哇,從鐵木真平定蔑兒乞部,出征乃蠻部,屢立戰功。
在乃蠻軍隊追趕下,鐵木真馬斃,孔溫窟哇以坐馬接濟鐵木真,以身阻擋追騎而死。
孔溫窟哇有子五人,木華黎為其第三子。
木華黎“虎首虬須,黑面”①,“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強”(《元史·木華黎傳》)。
約在1197年,孔溫窟哇将木華黎和不合兩個兒子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後來,他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一起,以忠勇輔佐鐵木真,号稱“掇裡班·曲律”(dorben-kuluhud),意為“四傑”。
鐵木真有一次與塔塔兒部對陣失利,适逢大雪,丢失牙帳,卧草澤中,木華黎與博爾術站在雪中整夜張氈遮蔽。
又有一次,鐵木真等三十餘騎行經溪谷,遇寇突襲,箭下如雨,木華黎引弓,三發射中三人,并解馬鞍屏衛,終于将寇擊退。
為聲援克烈部王罕。
鐵木真派木華黎等與乃蠻部戰,獲勝。
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分裂,雙方大戰,鐵木真先敗後勝,反擊時,木華黎奉命選精騎夜襲王罕營盤,王罕敗逃,後被乃蠻部人殺死。
在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戰争中,木華黎已經戰功卓著。
1206年,鐵木真建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分封九十五個千戶,木華黎名列第三,他的封地可能在後來的上都(在今内蒙正藍旗)一帶。
成吉思汗對有殊勳的伴當給予殊賞,他對木華黎降旨說:“忽圖剌合汗即位,在豁兒豁納黑主不兒地方的繁茂的樹下歡舞時,你預告了上天的神示,如今果然應驗,我已即了大位。
”①封木華黎為國王,并為左手萬戶,即管轄東邊直至哈剌溫隻都山(今大興安嶺)地方的萬戶。
成吉思汗對木華黎等受封功臣們說:“國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
我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也。
汝等切宜體此,勿替初心。
”(《元史·木華黎傳》) 從太祖南征1211年,木華黎随成吉思汗攻金。
這年秋天,蒙古主力軍連下桓州(今内蒙古正藍旗)、昌州(今河北張北九連城)和撫州(今張北),木華黎正在軍中。
自撫州南下時,金招讨使九斤(即纥石烈執中)、監軍蒲鮮萬奴等率大軍,号稱四十萬,列陣于野狐嶺北。
木華黎說:“彼衆我寡,弗緻死力戰,未易破也。
”當即策馬橫戈,大聲呼喊,攻入敵陣。
成吉思汗遂麾軍齊進,大敗金兵,追擊到浍河堡,僵屍百餘裡。
此戰,殲滅了金軍的精銳部隊。
第二年,木華黎率軍克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并進攻德興府(今河北涿鹿)。
①《東平王世家》,轉引自蘇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
①《蒙古秘史》第206節。
1213年秋,成吉思汗分兵三道,攻掠黃河以北、太行東西各地。
木華黎隸于成吉思汗與拖雷的中軍,經涿州(今河北涿縣)、霸州(今河北霸縣),進略棣州(今山東惠民)、濱州(今山東濱縣北)、益都府(今山東益都)和密州(今山東諸城)等地。
兵臨涿州,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澤父子與蕭勃疊率衆歸降,木華黎承制任命史天倪、蕭勃疊為千戶。
1214年春夏之際,木華黎從成吉思汗圍困燕京,迫金宣宗遣使求和。
同年十月,木華黎奉命征遼西和遼東。
當時,他手中已有一支由史天祥、蕭也先指揮的契丹、漢軍。
他們進軍至高州(今遼甯赤峰東北),盧琮、金樸以城降。
不久,錦州(今遼甯錦州)張鲸殺金節度使,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來降。
1215年二月,木華黎攻金北京(今遼甯甯城西),金守将銀青率衆二十萬迎戰,敗退守城,為其将殺死,烏古倫寅答虎等以城降。
木華黎原想坑殺降将,蕭也先勸說:“北京是遼西重鎮,應當進行安撫以籠絡人心。
如今敵人一投降就坑殺,以後怎麼會有投降者?”木華黎聽從了這個勸告,以寅答虎留守北京,并以兀葉兒為北京總管都元帥進行鎮守。
接着,興中府(今遼甯朝陽)吏民殺金同知兀裡蔔,土豪石天應被推為帥來降,木華黎任他為興中尹、兵馬都提控。
這年四月,成吉思汗诏木華黎以張鲸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奪忽闌徹裡必南征。
木華黎密察張鲸圖謀反叛,令蕭也先監其軍。
軍進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張鲸果然稱病逗留,謀叛遁去,蕭也先将張鲸捕殺。
其弟張緻遂叛據錦州,占有平、灤、瑞、利、義、懿、廣甯等州。
木華黎率領蒙古不花、兀葉兒等出軍讨伐,逐一收複。
七月,紅羅山寨主杜秀降,木華黎奏任他為錦州節度使。
八月,木華黎遣史進道等攻克廣甯府(治今遼甯北鎮)。
1216年春,張緻攻占興中府。
木華黎先遣兀葉兒等攻溜石山堡,下令說:“你們急攻溜石,叛敵必遣兵往援,我出其不意,斷其歸路,可以一戰而擒獲張緻。
”遂令蒙古不花屯永德縣(興中府以南偏東約八十裡)東伺侯。
張緻果然遣張鲸子東率兵來援,木華黎麾軍在神木縣(興中府以南偏西約百裡)東進行夾擊,大敗敵軍,斬殺張東,遂由開義縣(在錦州東北)進圍錦州。
張緻守城月餘,殺敗将二十餘人,軍心動搖,其監軍高益縛張緻出降。
木華黎誅殺張緻,接着,又殺廣甯降将劉琰、懿州降将田和尚。
木華黎說:“此叛寇存之無以懲後。
”對這些叛寇所占城市的居民,除工匠優伶外,也一概屠殺。
進而又攻拔海州(即澄州,今遼甯海城)、複州(今遼甯蓋縣西南)和蘇州(即金州,今遼甯金縣),斬金将完顔衆家奴。
鹹平宣撫蒲鮮萬奴等率衆十餘萬遁入海島。
統領攻金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子孫傳國,世世無絕”。
成吉思汗分兀魯、忙兀、弘吉剌、亦乞列、劄剌亦兒五部軍、汪古軍以及契丹、女真、漢軍共約十萬軍隊,隸屬于木華黎麾下。
其主要将領有怯台、木哥漢劄、按赤、孛徒、帶孫、火失勒、按察兒、孛羅、笑乃台、不裡海拔都兒、闊闊不花、兀葉兒、蕭勃疊、耶律秃花、劉伯林、史天倪和蕭也先等。
成吉思汗下谕說:“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
将繼續征金之事交給了木華黎。
成吉思汗還賜以九斿大旗,谕告諸将:“木華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親臨也。
”木華黎随即建都行省于燕京(今北京),向燕南、山東進軍。
到年底,已攻占大名府,且東向平定益都、淄州(今山東淄博南約四十裡)、濰州(今山東濰坊)、密州、萊州(今山東掖縣)和登州(今山東蓬萊)。
1218年,木華黎從燕京西出西京(今山西大同)經略河東(今山西境内),由太和嶺攻入雁門關,連下代州(今代縣)、忻州(今忻縣)、太原府、汾州(今汾陽)、霍州(今霍縣)、潞州(今長治)、澤州(今晉城)和平陽府(今臨汾)。
1219年,木華黎遣蕭特末兒等從西京出朔州(今朔縣),攻下岢岚州(今岢岚);遣谷裡夾打等攻下石州(今離石)、隰州(今隰縣)和绛州(今新绛)。
至此,木華黎已占有河東絕大部分地方。
他在平陽屯駐重兵,以拓跋按察兒為前鋒元帥,以李守忠權河東南路帥府事。
1220年,木華黎經略河北西路。
他行軍至滿城(今河北滿城西),金真定府主恒山公武仙出降。
木華黎以史天倪權知河北西路兵馬事,以武仙為副。
史天倪勸說:“今中原粗定,而所過猶縱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伐罪之意”。
木華黎遂下令禁止剽掠,所得老幼,都遣歸田裡,“軍中肅然,吏民大悅”①。
大軍又南下攻克邢州(今河北邢台)、滏陽(今河北磁縣)、相州(今河南安陽)、林州(今河南林縣)。
此時木華黎
其父孔溫窟哇,從鐵木真平定蔑兒乞部,出征乃蠻部,屢立戰功。
在乃蠻軍隊追趕下,鐵木真馬斃,孔溫窟哇以坐馬接濟鐵木真,以身阻擋追騎而死。
孔溫窟哇有子五人,木華黎為其第三子。
木華黎“虎首虬須,黑面”①,“沉毅多智略,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強”(《元史·木華黎傳》)。
約在1197年,孔溫窟哇将木華黎和不合兩個兒子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後來,他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一起,以忠勇輔佐鐵木真,号稱“掇裡班·曲律”(dorben-kuluhud),意為“四傑”。
鐵木真有一次與塔塔兒部對陣失利,适逢大雪,丢失牙帳,卧草澤中,木華黎與博爾術站在雪中整夜張氈遮蔽。
又有一次,鐵木真等三十餘騎行經溪谷,遇寇突襲,箭下如雨,木華黎引弓,三發射中三人,并解馬鞍屏衛,終于将寇擊退。
為聲援克烈部王罕。
鐵木真派木華黎等與乃蠻部戰,獲勝。
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分裂,雙方大戰,鐵木真先敗後勝,反擊時,木華黎奉命選精騎夜襲王罕營盤,王罕敗逃,後被乃蠻部人殺死。
在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戰争中,木華黎已經戰功卓著。
1206年,鐵木真建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分封九十五個千戶,木華黎名列第三,他的封地可能在後來的上都(在今内蒙正藍旗)一帶。
成吉思汗對有殊勳的伴當給予殊賞,他對木華黎降旨說:“忽圖剌合汗即位,在豁兒豁納黑主不兒地方的繁茂的樹下歡舞時,你預告了上天的神示,如今果然應驗,我已即了大位。
”①封木華黎為國王,并為左手萬戶,即管轄東邊直至哈剌溫隻都山(今大興安嶺)地方的萬戶。
成吉思汗對木華黎等受封功臣們說:“國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
我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也。
汝等切宜體此,勿替初心。
”(《元史·木華黎傳》) 從太祖南征1211年,木華黎随成吉思汗攻金。
這年秋天,蒙古主力軍連下桓州(今内蒙古正藍旗)、昌州(今河北張北九連城)和撫州(今張北),木華黎正在軍中。
自撫州南下時,金招讨使九斤(即纥石烈執中)、監軍蒲鮮萬奴等率大軍,号稱四十萬,列陣于野狐嶺北。
木華黎說:“彼衆我寡,弗緻死力戰,未易破也。
”當即策馬橫戈,大聲呼喊,攻入敵陣。
成吉思汗遂麾軍齊進,大敗金兵,追擊到浍河堡,僵屍百餘裡。
此戰,殲滅了金軍的精銳部隊。
第二年,木華黎率軍克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并進攻德興府(今河北涿鹿)。
①《東平王世家》,轉引自蘇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卷一《太師魯國忠武王》。
①《蒙古秘史》第206節。
1213年秋,成吉思汗分兵三道,攻掠黃河以北、太行東西各地。
木華黎隸于成吉思汗與拖雷的中軍,經涿州(今河北涿縣)、霸州(今河北霸縣),進略棣州(今山東惠民)、濱州(今山東濱縣北)、益都府(今山東益都)和密州(今山東諸城)等地。
兵臨涿州,史秉直、史天倪、史天澤父子與蕭勃疊率衆歸降,木華黎承制任命史天倪、蕭勃疊為千戶。
1214年春夏之際,木華黎從成吉思汗圍困燕京,迫金宣宗遣使求和。
同年十月,木華黎奉命征遼西和遼東。
當時,他手中已有一支由史天祥、蕭也先指揮的契丹、漢軍。
他們進軍至高州(今遼甯赤峰東北),盧琮、金樸以城降。
不久,錦州(今遼甯錦州)張鲸殺金節度使,自立為臨海郡王,遣使來降。
1215年二月,木華黎攻金北京(今遼甯甯城西),金守将銀青率衆二十萬迎戰,敗退守城,為其将殺死,烏古倫寅答虎等以城降。
木華黎原想坑殺降将,蕭也先勸說:“北京是遼西重鎮,應當進行安撫以籠絡人心。
如今敵人一投降就坑殺,以後怎麼會有投降者?”木華黎聽從了這個勸告,以寅答虎留守北京,并以兀葉兒為北京總管都元帥進行鎮守。
接着,興中府(今遼甯朝陽)吏民殺金同知兀裡蔔,土豪石天應被推為帥來降,木華黎任他為興中尹、兵馬都提控。
這年四月,成吉思汗诏木華黎以張鲸總北京十提控兵,從奪忽闌徹裡必南征。
木華黎密察張鲸圖謀反叛,令蕭也先監其軍。
軍進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張鲸果然稱病逗留,謀叛遁去,蕭也先将張鲸捕殺。
其弟張緻遂叛據錦州,占有平、灤、瑞、利、義、懿、廣甯等州。
木華黎率領蒙古不花、兀葉兒等出軍讨伐,逐一收複。
七月,紅羅山寨主杜秀降,木華黎奏任他為錦州節度使。
八月,木華黎遣史進道等攻克廣甯府(治今遼甯北鎮)。
1216年春,張緻攻占興中府。
木華黎先遣兀葉兒等攻溜石山堡,下令說:“你們急攻溜石,叛敵必遣兵往援,我出其不意,斷其歸路,可以一戰而擒獲張緻。
”遂令蒙古不花屯永德縣(興中府以南偏東約八十裡)東伺侯。
張緻果然遣張鲸子東率兵來援,木華黎麾軍在神木縣(興中府以南偏西約百裡)東進行夾擊,大敗敵軍,斬殺張東,遂由開義縣(在錦州東北)進圍錦州。
張緻守城月餘,殺敗将二十餘人,軍心動搖,其監軍高益縛張緻出降。
木華黎誅殺張緻,接着,又殺廣甯降将劉琰、懿州降将田和尚。
木華黎說:“此叛寇存之無以懲後。
”對這些叛寇所占城市的居民,除工匠優伶外,也一概屠殺。
進而又攻拔海州(即澄州,今遼甯海城)、複州(今遼甯蓋縣西南)和蘇州(即金州,今遼甯金縣),斬金将完顔衆家奴。
鹹平宣撫蒲鮮萬奴等率衆十餘萬遁入海島。
統領攻金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子孫傳國,世世無絕”。
成吉思汗分兀魯、忙兀、弘吉剌、亦乞列、劄剌亦兒五部軍、汪古軍以及契丹、女真、漢軍共約十萬軍隊,隸屬于木華黎麾下。
其主要将領有怯台、木哥漢劄、按赤、孛徒、帶孫、火失勒、按察兒、孛羅、笑乃台、不裡海拔都兒、闊闊不花、兀葉兒、蕭勃疊、耶律秃花、劉伯林、史天倪和蕭也先等。
成吉思汗下谕說:“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
将繼續征金之事交給了木華黎。
成吉思汗還賜以九斿大旗,谕告諸将:“木華黎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親臨也。
”木華黎随即建都行省于燕京(今北京),向燕南、山東進軍。
到年底,已攻占大名府,且東向平定益都、淄州(今山東淄博南約四十裡)、濰州(今山東濰坊)、密州、萊州(今山東掖縣)和登州(今山東蓬萊)。
1218年,木華黎從燕京西出西京(今山西大同)經略河東(今山西境内),由太和嶺攻入雁門關,連下代州(今代縣)、忻州(今忻縣)、太原府、汾州(今汾陽)、霍州(今霍縣)、潞州(今長治)、澤州(今晉城)和平陽府(今臨汾)。
1219年,木華黎遣蕭特末兒等從西京出朔州(今朔縣),攻下岢岚州(今岢岚);遣谷裡夾打等攻下石州(今離石)、隰州(今隰縣)和绛州(今新绛)。
至此,木華黎已占有河東絕大部分地方。
他在平陽屯駐重兵,以拓跋按察兒為前鋒元帥,以李守忠權河東南路帥府事。
1220年,木華黎經略河北西路。
他行軍至滿城(今河北滿城西),金真定府主恒山公武仙出降。
木華黎以史天倪權知河北西路兵馬事,以武仙為副。
史天倪勸說:“今中原粗定,而所過猶縱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伐罪之意”。
木華黎遂下令禁止剽掠,所得老幼,都遣歸田裡,“軍中肅然,吏民大悅”①。
大軍又南下攻克邢州(今河北邢台)、滏陽(今河北磁縣)、相州(今河南安陽)、林州(今河南林縣)。
此時木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