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昔裡吉 乃顔 海都
關燈
小
中
大
動突襲,盡獲其辎重,迫使禾忽舉兵叛亂,切斷河西通達西域的道路,占領今天山以南地區。
同年(1275),都哇率大軍圍攻火州城,因河西交通為禾忽叛軍阻斷,斡端和可失哈耳等地也陷于禾忽之手,元廷無法增援。
火赤①哈兒亦都護隻得納女求和。
《史集》第3卷俄譯本,頁107&mdash111;《瓦薩甫史》第1卷德譯本,頁130&mdash132。
塔剌思大會是一次沒有大汗或朝廷代表參加的、西北諸王為調停他們之間的紛争及劃分勢力範圍而舉行的忽裡台大會。
會上西北諸王的發言中所表達的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同樣尊榮,應該各有兀魯思的想法,清楚地表現出阿裡不哥之亂結束後,立足于西域的術赤、窩闊台、察合台三系宗王對蒙吉國前途的看法,這是标志着蒙古國最終分裂的一次重要事件。
①元明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元文類》卷二四。
次年,駐守在阿力麻裡的元軍中的以昔裡吉為首的一些諸王,因丞相安童分配給養不均,發動叛亂,械系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安童送赴海都處、那木罕送赴蒙哥帖木兒處囚禁起來,企圖與海都結盟。
但海都按兵不動,打算坐收漁利。
這一年,昔班再次出使海都,召海都入朝,并威脅“苟不從”,将出動“諸王蕃衛之兵”征讨。
海都“辭以畏死不敢”。
時忽必烈正忙于滅宋,沒有足夠的力量用兵于西北,派出鐵連出使海都。
鐵連歸來後報告:“海都兵繁而銳,不宜速戰,來則堅壘待之,去則勿追,自守既固,則無虞矣”(《元史·鐵連傳》)。
此議得到了忽必烈的批準。
這就定下了元朝承認海都在擴張過程中獲得的權益,不主動對海都采取重大軍事行動,而在西北地區取守勢的基本國策。
在昔裡吉侵入漠北時,海都坐觀其變,至元二十一年(1284),海都還主動放回被扣押于其處的皇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以表示和平的誠意。
禾忽叛亂以後,海都已把天山以南諸綠洲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元朝展開了反複争奪,元廷也無意輕易言退。
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又開始向斡端一帶派出駐軍。
元滅宋後,朝廷騰出手來對付西北叛王,至元十五年(1278)元戍軍在阿老瓦丁的統領下再度回到斡端。
至元中,元廷不斷對斡端一帶戍軍補給軍事裝備,增派援軍。
因為沿天山南麓的道路為海都切斷,為了保證與内地的交通,除了原有的水路驿站外,元廷于至元十九年(1282)九月設羅蔔等驿站,使河西西行至羅蔔,沿今車爾臣河行,順今塔裡木盆地南沿至斡端的道路暢通。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廷又在這條驿路沿線設立了怯台、阇纏等站,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
元廷的這些措施未能阻止海都對斡端一帶頻繁襲擾。
《元史》記載,至元十八年(1281),劉恩奉命進駐斡端,次年又有諸王合班、元帥忙兀帶、不花帖木兒等至其地,這幾支軍隊曾在當地與海都集團中以兀廬、玉論亦撒、八巴等人為首的軍隊反複作戰,并得到元廷的援兵,終因不敵,于至元二十年(1283)冬左右被迫撤回内地。
至元二十六年(1289),朝廷決定放棄斡端。
海都在西北地區的勢力日益增長,而元朝又難以在今塔裡木盆地西南緣綠洲地區維持一支大軍防其入侵,這是元廷從斡端撤出的主要原因。
在元朝大力向西發展的時代,漢文史料上經常出現斡端、可失哈耳等地名,而這一時期這些地名在穆斯林史料中則很少出現。
元朝退出斡端後,這一帶的地名又重新在穆斯林史料中出現。
據劄馬剌·哈兒昔記載十四世紀初,海都曾命麻速忽後裔治理可失哈耳。
漢文史料和穆斯林史料對這一地區記載的時間上的互相銜接,正反映了元朝與西北諸王對這一地區統治權交替的曆史事實。
争奪漠北的失敗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東道諸王之亂,是海都徹底改變坐觀漠北形勢變化的契機。
這年乃顔起兵叛亂,海都允以10萬騎兵相助,但未能實現。
次年乃顔同黨哈丹再叛,海都大将暗伯率兵越按台山,進犯葉裡幹腦兒(今蒙古西部艾裡克湖),遭到元軍将領阿裡帶的堅決抵抗。
同年12月,海都軍再次進攻,仍被元朝守軍擊退。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昔裡吉餘黨藥木忽兒與明裡鐵木兒和海都聯合,大舉入侵漠北,攻占吉裡吉思和漠北大片土地,迫近和林。
元朝和林守臣陷于驚恐之中,北安王那木罕下令棄城,至忽必烈親征後方才收複和林。
二十七年(1290),藥木忽兒等進攻那木罕駐地,元将朵兒朵懷敗績叛變。
次年,元朝将欽察親軍投入漠北西部戰場,兵鋒直達吉裡吉思之地。
此後,海都軍在杭海嶺、按台山屢為伯顔所破。
至元三十年(1293)伯顔離任前誘敵深入,再次取勝。
次年元欽察親軍控制了吉裡吉思之地,元軍再西行進入撒剌思河、阿雷河流域,并沿此兩河而下直至亦必兒、失必兒之地。
成宗即位之初,海都營壘中的藥木忽兒與朵兒朵懷降元。
海都向漠北擴張之時,為其勢力極盛期。
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統轄的5萬大軍鎮守今阿富汗之地,與印度相望。
在呼羅珊方向,1289年伊利汗國大臣阿兒渾之子那兀魯思背叛伊利汗國,失敗後投奔海都。
在北方,當時欽察汗國東部的白帳汗國發生分裂,其國宗王古亦魯克(Kuiluk)為争奪汗位投靠海都、都哇。
白帳汗伯顔(Bayan)受到海都、都哇的軍事壓迫,于成宗登基之初,向元廷遣使求援。
海都為避免兩面受敵,派己子不顔察兒和沙等人駐守在伯顔與元朝控制地區之間,以切斷雙方的聯系。
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下诏改組漠北元軍指揮系統,命海山出鎮漠北。
大德四年(1300),元出動大軍西擊海都。
8月,海山“與海都軍戰于闊别列之地,敗之”,元軍乘勝西進。
12月,“軍至按台山”①。
大德五年(1301),海都約都哇會攻駐營于按台山的元軍,雙方于帖堅古山一帶發生激戰。
帖堅古山會戰是元朝對海都、都哇進行的一場決定性大戰。
元朝出動了幾乎所有駐在漠北的精銳之師,未能擊敗海都、都哇。
元軍從帖堅古山戰場撤退時,海都尾追而來,元軍驚慌失措,棄守和林。
戰後海都從前線返回,不久于也兒的石河上遊之泰寒泊因病死去。
①《元史》卷二二《武宗紀》,并見姚燧;《乞台普濟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
同年(1275),都哇率大軍圍攻火州城,因河西交通為禾忽叛軍阻斷,斡端和可失哈耳等地也陷于禾忽之手,元廷無法增援。
火赤①哈兒亦都護隻得納女求和。
《史集》第3卷俄譯本,頁107&mdash111;《瓦薩甫史》第1卷德譯本,頁130&mdash132。
塔剌思大會是一次沒有大汗或朝廷代表參加的、西北諸王為調停他們之間的紛争及劃分勢力範圍而舉行的忽裡台大會。
會上西北諸王的發言中所表達的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同樣尊榮,應該各有兀魯思的想法,清楚地表現出阿裡不哥之亂結束後,立足于西域的術赤、窩闊台、察合台三系宗王對蒙吉國前途的看法,這是标志着蒙古國最終分裂的一次重要事件。
①元明善:《丞相東平忠憲王碑》,《元文類》卷二四。
次年,駐守在阿力麻裡的元軍中的以昔裡吉為首的一些諸王,因丞相安童分配給養不均,發動叛亂,械系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把安童送赴海都處、那木罕送赴蒙哥帖木兒處囚禁起來,企圖與海都結盟。
但海都按兵不動,打算坐收漁利。
這一年,昔班再次出使海都,召海都入朝,并威脅“苟不從”,将出動“諸王蕃衛之兵”征讨。
海都“辭以畏死不敢”。
時忽必烈正忙于滅宋,沒有足夠的力量用兵于西北,派出鐵連出使海都。
鐵連歸來後報告:“海都兵繁而銳,不宜速戰,來則堅壘待之,去則勿追,自守既固,則無虞矣”(《元史·鐵連傳》)。
此議得到了忽必烈的批準。
這就定下了元朝承認海都在擴張過程中獲得的權益,不主動對海都采取重大軍事行動,而在西北地區取守勢的基本國策。
在昔裡吉侵入漠北時,海都坐觀其變,至元二十一年(1284),海都還主動放回被扣押于其處的皇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以表示和平的誠意。
禾忽叛亂以後,海都已把天山以南諸綠洲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元朝展開了反複争奪,元廷也無意輕易言退。
至元十三年(1276)朝廷又開始向斡端一帶派出駐軍。
元滅宋後,朝廷騰出手來對付西北叛王,至元十五年(1278)元戍軍在阿老瓦丁的統領下再度回到斡端。
至元中,元廷不斷對斡端一帶戍軍補給軍事裝備,增派援軍。
因為沿天山南麓的道路為海都切斷,為了保證與内地的交通,除了原有的水路驿站外,元廷于至元十九年(1282)九月設羅蔔等驿站,使河西西行至羅蔔,沿今車爾臣河行,順今塔裡木盆地南沿至斡端的道路暢通。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廷又在這條驿路沿線設立了怯台、阇纏等站,進一步改善交通條件。
元廷的這些措施未能阻止海都對斡端一帶頻繁襲擾。
《元史》記載,至元十八年(1281),劉恩奉命進駐斡端,次年又有諸王合班、元帥忙兀帶、不花帖木兒等至其地,這幾支軍隊曾在當地與海都集團中以兀廬、玉論亦撒、八巴等人為首的軍隊反複作戰,并得到元廷的援兵,終因不敵,于至元二十年(1283)冬左右被迫撤回内地。
至元二十六年(1289),朝廷決定放棄斡端。
海都在西北地區的勢力日益增長,而元朝又難以在今塔裡木盆地西南緣綠洲地區維持一支大軍防其入侵,這是元廷從斡端撤出的主要原因。
在元朝大力向西發展的時代,漢文史料上經常出現斡端、可失哈耳等地名,而這一時期這些地名在穆斯林史料中則很少出現。
元朝退出斡端後,這一帶的地名又重新在穆斯林史料中出現。
據劄馬剌·哈兒昔記載十四世紀初,海都曾命麻速忽後裔治理可失哈耳。
漢文史料和穆斯林史料對這一地區記載的時間上的互相銜接,正反映了元朝與西北諸王對這一地區統治權交替的曆史事實。
争奪漠北的失敗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東道諸王之亂,是海都徹底改變坐觀漠北形勢變化的契機。
這年乃顔起兵叛亂,海都允以10萬騎兵相助,但未能實現。
次年乃顔同黨哈丹再叛,海都大将暗伯率兵越按台山,進犯葉裡幹腦兒(今蒙古西部艾裡克湖),遭到元軍将領阿裡帶的堅決抵抗。
同年12月,海都軍再次進攻,仍被元朝守軍擊退。
至元二十六年(1289),昔裡吉餘黨藥木忽兒與明裡鐵木兒和海都聯合,大舉入侵漠北,攻占吉裡吉思和漠北大片土地,迫近和林。
元朝和林守臣陷于驚恐之中,北安王那木罕下令棄城,至忽必烈親征後方才收複和林。
二十七年(1290),藥木忽兒等進攻那木罕駐地,元将朵兒朵懷敗績叛變。
次年,元朝将欽察親軍投入漠北西部戰場,兵鋒直達吉裡吉思之地。
此後,海都軍在杭海嶺、按台山屢為伯顔所破。
至元三十年(1293)伯顔離任前誘敵深入,再次取勝。
次年元欽察親軍控制了吉裡吉思之地,元軍再西行進入撒剌思河、阿雷河流域,并沿此兩河而下直至亦必兒、失必兒之地。
成宗即位之初,海都營壘中的藥木忽兒與朵兒朵懷降元。
海都向漠北擴張之時,為其勢力極盛期。
在南方,海都之子撒班統轄的5萬大軍鎮守今阿富汗之地,與印度相望。
在呼羅珊方向,1289年伊利汗國大臣阿兒渾之子那兀魯思背叛伊利汗國,失敗後投奔海都。
在北方,當時欽察汗國東部的白帳汗國發生分裂,其國宗王古亦魯克(Kuiluk)為争奪汗位投靠海都、都哇。
白帳汗伯顔(Bayan)受到海都、都哇的軍事壓迫,于成宗登基之初,向元廷遣使求援。
海都為避免兩面受敵,派己子不顔察兒和沙等人駐守在伯顔與元朝控制地區之間,以切斷雙方的聯系。
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下诏改組漠北元軍指揮系統,命海山出鎮漠北。
大德四年(1300),元出動大軍西擊海都。
8月,海山“與海都軍戰于闊别列之地,敗之”,元軍乘勝西進。
12月,“軍至按台山”①。
大德五年(1301),海都約都哇會攻駐營于按台山的元軍,雙方于帖堅古山一帶發生激戰。
帖堅古山會戰是元朝對海都、都哇進行的一場決定性大戰。
元朝出動了幾乎所有駐在漠北的精銳之師,未能擊敗海都、都哇。
元軍從帖堅古山戰場撤退時,海都尾追而來,元軍驚慌失措,棄守和林。
戰後海都從前線返回,不久于也兒的石河上遊之泰寒泊因病死去。
①《元史》卷二二《武宗紀》,并見姚燧;《乞台普濟先德碑》,《牧庵集》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