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昔裡吉 乃顔 海都
關燈
小
中
大
斡赤斤兀魯思汗的大帳,一直是在大興安嶺東麓的洮兒河流域。
②《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二二引《經世大典·站赤》。
①往流、罔留為蒙語ongli&rsquout的音譯,譯言“屬于ong(王)的人民”。
參見韓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鄰近諸部》,《穹廬集》。
第三節 海都 聚集兵力,稱雄西北 海都(Qaidu,1234&mdash1301)②是窩闊台乃馬真後第五子合失之子。
成吉思汗死後,其斡耳朵仍舊維持,海都自幼生長在那裡。
在元憲宗蒙哥即位風波中,他沒有參與謀叛活動。
憲宗即位後,于次年得海押立以為份地。
海都對窩闊台家族汗位被奪十分不滿。
1256年,蒙哥遣石天麟出使海都,為其長期扣留于海押立。
海都于其地逐漸聚集兵力達二三千人。
蒙哥死後拖雷家族内爆發忽必烈、阿裡不哥争位之戰時,執掌窩闊台兀魯思的為乃馬真後少娣及貴由之子大名王禾忽,他們與背叛阿裡不哥的察合台兀魯思汗阿魯忽一起同忽必烈結盟。
海都力量尚小,加入了阿裡不哥的陣營。
中統年中,阿裡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阿魯忽。
禾忽與阿魯忽聯兵抵禦,為阿裡不哥所敗,窩闊台汗國大斡耳朵撤出葉迷立-火孛地區,汗國内部親阿裡不哥的勢力占了上風,海都成為窩闊台汗國之主。
阿裡不哥失敗後,海都利用忽必烈傾全力滅宋,無力西顧之際,拒不參加諸王朝會,繼續與忽必烈為敵,他逐漸把窩闊台系宗王的力量聚集在自己周圍。
原先受阿魯忽壓迫的術赤家族的勢力卷土重來,與察合台汗國在訛打剌發生沖突。
海都利用這個機會來壯大自己,采取與欽察汗國結盟的方針,集中力量對付阿魯忽。
這樣,在阿裡不哥之亂剛結束時,在忽闡河以東草原就出現了以察合台汗國為一方,以欽察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為另一方相争的局面。
海都與阿魯忽對壘,雙方發生了沖突,海都戰敗,向别兒哥求助。
别兒哥要薩滿為他蔔測兇吉,薩滿告以大吉。
于是别兒哥允諾以人力和财力援助海都。
海都得援助後,複與阿魯忽作戰,殺其大将。
阿魯忽再以宗王率大軍應戰,擊敗了海都。
此戰發生的時間,據宏達迷兒記載,在阿魯忽去世前一年①。
塔剌思忽裡台盟會阿魯忽死後不久,海都利用木八剌沙初立之際,奪取了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駐地亦列河流域阿力麻裡一帶及整個忽闡河以東塔剌思河、垂河流域的肥美草原,勢力開始強盛。
1268年,他開始與察合台兀魯思汗八剌在忽闡河中遊展開激烈争奪。
八剌設置伏兵,擊敗了海都。
消息傳到欽察汗蒙哥帖木兒處後,他立即派出其叔别兒哥察兒率5萬騎卒增援海都,使海都得以收集潰軍,舉兵再戰,終于獲勝。
八剌被迫向西退入阿姆河以北地區。
為挽救敗局,阻擊海都和别兒哥察兒的追擊,八剌在撒麻耳幹和不花剌兩城大肆搜括,籌集軍資。
海都為保存阿姆河以北地區免遭戰禍,建議八剌和談,為八剌所接受。
1269年春,海都、八剌和代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别兒哥察兒聚議于②據紮馬剌·哈兒昔記載,海都卒于回曆701年(1301年9月6日&mdash1302年8月26日),時68歲。
參見華濤漢譯本,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輯。
由此推算其生年應為1234年。
①宏達迷爾稱,阿魯忽逝于回曆662年(1263&mdash1264),誤。
據《史集》記載,在玉龍答失投降忽必烈,阿魯忽乘機攻阿裡不哥的次年,即中統二年(1265),阿魯忽死去。
支持拉施都丁這一說法的還有《木陰曆史選》:“在回曆664年(1265&mdash1266),他由于生病自然地死去,他的墓地在阿力麻裡。
”塔剌思附近的草原。
到會諸王結成按答,決定共同反對占據蒙古國東西兩端的拖雷家族,由三方分享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賦稅收入:阿姆河以北地區的三分之二屬于八剌,海都和蒙哥帖木兒分享其餘。
三方約定采取措施保護阿姆河以北地區的經濟:蒙古諸王的軍隊不得毀壞城市農田,必須駐在遠離農耕城郭地區的山區或草原,窩闊台汗國的軍隊駐守在察合台汗國的牧場與阿姆河以北中心城市之間,防止察合台汗國的軍隊違約進入上述地區;三方均不得在固定的份額以外再濫收捐稅①。
塔剌思忽裡台大會決定,察合台汗國可越阿姆河南侵,向伊利汗國掠奪土地人口,海都則提供兵員支持。
1270年八剌發動入侵伊利汗國之戰,海都派出宗王察八惕和欽察率軍支援,并授意他們相機撤回。
西征軍攻入呼羅珊後,察八惕和欽察先後退回,使八剌孤軍深入,最後被阿八哈戰敗。
八剌在也裡城下戰敗後,察合台、窩闊台兩汗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雙方名義上還互稱安答,但實際上八剌的軍隊給養,一切仰賴海都,海都也如主子對待附庸一樣,對八剌下達指令,為他劃定駐冬區域。
八剌得到海都的給養後,重新聚集力量,于次年出動人馬進至察赤之地,追讨企圖投奔忽必烈的諸王,并派其弟牙撒兀兒出使海都要求援助。
海都下令囚系牙撒兀兒,召集諸王大将曆數八剌的“罪惡”,拟定乘機以武力解決八剌的計劃,暗中調集軍隊,借口前來增援向八剌駐地開進,很快包圍八剌的營帳。
回曆670年初(1271),八剌因心悸發作在海都到來的當夜死去。
八剌死後,察合台汗國迅速衰落,察合台後裔諸宗王向海都表示臣服。
海都利用這個有利時機,變察合台汗國為附庸,擇定撒班之子聶古伯立為汗。
阿魯忽諸子、術伯、合班與八剌諸子對海都所為不滿,在不花剌到忽氈之間的地區進行反抗活動,被海都擊敗。
術伯和合班反抗海都失敗後投向元朝,受命駐防西疆,一直受到信用。
舉兵反叛在向西争霸的同時,即至元五年(1268),海都舉兵反忽必烈,從阿力麻裡東進至按台山,進攻依附于玉龍答失的納鄰部民。
受到那木罕的迎擊。
那木罕獲勝後,即向西發展,占據阿力麻裡,海都繼續向西潰逃二千餘裡。
至元八年(1271),那木罕建幕廷于阿力麻裡。
忽必烈為控制這一地區不斷增強那木罕的力量,除了補給裝備之外,還于至元十二年春诏丞相安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從皇子北平王出鎮北圍”①。
大軍出動之前,忽必烈派昔班出使海都,誘使海都同意罷兵置驿,但丞相安童違約對窩闊台後裔宗王禾忽發
②《永樂大典》卷一九四二二引《經世大典·站赤》。
①往流、罔留為蒙語ongli&rsquout的音譯,譯言“屬于ong(王)的人民”。
參見韓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鄰近諸部》,《穹廬集》。
第三節 海都 聚集兵力,稱雄西北 海都(Qaidu,1234&mdash1301)②是窩闊台乃馬真後第五子合失之子。
成吉思汗死後,其斡耳朵仍舊維持,海都自幼生長在那裡。
在元憲宗蒙哥即位風波中,他沒有參與謀叛活動。
憲宗即位後,于次年得海押立以為份地。
海都對窩闊台家族汗位被奪十分不滿。
1256年,蒙哥遣石天麟出使海都,為其長期扣留于海押立。
海都于其地逐漸聚集兵力達二三千人。
蒙哥死後拖雷家族内爆發忽必烈、阿裡不哥争位之戰時,執掌窩闊台兀魯思的為乃馬真後少娣及貴由之子大名王禾忽,他們與背叛阿裡不哥的察合台兀魯思汗阿魯忽一起同忽必烈結盟。
海都力量尚小,加入了阿裡不哥的陣營。
中統年中,阿裡不哥率兵入西域,讨伐阿魯忽。
禾忽與阿魯忽聯兵抵禦,為阿裡不哥所敗,窩闊台汗國大斡耳朵撤出葉迷立-火孛地區,汗國内部親阿裡不哥的勢力占了上風,海都成為窩闊台汗國之主。
阿裡不哥失敗後,海都利用忽必烈傾全力滅宋,無力西顧之際,拒不參加諸王朝會,繼續與忽必烈為敵,他逐漸把窩闊台系宗王的力量聚集在自己周圍。
原先受阿魯忽壓迫的術赤家族的勢力卷土重來,與察合台汗國在訛打剌發生沖突。
海都利用這個機會來壯大自己,采取與欽察汗國結盟的方針,集中力量對付阿魯忽。
這樣,在阿裡不哥之亂剛結束時,在忽闡河以東草原就出現了以察合台汗國為一方,以欽察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為另一方相争的局面。
海都與阿魯忽對壘,雙方發生了沖突,海都戰敗,向别兒哥求助。
别兒哥要薩滿為他蔔測兇吉,薩滿告以大吉。
于是别兒哥允諾以人力和财力援助海都。
海都得援助後,複與阿魯忽作戰,殺其大将。
阿魯忽再以宗王率大軍應戰,擊敗了海都。
此戰發生的時間,據宏達迷兒記載,在阿魯忽去世前一年①。
塔剌思忽裡台盟會阿魯忽死後不久,海都利用木八剌沙初立之際,奪取了察合台汗國大斡耳朵駐地亦列河流域阿力麻裡一帶及整個忽闡河以東塔剌思河、垂河流域的肥美草原,勢力開始強盛。
1268年,他開始與察合台兀魯思汗八剌在忽闡河中遊展開激烈争奪。
八剌設置伏兵,擊敗了海都。
消息傳到欽察汗蒙哥帖木兒處後,他立即派出其叔别兒哥察兒率5萬騎卒增援海都,使海都得以收集潰軍,舉兵再戰,終于獲勝。
八剌被迫向西退入阿姆河以北地區。
為挽救敗局,阻擊海都和别兒哥察兒的追擊,八剌在撒麻耳幹和不花剌兩城大肆搜括,籌集軍資。
海都為保存阿姆河以北地區免遭戰禍,建議八剌和談,為八剌所接受。
1269年春,海都、八剌和代表欽察汗蒙哥帖木兒的别兒哥察兒聚議于②據紮馬剌·哈兒昔記載,海都卒于回曆701年(1301年9月6日&mdash1302年8月26日),時68歲。
參見華濤漢譯本,載《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輯。
由此推算其生年應為1234年。
①宏達迷爾稱,阿魯忽逝于回曆662年(1263&mdash1264),誤。
據《史集》記載,在玉龍答失投降忽必烈,阿魯忽乘機攻阿裡不哥的次年,即中統二年(1265),阿魯忽死去。
支持拉施都丁這一說法的還有《木陰曆史選》:“在回曆664年(1265&mdash1266),他由于生病自然地死去,他的墓地在阿力麻裡。
”塔剌思附近的草原。
到會諸王結成按答,決定共同反對占據蒙古國東西兩端的拖雷家族,由三方分享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賦稅收入:阿姆河以北地區的三分之二屬于八剌,海都和蒙哥帖木兒分享其餘。
三方約定采取措施保護阿姆河以北地區的經濟:蒙古諸王的軍隊不得毀壞城市農田,必須駐在遠離農耕城郭地區的山區或草原,窩闊台汗國的軍隊駐守在察合台汗國的牧場與阿姆河以北中心城市之間,防止察合台汗國的軍隊違約進入上述地區;三方均不得在固定的份額以外再濫收捐稅①。
塔剌思忽裡台大會決定,察合台汗國可越阿姆河南侵,向伊利汗國掠奪土地人口,海都則提供兵員支持。
1270年八剌發動入侵伊利汗國之戰,海都派出宗王察八惕和欽察率軍支援,并授意他們相機撤回。
西征軍攻入呼羅珊後,察八惕和欽察先後退回,使八剌孤軍深入,最後被阿八哈戰敗。
八剌在也裡城下戰敗後,察合台、窩闊台兩汗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雙方名義上還互稱安答,但實際上八剌的軍隊給養,一切仰賴海都,海都也如主子對待附庸一樣,對八剌下達指令,為他劃定駐冬區域。
八剌得到海都的給養後,重新聚集力量,于次年出動人馬進至察赤之地,追讨企圖投奔忽必烈的諸王,并派其弟牙撒兀兒出使海都要求援助。
海都下令囚系牙撒兀兒,召集諸王大将曆數八剌的“罪惡”,拟定乘機以武力解決八剌的計劃,暗中調集軍隊,借口前來增援向八剌駐地開進,很快包圍八剌的營帳。
回曆670年初(1271),八剌因心悸發作在海都到來的當夜死去。
八剌死後,察合台汗國迅速衰落,察合台後裔諸宗王向海都表示臣服。
海都利用這個有利時機,變察合台汗國為附庸,擇定撒班之子聶古伯立為汗。
阿魯忽諸子、術伯、合班與八剌諸子對海都所為不滿,在不花剌到忽氈之間的地區進行反抗活動,被海都擊敗。
術伯和合班反抗海都失敗後投向元朝,受命駐防西疆,一直受到信用。
舉兵反叛在向西争霸的同時,即至元五年(1268),海都舉兵反忽必烈,從阿力麻裡東進至按台山,進攻依附于玉龍答失的納鄰部民。
受到那木罕的迎擊。
那木罕獲勝後,即向西發展,占據阿力麻裡,海都繼續向西潰逃二千餘裡。
至元八年(1271),那木罕建幕廷于阿力麻裡。
忽必烈為控制這一地區不斷增強那木罕的力量,除了補給裝備之外,還于至元十二年春诏丞相安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從皇子北平王出鎮北圍”①。
大軍出動之前,忽必烈派昔班出使海都,誘使海都同意罷兵置驿,但丞相安童違約對窩闊台後裔宗王禾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