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昔裡吉 乃顔 海都

關燈
第一節 昔裡吉 合謀反叛 昔裡吉(Shiregi)為元憲宗蒙哥第四子,其母為蒙哥妃巴牙兀真氏。

    在忽必烈、阿裡不哥争位之戰中,昔裡吉支持阿裡不哥。

    至元四年(1263)秋,因阿裡不哥勢衰,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台等來降,獲忽必烈赦免。

    次年受封為河間王。

    阿裡不哥之亂平定後,諸王均表示臣服,惟海都不來參加朝會,在西北與察合台汗國展開激烈争奪,并顯露叛迹。

    為防患于未然,忽必烈派子北安王那木罕,率領大軍前往西北,昔裡吉亦在軍中。

    那木罕本人和其兄弟闊闊出所統轄的忽必烈家族的屬民組成中軍,蒙哥和阿裡不哥的子侄輩諸王等部民組成右翼集團。

    這些北邊諸王在阿裡不哥失敗後被迫投降忽必烈,阿裡不哥諸子保留了封地,但怨恨并未消除。

    至元五年,海都叛亂,舉兵東進,進攻玉龍答失部民,擾亂畏兀兒地區,被那木罕北征大軍擊敗,追至亦列河流域,立帳于阿力麻裡。

     至元十二年(1275),受命輔佐那木罕的安童突襲貴由之子大名王禾忽的軍隊,引起禾忽叛亂。

    叛軍控制了河西走廊,占有斡端和可失哈耳。

    同年,都哇的軍隊兵臨火州城下,圍攻達6個月之久,元軍被河西叛軍阻隔,得不到增援。

    這些動亂嚴重地動搖了元朝西北鎮戍體系的穩定性,直至至元十三年,忽必烈滅宋後,從南方調集軍隊開赴漠北,進入河西,才擊敗禾忽。

    此前,那木罕軍中的一些諸王們已露出驕兵難制的态勢,發生拘殺朝廷使臣事件。

    忽必烈未舉師問罪,采取和解态度,“選使往谕之”。

    畏兀兒人廉希賢奉使北邊,“布上意,辭旨條暢”,對方“悔謝,為設宴”(《元史·廉希憲傳附廉希賢傳》),并贈禮物。

    至元十年(1273),北方諸王中已有人背叛,進攻謙州,執五部斷事官劉好禮,因劉好禮善應對,方免一死。

    至元十三年秋(1276),因安童分配給養不公,那木罕部下的脫脫木兒率部叛逃,尚留在那木罕陣營中的昔裡吉往讨①。

    脫脫木兒以阿裡不哥失敗後所受恥辱為辭煽動昔裡吉叛元,并許諾事成後帝位歸于昔裡吉。

    就在擁兵将領八魯渾、粘闿等率兵叛逃,宗王牙忽都追截的時候,昔裡吉起兵發動叛亂,拘系統帥那木罕、忽必烈子闊闊出和丞相安童,擒獲牙忽都,使元朝在阿力麻裡鎮戍的這個重兵集團頃刻瓦解。

    叛亂諸王擁戴昔裡吉為王。

     元廷屯駐謙州的萬戶晃豁壇氏伯八報知脫脫木兒等人叛變的消息。

    不久脫脫木兒之軍襲擊謙州,伯八陣亡。

    至元十六年,劉好禮被叛王召至謙州,次年率部出走,經賄賂叛軍千戶後才得逃歸。

     昔裡吉、脫脫木兒等人在拘系那木罕等人以後,為增強與忽必烈抗衡的力量,争取外援,把那木罕、闊闊出送往術赤後王蒙哥帖木兒處,而安童則被送往海都處①。

    海都并不急于利用這個機會,而甯願坐山觀虎鬥,讓拖雷家①漢文史料對脫脫木兒、昔裡吉等人叛亂的時間有至元十二年(1275)、十三年、十四年等諸種不同記載。

    據耶律鑄《雙溪醉隐集》卷二《後凱歌詞》自序,以十三年為是。

     ①《史集》第2卷,漢譯本頁313、317。

    但據漢文史料記載,那木罕并非被囚禁于欽察汗蒙哥帖木兒處,而是囚禁于海都處,與被海都扣留十餘年的朝廷使臣石天麟在一起。

    關于此的問題的讨論,參見陳得芝:族内部自相殘殺,留下安童授以官職。

     至元十四年,昔裡吉、脫脫木兒、藥木忽兒、撒裡蠻等集結部衆,分道東進,揚言海都、蒙哥帖木兒與之聯兵而來。

    東部弘吉剌部折兒瓦台起兵響應,并劫掠先朝武帳。

    嶺北為之震動。

    撒裡蠻等将兵越杭海山,東南深入今河套北,被愛不花率領的汪古部軍和土土哈率領的欽察軍擊敗,昔裡吉、脫脫木兒、藥木忽兒等率其主力越杭海山後繼續東進,于和林北渡斡耳寒河,抵土兀剌河流域,欲與弘吉剌叛軍相會。

    元廷調集大軍很快擒獲了弘吉剌部叛首折兒瓦台。

    以伯答兒、土土哈為首的元軍于土兀剌河畔打敗了藥木忽兒和脫脫木兒後,與伯顔統帥的大軍相會于斡耳寒河畔。

    元軍渡河,敗脫脫木兒等,原先被叛軍擒獲的宗王牙忽都從斡耳寒河前線脫歸。

    由于駐守陝西的安西王忙哥剌部奉調漠北平叛,後方空虛,于是同年冬,駐守陝西行省的六盤(今甯夏固原縣南)的貴由之孫南平王秃魯起兵響應昔裡吉,但很快被平定。

     漠北失敗之後,脫脫木兒、昔裡吉和撒裡蠻等分别向也兒的石河方向逃竄,但其勢力仍然不小。

    吉裡吉思處于叛王的控制之下,外剌等部、盤踞按台山以西的窩闊台系宗王脫忽等也支持昔裡吉。

    十五年,嶺北元軍繼續乘勝追擊。

    正月,土土哈軍越過按台山西,擒獲叛軍集團的将領紮忽台。

    五月,别乞列迷失将兵由和林向西北,擊敗外剌、寬徹哥思兩部聯軍。

    同年底從征宋前線調回的大批漢軍,已雲集和林一帶,嶺北地區形勢轉危為安。

     叛軍的瓦解與失敗十六年四月,脫脫木兒領兵南下,進襲杭海山東。

    元軍大将别乞列迷失采納劉國傑建議,趁其“全軍而來,巢穴空虛”,徑率大軍直搗謙州,直至兀速地面(今俄羅斯聯邦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南部)。

    待脫脫木兒回軍時元軍以逸待勞,擊敗叛軍,脫脫木兒所部渡河而逃,大批人馬溺死在謙河之中,元軍“俘獲生口畜牧萬計”①。

    十七年春,脫脫木兒糾合昔裡吉、撒裡蠻等擁衆東來,元軍别乞列迷失、劉國傑所部擊敗之,并沿唐五路(按即唐麓嶺)追至按台山西。

    别乞列迷失慮叛軍有伏兵,決定撤回,不久被朝廷處死。

    劉國傑部迫近也兒的石河,偵知當地的窩闊台系宗王脫忽與昔裡吉勾結,元軍偷襲得手,又乘勢進攻昔裡吉,再次獲勝。

     屢次失敗使昔裡吉集團内部諸王之間互相猜忌和怨恨,最終爆發内讧。

     脫脫木兒在吉裡吉思之戰中失敗,辎重遭元軍劉國傑部洗劫之後,曾向昔裡吉求援,未能如願。

    見昔裡吉實力削弱,脫脫木兒便同叛王集團中的撒裡蠻結為同盟,共同反對昔裡吉,他們相約事成之後帝位歸于撒裡蠻。

    此事被昔裡吉的部将亦迪·不花偵知,報信給昔裡吉。

    昔裡吉征集宗王諸将的軍隊迫近脫脫木兒和撒裡蠻等,但未能使他們屈服。

    昔裡吉不得已宣布退位,于是諸王們如約奉撒裡蠻為帝,遣使布告于術赤兀魯思和海都處,并派軍追讨洩密的亦迪·不花,迫其自殺。

     擁立撒裡蠻的行為雖然得到阿裡不哥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