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昔裡吉 乃顔 海都
關燈
小
中
大
擒。
忽必烈很快處死了乃顔。
據馬可波羅說,乃顔是按照蒙古人傳統的“教殺時血不教出”的方式來受刑的,即經捆綁後裹進氈毯,然後被反複拖曳抛甩,受簸震至死。
據《東征詩》,乃顔被殺後,“死棄木脔河,其妻内一泓”。
此處“木脔”是蒙語muren音譯,意為“河”。
這個木脔河,與失列門林所指,當即一地。
一般認為,失列門林是蒙語siramuren音譯,意謂“黃河”,即今西拉木倫河。
擒獲乃顔後,玉昔帖木兒領軍又折回哈爾哈河,掃蕩呼倫貝爾草原。
元軍逆亦迷河(今伊敏河)而上,北至海剌兒河(即海拉爾河)“溯河而上,戰于劄剌馬秃(今海拉兒市西面的紮羅木得)。
之後,元軍又東逾大興安嶺北端蒙可山,追乃顔殘衆至嫩江。
九月,玉昔帖木兒師還。
忽必烈本人在元軍擒殺乃顔時,則應已從哈爾哈河逾大興安嶺緩緩東行,此後即經由遼東班師。
元軍在至元二十四年的軍事行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未能完全鎮壓東道叛王。
逃竄到嫩江、黑龍江地區的合赤溫系諸王哈丹秃魯幹,索性以該地為其新地盤,率餘部繼續與元廷相對抗。
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命皇孫鐵①鄭元祐:《嶽铉行狀》,《僑吳集》卷十二;《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
王恽《秋澗集》卷五《東征詩》有“夜半機石發,萬火随雷轟。
少須短兵接,天地為震驚,前徒即倒戈,潰敗如山崩”等句,當即描寫此段。
②波義耳英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頁298;《馬可波羅行記》,伯希和、穆勒英譯本,頁197。
③這個地各,在清代用滿語譯為“額爾占布爾古特圖阿林”,即kaljanburgu-dtualin,譯言脫鷹山。
見乾隆《内府輿圖》七排東一;康熙《皇輿全覽圖》二排二号。
穆耳(即後來的元成宗)、大将玉昔帖木兒再度出征。
戰火從大興安嶺東西兩側一直延燒到高麗境内。
直到至元二十八年末,元軍方始最終撲滅乃顔之亂的餘燼。
乃顔死後,參加叛亂而為元軍俘虜的斡赤斤後王部衆,多被沒入國家版籍,有些還被強行徙置江南。
元廷并在“乃顔故地”立肇州城(在今黑龍江肇州西南、松花江畔),遷西北吉裡吉思等部東居,又組織當地各族部衆在該地區開墾。
但是,未直接參與叛亂的斡赤斤系諸王所部,并未被元廷全部褫奪。
塔察兒長子乃蠻帶(乃麻歹),還率部參加了至元二十四年之後元軍讨伐哈丹秃魯幹的戰争。
他在至大元年(1308)受封為壽王①。
這時斡赤斤後王的大帳,可能就從大興安嶺之西的呼倫貝爾草原遷到了遼東。
乃蠻帶之後的斡赤斤後王,則是他的孫子脫脫。
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乃顔舉兵反元時,曾将十字架徽記标上自己的戰旗,在他的軍隊中有大量基督教信徒。
元趙世延《應昌路曼施山新建龍興寺記》述及忽必烈出征乃顔之事時,謂乃顔“離佛正法”①。
另一則漢文史料也提到“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謀不軌”②。
元代蒙古人中間信奉聶思脫裡教的人數相當多。
因此,所謂“離佛正法”的“妖言”,在這裡很可能就是指的被乃顔利用來進行反元動員的聶思脫裡教。
脫脫脫脫(Toqto?&mdash1328),塔察兒長子乃蠻帶孫。
乃蠻帶所繼承的斡赤斤系份地,似乎位于遼東。
他不但沒有參與他的兄弟失兒不海及其子乃顔發起的反元叛亂,并且率部加入了元朝平定哈丹秃魯幹的戰争。
因此乃蠻帶一支的勢力并未由于乃顔之亂的牽連而受到削弱,反而取代乃顔而成為塔察兒後裔中最有影響的宗王。
祖父乃蠻帶掌管斡赤斤家支的時期,脫脫已經成為相當活躍的人物。
元廷徙至東北的西北林木中百姓,有一部分即歸脫脫所有。
大德末,他還遣人拘括被忽必烈劃歸元廷版籍的乃顔叛衆。
乃蠻帶大約死于武、仁兩朝交替前後。
他死後繼任斡赤斤兀魯思汗的,當即脫脫。
延祐三年(1316),脫脫受封為遼王。
乃蠻帶的壽王之印,則由其後裔中其他人襲受①。
脫脫在仁、英兩朝,以“位冠宗室”的地位,肆行威福。
至治末年,他矯旨擅殺宗親百餘人,分其羊馬畜産。
泰定帝即位後,不顧廷臣反對,對他實行寬宥,予以厚賜,放還遼東。
泰定五年(1328),泰定帝死于上都。
圖帖睦爾(即後來的文宗)據大都稱帝;泰定帝親信大臣及東藩諸王中大多數人則擁立皇太子阿剌吉八于上都。
脫脫是以梁王王禅、權臣倒剌沙為首的上都集團中的骨幹成員。
①《元史》卷一○八《諸王表》;卷一○七《宗室世系表》。
《史集》也提到過塔察兒有一個兒子叫乃蠻台。
①見《口北三廳志》卷十三《藝文》二。
②《元史》卷二○三《靳德進傳》。
趙孟頫《靳德進墓志銘》則記作:“叛王惑妖言,緻謀不軌”,見《松雪齋集》卷九。
①《元史》卷三五《文宗紀》四,至順二年(1331)三月壽王脫裡出等七部之民居遼陽境者告饑。
這個脫裡出,應為乃蠻帶後人。
卷一○七《宗室世系表》将“壽王脫裡出”記為斡赤斤之子,即乃蠻帶從祖,恐誤。
在上都集團傾巢而出進攻大都時,脫脫與倒剌沙留守上都。
這時駐守遼東的東路蒙古軍元帥不花帖木兒倒向大部,領兵襲攻上都。
脫脫在上都失守時,被齊王月魯帖木兒(合撒兒系諸王)斬殺于軍中。
脫脫有子名八都。
他在父親敗死的翌月,曾聚黨剽掠,活動在宣德(今河北宣化)一帶。
文宗第二次即位以後,命牙納失裡襲封遼王,以遼王脫脫印賜之。
元代最後一位遼王,就是元亡後投降明朝,并被明廷就用為泰甯衛指揮同知的阿劄失裡。
牙納失裡與阿劄失裡兩人的世系俱不詳。
自脫脫以後,遼王的營幕地,應當就在遼陽行省的元泰甯路境内。
該路在《元史·地理志》中被載錄于中書省直轄的地區内。
但據《經世大典·站赤》,在遼陽行省遼東道宣慰司所轄驿站中,有泰州站②,其所在地正是日後建置泰甯路時的路治。
《元史》卷二五《仁宗紀》二更明确地稱該地為“遼陽省泰州”。
可見從至元年間直到延祐時期,這裡始終隸屬遼陽行省。
明初此地的蒙古部衆降附後,被就地改編為泰甯衛。
不僅統率該衛的指揮同知阿劄失裡被當時文獻稱為“故元遼王”,泰甯衛的蒙古名稱“往流”、“罔留”,也表明這一部分蒙古人衆原來是“屬于王的人民”,亦即遼王部民①。
這就是說,到元代中期以後,
忽必烈很快處死了乃顔。
據馬可波羅說,乃顔是按照蒙古人傳統的“教殺時血不教出”的方式來受刑的,即經捆綁後裹進氈毯,然後被反複拖曳抛甩,受簸震至死。
據《東征詩》,乃顔被殺後,“死棄木脔河,其妻内一泓”。
此處“木脔”是蒙語muren音譯,意為“河”。
這個木脔河,與失列門林所指,當即一地。
一般認為,失列門林是蒙語siramuren音譯,意謂“黃河”,即今西拉木倫河。
擒獲乃顔後,玉昔帖木兒領軍又折回哈爾哈河,掃蕩呼倫貝爾草原。
元軍逆亦迷河(今伊敏河)而上,北至海剌兒河(即海拉爾河)“溯河而上,戰于劄剌馬秃(今海拉兒市西面的紮羅木得)。
之後,元軍又東逾大興安嶺北端蒙可山,追乃顔殘衆至嫩江。
九月,玉昔帖木兒師還。
忽必烈本人在元軍擒殺乃顔時,則應已從哈爾哈河逾大興安嶺緩緩東行,此後即經由遼東班師。
元軍在至元二十四年的軍事行動雖然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未能完全鎮壓東道叛王。
逃竄到嫩江、黑龍江地區的合赤溫系諸王哈丹秃魯幹,索性以該地為其新地盤,率餘部繼續與元廷相對抗。
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命皇孫鐵①鄭元祐:《嶽铉行狀》,《僑吳集》卷十二;《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
王恽《秋澗集》卷五《東征詩》有“夜半機石發,萬火随雷轟。
少須短兵接,天地為震驚,前徒即倒戈,潰敗如山崩”等句,當即描寫此段。
②波義耳英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頁298;《馬可波羅行記》,伯希和、穆勒英譯本,頁197。
③這個地各,在清代用滿語譯為“額爾占布爾古特圖阿林”,即kaljanburgu-dtualin,譯言脫鷹山。
見乾隆《内府輿圖》七排東一;康熙《皇輿全覽圖》二排二号。
穆耳(即後來的元成宗)、大将玉昔帖木兒再度出征。
戰火從大興安嶺東西兩側一直延燒到高麗境内。
直到至元二十八年末,元軍方始最終撲滅乃顔之亂的餘燼。
乃顔死後,參加叛亂而為元軍俘虜的斡赤斤後王部衆,多被沒入國家版籍,有些還被強行徙置江南。
元廷并在“乃顔故地”立肇州城(在今黑龍江肇州西南、松花江畔),遷西北吉裡吉思等部東居,又組織當地各族部衆在該地區開墾。
但是,未直接參與叛亂的斡赤斤系諸王所部,并未被元廷全部褫奪。
塔察兒長子乃蠻帶(乃麻歹),還率部參加了至元二十四年之後元軍讨伐哈丹秃魯幹的戰争。
他在至大元年(1308)受封為壽王①。
這時斡赤斤後王的大帳,可能就從大興安嶺之西的呼倫貝爾草原遷到了遼東。
乃蠻帶之後的斡赤斤後王,則是他的孫子脫脫。
根據馬可波羅的記載,乃顔舉兵反元時,曾将十字架徽記标上自己的戰旗,在他的軍隊中有大量基督教信徒。
元趙世延《應昌路曼施山新建龍興寺記》述及忽必烈出征乃顔之事時,謂乃顔“離佛正法”①。
另一則漢文史料也提到“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謀不軌”②。
元代蒙古人中間信奉聶思脫裡教的人數相當多。
因此,所謂“離佛正法”的“妖言”,在這裡很可能就是指的被乃顔利用來進行反元動員的聶思脫裡教。
脫脫脫脫(Toqto?&mdash1328),塔察兒長子乃蠻帶孫。
乃蠻帶所繼承的斡赤斤系份地,似乎位于遼東。
他不但沒有參與他的兄弟失兒不海及其子乃顔發起的反元叛亂,并且率部加入了元朝平定哈丹秃魯幹的戰争。
因此乃蠻帶一支的勢力并未由于乃顔之亂的牽連而受到削弱,反而取代乃顔而成為塔察兒後裔中最有影響的宗王。
祖父乃蠻帶掌管斡赤斤家支的時期,脫脫已經成為相當活躍的人物。
元廷徙至東北的西北林木中百姓,有一部分即歸脫脫所有。
大德末,他還遣人拘括被忽必烈劃歸元廷版籍的乃顔叛衆。
乃蠻帶大約死于武、仁兩朝交替前後。
他死後繼任斡赤斤兀魯思汗的,當即脫脫。
延祐三年(1316),脫脫受封為遼王。
乃蠻帶的壽王之印,則由其後裔中其他人襲受①。
脫脫在仁、英兩朝,以“位冠宗室”的地位,肆行威福。
至治末年,他矯旨擅殺宗親百餘人,分其羊馬畜産。
泰定帝即位後,不顧廷臣反對,對他實行寬宥,予以厚賜,放還遼東。
泰定五年(1328),泰定帝死于上都。
圖帖睦爾(即後來的文宗)據大都稱帝;泰定帝親信大臣及東藩諸王中大多數人則擁立皇太子阿剌吉八于上都。
脫脫是以梁王王禅、權臣倒剌沙為首的上都集團中的骨幹成員。
①《元史》卷一○八《諸王表》;卷一○七《宗室世系表》。
《史集》也提到過塔察兒有一個兒子叫乃蠻台。
①見《口北三廳志》卷十三《藝文》二。
②《元史》卷二○三《靳德進傳》。
趙孟頫《靳德進墓志銘》則記作:“叛王惑妖言,緻謀不軌”,見《松雪齋集》卷九。
①《元史》卷三五《文宗紀》四,至順二年(1331)三月壽王脫裡出等七部之民居遼陽境者告饑。
這個脫裡出,應為乃蠻帶後人。
卷一○七《宗室世系表》将“壽王脫裡出”記為斡赤斤之子,即乃蠻帶從祖,恐誤。
在上都集團傾巢而出進攻大都時,脫脫與倒剌沙留守上都。
這時駐守遼東的東路蒙古軍元帥不花帖木兒倒向大部,領兵襲攻上都。
脫脫在上都失守時,被齊王月魯帖木兒(合撒兒系諸王)斬殺于軍中。
脫脫有子名八都。
他在父親敗死的翌月,曾聚黨剽掠,活動在宣德(今河北宣化)一帶。
文宗第二次即位以後,命牙納失裡襲封遼王,以遼王脫脫印賜之。
元代最後一位遼王,就是元亡後投降明朝,并被明廷就用為泰甯衛指揮同知的阿劄失裡。
牙納失裡與阿劄失裡兩人的世系俱不詳。
自脫脫以後,遼王的營幕地,應當就在遼陽行省的元泰甯路境内。
該路在《元史·地理志》中被載錄于中書省直轄的地區内。
但據《經世大典·站赤》,在遼陽行省遼東道宣慰司所轄驿站中,有泰州站②,其所在地正是日後建置泰甯路時的路治。
《元史》卷二五《仁宗紀》二更明确地稱該地為“遼陽省泰州”。
可見從至元年間直到延祐時期,這裡始終隸屬遼陽行省。
明初此地的蒙古部衆降附後,被就地改編為泰甯衛。
不僅統率該衛的指揮同知阿劄失裡被當時文獻稱為“故元遼王”,泰甯衛的蒙古名稱“往流”、“罔留”,也表明這一部分蒙古人衆原來是“屬于王的人民”,亦即遼王部民①。
這就是說,到元代中期以後,